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西:2014年高招录取分数线公布 一本文科524分理科526分
2014-06-2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6月23日上午,省高招委全体会议在南昌召开,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省高招委副主任虞国庆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听取了省教育考试院院长肖辉对我省今年高招前一阶段的工作以及高招录取准备工作情况的汇报,审议确定了我省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研究部署了高招集中录取工作。

会议认为,我省普通高考前阶段报名、命题、考试、评卷、统分等各项工作有序进展,安全顺利,呈现了组织严密、管理严格、纪律严明、总体和谐的良好局面。会议结束后,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新闻媒体和社会公布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

今年继续实行分类考试,本科以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文史/理工综合4个考试科目满分750分,高职(专科)以高考语文、数学、外语、技术4个考试科目满分650分计算考生高考总分划定各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分别为:

第一批本科文史类524分、理工类526分;

第二批本科文史类479分、理工类471分;

军校(国防生)军检线文史类479分、理工类471分;

第三批本科文史类450分、理工类438分;

高职(专科)文史类200分、理工类200分;

体育类本科316分、三本299分、高职(专科)140分;

艺术类提前批本科和三本省外院校200分;

艺术类二本和三本省内院校306分;

其中外省院校纳入艺术类招生的非艺术门类本科(含三本)专业(艺术教育、服装设计与工程、风景园林、文化产业管理、建筑学、广告学等)306分;

艺术类高职(专科)140分;

三校生文理类:本科511分、高职(专科)180分;

三校生艺术类:本科332分、高职(专科)126分;

三校生体育类:高职(专科)180分。

今天上午9:00已统一向社会公布了考生成绩,6月23-24日考生可申请查分。6月24-28日,省军区和省、市招生考试机构将统一组织报考军校的考生进行军检、面试。

据统计,今年我省普通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全省共有3416名,其中:文史类141名,理工类3275名。文史类最高分为654分,理工类最高分为698分。550—599分的考生共有13385名,其中:文史类1929名,理工类11456名。

2014年全国高校在赣总的招生计划数为209058名,本科计划(比去年增加4499名)为11.12万名,占53.2%,其中一本批次招生计划为3.90万名,二本批次为4.78万名,三本计划为2.44万名;高职(专科)计划9.79万名,占46.8%。

为指导考生更加科学、合理填报志愿,省教育考试院将于6月24-26日举办填报志愿网上咨询会,6月28日在南昌国际展览中心举办填报高考志愿现场咨询会。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提供考生与高校相互沟通的信息平台。6月28日—7月2日,考生在网上填报各批次志愿。

今年的录取工作将于7月6日至8月14日在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培训中心进行,共分七个批次:

7月6-10日,提前批本科录取;

7月11-13日,贫困地区专项计划本科录取;

7月13-19日,第一批本科录取;

7月20-28日,第二批本科录取;

7月29日-8月4日,第三批本科(独立学院)录取;

8月5-8日,提前批高职(专科)录取;

