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明年艺术类高考生12月1日起网上报名
2011-11-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1月10日讯 今天,记者从绍兴市招生办获悉,2012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将于12月1日开始。

  据了解,我省2012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含美术、音乐、舞蹈、时装表演、影视表演、播音与主持、编导、摄制等八类专业省统考和专业校考)仍实行单独提前网上报名。凡符合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考条件,志愿报考2012年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的考生,均须办理艺术类专业考试报名。

  报名时间为2011年12月1日9:00~12月3日22:00,网址为浙江教育考试网(www.zjzs.net)。“现场信息确认点”必须与“2012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文化统考”(简称“高考”)报名点一致,现场确认时间:2011年12月5日~6日。美术类专业省统考定于2011年12月18日举行。

热门院校

  • 湖州学院湖州市吴兴区
    学校简介湖州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前身是成立于1999年的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2021年1月,经教育部同意转设为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湖州学院。学校现为浙江省应用型高校建设试点院校。学校坐落在山水清丽、交通便捷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江省湖州市。湖州拥有2300多年的建城史,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文化之邦”的美誉,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美丽乡村发源地、生态文明先行地,拥有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等国家级名片,新时代的湖州更是拥有“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亮丽品牌。目前学校占地面积500余亩,规划中的新校区位于浙江省四大湾区之一的南太湖新区,规划用地1000亩。拥有工学、理学、经济学、医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现有以理工类专业为主的3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近8000人,规划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0人。学校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定位,立足湖州,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围绕生态科技、智能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等领域,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现拥有机械工程、药学2个省一流学科,在电子信息、健康护理、经济贸易等方向建有省重点专业1个、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省新兴特色专业3个、省优势特色专业2个。学校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深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全力打造高效课堂,立体优化育人环境,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紧密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近三年,共立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和育人项目30余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34项,创新创业竞赛奖项28项。学校办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两年在浙江省高校分类考核中位居前列。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拓展国内外合作伙伴,“远航计划”成效显著。与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知名大学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高校开展学生访学交流合作,逾500名学生实现了国内外访学和出国留学的梦想。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机遇,学校将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为加快建设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学校全称:湖州学院学校代码:4133013287学校网址:https://www.zjhzu.edu.cn/办学地点:浙江省湖州市学士路1号 (数据更新至2022年5月)
  • 学校简介浙江农林大学位于杭州市临安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的西端,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高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时称天目林学院,1966年改名为浙江林学院,2010年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发展成为以农林、生物、环境学科为特色,涵盖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和学位授权体系。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2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9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93亿元。设有20个学院(部),6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新工科项目2个,国家新农科项目5个,国家新文科项目1个,国家卓越农林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专业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1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1个,国际认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重点专业12个,省级优势专业7个,省级特色(含新兴特色)专业9个。现有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优势特色学科1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3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9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学科与重点培育学科5个。