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变化不大 录取率将超60%
2010-02-0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合肥日报讯(杨耀东)昨天,记者从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0年省教育厅将通过扩大本省高等教育计划规模和争取省外高等教育资源并举的措施,今年高考录取率将超过60%。

  2009年,我省高考录取率达到57.9%,比2008年度上升了7个百分点。

  省教育厅厅长程艺说,高峰期已过,今年参加高考的人数变化不大。省教育厅一方面争取国家给安徽的高校多增加一些招生指标,另一方面将去其他省份走访,要求他们加大在安徽的招生力度,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情况还比较乐观,今年高考录取率将超过60%。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于2001年6月经国家教育部授权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致力培养面向社会、紧贴经济、聚焦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一、优越的地理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学院位于合肥市庐阳区环湖东路(董铺路)360号(西二环与北二环交口向北200米)。地处合肥市西郊风景区蜀山湖畔,周边一山(大蜀山)、二水(董铺水库、大房郢水库)、三区(庐阳区、蜀山区、高新区)、四园(植物园、墨荷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环绕。校园建筑群为欧式风格设计,教学、生活休闲和体育运动功能分区科学。校内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是学习与生活的理想场所。二、雄厚的师资力量学院从省内知名高校和企业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能工巧匠担任学科带头人和实训导师,为学院的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4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0余名。三、先进的硬件设施学院建筑面积126000平方米,能容纳在校生10000余人。建有现代化教学大楼、实训实验中心、计算机网络中心、学术报告厅、图书馆、健身馆、公寓式学生宿舍、标准体育运动场、标准足球场,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四、科学的院系设置学院现有经济管理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建筑工程系、电子信息系、传媒设计系共2个二级学院、3个系,开设计划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39个。目前在籍生达12000余人。五、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为丰富广大学生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经学院团委批准成立了20多个学生社团,涵盖了体育、文学、语言、艺术、营销、建筑、管理等七大类,适合不同爱好的同学参加;一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校园秋季运动会,更是呈现丰富多彩的文艺、科技和体育活动。六、鲜明的办学特色1、实施“订单式”培养,实行“双证书”制度学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育人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教学中采用“毕业证+职业资格证”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竞争力,使学生不仅能获得学历证书,还至少有一种职业资格证书。另外,学院通过“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大与知名企业的合作,广泛建立优质的校外实训、就业基地。2、雄厚的师资力量,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为真正体现“企业办校,专家治学”的原则,学院从中科大、合工大、安大、安理工等高校聘请了一批知名专家、学者、艺术家担任专业带头人,为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系部科学化的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院专兼职教师400余名,其中教授、副教授60余名。学院还从企业聘请富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以提高“在校所学与企业所用”的一致性,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3、为学生创造继续深造条件2014年学院经安徽省招生考试院批准,筹建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现已与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程大学四所院校签订了本科自学考试合作协议,学生可在校读专科的同时攻读本科学历。2017年学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习服务中心顺利转正。4、广阔的就业渠道招生就业处单独设立就业指导教研组,拥有专门的就业指导师数名。已在上海、广州、深圳、江苏、浙江等地建立实习与就业基地。学院以“基础实、知识宽、实践强、素质高”为质量标准,致力于培养肯干、能干、实干和具有创新精神、创业志气、创造能力的“三干加三创”人才,深受社会的广泛赞誉和欢迎。学院近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5、奖助制度学院为了激励广大学子勤奋学习、努力进取,同时也为了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勤工助学和国家助学贷款等一系列奖项。贫困生助学金2000—4000元/年,奖学金最高达8000元/年,学生在校奖助比例达35%以上。
  • 学校简介一、学校历史概况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安徽交通学校,1958年升格为安徽交通学院(本科),1960年恢复专科层次招生。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安徽大学交通分校。2001年由安徽大学交通分校和安徽交通学校合并组建成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交通运输类专业为主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隶属于安徽省交通运输厅。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经世致用、实学报国”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交通、服务行业、面向社会”的办学定位,校企合作,产学互动,孕育了“勤奋、通达、敬业、乐群”的优良校风,为安徽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行业培养、培训了近7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安徽交通运输行业的高等教育基地、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应用技术科研基地,享有“安徽交通黄埔”的美誉。“十三五”期间,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领导指导、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学校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主要包括建成国家骨干高职院校,成为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本科层次人才培养试点单位、武警部队士官人才定向培养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1+X”证书试点院校、安徽省退役军人培训基地。二、学校基本情况学校坐落于合肥市包河区太湖东路22号,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300余亩,正在建设中的空港新城新桥校区占地923亩。现有固定资产总值3.9亿元,其中设备仪器总值超过2.4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超2.4万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0人,成人教育在籍生1500余人。2020年,与安徽工程大学联合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与美国凯泽大学开展计算机专业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学校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16-2020年,共有3500余名家庭经济困难建档立卡学生受到资助,除国家资助外,学院自筹资助经费五年累计1000余万元,资助工作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近年来,学院招生分数线在全省同类院校排名保持在前10名(2021年文科分数线全省排名第7、理科排名第5);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双困生就业率100%;2021年毕业生3408人,初次就业率92.9%),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的良好局面。学院就业质量一直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连续获评“安徽省就业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多次代表高职院校在全省就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教学机构设有土木工程系、汽车与机械工程系、城市轨道交通与信息工程系、管理工程系、航海系、文理科学系、基础系、成教部等7系1部。现有教职工463人,其中包括教授26人、副教授84人,其他专业技术辅助岗副高职称11人,“双师型”教师226人。