8月9-14日,高职(专科)录取。

热门院校

  • 井冈山大学吉安市青原区
    学校简介井冈山大学位于中国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素有“江南望郡”之称、享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吉安市。学校创办于1958年,历经撤并和数易校名,2007年恢复更名为井冈山大学,现为江西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重点支持建设高校、科技部与江西省人民政府会商支持建设高校、同济大学对口支援高校。学校2011年开始举办研究生教育,2021年获批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一所融研究生教育、普通本科教育、留学生教育和成人教育于一体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   学校现有3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458.7亩,校舍建筑面积7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2余亿元,图书馆藏书214万余册;设15个教学学院(部)和3个管理型学院;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所。现有本科招生专业50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面向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其中13个专业列入一本批次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2万余人,各类成人教育学生1万余人。 学校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12人(教授133人,副教授415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职工104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46人。现有二级教授10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井冈学者”特聘教授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23人、赣鄱英才555工程2人、青年井冈学者奖励计划3人、“双千计划”19(含柔性引进)人;先后聘请了30余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或荣誉教授。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坚持以本为本,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个,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共4项、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5个。现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各类教学实习基地446个、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1个。学校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构建了“井冈山精神 + 学、训、研、赛”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数学建模、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共获奖2100多项;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中,我校“百年好合——百合照亮乡村振兴路”项目获得“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金奖。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坚持学科引领,强化基础研究和社会服务,对标“双一流”建设要求,开启25个学位点建设工程,构筑了高峰学科、高原学科、成长学科三类四级“3+6+9+N”的学科架构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生物学获批江西省“十四五”期间一流学科;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设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98个,其中: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1个,共建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旅游局重点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实验室2个,江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等,另有内设科研平台46个。2015年以来,学校获批四大类国家级科研项目15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53项,江西省学科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3000多篇,被SCI、EI、ISTP收录6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80余部,获批知识产权成果200多项。 井冈山精神薪火相传。坚持以井冈山精神铸魂育人,秉持“广学坚守、勤思敏行”的校训,形成了“红、绿、古、金”校园文化特色。积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打造了“两场、三馆、六园”,搭建了“映山红”青年学院、国学院、“红医联盟”等多个文化育人平台,努力将井冈山红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育人优势,力争在弘扬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上走在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我校专家主编的《红色文化》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将基础教育类一等奖;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连续演出16年260多场,并与“井冈山的红色传说”采风活动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连续九年受邀参加“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汇演活动,参与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演出,荣获“2019年央视春晚井冈山分会场排演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展现了“负得了重、扛得了冻”的井大学子风貌,让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学校努力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色传人,打造全国著名红色大学。 社会服务能力与教育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坚持对外交流合作与开放办学,提升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持续深化同济大学与我校对口支援合作,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深入落实“对口支援四个显著提升”,至今已举办12届“同济学术周”活动;与厦门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6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开展本科生联合培养。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或研修基地30余个,“映山红干部培训学院”为全国各地党政机关、高校举办培训班近550余期,培训学员2.5万余名。选派科技特派员助力富民强县工程建设,探索出“高校—科技园—企业”的科技服务地方模式,服务成效得到了赵乐际、胡春华、孟建柱等中央领导同志肯定;2015年以来,先后派出6批工作队(组)15名干部赴4个省派、市派帮扶点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贡献;合作共建了省级井冈山大学科技园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促进科研成果市场化、产业化;陆续成立了深圳、上海、北京、天津等15个地方校友会,不断汇聚学校发展力量;学校与美英俄韩日德等17个国家(地区)39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与印度曼格拉姆大学共建首个汉语教学中心,江西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了印度研究中心(筹)、井冈山大学印度研究所。 立足新起点,学校科学谋划“十四五”时期发展,坚持立足井冈、服务江西、面向全国,秉承“振兴革命老区、服务地方发展”办学宗旨,贯彻“四敬五每”管理理念,明确“升层次、调结构、补短板、强特色、重治理、提质量”改革路径,坚持创新引领,坚持人才强校,坚持质量立校,坚持特色兴校,坚持开放融合,坚持文化铸魂,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推进应用转型,开启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奋进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努力建成“区域有贡献、省内有影响、全国有特色”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综合性大学!