拥有林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16个。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文化传播基地、国家“111计划”引智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创新平台45个。学校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5966人、研究生4069人、留学生781人,教职工近2100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共享院士5人、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3人、科技部创新领军人才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人、全国林业和草原教学名师3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科技创新团队3个,省杰出教师1人、省“万人计划”10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高等学校“钱江学者”特聘教授6人、省高校教学名师3人、省“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和第一层次18人,省级创新团队15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2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6人。此外,学校举办的独立学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7961人,教职工近400人。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9项。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07门,省级精品课程27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15门,虚仿省级认定9门,虚拟仿真省级立项31项;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浙江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奖2900余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全国金奖1项、银奖3项。学校积极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涌现出“全国就业创业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一批优秀学生典型。 学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4项。先后与浙江、福建、江西、江苏、安徽、贵州、四川等省的50多个县市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推广与社会服务,学校连续3次被评为浙江省结对帮扶工作先进单位,获2021年度结对帮扶考评优秀单位,连续14次被评为浙江省科技特派员先进派出单位,200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获批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干果科技特派员团队被中宣部列为“最美科技人员”。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乌克兰、波兰、澳大利亚等27个国家(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科学研究等活动,与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共建孔子学院,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华沙生命科学大学和赫尔辛基大学联合培养人才,与俄罗斯国立农业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乌克兰生命科学大学和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留基委公派留学项目,国际影响力逐步提高。学校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两园(校园、植物园)合一”的现代化生态校园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读书做学问的好地方”,被教育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等单位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立足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秉承“求真、敬业”的校训,弘扬“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聚焦“双一流”目标,激发创造性张力,努力向着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生态性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1999年由浙江工程学院(后升格为浙江理工大学)创办,并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浙政发[1999]255号)成立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于2000年8月列入浙江省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开始招生。2004年11月,通过教育部对独立学院办学条件和教学工作的专项检查和确认。2006年秋季开始在余杭仓前办学。2011年11月,经浙江省教育厅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议组评审、省学位委员会批准,取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资格。2015年,由浙江理工大学与绍兴市上虞区人民政府共建,与绍兴市上虞杭州湾建设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上虞新校区。2017年9月,学院整体从杭州市余杭区迁址至绍兴市上虞区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康阳大道58号办学。2019年4月,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上虞区是绍兴市辖区,位于杭州和宁波两大都市区中间,是省级区域交通枢纽中心,绍兴商贸中心以及浙东新商都。上虞区是绍兴中心城市东部具有滨江特色、功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新城区,历史悠久、文化兴盛、人才辈出、山水唯美、经济发达。曾获2013年福布斯中国最富有的十大县级市,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2017年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和中国工业百强区。2018年当选中国百强区。2019年被评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等。202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3.82亿元,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188”行动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双抓双优双突破”行动,新材料产业链“链长制”列入全省试点;全域推进新时代八大“美丽行动”,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国检复评。