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青海:09年军队公安司法院校招生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2009-05-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青教招委〔2009〕25号

  关于2009年军队公安司法普通高等学校在青招生工作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州(地、市)、县(区)招生委员会、军分区(警备区)政治部、人民武装部、公安局:

  根据教育部、总政治部、公安部有关公安、军队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要求,现将2009年军事、公安、司法院校在青招生(含国防生招生)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2009年对我省志愿选报军队、公安、司法普通高等学校考生的面试、军(体)检工作将于6月15日—18日在西宁进行(考生于6月10日—14日在户口所在地招办填表并参加有关部门的政审,6月15日—16日参加面试,6月17日—18日公安院校进行体检及体能测试,军队院校进行军检及心理测试。如面试工作提前结束,体〈军〉检工作将相应提前)。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青海警官职业学院的面试工作安排在7月1日—2日进行,7月6日前向省招办报合格生源名单。

  二、对选报军队院校(含国防生)考生的面试、军检工作按照《军队院校招收普通中学高中毕业生工作实施细则》(政干【2008】71号)执行。对选报公安(司法)院校考生的面试、体检及体能测试工作按《公安(司法)院校招生简章》(由省公安厅另发)执行。

  三、考生的政审由考生所在县(区)招生部门、考生所在中学和户口所在地派出所、人民武装部调查了解,作出政审结论。面试、体(军)检工作由省招委协调,省公安厅政治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司法厅分别按照教育部、公安部和总政治部有关规定负责实施。

  四、为了保证招生院校能够在成绩公布之后的上线考生中有足够的合格生源,有关部门要对政审合格且填写了公安、司法、军队院校面试表的考生全部进行面试,合格生源必须达到招生计划的4倍以上。考生要按照政审表、面试表中的要求认真填写相关内容。凡表中内容填写要素不全、涂改的,一律按废表处理,责任由考生自负。政审、面试和体(军)检工作结束后,省军区政治部、省公安厅政治部、省司法厅于6月25日前向省招办报送军事、公安、司法院校合格生源名单和电子信息,并负责向考生和社会公布。

  五、公安院校生源的面试在青海警官职业学院进行,体能测试地点由省公安厅另行通知;军队院校生源的面试工作在68710部队(八一东路陆军第四医院向东约1000米处、湟水公园大门对面)进行;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面试在青海石油宾馆院内(胜利路21号)进行。6月15日上午8时前,考生持准考证、身份证、政审表、面试表到指定地点报到并参加面试。对面试合格考生的军(体)检工作分别按照军队、公安(司法)普通高校招生有关标准执行。

  六、军队、公安、司法院校招生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社会关注度高。各有关单位一定要严格执行公安、司法、军队院校招生工作政策规定,增强招生工作透明度,认真做好政审、面试、军(体)检、录取等方面的工作,切实维护考生的正当权益,确保招生工作顺利进行。要进一步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加强对招生全过程的监督和宣传,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切实保证公平竞争、公正录取,确保生源质量。对于徇私舞弊、弄虚作假或因工作敷衍、不负责任造成重大失误的,要坚决查处,严肃处理。

  举报电话:省 招 办:0971—6304876

  省公安厅:0971—8293222、8293046

  省 军 区:0971—6391241、6391262

  司 法 厅:0971—8247050

  附件:2009年公安、司法、军队院校在青招生计划

  青海省高等学校招生委员会 青海省军区政治部

  青 海 省 司 法 厅    青海省公安厅政治部

  二○○九年五月二十一日

  附件:

  2009年军事、公安、司法院校在青招生计划

  一、军队院校(124人)

