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北:45万考生8日完成“新高考”
2012-06-1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报讯(记者 翁晓波 周锐)8日下午5点,我省45万考生完成了今年全国普通高考。本报提醒考生:6月25日公布高考成绩,6月10日开始填报志愿。

  2009年,我省全部启动高中新课程改革,今年为第一届课改毕业生。新高考的试卷,体现了“坚持稳定为主,注重基础考查,突出能力立意,着力内容创新”等特点。

  今年,武汉市参加高考的学生为61969人,在高考中,我市采用许多新举措、新方法保证考试的安全和公平。

  省教育考试院提醒:6月25日,我省将公布高考成绩,6月27日左右公布录取控制分数线。

  今年,全省考生的各类志愿均在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分两次填报志愿:6月10日至15日,填报提前批本科和提前批高职高专志愿,包括艺术、体育、军事、公安、司法,以及部分师范类、航海类和空中乘务等专业;

  6月29日至7月1日填报第一批本科、第二批本科、第三批本科、第四批高职高专(一)和高职高专(二)院校志愿。考生上网填报志愿截止时间均为截止日下午5:00。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全国最具实力民办高校◆ 品牌实力民办高校◆ 实力标杆民办高校◆ 国际化办学典范高校◆ 国际化特色典范高校◆ 湖北省首批应用型试点高校◆ 湖北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湖北省科技厅“大学生校园科技孵化器”◆ 湖北省教育厅“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 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单位◆ 湖北省“平安校园”◆ 湖北省“普通专升本”举办高校◆ 湖北省双学士学位授权单位◆ 湖北省征兵工作突出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原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创办于2004年2月,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5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转制并更名为武汉工程科技学院。2014年9月,学校成为湖北省首批应用人才培养试点高校。学校坐落在武汉市江夏区风景怡人的青龙山麓,毗邻中国光谷,占地面积逾千亩,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是求学深造理想之地。学校按照服务地方经济和市场需求的思路进行学科专业布局,设有信息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设有48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科专业,涵盖7个学科门类,形成了以信息与工程类、经济与管理类、艺术与传媒类为主体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学校现有17000余名学生,拥有一支业务精湛、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聘请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的教育方针贯穿于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以建设国内知名、湖北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多学科大学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走“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发展之路,形成了“四育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和“导师制”全员育人模式,通过本硕直通培养计划、海外课堂、联合国人口基金“一带一路”青年领导力项目、跨国公司实习、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培育国际化办学特色,打造“四化”志愿服务体系和“三位一体”创新创业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高度重视教学改革和科技创新工作,持续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获多项教育部、湖北省教学平台、一流专业建设立项,教科研成果丰硕,学生在国家级、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新时代谱写新篇章。学校坚持“一训四风”建设,秉承“立德 博学 笃行 创新”的校训精神,积极培育“团结、勤奋、求实、卓越”的优良校风;积极倡导“爱生、乐教、严谨、求真”的高尚教风;积极创建“尊师、勤学、立志、有为”的良好学风;积极营造“诚信、守纪、实干、奉献”的务实作风,为学校立心,为师生铸魂,共同推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学校致力于融入行业、融入社会、融入国际,支持更多学生成人成才、牵手世界名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绿色校园、宜居校园、智慧校园、创业乐园,让学生认可,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
  • 学校简介湖北警官学院是湖北省省属公安本科院校,其办学历史始于1949年7月成立的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干部训练班。其后,历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中央人民公安学院武汉分院、中央第二民警干校、湖北省公安学校、湖北省人民警察学校等发展阶段。1984年4月,成立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正式开展公安高等教育;1993年6月,校名调整为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2002年5月,学校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并更名为湖北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自建校以来,为政法公安机关和其他行业培养培训了15万多名业务骨干和专门人才。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和先进人物,更有许许多多校友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学院现有武汉市解放大道南校区和南泥湾大道北校区2个校区,校园面积512亩。学院内设中层直属机构25个。现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400多人。现有教职工430人,其中正、副教授130多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院实施教师与公安实战教官双向交流制度,目前“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0多名教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和省部级“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优秀教师”“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北省中青年法学家”等。多名教师入选教育部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院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建成以法学为基础,公安学、公安技术为主体,计算机科学技术为支撑的学科体系。专业建设以“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为主干,加强“法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类专业与公安类专业的融合和协同,彰显学院专业特色。现有12个本科专业,其中公安专业有:治安学、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刑事科学技术、警务指挥与战术、网络安全与执法、涉外警务、交通管理工程等;普通专业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安全、英语等。