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正式揭牌成立
2015-07-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7月14日,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正式揭牌成立,这是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由原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和原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整合而成。原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主要负责组织实施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和研究生(含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考试和录取工作;组织实施全省普通高等学校“专升本”的考试、录取工作;负责全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成人中等专业学校的录取工作等。原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主要承担国家、省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各类非学历证书考试、自学考试和与教育相关的其它专业证书考试等工作。

为了更好地履行国家教育招生考试的职能,适应国家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需要,综合考虑我省教育招生考试事业发展需求。2012年,经省委常委会审议批准,将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和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整合,组建甘肃省教育考试院。

经过精心筹备,甘肃省教育考试院今天正式成立。两个部门整合之后,将主要负责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教育招生和考试方针、政策和法规;参与拟定全省教育考试、招生和录取政策及实施办法等,并承担我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非学历社会证书等考试的管理、组织实施及高等学校招生录取等工作。

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的成立,实现了对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和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为提升我省教育考试招生工作的整体水平奠定了基础。成立后的教育考试院,将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工作规范化、透明化、科学化进程,全面提升考试招生工作的组织管理水平,并积极推进我省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为全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人才选拔水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副省长郝远出席揭牌仪式,并为甘肃省教育考试院成立揭牌;省政府副秘书长俞建宁宣读了《关于组建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的通知》和甘肃省教育考试院院长任命决定;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张为舟和省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教育考试院院长王智平分别为考试院成立致辞。

