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录取撤场 信访服务不打烊
2021-08-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在高考录取期间服务好考生及家长,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场特设录取信访工作站。作为面向社会的重要服务窗口,信访工作站“急考生之所需,解家庭之所困”,热情接待,认真负责为一批批考生及家长答疑解难。

随着今年招生录取工作进入尾声,根据工作安排,2021年省高考录取场各职能组将陆续撤离,信访工作站将于8月19日迁回省教育考试院,从8月20日起恢复正常办公,继续为我省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相关咨询工作服务。原踏水学校工作点及此前公布的查询电话停用,请计划前往接待站现场咨询的考生及家长注意时间安排。

咨询电话:028-85156581

办公地点: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一楼信访接待大厅

地址:成都市高新区芳草街26号

特别提醒:疫情未散,非必要不前往现场

热门院校

  • 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成都市郫都区
    学校简介四川铁道职业学院是四川省教育厅直属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学校位于成都市郫都区,设安德、内江两个校区,占地585亩,建有教学实训楼、图书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多功能礼堂、运动场等校舍,建筑面积16.82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甘肃等五省(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7100余人。学校环境宜人,文化氛围浓郁,办学近70年来,为铁道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长期分别保持在95%和85%以上。【历史概况】2014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由原四川管理职业学院与内江铁路机械学校整合,主要举办以轨道交通类专业为主、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并于2019年更名为四川铁道职业学院。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由原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转制建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管。内江铁路机械学校始建于1952年,系原铁道部直属的首批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教育部批准的国家级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于2004年移交四川省教育厅管理并成为其直属事业单位。【办学特色】学校秉承“下学上达、与时偕行”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爱国奉献”传统,坚持“德育为先、服务发展”的办学理念,遵循“办专、办精、办出特色”的发展战略,专注轨道交通行业办学,聚焦卓越专业人才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国内一流、轨道交通特色鲜明的现代高等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被教育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门确定为“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大类示范专业点”。铁道供电技术专业被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专业设置】学校专业设置立足轨道交通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工为主,交通运输、装备制造、土木建筑、电子信息、旅游和财经商贸等多科型协调发展。现有主干专业覆盖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所有核心技术岗位,开设有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铁道车辆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铁道供电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铁道工程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城市轨道交通供配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制造与维护、智能产品开发与应用、大数据与会计、保险实务、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社区管理与服务等高职专科专业,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数控技术应用等中职专业。【校企合作】学校建有铁路综合实训演练场、城轨综合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44个,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相关站段、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42个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了优良的保障。自主开发“动车检修”和“信号转辙机检修”两个课题的VR虚拟仿真教学系统、电力机车模拟仿真驾驶系统、远动控制模拟仿真系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智能配电系统也已投入市场应用。与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中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正鑫易财税咨询有限公司、阳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城市名人酒店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基础深厚。与深圳地铁、广州地铁、重庆地铁、贵阳地铁、无锡地铁、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业保持密切合作,有效开展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人才队伍】学校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良好、实践动手能力强、爱岗敬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232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100人,“双师型”教师114人,全国铁道行业名师3人,全国铁路及轨道交通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并建立了一支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社会服务】学校充分挖掘办学能力,服务社会发展。长期开展轨道交通企业的职工培训,为铁道运输骨干企业关键技术岗位培训年均1.5万人天;长期承担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提职司机”培训项目,合格率均列全国前茅,并为其培训“2+1”和成兰线阿坝州籍学员,为打通出川大通道、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和藏区的脱贫做出了积极贡献。重视与郫都区的政校合作,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在文化基地建设、大学生志愿服务、法治宣传教育、和谐社会治理等方面与郫都区相关职能部门和街道、社区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努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开展国际职教服务,利用学校办学优势,参与海外合作及培训,为肯尼亚蒙内铁路培训专业技术人员,选派优秀教师参与老挝铁路项目的员工培训;与中铁二院合作,为埃塞埃塞俄比亚铁道学院提供包括编制教师培训方案、教学计划、实训室规章制度及设备要求等服务。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新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和国家、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藏铁路建设等国家战略,服务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树品牌,以创新谋发展,努力“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
  • 四川文理学院达州市通川区
