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2024年拟在粤招生普通高校的本专科专业选考科目要求 (3+1+2模式)
2023-10-3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广东.jpg

点击查看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广东医科大学的前身是中山医学院湛江分院,创建于1958年,1964年升格为五年制医学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湛江医学院,1992年易名为广东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广东医科大学。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战线先进单位,1978年有2项科研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励,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列为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1991年获广东省办学水平评估一等奖,2005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8年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2年获批设立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2013年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5年5月临床医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6年1月学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20年7月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2019年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有效期6年。2021年8月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建设高校。学校还进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世界大学排名中心(简称CWUR)和美国权威的USNews世界大学排行榜两个著名权威榜单。学校总面积近2300亩,由湛江校区、东莞校区两部分组成,湛江校区位于富有亚热带风情的沿海开放城市湛江市;东莞校区创建于2002年,位于东莞市美丽的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万余人,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院、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技术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4个学院(部)。学校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4个(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攀峰重点学科1个、省级优势重点学科2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设岗学科5个。设有普通本科专业37个,覆盖医学、理学、工学、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7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26省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广东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高校重点专业4个,广东省级课程思政建设改革项目9项。有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近两届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有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25个临床专科)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9个临床专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4个。学校现有教职工1868人,其中专任教师1329人,博士生导师67人,硕士生导师921人(含附属医院),双聘院士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2人和讲座教授2人,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学校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8人,广东省教学名师7人,“千百十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4人,省“特支计划”人才2人,“扬帆计划”32人,南粤杰出教师、南粤教坛新秀、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和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0人次,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名中医5人,广东省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17人。学校拥有良好的教学科研条件,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7个,专门建立了1万多平方米、设备齐全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现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14所非直属临床医学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合作教学机构遍布我省各地,形成了良好的校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有科研平台服务管理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6个、市厅级重点实验室2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是“广东省医学分子诊断协同创新发展中心”、“湛江市医药产业联盟”、“广东省生命文化学会”等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牵头单位或会长单位。“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级科研项目168项,其中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 SCI/EI 收录论文 1309篇,出版学术著作61部,获国家专利授权128件,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5项。学校网络是广东教育科研网湛江地区汇接中心,全面覆盖湛江、东莞两校区和直属附属医院,校内数字信息点超过3万个,建设有网络教学平台和各类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学校还拥有现代化的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198万多册,电子图书151万多册,音视频材料9000多小时,订有纸质期刊800多种,电子期刊4万余册,购买及可利用中外文数据库30余个。《广东医科大学学报》是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葡萄牙、芬兰、波兰、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开展了各类交流合作。先后加入中俄医科大学联盟、“一带一路”热带医学联盟、中芬应用型科学大学联合会,师生参与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活跃度逐年提高,先后获得欧盟“伊拉谟斯+”高校能力建设及教师交流项目。学校于2010年起招收港澳台学生,2019年起招收本硕博层次来华留学生。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始终坚守“面向基层兴医强医,培育英才守护健康”的责任担当,形成了面向基层培养高素质医学专门人才鲜明的特色,获得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专家的高度认可,得到张德江、胡春华等领导的高度评价,《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的充分肯定,称赞学校是“基层医生的‘摇篮’”。办学64年以来,学校为国家和地方共培养输送了23万余名医学人才。学校生源充足,是广东省考生报考的热门省属本科院校之一。通过质量工程的建设,毕业生基础知识牢固扎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显著增强,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04%,在省内位居前列。2016年至今连续六年获得全国“最佳实践大学”殊荣。学校近五年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国家级170项、省级409项。学校团委被评为“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学校恪守“立志立德、求真求精”的校训,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广东医精神,弘扬“严谨、朴实、仁爱、奉献的校风”,实施特色发展核心战略,坚持“以党的领导为根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立足广东,融入湾区,面向全国,走向世界,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同类先进、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医科大学,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崇高职业道德、强烈社会责任、深厚人民情怀,富有良好科学精神、创新素质、国际视野,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厚实人文素养,服务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国家和广东省的卫生健康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截至2022年3月1日)
