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简章
2024-03-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报名条件

已经参加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且报考类别为体育类,达到体育类专业招生身体条件要求者可报考。

二、专业考试报名

2024年我省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采取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的方式。

1.报名时间:2024年3月12日10:00至3月14日16:00,缴费与报名同步进行。逾期未报名或未在报名时段内缴费的考生将不能参加考试。

2.报名方式: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登录“高考报名系统”(网址:gkbm.ahzsks.cn)进行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报名,并使用微信或支付宝扫码缴纳报名考试费,完成网上报名流程。

3.收费标准:根据原安徽省物价局、安徽省财政厅《关于调整普通高校招生报名考试费等收费标准的函》(皖价费〔2009〕60号)文件规定,体育类专业报名考试收费标准为报名费40元/生,专业加试费30元/生·科。

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报名时考生自愿选择报考体育四项或健美操、啦啦操(其中健美操、啦啦操须明确具体方向)。体育四项和健美操、啦啦操方向可以兼考,但填报高考志愿时只可选报一类。

三、专业考试

考试地点:安徽师范大学花津校区(芜湖市九华南路189号)

(一)体育四项

1.考试科目: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男5公斤,女4公斤),800米跑。

2.考试时间:4月11日开始。考生须于4月4日后登录报名系统查询本人的考试时间及相关要求,以免耽误考试。

(二)健美操、啦啦操方向

1.考试科目:形体气质、专项难度动作、自编成套动作。考生报名时选择健美操或啦啦操方向,专项难度动作和自编成套动作考试内容应与报名时所选方向一致。

2.考试时间:4月27日开始。考生须于4月20日后登录报名系统打印准考证,查询本人的考试时间及相关要求。

健美操、啦啦操方向的自编成套动作所需伴奏由考生自备,伴奏保存在U盘中,且U盘中仅存放伴奏音乐曲目,曲目为MP3格式,如发生U盘不能播放或音质不清等问题,一律由考生本人负责。健美操、啦啦操方向相关要求详见《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类(健美操、啦啦操方向)专业统一考试考试说明(试行)》(https://www.ahzsks.cn/ptgxzs/7146.htm)。

以上考试时间如有调整,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将另行公布。

四、招生计划

我省和有关省外院校体育专业招生计划将在《2024年安徽普通高校招生报考指导》中公布。

五、其他

体育类招生批次设置及投档录取办法以有关招生录取文件为准。

对考生在考试中的各种违规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及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处理,并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诚信档案,对被认定为作弊的考生,其体育类专业考试各科成绩无效,同时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涉嫌违法的,将移送司法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追究法律责任。

