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
2023-06-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眼于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更好统筹考试组织和高考改革等工作,加强高校考试招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确保考试招生工作安全、有序实施。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23〕1号)等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2023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现印发给你们,并就做好2023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全力保障考试组织安全平稳

(一)明确工作目标任务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考工作的决策部署,深入分析研判高考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风险,以前期预防为基础,以强化系统内部治理为关键,以净化考试外部环境为重点,完善考试安全治理体系,筑牢安全防线,实现高考安全工作“三无三稳三确保”的总目标。“三无”即考前无失泄密,考中无大规模舞弊,考后无评卷问题;“三稳”即高考改革稳,试题试卷稳,社会舆论稳;“三确保”即确保考试招生全过程安全平稳,确保突发事件有效应对,确保不出现重大涉稳事件。

(二)全面落实考试安全责任

各级招委会是本辖区内组织高考、治理考试环境、维护考试招生安全稳定及整肃考风考纪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分管负责同志和教育考试招生机构主要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高校是本校考试招生(含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责任主体,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同志是直接责任人。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集体议事、集体决策、会议决定”制度,重大问题决策要向当地党委和政府请示汇报,并及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一线规则”,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深入一线指挥、指导,对考试招生重大事项亲自把关、亲自协调、亲自督查,全力以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三)强化部门联动协作机制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协调宣传、网信、卫健、公安、工信、保密等部门协调联动,一起作战推进工作,一起融合布局,一体整合资源,一体运营力量。高考期间,各地要建立高考应急指挥部,相关部门集中联合办公,及时协调处置各种突发情况。要高压治理考试作弊行为,针对高科技作弊的特点,集中开展净化涉考网络环境、打击销售作弊器材、净化考点周边环境、打击替考作弊及非法辅导机构等专项行动,综合治理考试环境。加强标准化考点管理与建设,做好设备维护和升级。

(四)开展手机作弊专项治理

各地在高考前必须完成5G手机信号屏蔽仪和智能安检门的配备,并实行考点集中存放手机管理。考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协调当地通信管理部门和移动通信运营商,在考试期间关闭考点内的移动通信室内分布系统,关闭移动通信基站信号自动优化功能,以提高5G手机信号屏蔽仪的屏蔽效果。各级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加强考点考场管理,加大人员入场检测力度,严格执行考生进入考点(考场)安全检查工作规范,强化考点外围手机存放管理,严防考生携带手机、高科技作弊器材等入场。严肃考风考纪,严格执行考场监考、考点巡考和考场视频回放制度,严查违规违纪行为。

(五)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

各级招委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和考点学校要把试题试卷安全保密工作摆在突出重要位置,严格执行《国家教育考试考务安全保密工作规定》,认真落实《试卷保密室、答卷保管室管理办法》和《试卷印刷、运送工作管理办法》,坚持最高标准和最严要求,完善各项制度,严格遴选涉考工作人员,强化试卷保管人员及核心保密岗位警示及法制教育。切实加强从制卷、运送、保管、分发、施考及评卷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坚持人机联防、一岗多控,用规范的操作、完善的制度和明确的责任,实现考试各环节的无缝对接,确保试题试卷绝对安全。试卷运送要安排符合规定的车辆,配备身体健康、经验丰富的司乘人员,严防试卷运送途中发生意外。

(六)切实提高防范化解考试安全风险能力

各地要完善应急预案,坚持关口前移,预防为主,全面梳理排查和化解存在的风险隐患。要健全高考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加强对舆情和应急事件的预判、研判,细化完善应急预案,落实集体研判、科学决策、快速响应、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快速、妥善处置突发事件。要充分做好考试期间发生自然灾害、极端天气、交通安全、暴力恐怖威胁、疫情传播及考后校园暴力等情况的处置预案,认真组织应急演练,确保能够临危不乱、有效快速、妥善处置。重大事件处置决策要向当地市(州)党委政府请示汇报,并及时上报省招委会。