  •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南昌市西湖区
    学校简介江西工程职业学院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79年创办的江西省森林工业技工学校和江西开放大学(原江西广播电视大学)1983年开始举办的全日制普通专科。2003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江西省森林工业技工学校成建制并入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在此基础上,2004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江西工程职业学院。学院秉承“厚德敏行、博雅精工”的校训,弘扬“自强、求知、有为”的校风,以有效满足学生成长、成才、成功需要为原则,搭建多条“通本”通道,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现有抚河校区、青云谱校区两个校区。抚河校区位于南昌市西湖区安石路69号,东沿抚河公园、王府井购物中心,南临象湖公园,西靠洪城大市场,北望名楼滕王阁。青云谱校区位于迎宾北大道1356号,毗邻历史名胜“八大山人”纪念馆和象湖、梅湖公园景区。两个校区周边均具有丰富优质的社会资源,校园环境幽雅,设施完善,是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学院致力于“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开放融合为手段,培养‘工、商融通’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专业与市场有机相融、证书与行业紧密对接、教学与生产有效结合。“工、商融通”就是充分发掘学院教育资源,以辅修专业、开通识课等形式培养“就业领域广、发展空间大、可持续性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院的办学理念得到中国科学院院士潘际銮、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全国著名高等教育评估专家胡显章等专家的充分肯定,并为学院题名题词。学院是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教学手段现代化,建有全省最先进的现代化远程开放教学系统,拥有教育部、财政部计算机应用实训中心1个,教育厅、财政厅计算机技术实训中心1个,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能力重点建设专业(建筑工程技术)1个,省职业教育技能实训基地4个(电子商务、数控技术、建筑工程和物联网应用技术)。学院依托远程开放教育网络,建有20多个仿真实训室和集学生实训、技能鉴定、社会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体验中心。学院拥有一支以全国优秀教师、江西省教学名师、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师傅)为骨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31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8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江西省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6人。学院设有经管学院、理工学院、人文学院三个专业学院。专业门类以工科类为主,兼有管理、财经、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类等专业共30余个。几年来,学院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已建成教育部专业服务产业重点建设专业1个,江西省省级特色专业1个,江西省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专业2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就业渠道畅通。学院与全国60多家企业成立“校企合作联盟理事会”,为学生提供优质、便利的实习实训和顶岗就业。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稳居全省中上水平,就业质量名列全省前列。学院在互联网+、挑战杯、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国家级奖励5项,省级以上奖励120余项。2018年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荣获江西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9年,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电子商务”赛项二等奖;获江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子商务”赛项一等奖;2020年共获省级以上奖项37项,其中全国性竞赛三等奖以上6项,全省性竞赛三等奖以上31项。教师荣获省级奖项5项。学院打造了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实现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专业之间有机融合,以专业为背景搭建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重点打造电子商务、软件技术、工程造价三个专业群,着力打造信息、人工智能、建筑、健康产业类特色专业,精心打造了电子商务、软件技术、会计、建筑等多个创新创业工作室,成立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社团。近年来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明显,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各类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多项。学院正以优质的办学资源,优秀的教学质量,优良的毕业生就业,建设“综合性、特色化、高水平、开放融合式”现代高等职业学院。
  • 萍乡学院萍乡市
    学校简介萍乡学院坐落于中国近代工业主要发祥地之一——江西省萍乡市。1898年创办的萍乡煤矿,是当时中国“十大厂矿”之一。萍乡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芦溪县是中国最大的电瓷产业基地;湘东区是中国工业陶瓷重要生产基地。萍乡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自古享有“读书之乡、教育之邦”的美誉;傩面具、傩舞、傩庙“三宝”俱全;中国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远播日本、韩国和东南亚;武功山十万亩高山草甸被誉为“云中草原、户外天堂”。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少年先锋队的诞生地、秋收起义的策源地和主要爆发地。萍乡学院是一所以工学为主,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溯源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80载办学春秋,为社会输送了10余万名毕业生。首届毕业生刘天泉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升本以来,学校秉承“厚德至善、励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坚持立足萍乡、面向江西、辐射全国、文理为基础,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重点发展材料、机械和教育类专业,致力于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态势良好,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提升迅速,本科办学初见成效。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高校美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西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届江西省文明校园、萍乡市服务地方经济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院校,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成员。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32个本科专业。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2447人,其中本科生11596人。校园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33.14万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19.46万平方米。有教学实验实训室167个,校外实习实践实训基地175个。建有省级柔力球训练基地和省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1265.4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129.22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校园网络覆盖全校范围,网络出口带宽8100Mbps。