  • 学校简介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5月,前身是创建于1928年的罗定师范学校,设立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建立了云浮市云计算大数据人才培养基地、云浮市电子信息产业技术服务中心、云浮市南江文化研究中心和云浮市自动化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了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是共青团中央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广东省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广东省中小企业培训示范基地和云浮市文明单位。学校下设马克思主义学院、社区教育学院、机电工程系、信息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外语系和艺术体育系8个教学单位,开设有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与信息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财经商贸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交通运输大类、旅游大类共八大职业门类专业,共36个招生专业,学院建设有中央财政支持服务产业专业2个、教育部认定的生产性实训中心3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公共实训中心4个、省级以上实训基地1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与开放课程4门、‘1+X’证书建设项目5个,与岭南师范学院、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建立了三二分段专升本育人试点项目。学校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联合开设专升本自考(函授)沟通班,共有15个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同时兼修,按要求修满所需学分可获所选修院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成人教育学生1200多人。办学以来,学校秉承“为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大力弘扬“诚朴勤学、砺能求索”的校训文化,积极传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校风,全面践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风,着力倡导“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学风,遵循高职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实施校企精准对接、精准育人,与云浮、佛山、广州、东莞、深圳等地方的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协同育人友好合作关系,培养了一大批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先后为社会输送了35900多名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状况好,总体就业率超过98%。新时代,学校大力倡导“政治办学治校、安全办学治校、标准办学治校、特色办学治校、绿色办学治校”,按照“补短板、建内涵、树品牌、创一流”的工作思路,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创建“师范传统,工科特色”的区域高水平高职院校。
  • 暨南大学广州市天河区
    学校简介学校概况 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二字出自《尚书·禹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远播到五洲四海。学校目前是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共建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直属中央统战部管理。暨南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学校的前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广州复办。改革开放后,学校快速发展。1996年6月,暨南大学成为全国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的大学。2015年6月,学校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莅临暨南大学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暨南大学坚持办学特色,把学校办得更好,为海外侨胞回祖国学习、传承中华文化创造更好条件。2019年8月,中央统战部、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决定共同建设暨南大学。素有“华侨最高学府”之称的暨南大学,恪守“忠信笃敬”之校训,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培养造就人才。学校积极贯彻“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7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各类人才40余万人,堪称桃李满天下。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之一,暨南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第一所由国家创办的华侨高等学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全国首批试行学分制的高校,最早在综合性大学里开办医学院的大学,最早设立华侨华人问题研究机构的大学,最早创设商科的大学……目前,学校学科齐全,文理工医兼备,设有37个学院,58个系,27个直属研究院(所);有本科专业10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4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1种;有博士后流动站19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近年来,在师生的努力下,学校学科建设和实力明显提升。目前,学校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4个、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二级学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二级学科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二级学科12个,广东省重点学科交叉学科1个。学校的化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材料科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 植物学与动物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计算机科学等13个学科进入ESI世界排名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校30个一级学科上榜,数量位列全省高校第三,其中新闻传播学获评A-,应用经济学、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工商管理获评B+。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结构优化,有专任教师2749人,其中两院院士(含双聘)9人,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7人,杰青、优青获得者43人,“珠江学者”50人,教授889人,副教授1063人,博士生导师1052人,硕士生导师2161人。学校的办学影响日益扩大,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经成为海外华裔及港澳台地区学生报考深造首选的热门高校,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港澳台侨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含双语教学示范课程)8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4门,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学校目前有全日制学生46036人,其中本科生29597人,研究生16439人。在校港澳台侨学生13624人,外国留学生2414人,来自100个不同国家和地区。