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高考体尖考试门槛有所提高 合格者加20分
2008-12-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明年高考体尖考试将于4月11日和12日举行。昨日,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下发了《关于做好2009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体育尖子工作的通知》,今年体尖考试报名的条件有更细化的规定,门槛有所提高,合格者高考可加20分。

去年只要在高中阶段参加地级市以上体育比赛获得个人或集体项目前六名,或获得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等级的报考普通高等学校普通类专业的考生就可以报考,而今年符合以下条件之一的应届毕业生才能报考:1.参加地级市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体育比赛获得个人或集体项目前四名者;2.参加省教育厅或省学生体育联合会主办(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体育竞赛获得个人或集体项目前六名者;3.参加国际体育组织主办的重大国际性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获得前六名者;4.参加地级市(含)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主办(或与有关部门联合主办)的田径、游泳比赛中达到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标准者。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自然资源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海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原暨南大学水产系、原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湛江分院先后并入,1979年升格发展为农业部直属的湛江水产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具有62年办学历史的湛江水产学院和39年办学历史的原华南农学院(现华南农业大学)湛江分院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湛江农业专科学校,1997年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为湛江海洋大学。2001年12月,国家气象局主管的全国重点中专湛江气象学校并入湛江海洋大学。2005年6月,湛江海洋大学更名为广东海洋大学。2021年1月,省委、省政府明确由我校作为举办校,与阳江市政府、省教育厅、华南理工大学共建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学校在祖国大陆南端两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湛江市和阳江市办学,校园环境优美,依山伴水,绿树长青,鸟语花香,是莘莘学子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3.8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学生1.2万人。湛江市的湖光校区(校本部,麻章区海大路1号)、霞山校区(霞山区解放东路40号)、海滨校区(霞山区海滨大道中5号)三个校区占地面积4892亩,其中湖光校区坐落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湖光岩世界地质公园东侧。湛江校区设有水产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滨海农业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海洋工程与能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船舶与海运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中歌艺术学院、体育与休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9个学院。阳江市的阳江校区(江城区罗琴路1号)西靠阳江八景之一的罗琴山,南临风景优美的罗琴湖,总规划用地面积3500亩,第一期建设项目用地512亩,已于2021年6月建成。校区设有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商学院等5个学院,首次招收学生710人。第二期规划建设7个学院、30个专业。学校秉承“坚韧不拔 自强不息”海大精神,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特色扬校”办学理念,根据“把学校打造成为中国南方涉海人才培养的摇篮、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地、海洋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平台,广东海洋强省、湛江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海洋大学”的目标定位,实施“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战略,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学科建设为龙头、人才培养为中心、师资建设为关键、教育质量为生命线,全面提升办学质量,培养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创新型人才,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华南地区海洋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1997年1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在为海洋大学校牌揭幕时高兴地说:我们国家很需要这样一所大学。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广东省委书记谢非、李长春、张德江、汪洋和胡春华均对海大在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寄予厚望提出要求。2018年5月,广东省委书记李希在湛江调研时指出,湛江还有广东海洋大学等科技研发力量,在海洋资源创新开发方面独具优势,要用好这些重要创新平台,把它们作为创新发展的主阵地,打造成为创新发展主引擎,为湛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2021年3月,时任省长马兴瑞莅校调研时指出,海洋大学要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在海洋强省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和影响力。学科专业齐全。学校现有“水产”“海洋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作物学”5个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水产一级学科、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二级学科被列为“攀峰重点学科”,海洋科学一级学科被列为“优势重点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被列为“特色重点学科”。现有“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和“海洋科学”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水产”“海洋科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广东排名分别为第1、2、3名。有83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8个省级以上优势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学校现有教职工2343人,其中专任教师1688人、副高以上职称人员677人、博士学位者648人;博士生导师95人、硕士生导师388人;特聘院士2人; “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人;双聘院士、入选青年珠江学者、“扬帆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等共8人,省级培养对象14人;现有15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15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高层次研究团队、11名省部级教学名师、1名全国气象教学名师、7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4名广东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研平台优良。