    学校简介四川文理学院,位于天府之国四川东部达州市,办学历史可溯及清末龙山书院,1976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时称达县师范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日制普通高校,相继更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为本科高校,目前是川东地区唯一省管普通本科高校。2016年被确定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年被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拥有莲湖、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10000余平方米(莲湖校区666000多平方米,南坝校区43000多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73000多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25亿元。现有各类教职工1200余人,外籍教师5人,其中专任教师810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占84%),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全日制在校普通学生15000多人,留学生65人,面向全国22个省市招生。现设文学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法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财经管理学院、数学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化学化工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态旅游学院、音乐与演艺学院、美术学院、体育学院、康养产业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开设57个本科专业、 12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九大学科门类。学校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四年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努力构建学生通识核心知识、通识实践能力 、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核心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复合素质培养七大知识体系,培养具有“三心四能五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学校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每年有300多名师生到海外高校学习交流。与国内100多家地方政府、大中型企业和事业单位建立共建合作关系。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了7万余名大学毕业生,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始终居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实施科研强校战略,注重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建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青少年文学艺术社科普及基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实验室,参建“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2011协同创新中心、四川省磷资源综合利用工 程技术中心,建有巴文化研究院、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智能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国家城市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川东分中心、油气田废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巴山作家群研究院、书法艺术研究院等近30 个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革命老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团队”和四川省教育厅“秦巴文化研究传播创新团队”等22个科研团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秉承“博文大理,厚德笃行”的校训,弘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办学精神,吸取古今优秀教育理念和中外教育改革最新成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川 东,服务四川,面向全国,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和“1234”总体部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学校致力于“三心四能五复合”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让高度的责任心、持续的进取心、强烈的好奇心伴随学生终身;让良好的表达能力、扎实的实践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基本的创业能力成为学生成功腾飞的坚强翅膀;让有社会担当与健全人格、有职 业操守与专业能力、有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有历史眼光与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与批判思维的人,成为每一个四川文理人的自觉追求。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坚持“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提升水平、错位发展”的原则,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遵循学科建设规律,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形成优势学科群为目标,以规划和建设硕士点为重点,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打造省内一流、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学科。对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积极推动文化创意、智能制造、化工环保、教师教育、康养旅游、财经管理、政治法律、生态建筑等八大学科专业群建设。现有省级特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和数学与应用数学、文化产业管理、物业管理、行政管理、学前教育等6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广播电视编导、机械工程、美术学、小学教育等4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教学改革作为四川省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项目院校,学校建有基础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与传播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建设省级教学改革项目27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 354项,有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政治与行政管理、理论物理、数学建模教研室等34个省级和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数学分析、热学、中国古代史、规划论、中国新文学史、外国文学、高等代数、小学教育科研方法等8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版画、材料力学、非线性编辑等9门省级应用型示范课程和88门校级精品(资源开放)课程。近年来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三等奖8项。学术研究学校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建立科研创新平台,奖励和资助重点科研项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讲学,活跃学术空气,促进学术繁荣。开办“秦巴讲坛”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聘请35位名誉院长、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增强科研团队实力。鼓励教职工申报 高级别科研课题和横向项目,鼓励团体攻关和产学研用合作,提升科技竞争力和服务能力。近年来,教职工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17项,省部级科研课题141项,市厅级课题1580多项,获省市社科优秀成果奖300余项、科技成果奖近10项,获准国家专利近60项,30多项科研成果被地方各级政府领导批示或采纳,出版专著5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00余篇,500余篇文章被权威检索工具(期刊)转载或收录。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主要从事四川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和秦巴文化研究。中心组建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团队、川陕苏区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 秦巴文化研究创新团队,先后完成国家和 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30余项,承担达州市政府课题100余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老区建设研究论文200余篇,向省市政府呈报重要成果专报32期,有17期获得达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签批,多期被省委政策研究室《调查与决策》刊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特色植物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主要承担达州及周边特色植物有效成分提取与分离、产品研发、药物筛选与合成、环境污染防治与综合利用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110篇,被SCI收录近40篇。