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2021年高考民汉双语招生民族语言口语测试即将开始
2021-06-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1年我省普通高校民汉双语招生民族语言口语测试将于6月18日—20日进行。请考生于6月13日—17日登录打印准考证(输入考生号和高考报名密码登录,在报名信息—民汉双语准考证查看,点击导出准考证到PDF文件进行打印。忘记密码的考生请与高考报名点联系重置报名密码),并按民族语言口语测试准考证上规定的考试时间,于开考前1小时持二代身份证、民族语言口语测试准考证、高考准考证、《2021年贵州省普通高校民汉双语招生民族语言口语测试考生体温测量登记表及诚信考试承诺书》、缴费凭证等到贵州民族大学3号门(贵安新区大学城校区),进行身份验证、安全检查等考前准备工作,若考生考前14天内有疫情中高风险等级地区旅居史,还须持考前7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晚于准考证上规定的考试时间到达候考区(第二教学楼)的考生不准进场考试,请考生提前规划行程,避免迟到。本次考试不接受现场报名。缴费流程等相关事宜请登陆贵州民族大学本科招生网http://zjc.gzmu.edu.cn/zsxxw.htm查阅。

附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正式备案成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职院校,前身为1956年创建的贵州省水利电力学校,隶属于贵州省水利厅。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学院现已成为一所以高职为主、中职为辅、成人继续教育协调发展、水利水电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在校学生1.4万余人,教职工520余人。新校区位于贵州(清镇)职教城,占地面积600亩,规划建筑面积31.4万平方米,是一所蕴含浓郁水文化特色的节水节能、生态环保的现代化智慧学校。建校以来,学院面向地方和水利电力行业培育了数以万计的水利电力类的技术技能人才,为贵州水利水电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贵州省水利厅授予“贵州水利人才摇篮”殊荣,学院先后荣获“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水利文明单位”“全省文明校园”“‘中国-东盟双百职校强强合作旗舰计划’特色合作项目学校”等近百项各级各类表彰及荣誉称号。2021年成功入选贵州省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润泽明德 崇实笃行”校训,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和“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的育人理念,对学生在政治思想、生活学习、工作就业等全面关心基础上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和规范要求,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搭建思政教学主渠道、党课教育、道德讲堂、校园文化周、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育人平台,育人成效显著,被教育部、人社部共同授予“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学院高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先后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个人”“全国职教名师”“全国水利职教名师”“全省优秀教师”“全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一大批各级各类先进典型。学院目前开设有水利工程类、电力工程类、土木工程类、管理工程类、智能工程类五大专业群,共计25个专业。学院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与贵州水利投资集团公司、贵州建工集团、中天城投物管公司、帝豪花园酒店、深圳万家灯火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省内外企业广泛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校内建有以水工综合实训中心——“大禹馆”和建筑工程实训中心——“鲁班馆”为代表的、能满足各专业实训教学需要的校内大中型实训基地20余个、各类实训室100余间,充分彰显“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特色。学院已建成“向国兴大师工作室”“邓阿孜水利造价大师工作室” “杨正策省级名师工作室” “杨照祥省级名师工作室”,坚持以文化驭匠心,传承工匠精神。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组织学生每年参加全省全国技能大赛屡获佳绩,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每年的毕业生就业率排名稳居全省高校前列。近年来,学院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招收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等七个国别的上百名留学生在校学习,先后与美国、柬埔寨、哥斯达黎加、泰国、马来西亚、中国台湾等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每年组织优秀学生到境外大学进行交流学习。作为贵州省第一个“走出去”办学的高职院校,先后开办了“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柬埔寨马德望理工学院·亚龙丝路学院”和“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哥斯达黎加丝路学院”,与美国贝佛大学合作举办的大数据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也于2022年4月成功获得教育部正式备案。学院与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南昌工程学院联办成人大专、本科教育,同时是全国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培训考试基地、贵州省第十一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学院将继续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扩规模、强内涵,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沿着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高职院校道路砥砺奋进、行稳致远!
  • 凯里学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始终坚持"三性一型"(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现有16个学院,在校生10824人。设置本科专业56个,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8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重点、重点支持)学科8个,校级一流(培育)学科11个。  学校注重科教融合与创新发展。现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同时,拥有"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凯里学院学报》和全国第一家以"原生态民族文化"命名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五年来,学校累计获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01项,地厅级项目348项,横向项目74项。出版著作294部,发表学术论文4216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500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6篇、SCI论文55篇);获专利授权984项。科研成果获奖136项(其中省部级21项、地厅级115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等项目合作关系。从1992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累计培养了来自德国、韩国、泰国、老挝、印尼、柬埔寨等国家的学历生、语言进修生、交换生等300余人。2020年,与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微电子与人工智能学院,与中文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凯里学院柬埔寨分校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大学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2022年,获教育部批准与英国雅顿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项目,每年拟招生120人,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先后入选成为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凯里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发展"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及其他战略部署,秉承"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市南明区
    学校简介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300亩。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体育部)、信息工程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康复学院等19个直属院(部),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3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620人,高级职称603人,45岁以下900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国贴、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200余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有硕导755人、博导25人、兼职博导39人,2004年开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46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学校现有32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获批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9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37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00余部,其中主编89部,副主编169部。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9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1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56项,出版专著477部。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高校第八位。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组织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百名博士下农村,组建百个研究中心),着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太子参有性繁殖脱毒复壮等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八角莲等地方药材质量标准183个,主导研制热淋清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等苗药产品19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校党委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现有在校学生1814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7人。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铜奖,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3项。近五年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等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全省五四青年奖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先锋团队。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0%,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3%以上。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迈向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当时!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阳市观山湖区