学校拥有1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华南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水产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东省水产动物病害防控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水产品加工与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贝类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湛江)等40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南海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等27个市厅级科研平台;工程训练中心、航海技能训练中心等1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7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1个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5个广东省产业学院;16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拥有1个首批广东省协同创新平台培育对象——南海现代渔业协同创新中心。建有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具有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实验室)、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实验室等98个校级教学科研实验室。有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水生生物博物馆以及与自然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共建的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2个“全国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办学条件完备。学校拥有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海洋广场、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完善的教学生活设施。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80.3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值20.68亿元,教学科研设备值5.51亿元,图书馆藏书392万册(含电子图书)。建有规模可观、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的校园网。育人效果显著。建校87年来,学校为国家及地方培养了30多万名(含继续教育)各类高素质专门人才,涌现出了以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中国四大家鱼全人工繁育之父钟麟、中国珍珠大王谢绍河,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深圳报业集团原董事长吴松营,农业部南海区渔政局原局长、中国知名海洋专家吴壮,全国劳动模范、中水集团远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湘峰,首届深圳新生代创业风云人物、深圳市中深装建设集团董事长柯颖锋,全国优秀边陲儿女金奖获得者李周葵以及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为“抗震救灾模范”刘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社会英才。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海水稻——中国新饭碗”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商业组全国金奖;“珍珠产业4.0——引领世界珠宝行业进入新时代”项目获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红色筑梦之旅赛道创意组全国金奖。长期以来,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稳居全省高校前列,就业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广泛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华南沿海等地区,其中大多数已成长为各个领域的技术和管理骨干或地方政府的领导干部,为中国海洋水产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科创成果丰硕。近五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共1956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各1项,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国家级项目217项;科研经费达9.4亿元;获得授权专利1595项;出版著作教材166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116件;发表学术论文6744篇,其中三大索引1455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奖励48项,其中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36项,“石斑鱼精准营养研究与高效饲料开发”“罗非鱼链菌病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等项目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颗粒检测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一等奖;“船舶压载水采样及检测成套技术装备”项目获中国航海技术发明一等奖;“南海深海渔业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中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两广地区牡蛎产业价值链特征与政策研究”等项目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外交流活跃。面向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推动与国外及港澳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学校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多层次、多领域合作关系。服务社会有作为。攻克海水稻技术难关,助力“南粤粮安工程”。“海稻86”发现者陈日胜教授研发海水稻成果亩产突破900斤,被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网、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平台广泛报道,得到袁隆平院士点赞。研发了基于纳米发电、温差发电、电磁发电等多种发电方式的海洋能收集、转化、管理与存储技术,成果已经在海水淡化、海岛供电等多方面进行了转化应用。主持首次制定海水中PAHS测定国家标准,提升了海洋环境监测水平,提高了海洋有机污染的预防与治理能力。研发了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饲料利用效率、配合饲料普及率以及优质蛋白源自给率,减少对国际市场鱼粉豆粕的依赖,推广应用累计生产石斑鱼高效环保饲料8.47万吨,新增产值11亿元、新增利税2.2亿余元、增收节支5500万元。研发了人工生态珊瑚礁修复、红树林生态保育与滨海湿地修复以及南方沿海大型海藻生态系统恢复等海洋生态修复综合技术。研发了基于北斗星通导航定位技术的南海渔业信息采集系统,实现了南海渔业资源数据化和金枪鱼探捕国产化。攻克沙锥鱼全人工繁育的国际难题,实现了国内外沙锥鱼全人工养殖的产业化。培育出国家级农业新品种——马氏珠母贝“海选1号”和凡纳滨对虾“兴海1号”,为振兴我国南珠产业,促进南珠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我国对虾产业摆脱国外亲本的控制,自己主导对虾产业的发展,提升我国对虾产业竞争力作出突出贡献。香蕉、红江橙、海大菠萝蜜、火龙果、茂海辣椒系列等一大批具有南亚热带特色的园艺作物新品种、新技术从海大走出湛江,走向全国。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作为主要依托单位参与建设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湾实验室),主持编制了《广东海洋文化强省建设规划》《广东省现代水产种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等一系列重大规划。向农业部、外交部提供30多份“南海渔业问题”内参报告,为我国南海渔业资源管理和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进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海洋强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港)、环北部湾经济区,积极助力湛江全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快打造现代化沿海经济带重要发展极,聚焦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提出的到本世纪中叶的“三步走”战略安排和今后五年重点实施的“九大工程”目标任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强化办学特色,以更加先进的理念培育社会英才,以更加执着的努力提升科研水平,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延揽高端人才,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进国际化进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为把学校早日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海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州市番禺区