(七)切实加强信息安全防护

各地要高度重视高考信息安全防护工作,健全人防、物防、技防的安全保障体系,及时堵塞管理和技术安全漏洞,落实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在考试、志愿填报、招生录取期间,要实行24小时值班制。加强对重要设备、信息系统、网站的运行监控和安全监测,进一步完善防病毒、防攻击、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的技术措施,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可靠运行。加强信息安全预警工作,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和处置信息安全事件。做好考试招生数据备份,提高系统和数据恢复能力。各级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和中学要切实加强考生志愿填报密码保管、发放和志愿确认等环节管理,防止考生志愿填报账号被他人盗用或非法操控。要通过严格工作权限、定期校验等措施,严防数据信息泄露和篡改。对工作中需要阶段性保密信息和考生个人相关信息,任何人不得擅自泄露或篡改以谋取非法利益。

(八)深入开展考试招生诚信教育

各级招委会、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和中学要严格按照省招委会《关于做好2023年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诚信警示教育活动的通知》(甘招委发〔2023〕16号)要求,构建以正面教育、制度约束、违规处罚为一体的高校考试招生诚信体系,完善诚信考试工作机制,全面开展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诚信警示教育活动,做好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涉考相关条款宣传工作,组织考生签订《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重点学习《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考生守则》等材料,教育和引导考生信守承诺、遵守考试纪律,自觉抵制违纪、舞弊等行为,进一步改善考生诚信应考社会环境。

(九)加强涉考工作人员培训

各级招委会和考点要制定详尽的工作方案,细化任务分工,明确岗位职责,并加强培训,确保所有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岗位职责及操作流程,确保考试安全责任落实到岗到人。要利用“国家教育考试考务人员数字化网上学习培训资源平台”,组织所有参加普通高考工作的监考教师按时完成网上学习培训考核,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未经培训和考核不合格的监考教师不得上岗。要以培训进度和考核成绩为抓手,确保全员完成线上学习、全员完成课时培训、全员完成独立考核。要认真分析考核结果数据,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环节的再培训再教育再考核。

二、进一步维护风清气正招考秩序

(一)加强考生资格审核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履行监管职责,会同公安部门加强对“高考移民”的综合治理,依法依规防范和打击违法违规跨省(区、市)获取高考报名资格的行为。各地要进一步加强中高考报名政策统筹,在中考报名、新生入学、学年开学等关键节点,提前做好政策宣传和摸底核查,并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做好引导工作。要压实高中阶段学校责任,严格规范学籍管理,严查空挂学籍、人籍分离、虚假学籍等违规情况。要严厉打击“高考移民”,对于通过非正常户籍学籍迁移、户籍学籍造假、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高考资格的,依法依规严肃处理。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标本兼治,严防通过非正常学籍迁移、空挂学籍、违规落户、提供虚假学籍证明材料及利用当地作废的户籍落户等手段获得我省高考资格的违规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利用随迁子女政策非法获取高考资格的“高考移民”行为。要加强高考资格、各类专项计划、照顾加分考生资格及考生体检结论等审查复核工作,确保上报信息真实准确。

(二)严厉整肃考风考纪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针对考风考纪薄弱地区,采取约谈、派人进驻考点等方式,切实加强考风考纪监督,规范考试秩序,纠正违规行为。要坚持统一使用考试文具、“双对调”监考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严防替考和高科技作弊。要加强对标准化考点的监测维修,备足备齐硬件设施,确保各类设备正常运行,并充分利用标准化考场网上巡考系统,实现考场考风考纪网上巡查全覆盖。普通高校要在全国统一考试期间,加强在校师生管理,严格请假制度。对替考或参与考场内外勾结作弊的在校师生,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将及时通报其所在学校,由学校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严厉惩处违规行为

