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09年省外艺术院校、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在粤招生事项
2008-11-2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市招生办公室,有关高等学校,考点:
    
      为了进一步做好2009年广东省艺术类招生录取工作,保证省外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普通高校艺术专业在广东省招生录取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广东省实际情况,现就2009年省外普通高等艺术院校、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专业在广东省招生录取工作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招生计划
    
      凡2009年拟在广东省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省外普通高等学校(含面向全国招生),须于2009年4月10日前按照教育部要求向广东省招生办申报招生生源计划(因广东省艺术类分美术类和音乐类划线,请各高校按美术类专业和音乐类专业分开填报),并由广东省招生办于考生填报志愿前向社会公布。符合教育部规定可不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的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如有我省生源参加学校专业校考,并取得合格成绩的,学校应在4月10日前与我办联系公布招生专业及计划的方式,以便考生填报志愿。未经广东省招生办向社会公布的院校及专业,不得招收广东省生源,遗留问题由高校负责。
    
    二、报名考试
    
    1、省外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含教育部规定的31所独立设置的艺术院校及参照院校)在广东省招收艺术类考生,凡省统考涉及到的专业(省统考涉及专业的认定说明见附件3),可认可广东省统一组织的术科考试(指专业考试,下同)成绩(广东省艺术统考情况见附件4),或在省统考合格生源范围内由学校再行组织专业考试,确定本校艺术专业合格考生;凡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则可由学校自行组织专业考试并确定合格成绩。省外普通高校的艺术类高职(专科)专业以及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艺术类本科专业,省统考涉及到的专业只认可广东省统一组织的术科考试成绩;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可由学校自行组织专业考试并确定合格成绩。考生除报考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可不参加省统考外,报考省统考涉及的或认可省统考成绩的专业,考生必须参加全省艺术类术科统考。
    
      按教育部文件要求,所有拟在广东省组织术科考试的高校,须在广东省指定的考点进行,且须于2009年1月1日前向广东省招办提出申请(申报表见附件6),获得同意后方能向社会公布。广东省考点统一安排在广州美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大学城校区)、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滨江校区)、广州市美术中学、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深圳市平冈中学、韶关市铁路一中、佛山市南海区艺术高级中学、惠州市博罗县华侨中学进行,具体联系方式见附件5。招生院校可自行与所选定考点联系,确定有关事宜后由考点统一报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批准、备案(格式见附件7),接受广东省招生考试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凡在未经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批准的考点进行考试的院校,广东省将不承认该校考生术科单考成绩。
    
    2、各考点应于2009年1月10日前将在该考点单独组织考试的招生院校的考试时间、考试地点及考试办法报广东省招生办(附件7),由广东省招生办在《广东招生考试》报上向考生公布。
    
    3、普通高考艺术类考生统一报名时间为2008年12月5日-15日,各市考生具体报名时间按《关于做好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和建档工作的通知》(粤考院[2008]346号)规定执行。考生需到户口所在地的市(县)招生办领取《2009年广东省美术术科统一考试准考证》或《2009年广东省音乐术科统一考试考生报到证》(音乐类考生到星海音乐学院报到时领取统考准考证),并凭准考证参加省统考。报考术科单考院校的考生可凭单考准考证(附件8)到有关院校或考点参加术科单考。
    
    4、省外艺术单考院校在接受广东省考生艺术术科单考报名时,应向考生索取广东省2009年普通高考考生号、身份证号并检查考生的术科统考本科合格证(省统考未涉及的专业除外)。省外艺术院校组织的艺术术科单考必须在2009年1月31日后进行并于3月底前完成。我省将于2009年1月下旬公布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省艺术术科统考合格考生名单。各高校可通过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了解合格考生情况。
    
    5、组织艺术单考的院校须按规定时间上报本校术科单考合格考生考试成绩。合格考生的考试成绩及考生号、身份证号等有关报考信息必须于2009年4月15日前严格按照《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考试合格考生信息备案数据库结构》(见附件1)的要求报送广东省招生办(E-mail:weihj@eeagd.edu.cn),清样加盖学校公章后寄送:广州市中山大道西69号广东省教育考试院招生考试部体艺组,邮编:510631。逾期不报,广东省将不承认该校考生术科单考成绩。广东省将根据招生院校的术科考试合格名单和考生号提供考生文化课成绩给第一志愿的招生院校。 

