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关于我院暂停现场接待来访和办理成绩(录取)证明的通知
2020-02-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院将暂停现场接待来访和办理成绩(录取)证明工作

根据我省当前疫情情况和相关防疫工作要求,我院将暂停现场接待来访和办理成绩(录取)证明工作。

考生和家长如需咨询可直接拨打热线电话028-83350215或85156581;如急需办理成绩(录取)证明可发送书面申请和身份证的电子档至邮箱:gaokaocert@163.com,我院将根据考生提交的材料办理相关证明并发送回复邮件。

恢复现场接待来访和办理成绩(录取)证明时间视疫情形势变化另行通知。疫情防控期间相关措施给群众带来的不便,敬请理解和支持!

热门院校

  • 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眉山市仁寿县
    学校简介四川科技职业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经教育部备案,打造了涵盖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新艺术等多专业集群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是省内高职院校中唯一一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产学合作教席理事会理事单位的高校。学校位于国家级天府新区,现有在校生19000余人,校园占地3000余亩,学校专业涉及护理、药学、学前教育、软件工程、人工智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工程技术、芯片技术等与四川省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14个专业大类。现有24个二级学院,其中知名企业共建共管了互联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芯片学院等19个二级产业学院。2021年,学校在GDI智库发布的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在民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七、四川第一,被评为“区域一流高职院校”。 地理位置:发展首选新一线 求学首选川科院。学校位于成都南面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天府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是求学的好地方。这里汇集着大量世界五百强和国际合作企业及研发机构,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就业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生态校园:学校3000余亩生态园林式校园依山傍水,风景如画,环境优雅,常年绿树成荫,四季繁花飘香,高耸钟塔、威武剑桥、俏丽东风渠把校园点缀得绚丽多姿。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大楼群、信息化的图书馆(投资1.5亿)、高标准的学生公寓(配置了空调和智能热水器、无线Wifi全覆盖)、现代化大学生食堂、匠心独运的艺术楼,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场、篮球场、排球场、风雨操场、马术训练场、壁球场、高尔夫球训练场、射击训练场、开心农场、游泳馆、健身房等。实验实训室完善,已具备教学、实训、科技开发、生产四位一体功能。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0余家,覆盖所开设的全部专业。基础设施按在校生30000人的办学规模配套建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开设专业:学校面向国家级天府新区、四川自由贸易实验区、成渝经济圈和 “一带一路”的重大战略需求,开设了通信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工业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会计、财务管理、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护理、学前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空中乘务、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90余个及专业方向,并通过整合专业教育资源,推进专业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交叉性、融合性专业增长点,形成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格局。现设有互联网+学院、中德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芯片学院、慧科智能应用学院、智能制造学院、谷雨时代智慧建造学院、幼儿师范学院、医护学院、药学院、康养学院、国际技术应用学院、天府艺术与传媒学院、铁路交通运输学院、蓝盾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新道云财经学院、中诺思电商物流学院、星厨国际烹饪与酒店管理学院、航空旅游学院、完美世界艺术学院、能源学院、锲科体育学院等24个二级学院,形成了以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格局,实现了专业链与地方经济产业链的对接。 师资力量:学校实施专家治校、教授治学的名师战略,师资力量雄厚。通过内培外引,制定和实施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把培养教授、博士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师资培养体系,建成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校与华为、阿里巴巴、百度等世界科技型民企合作,互派师资,聘请总经理、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及专业带头人,学校双师型师资比例达53.56%,确保了本专科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教学模式:学校紧紧围绕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了“课程体系模块化、实训平台实景化、课堂教学项目化、实践教学工程化、课外作业综合化、课程考核过程化”的教学模式;创新并成功实践了“先技能,后理论,技能理论一体再提升”三段式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水平显著提高。学校重视以技术创新赛事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注重专业教育、科技创新、知识转化的协同增量效应,引入行业企业人才的培养规格,重视实务能力培养。近年来,学校在校生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数百项。其中,我校学生在“蓝桥杯”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连续五年荣获一等奖。 人才培养:我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核心,把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作为办学的重点,把培养适应智能时代需要的复合式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的目标,运用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实施以校企双主体办学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合、理实融合、技术与文化融合、教育与生活融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等“六个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职业生涯拓展能力和幸福生活创造能力。作为全国1+X证书试点院校,我们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开发有关职业技能课程,将课证融通,形成了50余个专业技能证书的培养、评价考核体系,在校期间你可以报考多个职业技能证书,抢占就业先机。 科研服务: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以科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政策,设立了专项科研经费,既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深入的基础应用研究,又支持他们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近三年来,学院获省、市教学与科研立项纵向课题120项;在中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10篇,主编参编教材50部;获得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56项,获国家授权专利100余项,软件著作权11项。学校大力推进“定向研发、定向转化、定向服务”的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实现了研发与需求的无缝对接。近年来,学院承担企业科技研发10余项。