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南: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圆满结束
2014-08-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今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从7月8日开始,8月21日结束。全省共有考生37.8万人,比去年增加了0.5万人。其中,文科类考生15.4万人,占40.8%,理科类考生19.9万人,占52.6%,职高对口类考生2.5万人,占6.6%;应届生32.8万人,占86.8%,往届生5万人,占13.2%。全国1536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我省共计录取新生324903人(含保送生26人、自主选拔1503人、艺术特长生57人、综合评价录取517人、文化单科成绩位于全省前万分之一考生24人、少年班8人、高水平运动员334人、运动训练和民族传统体育单招521人、盲聋哑单招30人、职教师职单招63人、高职单招28928人),录取率为86%,其中本科录取率达41.9%。已录新生中本科158330人、专科166573人;文科类135547人(含文科艺术21130人,文科体育1237人),理科类169016人(含理科艺术3023人,理科体育2384人),职高对口类20340人。

今年,我省招生录取工作坚持以“为民服务,阳光招考”为主题,坚定不移地执行“不点录”、“不补录”、“不违规降分录取”等政策规定,深入实施招生“阳光工程”,严格管理,优化服务,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平行志愿进一步发挥作用,考生出档率高。今年,我省除本专科提前批次外,其他各批次均设置了5个平行志愿,志愿有效性进一步提高,考生选择机会增加。各批次平行一志愿出档率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本科一批为97%;本科二批为93.7%;本科三批为97.2%。本科一批、二批、三批均实行了征集志愿,共有37756人填报了征集志愿,录取11840人,有效满足了上线学生的就读愿望。各批次考生直接志愿满足率保持较高水平:本科一批为99.74%,本科二批为99.86%,本科三批为99.88%,高职专科批为99.78%。

二、生源质量好,高校满意度高。今年,全省考生人均文化成绩分别为文科类406.76分、理科类414.08分。文化成绩600分以上的考生9138人,其中文科类2588人,理科类6550人。各招生院校对我省生源质量满意度高,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各知名院校的招生计划基本上一次性录满,清华大学等一本院校还在湖南追加招生计划3242人(含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和综合评价录取等)。特别是今年我省空军招飞形势喜人,共录取95人,其中有7人进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双学籍“飞行员班”选拔范围,创近6年新高。

三、向贫困地区和农村学生倾斜的政策落实到位,有力促进了教育公平。今年,教育部继续扩大实施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并首次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和农村学生专项计划。为做好这三项专项计划的招生工作,在志愿填报之前,我省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省教育电视台以及杂志等多种渠道,对实施专项计划的重要意义、政策措施、程序规则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引导和鼓励符合条件的考生积极填报专项计划志愿。在招生录取过程中,多部门联合对考生资格进行严格审查,并实行单报志愿、单独划线、单独投档的方法,确保了专项计划实施公平、公正。全省共有14831名考生填报了专项计划志愿,实际录取3996人,其中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录取2472人,农村学生单独招生录取556人,农村学生专项计划录取968人,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

四、招生规范有序,录取现场平静。今年,我省继续严格执行“不点录”、“不补录”、“不违规降分录取”等政策,严格落实教育部“六不准”和我省招生录取“八条禁令”等规定,坚持集体议事制度,加强监督检查,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招生录取环境。录取期间,共召开录取现场协调处置小组工作会议7次,凡是涉及到计划调整、投档模板设置、特殊类型招生批件投档以及录取中遇到的其他有关具体问题,均通过集体研究,并按工作流程由相关负责人审核签字后执行,从机制上杜绝了违规操作空间。今年,全省没有点录一名考生,没有补录一名考生,没有违规降分录取一名考生。从录取现场反馈的情况来看,接待考生、家长现场咨询845人次,受理咨询电话4947个,录取现场平稳有序。

五、招生录取阳光透明,服务更加精细化。我省始终坚持以考生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按照招生“阳光工程”的要求,及时、周到、细致地做好了各项招生服务工作。在信息公开方面,我省严格执行教育部“十公开”要求,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录取期间,定时向社会发布考生录取信息,录取动态信息每天更新3次,录取结果信息每晚及时更新,考生可通过网站、通信平台等多条渠道及时了解招生录取信息。今年,为帮助考生准确定位,合理填报志愿,省教育考试院还首次向社会公布了全省高考文理科“1分段”统计表。在各批次平行志愿投档后,都及时公布院校投档分数线以及每个院校最后一名考生的语数外成绩,以方便考生查询。在咨询服务方面,高考后省教育考试院主办了教育博览会,在录取期间设立录取现场咨询接待组,开通了咨询热线,对考生和家长的来信来电来访耐心解答,对反映的问题及时调查、有效沟通、妥善处置、快速反馈,切实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为防止考生、家长上当受骗,省教育考试院还通过发布公开信、接受电视栏目专题访谈重点提醒、印发相关资料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做好了预警工作。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长沙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学校)位于湖南省会长沙,地处长沙市万家丽路、地铁5号线北段。学校由湖南省人民政府和应急管理部(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共建共管,是全国第一所以“安全”命名的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实行“一个机构、两块牌子、两种体制、一体化运行”的办学方式。 1984年,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与我国政府共同创建长沙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2005年,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向湖南省人民政府推荐,在长沙煤矿安全技术培训中心基础上成立了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与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订了“省部共建协议”,共同加强对学校的领导和建设。2019年,湖南省核工业技工学校整体并入学校。 学校是全国安全生产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烟花爆竹人才培养基地、全国煤矿安全培训示范基地、国家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中南基地、国家烟花爆竹生产“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综合实验中心、国家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体系湖南专业中心、湖南省烟花爆竹重大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全国职业院校传统技艺传承示范基地。校园面积近500亩,总资产5.22亿元,固定资产总额3.46亿元,高水平实验(训)室105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5亿元。现有教职工425人,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07人,“双师型”教师201人,全国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名,全国和省级应急管理专家39人,省级专业教学团队2个,省级专业带头2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及各级访问学者31名。 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下设4个二级学院、3个教学部、13个党政管理机构、2个群团组织、1个教辅机构,开办了涉及工、文、经、管4个门类的29个高职专科专业,开设有应急救援技术、安全技术与管理、烟花爆竹技术与管理、测绘工程技术、职业健康安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软件技术、大数据与会计、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等33个专业(方向),目前有全日制在校学生9400余人。学校连续多年获评湖南省文明高校、省直机关文明标兵校园、湖南省普通高校就业创业工作“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 学校是国家一级安全生产培训机构和国家一级煤矿安全培训机构,主要开展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和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工贸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培训;企业特种作业从业人员取证培训;应急管理部门的执法能力实训、专题业务培训;全国安全培训机构师资培训;国际组织有关合作项目的培训等,年培训规模达到15000人次以上。 学校秉承“服务安全生产、培养应用人才”的办学宗旨,“立德为先、强技为本、面向人人、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以“卓越高职院校、一流培训机构”为统领,以“居安思危”为校训,弘扬“公勤诚勇”的精神,以观念转变为先导,以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条件建设为依托,以规范管理为保障,统筹推进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积极传播应急安全文化,努力开展技术研发与服务,着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致力培养服务应急管理、安全生产以及区域经济建设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市岳麓区