2024年教育部文件另有规定的,另行通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接受安徽省广播电视局业务指导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全国最早举办广播影视类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之一,并在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荣获“优秀”等级。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始建于1960年,时称安徽省中级广播学校,1984年学校更名为安徽广播电视学校,面向全省招生。2002年7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学院位于合肥市新站区高教基地文忠路与淮海大道交口西北,现有占地面积618.89亩,建设有教学楼、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及后勤服务综合楼等15万平方米,满足8000人办学规模。其中,学院建有学术报告厅、演播厅、影视制作中心、动漫制作中心、实验电台、实验电视台、校园网站、广播电视发射中心、电子制作实验室、通信与网络实验室、多媒体网络语音室、动画制作室、广告制作室、电视节目制作编辑室、非编实验室等120多个综合性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400多万元。学校的电台、电视台初具规模,能自办节目和现场直播节目,网络通往学生每个宿舍。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在我院建有继续教育教学点,学生可以继续“专升本”。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2.2万平方米,设有艺术书库、传媒书库、语言文学书库、综合书库一、综合书库二等5个借阅藏一体化全开架式书库,设有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声像阅览室,设有无线网络覆盖的自习室,馆藏纸质图书46.96万册,电子图书80万册,中文报刊1000余种,光盘1.6万张,各类阅览座位1000多个。学院建有完善的后勤服务保障系统。学生公寓整洁美观,学生食堂宽敞明亮,后勤服务优质高效,为学生提供优美、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学院设置教学管理和党政管理机构6个:办公室(党委办公室)、组织(宣传)部、人事处、教务处、学生处(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财务处、总务处、纪检监察室、保卫处;设有教学管理及辅助机构9个:新闻传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播音主持与影视学院、管理学院、基础教学部、实训中心、国际交流与继续教育学院、图书馆。另设有工会、团委等群团组织。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人。近年来,学院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前堂后台,工学融合”的办学特色鲜明,办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在职教职工255人,专任教师总数达232人,其中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18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151人。教授8人,副教授43人,教辅系列副高职称11人;讲师70人,教辅系列中级职称15人;初级职称53人。学院现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11人,省级教坛新秀4人,院级专业带头人32人,院级教学名师17人。高校青年骨干教师91人,双师素质教师94人。至2015年以来,学校申报立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MOOC课程20个,省级教学名师3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高水平高职专业4个,省级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4个,申报省级质量工程立项120项,高水平科研项目(人文、自然)53项;先后获全国广播电视金帆奖一等奖、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省广播电视新闻奖一等奖等各级各类奖项60多项;出版教材共5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850多篇。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创品牌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传媒、面向社会、注重素质、强化技能”的办学思路,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等职业技术人才为目标,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任务驱动工作流程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改革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前堂后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循校企融合的合作理念,推进 “订单式”、“双证制”等多种形式的培养模式,学生中“双证书”率(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达90%以上。学院与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等多家行业知名企业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专门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并注重加强就业指导。建立了教育、管理、指导、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多次受到省教育厅表彰。学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学生素质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同时,学院有完善的优秀大学生奖励制度和贫困生资助体系。办学以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遍及全国各地,目前从安徽省电台、省电视台到全省各市、县广电局、电台、电视台以及各级网络公司的很多专业骨干技术人员均是我院毕业生,其中一部分毕业生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已成长为名主持人、名播音员、名编辑、名记者。目前,全院师生正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采取“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发展战略,秉承“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校训,奋发努力,开拓进取,为把学院建设成一流的高职学院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6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专科层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位于六安市正阳路1号。学校组织机构健全,设有城市建设学院(下设园林技术系、建筑技术系)、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下设机电技术系、汽车技术系)、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下设电子技术系、信息技术系)、经济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系、会计系)、人文艺术学院(下设服装设计系、艺术设计系、文秘系)、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幼儿教育与旅游管理学院和思政部、基础部、中专部八个二级学院三部;教学、行政管理制度完善。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0万㎡,总建筑面积29.82万㎡。建校以来,先后投资近3.2亿元,建成占地28万余㎡园林绿化区、12万余㎡自然水景区、2.4万余㎡的校园文化广场、8000㎡南大门广场,建有197865㎡的教学行政用房、14625㎡的一体化教室、86098㎡的实训场所、9300㎡的图书馆、15000㎡的体育馆、69405㎡的学生公寓、12173㎡的学生餐厅、11643㎡的大学生活动中心、2480座的水上演艺广场、400米跑道标准运动场2个(一个为塑胶)和汽车驾驶实训场、水上高尔夫训练场、龙舟训练场等等。各类教学、生活、服务、活动设施完善,呈现了现代校园、绿色校园、生态校园的大学形象,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学校现有教职工461人(其中专任教师398人),高级职称15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78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200人)、双师素质教师270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模范教师2人,市级模范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15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省级专业带头人8人,省级教坛新秀27人,省级教学团队5个。全日制在校生一万多人。固定资产总值3.15亿元,拥有支撑所有专业群实践教学的十三大实训中心(汽车技术实训中心、机电技术实训中心、建筑技术实训中心、园林技术实训中心、工商管理实训中心、旅游管理实训中心、财务管理实训中心、艺术设计实训中心、服装设计实训中心、电子技术实训中心、信息技术实训中心、体育训练管理中心和英语教学网络中心),拥有各种实习实训室176个,省级示范性实验实训中心3个,中央财政支持国家级实训中心3个,校外实训基地119个,各类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014.02万元。图书馆藏书53..65万册,电子图书8427GB,各种专业期刊6243种,并拥有中国知网、超星数字、万方数据等网络文献资源。