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春季高考4500人报名 人数止跌难掩冷清
2009-12-2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期两天的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等学校春季招生考试19日开考,4500余名考生分赴22个考点参加考试。上海春季高考报考人数终于止住了连年下滑的态势,但由于招生专业不热门,招生计划数下降,上海春考难掩冷清。

近年来,上海春季高考报考人数一路下滑:2006年12022人,2007年8479人,2008年6177人,2009年4500余人。2010年的报名人数出现“转机”,有4540余名考生报名春考,报名人数止住了跌势,较2009年略增。招生计划并没有增长,2007年招生计划1800余人,2008年1500余人,2009年950人,而2010年只有580人。

自2000年春季高考先后在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地试点以来,如今春考的阵营中只剩下了上海和天津。上海市教委明确表示,不会取消春季高考。

去年,上海大学和上海商学院春季招生试点“春季高考、秋季入学”,今年又有几所高校加入,“春招秋入”有望成为春考新趋势。考生把春考当作秋考练兵的心态仍然占主流。

热门院校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上海市松江区
    学校简介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前身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创建于1960年,是原国家对外贸易部最早设置的两所本科高校之一,被誉为“中国对外经贸人才的摇篮”。1994年,学校划归上海市人民政府管理;2009年,入选世界首批、中国首家世界贸易组织(WTO)讲席院校;2013年,更名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2019年,获得WTO亚太培训中心资格,成为WTO全球7个培训伙伴中在中国内地设立的唯一区域培训合作伙伴;202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应用经济学成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22年,跻身上海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地方高校行列。学校因贸易强国而生、因对外开放而兴、因全面改革而盛、因新时代开放事业而新,经过60余年的发展,已构建起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在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化经贸人才培养和国际经贸领域决策咨询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学校始终秉持“以学生为本、以学术为魂”的办学理念,恪守“诚信、宽容、博学、务实”校训,人才培养体现出录取分数高、就业质量高、就业薪酬高和外语能力强等特点。学校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上海高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项目1个、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1个、上海市属高校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2个。学校获评2019年度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8-2021年度上海市A级高校创业指导站、2020-2021年度和2022-2023年度上海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基地,入选教育部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教育部2020年“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在QS 2019中国大陆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列第82名;在2020软科中国财经类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列第10名;在2021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榜中,学校位列第13名。学校建立以应用经济学为龙头,开放型经济学科群为特色,经、管、文、法、理、工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现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应用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法学、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统计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级学科硕士点7个,专业硕士授予类别13个,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2个(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5个。应用经济学进入软科排名前15%,2个一级学科入选上海高校博士学位点培优计划专项,6个专业学位点入选上海高校硕士学位点培优计划专项。现有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10个、上海高校智库3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5个,与海关总署共建“全球贸易分析监测中心”,着力打造国际经贸创新与治理研究院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2个智库分别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单(全国“A区高校智库”)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智库委员会中方成员单位。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在香港基本法起草、中国“复关”“入世”谈判、浦东开发开放和WTO改革,以及在APEC谈判、中澳与中韩FTA谈判、中美经贸谈判、RCEP谈判与落地、加入CPTPP谈判、对外发展援助、中东欧经贸合作、东北亚和平进程、上海“进博会”、上海自贸区、上海“五个中心”“四大功能”与G60科创走廊建设等领域作出积极贡献,决策咨询研究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上海高校前列。学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网络,是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和上海市政府奖学金生接收院校,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境外伙伴缔结合作交流协议,联合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在“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开设孔子学院3所、孔子课堂1个,与卢布尔雅那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获得“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称号。与WTO、APEC、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国际贸易与可持续发展中心(日内瓦)等国际组织深度合作,获评中国WTO事务卓越中心,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支撑和服务。学校现有松江、古北、七宝三个校区,与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共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附属松江实验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00余人,国家级、省部级等高层次人才70余人,博士生导师16人;高级职称教师40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65%以上。在校生13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000余人、硕士研究生近4000人、学历留学生300余人。“十四五”期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对接教育强国、贸易强国建设和上海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着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学科创新高地”“名师荟萃高地”“新型智库高地”“国际合作高地”五大高地,全面开启建设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类大学新征程,为上海建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更强有力的服务支撑,为教育强国和贸易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成立于2003年12月,是经国家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坐落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内。