  1、空军工程大学(21人)一本

  理科:计划21人 男21人

  指挥类2人 非指挥类19人

  2、第二炮兵工程学院(19人)一本

  理科:计划19人 男18人 女1人 非指挥类19人

  3、武警工程学院(10人)一本

  理科:计划10人 男10人 非指挥类10人

  4、武警医学院(3人)一本

  理科:计划3人 男3人 非指挥类3人

  5、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2人)一本

  理科:计划22人 男21人生 女1人

  指挥类15人 非指挥类7人

  6、武警沈阳指挥学院(6人)二本

  理科:计划6人 男6人 指挥类6人

  7、武警西安指挥学院(6人)二本

  理科:计划6人 男6人 指挥类6人

  8、武警拉萨指挥学院(4人)二本

  理科:计划4人 男4人 指挥类4人

  9、武警西宁指挥学院(16人)二本

  理科:计划16人 男16人 指挥类16人

  10、武警乌鲁木齐指挥学院(10人)二本

  理科:计划10人 男10人 指挥类10人

  11、武警福州指挥学院(1人)二本

  理科:计划1人 男1人 指挥类1人

  12、武警成都指挥学院(6人)二本

  理科:计划6人 男6人 指挥类6人

  二、国防生(57人)〈非指挥类47、指挥类10〉

  1、西北工业大学(2人)一本

  理科:计划2人 男2人

  2、长安大学(19人)一本

  理科:计划19人 男19人

  3、兰州大学(2人)一本

  理科:计划2人 男2人

  4、湖南大学(2人)一本

  理科:计划2人 男2人

  5、上海交通大学(1人)一本

  理科:计划1人 女1

  6、合肥工业大学(2人)一本

  理科:计划2人 男2人

  7、云南大学(5人)一本

  理科:计划(5人)

  8、西安交通大学(2人)一本

  理科:计划2人 男2人

  9、西南财经大学(6人)一本

  文科:计划6人 男6人

  10、成都信息工程学院(3人)二本

  理科:计划3人 男3人

  11、兰州理工大学(5人)二本

  理科:计划5人 男5人 指挥类5人

  12、兰州交通大学(3人)二本

  理科:计划3人 男2人 女1人 指挥类3人

  13、西安科技大学(4人)二本

  理科:计划4人 男4人 指挥类2人

  14、长沙理工大学(1人)二本

  理科:计划1人 男1人

  三、司法院校(32人)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32人)二本

  理科:计划16人 男14人 女2人

  文科:计划16人 男14人 女2人

  四、公安院校(129人)