学校开设专业有:数控技术、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工业机器人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市政工程技术、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会计、连锁经营管理、互联网金融、无人机技术、移动商务、会展策划与管理、文秘、广告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服装与服饰设计、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计算机系统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通信、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智能产品开发、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学前教育、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45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学校秉承"学以致用,惟志惟勤"的校训;明确了"以人为本、依法治校、质量为先、特色竞争、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文化立校、开放活校、改革兴校、创新强校”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把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一所“‘高水平、有特色,省内一流、全国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构建了"以校园文化为底色,以’3+3’课程模块为主体,以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为延伸,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形成了"播撒创新精神种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文化浸润、人格养成、能力固本、素质铸魂"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思路;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又有职业岗位技能、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良好职业精神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定位是: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大别山片区扶贫开发等重大战略规划,将专业与产业对接,以机械制造类、现代服务类、电子信息类、建筑类专业群建设为重点,带动其它专业建设,凸现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逐渐凝炼形成了"自强不息,志存高远,勤恳奉献,团结奋进"的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精神, "忠诚事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严格执教"的教风和"忠诚廉洁,志勤兼备,好学敏求,勇于担当"的工作作风。六安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务院扶贫办批准建立的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农村富余劳动力跨地区就业培训基地、省高师培训中心职教分中心、省招收培养外国留学生资格单位、安徽大别山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六安农民学院执行院长单位、六安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使得学校集普通高等教育、高级技能培训于一体,形成了多学科、多层次、多形式,并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校以来,全校上下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多项工作特色明显,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在全省许多部门举办的检查、评估和竞赛中获奖,多项工作处于全省同类高校领先地位。教学工作方面,全面推进"3+3"课程模块教学,大力开展学习领域课程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完善并实施了教师准入制度,建立了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荣获"安徽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就业工作方面,为"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位"、"全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后勤工作方面,荣获“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省级园林式单位"、"全省绿化模范单位"、“安徽省级节水单位”、“安徽省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和"安徽省高校餐饮行业先进集体";学校为“民生工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六安市直双拥先进单位”、“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六安市文明单位”、“六安市第三届文明单位”和“六安市首批非物质文化传习基地”;蒲公英支教团荣获“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和安徽省“十佳社团”。2010年学校在以"优秀"成绩通过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基础上,又被评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实现了省内一流的办学目标。2014年获批“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15年高水平通过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成为省级示范高职院校;同年又成为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立项单位。今后,学校将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以法治思维治校,以志勤文化立校,以开放理念活校,以改革精神兴校,以创新特色强校,为把学校建设成“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创新创业型高职院校而奋斗!
  • 阜阳师范大学阜阳市颍州区
    学校简介阜阳师范大学是一所多科性本科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承担研究生培养任务。学校坐落在千年历史文化古城、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阜阳。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是老庄文化发源地、管鲍故里、三曹故乡,晏殊、欧阳修、苏轼曾在此为官,有着“百亿粮仓、颍淮善郡、书法名城、生态水城”的美誉。学校毗邻古颍州西湖,汇千里长淮锦绣,聚三清贯颍灵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便捷,环境秀美怡人。学校创办于1956年,197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78年设立阜阳师范学院,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等级,2009年启动研究生培养,2019年更名为阜阳师范大学,并获批为安徽省博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2005年、2014年先后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建校60多年来,学校已经发展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应用型优势初步彰显、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省属地方高校,先后向社会输送10万余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赢得广泛赞誉,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被誉为“皖北地区基础教育的摇篮、人才培养的基地、科技创新的平台、文化建设的窗口”。学校现有全日制在籍在校本科生21267人、研究生746人,占地114.34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5.36万平方米。学校设置17个教学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72个本科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现有学术型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学校现有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4个省级重点学科,“生物学”1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汉语言文学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等4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16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1个;建有环境激素与生殖发育、环境污染物降解与监测等2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抗衰老中草药、生物质转化与污染防控等2个安徽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胚胎发育与生殖调节、区域物流规划与现代物流工程、信息功能材料结构与器件等3个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以及皖北文化研究中心、农民工研究中心、安徽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中国诗学研究中心阜阳师范大学分中心等4个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001.7万元,纸质图书207.67万册,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 ScienceDirect电子期刊库等41个中外网络资源数据库以及皖北文化研究专题数据库、农民工研究专题数据库等自建特色数据库。