各地各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招生计划和招生政策规定,严肃招生工作纪律,认真遵守高校招生“30个不得”“八项基本要求”等纪律要求。加强艺术体育类等特殊类型招考管理,严格相关运动员技术等级证书审核查验,严格高校专业考试组织,严格考评人员管理,严格考生文化和专业考试成绩要求。有关高校要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要加强高校招生录取批次管理,不得随意将普通批次招生专业安排至本科提前批次招生。要严格组织新生入学资格复查,确保招生录取公平公正。要开展招生秩序专项治理,严肃查处违规宣传、通过设置奖金等方式违规争抢生源、违规承诺录取等行为;任何高校未经批准不得提前招生,不得发放预录通知书,不得提前收取学费预定生源,不得与学生签订协议或做出其他违反招生规定的许诺等。严禁恶性抢夺生源和相互诋毁;严禁通过混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方式进行欺诈招生;严禁擅自招收任何形式的“预科生”,不得利诱学生“先上车后买票”;严禁高校招生工作人员、中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等代替或干预考生本人填报志愿。各高校要加强对招生队伍的教育和培训,确保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和解读招考政策。

各级招委会、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落实考试招生工作的监管责任,会同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报名、考试、录取全过程监督。对报名、考试、录取等各环节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确定的程序和规定严肃处理,依法依规追究当事人及相关人员责任;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对公职人员违规违纪的,要依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等相关规定严肃处理。对因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的,对直接责任人和负有领导责任的人员,依纪依规进行严肃追责问责。各市(州)、县(市、区)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按照《关于上报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违规考生处理结果告知情况的通知》(甘招办发〔2015〕35号)要求,及时将考试违规考生处理结果告知考生,并上报省教育考试院。对考生的各种违规事实,由省教育考试院客观记入其电子档案,作为考生考试诚信记录的重要内容。

(四)加大考试督查力度

高考前,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有关部门逐级开展督查检查,做到安全保密必查、部门协作机制必查、标准化考点运行情况必查、诚信警示教育必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指正,限期整改,切实做到督查一处、见效一处、巩固一处,确保制度建设规范、人员职责到岗、考试安全保密万无一失。考试结束后,各级督查组均要向派出机构书面汇报督查情况,向督查地区反馈督查中发现的问题。考试期间,省、市(州)及县(市、区)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组织力量通过标准化考场巡查系统进行网上督查。考后,省教育考试院要安排专人抽查各地试卷保密室录像及考试过程中的录像备份保存情况,对录像保存不完整或丢失的,按相关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持续深化高校考试招生改革

(一)进一步提高专项计划完成率

实施专项计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振兴的宏观战略部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是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充分认识实施专项计划的重大意义,增强责任感,丰富宣传手段,加大宣传力度,鼓励符合条件的考生报考,以提高各类专项计划完成率,确保专项计划招生惠及考生,切实维护考生利益。我省将进一步加大专项计划管理力度,优化志愿填报方式,2023年本科提前批B、C、D段征集志愿不再设置“服从专业调剂”选项,志愿填报系统将默认服从专业调剂,考生填报征集志愿时须服从专业调剂;往年被专项计划录取后放弃入学资格或退学的考生,不再具有专项计划报考资格。

(二)优化少数民族预科志愿填报方式

招收少数民族预科是党和国家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人才培养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的特殊办学形式,是促进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党的民族政策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体现。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预科计划的完成率,从2023年起将少数民族预科招生录取调整到平行志愿批次进行,其中本科一批安排在I段、本科二批安排在K段。

(三)落实高考加分改革任务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有关决策部署,按照“统筹推进、积极稳妥、精准施策、有序减少、确保稳定”的原则,严格落实省招委会《关于印发<甘肃省关于进一步深化高考加分改革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甘招委发〔2020〕9号)的改革任务,进一步规范高考加分,精准确定加分区域、群体和条件,助推和实现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有机统一。

(四)扎实推进高考综合改革

各地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总结经验,完善措施,促进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的协调联动,推动改革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要指导中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实施教学,有序开展选课走班,严禁组织学生提前选科备考。要加强学生生涯规划教育和选科指导,引导学生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和自身兴趣特长选择选考科目。要提前谋划,积极做好2024年改革落地各项准备工作。

(五)进一步完善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各地要加强省级统筹,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统一高考、单考单招、五年一贯制、多元录取的“职教高考”制度,推进职普融通,协调发展。要指导高职院校立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职教高考招生专业结构,重点向区域经济建设急需、社会民生领域紧缺、技术技能培养要求高和就业质量高的专业倾斜。要完善考试内容、形式和招生录取机制,着力选拔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监督管理,严格制度措施,确保公平公正。