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四川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主要针对企业在水泥、电力、钢铁等生产过程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且不降低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工业锅炉等生产设施,实现固废的无害化处置与部分资源化。学术资源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147万余册,电子图书80万余册,有中外文纸质报刊5万余种,电子期刊3万余种;藏有《四库全书》《中国野史集成》《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古今丛书,有《大公报》《晨报》《民国日报》等大型报刊影印件和《大成故纸堆数据库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人大报刊资料全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等数字资源22个。建有《川陕苏区文献研究数据库》《四川文理学院数字图书馆》等特色文献资源,与国家图书馆、CALIS、 CASHL等信息机构建立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关系,是川东地区文献资源与情报服务保障中心。公开出版物学校公开出版《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四川文理学院报》。《四川文理学院学报》创刊于1987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特色学术期刊和社科优秀期刊,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核心期刊扩展版,刊发学术论文多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或摘录。《四川文理学院报》创刊于1984年,对开4版,多次荣获全国、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奖。国际教育1980年代初,美国密执安州立大学教授欧阳德女士首次来访,开启学校国际交流。此后,有近百名外籍专家、国外大学校长和师生来校访问交流,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乌兹别克斯坦等66名外籍教师相继在校任教,连续任教时间最长的达6年,常年有10名左右外籍专家和教师在校任教。优质外智的引进为拓展国际教育视野,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增进教育国际化和跨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学校积极开拓教育国际视野,与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捷克、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10余所高校建立合作与交流关系,常年选派学生和骨干教师赴草堂大学、帕拉茨基大学、北方大学、博特拉大学、斯旺西大学、高地与群岛大学等交流和访学, 推荐品学兼优的学生赴美国带薪实习和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开始招收留学生,累计招收老挝、加纳、尼日利亚、喀麦隆等11个国家留学生105人,目前在校国际学生65人。校园文化学校注重环境与校园文化对师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充分发挥校园自然和人文景观及文化艺术科技活动的育人功能,打造生态、科技、文化校园。近五年参加全国和全省大学生艺术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啦啦操、曲棍球等赛事,获得国家级奖励近百项、省级奖励 400多项。舞蹈《致青春》《魂铸巴山》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舞蹈《雨润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赤雪同行》、绘画《秋水游》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第二届军事训练营,囊括理论知识竞赛、无线电测向 、识图用图训练、实弹射击四个训练科目一等奖;2017年获教育部“国防教育特色学校”称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获“全国优秀理论社团”,蒹葭汉服社获“全国优秀大学生国学社团”,电脑学会获“全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科技社团”,学生社团联合会获“全 国学生最具影响力社团联合会”,37名学生登上2017年央视春晚舞台,3名学生代表中国高校参加第七届亚洲杯室内女子曲棍球赛荣获亚洲第6名,参加2018年美国旧金山世界排舞冠军赛荣获4项第1名。微电影《知返》获教育部“我心中的思政课”展示活动二等奖;我校学生参加2020“金蝶杯”智能财务云大赛荣获全国一等奖。
  • 西华大学成都市金牛区
    学校简介西华大学是四川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支持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始建于1960年,时名四川农业机械学院,是为贯彻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重要指示,国家在当时的七个大区分别布点建设的农业机械本科院校之一,建校当年开始招收本科学生。学校1978年被四川省确定为六所重点高校之一,1982年成为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3年更名为四川工业学院,1985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0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四川工业学院与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华大学。2008年四川经济管理学院整体并入西华大学。建校61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四川,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定位,秉持“求是、明德、卓越”的校训,传承“知难而进、自强不息”的优良办学传统,主动适应国家和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内涵提升为核心,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办学声誉卓著。学校现有四个校区,校园面积近4000亩,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雅宜人,荣获四川省首批文明校园、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称号,是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校本部位于成都市郫都区,彭州校区位于成都彭州市,人南校区位于成都市武侯区,宜宾校区位于四川首个省级新区宜宾三江新区。学校教学科研及体育设施齐备,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1060万册(件),是全国收藏《中华再造善本丛书》的100所高校之一。学校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师资力量不断壮大。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 1000余名,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150余人次。学校还聘请了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国内外著名专家担任学校特聘教授。学校始终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兴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以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体,不断健全育人体系,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现有21个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4.5万余人,举办有工、理、管、法、经、艺、文、教、农、医等10个学科门类,拥有2个省一流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39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9个本科专业2021年招生,具有面向全国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拥有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特色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及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等60余个次。5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批教育部新工科项目、新农科项目、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200余个。