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058人,94%以上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占比27%;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39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5人;拥有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安徽省优秀人才、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津贴、全国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和教学名师等86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356人。聘请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刘德培院士,中国科学院陈国良院士、方维海院士等兼职教师109人。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工作。五年来,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1045项,其中省部级以上课题546项,横向合作项目281项,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发表学术论文2405篇,其中二类以上期刊论文899篇,获国家授权专利609项;出版著作199部。主办出版《阜阳师范大学学报》《阜阳师大报》《安徽基础教育》。学校不断彰显实践育人特色,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五年来,我校学生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794项,省级学科竞赛奖励3930项,位列《2016至2020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本科TOP300)》第185位,在安徽省入围的师范类院校中排名第一;学生主持各类科研项目2179项,其中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599项。毕业生角色转换快、实践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社会满意度高。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长期坚持开展“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一系列品牌第二课堂活动,先后获得“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单位” 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单位”“安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徽省社科普及工作先进单位”, “安徽省优秀教学管理单位”“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厚德、博学、自胜、勤行”的校训,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厚德育人、求真务实”的学校精神,坚持创新驱动,深化综合改革,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抢抓“双一流”建设重大机遇,努力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国唯一一所以戏曲剧种命名的全日制综合性公办高等艺术院校。成立于2011年4月,其前身为1958年创建的安徽黄梅戏学校。学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京剧梅派人才传承基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重点支持单位”、“中国戏曲学院生源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黄梅戏进校园教师培训基地”。学院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安庆市,地处风光迤逦的大龙山麓,毗邻安庆师范大学、安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占地总面积201亩,总建筑面积为47400㎡,拥有4幢现代化的教学大楼、2幢高标准的学生公寓、1幢设备先进的实训大楼、1幢综合大楼。学校风景秀丽,教学实力雄厚,具有浓郁的艺术氛围,是求知学艺的理想场所。目前,学院设置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综艺五大系,开设有戏曲表演、杂技表演、音乐表演、艺术设计、舞蹈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人物形象设计、高速铁路动车乘务、现代流行音乐等十多个专业。学院现有140多名专业精湛、爱岗敬业的各类专职教师,其中不乏一些著名艺术家和一级演员担纲一线教学。此外,还聘请了韩再芬、黄新德、王长安、侯露等黄梅戏名家为名誉院长或兼职教师。建校五十多年来,为全国各地培养各类艺术人才六千多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各条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如田海蓉、谢雨欣、斓曦、王水林、王滢、潘启才、丁同、刘广慧、周莉、郭宵珍、周源源、王琴、孙娟、徐立、陈精耕、陈儒天、朱飞跃、程钧、朱春林、许梅花、章功力、吴美莲、张权、赵丽等。近几年,在国家及省市举行的各项黄梅戏青年演员大奖赛中,我院历届毕业生获奖者均占七成以上;在校生新秀每年在全国戏曲小梅花奖大赛中争金夺银,崭露头角,被誉为“黄梅沃土、明星摇篮”。学院坚持“立志,有恒,求实,守勤”八字校训,工作总体思路是:以综合改革为动力,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加强管理为基础,以队伍建设为抓手,以内涵发展为重点,以教学质量为生命,以校园平安为责任,以评估条件为标准,以开门办学为途径,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把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特色、明显优势、核心学科、著名品牌的艺术类高职院校。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为:彰显特色,发挥优势,适应市场,服务需求。学院的办学目标为:通过长期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应该是这样一个模样——“学生向往,教师幸福,家长放心,社会满意”,这也是全院师生员工的“学院梦”。学院实行就业和升学两条线的培养模式,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活动,多渠道建立和扩大就业实习基地。在办好黄梅戏表演这一品牌专业的基础上,开设泗州戏、淮北花鼓戏、庐剧,探索常态化开办多剧种班,拓展就业空间。与云南杨丽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州战士杂技团、南京“舞之源”歌舞团、昆山市“四季周庄”文化演出有限公司、雨润集团、北京通航控股公司、北京中航天使教育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浙江横店影视城公司、安徽省演艺集团、安徽省杂技团、湖北黄梅县黄梅戏剧团等开展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实现校企“双赢”。与中国戏曲学院、波兰经贸投资商会、加拿大圣克莱尔学院、北京商鲲教育集团等知名院校和教育基地开展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和人才推介活动,提升招生就业双项服务成效。向品学兼优、家庭困难学生提供奖学金。据统计,我院毕业生年均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将始终保持开拓进取的奋斗精神,继续发挥学院在黄梅戏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大力弘扬黄梅戏这一中国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努力为推动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 安徽大学合肥市