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60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48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学校现有省级一流专业1个、校级特色专业10个,省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9门,省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2013年以来立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江西省教育规划课题31项、江西省高校教改课题67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4项。学校面向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升本以来投档线均高于控制线25分左右。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设计大赛、全国全民健身操舞大赛、第四届“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等比赛中屡创佳绩。近年来,参加省级以上各类竞赛444人次,其中获全国一等奖4项、二等奖13项、三等奖10项,国家级共计27项;省级一等奖37项、二等奖56项、三等奖80项,省部级共计173项。学生研发冰壶堡等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26项,在SCI、EI等期刊发表论文11篇。依托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开展实习(实训),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好评和社会各界欢迎。学校对接地方产业,着力建设了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等5个省级科研平台和海绵城市研究院等4个校级科研平台。学术氛围日益浓厚,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49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614篇,其中SCI论文81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41部;获发明专利授权6项。风好正是扬帆时。立足新建本科院校实际,学校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具备了应用型高校的基本形态,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融入地方发展,对接产业需求”等方面初步形成办学特色。面向未来,学校将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
  • 学校简介 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创建于2016年,位于赣州蓉江新区高校园区,是一所市属公办全日制高职院校。学院积淀了赣州卫生学校四十多年的办学基础,坚持厚德精业、立德树人,积极培养立足本地、辐射赣粤闽湘,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的卫生健康人才,被誉为红土地上“白衣天使的摇篮”。 学院环境优美,文化浓厚。占地面积840亩的校园,奇石秀湖,绿色生态,有“千樟之校、万桂之园”的美称,妙心湖、怡心湖、慧心湖座落其中。现有建筑总面积22万㎡,包括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学生服务中心和校医院及其它附属设施,图书馆藏书52万册,拥有与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实训、实验设施、实习基地。医学名人园、药用植物园、读书亭、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等引领校园文化文明向上,人文环境和谐安宁。 学院砥砺前行,蓬勃发展。现设有护理系、药学系、医学技术系、临床医学系、医学基础部、思政部(人文社科部)等6个专业系部,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助产、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口腔医学技术、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中医康复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和言语听觉康复技术等17个高职专业,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络学院、南昌大学医学院、江西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联合办学,举办网络远程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及自学考试助考、技能证书考试培训;现在校全日制学生1万余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牵头组建了赣州卫生职业教育集团,与赣州市人民医院等市直医疗单位均合作举办“定向班”,并以“订单班”、“冠名班”、“厂中校”等形式,与青峰医药集团有限公司、香港五色石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金悠然科技有限公司等医药健康企业开展深入合作;国家残联、教育部将学院列为“全国职业院校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建有临床、中医2个类别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 学院厚德精业,严谨治学。拥有一支年龄和学历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95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118人,副高以上职称97人,“双师型”教师120人,全国职业教育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市级“五一劳动奖章”5人,省级“巾帼标兵”1人,赣州市特殊津贴专家和教育专家8人,13名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类学术团体和协会担任重要职务。2016年以来,主持各类科研项目157项,发表学术论文450余篇,获得专利5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成果奖1项。学院(校)坚持人才培养为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护考通过率稳定在90%以上,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取得佳绩,毕业生就业长期较好,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不断提升。 学院务实进取,前景广阔。现为全国卫生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涉外护理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内科研究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分委员会主任委员。荣获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省文明单位”、江西省禁毒工作先进学校、“市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党建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现学院正乘着职教改革的东风,坚持“厚德精业”校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学院内涵发展,朝着将学院建设成赣粤闽湘区域性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卫生健康类技能应用型高职院校目标努力奋进。
  • 学校简介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景德镇市。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具有颁发国家统招专科学历资质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国招生。学校下设非遗学院、陶瓷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6个二级学院, 设置了书法艺术、陶瓷设计与工艺、游戏艺术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软件技术 、移动互联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网络主播方向)、电子商务等22个专业与方向。学校的目标定位是打造一所高水平的陶瓷职业大学,着力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型人才。 学校名师、大师、非遗传承人、技术能手汇聚,教学管理规范、办学特色鲜明。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科研成果丰硕,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学校建有高标准的运动场、星级宿舍、图书馆、超市等,为师生提供了完善的运动和生活设施;建立了陶瓷艺术实训中心、创意设计中心、商务实训中心,为学校办学、专业建设、学生实操提供了良好条件。学校大力推进“校企联手,强强合作”的办学模式,联合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发达地区和景德镇本市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前顶岗实习,毕业后双向选择,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就业保障。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批准我校为全国陶瓷实训基地,学生在校期间即可参加中高级技能工种等相关考证,为学生毕业后就业创业奠定坚实基础。学校历届毕业生有不少已成为全国大中城市陶艺行业和“景漂”的中坚力量,在景德镇乃至全国各产瓷区大显身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