办学61年来,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华明、美国发明家科学院院士任志锋、东方电气集团首席专家石清华、东方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等校友为代表的各类人才28万余名,已经成为四川省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强化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推进科教融合,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拥有国家级教学示范基地,建有省级大学科技园和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是四川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近五年,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内外重大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820余项、省级奖2860余项;在全国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唯一特等奖,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国际特等奖提名,在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中实现我国该赛项上奖牌零的突破并获得银牌。学校重视网络育人和文化育人,艺体教育特色鲜明。学校是“易班”网络思政平台全国推广第一所试点高校、全国易班共建示范高校,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等上级领导来校调研指导易班工作。学校荣获第八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第九届优秀成果特等奖。学校招收乒乓球、跆拳道、足球高水平运动队学生;奥运冠军陈龙灿执教学校,带领乒乓球高水平运动队获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乒乓球男团冠军;西华啦啦操队获世界啦啦操锦标赛第三名。学校获得全国高校“校园好声音”比赛两届冠军、一届亚军;学生艺术团多次参加央视春晚等文艺演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好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校被评为四川省就业先进单位。学校面向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区域发展战略开展科学研究,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能力不断提升。现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民委国别区域研究中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四川2011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部省级平台近20个。学校凝聚学科科研优势,努力服务四川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牵头编制四川省农业装备、川菜产业、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三大产业攻关路线图。近三年承担国家和部省级重点科研课题40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部省级以上各类成果奖30余项。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内合作和国际交流。学校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高校;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天府创新研究院”;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开展农机和食品领域合作;与省农业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等政府厅局分别共建“四川现代农业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应急管理学院”“四川质量发展研究院”。学校建有国家民委“日本应急管理研究中心”、省“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省“国际科技合作(澳新)研究院”;与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印尼等10余个国家的70余所高校广泛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学术及科研合作,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与印尼三一一大学共建孔子学院;近年来留学生规模大幅增长。奋进新时代,阔步新征程。全体西华人正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改革创新,砥砺奋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国内知名的重点综合性大学,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学校简介砥砺奋进,岁月流金。西南民族大学坐落于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染青城峨眉之灵秀,汲工部武侯之神韵,是民族高等教育镶嵌在祖国大西南的一颗明珠。学校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综合性民族高校,前身为西南民族学院,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2005年,实现国家民委、成都市共建;2015年,实现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共建;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与学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西南民族大学是在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高校之一。学校继承了诞生于抗日烽火中延安民族学院的优良办学传统,润育在共和国初升的晨曦里,凤凰涅槃在改革开放时期,当前正意气风发地奋进在新时代新征程。2003年,在首轮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7年,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第五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学校”称号。薪火相传,接力奋斗。学校始终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校训精神,在探索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行。经几代民大人的披荆斩棘、锐意进取,目前,学校含文、史、哲、经、管、法、教、理、工、农、医、艺等12个学科门类,占地面积近3000亩,在成都市有武侯校区、航空港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建有“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畜牧业高科技研究示范基地”,校舍建筑面积113.6万平方米。拥有极富特色的民族博物馆和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藏学文献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彝学文献馆。其中民族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建立的第一批博物馆之一,收藏有国内30多个民族的各类文物8000多件(套),是全国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有56个民族的在校全日制学生3万余人;教职员工近3千人,其中博、硕士生导师664人。学校汇聚了一批又一批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优秀教师,有56人先后荣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获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7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人才项目,3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84人次先后入选国家民委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201人次先后入选四川省人才项目、突贡专家等。励精图治,笃行致远。学校设有25个学院;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87个本科专业;有9个一级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专业获批省级及以上“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其中4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有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10个省级本科特色专业,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目前,馆藏图书资料1100余万册(含电子文献),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49亿元,校园数字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是全国“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全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央部属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和“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连续十次被评为“四川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先进单位”。