学校与中国社科院四川分院合作成立“四川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研究院”、“天府区域经济发展与政策法规研究院”,与眉山社科联合作成立“四川科技职业学院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天府新区视高园区合作成立“创新创业孵化器”。 学生就业: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为导向,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建立了“全员参与就业,全程指导就业,全力实现就业”的就业工作体系。成立了由校长担任主任的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二级学院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校、院两级就业工作方针。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上下互动、部门联动、齐心推动的就业工作格局。学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通过讲座、就业指导课、举办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四川科技职业学院创业孵化园”,各二级学院分别建立了创客空间,通过实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学校每年举办就业双选会,为毕业生就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学校毕业生以综合素质过硬、专业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深受有人单位的青睐,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 国际合作:随着国际一体化形势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学校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国际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继续在办学理念、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凝练办学特色,在全省同类高校中引进多名外籍教师进行专业课教学,力图以国际化的视野,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品牌形象,着力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创新创业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目前,学校与德国、美国、英国、加拿大、以色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世界知名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行合作办学。 学校将抢抓“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不断进取,开拓创新,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能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实现学校“创百年学府,育科技精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原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创办于2001年,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本科层次的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学校,定名为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被四川省教育厅列为四川省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院校,并当选为“四川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首届理事单位。学校地处李白诞生地、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绵阳,现有绵阳、梓潼两个校区。学校秉承“给自己一个目标,让生命为她燃烧”的办学精神,坚持“启迪学生智慧,培养时代需求人才”的办学理念,明确了综合性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的办学思想,遵循“立本、务实、创新”的校训,坚持实施校园学分制,推行“大课堂、大舞台、艺术与科技结合、课堂与工作室结合、实践与产业项目结合”的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开放式教学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优、基础宽、素质高、能力强、会创新”的应用型文化艺术人才。学校现开设本科专业42个、专科专业29个,涵盖艺术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工学、历史学、法学等8个学科,拥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学校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识教育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戏剧影视学院、数字传媒学院、美术设计学院、中国书法篆刻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文化旅游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心理与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共12个二级学院,以及国际学院。建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王蒙文学艺术馆、文昌文化研究院、巴蜀石窟乐舞艺术研究院、羌文化保护与发展研究中心、科技艺术研究院、文化艺能与社会心理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9116人。学校通过校政、校企、校校合作形式,搭建多层次、多角度、有重点的就创业平台,并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就创业环境,毕业生就业率达92.41%。学校拥有一支高水平、高职称、高素养的教育专家和教师队伍,设有20多个名师工作室。通过 “引进与培养并举”,形成和聚集了一批在国内外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教学团队;从行业、企业、社会中引进双师型人才,建成了一支整体水平高、充满活力、具有现代气息,适应当今学校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近三年,学校教师参与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共计44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7项、省部级项目33项、市厅级项目42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23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1篇,专利30项。为支撑专业建设发展需要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学校已与海外40多所高校建立了多渠道合作项目,开展了国际冬(夏)令营和学生海外实习活动。分别从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奥地利、韩国等国家引进国际人才,在校长期从事教学的外籍教师二十余人,短期交流的海外专家、学者百余人。学校长期坚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赛及重要文化艺术展演活动,先后获奖2000余项;先后获得“中国十大艺术院校”、“中国民办十大知名品牌学院”、四川省旅游“特别贡献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46年,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国立东北大学。抗战初期,东北大学内迁至四川省三台县办学。抗战胜利后,东北大学迁回沈阳,在川北有识之士倡议及川北三十六县十盐场支持下,依托东北大学的川籍师生在三台原校址创建了私立川北农工学院。1949年私立川北农工学院与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先生创立的西山书院共同组建私立川北大学。1950年学校迁至南充市,与川北文学院合并组建公立川北大学。1952年学校合并川东教育学院(原乡村建设学院)、四川大学和华西大学等高校部分专业组建四川师范学院。1956年学校一分为二,部分迁往成都,留在南充的部分更名为南充师范专科学校,1958年升格为南充师范学院,1964年历史系又从成都整体迁回南充,1989年恢复“四川师范学院”校名,2003年更名为西华师范大学,积淀形成了“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立教报国、育才造士,矢志不渝为民族复兴和地方建设服务;始终坚持铸魂励教、陶冶化育,矢志不渝为基层教育和基础教育服务;始终坚持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矢志不渝传承和弘扬学校的办学精神;始终坚持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共谋发展、争创一流,矢志不渝擘画和推进学校的强校事业,事业发展不断取得新进步,办学实力和水平显著提升。