学校校园文化丰富多彩,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创新创业氛围浓厚,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运会等多种国内外文体艺等赛事中屡创佳绩,暨南健儿苏炳添、陈艾森、谢思埸等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上为国争光。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暨大毕业生深受海内外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一直位居同类院校前列。学校科研实力逐步增强,现设有国家部省级科研平台114个。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校近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经费、SCI等权威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数量持续增长。近5年,学校人文社科领域共获批国家级重大项目48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2项,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立项数排名全国高校第四位,2021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立项数位列全国高校首位;现有中华文化港澳台及海外传承传播省部协同创新中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等国家级文科平台,有国家话语体系研究中心等10多个省级研究平台;同时,人文社科领域高端成果不断涌现,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近130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发表论文近10篇,在SSCI、A&HCI等国外权威索引期刊发表论文1300余篇。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国际化特色突出,已同世界五大洲62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417家高等院校和文化、科研机构签订了696份学术交流合作协议。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招生院校,在全球77个国家设立127个招生报名点,设有全英语授课的国际学院,2017年获教育部批准招生的暨南大学伯明翰大学联合学院正式开学,2021年获日本文部科学省认定的暨南大学日本学院在东京正式开学。在校外国留学生2414人,来自1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本科生2017人,研究生276人。学校学风浓郁,人才辈出,校友遍布世界各地,“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尤以香港、澳门等地较为集中。前国务院副总理吴学谦、李岚清,著名侨领、新加坡大学首任校长李光前,前泰国议会主席、副总理许敦茂,中国两院院士谭其骧、邓锡铭、侯芙生、曾毅,烈士江上青、陈镇和(华侨)、符保卢、符克(华侨),以及近年来内地和港澳台地区许多政府、工商及文教界知名人士均是暨南大学不同时期的杰出校友。学校在广州、深圳、珠海三地设有五个校区,校本部在广州市石牌。校园占地总面积214.3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76.80万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45.20万平方米。学校图书馆藏书398万册。学校设有23所附属医院,其中三甲医院11所。21世纪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肩负着为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地区培养人才光荣使命的暨南大学更加任重道远。新时代全体暨南人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及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继续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弘扬“忠信笃敬、知行合一、自强不息、和而不同”的暨南精神,坚持“质量是生命、创新是灵魂”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力实施“侨校+名校”的发展战略,为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 更新日期:2021年12月
  • 学校简介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是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简称“南洋理工”。学校与广东科技学院、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同属广东南博教育集团旗下高等院校,依托南博集团雄厚的办学实力与集团化办学优势,取得了卓越的办学成绩,赢得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学校坐落在有“广州后花园”之称的广州市从化区,其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广州校友为传承和发扬南洋公学“教育报国”精神于1984年创办的广州南洋自学辅导大学。学校以“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为愿景与使命,遵循“育人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特色荣校,制度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建设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举办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为发展目标,立足广州,面向广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主动适应珠三角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基于跨界发展的“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技能突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校园办学条件全面优化学校设有建筑工程学院、智能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卫生健康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数字艺术与设计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八个二级学院。现有全日制专科在校生12000多人,专任教师700多人,博硕占比60%,高级职称占比24%。教师队伍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南粤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广东省技术能手等先进典型。校园占地511亩,规划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已建成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6亿多元;建有先进的专业实验室(场)151个,其中国家级生产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职教育公共实训中心1个,省级校内外实践基地15个;多媒体教室186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 7213.88万多元,普通课室全部安装空调;图书馆面积1.3万平方米,纸质图书98.5万多册、电子图书41万册;拥有标准塑胶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学生文体活动场馆;学生公寓全部装有空调、宽带,提供热水供应等,并在生活区建有商业一条街等生活配套设施。教育教学改革成果丰硕学校专业设置以工科类专业为主,医、教、文、艺、经、管类专业协调发展,现有招生专业56个。拥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省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群1个、专业5个。学校先后荣获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13项、市级奖项5项,其中《高职院校“技能优先,基础模块”教学改革研究》荣获2016年全国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十佳”案例奖,《“五维一体”思政工作模式》入选2019年广东高校党建“十佳创新案例”,《基于跨界的“阶梯式、多平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校企协同育人成效显著学校紧紧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市场导向,大力探索“产教跨界发展、校企精准育人”的协同育人机制。与美的集团、海尔集团等近60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含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59家);建立了不同专业订单特色班73个,基本实现专业全覆盖,形成了独具南洋理工特色的“订单模式”;与南方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共建卫生健康学院,与用友集团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财务管理、会计专业,医教、校企共同培养卫生健康、云财务会计师等高级人才;广州亚乔汽车等企业在我校建立企业标准校内人才培养示范区,为学生实习实训条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升近年来,师生在国家、省级技能赛场上斩获佳绩,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国网站设计开发大赛、全国跨境电商大赛、全国电子商务类三创大赛、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省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等赛事中成绩优异。