现有博士10人,硕士210人。现有44个招生备案专业,覆盖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等8个专业大类17个专业类,拥有交通土建施工、新能源汽车智造、城市轨道交通、邮政物流服务、航海技术、航空维修与服务、交通信息技术等七大专业群。三、办学特色亮点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党的领导,把牢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形成了以下几个特色。一是重视党的建设,支部建到教研室。学院在职教职工党员315人(占教职工的比例为68%),离退休党员73人,学生党员108人。现有三级党组织46个,包括院党委和下设的7个总支(下辖35个支部)、3个直属支部。教学系17个教研室全部成立党支部,17个教研室主任同时也是党支部书记,100%符合“双带头人”标准;各教研室以党建为引领,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效提升了育人成效。二是重视专业优化,多次填补省内空白。坚持围绕产业链打造专业链,目前已形成 “路、海、空、轨、车、邮”综合交通运输专业集群发展体系。2006年开设的航海工程技术与轮机工程技术两个专业,填补了我省航海专业高等教育的空白,是我省唯一一家具有远洋船员教育和培训资质的教学单位。2010年在省内率先开办轨道交通类专业,填补了安徽省城市轨道交通人才培养的空白,现有轨道交通类专业8个,在校生学生2000余人。目前正在筹建的航空类专业,将开设直升机技术、飞机机电维修技术、机场运行服务与管理、民航运输服务等专业。三是重视军民融合,联合培养士官人才。2014年7月,与武警总部签订协议,开始联合培养士官。2019年11月,与武警安徽省总队正式签定合作协议,成为安徽唯一一个“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士官人才定向培养基地”,2021年秋季在校士官生将超过800人。 四是重视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育人。2017年被遴选为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2019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与中国中车、中铁四局、中远海运、顺丰物流、丰田公司、安徽交建公司、合肥轨道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办的“冠名班”“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班”,在校生年均超过3600人,占在校生人数40%以上。四、“十四五”重点目标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继续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扎实推进学院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好《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持续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党委政治功能,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力争获得安徽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荣誉称号。二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学院将以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教育部提质培优行动计划两大任务为重要抓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完善体制机制,立足中国现代学徒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完善或建成新能源汽车、交通信息技术、航空运输等专业群。三是高标准建成新校区。省交通运输厅已经将新校区建设项目列入安徽交通运输“十四五”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并建立了工作推动机制,实行定期调度。新校区建设总投资27.8亿元,地址位于空港新城新桥国际产业园,占地923亩,将于2021年底前正式动工,预计2023年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 四是争创职业本科。2021年8月,省交通运输厅根据《安徽省教育厅转发教育部关于“十四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意见等文件的通知》(皖教秘发〔2021〕111号)精神和要求,结合国家战略和安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向省教育厅报送了将“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大学”纳入我省高等学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编制的申请,并以此为契机全力推动安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更高质量的发展,进一步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四上安徽”建设提供交通运输人才支撑。
  • 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淮南市谢家集区
    学校简介安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的一所具有33年办学历史的高职院校,位于淮南市国庆西路199号,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校园占地面积1200余亩(含山南新校区规划用地),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教职工4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120余人,正教授8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教坛新秀12人、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1个,淮南市“舜耕英才”2人,淮南市“文化名家”培养对象2人。馆藏图书32万册,中外文图书资料1000余种;实验仪器设备价值7000余万元。设置六系(机械与汽车工程系、电气与电子工程系、计算机信息工程系、建筑与化学工程系、经济贸易系、工商管理系)、三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基础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二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体育工作部),开设73个专业,在校生近7000人。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专业有特长,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提高有基础,发展有空间,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发展“一专多能”,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突出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坚持创业教育,弘扬艰苦创业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办学特色,构建了“六个结合,全面渗透”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实习基地建设,采取利用荷兰政府贷款等多种办法筹资7000万元,按照现代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建成了数控技术、电工电子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计算机应用与网络技术、动漫技术、工商与经贸、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和实验实训中心。其中国家级教育实训基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荷兰政府(EVD)援助亚洲项目1个。建有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6个、实验室60多个。学校还建有实习工厂、驾驶培训学校。此外,学校还在近百家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学校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产教融合,先后与芜湖中集瑞江、南京苏宁云商集团、合肥京东方等高新技术企业深度合作,丰富创新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构筑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共赢的开放式教育机制。办学以来,已为国家培养全日制大中专和本科助学毕业生近50000人,有五成以上成为企业骨干;三成以上成功创业。多个创业群体已在“珠三角”、“长三角”和安徽各地崭露头角,10多人资产累计上亿元,20多人在5000万元以上,还有相当部分走上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的管理岗位,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学院在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荣膺两项“优秀”等级,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50强、首批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省普通高校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以及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等数十项殊荣。(2021年5月6日发布)联系方式:地 址:安徽省淮南市国庆西路199号邮编:232007联系电话:0554-6807968传真:0554-6806278招办电话:0554-6808022(兼传真)、6808829电子信箱:gmzs@ahedu.gov.cn网 址:www.ahgmedu.cn