学院积极融入“双一流”建设,落实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和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现有公安学与法治湖北、公安技术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刑事科学技术、侦查学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治安学、网络安全与执法、警务指挥与战术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犯罪现场勘查学等14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侦查学、刑事科学技术、治安学、信息安全、国际警务、思政课、警务战术、刑事诉讼法学、涉外警务等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建成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公安法制方向)“湖北名师工作室”“楚天学者工作室”“余新民工作室”。已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院积极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建设,构建富有现代警察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日常警务化管理、课程教学与实训、实验教学、专业实训实习、社会实践、通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科研创新大赛等培养模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一批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公安部科技进步奖,师生多次在“蓝帽杯”“美亚杯”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应用创新大赛和全国高校国家安全素质展示活动等重要比赛中名列前茅。其中,在“美亚杯”第五届中国电子数据取证大赛中荣获个人一、二、三等奖13项,并获团体赛总冠军和学生队组别一等奖。学生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屡创佳绩,近三年来,考试通过率均高达70%,保持在各大院校法学专业前列。学院大力加强科研工作,引导教师积极承担各类科研项目,为公安工作提供智库服务,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建有法庭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电子数据取证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等重要科研平台。学院教师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等权威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或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资助优秀中青年教师基金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300多项,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奖、司法部“全国法学研究和教材”奖等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成果奖励多项。近年来获国家专利10多项。学院重视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建成智慧校园,实现了各主要系统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应用。学院认真实施实践育人工程,建有刑事科学技术实训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李昌钰工作室省级大学生创新活动基地、“三真”司法鉴定中心、DNA专业实验室、物证溯源技术研究所、禁毒技术与情报研究中心、公安大数据情报分析实验室等一批实践育人和创新研究基地。不断强化校局合作机制,在武汉、十堰、鄂州等省内外公安机关建有22个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参与北京奥运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安全保卫工作,累计达数万余人次,近千人立功嘉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欢迎和好评。学院积极开展在职民警培训,是“全国首任县(市)公安局长、政委岗位培训基地”“外警培训基地”“湖北省政法干部教育培训中心”“湖北省公安局长(政委)培训基地”“新时代湖北公安派出所长学校”,年均培训万余人次。进入新时代,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教育教学为中心,推进公安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政法事业和公安队伍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 学校简介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2003年6月成立的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学校位于有着2800年历史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2019年,襄阳市市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市属最大国有独资公司---汉江国有资本投资集团作为学校新的唯一投资方,参与学校建设,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和资源保障。学校始终秉承“以父母之心育人”的育人思想,坚持“应用型、技术型”的办学定位,遵循“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实践环节”的人才培养理念,走“学科立校,人才强校,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的办学之路,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培养学科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应用能力强、职业技能优,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一期占地52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3.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72.6万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齐全,专业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等各类实验实训基地100多个,各类运动及生活设施完备。学校在依托母体院校湖北文理学院雄厚师资力量和优质办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学术潜力大、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334人,专任教师210人,师资队伍中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89.8%。学校另聘请了近200名来自政府机构、兄弟院校、领军企业的优秀人才、技术专家担任特聘教师。学校开设28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8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每年在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国家级省级的科技创新和技能竞赛中获奖200多项次。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省级平安校园、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湖北省本科专业教学合格评估优秀高校、全国十佳优秀独立院校。立足新发展阶段,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将抢抓“十四五”规划实施和襄阳建设“一极两中心”的重大历史机遇,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实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湖北省内一流、汉江流域地区前列的民办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 学校简介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北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最早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学校坐拥“武汉·中国光谷”的中心地利,开创了区域化、国际化、现代化高职办学的成功范例,成为引领荆楚、示范全国的高职教育著名品牌。