  1、中国人民公安大学(31人)一本

  理科:计划22人 男19人 女3人

  文科:计划9人 男7人 女2人

  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17人)一本

  理科:计划14人 男13人 女1人

  文科:计划3人 男2人 女1人

  3、中国刑事警察学院(5人)二本

  理科:计划5人 男5人

  4、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警犬技术专业6人)二本

  理科:计划5人 男5人

  文科:计划1人 男1人

  5、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30人)专科

  理科:计划17人 男16人 女1人

  文科:计划13人 男11人 女2人

  6、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35人)专科

  理科:计划20人 男19人 女1人

  文科:计划15人 男14人 女1人

  7、公安海警高等专科学校(4人)专科

  理科:计划4人 男4人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我省唯一一所农牧类高职院校。始建于1940年9月,原名为国立青海初级实用职业学校,1955年5月更名为青海省湟源畜牧学校,简称“湟源牧校”。学院2002年4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8月成为国家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21年2月更名为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2021年5月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学院占地面积20.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1.978万平方米。学科建设设立了六系两部分别是动物科学系、动物医学系、农林科学系、农业经济管理系、信息工程系、成人教育系、基础部、思政部,目前拥有动物营养与饲料分析中心、动物疫病检测中心等80个实训室和家畜繁育改良中心、动物医院等4个校内实习基地,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达95个,为各专业大力开展“理实一体”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开设专业达22个,涵盖农林牧渔、电子信息、财经、旅游、公共事业、文化教育六大类。学院现有教职工262人,校内专兼职教师211人,“双师”型教师为153人;校内专兼职教师中教授16人,副高职称59人;博士3人(其中1人为博士后)、硕士学位以上教师69人;省部级名师2名,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拔尖人才1名,全国师德标兵1名。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青海,服务“三农”,盯住“农”字创特色,打品牌,稳规模,争效益的发展定位,实行开放式办学,现已形成高职教育、中职教育、短期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层次、多规格、多渠道办学新格局。建校80年来,为我省农牧区培养了3万多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后劲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形成了以“创业、求实、奉献”为实质的“湟源牧校精神”。学院先后被授予“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民族教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等60多项荣誉称号,成为青藏高原一颗璀璨的现代职业教育明珠。
  • 学校简介青海大学昆仑学院位于青海省西宁市生物科技产业园,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由青海大学举办的独立学院,也是青海省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独立学院。 学院秉承青海大学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依托青大、规范办学、注重质量、突出特色”的办学思路,致力于培养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设置有20个本科专业,涉及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四大学科,现有本科在校学生4000余人。 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利用独立学院办学机动、转换灵活的优势,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质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应用型培养特征;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完善休学创业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弹性学制、工学兼修、因材施教等培养制度;不断改进交互式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组织形式;建设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无纸化考试系统;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展测量技能竞赛、英语水平竞赛、学业辅导讲座等学习活动;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学生可以通过“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到美国交流学习以及攻读硕士研究生。 学院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校园管理。我院1个班级团支部获“全国示范团支部”荣誉称号、1名团支书获“全国百佳团支书”荣誉称号;院团委被团省委评为“全省五四红旗团委”,院学生党总支被省教育工委评为“全省高校先进基层党总支”,院青年志愿者协会连续三年被团市委评为“志愿服务先进集体”;1名学生被评为“全国自强之星”。我院教师连续三年在全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中获得一等奖;在全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总决赛中连续两年获得三等奖,两年均为我省唯一获奖选手。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青海省首家“青春护航”大学生心理健康示范教育中心。我院学生在各级数学建模竞赛、物理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生态文明创意大赛、心理剧大赛等竞赛活动中屡有斩获。学院体育文化氛围浓烈,阳光体育运动丰富多彩,田径队、啦啦操队等运动队伍在各项体育比赛活动中表现不俗。 学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开展了公务员和硕士研究生考试辅导培训、公务员模拟考试、求职简历和面试讲座、就业心理讲座、校园模拟招聘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大力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帮扶计划;搭建线上和线下推介平台,举办多种形式的就业招聘活动,促进学生就业。学院先后荣获“青海省普通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青海省普通高校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先后评为“平安校园”先进单位、“花园式”单位、“精神文明”单位。随着办学水平和质量稳步提高,学院的社会知名度、认可度不断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被评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院)校”,学院党委先后被评为“青海省高校院系优秀班子”、“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今后,学院将继续坚持走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朝着建成具有高原特色、西部有一定影响力的独立学院努力奋进。
