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2022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将于9月2日公布
2022-08-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省2022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以下简称高中学考)评卷工作已全部完成,考试成绩公布有关事宜,一起来看。

一、成绩公布时间和方式

我院将于2022年9月2日10:00起发布2022年第二次高中学考成绩,考生可通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微(ID:gdsksy)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或通过“广东招考在线”小程序查询成绩。9月28日10:00起,考生可以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微小程序、百度智能小程序自行下载并打印2022年第二次高中学考成绩证书。学考成绩公布和复查方式见附件1。

二、成绩呈现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的通知》(粤教考〔2019〕18号),高中学考成绩公布(查询)将以“等级”“分数”形式呈现,成绩证书将以“合格/不合格”“等级”呈现。合格性考试等级成绩,位次由高到低分A、B、C、D、E五个等级。A—D等级为合格,E等级为不合格。

三、成绩复查程序和方式

(一)申请复查。考生在获得考试成绩后,如对本人当次考试某科成绩有疑问,可于9月7日17:00前携带准考证,到所在中学或当地县(市、区)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提出复查分数的书面申请,填写《2022年第二次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考生成绩复查申请登记表》(见附件2),逾期一律不再受理。在学校报考的考生可由学校统一组织办理申请复查手续。复查内容为答题卡图像是否为申请人本人的答题卡,扫描是否准确,考生答题卡是否错评、漏评,各题得分是否错漏,卷面成绩统计合成是否有误,是否与向考生公布的成绩一致。

(二)输入信息。各地市、县(市、区)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需指定专人负责考生申请成绩复查工作,于9月9日前登录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报名管理系统,选择数据维护菜单栏下的考生成绩复查功能,按要求输入申请查分的考生资料。

(三)复查及结果告知。省教育考试院将组织专人复查。复查发现成绩有误的,我院将予以更正,并将通过考生报名绑定的手机号将更正后的成绩告知考生本人。复查成绩无误的,我院将考生名单电子文档反馈给各市招生办公室(考试中心),由各地市通知考生。

四、成绩保管注意事项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是高校招生录取依据之一,各中学要提醒考生在指定的时间尽快通过省教育考试院官微小程序或百度智能小程序下载成绩证书后自行打印,并妥善保管本人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书(含电子版)。如因出国留学等需要,可以申请开具成绩证明,相关要求和流程见广东教育考试服务网(网址:https://www.eesc.com.cn/)证明办理栏目相关公告。

五、成绩转出办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取消一批证明事项的通知》(教政法函〔2019〕12号),外省户籍考生在我省高中阶段学校读书期间参加我省组织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所取得的成绩转出我省,将不再进行审核,不再出具“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证明书”。成绩转出我省的考生可凭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证书(含电子版)将成绩转出我省,也可在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首页“考试招生”条目进入“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成绩转出”(网址:http://www.eeagd.edu.cn/xyspzc),凭考生号和密码查询考试成绩。

六、考生号或密码遗忘找回办法

考生密码遗忘,可通过广东省普通高考/学考报名系统的考生端(https://pg.eeagd.edu.cn/ks)凭手机短信验证码进行密码重置;如需更改手机号码,可在报名系统中凭原手机号码获取验证码进行手机号码更改;如因手机号码已经注销或注册时填错手机号码等原因导致无法接收验证码,则需到报名点或县、市招考机构进行手机号码解绑和密码重置。

附件:

1.广东省2022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查询方式

2.广东省2022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生成绩复查申请登记表

附件1

广东省2022年第二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成绩查询方式

一、官微小程序查询方式

考生于9月2日10:00起,登录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ID:gdsksy),点击“小程序”,选择“考试成绩”查询成绩;9月28日10:00起,登录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官方微信(ID:gdsksy),点击“小程序”,选择“证书打印”可下载、自行打印成绩证书。

二、百度小程序查询方式

考生于9月2日10:00起,通过百度App搜索“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打开“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智能小程序”,点击“考试成绩”,输入考生号和密码登录查询成绩。9月28日10:00起,通过百度App打开“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智能小程序”,点击“证书打印”,通过考生号和密码登录,可下载成绩证书并自行打印。

三、“广东招考在线”小程序查询方式

考生于9月2日10:00起,通过微信搜索进入“广东招考在线”小程序,点击“成绩查询”,选择考生对应的考试类别,按指引查询考试成绩。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阅及下载附件2。

