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今年高考招生有点小变化
2014-04-02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兰州晚报讯(记者王巧灵 实习生黎晓丹)今年是我省实行新高考后的第二年,与去年首次新高考相比,今年高考有哪些变化呢?

4月1日,省招办出台了。根据这份规定,我省高考政策与去年有一些细微的变化,其中,今年我省高考招生来源计划分6个批次编制,与去年相比少了一个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专科(高职)批;取消了奥赛省级赛区一等奖照顾加分项目;地方性照顾政策增加一项,将原来我省省级学生体育运动一级调整为地方性照顾政策,报考含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在内的省内院校时,录取加10分。此外,2014年我省取消英语口语和徒手画测试。

招生来源计划分六个批次

今年我省普通高校招生来源计划分6个批次编制:本科提前批、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高职(专科)批。艺术类专业招生来源计划分3个批次编制:艺术类本科一批(普本院校)、艺术类本科二批(三本院校)、艺术类高职(专科)批。体育类专业招生来源计划分2个批次编制:体育类本科批、体育类高职(专科)批。三校生招生来源计划分3个批次编制:三校生本科(普本院校)批、三校生本科(三本院校)批、三校生高职(专科)批。

志愿分两次网上填报

今年,我省继续实行网上填报志愿。网上填报志愿实行“一个第一志愿和三个平行二志愿”的模式。每个批次的每所学校均可填报六个专业。

志愿分两次填报,第一次填报:6月下旬文化课成绩公布后填报。本科提前批:本科提前批文理类、艺术类本科一批(普本院校)、体育类本科及特殊类;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批:贫困地区考生填报;本科一批:本科一批文理类;本科二批:本科二批文理类、艺术类本科二批(三本院校)、三校生本科(普本院校)批。

第二次填报:7月中旬本科二批录取结束后填报。本科三批:本科三批文理类、三校生本科(三本院校)批;高职(专科)批:高职(专科)批文理类、体育高职(专科)批、艺术类高职(专科)批、三校生高职(专科)批。

四个批次可以征集志愿

今年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高职(专科)批实施征集志愿,民族班、预科生、“民语类”、三校生等随批次进行征集。

本科一批与本科二批均2次征集志愿,第一次征集:控制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第二次征集:控制线上未被录取和线下20分以内的考生。本科三批征集1次志愿,征集范围为参照线上未被录取和线下30分以内的考生。高职(专科)批也征集2次志愿:第一次征集:参照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第二次征集:参照线上未被录取和线下40分以内的考生。

本科提前批、体育类本科、艺术类本科一批(普本院校)、艺术类本科二批(三本院校)、体育艺术类高职(专科)批以及贫困地区专项计划不实施征集志愿。

录取分数线分三次公布

今年我省高考录取从7月8日开始,8月下旬结束。全省录取分数线将分三次确定,三次公布。

第一次:在高考文化课成绩公布时,同时公布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民族院校本科的文、理科最低控制分数线;

第二次:在体育、艺术类本科志愿汇集后,公布艺术类本科一批(普本院校)、艺术类本科二批(三本院校)、体育类本科和三校生本科(普本院校)批分数线;

第三次:在本科三批、三校生本科(三本院校)批、高职(专科)批和体育艺术类高职(专科)志愿汇集后,公布本科三批、三校生本科(三本院校)批、高职(专科)批文理类参照分数线,体育艺术类专科和三校生高职(专科)批参照分数线。