  • 学校简介简史 青海师范大学坐落于西海锁钥、海藏咽喉的高原古城西宁,始建于1956年,初名青海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青海师范学院,1984年更名为青海师范大学。1997年后,青海教育学院、青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青海省水利学校、青海省银行学校陆续并入,共同组建形成了新的青海师范大学。地位 历经66年的开拓进取,学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完备教育体系,学科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是一所具有教师教育、民族教育和高原地域特色的文理工管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民委“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全国培养高水平运动员试点院校。校园 青海师范大学现有城西和城北两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1500亩。其中,城西校区近200亩,建筑面积13万平米,绿茵葱茏、古朴典雅、学脉绵长,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和继续教育与培训职能。城北校区1300多亩,建筑面积33.71万平米,设施先进、现代开放,布局恢宏,于2016年10月落成启用,主要承担本科生教育和学术交流职能。两大校区各具特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共同构成了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彰显高原风光的现代大学校园,是读书治学立教的理想之地和教育沃土。校友 已培养毕业生12万余人,涌现出大批优秀教学能手、科研学者、管理人才、商务精英,在各类岗位上尽显师大学子笃实敬业、开拓创新的时代风采,为人类文明进步、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生 在校学生19081人,其中,本科生11665人、硕士研究生2636人、博士研究生238人,留学生22 人,函授生4520人。 学科 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7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中国史、地理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获批1个国内一流学科,3个省内一流学科,13个省级重点学科。专业 61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省级精品课程。获批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教员 现有教职工129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3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9人,副高级职称389人,博士生导师47人,硕士生导师29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省级教学团队。5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19人入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 9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家,8人入选青海省优秀专业技术人才,40人入选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人才计划, 228人和9个科研团队入选青海省“昆仑英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计划, 4个教学科研团队6次入选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设项目。学校双聘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讲座教授62人,客座教授94人,合作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73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117人。群英荟萃的优秀师资为持续推进学校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学院 现设有民族师范学院、历史学院、文学院、新闻学院、教育学院、法学与社会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等19个学院。科研院(所) 学校设有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青海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等3个研究机构,各学院设有青藏高原社会历史研究中心、班禅研究院、青藏高原体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29个研究机构。平台 现有教育部“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教育部“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藏区历史与多民族繁荣发展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民委“藏汉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五省区藏汉双语理科师资培训中心,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高原能源产业与生态研究中心,被授牌为“国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青海基地”。建有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地表过程与生态保育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及青海省青藏高原药用动植物资源重点实验室、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与机器翻译实验室、青海省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等1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青海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青海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培训中心、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等6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中心及“物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4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奖励 先后承担80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包括2项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专项“973”项目。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藏文计算机键盘和输入编码方法研究》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三江源区草地生态恢复及可持续管理技术创新和应用》《综合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等3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玛钦藏文平台、字库以及藏汉英电子词典》和《藏汉(汉藏)机器翻译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成果,作为合作完成单位的《青海湖流域生态水文过程与湿地恢复技术研究及应用》成果,分别获青海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商法学>在法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的探索与创新》《以创新驱动构建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体系》获省级教学成果奖。文体 学校深入挖掘根植青海大地的红色教育资源和新青海精神,建有“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和“两弹一星”精神展览馆,创编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话剧《永怀之歌》,喜获第六届全国校园戏剧节“优秀展演剧目奖”,入选第五届全国高校“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展示项目,形成了“一院一馆一剧”的爱国主义教育新格局,成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创新载体和校园文化品牌。高原体育运动教育训练特色突出,文学院学生李春秀勇夺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子10公里竞走铜牌,体育学院学生切阳什姐喜获2012年伦敦奥运会女子20公里竞走金牌,尹顺金同学力摘2013年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马拉松赛金牌。学校高水平女子篮球队先后18次获得CUBA(全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西北赛区冠军和3次CUBA亚军,1次全国大学生超级联赛冠军和2次亚军,1次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亚军和2次季军,并夺得2010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运动会冠军和2017年世界大学生篮球联赛总决赛季军,是一支享誉全国高校的篮球运动劲旅,为国家和青海省体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全国4银6铜,全省8金11银10铜,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2项、优秀奖1项,在“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省级一等奖3项。合作 学校大力推进宽领域、多渠道的国内与国际合作,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建立“团队式”对口支援合作关系,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等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美国普渡大学、韩国国立顺天大学、马来西亚伊德里斯教育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科研合作共享等活动,助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综合实力实现了新跨越。