    学校简介安徽大学(Anhui University)坐落于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江淮首郡、吴楚要冲”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学校是世界“双一流”和国家“211工程”建设首批入列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型大学。1928年,安徽大学肇基于时为省会的安庆市,开启安徽现代高等教育之先河,赓续襟江带淮崇教文化之菁华。几经易址,于1956年迁建合肥;数度更名,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安徽大学”校名,这一天被定为校庆日。作为一所具有红色革命传统的高等学府,安徽大学办学近百年来,勇担民族复兴大任,执着“文化丕成、民族是昌”的办学理想,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校训精神,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32万余名优秀毕业生,是安徽省内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高校,被誉为省属高校的“排头兵、领头雁”。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着力构建文理交融、理工互通、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于人文情怀、科学精神和国际视野,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建有保障一流人才培养的办学条件体系,四区一园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81亿余元,馆藏纸质图书380万余册;拥有本硕博完整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层次体系,28个学院,87个在招本科专业(其中38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并列全国地方高校赛道第1位),18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以及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以及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14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个国家级和2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实验教学(实训)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承建全国首个省级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特色教育基地);现有本科生25303人、博硕士研究生10509人;近年来,本科毕业生升学率平均保持在35%以上,本科生与研究生获省部级以上竞赛奖2200余项,位列全国“双一流”高校第63位,毕业校友获得“国家杰青”数位居全国高校第29位。学校坚持走科研强校之路,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实力。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特色显著,覆盖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大门类,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化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前1%(4个学科进入前5‰);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31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149人,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者1018人;实质双聘院士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23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安徽省“海外高层次人才”“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地方领军人才365人次。已形成了以两院“院士”、国家“杰青”“优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为引领,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良、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师资队伍;科学研究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主攻方向,建设了“强光磁集成实验设施”“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实验室等世界一流研究平台,产出了金属团簇材料、新型量子功能材料、磁斯格明子(skyrmion)存储材料等一批原创性成果,在高灵敏传感装备、毫米波芯片、水性聚氨酯等“卡脖子”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学校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1项,资助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稳居省属高校首位;“双一流”建设以来,共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94项。学校自然指数排名位居全国第59名,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指数在一流学科年度发展指数评价中位居全国第2;北京外国语大学发布中国大学全球影响指数,我校位列第54位;软科“双一流”高校教学实力排名,我校位列第69位。学校坚持以贡献求发展,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学校与安徽省16个市签订了多层次的校市合作协议,与合肥市共建绿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与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建三创学院,与5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600多家企业保持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智库指数排名进入前50名,已成为研究与解决安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主要基地之一;创新发展研究院连续入选“高校智库百强”,连续9年编撰《安徽社会发展报告》蓝皮书,成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智库产品;围绕三农问题、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等研究报告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人肯定性批示77次(国家领导人批示17次);学校深化科教、产教、校地、军民“四个融合”,广汇人才培养资源,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共建“学术共同体”,合作开设“物质科学英才班”等5个英才班;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长鑫存储、科大讯飞、江淮汽车等共建校企互嵌式创新平台、研发机构和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围绕“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新工科”改革发展,与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建互联网学院;与兵器工业集团214所共建“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不断彰显文化传承创新水平。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势明显,近3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立项数连续位居全省首位,其中2021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共30项,立项总数位列全国第26位;建有教育部首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徽学研究中心,收藏徽州文书近7万件,牵头成立省高校创新联盟,协同省内高校成立新安医学、徽派建筑、徽州文献等分中心,引领带动全省高校徽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获批教育部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等5项;2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名单;建成战国竹简珍稀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安大简”首期成果成书目前最早《诗经》版本;《群舒文化研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12家单位一同入选第一批“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协同攻关创新平台;建成方以智研究中心,整理出版《方以智全书》填补相关领域重大空白。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全国39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影响。学校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5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校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共建安徽省首个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安徽大学纽约石溪学院”,由杨振宁院士担任名誉院长并亲题院名;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白俄罗斯布列斯特国立大学合作建立4所孔子学院,其中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孔子学院先后荣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示范孔子学院”荣誉称号,习近平主席访智期间曾亲切接见学校派驻的中方院长及教师代表;与俄罗斯、法国、波兰、日本、韩国、墨西哥合作高校共建有9个“中国中心”;国际交流水平在省内高校领先、在全国高校居于先进地位、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新时代,新目标,新征程。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正精心组织好“十四五”规划实施,谋划好2028建校100周年和2035远景发展,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调结构、转功能、增体量、提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催生更多世界一流成果,以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流的原始创新能力、一流的人才队伍努力跻身一流大学方阵,为高等教育强国和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