学校是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A档)建设单位、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职教先进单位、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全国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全国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单位;获评教育部“2019年教学资源50强”“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 “2017全国职业院校实习管理50强”案例、第七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校长奖”以及“第五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是湖北省文明校园、湖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湖北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同时,学校也是全国职业高等院校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成员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教育分会理事单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单位、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分会会长单位。学校秉承“厚德笃学,求实拓新”的校训精神,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一个坚持——坚持高等职业教育方向;二个满足——最大程度地满足社会对高职教育多样化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等多方面的需要;三个结合——实现学校与企业相结合,专业与行业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相结合;四个为本——学校以人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人才培养以能力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开放式办学模式、柔性化教学体系、“三全育人”体系、以综合能力素质为核心的全面质量观以及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形成特色。学校现有占地面积1580亩,建筑面积62.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5.86亿元。学校拥有62个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数控技术、光电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16个省级实训基地,313个实验室,323个校外实训基地,1个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项目,1个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教科研设备总值达到2.86亿元。学校馆藏纸质图书144.65万册,数据库13个,其中电子图书343.1万册。学校出口总带宽10Gbps,校园网主干带宽40Gbps,信息点24600个、信息系统56个,基本形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备,信息化服务功能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均衡发展的智慧校园体系。学校现设置13个二级学院共69个专业,覆盖电信、机电、计算机(信创)、建筑、商学(智能商务)、艺术、外语外贸、文化传媒、旅游航空、纺织服装、生物、国际教育、继续教育、双创教育等十多个应用技术与教育领域,形成了以25个国家级称号专业为引领、30个省级称号专业为主体、6个国际合作专业为特色的专业集群。其中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示范性专业5个,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8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重点、品牌、特色专业22个;湖北装备制造、湖北旅游为湖北10大职教品牌,专业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大大增强。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1451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850人,校外兼职教师5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557人,占比65.5%,教授、副教授413人,占比48.6%,“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比例超过90%。学校拥有教育部督学1人,国务院、省政府津贴专家7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全国技术技能大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学校有国家行业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教育部装备专家委员会专家1人,全国和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评估专家4人。聘请外籍教师23人。学校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加坡等28个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07所院校或教育机构建立交流与工作关系,开展各类国际教育项目55个,2000多名校友在国(境)外学习和工作,牵头成立了“湖北职教国际交流分会”,荣获“2018年度世界职教院校联盟卓越奖”。学校依托行业产业,发起并牵头成立了湖北现代制造、电子信息、旅游、生物四个职业教育集团,与IBM、海尔、华中数控、联想、长江存储等300多家企业和机构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生22000人,毕业生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6%以上,学校就业工作多次获得省级以上表彰。学校建有社会职业与职业教育研究院、旅游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院等11个研究机构,6个博士科研团队。近五年为400多家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开发、咨询、培训、成果转化等服务,技术服务到款额达2000万元。学校援建中西部职业院校12所,重点支持建设了湖北省教育援疆品牌——武汉职院新疆博州分院。学校年均开展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技能培训60000余人次。 目前,学校正加强全面从严治党、深入落实提质培优计划,深入推进“双高”建设,全方位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行领导力、执行力、教学力、文化力、学术力“五力并举”策略,着力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校师生员工正致力于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加快内涵建设与发展,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流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市东西湖区