    学校简介文以载道,艺以弘德。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学,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由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叶剑英元帅亲自创办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1985年,成立“华南文艺业余大学”,校长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杜埃兼任,刘田夫、欧阳山任名誉校长,文艺大家关山月、黎雄才、郭绍纲、杨之光担任顾问。1995年更名为“华南文艺成人学院”,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兼任院长,文艺家林墉、郭绍纲、汤小铭、郑秋枫、陈翘、姚锡娟等任学术委员。2003年被列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九大文化工程之一。2004年更名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转制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高专学院,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19年成建制移交到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学校和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集团办学,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整合。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现有番禺、白云两个校区,占地300亩,另有清远校区规划用地600亩。学校为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表演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单位、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委会主任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广东培训基地,并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大师云集,传薪远举。欧阳山、刘田夫曾任名誉校长,文艺大家关山月、黎雄才、郭绍纲、杨之光曾担任顾问。岭南文艺人才于斯为盛,著名雕塑家潘鹤、著名水彩画家胡钜湛、著名音乐教育家梁訢、广东粤剧院原院长陈其仁、广东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马明晓等曾在校领衔治学,文艺底蕴深厚。岭南文艺精神代代传承,成为学校最宝贵的学术积淀和精神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人,先后培养了全国模范教师2名、南粤优秀教师10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名、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13名,并引进工艺美术大师16名、非遗传人6名、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作家、国家一级指挥等7名、行业领军人才9名来校授课。文旅融合,精准办学。学校是省内文旅融合特色最鲜明、文化艺术和旅游专业门类最齐全的高职院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开设39个专业,打造音乐传播、工艺美术品设计、影视编导、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群,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旅游类专业示范点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1个、省级高职院校内实践基地4个;培育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1个、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近5年,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立项共135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224项,其中包含奥地利第五届奥林匹克世界合唱节混声组金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学校牵头成立广东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广东工艺美术产教联盟,建成省域最大的文旅产教融合平台;和220家文化、艺术、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成省级示范职教集团1个;形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实习就业网络,开辟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卡塔尔、印尼、马尔代夫、塞舌尔和澳门的境外实习就业途径。学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万“文旅粤军”,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高度好评。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学校始终牢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推动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现代文旅职业教育各领域、各环节;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帮助中小学打造特色美育课程和实践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美育人”的新局面,使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更好地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将秉承“砺志、创新、明德、尚美”的校训,锚定建设国内一流优质品牌文旅类学校的发展目标,打造省域文旅产业人才培育和文旅技术创新的职教高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职文旅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 学校简介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是2006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的一所综合性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隶属于广东省教育厅,是省教育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合格院校。现有惠州福田校区和广州增城校区,全日制高等教育以福田校区为主,学校承担国家计划省内招生任务,面向全国招生,专业设置涵盖医药卫生、电子信息、财经商贸、装备制造、土木建筑、公共管理与服务、旅游、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几大类。有医药健康学院、护理康复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智能光电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学前教育、中药学、药学、中医康复技术、护理、医疗设备应用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电子商务、空中乘务、工程造价、工商企业管理等47个专业。在校学生1万余人,专兼职教师52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分别占32%和24%,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优秀教师5人,广州增城区优秀教师11人,国家和省部级行业协会和专业学会正副会长(理事长)10人。学校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是中国城乡融合发展联盟副主席单位,被德育报社评为艺术教育先进集体。