四、切实加强招生规范管理

(一)落实招生信息公开机制

各地各校要认真落实国家、省级、高校、中学四级信息公开制度,并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的范围、内容、方式,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及利益相关者的监督。严格落实招生信息“十公开”制度,及时公开招生政策、高校招生资格、高校招生章程、高校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渠道、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录取新生复查结果等信息。要进一步完善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国家、地方、高校、中学等多级高校招生信息公开机制,严格按照“阳光工程”要求,重点加强对强基计划、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民族班、民族预科班等特殊类型考生资格、录取要求、录取结果的公示,要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和责任追究,切实把高校招生信息公开工作落到实处。符合强基计划、保送生、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艺术团等特殊类型招生的考生信息,须及时上传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进行公示,未经公示的考生不得录取。

(二)建立健全考试招生信访制度

省、市(州)、县(市、区)三级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健全信访机制,畅通考生咨询、查询、申诉渠道,对于群众的来信来访,做到遇事不推诿、回答客观准确。信访工作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同时,各级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对信访工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工作。各高校是受理招生信访的责任主体,要以考生为本,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及时受理、妥善处置高校招生信访问题,做到件件有调查、事事有回复。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程序及时受理和处理考生对高校处理意见提出的行政复议。

(三)规范高校招生章程内容与发布

各高校要完善招生章程,将涉及考试招生的相关事项,包括录取标准、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在招生章程中详细列明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教育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单位)须按照国家有关招生政策规定,加强辖区所属高校招生章程的审核,经审核符合要求的方可备案,并正式向社会公布。高校不得擅自更改招生章程,不得发布未经主管部门备案的招生章程或者进行虚假宣传。高校特殊类型考试工作方案和招生办法经学校党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后,报属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定。

(四)切实规范高考成绩发布管理

各地要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进一步完善高考成绩发布工作,坚决扭转简单以高考成绩评价学生的做法。要加强高考成绩信息管理,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考生高考成绩信息仅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要优化完善高校及专业录取分数线发布办法,扭转简单以录取分数线评价高校的倾向。要加强对中学、教师等相关责任主体的管理,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宣传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喜报”“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等。探索建立涉考负面舆情清单制度,作为相关工作考核的重要参考。

(五)严格强化监督管理

省招委会、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认真落实考试招生工作的监管责任,会同教育纪检监察部门加强对报名、考试、录取全过程监督。要认真做好所属高校招生章程及属地高校有关特殊类型招生办法的审核工作,对相关高校招生政策及计划执行情况开展督促检查。要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于因疏于管理,造成考场秩序混乱、作弊情况严重、招生违规的,要依规依纪依法对相关责任人严肃处理并追责问责。

(六)加强涉考培训咨询机构治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和高校、高中阶段学校及其教师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形式的涉考培训活动。各校不得允许教育咨询机构、校外培训机构或个人进入学校开展涉考培训咨询活动,或提供场地给有关机构或个人开展相关活动;不得向考生和家长宣传推介有关机构或个人的相关活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网信、科技、公安、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体育等部门,加强对社会培训机构或个人开展涉考培训咨询的规范治理,严厉打击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组织或参与考试作弊、干扰破坏考试招生秩序等违规违法行为。

五、进一步优化考试招生宣传服务

(一)加强招生宣传规范管理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高考护航行动”,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及时主动、准确有序做好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和温馨提示等服务工作。要加强对复读考生的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升学观和成才观。要加大统筹协调,严禁各地政府、学校、培训机构以高考成绩为标准奖励教师和学生。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学不得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得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各高校要规范招生宣传管理,招生广告或者宣传的表述应当严谨、规范,不得采取贬损、夸张、低俗以及其他不适当的语言或者方式开展招生宣传,不得以新生高额奖学金、违规承诺录取(含承诺录取专业、本硕博连读或贯通等)、入校后重新选择专业等方式争抢生源,严禁以优质生源登记表、志愿填报意向书等形式吸引、误导学生。志愿填报期间,要逐步减少外派招生宣传组的数量,进一步扩大线上咨询服务渠道。严格加强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形式代替或干预考生填报志愿。制作录取通知书应坚持简约、节约的原则,避免铺张浪费。