六项省内照顾政策可加10分

除教育部规定的照顾性政策外,我省还有6项地方性照顾政策项目,包括: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省教育厅评定颁发的学生艺术特长A级以上证书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或者省级竞赛一等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一、二、三等奖或省赛区联赛一等奖者;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省教育厅评定颁发的学生体育运动一级证书者;长期居住在民族自治县、民族乡的汉族考生,农村户口独生子女户和二女结扎户考生。以上考生报考省内院校(含兰州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理工、文史类专业的,录取时文化课加10分。各类享受照顾考生证明有效截止日期为5月15日,体育特长生为4月26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坐落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发展迅猛、前景广阔的甘肃酒泉风电装备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是东起兰州、西至乌鲁木齐2000多公里辽阔地域高职教育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学院于2001年经甘肃人民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在酒泉教育学院和酒泉地区工业学校基础上创立。2003年以来,相继整合了酒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酒泉农林科技学校、酒泉市财经学校、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等职教资源,步入转型跨越发展时期。2008年,入列“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重点扶持院校;2010年,跻身该项目骨干高职首批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被确定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甘肃省首批试点高校之一;2013年,挂牌成立“兰州理工大学酒泉校区”,并先期开办新能源学院及新能源类应用型本科专业2个,逐步架构起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一体化办学格局;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百所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牵头组建了甘肃省新能源职教集团。   截止目前,校园占地1912亩,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适用图书66.97万册,固定资产约4亿元。设置“九系”(新能源工程系、化学工程系、土木工程系、机电工程系、生物工程系、旅游管理系、经济管理系、教育艺术系、医护系)“一校”(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四部”(本科教学部、继续教育部、基础教学部、体育工作部)14个教学部门。拥有专任教师424人(不含酒泉工贸中等专业学校),其中,教授、副教授128人,占比30.2%;硕士及以上学位(含在读)教师181人,占比42.7%;双师型教师201人,占比47.4%。获评全国模范(优秀)教师2人、甘肃省园丁奖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4个,取得甘肃省教学成果奖12项、省市级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奖等)20项、国家专利授权57项。开辟战略性校外实训基地169个,建成新能源、机械制造、化工、土木工程、农林、旅游烹饪、汽车技术、电工电子、物流管理、医护、学前教育、信息技术等校内实训基地(中心)12个,配备实验实训室(实训车间)96个,实验实训用房近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逾6100万元。   学院现设高职专业66个、开办49个,涵盖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水利、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与体育等16个大类。拥有国家示范(骨干)专业6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4个,入选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1个、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1个,形成了以新能源为品牌,以土木、化工、机电、农牧、旅游、财经、医护、学前教育等为支柱,各专业门类协调发展的基本格局,架构了国家级、省级、院级三级重点专业梯状体系。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部级17门、院级69门,出版教材273部。全日制在校生11410人(其中高职7966人、中职2878人、应用型本科566人),成人在册生5238人,总体规模逾1.66万人。   近几年来,学院以创建全国优质高职院校为目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力显著提升,先后获得“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职业教育工作先进体”“甘肃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等多项荣誉,逐步奠定了区域性职教龙头的地位。
  • 兰州工商学院兰州市榆中县
    学校简介【基本概况】兰州工商学院创建于2000年3月,是省管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716人,教师780人。设有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法学院、外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学院,大学数学教学部、大学体育教学部2个教学部及甘肃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有甘肃省高校区域循环经济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众创空间1个、甘肃高校大学生礼仪素养提升平台1个。现有6个学科门类,本科专业29个,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经、管、文、法、工、艺术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办学条件】学校本部位于兰州市和平开发区,校园占地1320.22亩(两个校区)。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楼群、实验楼、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体育馆、学生公寓等,校舍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有大商科综合仿真实训中心、土木综合实验中心、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等实验(实训)室47个,校外实习基地120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13万册,电子图书44万册。校园绿树成荫,百花争艳,环境幽雅,是莘莘学子立身、立志、立学的理想园地。【就业深造】学校严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部署要求,确立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工作目标,不断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全面夯实就业“一把手”主体责任,建立董事会领导主抓、校院联动的就业工作机制。2020年以来,校领导多次带队赴长三角、京津冀及西安、成都等区域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市场,吸引和邀请世界500强及优质大型企业来我校选聘人才,促进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2021年我校毕业生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位于全省本科高校前列,也得到了教育厅全省通报表扬。学校大力鼓励和支持学生考研深造,在学校“一个办法、两个保障、三项计划”考研推进方案的指导下和全校师生的努力下,136名学生成功考取2021年硕士研究生,其中14人被双一流院校录取。【教学改革】学校不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近三年来,学校获批金融学、财政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三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获批立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创新创业教改项目、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等20余项,商科综合仿真实训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模拟企业运营管理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3名教师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门;2021年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是省属民办高校中唯一获奖院校。【教授治学】学校特聘请一批知名高校教授、专家学者担任各学科教学总监,成立了学校教学督导委员会,通过教授、专家的督教、督学和青年教师指导,为学校教学和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教学规范化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学校承担省、市厅级项目98项,校级项目及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44项,教师共发表CNKI检索论文299篇,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专利45项,计算机软著23项;出版专著4部,主编或参编教材6部,教师成果获奖(荣誉称号)31项。学校“陇桥大讲堂”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让青年学子零距离聆听科学前沿报告、感受大师风采。【合作交流】学校注重联合培养与合作办学,与国内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生赴合作院校进行学习交流。2015年以来我校先后与广东财经大学、广东金融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签订了“2+1+1”联合办学协议;与马来西亚UCSI大学、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美国国际科技大学(ITU)、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新西兰商学院、新西兰林肯大学、波兰维斯瓦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在学生交流、本升硕项目、教师互访、学术交流等领域开展合作。我校已有200余人参与了国内外校际间交流生项目,另有10人通过“本硕直通车”项目顺利赴国外合作高校攻读硕士。【创新创业】近三年来,共获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奖励35项,省级奖励453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一、二等奖多项,特别是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甘肃省仅两项);在2021年获批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获银奖3项,铜奖4项;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甘肃省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在第十三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甘肃省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13项;2018年学校众创空间被甘肃省科学技术厅评定为“良好”等级。【校园文化】学校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独具特色。“陇桥杯”校园大观辩论赛、“陇桥杯”篮球赛、足球赛,读书文化节、“一二•九”大合唱等已成为学院的品牌文化活动。在第十二届金城大专辩论赛中,学校大学生辩论队勇夺冠军。【学生管理】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辅导员谈话诫勉、辅导员深入学生公寓开展工作、学生学业预警等制度,注重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现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学生管理服务体系。【奖助学金】学校现有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奖补专项资金、学校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类奖助金项目,每年发放各类奖助学金总计约1300余万元,使学生困有所助,优有所奖。【成果荣誉】发展至今,学校取得了一些标志性发展成果:2012年获批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被甘肃省民政厅评为5A级省属社会组织;学生食堂被甘肃省教育厅、省食药监局评为甘肃省食品安全示范学校食堂、甘肃省高等学校示范性标准化学生食堂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在校友会2021全国400所民办大学(含独立学院)排名中,我校排名第10位,西北地区排名第3位,全国财经类民办大学排名第7位,被评价为最高级——6星级中国顶尖民办大学。