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11所省属高校试行综合评价 考生青睐“家门口”高校
2015-04-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江苏省11所省属高校今年试行综合评价,报名已全部结束。记者从市区多所高中了解到,学生对省属高校综合评价报名热情并不高,除了南京师范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较受欢迎,以及扬州大学有“家门口”优势外,学生对其余高校都不太问津,报名遇冷。

今年试点的省属高校综合评价,前身即省属高校自主招生试点。4月30日前,高校将对考生材料进行审核,确定参加考核的考生名单;6月10日起,试点高校将对入选考生进行考核;6月22日前确定入选考生名单;6月27日至29日,入选考生凭动态口令卡填报综合评价录取高校志愿。

热门院校

  • 陆军工程大学南京市秦淮区
    学校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座落在长江之滨、人文荟萃的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新型的综合性全军重点院校。她是由具有半个多世纪辉煌历史的全国重点高校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点燃“亚洲第一爆”的全国重点高校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开拓新中国军事气象事业先河的空军气象学院和在高科技领域一枝独秀的总参第六十三研究所合   并组建,形成了强强联手、优势互补的格局,担负着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指挥和工程技术人才的重任,是国家和军队进行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装备研制的重要基地。   学校占地3700余亩,校舍总面积90万平方米。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博士、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2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4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并具有工程硕士(8个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予权。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个江苏省重点学科,4个全军重点学科,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27个全军研究和培训中心。   学校以研究生、本科生教育为主,拥有一支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学术造诣较高的教学、科研队伍,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充满生机活力。一批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授、副教授650余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0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24人,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了可靠保证。   学校以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根本,坚持从严治校,注重学风建设,对学员的思想品德、专业学习和行为规范要求严格。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着力培养和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科学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工程技术应用能力、计算机及网上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学士、硕士、博士等各类军事指挥和专业技术人才。   凡志愿献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年龄在20周岁以下(截止当年8月31日),身体条件符合《中国人民解放军院校招收学员体格检查标准》,外语语种为英语的地方应届理科高中毕业生均可报考。学员入学后,经复查复试合格,三个月内取得军籍和学籍,家庭享受军属待遇;在校学习期间,享受部队供给制待遇;毕业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在全军统一分配。   通信地址: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海福巷1号 解放军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   邮政编码:210007   联系电话:025 — 84483366 84867716 84864675   网址:http://www.ust.com.cn   电子邮箱:jlgzb@jlonline.com
  • 淮阴工学院淮安市清江浦区
    学校简介淮阴工学院坐落于周恩来总理故乡、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具有鲜明应用型特色的江苏省属本科院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教育部首批和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高校,教育部应用型本科教学质量评估方案制定高校;是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应用本科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苏台青年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高教学会应用型本科院校研究会副理事长单位。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为使命,扎根苏北、服务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现有枚乘路、北京路、萧湖三个校区,校园占地2560亩,校舍面积67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2.1万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700余人。学校着力培养具有爱国奉献的恩来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设有19个教学科研单位,69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科为主、理工经管农艺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1357”工程。现有专任教师1300余人,其中博士600余人、副高级以上职称580余人;硕士生导师360余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引聘、双聘用国家级人才等高端人才百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批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特聘教授、江苏外专百人、江苏省产业教授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16人,获批江苏省“双创计划”“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人才项目250余人次;获批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科技创新团队11个。学校坚持一流引领,以本科教学为中心,扎实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建设,夯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省“十四五”重点学科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6个;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省品牌专业一期、二期项目共13个,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获批国家“金课”和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省部级以上重点教材50部。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海峡两岸青年就业创业示范点等国家级平台5个,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岩盐与凹土资源深度利用协同创新中心、省盐化工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省部级平台44个,实现了学科专业省级以上平台全覆盖。近5年,学生获“创青春”国赛金奖、铜奖各1项、“互联网+”国赛铜奖3项、“挑战杯”国赛三等奖4项等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5000余项;考研录取率保持在20%以上,就业率在96%以上。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较快增长,培养成效显著,获批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3个,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省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奖2项,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科研论文发表于化工领域顶级期刊。学校坚持服务导向,不断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近5年获批国家自科、社科基金等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批江苏哲社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及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600件。学校深入推进“1111”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全方面深化与江苏,特别是淮安市各县区融合发展,自2017年实施项目以来,共签订合作项目1800余项,科研合作经费超4亿元,实现省技术转移分中心在淮安市各县区区域全覆盖。2020年,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数位列全国78名,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数位居全省第一。学校高教研究所获评“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苏北发展研究院获批“省级重点培育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库100强,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省、市主要领导批示。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美、加、英、法、意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等近60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物流工程本科教育,与意大利萨兰托大学共建成立中欧运河文化交流中心;与法国洛林大学、日本长崎综合科学大学、泰国西那瓦大学等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现在校留学生近200人,赴国(境)外交流师生年均百余人。获批教育部对台教育交流项目2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1个、高校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项目1项、省外国专家工作室2个、“江苏友谊奖”外国专家1名。学校先后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高等教育学籍学历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依法治校改革试点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示范高校、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单位治安保卫工作集体二等功、江苏省校务公开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立足新时代,担当新作为。淮阴工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训,弘扬“明德尚学、自强不息”淮工精神,聚焦重点、突出特色、深化内涵,全力推进“淮工振兴”,全面实施“十个一流”,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淮安大学。