成功入选国家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和四川省双一流建设计划、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首批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是四川省“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确定的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高校和四川省重要的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基地、在职教师培训基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研究基地,是全省首个被授牌“四川省优秀大学生选调基地”的省属高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科研成果丰硕的综合性大学,被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学校学科优势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现有82个本科专业,有文学、历史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生态学、天文学、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史、数学等学科在国内有重要影响。生态学与生态治理学科领域、政治学与社会治理学科群入选四川省一流建设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四川省属高校中唯一入选的全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2021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学校是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教育研发应用中心共建单位,2项科研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太空探索10项重大进展”。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现有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学科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个,四川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南充市重点实验室6个;拥有省级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3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4个。建有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中心西南分中心、国家林业局竹资源培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熊猫主食竹保育示范基地;建有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区域文化研究中心、四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等3个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巴基斯坦研究中心、落下闳研究中心等其它6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建有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2个),四川省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川北历史文化社科普及基地及川东北航空模型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拥有四川省组织修复材料工程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级大学科技园和朱德研究中心、生态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院、乡村振兴发展研究院等科技转化与社会服务科研机构。学校名师荟萃,师资力量雄厚。著名墨学专家伍非百,著名古代文学专家郑临川、周虚白、傅平骧,史学专家吴景贤、赵吕甫、龙显昭,哲学专家李耀仙,遗传学专家汤泽生,国际公认大熊猫生态生物学研究的奠基人胡锦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发展积淀了浓厚的学术底蕴。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6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1900余人。获评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选、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各级各类优秀人才荣誉称号的有120人次;有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5人。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口碑好。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30000余人。学校承担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400余项、省级850余项:其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卓越新闻人才培养计划1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1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6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0余项,获得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89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70余年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各级各类人才40余万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勤奋工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科研成果丰硕,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建设成效显著。“十三五”以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100余项,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5-11世纪中国文学写本整理、编年与综合研究”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国家级项目180项,省部级项目311项;承接了包括青藏高原第二次综合科学考察、成兰铁路、兰渝铁路等生态环境评估项目在内的国家重大战略工程建设相关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11918篇,其中SCI收录论文988篇,SSCI收录论文24篇,CSSCI、CSCD来源期刊论文714篇;出版学术专著266部。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科技奖、科技成果转化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8项;国家发明专利65项,实用新型专利137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对外交流广泛。先后与南充、德阳、泸州、遂宁、巴中等地方政府签署校地合作协议。与重庆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与日本千叶大学(Chiba University)、英国桑德兰大学(University of Sunderland)、美国中央俄克拉荷马大学(University of Central Oklahoma)、台湾师范大学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余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并开展各类层次、不同国别的学术科研交流、教师互派访学、学生交流等项目;在巴中、德阳、营山、南充等地组建附属中学,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小学教育联盟,与成都市实验小学等14所四川省名优小学共建小学全科教师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与地方政府共建西华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医院。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和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卧龙、蜂桶寨、唐家河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签署合作协议。