热门院校

  • 广东白云学院广州市白云区
    学校简介广东白云学院是广东省属民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面向广东、湖南、湖北、广西、四川、浙江、江西、福建、海南、江苏、贵州、安徽、新疆等13个省(自治区)招生。学校前身是谢可滔先生于1989年创办的广州白云应用技术学校,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1年更名为广东白云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升格为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白云学院,2009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2011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8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均坐落在广州市白云区。其中,西校区位于江高镇;北校区为新建校区,位于钟落潭高校园区(又称广州第二大学城)。两个校区均建有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及体育馆、网球场、篮球场等。学生宿舍全部装有热水器、空调、宽带等。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工作室共341间。图书馆面积4.36万平方米,图书资源总量达到259.69万册。建有千兆校园网,校园实现了信息化管理。目前,全日制在校生27516人,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80多人。学校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稳步拓展国际教育,大力推进继续教育,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培养体系。设有17个二级学院,52个本科专业。建立起以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为主,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有3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设计艺术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有13个省(校)级科学研究平台,其中省级科研平台5个,广东省薄壁轻钢结构装配式建筑工程技术开发中心、广东省净菜保鲜包装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为省级科研平台项目;珠三角城乡统筹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被广东省社科联授予省级决策咨询基地,广东省乡村振兴政策研究院被广东省教育厅确立为特色智库平台,应用技术大学研究中心被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授予民办教育研究基地。2017年以来,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4项,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学校有14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18个校企协同育人示范性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IEET工程教育认证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3门省级一流课程(产品设计程序及方法、机械工程材料、高级英语1),1门省级就业创业金课(就业指导);有1个广东省示范产业学院(曙光大数据学院)、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应用型人才协同育人平台。 学校践行“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理念和“敦品励学、求是笃行”的校训,发扬“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白云精神,以国际化战略为引领、以信息化战略为支撑,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工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职业性应用型人才,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学科优势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学校实施国际化教育引领战略,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西北普渡大学,英国伦敦里士满大学,德国中型企业应用技术大学,澳大利亚埃迪斯柯文大学,日本冈山大学,韩国圆光大学等10个国家的18所高校开展互派交换留学生、学分互认、双学位及本硕连读等30多项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学校连续12年蝉联广东省社会科学院评定的“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第一名。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战略研究院校”,并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发起和理事单位。2014年成为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副理事长单位。201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依法治校示范校。2016年列入首批“广东省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院校。2018年,学校的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荣获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董事长谢可滔荣膺“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年突出贡献人物”;广东白云学院荣获“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年突出贡献机构”。2020年,学校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在校友会中国各城市群最好大学排名中,广东白云学院位列粤港澳大湾区最好大学(民办)排行榜第一名。学校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2016年,学校荣获广东省“优秀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18年,学校获批广东省党建“双创”示范高校。2020年,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校“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获评全省“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近三年来,外国语学院英语学生党支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工党支部先后入选“全国样板党支部”;艺术设计学院教工党支部方建松工作室入选全国 “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时任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同志称赞学校是“广东民办教育的一面旗帜”,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称赞学校为“广东民办高等教育的排头兵”。(2022年3月)西校区北校区
  • 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市花都区
    学校简介岭南大地,钟灵毓秀,音乐文化底蕴深厚。这里,名家辈出,孕育了冼星海、萧友梅、马思聪、李凌等一批引领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潮流的杰出音乐家。星海音乐学院位于岭南文化中心——广州,是华南地区唯一的高等音乐专业学府。学校深深植根于岭南这片人文沃土,浸染着岭南音乐文化的精魂,铸就了兼容并包、博采众长、开放创新的办学精神,形成了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广东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可追溯到1932年由中国现代音乐教育先驱马思聪、陈洪先生创办的广州音乐院。1957年10月,广东省政府创建了广州音乐学校,使得这一地区的现代专业音乐教育得以延续。随后学校数易校名,几经变迁。1958年更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65年初与广东舞蹈学校合并为广东艺术专科学校;1969年与广州美术学院合并为广东人民艺术学院;1978年3月复名为广州音乐专科学校;1981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广州音乐学院;1985年12月,为纪念广东籍人民音乐家冼星海,更名为星海音乐学院。60多年风雨沧桑,60多年薪火相传。星海音乐学院始终以培养高素质音乐与舞蹈人才为己任,遵循“求真、尚美、崇德、敬业”的校训,弘扬星海精神,传承优秀岭南音乐文化。新时期新阶段,学校把握进驻广州大学城的良好发展机遇,利用广东丰富的人文资源,依托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融身于广州大学城多学科共处的教育生态环境,制定发展规划,努力实现“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办学目标。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学科为主,协调发展相关艺术学科。