  • 学校简介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盐城地区第一所省属公办高职学院,是服务盐城地方经济主战场的省级示范性综合型高职学院,是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500多人,在校生10000余人,留学生300多人,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药品与健康学院、信息与安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学校建有国家及省财政资助的实训基地7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省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4个、省级技术转移中心1个、省级创业示范基地1个、专业实验实训室200多个,立项省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规划教材1部,创建国家和省级品牌骨干专业、精品在线开放课程、重点教材、优秀教科研团队50余项,拥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单位1个。建校58年来,学校遵循“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化“根植地方、厚植师生、深植融合”的办学理念,树立“特色发展、开放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的办学思路,秉承“职业立身、技术报国”的校训,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立足盐城,面向江苏,融入长三角,积极践行“两海两绿”路径,助力“四新盐城”建设,先后培养了8万多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以创新为抓手,引领区域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思路,大力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铸校、创新活校、和谐兴校”五大方略;创新办学体制,成立学校理事会,构建完善了“政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创新育人模式,探索形成了“双链对接、双教融合、双证融通、双元互动”的“四双”育人模式,荣膺全国高职院校“育人成效50强”称号;创新高职文化,坚持将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行业文化、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弘扬铁军精神,建设铁军文化园,培育形成了“求实”文化;创新服务载体,全力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职教联盟、社会培训四大服务平台;创新合作办学,与江苏科技大学、盐城师范学院开展“4+0”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实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多层次国际化办学,建立江苏天虹集团越南公司海外实训基地,服务“走出去”企业,荣膺“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跻身“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我校荣获江苏省技术转移联盟技术转移工作促进奖,建成中乌(盐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近几年,发明专利授权数均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一方阵,2018-2020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立项数连续三年蝉联全省高职院校第一位。在武书连发布的2021中国高职高专排行榜中,学校跻身“中国一流高职高专院校”行列。学校是江苏省首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江苏省沿海经济带高职院校技术转移联盟牵头单位,牵头成立的盐城市纺织职业教育集团入围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打造非遗文化名片——瓷刻工作室。学校荣获省级以上优秀教科研成果奖50多项。近年来,师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显著,获得国家和省级一、二等奖150多项。毕业生具有“为人诚实、理想务实、技能扎实、工作踏实、创新笃实”的“五实”特质,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先后七次被评为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纺织行业人才培养示范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智慧校园等省级以上荣誉50多项。学校在江苏省2019年度、2021年度地方普通高校综合考核中荣获第一等次。勠力同心齐奋进,乘势而上再出发。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往开来、乘势而上,在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新征程上破浪前行,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以优秀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 学校简介江苏理工学院是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地处被誉为“千载读书地,现代创新城”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江苏省常州市。学校创建于1984年,历经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常州技术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等时期,2012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学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学校各类校舍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超过3亿元,中外文藏书190万余册。设有机械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部等21个教学科研单位,建有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学院、新能源汽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医疗器械学院、深兰人工智能学院、刘海粟艺术设计学院等多个行业产业学院和研究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招收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余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700余人。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专任教师近120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近700人、博士学位教师500余人,博硕研究生导师200余人,聘请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等知名专家学者150余人担任客座教授、特聘教授和产业教授。现有院士2人(双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2人、曾宪梓教师奖7人,江苏省突贡、“双创人才”、“333工程”“外专百人”、“特聘教授”、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青等近200人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1个。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的人才培养理念,以行业产业定专业布局,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定人才规格,以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定教学内容,培养卓越职教师资和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现有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江苏省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江苏省重点建设产业学院、江苏省现代职教体系贯通培养项目等省级以上人才培养平台(项目)20余个(项),省级和国家级一流(品牌、特色)专业、一流(精品)课程、规划(重点)教材等近120余个(门、部),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五年,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00余项。建校以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7万多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优化学科结构,加强应用研究,形成了教育学、机械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现有江苏省重点学科5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学科科研平台20个。 近五年,学校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近60项,其中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主持承担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0余项,横向科研课题近1800项,科研到账经费4亿多元,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0余件。学校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加强智库建设,推进与行业企业产业的工程技术协同创新,加大产业从业人员技术技能培训,关注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化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的多层次合作,与10多个省内外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行业协会、知名企业、大院大所共建产学研基地230余家及研究机构40余家,与地方政府部门共建常州产业研究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常州市职业教育现代化智库等多个研究平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大力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先进办学理念、标准和资源,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先后与德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以色列、日本、韩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以及澳门、台湾地区的60余所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选派专家学者赴德、英、法、美、加、澳、新、日、韩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访学或交流。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师来校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目前面向“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招收留学生。 学校获得“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江苏省文明校园”等荣誉称号。 进入新时代,学校秉承“厚德、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贴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立足江苏、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继往开来、实干创新,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全国知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市玄武区