一、办学设施完善学院坐落于绍兴市杭州湾上虞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550亩,按照生态校园、智慧校园、人文校园的要求进行规划,以“省属高校先进水平”的标准进行建设,总建筑面积22.9万平方米,新校舍二期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预计于2022年9月投入使用。校区内的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训练馆、田径场、学生活动中心楼、报告厅、行政楼、教学楼、实验楼、科学楼、艺术楼、钟楼、校史馆、公寓楼等。图书馆舍总建设面积1.9万平方米,共10层,设有图书、期刊、工具书、电子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10个,另设有信息共享空间、3D艺术空间、研讨室、休闲书吧等特色服务区,现有纸质藏书76万册,共享浙江理工大学图书馆的所有数字资源,可访问中外文数据库45个,可在线阅读电子图书180余万种。教学区设有122个多媒体教室,1个录播教室,总座位数12521个;5个语音实验室,总座位数175个,15个通用机房、1个苹果机房,建有包括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浙江省本科院校省级合格教学实验中心在内的9个实验中心(室),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完善。体育教学、训练、以及活动场馆齐全,有室内训练馆、标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教室、武术教学房、体育舞蹈教室等运动场地及设施。后勤保障体系和安全保障机制健全。学生公寓设计新颖,设施齐全先进,明净舒适,建有独立洗衣房、集中热水供应系统、独立的直饮水系统、智能化门卫管理系统和用电管理系统。与校园西侧杭州湾新区派出所建立警校联动机制,切实保障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优美校园环境和完善的办学设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机构设置健全学院按照《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教育部26号令]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党委强化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支持学院行政领导班子和院长开展工作,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学院下设党政办公室(纪委办公室、监察办公室、审计办公室、招投标监督管理办公室)、党建工作部(机关党总支)、人事部(教师工作部)、教务部(教育教学发展中心)、学工部(招生与就业办公室)、团委、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科研与社会合作部、财务部、信息化办公室、综合保障部、工会等12个职能部门,设有纺织服装学院、信息与控制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创业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与国际交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军训部等8个二级学院(部),及图书馆1个直属单位。三、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拥有一支德才兼备、富有特色、专兼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46人,其中专任教师364人,高级职称122人,博士学位61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87.89%。近年来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7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4人,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5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2人。获得省“教坛名师”、“教坛新秀”、“三育人先进个人”等厅局级及以上奖励共20余人次,2名教师荣获德国红点奖和国际IF产品设计奖。四、学科门类齐全学院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设置学科专业。现有29个本科专业,涵盖了理、工、艺、经、管、法、文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纺织、服装、艺术设计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与结构。学院依托地方,立足本省,面向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办学规模8000余人。其中,电子信息工程、工商管理、产品设计、动画为省一流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产品设计、人力资源管理为省新兴特色专业,艺术与设计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设计学两个学科成功获批省一流学科B类,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建设项目。近年来,学院主持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3项,国家双语示范课程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项,教育部教指委课程项目1项,省部级及以上教改项目3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项目4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4门,省精品课程2门,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4项,10部教材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各类课题14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6项,厅局级项目53项;各类成果及获奖50项;出版著作或教材17部,获得授权专利340项,软件著作权6项。五、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学院以培养“基础实、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实施弹性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弹性学习期限为3至6年。在学院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达到毕业学分和学位授予条件要求,颁发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设置创新创业模块,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选修课和分层分类课程以及第二课堂学分,开展导师制优秀生培养工作。学院作为“高校艺术学科师生海外学习计划”成员院校,积极推进国际化教育,与日本上智大学、京都大学、西澳大学、意大利罗马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等多所国外高校开展学分互认和交换生项目,拓展学生国际化培养途径。