福田校区建设项目被广东省发改委列为广东省2014-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同时列入了惠州市2015-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福田校区地处国家5A级罗浮山风景名胜区内,是政府建设罗浮新城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运动休闲、养生旅游于一体的高等科教集聚区。学校对接罗浮新城打造“世界级康养基地”的资源禀赋优势和紧邻广州增城区的位置优势突显。校内公寓为一体房,阳台、空调、中央热水系统、全自动洗衣机、网络等设施俱全。截止2019年6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科技、体育和文化竞赛共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共169项,其中全国性奖励34项,省级以上奖励134项。学校积极推行“双证书”考核制度,采取政策措施鼓励学生参加多职业、多工种技能鉴定。2015年以来,累计为在校学生进行技能鉴定及组织相关考试8500多人次,培训人数达12000多人次。近年来我校教师申报和获得国家专利11项,主编参编教材72部,其中教育部“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20部,共计立项校级科研项目81项,省厅级以上项目14项,教师发表科研论文380余篇。 2016-2018年荣获广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职业院校创业技能大赛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赛项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7-2018年度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等奖;第十一届“新道杯”广东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三等奖;2017-2018年度征兵工作先进单位;2018年12月荣获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2019年6月取得广东省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高职组一等奖等荣誉。学校的办学宗旨是“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面向全国,服务基层”秉承办“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三贴近’的职业教育,建设三个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学生三方面能力,搭建三个社会服务平台”近年来,工程学院及人力资源开发中心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精心实施“警民共建暖心工程”,促进刑满释放和解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充分体现了高等院校服务社会,教书育人的本职所在,为构建和谐、美丽、幸福的新时代发挥着积极作用。目前学校正以福田校区为依托积极创办“百名英才、千亩校园、万人学子、4A景区”的现代化高职院校。学校采用普高、专插本、自考本科以及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办学相结合的模式,分别与泰国西那瓦大学、台湾育达科技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群马日本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南大学等院校进行联合办学,形成了以普高教育为主体,自考、专插本、出国留学、继续教育和技能培训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
  • 学校简介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位于祖国南海之滨、“好心之城”、中国魅力城市——茂名。茂名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一带”的重要城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三大经济圈的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学校是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专科院校,是广东省第一所幼教师范高等院校。学校最早可溯源到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的墨池书院。1905年,墨池书院改办为高郡师范学堂;1921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1930年,学校更名为茂名县立乡村师范学校;1949年与广东省立高州女子师范学校合并为广东省立高州师范学校;1970年更名为湛江地区师范学校;1973年更名为广东省湛江地区高州师范学校;1980年复办中师,更名为广东高州师范学校,是全省18所重点中师之一;1991年,学校被定为“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合作加强师资培训项目单位”;1993年,学校试办“三二分段”大专班,成为全国36所试办大专的中师之一;2001年,作为二级学院并入茂名学院,更名为茂名学院高州师范分院,全面实行大专办学;2010年更名为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2016年2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为基础设立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同年4月,学校在教育部备案。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42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李嘉在学校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任支部书记;次年任茂名妇女工作组长;后参加烧酒起义和南路特委组织的武装起义,英勇就义,年仅28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学校师生中的中共地下党员与游击小组成员100多人积极投身革命运动,为我国的革命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粤西革命熔炉”。学校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百余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两代师表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恪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孕育出“爱、实、严、勤”的优良校风,形成了“润物有声,化育无形”的教风和“博学、敏思、慎取、致新”的学风,被誉为“岭南育师摇篮”。学校办学特色鲜明。一是师范特色鲜明。百余年来,学校始终以师范教育作为立校之本。二是专业特色鲜明。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从1946年开办幼师班,经过70多年的积淀,已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成为学校最具优势的品牌专业;音乐、美术专业享誉粤西;其他专业同样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三是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优秀的品行习惯、扎实的基础知识、强劲的发展潜能”,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校办学条件优越。学校实现了校园环境园林化、学生宿舍公寓化、校园网络数字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学校现有茂名和高州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200多亩;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00多万元,建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拥有成熟的数字化图书管理系统,有纸质图书50多万册。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00多人,教授、副教授80多人;硕士、博士学位教师200多人。学校办学成绩显著。学校是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单位”“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地”“广东省‘书香岭南’全民阅读示范单位”“广东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单位”。近年来,师生在全省全国的比赛和活动中获奖1000多人次。如:“诵读中国”演讲比赛全国一等奖、数学建模竞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跳绳比赛多次获全国一等奖、广东省书法绘画大赛书法类一等奖、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比赛荣获周亚军、“百歌颂中华”合唱比赛广东省金奖、广东省传统武术项目锦标赛一等奖、第十三届广东大中专学生校园文体艺术节之舞蹈大赛金奖、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器乐大赛荣获一等奖、广东省第四届高校(高职)教学大赛一等奖、第三届广东省学校国旗护卫队交流展示活动团体一等奖、高校网络信息安全管理运维挑战赛华南赛区第四名。学校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近两届毕业生“专升本”考试上线人数分别达823和628人;获得自考本科文凭的学生每年均超过250人;毕业生就业率达99%以上。截至目前,学校培养了近20万名各级各类优秀人才,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3000多人。组建了若干个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群,形成了以学前教育为龙头、艺术教育为特色、其他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发展格局。如今,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党的十九大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鼓舞下,抢抓机遇,深化改革,协同创新,锐意进取,向着“一流的高等师范院校”的远大目标奋力前行。(更新于2021年9月)
