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省高考美术与设计学类统考8日大考
2017-01-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月4日,西北师范大学发布了《2017甘肃省高招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指南》。1月6日,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统考开始在西北师范大学报名,考试在1月8日进行,考点分设在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文理学院,请考生报名后仔细查看自己所在的考试地点,以免延误考试。

万余人将在6日报名

2017年,我省共有11885人报名参加了美术与设计学类高考文化课报名,比2016年减少1799人。考生笔试、面试考场及座位顺序由计算机程序随机安排,与报名顺序无关。

考生于1月6日7:00至20:00持本人身份证(现役军人持军官证)和艺术类专业准考证到西北师范大学体育馆排队报名,逾期一律不予补报。报名点将为每位考生打印《报名登记表》,考生要仔细核对相关信息,确保报名信息准确无误。报名时所持身份证要与普通高考文化课考试报名时一致。报名结束后,按工作人员引导排队签字、提交《考生诚信考试承诺书》,并在《报名登记表》上盖章后离开报名场所。

分两个考点考试

今年继续实行分点考试,设西北师范大学和兰州文理学院两个考点,唐卡和书法考试均在西北师范大学进行。兰州文理学院南校区有1个考区,西北师范大学有3个,包括知行学院中楼,新校区教学楼,本部1号楼、10号楼。

考试时,考生持《报名登记表》、身份证、艺术类专业准考证等相关证件,按时前往相应考点参加考试。考前50分钟考生凭艺术类专业准考证、身份证和《报名登记表》进入考场;开考15分钟后严禁进入考场参加当次科目考试。

1月下旬公布成绩

为确保考试公平、公正,欢迎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对考试各个环节进行监督。监督举报电话如下:1.甘肃省教育考试院:0931-4636229;2.西北师范大学纪委:0931-7971609;3.西北师范大学招生考试中心:0931-7971922。