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搭建技术研发平台,多次牵头承担了国家林业局大熊猫全国调查研究项目;与地方政府就基层治理、川陕苏区党史研究与宣传、清代南部县衙档案整理与研究、地方立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投资建设了唯一一所由高校参与建设的50BiN中国节点望远镜,建立了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天文学研究机构的科研信息数据共享机制,形成了对外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学校环境优美,教学基础设施完善。学校建有行署、华凤两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绿化面积7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是四川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300余万册,电子图书40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75个,珍藏古籍5600余种、74000余册,图书馆向社会免费开放阅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治蜀兴川生动实践,大力实施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1359”战略,为建成教师教育特色更加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助推四川教育“鼎兴之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建成教育强国作出积极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学校简介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科技城、四川第二大经济体和成渝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市。我校最早的前身机构是始建于1958年的绵阳地区卫生学校和1960年的绵阳中医学校;2000年两校合并组建成为国家级重点中专绵阳医科学校;2006年2月由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4月原绵阳水利电力学校整体并入。我校现占地面积800余亩,有附属医院13家、教学医院30家、省内外实习基地156个。有专任教师469人,其中双师型教师249人,硕、博士教师187人,高级职称158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2人,四川省卫健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和后备人选2人、四川省教育名师1人、四川省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专家库专家2人。近5年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承担市厅级以上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编写规划教材320余种。我校现有在校学生达1.3万余人,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涵盖医、护、药、康复等9个专业大类30个专业,其中护理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为四川省省级重点专业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针灸推拿、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7个绵阳市优势特色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4%以上,为四川省内外培养出10余万名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彭丽媛教授在联合国第73届大会上推荐的“中国最美防痨人”孙仕丽、第44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成翼娟、英国中医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袁炳胜等校友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我校被列为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第二批“1+X证书制度”、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中医类)、中国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示范基地、四川省中医药文化普及教育基地、四川省“三全”育人试点单位、中国医学职教整合联盟理事长单位、四川省中医药职业教育协会(集团)理事长单位、成渝双城经济圈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本科教学点。现已与市内外多个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关系;与俄罗斯、加拿大、英国、巴西、泰国、台湾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了友好学术交流等合作,立足教学科研手段助推绵阳的中医药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面对在新的起点上全面建设中国科技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绵阳的新机遇,校党委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确立了“跳出校园抓教育、围绕民生办教育”的办校模式和“教学生成才,为发展服务,让群众满意”的服务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和“德馨、博学、创新、奉献”的校训;走“人才强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文化立校”的发展之路,加快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服务型、创新型的专业化医药人才,努力为参与西部教育强省和中国科技城建设、服务城乡群众健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四川航天职业技术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招生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国防科工办、四川航天管理局三方共建的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位于以航天科技和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龙泉驿,并在古蜀文化名城广汉市建设新校区,形成“一校两区”的办学格局。学院依托航天优势资源,传承航天优秀文化,现已列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防科技工业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机电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被中华总工会授予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学院建立了全国首家“钱学森英才培育基地”,专门为航天军工培养工匠人才,“英才基地”下设:基地运行保障中心、航天技术技能培训中心、航天技术技能研究发展中心、航天特殊工种技艺传承中心。学院走开放式办学之路,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澳大利亚西南悉尼TAFE学院、新加坡义安理工学院、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技大学、台湾树德科技大学、英国格洛斯特郡学院等进行长期合作,互派教授和留学生,进行交流学习;与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合作举办全日制统招物流管理、数控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与意大利库内奥美术学院合作举办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与四川轻化工大学、西昌学院开展了跨校“专升本”,与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合作开展了专-本套读项目。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以上,被评为四川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了长期用人协议,开办了“大飞机班”、“沃尔沃班”、“英特尔班”,实行订单培养,建立了广泛的用人网络和畅通的就业渠道。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四川省教育厅、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领导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为学院题词:“弘扬航天精神 培养优秀人才”。航天英雄杨利伟为学院题词:“发扬载人航天精神,培育航天优秀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