  

热门院校

  •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广州市越秀区
    学校简介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省教育厅直属、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广东开放大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校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模式,开展三二分段专升本协同育人试点,高职专科与开放教育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与普通高校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构建了多层次学历提升通道,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设有中山和南海两个校区。主校区坐落于伟人孙中山故里中山市风景如画的五桂山风景区,占地1000余亩。校园青山环抱,绿荫掩映,优雅静谧,是环境优美的绿色学校。学校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物联网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1+X证书制度试点单位,同时是广东省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办公室挂靠单位。 学校设有人工智能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物联网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标准化学院)、机器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法律与行政学院(健康产业学院)、文化传播与设计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乡村振兴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工商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教学部等教学单位。全日制在校生1.33万人。 学校秉承“自强立德、经世致用”的校训,坚持“开放、全纳、终身、灵活、便捷”的办学理念、“一体两翼三化”的发展战略和“开放办校、技术立校、创新强校、人才兴校、质量荣校”的发展思路,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抓手,构建开放共享的制度体系,实现与行业企业协同发展、职业教育与开放教育协调发展,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建立中高职融通、专本衔接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基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而坚实迈进。 专业建设 学校主动适应广东省“双十”产业集群战略,聚焦珠三角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发展需求,以行业和职业需求为导向,现有专业44个,构成了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和5个校级高水平专业群,形成了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工科专业为重点,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财富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为支撑的专业布局。师资队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正高职称37人、副高职称127人、博士65人、硕士443人、“双师素质”教师373人。现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模范教师5人、广东省高校教学名师2人、“广东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优秀教师20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18人,14名教师被聘为广东省高职高专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2名教师入选广东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广东省高等职业院校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吸引计划。同时,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专家学者、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领军人物,指导和推进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学校坚持培养“责任意识强、技术技能强、拓展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办学多年来,学校累计为经济社会建设输送毕业生超过3万人。学校生源质量高,第一志愿上线率100%;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平均达到99%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90%以上,就业呈现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就业满意度高、专业对口率高、职业期待吻合度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五高一强”态势。学校被评为广东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督查优秀等次院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项,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31项。教学科研 近年来,学校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8项,连续四年获全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一等奖。学校是广东省职业院校高职公安司法与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建有智能机器人产教融合创新中心、无人机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广东珍稀剧种传承人协同育人基地,主持社会工作专业国家级教学资源库、省级资源库。承担省厅级及以上项目约20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4项、广东省重大科技项目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多项;获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普通高校“服务乡村振兴计划”重点领域专项、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创新团队、广东省普通高校重点平台项目等十余项;承担各类横向项目约100项。获得专利110多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300多篇。 创新创业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融合化、专业化并行发展的“三化并进”教育体系;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建设基础启蒙类、兴趣引导类、知识技能类、实践实训类梯级课程体系。搭建教育物联网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与“政校行企·万讯创新创业学院高校联盟”共建创业就业公共服务平台。 办学成绩 学校拥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1个,教育部高职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项目2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项目3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项目4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项目5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1门,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质课程2门,省级教改项目28项,省级教学标准1项。学校建有各类实训基地34个,其中省级实训基地8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6个。学校与124余家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9个。(更新时间:2021年12月)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市白云区
    学校简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具有鲜明的国际化特色,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是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化、对外经济贸易、国际战略、涉外法治研究的重要基地。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0126人,博士、硕士研究生4716人, 外国留学生2000余人,各类成人本专科生、进修及培训10000多人。历史沿革学校的前身是广州外国语学院和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广州外国语学院于1964年11月设立、1965年7月正式招生,是原国家教委(现教育部)直属的36所大学之一。广州对外贸易学院成立于1980年12月,是原国家外经贸部(现商务部)直属院校,为全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创始单位之一。1995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将两校合并组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10月,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区情况学校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华南地区经济中心广州,辖4个校区,总面积2442亩(含规划),其中北校区位于广州市白云山北麓,占地939亩;南校区位于广州大学城,占地1095亩;大朗校区位于广州市大朗,占地258亩;知识城校区位于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占地约150亩。校园内绿树成荫,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环境幽雅。师资队伍建校以来,梁宗岱、桂诗春、李筱菊、黄建华等名师大家荟萃学校,执教治学,为学校积累了丰厚的精神文化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总数2188人,专任教师137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比例达到54.64%,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5.50%。