  • 滁州学院滁州市
    学校简介滁州学院位于皖东江淮之间,学校所在地滁州市,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与江苏省南京市山水相连,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浓厚,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清代吴敬梓创作了开讽刺小说之先河的皇皇巨著《儒林外史》;下辖的凤阳县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历经滁县师范学校、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分校)办学阶段;1980年更名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2004年5月升格为滁州学院。学校是安徽省首批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确立建设“双一流”国内一流学科两所应用型高校之一,安徽省新增硕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201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现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08.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6.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3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34.6万册,电子图书155.3万种。设有15个二级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类专业32个,管理类专业7个,形成了以工、管为主,工、管、文、理、经、教、农、艺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现有教职工1367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13人、副高级职称283人,博士389人(含在读101人)、硕士827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792人。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思变尚新、务实求真”的精神,大力弘扬“爱国荣校、尊学敬道”的优良校风,深入践行“修德、求是、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探索一条“由师范专科向多科性应用型本科转变”的发展之路。《中国教育报》头版显著位置报道了学校第二次转型探索发展之路。学校是“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校节能管理先进院校”,安徽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外事工作先进单位、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节水型单位、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计量示范单位等。党建和思政工作呈现新气象。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忠诚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深入实施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教管服”一体化智慧思政平台建设,不断创新学生思政工作方法,强化实践育人,注重文化育人,落实关爱育人,推进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浓郁,文明创建工作取得扎实成效。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优秀侨胞之家、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等称号。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1个,“安徽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3个。中国教育报以《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题报道了学校党建引领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暑期社会实践工作连续八年获得全国表彰,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感动中国候选人物”“全国乡村道德模范”“中国好人”“安徽好人”“安徽省辅导员年度人物”等先进典型。学科专业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地方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优化专业布局,培植应用型专业生长点,加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打造学科专业特色。学科专业转型被教育部评估中心推介为转型发展典型案例。物联网工程、地理信息科学、食品质量与安全3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等1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个,拥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19个专业上榜2021“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拥有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个、滁州市“221”“113”产业创新团队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13个,市级科研平台15个。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Ⅲ类高峰学科。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9项。1名教师入选“2014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人才培养质量有了新提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入落实“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理念,探索“转型为基、实践为要、双创为核”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五位一体”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一线贯穿、三点发力”的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地方应用型高校‘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实践育人模式的构建与探索”“转型·融合·提升——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实践探索”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管理学》课程获批国家首批线下一流课程,学校获批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4项。建有实验室和实训中心20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9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8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26个,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12个。自2016年以来,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406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70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20项、省级奖项4640项;在六届“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5项,省级奖项135项;“挑战杯”系列赛事中获国家级8项,省级奖项128项,学校位列2016-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第282名,同类院校第26名。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安徽省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蔚园蜂巢”众创空间获得省级备案。第三方评估报告显示,近三届毕业生对学校满意度总体较好,各项调查结果均高于全国非“211”本科院校平均水平。学校成功入选“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提升。大力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推进“博士化”工程,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实施“双百”“双证”“青蓝”计划,提升教师“双能”素质。获批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省委组织部省人才办Ⅱ、Ⅲ类引才平台各1个。现有“双能型”教师52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巾帼建功标兵1人、安徽最美教师1人、安徽省优秀教师8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国土资源部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安徽省第五批“特支计划”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5人,另有柔性引进三类以上人才10余人。2名教师先进事迹入选安徽省《师德优秀典型先进事迹学习读本》。