目前共设有音乐学系、作曲系、钢琴系、管弦系、国乐系、声乐歌剧系、民族声乐系、艺术管理系、乐器工程系、现代音乐与戏剧学院、流行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舞蹈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音乐基础部、人文社科部等18个本科院(系、部),还设有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音乐研究院、音乐博物馆、岭南音乐文化研究中心、艺术实践中心、社会音乐教育培训中心等,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粤剧)传承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5个实验乐团。专业涵盖了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学、录音艺术、音乐表演和舞蹈等各个领域。学校现已形成了教学、创作、表演与研究四位一体的完整学科体系,中专、本科、研究生相衔接的办学层次,普通教育为主、继续教育为辅的办学格局。一级学科音乐与舞蹈是广东省攀峰重点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音乐学、音乐表演、录音艺术、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省级特色专业,钢琴专业是广东省名牌专业,音乐表演是广东省重点专业。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锐意创新的师资队伍。目前,学校教职工738人。教师队伍中有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有5人获文化部“区永熙优秀音乐教育奖”,有12人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有51人为广东高校师德标兵、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工作者等。有1人被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有4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先后有6人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5人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青年文化英才,5人入选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五年来,教师获得省(市)级以上奖励500多项。学校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高等艺术教育的客观规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建构了学科课程、人本课程和社会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形成了艺术实践、教学实践、管理实践和社会实践“四元结构”实践教学体系。重视教学质量,根据音乐舞蹈艺术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严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确保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2014年以来,学生共获得国际级奖项140项,国家级奖项228项、省部级奖项301项,尤其是在政府最高奖——金钟奖评比中,学生连续多届收获殊荣,得到社会高度认可,为广东省赢得了荣誉。学校教学环境优美,教学条件优越。现有广州大学城校区和沙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24961平方米,其中大学城校区189993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学校拥有现代化的音乐厅、专业录音棚、电子音乐制作中心、各类排练厅、学术报告厅和琴房大楼等教学设施。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富,设备先进;档案管理建设为国家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校园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正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打造现代化、智能化的数字校园。学校还在星海音乐厅、广州大剧院、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省演出业协会、广东电视台、珠影乐团、广东音乐曲艺团、广东民族乐团、广东粤剧院、广州城投、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YAMAHA乐器公司等单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和合作。近五年来,先后举办了“中国西方音乐学会年会”“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基本乐科教学与招生改革研讨会”“星海·伯克利音乐周”“首届岭南古筝艺术节”“星海·鹿特丹音乐周”、“首届国际音乐文献翻译研讨会”“粤港澳台艺术管理高峰论坛”等各类学术研讨会。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邀请美、俄、法、英、德、日、韩等国的著名专家学者以及国内名家前来访问、讲学和举办音乐会。应邀派出了交响乐团、民族乐团、合唱团、室内乐团、舞蹈团等院内各演出团体及各类专家学者到国外、港澳台地区及内地各类艺术院校访问、演出和讲学。学校还与美国、英国、奥地利、澳大利亚、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音乐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截至2019年,学校在校普通教育本科生4818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354人,研究生347人,附中学生691人。学校面向全国(含港、澳、台)招生,同时招收留学生。多年来,吸引了高质量的生源,本科第一志愿录取率100%,新生报到率99.5%。建校以来,学校向社会输送了两万两千多名高级音乐舞蹈艺术人才,他们以扎实的专业基础和优异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他们中很多人已成为华南地区艺术院校、文艺团体、研究机构及文化管理单位的业务骨干,有的蜚声中外。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位居全省高校前列。经过60余载几代星海人的不懈努力,学校已发展成为立足广东、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音乐舞蹈教育中心,赢得了社会的高度赞誉,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江泽民曾为我校“冼星海纪念馆”亲笔题写了馆名。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朱镕基、李瑞环、尉健行、宋平、吴官正、张德江、王兆国、李源潮、孟建柱、曾培炎、吴仪、热地、韩启德、周铁农、陈至立、司马义·艾买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到我校视察;李岚清曾到我校与师生亲切座谈。任仲夷、林若、黄华华、朱小丹、卢钟鹤、王首道、杨应彬、肖志恒、梁国聚、林树森、李鸿忠、胡泽君、李玉妹、张广宁、汤炳权、游宁丰、雷于蓝等省市领导多次到我校指导工作。朝鲜劳动党原总书记、国防委员会委员长金正日,布隆迪总统皮埃尔·恩库伦,比利时众议院议长赫尔曼·德克罗等外国领导人也曾到我校参观,对学校的办学给予高度评价,提高了学校的国际声誉,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中国格局、世界眼光、岭南文脉“三大理念”谋划星海音乐学院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响应和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文化强省战略,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国际化发展,打造一流师资队伍、培养一流音乐人才、推出一流标志性成果,建设一流学科,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岭南特色的高水平音乐学院而不懈努力!
  • 学校简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是一所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现有仙溪、江湾、河滨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达2200余亩,总建筑面积近65万平方米。2021年跻身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前1000强。强化优势和特色,学科专业水平整体提升。学校拥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2个、特色重点学科4个、“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4个,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招生专业53个,涵盖了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在招理工科专业占比达68%。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864人,其中高级职称617人,博士学位741人,双聘院士6人(含海外院士1人),在聘全职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4人、省部级高层次人才17人。学校40%以上的教职员工曾在海外合作院校学习或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还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丁肇中等为名誉教授,聘任岭南讲座教授177人。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成效显著。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894人,在校硕士研究生1719人,联招博士39人。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文化竞赛共获省级及以上奖励3408项。