(二)加强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考生自主填报,政府、教育考试招生机构和学校提供公共服务”的原则,加强考生志愿填报咨询服务工作。要细化工作措施,逐级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和工作培训,实现地区、高中阶段学校全覆盖。各高中阶段学校要充分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积极为考生提供咨询服务。各地要开展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活动专项治理,要联合市场监管、物价等部门,对收取高价填报志愿咨询费、面试辅导费等的中介机构、网站和APP开展专项治理,依法依规查处有关虚假宣传、违规经营的机构。加强高考志愿填报预警,公开违规举报电话和咨询电话,及时妥善处置信访问题,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要积极推进“甘肃阳光高考平台”和“甘肃省高考志愿填报辅助咨询服务平台”使用,用信息化手段为考生提供志愿填报政策解读、参考信息和咨询指导。

(三)提高服务考生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招生机构要围绕考试组织、安全保障、宣传引导、咨询服务等考生关切,指导高中学校优化复习备考计划,有序安排好考前的教学活动。要做好考试期间治安、出行、食宿、卫生等方面的综合保障。要切实加强心理辅导,依托中学和心理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减少考生的焦虑情绪。要按照有关要求,为残疾人平等参加高考提供合理便利。公开违规举报电话和咨询电话,安排专人值守,确保申诉渠道畅通,妥善处置信访问题,切实维护考生合法权益。