    学校简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一所以经济学、法学、管理学为主干,兼有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艺术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普通高等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历史底蕴深厚,发展稳中求快。学校的前身中原大学诞生于1948年解放战争时期,是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创建,并由第二书记陈毅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一所“抗大式”的革命大学。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期间,以中原大学财经学院、政法学院为基础,先后整合中南六省河南大学、中华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广西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优质的财经、政法教育资源,荟萃大量学术造诣深厚、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于1953年分别成立了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1958年,中南财经学院和中南政法学院及中南政法干校、武汉大学法律系合并成为湖北大学。1971年,湖北大学改名为湖北财经专科学校。1978年1月,更名为湖北财经学院,成为首批恢复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高校之一。197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湖北财经学院由财政部及湖北省双重领导,以财政部为主。1984年12月,以湖北财经学院法律系为基础,恢复重建中南政法学院,由司法部领导。1985年9月,湖北财经学院更名为中南财经大学,邓小平亲笔题写了校名。2000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方案,中南财经大学和中南政法学院合并,于2000年5月26日组建成新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9月,跨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1年6月,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12年10月,教育部、财政部、湖北省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共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年9月,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斐然。学校现有教职工2400余人,专任教师1400余人,教师中教授300余人、副教授560余人、博士生导师190余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9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名师等1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入选者3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56人。近年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稳定在全国高校前列、财经政法类高校第一的位次。近10年,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共计1300余项,产出科研成果14000余项。培养体系完备,教学质量优异。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0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00余人,博士研究生1300余人,来华留学生500余人次,继续教育学历学生6500余人。现有本科专业5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7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拥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3个,作为创始成员之一成立全国政法大学“立格联盟”,牵头发起中国财经一流学科建设联盟并当选理事长单位。学校突出“融通性、创新型和开放式”的人才培养特色,在全国高校首设经济学、法学、管理学通论3门必修课程,开设了商贸英语、法律英语、法制新闻、经济新闻、司法会计、经济伦理、法经济学、经济侦查等极具特色的课程,同时开设法学-经济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双学位人才培养项目,有力推动经、法、管三大互动学科的交叉、渗透与融合。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置人才培养特区文澜学院,在多个学院开设经济学、法学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建设成效明显。着力打造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人文艺术、公益志愿等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历届毕业生均能实现充分就业,就业质量稳步提高。责任意识强烈,社会服务深广。学校坚持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确立了“服务重大战略,聚焦优势领域,坚持开放协同,产出一流成果”的发展战略,在与财政部、教育部、司法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良性互动中,产出了一批财政改革、法治建设、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治理等领域的一流决策咨询成果,打造了一批高质量智库。现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委智库3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8个,以及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等联合组建的行业研究基地等20多个高水平学术平台。2016年,学校在中国智库索引发布的“211”高校智库MRPA测评综合分排序中以100分荣获第1名;2018年,学校5家智库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入选数量和质量居全国高校第2名;目前,学校6家智库入选CTTI来源智库。积极开展社会合作,完善校企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与中国建设银行签订合作办学协议,成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建行学院,实现银校强强联手,构建新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关系。承担全国中国注册会计师(CPA)考试的阅卷工作、全国司法考试阅卷工作、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等相关工作。对外交流活跃,国际化水平高。学校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共建中意法学研究中心、中意学院,在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上奥地利应用科技大学设立收入分配与现代财政研究院塞尔维亚分中心、奥地利分中心,与雷恩商学院共建中法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研究中心,与诺丁汉大学共建田野实验调查研究中心。积极支持教师深度开展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参与欧盟科研委“罗马法学家”(Scriptores iuris Romani)国际研究项目,多名教授担任财政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咨询专家。发起或加入多个区域大学联盟,与意大利罗马第一大学、韩国东西大学分别举办中外合作办学硕士学位项目和本科教育项目。与格拉斯哥大学等几十所高校合作开设国际联合培养学位项目、签署交换生协议,每年出国(境)学习学生人数近1200人次。获得国家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国家级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与美国石溪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来华博士留学生学术论坛项目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感知中国”品牌活动。基础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优良。学校现有两个校区,南湖校区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之畔,首义校区位于历史悠久的黄鹤楼下。学校占地2800余亩,建筑面积120万余平方米。图书馆拥有图文藏书993万余册,中外文学术文献资源数据库81个、子库416个。会堂可与专业剧场媲美,运动场曾作为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运动会主会场和主赛场、全国足球甲级联赛赛场。校园内绿树掩映、湖光潋滟,景色优美。  70多年来,学校先后为国家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学生累计40余万人,一大批毕业生已经成为党政界、学术界和商界的中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建设“财经政法深度融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