鼓励学有余力的同学修读辅修专业,学院培养了近2.5万名毕业生,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六、各类竞赛硕果累累学院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积极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体系。学院每年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学科竞赛中获奖数均过百,2013年被评为“浙江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加强应用型建设试点本科院校”,浙江省大学生摄影竞赛、浙江省大学生多媒体作品设计竞赛、浙江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获奖成绩多次在全省独立学院中名列前茅。艺术体育成绩斐然,院女子足球队、体育舞蹈队、乒乓球队、田径队、武术队等在省内外多项比赛中喜报频传。全院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逐年提高,在全省本科院校中列中上水平。七、校地合作成效显著学院迁建上虞以来,以服务上虞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工作,包括从机构建设、机制创新、“六加一”行动计划(即以专业系为单位开展“与地方政府部门或乡镇街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与上虞有实力的企业开展产教融合专业转型合作工作”,“争取横向课题或有偿服务合作项目”,“争取地方科技局及社科联的专利申请或纵向科研课题”,“在上虞主办或协办有影响的公益性活动”,“引进在地方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授从事专业转型教学”等六项合作活动以及“毕业生留虞就业比例”排名活动)、学科及专业方向调整专项经费、服务政府部门决策等多形式全方位加强校地合作工作。充分发挥学院自身的优势,在多个方向与政府及企业开展合作,与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陈溪乡人民政府、绍兴市上虞公证处、新天龙集团有限公司、卧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白云浙变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建立了9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努力让师生走进上虞、融入上虞、服务上虞、扎根上虞。八、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学院新校区一期由上虞方投资约13亿元建设完成,为“交钥匙工程”,新校舍二期工程总投资1.5亿元人民币,为学院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为支持学院发展,上虞区委区政府在专业学科转型建设、人才引进、研究院建设、购房补助、交通补贴、教职工待遇等方面给予学院大力支持。学院正秉承“厚德致远,博学敦行”的校训,遵循“规范办学、提升质量、培育特色、塑造品牌”的办学思想,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凝练特色办学,深化内涵发展,推进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应用型学院。
  • 学校简介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1999年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4年经教育部重新确认,2018年通过浙江省独立学院规范设置省级验收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自2014年迁建桐庐以来,继承和发扬了浙江工商大学“诚毅勤朴”的优良校风,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新商科”人才。 学院坚持“应用型、创新型、区域化、国际化”的办学定位,走“开放、融合、卓越”的发展战略,以相近专业为支撑,充分依托母体良好的学科基础、师资条件和教学资源,以经管类学科为主体,构建经、管、文、法、工、艺、理七大学科协同发展的本科专业总体布局。学院下设管理学院、经法学院、外语学院、人文与艺术设计学院、人工智能与电子商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基础教研部,依托现有33个本科专业(方向),逐步形成工商管理类、财会金融类、电子商务类和数字媒体类四大专业群,以“新商科”智慧运营中心支撑智能会计、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和服务机器人应用与管理等新商科试点专业探索发展,最终促进四大专业群转型升级,交叉融合发展,新商科智慧运营中心也获批了“十三五”省级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立项建设。截至2022年3月,金融学、工商管理、产品设计和经济统计学已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产品设计和金融学获批省级“十三五”特色专业,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新闻学均获批省级“十二五”新兴特色专业,《企业管理》等28门课程被认定为省级一流课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立项1项,省级新形态教材于“十三五”期间立项10项,“互联网+”优秀教学案例评比等省级以上获奖超过30项。 学院自199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21年在全国18个省份招收新生3493人,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学生逾10000人,近年来,学院招生规模和录取分数线一直保持在省内独立学院前三。学院已连续八年入选武书连“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经过20多年的发展,学院逐步形成了“新商科”特色的就业工作体系,近年来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其中高质量就业比率大幅提升,毕业生跟踪调查就业质量、专业匹配度和对母校满意度排名也大幅提升,获得社会各界和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 学院现有教职工469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82.94%。专任教师队伍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35.13%,海外留学经历61人。教职工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入选“省151人才”5人,获聘浙江工商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12人,“双师双能”型和具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36.03%。 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充分发挥财经类院校优势,打造和巩固以优势学科为龙头、特色专业为支撑的工商管理类、财会金融类、电子商务类以及数字媒体类等四大专业群相互协同发展的“新商科”格局,持续推进建设“一个中心、两个基础、三大举措、四个专业群、五个维度”的“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健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新渠道。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服务机器人应用与管理领域合作培养人才。