    学校简介湖南中医药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是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也是全国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中医药院校。学校现有含浦、东塘两大校区,占地面积1019亩。下设19个学院,1个资产经营有限公司,2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34年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57年成立湖南中医药研究所,1960年设立本科院校——湖南中医学院,1965年省中医药研究所整体并入,1972年重新分出恢复原建制,1979年成为全国首批取得中医类研究生学历教育资格的院校,1990年原湖南科技大学成建制并入湖南中医学院,1994年成为全国首批招收外国留学生的中医药院校。2002年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2018年成功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2021年学校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现任党委书记秦裕辉,校长戴爱国。学校坚持特色办学理念,中医药学科特色全面提升。现有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文等5大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中医学入选“国内一流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药学入选“国内一流培育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学校构建了国家、部省、校级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建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3个,湖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湖南省重点学科8个,校级重点学科20个。在2017年国务院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校中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中药学位列榜单。中医诊断学继续保持了在全国中医药院校中的领先地位,中医内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等重点学科中医药特色鲜明,国内地位稳步提升。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水平全面提升。现有专任教师1505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667人,有博士生导师153人、硕士生导师89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4人。自主培养了国医大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100余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名中医、省芙蓉教学名师、省教书育人楷模、省名中医等名师名医170余名。学校坚持引培并举,涌现出国家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优秀人才、青年岐黄学者、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芙蓉学者”、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人选等一大批中青年专家学者,为创建一流中医药大学积累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学校坚持质量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1429人,研究生3266人。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15个;国家级及省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及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6个;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省级一流课程118门;国家级、省级教学团队5个。建有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6个,省级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6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7个。近五年来,学生先后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70余项,其中包括全国中医临床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金奖、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全国中医院校“远志杯”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学校培养了15万余名以发展中医药事业为主体的精英人才,校友遍布海内外。学校坚持科技强校战略,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新建科研大楼、实验动物中心,新增科研实验室2.40万平米,建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96个;投资2.50亿的研究院传承创新科技大楼已开工建设。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600余项,获批科研经费约3.2亿元,实现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区域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的突破;获专利授权481项及各级各类科研奖励16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奖励58项,“中药药物动力学与谱动学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学研究”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银黄清肺胶囊”成为首个在巴基斯坦完成临床注册的中成药。数字中医药协同创新中心、湖湘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验收。Atta院士中国唯一的院士工作站——“一带一路”传统医药院士工作站落户我校;成立刘良院士工作站,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我校创办的英文期刊《数字中医药(英文)》(Digit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DCM)是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一个获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支撑的高起点新刊,已正式被Scopus数据库收录。学校牵头成立了湖南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先后与省内各地市签订产学研战略合作协议,开发中药新药70余个,科技成果转让62项,科技开发和新药转让费达1.3亿元,直属附属医院院内制剂157个,近三年销售额达3.3亿余元。古汉养生精、乙肝宁颗粒剂、肝复乐片、驴胶补血颗粒、妇科千金片、四磨汤、代温灸膏、天麻首乌片、益龄精、虎耳草素片、心泰片等中药新药和中华皇欢液、神农茶、生力神功口服液等保健品等均由校(院)研制或参与研发,成为启迪古汉、九芝堂、千金药业、汉森制药、正清制药、湘潭飞鸽制药等省内外中药生产企业的拳头产品或知名品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累积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为我国第一个中药缓释制剂;“胰宁注射液”填补中药注射剂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空白;肝复乐片是国内第一个抗癌Ⅱ类中药新药;安君宁是国内第一个戒毒中药;蜂蜡素胶囊是我省第一个中药Ⅱ类新药;“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在湖南省各大中医院推广应用,获湖南专利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超微中药累计销售总额达10多亿元;古汉养生精上市后三十年经久不衰,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秘密技术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多年来作为滋肾补益类OTC药品一直位居湖南省药店销售榜单品排名前列,累计销售总额达50多亿元。