省教育考试院将于2017年1月下旬在网站开通考生统考成绩查询功能(查询网址:http://www.ganseea.cn)。

出行提示

西北师范大学校本部:乘坐公交BRT、103路、20路、121路、72路、66路。

西北师范大学新校区:乘坐公交BRT至西北师范大学站下车,步行至铝厂家属区,向北走约400米即到。

知行学院:乘坐公交BRT车至甘肃政法学院站下车,步行至水挂庄桥,向北走约400米即到。

兰州文理学院南校区:乘149路、135路、10路、82路公交车。(记者 魏娟)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肃省天水市,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特色,工科类、商务类和管理类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973年,伴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需要,学校在西北重要工业城市——天水成立。2009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制为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装备制造业技师学院,与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运行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现已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体、技师教育为支撑、本科教育为延伸”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培养从中职到高职、技工到技师的多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围绕机电特色和优势,为装备制造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不动摇。根据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提出“知能合一、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目标,通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旨在打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和区域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职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学校占地面积669亩,建筑面积29.01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5万元。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11298人、技师学院在校生1184人、成人本专科学生492人。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拥有各类专兼职教师6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2人,“双师型”教师226人。学校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下设12个二级教学单位,先后建成“华天产业学院”“天水锻压产业学院”“奥迪学院”“‘66’创意产业学院”等4个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学校首批入盟“甘肃中德学院”,并入选“丝绸之路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瑞士乔治费歇尔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首批培育建设单位;2022年,学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精、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车间就是课堂”、“动手也是学习”的教学理念,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陇东南共享型实训基地1个,其中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各类专业实训实验室60余个,其中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培育单位”,3D打印体验中心、逆向工程中心、数控多轴加工仿真、工业机器人等15个实训实验室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先后牵头组建甘肃省机电职教集团、甘肃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北)职教集团和天水市装备制造职教集团。2021年,甘肃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现有智能加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工电器技术、车辆应用与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6大专业群,开设高职专业40个,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骨干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成功入选“甘肃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申报并认定了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和厅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坚持紧盯地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建设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19年,学校牵头组建的“甘肃省3D打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成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0项,先后与数十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创新协作关系,并牵头成立了天水协同科技创新研究院。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年来,有数百名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优良的办学条件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学校与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也与华天科技、长城电工等国内行业知名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协议,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满意度连续两年突破90%,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省级文明校园”“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后,学校将始终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和“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之路,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全力打造“技能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甘肃财贸职业学院于2016年2月29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由省政府举办,隶属于省教育厅,是全省唯一一所公立财经类普通高等职业学校。学院是在原兰州服装职工大学的基础上,由7所省教育厅直属学校整合而成。学院位于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校园面积1050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入15亿多元。学院加挂“甘肃教育培训中心”牌子,协助省教育厅为全省教师培训工作提供指导和服务。学院同时也是“甘肃省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甘肃省商贸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学院设有会计系、金融系、物流系、经济管理系、艺术设计系、应用工程系、信息技术系、现代服务系等8个专业系部。现有在编教职工424人,其中,专任教师353人,正高级教师13人,副高级教师162人,"双师型"教师102人,具有研究生学历及硕士学位的教师57人。学院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现有高职专业26个,中职专业16个,有在校学生9700余人(其中高职学生8300余人)。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在省内外建有60多个实训基地。学院投入近3000万元,建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华为全套设备云计算数据中心;投入5000万元,建有建筑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现代物流实训中心;在学院南面还建有为园区院校服务的“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公共资源共享区”,占地面积732亩,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项目总投入8亿元人民币。主要功能区有:公共实训中心、图书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卫生保健中心和商业服务中心等。学院立足兰州新区,紧密围绕甘肃八大产业布局,服务“一带一路”经济建设。重点在会计、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现代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等现代服务领域,彰显财经商贸院校办学特色,培养服务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 学校简介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6年2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其文脉缘起于柳湖书院,距今有百余年办学历史。2016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大专层次学生。学院位于平凉市东城区,校园占地500亩,另有实验用地1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设计理念先进,前校后厂,建成“工厂+教室+学生+师傅”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孵化基地。校园环境优雅,花木葱茏,人在树下行,车在地下停,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学院设有教育、医学、文化艺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七个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 附设体育运动学校,另有附属医院和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托管平凉信息工程学校。现开设32个高职专业,现有大中专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88名,其中外聘教师65人,专任教师492人,教授20人,副高级职称170人,研究生90人,“双师型”教师175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院办学资源雄厚,实训设施齐全。共有实训工厂、实训中心、实验实训室175个,各类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亿元,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96%以上。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共计43万余册。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院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注重学生基础道德和基础行为习 惯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石;与30余家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8个本科院校开展专接本教学,打通学生成才立交桥;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与10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夯实基础。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韩国又石大学签署了互派交流生、“2+2”、专升本等合作办学协议,拓宽了学生成才渠道。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多层次、多类型的实用型人才,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凝练出“崇德 笃行 强技 创新”的校训精神。新时期赋予新任务,新起点承载新使命。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陕甘宁职业教育高地,力争在“十四五”末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省内知名、西部有名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 河西学院张掖市甘州区