附校 学校建有四所附属实验中学(含小学、初中和高中学段)和一所附属实验幼儿园,其中附属实验中学、附属实验第二中学、附属实验第三中学总占地面积231.67亩,共有教师498人,学生7143人,均属12年一贯制省级一类学校,是推动青海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师范生培养培训的重要实践实训基地。梦想 奋进新时代、发展新师大、实现新梦想,全体师大人将始终以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工作作风,求实创新、开放自信的时代风采,弘扬“勤学修德、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和“感恩奋进、追求卓越”的新师大精神,坚守师范初心为党育人、担当树人使命为国育才,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高水平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76年12月,隶属省交通运输厅,业务受省教育厅指导,2002年4月经青海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组建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学校、国家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立项建设单位、第八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青海省职业教育综合能力提升示范院校,学校3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2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2次荣获全国交通运输文化优秀单位,先后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交通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历史沿革。1976年12月,省交通局在原交通局干部训练班的基础上成立青海交通技术学校(同局干训班合署办公),属技工学校性质;1979年7月升格为青海省交通学校,属中专学校性质;1984年12月省交通厅在青海省交通中学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交通职工中专学校,同时在省运输二中的基础上成立青海省交通技工学校;1996年6月,省交通厅决定交通职工中专学校与交通技校合并,保留交通技工学校牌子;2001年2月省交通厅决定省交通学校与省交通职工中专学校合置办公。学校先后有青海交通技术学校、青海交通学校、青海省交通技工学校、青海省交通职工中专、省交通厅干部训练班五个教育部门,2002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批复,教育部备案,学校升格为青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现有4个校区,占地总面积628.34亩,建筑总面积24.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0336.87万元;教学用计算机3645台,网络多媒体教室数132间,学生阅览室座位数1600个,多媒体室、语音室总座位数3772个;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34.15万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158种,电子图书14.2949万册,电子专业期刊40800种;建有校内教学实训、实验室166个,设备总数11219台套。办学规模:目前学生总数7979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6748人,继续教育学生1231人。每年招生保持在2000人以上,招生计划完成率99%以上。每年本省生源占学校招生计划总数的90%以上,每年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每年在本省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学生总数的90%以上,招生规模和就业率每年在全省高职院校名列前茅。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453人。其中专任教师348人,专任教师中有硕士学位116人,副高及以上职称112人,双师型教师171人。现有青海省 “人才小高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教师中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西部之光”优秀访问学者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工作者1名、交通运输青年科技英才2名、中国交通教育优秀中青年教师1名、全国交通技术能手1名、交通运输行业优秀科技人员1名、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1名、第六届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1名、第六届中国公路青年科技奖1名。青海省“135高层次人才”9人、省级骨干教师15人,校级专业带头人17人、校级骨干教师58人。教师中获教科研成果奖18项,其中省部级7项,获得授权专利60件。专业设置:设有五院三部(交通土木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思政部、基础部、体育工作部),设置专业27个,专业覆盖交通运输、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土木建筑、资源与环境安全、财经商贸、旅游等7个大类。目前有16个专业设有11项证书等级考试,在校生参加考试通过率达60.47%。先后建成1个国家精品专业、3个国家级重点专业、2个国家骨干专业、1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专业、1个交通部重点专业、9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产教融合:积极推进青海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集团建设,吸纳成员单位138个,专业建设委员会10个,累计向集团成员单位输送现代学徒制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360余名,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建设单位。集团积极践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3个现代学徒制班,并获批省级、国家级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建成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近五年培训收入3138.08万元,年均非学历培训40852人次。依托专业先后建成11个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机制探索、学生实训、双师培养、社会服务、自我造血”六大功能,近五年技术服务到款额达5亿多元, 3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先后建成3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6个省级实训基地、1个交通行指委校企共享实训基地。“三个五”发展顶层设计:学院通过多年的发展,凝练形成了“三个五”的发展顶层设计——“五大发展方略”、“五个方面文化精髓”、“五位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五大发展方略—办学定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立足交通,面向社会,培养适应交通运输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办学方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九个坚持”的重要论述”为引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盯行业企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办学理念:遵循以“一个导向(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二个并重(德能并重,教学与生产并重)、三个结合(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顶岗实训与就业相结合)、四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高原、面向未来)”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实现“五个一流”的目标,即“一流的管理,一流的师资,一流的专业,一流的学生,一流的学校”。—办学思路:通过“调结构、稳规模、提质量、增效益”的内涵提升途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五个方面文化精髓通过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厚德、笃学、求实、创新”的校训;“脚踏实地、勇攀高峰”的学院精神;文明、守信、勤学、自强的校风;修身、敬业、求真、善教的教风;勤勉、睿思、善学、砺能的学风。——五位一体大思政工作格局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政工作的整体要求,学院形成了“课堂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五位一体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