学校在2020年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取得了全省民办高职院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并作为全省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代表广东省出征国赛。学生培养质量在广东省内企业和高职教育领域获得了高度认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根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报告,学校在广东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调查中排名全省第二。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2017年以来,学校教科研实力及社会服务能力快速提升。先后有210多项科研项目获批立项,其中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纵向项目128项,包括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省哲社规划基金、省级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省级自然科学重点项目、省级重点领域专项等一批高水平项目;2019、2020、2021连续三年在省级普通高校重点科研项目和平台中的立项数位居全省民办高职第一;拥有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级特色新型智库、1个省级民办教育研究基地、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产教融合创新平台、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和4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学校牵头成立了五个产业子联盟,为助力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2017年至今共获省、市科协项目22项,开展科普及社会服务活动92项,连续八年七次荣获“广州市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先进企事业科协”。综合办学实力位居同类院校前列近年来,学校大力推进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着力打造“思想道德好、实践技能高、综合素质高和就业质量高”即“一好三高”的人才培养特色。学校荣获教育部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民政部“全国民办非企业单位优秀服务品牌”单位,全国首届军事训练营“优秀组织单位”;作为唯一一所民办高职院校入选“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被广东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全省教育系统党建工作先进集体”,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就业工作督查优秀等级”。学校还先后荣获“广东最具就业竞争力民办学院”、“广东最具社会认可度学院”、“广东省国防教育先进工作单位”、“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质量评价特色学校”、 “全国职业院校官微十强”等殊荣。在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2021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强校工程”考核中,学校位居全省民办高职院校第二名。广东省教育学会授予学校“广东当代民办学校突出贡献奖”,广东省民办教育协会授予学校校长“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人物”。(数据更新于2022.3.29)
  • 学校简介建设以大健康为特色的创业型职业技术大学一、办学基本情况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始办于1993年的“广州岭南文化技术学校”,2001年5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学院投资方为广州岭南教育集团有限公司,性质为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贺惠芬任董事长,劳汉生任校长。是一所集医药健康类、电子通信类、现代制造类、财经管理类和创意设计类专业为一体的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现有广州和清远两大校区,校园总面积1316亩,校舍建筑面积64万余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93亿元,纸质图书逾169万册;截至2021年10月,有高职在校生23577人(含高职扩招);拥有专任教师为1043人;现有13个教学单位,43个高职招生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药学、软件、模具、动漫),并有省高水平建设专业群5个(护理、中药学、软件、模具、动漫),省二类品牌建设专业2个(中药学、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均已经启动建设)。近年来,学院招生连续多年高出省录取线几十分并于第一志愿录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连续五年位居广东省民办大专院校前列,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2006年,学院以良好等级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0年,学院获省政府授予“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3年,被确定为省民办院校唯一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同年获得教育部等六部委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被评为“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获得年度民办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创新奖。2019年,通过广东省高职示范校验收复核及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学校复评,同年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并获省级品牌专业立项2个。二、办学指导思想与特色成效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育人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重点,紧密对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行业需求,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创业创新能力的“博学而雅正,业专而技精”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坚持以国家关于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最新精神为指导,以示范校建设、国家优质校建设为引领,注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院内涵与特色发展。主要特色成效体现在:一是构建“一体两翼”育人体系。即以育人为主体,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为两翼,努力建设成为以大健康产业为主要特色的创业创新型大学。二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围绕“一校一园”“一院一企”教育产业格局,构建产业园-“双院长”制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的产业链,形成体验-实践-实战教学链(岗位链),建设产业上下游有机衔接的政行校企共建、共治、共享的办学体制机制。三是推进“1533”工学结合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1+3”“5+3”“3段式”。“1+3”:“1”是完成国家规定教学任务,“3”是学生在校期间要完成3个真实项目:专业项目、公益项目、电商项目,以真实项目为抓手,重构课程体系;“5+3”:师生组建真实创业项目团队,体验5个角色,配备3个导师; “3段式”:学生在校期间,按照体验、实践、实战的步骤,完成生产实训活动。四是实施基于美国DQP体系的学分制改革。该项目获广东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立项,并获广东省2019年教学成果二等奖。五是推行书院制师生共同成长社区管理模式。全面实行书院制管理,组建七大书院,融博雅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为一体,打破年级专业,构建师生共同成长的社区。六是积极服务社会发展。学院以服务社会发展为己任,成立了公益慈善学院、乡村振兴教育学院,与黄埔区合作共建黄埔社区学院等,积极投入社会发展多个领域的服务活动,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