通过成果转化项目实施带动省内50多个GAP基地建设,中药种植面积达170万亩,年度新增产值7亿元。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直属附属医院医疗设施先进,临床科室齐全,知名专家众多。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国家首批新药(中药)临床试验机构,妇科、眼科、针灸科3个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第二附属医院是国家重点建设中医院,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试验基地和医疗器械临床试验基地,国家中医药特色骨伤救治能力建设基地,肛肠科、骨伤科、皮肤科3个专科入选湖南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直属附属医院共建设有1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4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担当,落实省委指示,开出2个中药预防处方,向全省发放640余万份,派出47名专家下沉14个市州指导疫情救治工作,派出153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抗疫工作获国家级、省级集体奖励5项、个人奖励25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理念,对外交流合作水平全面提升。现有国际学生313名,学生遍布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拓展,欧盟框架计划中国健康领域国内首个联络点成功落户我校,以此为依托建设了“中-卢(卢森堡)中医药合作研究中心”;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联合成立“中-巴民族医药研究中心”;与马来西亚林肯大学开展了全省首个境外本科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20余所大学建立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在卢森堡、俄罗斯、津巴布韦开设国际中医医疗中心,在迪拜建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迪拜分院。成功获批2017、2018、2019年度汉办巡演项目,赴芬兰、爱沙尼亚、挪威、纳米比亚、尼日利亚、利比里亚、菲律宾、马来西亚八国开展巡演活动。先后荣获“全国重点对港教育交流项目高校”、“国家重点对台交流项目高校”称号。面向未来,湖南中医药大学将始终秉承“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的理念,遵循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努力建设同类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 学校简介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常德市人民政府主管、湖南省教育厅业务管理的一所综合型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4月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常德农业学校、常德卫生学校和常德机电工程学校合并组建而成。学院办学最早可追溯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在长沙建立的湖南农业学堂。学院在2006年“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2011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第二次评估;2012年成为湖南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014年成为湖南省来华留学生招生单位;2017年成为全国数字校园实验校和教育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2018成为湖南省第一批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基地;2020年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和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是国家首批1+X证书试点院校。学院占地1070亩,建筑面积36.5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4.3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90.6万册。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1161(其中学院762人,附属第一医院399人),专任教师593人,高级职称286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41人;博士、硕士学位教师407人。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4517人。学院设有护理系、医学系、药学系、农业与经济系、机电与信息工程系、土建系、国际教育部、基础医学部、公共课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教学教辅机构,开办高职专业30个,是一所集农林牧渔、医药卫生、机械制造等专业大类为主的综合型职业院校。学院建有1家二甲附属医院和司法鉴定中心,设有高职教育研究所、桃花研究所、济世药物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育人为本、崇实重用”的办学理念,恪守“砺志、笃学、厚德、创新”的校训,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以“服务产业、引领产业、提升产业”的整体思路加强专业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了各类高技能人才6万余名,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左右,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18年药品技术专业群、健康服务专业群、现代农林技术与服务专业群立项为省级职业教育一流特色专业群。桃花种质资源库、预防医学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达到国家级水平,水稻研究成果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学院先后获得“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平安高校”“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司法鉴定先进集体”“湖南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常德市文明单位”等称号。
  • 学校简介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哈军工”创办于朝鲜战争期间,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其卓越的办学成效铸就了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丰碑。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 学校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军事工程学院创建时,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颁发《训词》,为院刊题写刊名“工学”。1978年,学校在邓小平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03年为学校题写“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发出“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号召。2007年,胡锦涛主席对学校某重大科研项目研制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学校“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主席对学校建设十分关心,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学校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为学校授军旗致训词,指出:“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学校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国家和军队的高度重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也是军队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军管文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6个门类,拥有45个本科学历教育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获评A类学科数8个,其中,A+档学科数4个、A档3个、A-档1个,A+档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11位。