附件:2023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甘肃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2023年6月5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兰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是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层次为大专,是甘肃省唯一一所航空类公办高等学校,具有60多年来从事军民融合的航空航天业装备制造类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优势。学院位于兰州市安宁区万新北路274号,前身是创建于1960年的万里工学院。学院航空特色鲜明,以应用型和军民融合型为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国家、甘肃省航空、智能制造等产业的发展需求,实施“一主(临空经济产业)两翼(航空机电、机械智能制造)多层次开放办学”的模式,设有航空机电工程、信息工程、临空经济产业、智能制造、人文学院等8个学院。学院的专业设置紧紧围绕临空产业发展需求,着力打造优势专业群,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举办的飞机机电设备维修、空中乘务、智能制造装备技术、大数据技术等23个普通高职专业,涵盖了军用飞机制造、民航客机维修、机械装备制造、航空管理服务等职业门类,紧贴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国家重点发展十大领域项目,同时契合军民融合、先进制造和无人机产业等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项目,紧紧围绕“技能甘肃”,打造“工匠摇篮”,所开设的专业及依托的行业背景,极大地契合兰州市以及兰州新区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助力重振兰州制造和建设数字兰州。学院新校区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西片区,东侧临科体路,西侧临科西路,北侧临纬二十六路,南侧临职教园区KJ4#规划道路,初步规划建设用地65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在中川机场的加持下具有得天独厚的临空经济产业背景优势,能使学院更快地抢抓机遇,融入大局,辐射甘、宁、青、新和西藏,促进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甘肃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省科教兴省、人才强省以及临空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建设提供更为有利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我市装备制造和信息产业培养和输送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学院教学力量雄厚。2009年加入第一个省级职教集团——甘肃省机电职业教育培训集团和“两后生”职业教育培训集团;2016年,加入甘肃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2017年,加入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2013年和2018年,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两次确定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确定为“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13年和2014年分别被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城市学院确定为校外教育实习基地。2019年7月成立数控技术“祁百学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教学设施齐全,除可依托航空企业进行学生的实训、实习外,拥有独立的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体育设施和生活设施,有完善的机械、电子电气、工业机器人、物联网、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PLC及变频、航空服务等各类实训室20余个,拥有机械加工实习工厂 ,内设有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加工中心、线切割机、电火机、三坐标测量仪、五轴数控机床、普通车、铣、刨、磨、钻、钳等各种教学仪器设备826台(套),价值1540万元。拥有与教学相匹配的各种工、量、夹具2.5万件。学校图书馆拥有藏书18万册,有设置先进的远程教育中心1个,计算机实训室9个,高端配置的学生用计算机500余台。学院一直秉承“经世致用,航空报国”的校训,荣获“甘肃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甘肃省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先进单位”“第五届甘肃省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奖”“第六届甘肃省数控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培养的学生在兰州市、全省和全国技能大赛中屡摘桂冠。学院作为航空技术技能人才的摇篮,积极吸引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定期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目前已经与中航工业集团下属企业、新疆中泰化工集团、航天科技集团五一零研究院、中车集团兰州有限公司、兰石集团、海康威视、甘肃建投装备有限公司、中核动力有限公司、柳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厦门航空公司、奥凯航空公司、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吉利汽车、天水华天电子集团等航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以及区域经济的高端技术与优质服务企业,在人才培养与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技术协同创新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据统计,学院毕业生在航空系统就业的占30%左右,在省会兰州国有企业就业的占50%左右,在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就业的占20%左右,就业率连年稳定在95%以上。 学院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岗、课、赛、证的教学模式;多形式(学历教育、成人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大学专科层次,函授本科层次)的教育模式,形成了“敏学、慎思、开物、有为”的校风,秉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教育质量为中心”的思想,把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和“上岗即能工作”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着力打造航空、机械智能制造品牌,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临空经济产业建设与发展、军用飞机制造、民航客机维修、民航机场服务、机械智能化制造等方面培训技术技能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努力建成服务航空工业产业的军民融合示范性高职院校。
  • 临夏现代职业学院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
    学校简介临夏现代职业学院成立于2015年,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临夏州人民政府举办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其办学缘起于1972年成立的临夏州卫生学校、1981年成立的临夏民族学校以及1987年成立的临夏州农业学校。学院位于临夏市东城区,校园占地面积541亩,教学设施齐全,环境优美。共有教职员工591人,在校学生5300余人。学院设有基础教育学院、卫生健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旅游学院、外语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生物工程系和体育系10个教学机构,下设中专部。开设专业30余个,形成了以学前教育、护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和以餐饮智能管理、应用阿拉伯语、应用外语(波斯语)等专业为代表的特色专业。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育人为本。以打造全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地为目标,注重内涵发展,狠抓质量提升。近三年来,护理专业毕业生护士资格证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80%以上,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教师资格证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0%以上,学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86%以上,办学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实践技能训练,先后投资1亿元建成汽车医院1所、实训中心7个、实验实训室173个,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院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服务对接临夏州“六个临夏五个区”建设,与百花家园餐饮集团挂牌成立百花烹饪学院,探索实施混合所有制办学。与西北民族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临夏州人民医院、临夏百益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104家企事业单位在人才培养、实习就业、师资培训、技术合作等方面开展务实高效的合作,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形成优势互补、产学互动的办学机制,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马来西亚伊斯兰科技大学、伊朗库姆市穆斯塔法国际大学、韩国又石大学建立了合作培养关系。“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机遇,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技能甘肃”建设为契机,提质量,增内涵,积极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努力打造全国民族职业教育高地。