  • 广州体育学院广州市天河区
    学校简介广州体育学院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市中心,是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学校创建于1956年,占地面积432亩,各类在校生8000余人,在职在编教职工550人。2008年取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成绩。 学校自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5年成为广东省首批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0年获得港澳硕士研究生招生权,2006年获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并与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和单项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2007年招收国外硕士留学生,2009年成为广东省新增博士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2018年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学校拥有教育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6大学科门类。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新闻传播学、运动医学等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硕士、体育硕士等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一级学科、舞蹈表演、新闻学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 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人体科学、新闻学等18个本科专业,其中,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新闻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专业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专业是广东省高等学校名牌专业;休闲体育专业是广东省重点专业;特殊教育是广东省特色专业;学校现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和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省部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6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4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15名,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4人,占比近八成,副高及以上职称172人,占比超四成。现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和省级优秀教师、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人选”、“广东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和珠江学者特聘教授。 学校拥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国培”基地、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健美操训练基地、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15个省部级教学训练基地。有3个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114个本科校外实习基地。学校拥有首批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和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拥有运动与健康促进实验室、运动生物化学实验室等6个广东省高校重点研究平台。学校主办《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等3种综合性体育科学学术期刊。 学校形成了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团队,承担一大批国家级研究项目、省部级研究项目以及委托研究项目,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多项奥运会科技攻关与服务一等奖、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和多项省部级科技优秀成果奖和一大批科学发明专利。2018年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体育学立项数,均名列全国体育院校第二名。近年来,学校在体育舞蹈、健美操、啦啦操等竞技项目上形成特色优势,多次在国际级比赛中位列前茅。2018-2019年,学校在省政府倡导下牵头粤港澳三地80余所高校、中学、体育机构成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教育与发展联盟,并成功举办两届粤港澳大湾区学生体育节,为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做出新贡献。学校开展足球援疆、排球援藏服务,促进民族团结事业。 学校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分别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20多国家和地区30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承办2010广州亚运会科学大会,开创了我国高校一校承办国际大型综合性体育科学盛会的先河。学校与美国西密西根大学构建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与英国阿伯泰大学合作开展本科2+2学分互认双学位项目。近年来,一大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师受国家委派出国援外,加强体育文化交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建校63年来,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了各类优秀人才4万多人,其中世界冠军60多人(奥运会冠军7人)、政府高级管理人员60多人(大学校长30多人)。广东省50%的体育本科生和70%的体育研究生为本校培养。 办学以来,包括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接见我校优秀学子并鼓励他们为国争光。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容国团先锋连等9个党建特色品牌,培育全国、省级党建工作“标杆院系”“样板支部”和教师“双带头人”工作室等1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单位”称号,学校是广东省唯一连续获得三届“感动南粤校园年度人物”荣誉的高校。 在未来发展中,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推进“四个回归”,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以建设一流体育大学为目标,弘扬岭南休闲体育文化,致力于运动与健康研究与实践,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服务国家体育发展战略和人类健康事业,为广东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当好“两个重要窗口”,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