教师队伍中,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5人(其中在职6人),入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3人,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人,入选中宣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2人,入选“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获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资助1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4个,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珠江学者”讲座教授4人,“青年珠江学者”6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4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1人、广东省理论宣传青年优秀人才2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44人次,入选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3名,(先后)聘用“云山学者”385人。此外,学校还聘有43位客座教授和近100位长期外教。学科发展学校形成了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多语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学科格局,下辖25个教学单位,1个独立学院(南国商学院)。现有68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属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其中有3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11个专业),2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含27个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共有28个外语语种,是华南地区外语语种最多的学校。学校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中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后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和8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5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7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开展的几轮学科评估中,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2021年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总论(Social Sciences, general)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人才培养学校践行“明德尚行,学贯中西”的校训,以培养全球化高素质公民为使命,着力推进专业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深度融合,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学校是联合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大学外延计划的中国合作院校,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CIUTI)和国际译联(FIT)联席会员,列入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学校名录(AIIC),也是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处、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秘书处所在单位,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首创单位,是入选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计划唯一一所外语类院校,入选教育部、司法部首批涉外律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入选全国30所国际组织青年人才培养项目高校,拥有教育部普通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培养基地——非通用语种教学与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教育部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基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同声传译实验教学中心、广东省协同育人平台——多语种高级翻译人才协同育人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协同育人基地。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总体稳定,毕业生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就业率继续位居前列,就业质量持续向好。学校面向全国20余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台地区招生,招生批次均为重点本科批。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研平台培育和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四级科研平台体系。拥有1个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加拿大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创新国际战略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非洲研究院、国际移民研究中心、印度尼西亚研究中心、拉丁美洲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中南半岛研究中心),8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翻译学研究中心、粤商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跨国并购与创新战略研究中心、金融开放与资产管理研究中心、区域法治研究院),3个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省社会组织研究中心、亚太安全与经济合作研究中心、地方立法研究基地),3个广东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语言工程与计算重点实验室、双语认知与发展实验室、语言与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国际服务经济研究中心、阐释学研究院); 4个广州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州国际商贸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粤港澳大湾区会计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广州城市舆情治理与国际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广州华南财富管理中心研究基地);1个广州市创新平台建设计划重点实验室(非通用语种智能处理重点实验室);1个广州市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对外开放研究基地),并设有词典学研究中心、华南国际知识产权研究院、土地法制研究院、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研究基地、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国别与区域高等研究院等一批智库及研究机构。此外,学校还设有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智库机构——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太平洋岛国战略研究中心,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等提供咨询服务;学校牵头组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广东省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规划项目。学校承担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创新团队项目等一系列重大、重点项目。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公开发行《现代外语》《国际经贸探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战略决策研究》等学术期刊。国(境)外合作与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努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境)外大学、科研机构、国际组织以及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吸引国(境)外知名学者和杰出人才来校工作,积极探索联合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的途径,共同开辟学术研究新的方向领域,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积极提升学生、人才、教学、科研、管理五个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加强全方位国(境)外教育合作与交流。截至目前,已与60个国家和地区的483所大学和学术文化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我校目前建设了7所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日本札幌大学孔子学院、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秘鲁圣玛利亚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佛得角大学孔子学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孔子学院、葡萄牙波尔图大学孔子学院以及澳大利亚紫薇孔子课堂。学校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的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及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举办的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运转良好,受教育部及学生家长的好评。