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形成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两院院士1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52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7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52人。有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表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0个。2012年学校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确立为全国重大典型,“慕课”团队被确立为全军重大典型,在全国全军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形成功能互补、配套衔接的良好办学条件,校园育人环境优美,资源配置科学,后勤保障高效,启智尚武氛围浓厚。建成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军事训练场、野外综合训练基地等一批功能完善的训练场地及设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国内高校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7.9万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7000余个,现藏书553.8万册,数字图书资源488.5TB。学校信息网络终端布点2.5万个,信息存储量1.8PB,主干网络速度达到万兆,拥有154个特色数据库,41个学科网站。 学校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始终恪守“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为党育才、为国树人、为军铸将,聚焦培养驾驭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和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质量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高标准任职教育和高效益军事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育人特色,坚持高水平高等教育和高标准军事教育有机统一,实施精英教育;始终坚持学生中心、能力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全程导师制、小班式教学、国际化培养等培养机制,为学员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在优良传统的熏陶培育下,学校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其中67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00余人担任省、部、军级以上领导职务,培养出一大批像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歼-10之父”宋文骢这样的科技帅才。 学校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承担着国防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任务,形成面向尖端、独具特色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取得了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天拓”系列微纳卫星、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在2020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校是军队国际交流合作的基地,与国(境)外多所著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往来,每年请进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派遣教员学员赴国(境)外参加顶尖国际会议和学术竞赛等。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国外联合培养,资助优秀硕士研究生赴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承担我军外训任务和联合国维和任务,举办和参加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派遣学员赴国外进行对口军事交流,定期邀请外军代表团来校交流。 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战育人核心指向,打造铸魂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格局,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每年举办“强军风采 科大风采”系列文化活动,开办空天科技、机器人、电子科技苑、“银河之光”等各类大型科技文化节,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师大家进校园工程,鼓励学员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100余人次;每年组织“强军杯”等军事比武竞赛,实施军事素质特长提升计划、体育特长提升计划,提供格斗、搏击、射击、定向越野、武术、潜水等多项课外辅导训练,激励血性虎气、锤炼钢铁意志,帮助学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全方位锻造世界一流军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学校简介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地处长沙市岳麓区,占地面积760.35亩,与长沙西湖文化公园、梅溪湖国际新城毗邻而居,是一所由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省教育厅主管、省财政厅协管的全日制财经类本科院校。学校是国家“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高校、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建设高校,是“大数据国家标准优秀试点单位”、教育部“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单位”(全国四所试点高校之一)、“湖南省文明高等学校”“湖南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先进单位”和“湖南省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办学历史悠久。学校源于1933年创办的“私立厚生会计讲习所”(民国时期湖南办学历史较早的私立中等会计专业学校),此后,相继经历了“湖南厚生会计学校”“湖南省财政学校”“湖南财政贸易干部学校”“湖南省财贸学校”“湖南省财政会计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湖南财经专科学校”“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等校名的变革。201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校名为“湖南财政经济学院”。2020年7月,学校调入湖南省本科一批录取。发展定位清晰。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办学理念,总体定位目标为以财经教育为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方向,发展定位为财经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一流本科院校;办学层次为以普通全日制本科学历教育为主,大力开展留学生教育,合作开展研究生教育。财经特色鲜明。学校设有会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技术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工程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厚生国际教育学院、湖南省经济地理研究所等14个二级院所;以管理学、经济学为主,学科专业涵盖管理学、经济学、工学、文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7大门类;开设有41个本科专业,以财经类专业为主,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财政学、金融学、投资学、税收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商务经济学、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电子商务、土地资源管理、工程造价、金融数学、商务英语、旅游管理、体育经济与管理、经济统计学、金融科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等专业,其他专业也突出财经特色,其中,5个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财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资源管理、国际商务、税收学、市场营销、电子信息工程、英语、行政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学科(应用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应用特色学科;与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培养研究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6218人。