作为全国第二所以电影命名的独立院校,学院秉承“厚德、博艺、创新、和谐”的校训,抓住上海推进电影产业繁荣与复兴的契机,聚集现代电影工业,注重艺术与科技的结合,全面推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和国际化发展战略,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学院凭借独具特色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培养更具市场适用性,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学院在上海市众多高校就业率排行榜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水平更是连续多年稳居上海所有应用型本专科院校前三。学院积极发展与国内外知名高等艺术学府联合办学,多渠道为有意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打通学历提升通道。高本贯通模式:我院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本科院校,开设五年一贯制本科的教学模式。在我院完成规定的3年课程学习后,符合条件的,将进入相应本科院校学习2年,符合本科学校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者,颁发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专升本模式:学生完成3年学业后,可选择国内外知名院校,继续深造学习。我院与韩国7所大学联合办学,学分互认,为学生提供中韩3+1课程体系,两校双文凭认证。我院就读3年,在韩国就读1年,授予韩国和中国教育部认证的本科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本科毕业后,还可以继续学习2年,拿到研究生文凭。
  •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海军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校是一所培养卫生事业专门人才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严谨、献身”的校训,逐步形成了以“博雅、仁爱、笃行”为精神内核的“红十字方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援柬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任务,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亚丁湾护航、极地科考、和谐使命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建校以来,涌现出“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模范军医”吕士才、“模范女医务工作者”李兰丁、“甘为人梯的一代名师”孔宪涛、“时代需要的真正科学家”陈宜张、“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南京路上爱民天使”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等一大批时代典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综合实力全军领跑。学校现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校设有全国唯一的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现有的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麻醉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学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个,二、三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6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校始终处于全军院校和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方阵,在2019年最新世界大学排名(ESI)中,有7个学科入选全球前1%,位居全军院校第一。名师大家精英云集。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军队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医学人才,培养了全军85%以上的海军卫生干部、80%的卫勤管理干部、85%的军事药学人才。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7名院士数,领跑全国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除外)。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7人入选何梁何利奖,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人才数质量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为学校教育事业领航导向。教书育人独树一帜。近年来,学校重点实施了“顶天立地”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了学员绩点和荣誉学分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优学优分的阳光分配,率先开展本科学员出国游学制度等重要教改举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并在全军院校教学评价中,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和全军院校第一名,本科学员在各类国际、国家、军队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0余项。建国60周年时,学校有4位专家或毕业生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先进模范人物”。科研创新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2005年,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首批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十二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奖总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2016-2018年位居全国第16位(前30名中,唯一的军队院校,唯一单科院校)。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位居全军之首。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医疗水平精湛高超。学校在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获得了全国医学领域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创新团队奖。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全军专科中心、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烧创伤救治中心。长海、长征、东方肝胆外科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享誉全国,“烧伤、心脏、肝胆外科”、“骨科、脑外、肾脏病”传统医疗特色优势明显,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等形成了新的品牌。办学条件现代一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场馆、实验室、室内恒温游泳馆等完善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慕课课程逐渐配套和系列化,“红十字”远程教育网全军闻名。学校图书馆现代舒适,WIFI全覆盖,学员可随时在网上查阅图书和资料,文献资源保障范围及保障能力位居全军院校前列。生活保障上,学员宿舍空调全覆盖,学员食堂莱肴品种丰富、特色菜系众多,可满足同学们不同口味的需要。学校设有教育超市、邮政所、票务中心、文印中心、彩扩中心、工商银行、洗浴室、理发店、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极大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对外交流开创先河。