  • 学校简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兰州市政府所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总校区、雁儿湾校区、桃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462亩。设11个院系、3个教学部。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教职工749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269人,教师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76人。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在学院挂牌成立了甘肃工商技师学院。以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了“甘肃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以学院和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联合牵头单位,组建了“甘肃省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院坚持党建统领、内涵发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现设有14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47个党支部。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内涵建设,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全国,服务兰州、甘肃产业结构需求,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是甘肃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A档建设单位,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数控技术、学前教育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数控技术、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3个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有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团队、学前教育教学团队等11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等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物流实训、课件制作等18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获得“依托校企校研合作平台构建光伏特色专业模式”等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共有物流管理、传感网应用开发等24个“1+X证书”试点项目。学院还成立省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学院与德国BOSCH(博世)、麦特奔腾、费斯托(中国)、巴斯夫、奔驰、陆科斯德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开展汽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和培训。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成为甘肃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的首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兰州市网络安全学院落户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甘肃九霄鲲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甘肃省首个鲲鹏产业学院落户学院。与安德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开始跨境电商大学生(双创)产业园的战略合作。学院党委始终坚持“职教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办学宗旨,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倡导学生“体面就业”,与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北京21世纪教育集团、广西柳工集团、新疆中泰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方太集团、浙江石化、联邦制药、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省前列。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有机械工程、汽车技术、生物制药、动漫设计、物流技术、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100余个校内实训中心,5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及行业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百项。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0余家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500余次。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2个国家集训基地落户学院。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根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师资、专业、教学条件等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学院教师多次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为中国航天510所、中国航空兰飞总厂、兰州瑞德机电公司、兰州申誉精密仪器公司加工高精度零配件。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客沙龙和省级众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学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有全国行(教)指委委员会委员4人,省教材委员会委员1人,省职业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1人。学院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有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省级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等16个省级工作室。学院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师有70多人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园丁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金城文化名家、兰州市“首席专家”“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学院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项,承担地厅级科研项目129项,开展院级科研项目研究94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 35 部,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10 篇,创新创业获奖480人次。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中,把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构建兰职特色德育体系。打造《兰职讲堂》校园文化品牌、实施校园文化“双百工程”、连续开展“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孝道文化教育”等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讲活动、“校园文化节”、“创新创业活动月”、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月、志愿服务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文明校园。学院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院课程思政活教材,与兰州战役纪念馆合作,设立“兰州战役教学研究基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实践教学基地”。新建了“思政育人实践基地”,学院132门“课程思政”微课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课程思政”微课,获奖门数居全省前茅。学院获评2021年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学院是“兰州市数据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兰职”实现了人、财、物、事的高效快捷管理。学院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办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为RCCSE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被中国维普、万方、中国期刊网等收录。学院是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首届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9年,前身为天水地质学校,原隶属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后为核工业部),现为甘肃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甘肃省最早成立的高职院校之一,学校地处“羲皇故里”甘肃省天水市。建校40余年来,一代代工院人扎根陇原、拼搏奋斗、无私奉献,孕育传承了独具特色的核工业军工精神,秉承“崇德精技、乐业修身”的校训,用汗水和智慧谱写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篇章。学校是国家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典型经验高校、全国职业院校产教融合50强高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A档)、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国家首批国防科技工业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工作基地、省级文明单位、甘肃省文明校园、甘肃省模范职工之家、甘肃省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甘肃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等。同时学校也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学会理事单位、中国核工业理事单位、中国电子教育学会职教分会理事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理事单位。学校占地面积325亩,校园建筑总面积22.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5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多元,建有108个门类齐全、设备优良的校内实训基地和工程实训中心,其中1个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央财支持实训基地,75个省级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492人(含扩招学生),教职员工331人,校内专任教师252人,校外兼职教师25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122人,中级及其它专业技术人员146人,研究生学位以上教师97人,“双师型”教师254人。现有区域地质调查及矿产普查、工程测量技术、建筑工程技术、旅游管理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老年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等2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6名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名省级专家,1名天水市领军人才。学校教师先后获得省级以上表彰152人次,其中国家级30人次,省级122人次。近年来,教师累计完成各类科研课题195项,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立项84项,荣获地厅级科技成果奖28项,教师累计在核心、权威及省部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54篇,获得国家专利87项,出版教材、著作151部。