学院开设有会计学(ACCA方向)特色班、人工智能创新实验班、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美澳学分互认班)、雅思英语卓越班、创业孵化班等,是我省第一所开设金融学CFA(国际特许金融分析师)班的独立学院。学院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目前共建了童画美术教育产业学院、智能财会产业学院、普惠金融产业学院、数字贸易产业学院、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安防智能应用产业学院,将专业细分领域的领头企业引进学院,把人才培养、实训实习、创业就业、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服务企业科技创新有机结合,搭建产学研用一体的深度协同合作育人平台,组建新媒体创作与运营创新实验班和数字媒体艺术及技术创新实验班,构建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格局。为适应地方经济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探索和申报硕士点培育工作,目前已与浙江工商大学签订联合培养硕士项目,并成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办公室,进一步推进专业学位硕士点培育申报工作进度。 学院坚持学术引领,注重教学科研协调发展,已建成若干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教学科研平台,如:智能商科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富春电子商务研究院、“制笔”创新中心、“互联网+农创客小镇”创新中心、杭商院桐庐“中国民营快递未来发展高级研修班”等,并成为首批浙江省设计智能与数字创意研究重点实验室网络创新成员单位。同时,学院主办新商科数据科学高层论坛、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分论坛暨首届乡村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学术论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竞赛(精创教育杯)第五大区赛暨高峰论坛、统计学高端论坛等高水平学术论坛多场。近年来学院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横纵向课题立项二百余项,其中厅局级以上项目占比70%以上。 学院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拥有浙江省创业培训基地1个,现有院聘创业导师102人,外聘创业导师69人,两人入选浙江省创业导师库,两人入选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优秀学员,开设有创新创业类课程31门,一门课程入选浙江省创业导师培育工程优秀工作案例。众创空间累计培育创业团队达52个,其中40家工作室已注册公司,估值达到5000万的企业1家,年营业额近1000万的企业1家。学院以学生科技竞赛为抓手,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三年来,在省级及以上A类学科竞赛中,我院共获奖553项,其中包含国家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6项,省级一等奖53项。学院实施文体振兴计划,近年来文体竞赛成绩优异,在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大赛中累计获奖近40项,其中一等奖7项,入围ZUBA大学生篮球联赛八强并取得第5名,浙江省大学生羽毛球赛男子团体第5名,浙江省大学生健美操比赛第4名,连续3年蝉联浙江工商大学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1名,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连续两年斩获国家级一等奖,获奖名次和人数位居全国独立学院前列。学院以科研俱乐部为抓手,提升学生科研水平,三年来学生参与教师科研100项,发表论文数24篇,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45项。学院狠抓学风建设,国内外研究生录取率显著提升,近三年有580名学子进入国(境)内外高校继续深造,2021届考研录取人数为218人(含出国留学深造),2021年四年制本科学生考研录取率达到12.98%。学院深化书院内涵文化建设,依托书院建立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站,打造文化育人新阵地,塘塆“疫”主播、塘塆“云课堂”、“塘塆约膳”、“塘塆约咖”等优秀书院文化品牌深受学生喜爱。学院深化校地合作,拓宽合作渠道,高质量完成属地“半程马拉松”“桐庐山水艺术节”“快递产业大会”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完成2022年杭州亚运会志愿者招募筹备工作,2021年,获“双百双进”社会实践共同富裕实践团省级重点团队立项2个,获2021年浙江省高校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优秀团队4个,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杭州市级银奖1项,铜奖1项。同时,学院强化思想库、人才库的服务作用,助力“双减”合作,通过提供点课菜单的方式满足桐庐县中小学生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共招募192名学生讲师,开发38门课程。学院持续深化网络育人新载体,2021年学院“易班”平台获评“浙江省优秀共建高校”称号,迎新系统获“浙江省优秀共建案例”奖项。 学院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国际化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经验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院与国外合作院校共同开展了多个留学交流项目,这些项目分为长短期交流项目和学位项目,长短期交流项目主要包括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开展的学生交流合作;学位项目主要包括英国普利茅斯大学3+1双学位项目、南澳大学2+2双学位项目、英国诺森比亚大学3+1、2+2双学位项目、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2+2双学位项目、美国内华达大学2+2双学位项目等。近年来,学院赴境外学习交流的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赴境外深造人数也逐年增加。同时,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出国交流,学院设立了对外交流特别奖学金、寒暑期对外交流奖学金、学院国际项目特设奖学金、雅思/托福奖学金等,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进行奖励。通过积极引进外籍语言类教师与高层次人才、开设雅思英语卓越班等措施有效地提升学生语言技能与国际视野。 学院校园占地面积为542亩,另有山体公园260亩,建筑面积22余万平方米。校区内主要单体建筑包括图书馆、公共教学楼、管理楼、经法楼、人文楼、行政楼、文体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楼、师生活动中心楼、学生公寓楼、专家楼等。目前,学院依托有利的区域文化环境,积极打造“山水校园”“诗画校园”“人文校园”,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育人阵地,以“塘塆书院”“春江书院”“望江书院”为平台的书院教育模式是学院育人的重要创新,“互动共享”“阳光活力”“宜居宜学”的熟人社区,已成为学院育人工作的闪亮名片。 