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等多个国家(地区)的众多名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30余名本科生出国游学交流;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接待外国部长级以上领导来访200余人,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500余名军事医学留学人员,中外生长军官同班施训六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享誉国内外。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逐步实现了与国内一流高校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和学位互授,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氛围深厚浓郁。学员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还能体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每两年举办“军大艺术节”、“军事运动会”和“学生团队文化节”,经常性地开展“军校大讲堂”、“学员讲堂”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团队30余个,涉及众多学员兴趣领域;学校不断加强军乐团、舞蹈队、专家教授合唱团等品牌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出“红十字”勇士、海狼和战救三支突击队,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军内外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30余年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4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 上海健康医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健康医学院诞生于“健康中国”新时代,是一所上海市属应用技术型本科医学院校。学校地处浦东张江科学城国际医学园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万余人,拥有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学、康复物理治疗、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食品卫生与营养学、护理学、健康服务与管理、药学、生物医学工程、临床工程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医疗产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17个本科专业和11个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工程技术、医疗产品管理、智能影像工程等专业为全国首创,健康服务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和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填补了上海市空白。学校秉承71年的办学历史,坚持“健康促进的使者,白衣天使的摇篮”和“医疗器械工程师的黄埔军校”的办学传统,紧密对接时代需求,立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健康卫生事业发展培养了大量紧缺、创新型、高素质医学人才。学校定位于“应用型、特色性、国际化”医学本科院校,坚持“医工结合、医养结合、医保结合”发展方向,办学目标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医科”类应用型医学高校。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与心理、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具有行业引领潜质的人类健康促进者,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学校拥有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领军人才、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东方学者、浦江学者、启明星计划、曙光计划及扬帆计划等高水平师资力量,高级职称教师占比29.2%。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项目1项、上海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4项、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4个、上海市高原高峰学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引领计划1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上海市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1个、上海市一流课程8门、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65项,学校教师担任主编出版本科教材30余本。学校同时拥有上海市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及4个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与工程中心。2021年上海市首家5G+智慧医疗创新实验室落户我校,上海市智能医疗器械与主动健康协同创新中心成功获批。2015年至今,学校共发表高水平论文793篇,授权各类专利累计369项,签约横向课题476项,获得纵向课题447项,其中国家级76项(国自然64项)。2020年科研经费突破2600万元。学校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高、稳定性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21届学生就业率达98.23%,持续位居全市高校前列。学校拥有周浦医院、嘉定区中心医院、奉贤区中心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喀什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崇明区中心医院(筹)、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筹)、联新国际上海禾新医院集团(筹)、江湾医院(筹)、杨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筹)、上海赫尔森康复医院(筹)等11所附属医院及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等多所教学医院,十余个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并与数百家高水平医疗服务机构、医疗器械企业和检测单位保持全方位紧密合作关系。同美、日、法、英、澳、德等国几十个知名院校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学校在持续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不忘服务社会,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近年主办(承办)了亚洲核医学论坛、中国城市健康生活论坛、长三角养老机构发展高峰论坛、国际康复创新与应用研讨会、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健康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中国数字医疗产业论坛、中国健康保险与大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东方医学教育论坛、中国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医疗器械技术与监管高峰论坛、上海市医学伦理教育学术论坛、健康设备与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以及上海国际护理技能大赛、全国医学影像技能大赛等几十场高水平学术会议和技能大赛;协办了全国“文化自信与新工科”校长论坛;牵头组建了国内首个健康医学教育PBL联盟;被人社部遴选为世界技能大赛健康与社会照护项目中国集训基地。与海南、云南、新疆、西藏、青海、贵州和河南等多地进行了援建学校、共建医院和定向培养等对口帮扶项目,不断提高边远地区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培养医疗行业紧缺人才。展望未来,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高举“健康中国”和“健康上海”旗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上海体育学院创建于1952年,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2001年起,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双一流”和上海市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序列。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坚持探索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对外开放发展的体育特色创新发展路径。