    学校简介贵州开放大学原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成立于1979年,是贵州省人民政府举办,经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的高等学校。2008年在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创办了贵州职业技术学院。2020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贵州广播电视大学更名转型为贵州开放大学。贵州开放大学与贵州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是一所集开放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为一体的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新型大学。学校坐落于省会贵阳,现有八鸽岩路、云潭南路和延安西路三个校区,占地面积639.9亩,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近43万册、电子图书1.6万GB。建有标准化的体育场和会堂,及先进的远程教育信息化平台、交互式教学平台、丰富的在线教学资源和完备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学校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20个。设有贵州省第100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可开展67个初、中、高级职业工种鉴定。截至9月23日,全校现有教职工52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163人,博士、硕士300人,双师素质教师169人。学校党委下设1个机关党委和10个党总支,共计51个党支部(其中学生党支部6个,离退休党支部6个)。党组织关系在学校的教职工党员496名(其中离退休党员105名,学生党员0名),有9名驻村干部的组织关系在从江县驻村工作队临时党支部。学校下设有35个党政部门、教学部门和教辅部门,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10所开放大学分校和87个工作站,现开设有开放教育本专科专业91个;高职教育有航投航空学院、商业与贸易学院、建筑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5个二级学院,在校生专业36个,其中2021级新生设有25个专业。其中高职教育重点建设电子商务、民用航空等骨干专业,形成了现代商品流通、现代建筑工程、旅游服务与管理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现有各类学历在校生9.4万余人,其中高职学生近1.5万人。建校以来,已累计培养本专科毕业生超46万余人。经过40多年的建设,学校在全省市州和行业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三级开放教育办学体系,持续打造开放教育办学品牌,先后荣获“全国成人高等教育先进学校”“全国成人高等教育评估优秀学校”“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学校”等称号,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放远程教育姊妹大学网络”成员单位;学校高职教育后发赶超,先后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省级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是“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和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四十多年来,学校致力全省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非学历继续教育培训人数超过150万人次,是全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省级试点单位,2017年“贵州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挂牌我校后,已在全省范围内基本构建起社区教育办学网络;“贵州老年大学开放学院”“国家开放大学(贵州)老年开放大学”落户我校,为全省老年教育开拓出新空间。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远程教育大会上,学校被授予“终身教育特别贡献奖”。学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在助力脱贫攻坚、文明创建、安全稳定等方面充分发挥办学功能,取得累累硕果,成功迈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贵州省绿色大学”“贵州省平安文明校园”“贵州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学校”等行列。立足新时代,踏进新征程,学校将巩固“一体两翼,多元并举”办学格局,以党建为引领,以质量为主题,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推动学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跨越发展,为把我校打造成为具有贵州有特色、全国有影响的新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肇基于1813年重建的笔山书院,历经高等小学堂、兴义县立中学、贵州省兴义中学等历史时期。建国后,于1952年改为贵州省兴义师范学校,开始了现代师范教育的历史。1975年名为兴义地区“五·七”师范大学,1978年改称兴义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改名黔西南民族师专,1993年又更名为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开始与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办学培养本科学生。2005年,兴义师范学校、安龙民族师范学校并入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2009年3月,学校经教育部批准正式升格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系“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一所地方性全日制本科院校。2016年12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并经贵州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新增为“十三五”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17年,列为贵州省第二批应用型发展转型试点高校,2019年,与宁波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并招生。两百年来,学校持续办学、未断文绪,而今,更是秉承“勤学、尚美、求实、创新”的校训,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人才近4万人,为黔西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地理位置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于黔滇桂三省(区)结合部,南邻广西,西接云南,地处珠江上游和南昆铁路中段,属“左右江革命老区”。学校位于黔西南州州府所在地兴义市。办学条件 学校占地1211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4.0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35.0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42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0.74万平方米,学生宿舍7.89万平方米;图书馆2.7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72万册,电子图书80.1万册,数字资源11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77.65万元。学科专业 学校现有14个二级学院,41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和农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获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现有8个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10个省级重点支持学科和专业、1个省级一流培育教学团队、3个省级一流课程(群)、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5个省级挂名学科;有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中国民族师范教育研究中心、国际山地旅游发展研究院等19个校内科研机构(中心)。教职工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721人,其中正高职称69人,副高职称248 人,引进和培养博士111 人、硕士392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和享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各1人,贵州省“千”层次人才4人、贵州省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人才培养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生11445人,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2013年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有31个本科专业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本专科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2.65%,其中本科毕业去向落实率达81.82%。科研成果 升本以来,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1项;获省部级项目99项、地厅级科研项目500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2奖、三等奖6项,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黔西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教师共发表论文近4000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共552篇,SCI、EI、ISSHP等收录论文59篇;出版教材和著作148部;建有贵州省黔西南特色产业扶贫与生态修复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地旅游教育与推广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厅级重点实验室4个。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首都师范大学、宁波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与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地区的20余所高校和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师生交流、科研合作、资源共享和校园文化等方面展开了合作与交流,先后组团赴美国、加拿大、英国、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及澳门、中国台湾等20余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教育交流活动,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内涵,积极推动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与贞丰县、晴隆县人民政府等5个地方政府签订校地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国移动黔西南州分公司等5家企业签订校企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旅游、基地建设等方面展开了交流与合作。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出国(境)学习交流,通过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等平台,向美国、英国、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及中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水平大学派出师生300余人,进一步提升我校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成功举办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系列活动和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系列活动 ——“中国-东盟旅游教育论坛”“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体育学术研讨会”“国际山地旅游与户外运动发展论坛”“中国-东盟多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讨会”及“‘疫情时代下的云上教育’学术研讨会举办新时代笔山论坛”,承办“精准扶贫:理论、政策与黔西南州乡村的实践”学术研讨会、纪念张之洞诞辰180周年学术研讨会,对外合作交流层次进一步提升,办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