学院由浙江工商大学与桐庐县政府合作共建,依托工商大学和桐庐县政府的支持,不断地发展壮大自身办学成绩和发展规模。学院2014年迁建桐庐,目前已在浙江省桐庐县凤川-江南新城核心区范围内建成独立校园,校区交通便利,北临春江路,南至320国道,距杭千高速凤川出口3公里,东沿凤川大道(富春江三桥),学院离桐庐县城中心广场3.5公里,到县城中心位置车程5-10分钟,随着桐庐高铁站的建成和使用,桐庐和学院迎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 学院落址的杭州市桐庐县,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多次荣获“中国最美县城”称号,近年来相继获得国际花园城市、国家生态县、国家园林城市、国际人居环境示范奖等殊荣。它位于浙江省西北部,地处钱塘江上游,距杭州市区60公里,西接黄山、千岛湖,东连钱塘江、西湖,地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桐庐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就是以桐庐境内的富春江和两岸的青山为背景绘制而成的。桐庐还是中国“快递之乡”,著名的快递民营企业: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均由桐庐人创建,几乎占据了中国快递市场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富春未来城、富春江科技城、迎春商务区、富春山健康城、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都已经成为桐庐发展的新引擎。作为落地桐庐的首所高等院校,学院全面深化与桐庐的校地合作,将立足浙西,面向浙江,辐射长三角,扛起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担当作用。
  • 学校简介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9年,是浙江省较早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之一,地处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学校以“守正创新”为校训,秉持“教育为人生奠基,办改变人一生的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以“专业成才,精神成人”为人才培养理念,遵循“品性为根,技术技能为用”的育人方针,立德树人,追求“办品质之学”,为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示范性基地、浙江省普通高校首批示范性创业学院、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校园占地面积512亩,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8%以上,2018届毕业生用人单位满意度、毕业生就业满意度、毕业生起薪等核心指标分别列全省高职院校第3位、第6位、第10位。学校设有信息工程学院、范蠡商学院、机电工程与交通学院、建筑与设计艺术学院、医学院、阳明学院等6个二级学院。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智能制造、现代住建、轨道交通、文化创意、健康医养、学前教育等8个专业群3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电子商务专业群入选浙江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名单。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2个、省优势(特色)专业9个、省重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学校以学业、产业、就业、创业“四业贯通”为人才培养特色,先后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学校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卓有成效。现有浙江省通用砂浆研究院、浙江省建筑业现代化绍兴产业学院、越城区公共实训基地、绍兴市数字改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绍兴市物联网技术应用研究会、绍兴市跨境电子商务学院、绍兴市通用机器人应用中心、绍兴市协同智造促进中心、绍兴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联盟、绍兴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教育培训基地、绍兴市农村文化礼堂培训基地、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基地、绍兴市红十字会参与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国家级试点)、绍兴市养老与家政产业学院、越医文化传承实践基地等22个研究机构与社会服务平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校企合作多元化、精准化,在信息技术、机器换人、电商换市、智能制造、文创旅游、建筑砂浆、海绵城市、健康服务、美丽乡村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和服务成效显著。学校与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合作研发出版的《中国教育地图集》,刘延东作序,袁贵仁批示,2010年获中国优秀地图作品“裴秀奖”。2018年学校发明专利数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3位、全省第9位。学校加强党的领导,注重文化育人,引导学生多样成才。2个党建特色项目入选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双百示范”工程,2个党支部获评“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总支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围绕核心价值观,倡导“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创设“和畅书吧”“永和研吧”等文化活动载体,系统实施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工程、技能精英培养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程和卓越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了“综合素质”与“技术技能”并重、德技并修的育人体系。学校青年志愿者总队获第二届“全国敬老文明号”称号、机电学院团委践行“工匠精神”获评“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团委荣获“浙江省共青团和青年工作成绩突出团委”荣誉称号。“行知会计学社”“青藤书堂社”获全国高校“百强学生社团”称号。校舞蹈队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表演和创作一等奖。校男篮获2019年CUBA二级联赛全国总决赛第七名。学校崇尚“技术改变生活”。2018年学科技能竞赛成绩排行全国高职院校第18位、全省第2位。2019年获“信息安全管理与评估”国赛一等奖。“大学生程序设计”(ACM)竞赛为全省唯一获得“九连金”的高职院校。学校为全省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学生创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经学校孵化,学生成功创办企业290家,其中资产超千万企业42家。学生创业典型获评“浙江教育年度十大影响力人物”、省“创业明星”和国家奖学金特别评审奖。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