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分别获2019年、2020年度省级考核优秀等次。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深化与滁州市人民政府深度合作、融合发展,滁州市人民政府与学校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联合成功申报教育部应急管理学院,与多个县(市、区)签订合作协议。同时,学校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切实有效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以来,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367项。获批国家专利698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53项,8项发明专利实现技术转让。学校自2017年以来连续四年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学校高质量完成全国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金寨县农村宅基地调查和利用技术服务项目”,得到了国土资源部的充分肯定,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彰显。“实景地理环境关键技术与应用”荣获第一届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赛二等奖。学校探索出选派高学历或高级职称教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创新服务模式。科技到账经费持续大幅递增,2021年突破6300万元,总量和增幅均位列安徽省同类高校前列。开放办学取得新进展。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号召,与美国、英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爱尔兰、捷克、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高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加强与台湾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方面的深度合作,牵头安徽高校与台湾高校成功举办八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加强与国内知名应用型高校交流,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与企业共建校企合作班,发挥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应有的作用,二级学院校企合作班实现全覆盖。迈入新阶段、奋进新征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开放合作,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精心组织实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强化高质量发展,加快“双一流”和新阶段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马鞍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马鞍山市师范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公办普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1年以优秀等次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2016年相继获准立项建设“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教育部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20年3月以A档等次通过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中期检查。学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对接地方产业,服务地方发展”的理念,着眼于“地方性、技能型、特色化”,实施“一体两翼”(高职教育与教师教育两翼并行发展)、“同城错位”(与马鞍山其他职业院校错位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明显,“全员育人、特色培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备,“集群发展、特色发展”的专业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全程实施、多样成才”的创新创业与就业教育特色彰显。经过60余年的发展建设,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业已成为地方和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基地。全日制在校生总数10845人,设有6个教学系部和12个行政教辅机构。开设专业47个,师范类专业9个、非师范(高职)类专业38个,分属11个大类(18个小类),其中省级特色(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2个。占地面积18.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5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586.88万元,纸质图书46.26万册,电子图书4200GB。建有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室109个,其中央财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7个,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实训中心3个,校企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62个。现有教职工311人,专任教师28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6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01人,中级职称教师12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18人,安徽省“双师型”教师139人。学校现有国家和省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5人,省级教学名师6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专业带头人13人,省级教坛新秀15人,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2个。学校持续加强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和校产合作,推行“工学一体化、教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软件与互联网学院、旅游学院、食品学院,持续探索政府指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的理事会办学模式。与马鞍山市下辖的三县三区签订了人才培养战略协议,与市信息技术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产业、食品产业等8个产业行业形成“产教对接”关系。面向马鞍山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和紧缺岗位产业(软件与服务外包业、休闲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社区服务业、物流商贸服务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发展需要,分别集群建设教师教育、计算机与软件、旅游管理、艺术设计、社区服务与管理、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经济管理等7个面向现代服务业的专业群和1个面向现代加工制造业的食品加工专业群;按照“专业集群、资源共享、调控灵活、集约发展”的思路,打造公共课程、教学团队、实习实训与实验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启动了马鞍山市同城职业院校之间专业群的跨校建设。学校荣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五至第十一届文明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高校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安徽省首批创新创业学院、安徽省A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安徽省旅游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五年来,学校为安徽省输送毕业生9000余人,其中为马鞍山本地输送毕业生3500余人,主要服务于马鞍山市文化教育行业、现代服务行业、软件技术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学生对口就业率达到72.16%,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95%,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力量。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学校矢志“两个建设”“美好师专”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内涵建设,着力突破瓶颈性、关键性问题,对标达标、补齐短板,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影响力,培养更多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早日建成一所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和第三产业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