    学校简介南京农业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农、理、经、管、工、文、法学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现任校党委书记陈利根教授,校长陈发棣教授。 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可溯源至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农学博物科和1914年私立金陵大学农科。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以金陵大学农学院、南京大学农学院(原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为主体,以及浙江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63年,被确定为全国两所重点农业高校之一;1972年,搬迁至扬州与苏北农学院合并,成立江苏农学院;1979年,回迁南京,恢复南京农学院;1984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2000年,由农业部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 南京农业大学现有农学院、工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园艺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含无锡渔业学院)、动物医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理学院、信息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金融学院、草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工智能学院、体育部等20个学院(部);68个本科专业、30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20种专业学位授予权、17个博士授权一级学科和15个博士后流动站;全日制本科生17000余人,研究生11000余人;教职员工29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国家特聘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47人次,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5人,入选国家其他各类人才工程和人才计划140余人次,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和省级教学团队6个。 南京农业大学人才培养涵盖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及干部培训等各层次,建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生物科学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和植物生产、动物科学类、农业生物学虚拟仿真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通过全国高校本科教学工作优秀评价的大学之一。2000年,获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14年,首批入选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农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植物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农林经济管理、土地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社会学、农村区域发展、生物技术、生物科学、金融学、会计学、草业科学等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态学、风景园林、动物药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应用化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9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秉承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南农精神,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先后造就包括60位院士在内的30余万名优秀人才。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作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4个学科获评A+,公共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园艺学3个学科获评A类。有8个学科进入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环境生态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工程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社会科学总论等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其中农业科学、植物与动物科学等2个学科进入前1‰,跻身世界顶尖学科行列。 南京农业大学建有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村土地资源利用与整治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绿色农药创制与应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103个国家及部省级科研平台。“十二五”以来,到位科研经费60多亿元,获得国家及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00余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主动服务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创造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多次被评为“国家科教兴农先进单位”。2017-2019年,连续三届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 南京农业大学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先后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60多所境外高水平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学生联合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关系。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康奈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开展“交流访学”“本科双学位”“本硕双学位”等数十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与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合作设立南京农业大学密西根学院。建有“中美食品安全与质量联合研究中心”“中国-肯尼亚作物分子生物学‘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动物健康与食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动物消化道营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中英植物表型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全球健康联合研究中心”“亚洲农业研究中心”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2007年,成为教育部“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2008年,成为全国首批“教育援外基地”。2012年,获批建设全球首个农业特色孔子学院。2014年,获外交部、教育部联合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2012年倡议发起设立“世界农业奖”,已连续8届分别向来自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俄亥俄州立大学、波恩大学、阿尔伯塔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加纳大学、智利天主教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的10位获奖者颁发奖项。 南京农业大学拥有卫岗校区、浦口校区和白马教学科研基地,总面积9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图书资料收藏量235万册(部),外文期刊1万余种和中文电子图书500余万种。2014年,与Natur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Horticulture Research,并于2019年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领军类期刊;2018年,与Scienc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Plant Phenomics;2019年,与Science集团合办学术期刊BioDesign Research。 展望未来,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拓荒者,南京农业大学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加强内涵建设,聚力改革创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着力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全面开启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崭新征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