师资力量厚实。现有在职教职工943人,其中正高职称教师98人,副高职称教师225人;有博士学位教师314人;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161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财政部“会计名家培养工程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学术型)1人、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南省跨世纪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新世纪湖南省青年社会科学研究人才百人工程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4人、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1人、湖南省优秀社科专家1人、湖南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1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中青年骨干教师数十人。科研提升迅速。学校强力推进科研平台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建有1个省级 2011 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创新团队、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0个省(厅)级研究基地和22个校级研究机构。其中,全国地理类权威期刊《经济地理》是CSSCI重要来源期刊,在地理学科和经济学科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学校师均年科研经费8万元以上,获得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90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3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7项,其中省科学技术奖8项。国际化进程快。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大学、西澳大学、悉尼科技大学,美国的旧金山大学、加州州立理工大学(波莫纳分校),英国罗汉普顿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41所国(境)外知名院校和教育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师生多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多样化的对外合作交流。每年递增式选派师生赴国(境)外开展访学、研修、培训、联合培养、交换等;开设有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1个,并招收语言进修和学历教育国际学生。人才培养出色。学校突出教学中心地位,构建基于“正德厚生”文化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先进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要求,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较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加强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强化通识教育,夯实专业基础教育,优化专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推进劳动教育,突出财经特色;全面加强学分制改革和网上教学改革,实行弹性学制、选课制、重修制、辅修制、实验室开放制和网上学分认定制度;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教育课、大学体育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三学期”制;设有“厚生实验班”,在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政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5个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创新实验,积极引入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方法、新技术,面向国家与区域发展需要,面向未来科技发展进步,面向世界,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现建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4门;有省级重点建设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确立了48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立项建设了8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校级网络示范课程、8门校级双语课程,新建了410门网络课程。近三年,在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省级各类奖项600余项。近五年,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专业竞赛奖励393项,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3项、省级项目96项,孵化创业项目45个,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22篇。文化活动丰富。学校既有大学生学术科创节、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风采月等传统品牌,又有由“读百部名著”工程和“赏百部佳片”工程构成的“双百工程”以及“正德讲堂”“厚生讲坛”“美育大课堂”等全新校园文化品牌,还有“三下乡”“大手牵小手”等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活动形式多样,有辩论赛、讲座、读书会、文艺晚会、学习实践等。目前,学校有财院大学生合唱团、校艺术团、啦啦操协会等在册学生社团及协会50多个,种类齐全,覆盖面广,学生参与率高,是发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的良好平台。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文体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招生就业火热。学校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历年来考生报考率、第一志愿录取率、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省内同类院校前茅。学校自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毕业生十分受欢迎,就业情况好。他们活跃在各行各业,尤其是湖南的财政、会计、金融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对毕业生、用人单位及学生家长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结果和社会各界反映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在90%以上,认为我校毕业生专业素养高,学习能力强,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具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积极上进的精神,能够创造性地完成工作。基础设施完备。建有现代化的数字教学平台和完善的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和覆盖整个校园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是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智慧校园项目基本完成,校园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建设了一批智慧教室;图书馆馆藏图书165万余册、电子图书54万余册、年订阅杂志1000余种;建有现代化多功能体育馆,教学所需体育配套设施完备;学校新工(文)科产教融合基地正在建设中。学生生活条件良好,校园食堂安装了中央空调,学生宿舍全部配备WIFI、空调、洗衣机、直饮水、热水等,建有2栋15层功能齐全的电梯楼学生公寓,普寝进行了装修和公寓化改造。面向未来,奋进新时代。学校将始终秉承“正德、厚生、经世、济用”之校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着力提高办学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强力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在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财经类一流本科院校,致力于早日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财经类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