出席仪式的还有省招委会、省考委会各成员单位负责同志,省教育厅及其有关处室负责人,各市州招考办负责同志,省招办、省自考办全体干部职工。

热门院校

  • 兰州大学兰州市城关区
    学校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是整合兰州财经大学长青学院、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资源,经教育部批准、甘肃省政府同意设置的公办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学校前身是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的原国家重点中专兰州气象学校(始建于1951年)和隶属于甘肃省煤炭工业局的甘肃煤炭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2004年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政府批准,两校合并改建为我国西部第一所资源环境类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21年3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将国家重点中专甘肃省水利水电学校(始建于1951年)整体并入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艰苦奋斗 永不放弃”的办学精神,不断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凝炼形成了“和谐教育”的办学理念、“品质至上”的校训、“求真务实”的校风、“立德树人”的教风和“知行合一”的学风。在70多年的办学实践中,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发展质量和效益创造了甘肃高职教育的“资环样板”,学校的办学历程成为甘肃职业教育敢为人先和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学校是教育部、财政部遴选的全国56所之一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和解放军原总参谋部、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首批11所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也是甘肃省政府、应急管理部(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确定的省部共建院校,甘肃省政府确定的省级“双一流”大学项目建设院校和优质高职院校。荣获全国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和学生管理50强、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示范校、教育部课程思政研究示范中心、甘肃省第一届文明校园、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工作示范院校、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校等荣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本科生800人,高职生18800余人,中职生500余人。现有4个校区,1个产教融合示范园,占地面积2307亩,建筑面积43.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254万元,与政府、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0个,建有校内实训室191个(含3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图书馆藏书143万册。学校主要面向全国气象、民航、煤炭、地质、安全、冶金、水利、化工、珠宝、财贸等行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自建校以来,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增长,社会美誉度不断攀升,生源质量同步提高,整体录取分数保持在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被表彰为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和甘肃省大学生就业工作示范性高校。在2018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代表高职院校就大学生就业创业优秀典型经验作了交流发言。学校是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职业教育社理事单位、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应急与安全产教融合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会员单位。学校以培养专业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建立起了一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127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73人、副高级职称306人。“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专任教师比例为79.8%。1名教师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1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教师获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奖,1名教师获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4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2名教师被评为省级劳模,10名教师获省级园丁奖,2名教师获全省“三八”红旗手称号,7名教师获省级青年教师成才奖,2名教师获甘肃省青年地质科技奖。建有省级教学团队18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8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学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根据“错位设置、非均衡建设、星级管理、专业群发展”的专业群建设策略,形成了气象、冶金、环保、安全、财贸等紧密对接甘肃产业人才需求的资源环境类特色专业布局。现设置14个专业群,含22个职业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骨干专业、10个国家级骨干专业和省级、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各2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5项、在线精品课程26门。学校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研导向,重视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多年来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以及行业企业合作,组建了甘肃省资源环境职教集团、甘肃省水利与水电职教集团、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产教融合研究院、甘肃省军事专业人才培养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先后立项市厅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253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1100万元,横向科研项目到款额772万元,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近2400篇,授权各类知识产权387项,获得市厅级以上各类科技奖励17项。学校重视社会服务,发挥品牌优势,致力于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和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建有教育部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培育基地、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基地、中国气象局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分院、全国有色冶金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甘肃应急管理学院、甘肃省中小微企业人才精准服务平台、甘肃省大学生海外就业服务中心、甘肃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兴陇兰州牛肉拉面国际商学院、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煤基产业学院等社会服务平台30多个,每年为社会提供各类专业培训2.5万人次左右、服务到款额2300万元以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和发展路径,努力培养理论基础实、操作技能好、创新意识强、信息素养高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助力区域产业升级,形成社会服务高地;增加技术附加值,形成技术创新高地;服务“一带一路”,争做职业教育向西开放的先锋,朝着建设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国际可交流的特色鲜明高水平职业技术大学奋斗目标坚毅前行。
  • 学校简介武威职业学院是经教育部备案、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先后整合了武威教育学院、电大武威分校、武威地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武威财贸学校、武威师范学校、武威卫生学校等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办学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始建于1915年的武威师范学校。学校立足职业教育,坚持厚德长技、守正创新,已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双高计划”立项建设学校、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甘肃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高校、首批甘肃省职业教育红色文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单位、甘肃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18年甘肃省教育厅、武威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在学校联合设立“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是中科院在全国首次、也是唯一与高职院校的联合办学,为服务“大国重器”钍基熔盐堆第四代核能系统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有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学校占地面积1594亩,建筑面积42.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23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32亿元,图书馆藏书154万册。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现有专任教师639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59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225人,教学名师16人,甘肃省名中医5人,专业带头人91人,骨干教师187人,“双师型”专任教师320人,省级“园丁奖”5人、“青年教师成才奖”12人,市级“园丁奖”10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6人,建成省级各类名师工作室4个。紧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学校紧密对接甘肃省着力打造“一带一路”五个制高点、武威市“四大工程”和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形成有效对接核能、氢能等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光伏工程技术、设施农业、医学类等10个专业群,招生专业58个。建成国家级重点专业7个、骨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特色专业2个、骨干专业5个、优质专业8个、创新创业改革试点专业1个。在建省级“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2个、优质骨干专业群8个。形成了以核能、氢能等清洁能源类专业为特色,国家级重点专业为引领,农、医、经、文、艺等综合发展的专业布局。