【办学思路】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教授治学”,努力办成综合实力强、特色鲜明、同类院校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民办本科高校,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 学校简介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为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79年来,学校由工而立、因工而兴、以工为荣,逐渐形成工字当头、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兰州七里河校区、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84.18亩,建筑面积82.4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93.28万册,电子书籍96.41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1亿元。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63人,专任教师52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6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22人,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50.48%和81%。现有“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187人,占比35.89%。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级创业导师、省领军人才、省师德标兵等一批优秀人才。学校突出内涵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0792人。设有15个教学单位,3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2012年以来,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5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6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20门。学校注重学生技能训练,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校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63项、省级奖励824项。学校立足办学定位,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9万余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位居省属院校前列。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研究成果显著。获各类课题立项59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技项目55项。建有省厅级科技平台12个,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9项,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600余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乌克兰、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在校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加大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积极深化与联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多年以来,学校秉承“开物成务、启智求真”的校训,大力弘扬“坚韧顽强、质朴无私、包容创新、和谐奋进”的办学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中共甘肃省委等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跟着工业干,围着企业转,质量求生存,转型促发展”的办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西部,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素质、重应用、善创新、强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 学校简介兰州文理学院是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1950年创立的甘肃教育学院和1985年创办的甘肃联合大学,2011年甘肃省艺术学校并入。学校是甘肃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文旅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基地,教育部规建中心全国“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5个项目院校之一,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首届“甘肃省文明校园”。学校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兰州。三千里丝绸之路,八千年华夏文明,甘肃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战略区位优势,多姿多彩、灿烂辉煌的自然人文资源,为学校办学育人提供了独特丰厚的资源和广阔巨大的发展空间。在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校始终坚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不断探索、与时并进,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教育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013年升本以来,学校紧盯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以“文化+创意”“旅游+演艺”“旅游+金融”“旅游+设计”产业交叉融合发展为导向,重点建设文创艺术、旅游管理、新闻传媒三大专业集群。三大专业集群直接聚焦赋能服务区域文旅、传媒、艺术产业发展新业态,彰显出鲜明的学科发展优势和办学特色。学校现有文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艺术职业学院(甘肃省艺术学校)、旅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传媒工程学院、数字媒体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外语学院、社会体育学院、化工学院等14个教学单位。有11300余名学生,其中本科生8700余名,留学生25名。学校有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应用化学等3个省级重点学科,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环境设计、音乐表演、音乐表演(航空乘务)、数字媒体技术、新闻学、财务管理、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工程、旅游管理、戏剧影视文学、视觉传达设计、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工程、数字出版、软件工程、投资学、舞蹈表演、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戏剧影视美术设计、播音与主持艺术、通信工程、资产评估、思想政治教育、表演、翻译、酒店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文化产业管理、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绘画、数字媒体艺术、英语、化学工程与工艺等36个本科专业,涉及文学、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等8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旅游类、传媒类、艺术类专业为主,文、艺、管、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 学校简介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思路与目标】学校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精神,立足自身实际,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明确了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省、走向全中国的办学定位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院系设置】学校下设1个书院、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67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40万册,中外文期刊1331种,数据库40种;教学仪器设备值2.41亿元,固定资产10.69亿元。【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384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人),有教授(研究员)11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0人(含在读)、硕士学位教师690余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1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4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0余人。【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研究生近800人。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建有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学生科技园1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00余项,省级奖800余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中,连续六年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法学专业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居全省高校前列;女子曲棍球队连续六届蝉联“宏奥杯”全国大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考研率在省属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科专业】学校现有中国史、生态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群,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精品课程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科学研究】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2个省级科研机构,1个院士工作站。近5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190余项;先后有17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4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4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100余篇,其中,SCI、CSSCI源刊物3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20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和合作关系;与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东旭集团、天瑞重工等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甘肃省高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电显示材料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10余个平台,联合攻关技术瓶颈服务产业发展;建成“高加索地区研究中心”“中白生态环境研究所”2个国际合作平台,围绕“一带一路”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与英、美、法、德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了来自21个国家的留学生200余名。依托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累计为区域培养农村新型技能人才6000余人。【校园文化】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为阵地赓续红色基因,以天水旋鼓舞、天水雕漆等为抓手推广发展地域文化,以张鸿勋等师德楷模为引领培育德育文化,以全国百强人文社团瀚海潮文学社为示范丰富社团文化,以校史馆、博物馆、霍松林艺术馆、雷达文学馆、校艺术馆为载体彰显美育特色,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获评首批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