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多年来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易班全国共建工作示范单位等。坚持产学研合作,增强科研创新实力。拥有国家标准委国家氢能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佛山)1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基金19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等各类科技奖励52项。2021年学校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授牌,5个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致力国际化办学,不断提升办学品质。举办中–德、粤–台(台湾)环境工程、产品设计等本科专业合作办学项目,与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等近10所高校开展硕/博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组建粤港澳智能微纳光电技术联合实验室、国际膜生物学与环境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立足佛山、服务广东、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坚持“高校+高端研究院所+龙头企业”的特色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成为理工科优势突出、应用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3月1日)
  • 广州软件学院广州市从化区
    学校简介广州软件学院(原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成立于2002年,2006年开始实施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前身为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2020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转设为广州软件学院,简称“广软”。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广州从化经济开发区高技术产业园内,毗邻广州地铁14号线太平站,交通便利。学院是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国家科学技术部备案的众创空间、广东省和广州市“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和广州市两级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广州市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应用技术大学联盟信息技术专业协作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广东省民政厅首批5A级社会组织。学院设有软件工程系、网络技术系、电子系、计算机系、数码媒体系、游戏系、管理系、财经系、外语系等9个系,开设包括广东省特色专业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在内的30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等5大学科门类。现有本科在校生15000余人。学院定位科学、理念先进、治学严谨、管理规范,自创办以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4%以上,累计为社会培养了4万多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就业区域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毕业生对工作整体满意度为95%以上,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总评价满意度稳定在92%左右。学院注重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结合,以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为立足点,重点发展包含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与新媒体等IT类专业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培养适应国家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学院专任教师680人,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1%。兼职教师170人。学院坚持“人才强校”战略,面向海内外吸纳优秀人才,教师有来自公办高校的专家教授,也有来自海外的留学归国人员,还有来自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人才。学院携手国外大学联盟,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近百所知名大学联合实施“本硕连读”留学计划和交流计划。学院的教学紧贴技术发展与应用前沿,同国内国际顶尖的IT企业合作及课程嵌入,同微软合作校园IT计划,IBM合作课程嵌入,软件测试巨头Parasoft合建软件测试实验室,苹果公司共建iOS开发实训基地,华为合办“华为创新实验班”。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质量立校、特色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经过18年的发展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办学成果。在省教育厅“创新强校工程”和“民办高校质量工程”引领下,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大力提升内涵建设和育人质量。学院现有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数字创意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协同育人中心(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协同育人中心),1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5个省级特色专业, 73个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文化大赛,获奖数量与层次均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学院校园景色秀美、书香浓郁,建有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达120余万册;拥有高水平教学实验室近百间;建设有高标准学生公寓,所有宿舍均装配空调、热水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体育设施完备,后勤保障有力,是师生治学读书的理想之所。站在新的历史定位和起点,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秉承“明德日新、知行合一”的校训,广州软件学院将以更加开放的思想和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自身办学特色,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着力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致力于把广州软件学院建成一所在同类院校中具有比较优势和品牌特色的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2021年1月更新)
  • 学校简介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2021年8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还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学校总面积近23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部)。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7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9项。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近两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329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921人(含附属医院),双聘院士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68项,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309篇,出版学术著作61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8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98万多册,电子图书15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4万余册,购买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办学6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04%,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70项、省级409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3月1日)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