全日制专科在校学生13204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立“工学结合,一体三通”育人模式、构建政院校企“四位一体”联合育人新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有效实现新形式,创新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路径,为高新技术产业落地所需人才培养提供范式。现有20兆瓦光伏扶贫电厂(生产性实训基地)1所、“三级甲等”附属中医医院1家、教师实践基地15家、校内实训室135个、校外实训基地188个、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武威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1个、市级“创青春通用性众创空间”1个、市级工程中心1个。建有国家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2个、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与江苏顺丰通讯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顺丰学院,与山东蓝海集团共建蓝海学院。组建职教集团2个,加入省级职教集团6个。师生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校积极搭建竞赛平台,全力推进学生专业能力、综合素养的培养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师在国际比赛中获奖2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1项、全国职业院校护理专业教师技能大赛三等奖2项,获甘肃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53项,其他奖14项。学生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获优秀案例1项、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奖2项。每年向社会输送5000名左右毕业生,累计培养大中专学生17.6万人。近三年平均就业率达95%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满意度达95%以上,85%以上的毕业生对就业岗位、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升职空间满意,为甘肃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科研与社会服务成效明显。学校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省教育规划项目29项、教育厅科研项目63项、科技厅科研项目6项、市级科研项目15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2项,申报技术成果转化10项,创建科研平台10个,出版《武威职教理论与实践》92期。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898篇,出版专著85部、教材328本,获得专利125项、发明专利5项。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扶贫点古浪县黑松驿镇建成“一林一屋一基地”乡村振兴特色项目,有力提升了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近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培训近14万余人。合作办学持续加强。着力推进“中科低碳新能源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工作,为国家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项目建设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干得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极落实甘肃省与天津市签署的东西部扶贫协作框架协议,成立天津职业大学(西部)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天津职业大学辅导员职业能力研学基地,开展全方位实质性合作,推进两校间深度合作,不断提升育人质量,共同发展。按照《关于支持培黎职业学院建设发展的工作方案》,学校与培黎职业学院签订发展协议,全面对口帮建旅游管理专业。与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协议,在改革成果、学校治理、联合招生、贯通培养、内涵建设、产教融合等方面建立互帮共建协作机制,助推兰州——西宁城市圈建设。与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签订《合作发展协议》,双方将在学院高质量发展上建立协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16名。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新要求,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高质量完成“双高计划”建设任务,抢抓申办创建本科层次职业学校的大好机遇,以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建设为抓手,辐射带动特色骨干专业群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建设“六个新武威”“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努力建成“当地离不开,业内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
  • 学校简介白银希望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学院坐落于魅力铜城白银市,毗邻兰州,横跨黄河。学院占地650亩,总投资13亿元,现在籍学生2000余名。学院开设专业:大数据技术、大数据与会计、电子商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健康管理、体育保健与康复、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十个专业。学校环境优美,建筑为中式风格,宏伟大气、古风蔚然、温馨典雅、小班教学、学有所获、图书馆藏书丰富、高端智能;教室智能明亮;实验实训设备完善;订单培养,毕业后获得集团内部就业岗位,高薪体面。学生公寓舒适温馨,六人公寓、上床下桌,配有独立卫浴、洗衣机和直饮水;美食广场精致典雅、饭菜口味南北兼顾;运动器材一应俱全;校园网络无死角覆盖;各类教学、生活设施完备,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理想之地。
  • 学校简介兰州财经大学肇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学校作为黄河上游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大学,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和枢纽位置,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办学影响较大。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08.75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73万册、电子图书677.98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万人,硕士研究生20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继续教育学员5827人,留学生60人。学校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MBA教育中心等19个教学单位;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财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1个(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有学报编辑部、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等12个校级科研机构,有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31个内设科研机构。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48人,引进项目博士43人、岗位博士27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践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贸易经济、新闻学、工商管理、审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艺术等1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等16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等35个专业为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4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3门。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为重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和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平台”建设,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人才优势,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为主的特色研究方向和融入发展、智力支撑、协同创新的服务路径,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7篇,出版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6项。依托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和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与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省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建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地方成果获得政府部门肯定性批示或采纳证明共36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提案类成果11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内参类成果20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努力推进校际之间本科生交换培养和学分互认,促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学校重视挖掘校地合作资源,分别与甘肃省定西市、兰州市城关区、浙江省松阳县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创业就业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被国家外专局列为“西部中青年干部英语强化项目”重点培训基地,成为美国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英语培训项目在华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荣获“1+2+1” 项目10周年特别贡献奖。成立了“中亚商学院”和“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与新加坡孔子学校合作建设“新加坡丝路孔子课堂”,打造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合作学术平台。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商务实践”和“陇情认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校园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51项,省部级奖励543项,获得省级以上团学类表彰奖励1000余项。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体化融合推进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师德师风、干部作风、学风校风建设等,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建校近7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新阶段、新兰财、新使命、新作为。站在“十四五”规划全新开局的新起点上,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的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扎根西部大地、矢志财经教育,四新共举,五育并重,六园同创,奋力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支撑西部财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