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构五育融合育人格局。坚持特色性应用研究型办学定位,秉持“身心一统,兼蓄竞攀”校训,承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弘扬体育文化”的光荣使命,践行“为了师生终身发展”的根本理念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视察我校中国乒乓球学院巴布亚新几内亚培训中心,给在我校驻训的巴新学员复信,在2022北京冬奥张家口赛区视察我校师生团队科研创新项目情况。学校现有杨浦、徐汇2个校区,及江湾、黄浦、松江教学点。占地面积超1100亩,校舍建筑面积约3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数约7000人。学校是我国体育院校首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1986年)。1981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已形成以体育学为主干,高水平交叉融合理学、医学、文学、工学、管理学、法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的学科布局体系。在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我校“体育学”获得A+最高等级。现有本科专业24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7个。国家级、省市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基本覆盖我校所有本科专业。现有体育学、心理学、医学技术、新闻传播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6个一级学科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体育、旅游管理、新闻与传播、应用心理学、工商管理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其所属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教育训练学等所有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自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体育管理、体育工程学、运动康复学、反兴奋剂学、体育传播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600人左右。2017年,运动健康科学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坚持“特色与质量并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的发展方针,近年来,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在近两届教学成果奖中,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上海市级15项。师资队伍包含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NAK)外籍院士、国际兴奋剂检查机构(ITA)独立理事、美国俄勒冈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疾控中心(CDC)首席科学家、美国运动医学学会和美国国家体育科学院原主席、国际软式网球联合会裁判委员会委员等高水平师资力量。教师队伍中多人荣获“东方学者”、“浦江人才”等,入选“曙光计划”、“晨光计划”、“扬帆计划”等,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表彰。教师队伍中包含世界冠军、运动健将,国际级和国家级裁判员。学校积极推动“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率先建成世界唯一的专门以乒乓球为专业的高等教育机构——中国乒乓球学院,并被国际乒联认定为最高学院级附属培训基地。与国际手联和国际田联分别共建国际手球学院和国际田联特训认证中心;与中国篮协、中国田协、中国羽协、中国体操协会和中国铁人三项协会分别共建中国篮球学院、马拉松学院、羽毛球学院、体操学院和铁人三项学院,是中长跑项目“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1个。大力培养体育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先后荣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的“乡村振兴奖”;在主赛道实现体育类高校零的突破,获得全国银奖。设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蕴瑞学苑”。学校和上海绿地申花足球俱乐部共建绿地申花上体女子足球队。历年来培养了一批国际知名教练员,如施之皓、孙海平、陈忠和、王跃舫、孙荔安、沈富麟、马良行等。学术创新水平位居领先地位。近年来,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数处于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是首个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的体育类高校,先后承担国家哲社基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8项。是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主动健康”等专项的项目主持单位和20多项课题研发单位,是唯一荣获“中国冰雪科技联合攻关单位”的体育类高校。建立世界顶级体育学术期刊平台,《运动与健康科学(英文版)》跻身SCI学科库前三,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提名奖”,连续7年在“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人文社会科学)”排名第一。体育学、心理学和兴奋剂检测上海研究院,分别入选市教委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和IV类高峰学科。建有高水平科研平台。国家兴奋剂检测上海实验室设在我校,建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含体育产业)基地7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各1个。一流体育大学高质量推进社会服务。在全国率先发布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素养评价模型、体质健康指数评价模型和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等,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教育评价改革等提供重要指引。“运动戒毒”模式获司法部肯定并转化为国家标准。三人制篮球国家队、钢架雪车国家队驻训基地设在我校。建有上海市重点培育智库、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智库、上海高校智库各1个。牵头起草体育强国、全民健身、国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等重要政策文件。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长三角体育一体化研究中心、长三角体育产业协作秘书处设在我校。主动服务海南深化改革开放,发起成立海南自贸创新体育产业研究院。建有国内唯一的国家体育大学科技园。大力建设体育文化传承新高地。国际奥委会批准设立上海体育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率先引入国际体育组织立项建设的国际乒联博物馆和中国乒乓球博物馆。建有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术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中国武术博物馆。上体(武术)入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设立中国传统体育非遗研究院。我校首任校长吴蕴瑞先生入选上海市“社科大师”。建有国内首家以体育为主题的大学体育书店,建成体育教育博物馆。建立开放发展新格局。是中国政府奖学金资格学校和教育部指定的自主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试点院校。已与44个国家和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培养来自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成功立项国家留基委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5个。与美国怀俄明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建2个海外中心。是中国“丝绸之路”体育教育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单位,加入“中国-俄罗斯体育教育联盟”和中国-中东欧大学体育教育与研究联盟。与越南北宁体育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澳门特别行政区,与澳门理工学院合作开展体育学博士、硕士联合培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