铸造品牌,彰显特色。学校2000年以来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6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2项,国家科技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16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2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近1700项;出版学术著作1300余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480余项。特别是在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高原牧草培育、民族医药、民族经济、民族旅游、民族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平台“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有9个教育部、四川省、国家民委等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四川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2011协同创新中心),5个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工程实验室;16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平台、2个省(部)级智库、1个四川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四川省社科普及基地。国家民委、文化部、中国社科院、四川省、中国生产力学会先后在学校建立了“国家民委少数民族古籍文献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西南研究中心”“中国西南民族语言资源库建设基地”“全国双语法官培训基地”“四川省干部教育培训高校基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中国生产力科学研究院”和“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等。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公开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民族学刊》等。《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民族学刊》连续多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和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开放办学,多元融合。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近年来,与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南、青海、西藏、重庆等7个省市区在内的21个州、县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与多家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武陵山片区脱贫攻坚;对口帮扶阿坝州红原县、若尔盖县、凉山州盐源县,获四川省对口定点扶贫工作先进单位。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学术交流;与德国慕尼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德克萨斯理工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日本法政大学、龙谷大学、英国切斯特大学、波兰克拉科夫经济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50余所国(境)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先后选派近1000人次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累计招收70多个国家的7500余人次留学生。学校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56个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绽放、交相辉映,各民族师生员工情同手足、守望相助,营造了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共同进步的人文环境。学校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多项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分获全国、四川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特等奖、一等奖。民族博物馆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春华秋实,桃李芬芳。建校以来,22万名各族学子从学校踏入社会建功立业。其中,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改革先锋”——全面从严治党中纪检监察干部的优秀代表,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他们积极投身于民族地区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成为民族地区“回得去、留得下、用得上、靠得住、干得好”的“永久牌”人才。从康藏雪域到天山南北,从巴蜀大地到天涯海角,以这些优秀校友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民大学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热血和忠诚书写责任担当,用青春和生命回馈祖国和人民,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逐梦前行,再创辉煌。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着力实施“以本为本、特色发展、人才强校”三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评价改革,为高水平现代化综合大学而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资阳市雁江区
    学校简介资阳口腔职业学院由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投集团属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主体、重点建设项目的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之一,省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绝对控股(占比70%)的四川牙谷园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属于国有民办高校(二类事业单位)。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成立,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一、“全国第一所”以口腔命名的高等职业学院,是“中国牙谷”重要支撑,川投集团大健康产业——“中国健康谷”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地处资阳市“中国牙谷”,是全国第一所以口腔为特色,服务口腔全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的高等职业学院;是四川省产业转型发展重点项目——“中国牙谷”“产、学、研、医、养、销”人才培养基地;是川投集团打造成青、乐雅、攀西800公里黄金海拔集中区——“中国健康谷”人才培养基地。二、“华西口腔”专家团队引领学院建设发展学院由四川大学委派以华西口腔医学院为主的专家教授组成核心管理团队办学。学院严格按照高等职业学院师资标准,科学组建师资队伍,严把教学质量关,打造多元化实习平台,满足社会对口腔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人才的需要,为全国的口腔事业、牙科产业、大健康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市场化”科学设置专业,建设“四化双高”高职院校学院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以口腔为特色,服务口腔全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适应四川省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按照“市场就业导向”设置专业,注重实践操作,走“特色化、技能化、信息化、国际化”道路,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双高”高等职业学院。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