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大力推进“亚洲校园”“湾区校园”“欧亚校园”“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RCEP人才培养计划”“OECD人才培养项目”建设,开展粤港澳联合培养研究生专项计划;首倡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葡语教育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推动大湾区葡语教育及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发展。在管理国际化方面,学校实施海外高校挂职学习项目,已共派出8批合计40多名干部到海外高校挂职。办学条件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先进,居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有着先进的校园网络和管理平台,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总面积52622余平方米的实验室。图书馆总面积5.96万平方米,提供阅览座位5378个,实行藏、借、阅、研一体化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周开放时间达119小时。馆藏图书资源总量为525.64万册,其中纸质书刊315.38万,生均图书153.20册,文献语种达35种。现有固定资产总值约30.93亿元。发展愿景学校秉承“全人教育、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践行“卓越、诚信、包容、自信”的广外价值观 和 “进德、修业、务实、致远”的广外学风,以国家“双一流”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创新强校”工程实施和深化自主办学综合改革等为契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精良,受社会尊重,让党和国家、人民群众满意的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数据更新至2021年12月)
  • 学校简介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具有近70年办学历史、行业特色鲜明的省属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广州土木水利工程学校,1999年批准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是国家百所骨干高职院校之一、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先后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副理事长单位),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优质水利高职院校、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院校,是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 学校现有广州天河、从化两个校区,设有水利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占地面积1500余亩,纸质图书藏书量92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6亿元,校园无线信息点1200多个,无线信号全覆盖,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万余人,教职工900余人。 学校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副高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70余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88%以上。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特支计划教学名师1人、广东省教学名师3人、南粤优秀教师5人、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3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室1个、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全国产业导师资源库职业院校技术技能大师 1 人、省级高层次技能型兼职教师36人。1名教师当选“中国好人”(爱岗敬业),1名教师获评全国十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标兵人物”,1名教师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名教师受聘全国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状”集体1个,3个教师团队荣获全国教师教学能力竞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走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办学之路,紧密对接广东省现代水利、电力等重点行业和智能制造、先进信息技术、现代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供用电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地下与隧道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应用英语等10个专业群。目前招生专业 47 个,建设国家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主持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项,国家骨干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4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全国优质水利专业4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5个,省一类品牌专业2个、二类品牌专业8个、省重点专业3个。高本衔接试点专业10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4个。国家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项,“十三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4 本、水利行业“十三五”规划教材23本,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获得教育部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21年度职教改革创新课题2项立项。学校入选国家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构建行业特色的产教融合、育训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与中电建水环境治理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紧密合作,校企共建北控水务学院、环境艺术产业学院、智能装备设计与制造产业学院、智慧水利产业学院、泰迪数据智能产业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7个,校企合作共建省级高职教育校内实践教学基地13个(包括高职教育实训基地、公共实训中心、虚拟仿真教学中心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1个。学生三年来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8项、在全省职业院校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231项,技能竞赛专业覆盖率100%。学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外观设计专利37项。 学校毕业生实践能力强、行业品质优、岗位适应快,就业网络主要辐射粤港澳大湾区,初次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达到83%。毕业生就业率、理工类专业相关度、雇主满意度以及毕业三年职位晋升比例等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核心指标均稳中有升,部分指标超过“双高”学校平均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设创客空间 11个、众创空间 2 个、就业创业e站1个、创客协会活动中心 1 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10个,多部门与多协会协同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活动年度覆盖面超过80%,学生在校创办企业61家。1个就业创业案例入选“2020届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优秀成果及典型案例”。 学校立足水利水电行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和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积极进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和开展职业培训。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覆盖学校所有专业及专业群,现建成省级平台2个、协同发展中心1个、校级平台33个。近3年师生获得专利授权531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技术13项,承接科技纵、横向课题及技术服务项目661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依托平台建设成果获得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入榜广东省“专科高校创新能力榜前10位”。 学校是全国水利行业定点培训机构、全国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级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设有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广东省属职业技能鉴定所、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培训机构、电工特种作业培训机构理论与实操考试点,是省教育厅、水利厅批准成立的“广东省水利人才教育基地”。2019年与海南省水务厅共建“海南省水利人才教育基地”,入选广东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水利部“水利干部培训机构”,年培训量超15万人日。2019年成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 2020年学校联合企业开发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个,截至2021年共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20个,覆盖了33个专业。