学校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现设有地质学院、测绘学院、建筑学院、化工学院、电信学院、艺术学院、经管学院、旅游学院、双创学院、康养产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公共课教学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陇原工匠培训基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甘肃省普通话测试站、“1+X”证书考试点等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试认证机构,形成了以大专层次的全日制高职教育为主,融成人教育、短期培训和技能培训鉴定为一体的办学格局。全日制高职教育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为招生对象,专业设置立足区域产业布局,涵盖资源环境、土木建筑、生物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等13大专业门类48个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经、管、文、艺类专业协调发展的格局。学校拥有工业分析技术、旅游管理2个国家级骨干专业,拥有华为ICT生产性实习基地、旅视界生产性实习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习基地及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甘肃彩陶文化传承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拥有省级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1个、省级集成电路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个,工程测量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岩土工程技术等3个省级骨干专业,环境地质学、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管理等8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区域地质及矿产普查、工程测量技术、工业分析与检验和旅游管理等4个省级特色专业,获得了以《基于教学及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地学类综合型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等为代表的1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校牵头组建的2个省级职业教育集团:“甘肃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集团”、“甘肃省家政养老服务职业教育集团”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携手省内外100多家骨干企业及科研院所,构筑起以“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生产导向”为基本模式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学校实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省级技能比赛中屡获佳绩,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累计209项。学校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构建起了遍布全国的毕业生就业网络。定期举办校内“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就业洽谈会,学校与国内200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固的用人合作关系。建校以来,已累计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5万多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就业率稳定保持在95%左右,用人单位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机制,依托地质行业和国防科技行业的办学优势,以全国首批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甘肃国防科技工业职教集团等为平台,建设有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10个,各类技能大师工作室5个,已建成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面向社会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研发、教育培训、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面向全省开展了矿山测量及数字矿山建设,电子商务创业培训等30多个地方科技服务项目,利用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陇原工匠培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等优质办学资源,积极承担了岗位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及“两后生”创业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培训了1万余人次,实施技能鉴定6000余人次,为我省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站在新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持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产教融合,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潜心建设高质量、高水平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职院校,努力实现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的综合性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目标,为打造“技能甘肃”和“一带一路”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为西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甘工院经验,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贡献甘工院智慧和方案。
  • 学校简介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6年的甘肃省交通学校,迄今已有66年办学历史,是甘肃省唯一一所交通类普通高职院校。目前在校生10000余人,2022年入驻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千亩校园。学院现为省级文明校园、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双高”建设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甘肃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首批合作院校”……设有6系1院1部1中心等教学单位,开设37个专业;有省部级骨干(特色)专业13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5个、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个,省部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技术标兵10人。 校企合作紧密 学院与上汽大众、苏交科、甘肃公交建、华为、中兴、奇瑞汽车、顺丰物流等众多知名企业深度融合,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积极探索“混编师资、分段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近来来师生在全国、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300余项,先后有多名毕业生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鲁班奖”“飞天奖”等奖项。 构建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专业五业融合发展模式,实现学生入学即入职,毕业即上岗。目前,由学院牵头,分别组建了甘肃省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甘肃省信息技术职教集团、甘肃省电梯职教集团,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及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校校紧密合作,迈出了更加坚定有力的步伐。 招生就业两旺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开拓就业渠道、积极建立就业保障体系。目前,已建立了西北、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华北等地区的就业群,与全国120余家企业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学生就业和实习合作关系。近三年,学生就业率分别为95.18%、97.18%、97.77%,高居同类院校前列,用人单位满意度为100%。近年来,学院专升本人数和成绩,均居同类院校前列:2020年,610名同学参加考试,577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录取率为95%;2021年,877名同学参加考试,800人被本科院校录取,录取率为91.22%。学院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新西兰、韩国等10余个国家高等院校交流,签署国际合作办学协议。2017年,首批留学生入校,2021年,首届17名巴基斯坦留学生的毕业。目前已累计招收留学生36名,服务“一带一路”沿线5个国家。 文化底蕴深厚 学院历经66年发展,大力弘扬“铺路石”精神,积极培育工匠人才,在实践中形成了“厚德、勤奋、尚能、笃行”校训,“传承创新、求真务实”的校风、“立德树人、言传身教”的教风、“知行合一、砺技强能”的学风,明确了“立足交通行业,推动校企融合,服务区域经济,打造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确立了“特色成校、质量立校、发展兴校、人才强校、和谐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和“抓机遇、讲团结、比奉献、突特色、树品牌”的交院精神。近年来,逐渐凝练形成思政教育“123456”工程(一个主渠道,两个面向,三项主要任务,四项工程,五支队伍,六个平台),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围绕“四大板块”打造校园文化,学院13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被评定为甘肃省职业教育文化品牌。 发展前景广阔 “筑丝绸新路,架智慧芯桥”,“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建成1052亩的新校区智慧校园,建成国家级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可交流”的高水平高职学校。成为智能建造、智能检测、智能养护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高地;成为推广新技术、促进传统交通产业转型升级和智能化改造的创新服务平台;成为能够推广智慧交通所需要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岗位、新要求的培训基地;成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校企合作的典范,形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鲜明特征。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