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杰克逊学院、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政府理工学院、澳大利亚阳光海岸大学、美国贝佛学院、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台湾万能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合作办学专业14个,联合制定专业教学标准6个,合作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开发并被采用的课程标准5门,招收留学生70余人。学校成立广东省 首家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牵头成立华南“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水利电力联盟,建设老挝鲁班工坊、坦桑尼亚鲁班工坊及坦桑尼亚大禹学院,协同龙头企业成立“老挝鲁班学院”,学生参建该国重大项目获老挝国家一级劳动奖章。荣获“2015年度广东省高等院校对外交流与合作先进集体”。 多年来学校办学成绩斐然,先后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广东省节能型示范高校,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集体多项荣誉称号,获评全国样板党支部1个、广东省样板党支部2个、广东省“三型”党支部2个,立项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入选广东省“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广东省“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 七十年风雨兼程,新时代扬帆启航。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继续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中国特色鲜明、教育水平优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一流高职院校而努力奋斗。 (内容更新截至2021年8月31日)
  • 学校简介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8月整体移交广东省,更名为南方医科大学。学校是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中唯一的医学院校,全国首批、广东省唯一一所“部委省”共建高校,全国首批开设八年制本硕博连读临床医学专业的8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办学规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港澳台地区招生。现有21个教学机构,开设本科招生专业30个,其中7个国家特色专业,16个广东省特色专业,6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0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全日制本科生14100人,研究生7692人,留学生1012人。学科建设:学校拥有5个国家重点及培育学科,6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广东省重点学科;9个学科入围ESI全球前1%,临床医学入围ESI全球前1‰,ESI总体排名位居全国第52。现有10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形成了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人才培养:学校是国家13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也是唯一一所开设八年制医学教育的独立医科院校,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试点高校。“基础医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入选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与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知名高校、医疗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友好关系。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1项。近年来,本科毕业生中先后涌现出侯凡凡、夏照帆等多名两院院士。全国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临床医学通过率最高排名全国第4,中医学3次排名全国第1。2017年本科生获全国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28项,其中连续五届获创业计划大赛(“小挑”)国赛金奖7项;获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挑”)国赛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挑战杯”系列竞赛成绩多年来稳居全国医药类高校前两位。2015年以来,先后有2人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6人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年度人物”或提名。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39人次,省级人才项目入选者354人次,其中:两院院士4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教学名师4人,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15人,长江学者21人,国家杰青19人,国家特支计划1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国家“优青”13人。科学研究:学校共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脑与类脑研究中心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93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共获国家科技三大奖18项,省部级一等奖55项,获国家科技奖数量位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连续三个五年计划牵头承担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21年获国家自然基金309项,立项数居全国独立医科院校第2位,连续6年跻身全国30强。《南方医科大学学报》入选“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梯队期刊类项目,连续8年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全国医药大学学报类期刊第1位。医疗实力:现有13所直属附属医院,共展开床位13000余张,年诊疗服务1500万余人次。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病)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60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35个、广东省医疗质量控制中心13个,建成广东省肾脏病研究所、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广东省骨科研究院、广东省口腔医学研究院。南方医院、珠江医院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建设“登峰计划”。南方医院牵头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国家区域中医(风湿病科)诊疗中心,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中西医结合医院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更新时间:2021年10月)
  • 深圳技术大学深圳市坪山区
    学校简介办学定位 深圳技术大学是广东省和深圳市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的本科层次公办普通高等学校。2015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开始筹建深圳技术大学。2016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备办公室的通知。2017年7月,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布关于设立深圳技术大学(筹)的通知。2017年9月、2018年9月深圳技术大学(筹)依托深圳大学分别招收了226人和807人。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深圳技术大学,学校独立招生,标识码为4144014655,定位于应用型高等学校。2019年9月,学校首年独立招生录取807人,招生的六个省份均高于一本线(高优线/自招线)录取;其中,广东省理科投档线进入前十。 学校充分借鉴和引进德国、瑞士等发达国家一流技术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成一流的应用型技术大学。办学特色 • 紧密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学科专业。 根据《中国制造 2025》和深圳、珠三角地区产业发展急需设置学科专业。 • 弘扬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授负责制”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即进入实验室,跟随教授学习专业技术。课程设置秉承“来自实践、面向应用、立足本地、放眼全球”理念。 • 坚持开放办学培养国际化人才。 积极引进世界一流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管理体制和师生评价体系,与国外高校及机构开展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学生、引进师资力量,共建实验室、联合成立测试中心等多种形式的深度合作。 • 坚持产教融合深度开展校企合作。 积极与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将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前沿技术研发、人才创新创业的新高地。 • 全球揽才建设专业化高水平师资队伍。 从德国、瑞士等应用技术大学引进专、兼职高水平教师;从企业、产业界引进高水平技术骨干,致力于打造一支既有突出教学能力、又有丰富技术开发及应用经验、有技术大学特色的师资队伍。学科规划 着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以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按计划分布发展和优化学科布局。目前,学校已开设26个专业,所开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5个学科门类;至2025年,学校将继续大力加强专业建设,全面发展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文学等7个学科门类。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