    学校简介河西学院是甘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教育部确定的复旦大学对口支援西部高校,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院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甘肃省硕士学位立项建设单位,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战略区位 河西学院位于丝绸之路黄金段、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域内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服务区域主要面向河西走廊、甘肃及周边新疆、青海、内蒙、宁夏四个少数民族省区,战略地位重要,地域优势独特,自然资源丰富,文化禀赋深厚,办学育人空间广阔。办学历史 河西学院发端于1941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张掖师范学校;1958年成立张掖师范学院;1959年改办为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62年调整为张掖师范学校;1978年恢复张掖师范专科学校;1992年更名为张掖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并入原张掖农校和张掖地区职业中专;2001年升本改制为河西学院;2014年原张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掖市人民医院整体并入学校,组建新的河西学院;70多年来已累计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办学定位 学校坚持“立足河西、面向甘肃、辐射周边”的办学定位,践行“以人为本、知行合一、止于至善”的治校理念,以“做河西文章,出特色成果,建丝路名校”为发展目标,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之路,致力于把学校建成河西走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基地、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办学条件 学校总占地面积近4000亩,校舍面积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8亿元,实验仪器设备总值2.14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4万册,电子图书153万册;学校拥有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学术中心、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有钱学森纪念馆、河西走廊生物多样性馆、艺术创意中心、河西历史文化馆等场馆,学校为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单位;被誉为甘肃最美的大学校园之一。附属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国家首批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甘肃省首批助理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床位1400多张,年接诊60多万人次。学科专业 学校坚持师、农、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设有20个二级学院,64个本科专业,11个医学专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已形成“教师教育、生态农业、医疗卫生、应用文理、工程技术”5大学科专业群;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种子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小学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种子科学与工程、音乐表演、工商管理、土木工程),省级特色专业13个(小学教育、学前教育、旅游管理、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工商管理、护理学、应用化学、物理学、应用心理学、园艺、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重点学科6个(中国史、数学、化学、农业资源与环境、中西医结合、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以提高适应性、满足多样性、突出特色性为目标,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为重点的教育教学改革,持续实施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教学改革成果奖获一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多项省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1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一大批学生在全国、全省及国际各类竞赛中获奖。学校面向全国20个省、市、区招生,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18697人,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祁连学者”人才工程,创造性留才、引才、聚才、用才,努力培养和造就“师德强、教学强、学术强”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018人(含附属医院),其中专任教师1100人,教授191人(含主任医师),副教授398人,高职比53.5%;博士277人,占比25.2%,硕士以上教师占80.5%;有兼职院士6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省级优秀专家14人、省级教学名师10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人、甘肃省园丁奖获得者9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14人;聘请10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为学校兼职教授。杰出校友、中科院院士李灿任名誉校长,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杨玉良任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任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任祁连山生态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学术机构 有54个研究院(所、中心),省级科研团队4个,博士后工作站1个(微藻工程)。已建成甘肃省应用真菌工程实验室、甘肃省微藻工程技术中心、河西史地与文化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20个省级以上科研服务平台;与西路军纪念场馆联合成立西路军研究院,与复旦大学共建“复旦—甘肃丝绸之路经济带协同发展研究院”,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河西走廊智库”,与新农创集团共建乡村振兴研究院。科研成果 学校始终坚持做河西文章,致力于“产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扶持一批河西研究专家,培养一批服务河西的名人”,在河西种业、沙产业、河西简牍、敦煌文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等方面已形成鲜明的学科优势和特色。近年来,秦大河、杨玉良、李玉等30多名院士和陈平原、陈思和、白岩松、毕飞宇等120多名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祁连山生态与水资源保护论坛”等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先后在学校举办;学校是省属高校近年来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最多、来校讲学的院士、著名学者最多的学校。近5年,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0余项,国家部委项目30余项,省市科研项目200多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20多部,发表论文3000多篇,近百项成果获省、市科技进步奖、科技发明奖、社科成果奖, 获得50余项发明专利。校园文化 学校坚持以经典文化打“底气”,以精品活动养“文气”,以核心价值立“正气”,实施“一院一品”工程,打造特色品牌,已成为彰显河西精神的文化学术高地。省级院团品牌《大梦敦煌》《丝路花雨》《月上贺兰》等大型歌舞剧先后来校演出,自创舞剧《裕固风华》被教育厅纳入全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兰州高校和河西4所职业学院巡演。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获得全国第七届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对外交流 学校坚持开门办学、开放办学。与美国福特海斯州立大学、布莱恩特大学等国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与台湾首府大学、万能科技大学等港台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来自美国、英国、新西兰等国家的文教专家140余人来校工作,有3人获得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 2016年开展留学生教育;设有中西亚青年国际学院;学校被授予“甘肃省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对口支援 复旦大学对口支援学校八年来,两校真诚合作,不断丰富支援内容,在教师进修深造、学术交流合作、互派干部挂职、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交流合作,其中300多名教师到复旦大学进修学习,63名教师攻读博士学位,45名干部挂职锻炼,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工作格局和“对口支援+”新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果。 支教援疆 学校多年来坚持支教援疆,已派出22批9000多名师范生到新疆进行顶岗实习,有力地支援了新疆基础教育,学校支教工作两次被新疆自治区教育厅表彰;学校大力支持和积极鼓励毕业生到新疆就业,实施“实习带就业工程”“千人进疆计划”,在全疆14个市州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立就业创业基地,每年超过1000人到新疆各级各类企事业单位就业。发展愿景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不断推进“转型、提升、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河西学院升级版,力争早日建成河西大学。
  • 兰州大学兰州市城关区
    学校简介兰州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和良好声誉。现有城关、榆中2个校区,校园面积3544.32亩。学校创建于1909年,始为甘肃法政学堂,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1928年,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1946年,更名为国立兰州大学。新中国成立后,在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确定为国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入选“211工程”“985工程”建设高校,2002年和2004年,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兰州医学院先后并入和回归兰州大学。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在11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坚守在西部、奋斗为国家,走出了在经济待发达地区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奋进之路,创造了化学“一门八院士”、地学“师生三代勇闯地球三极”、中科院“兰大军团”、隆基兰大合伙人等享誉国内外的“兰大现象”。学校按照“兴文、厚理、拓工、精农、强医”的学科发展思路,着力构建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学科体系。是我国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首批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2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涵盖了12个学科门类,是具有学位授权自主审核高校之一。有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物学、农业科学以及社会科学总论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学校坚持“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工作理念,构建引进、培养、稳定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现有专、兼职教学科研人员290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17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99人。有研究生导师2105人;在站博士后245人;临床医学教授144人、副教授296人。有两院院士22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6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8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入选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8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1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含跨世纪)入选者129人;甘肃省拔尖领军人才12人;甘肃省领军人才165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9人;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28人、优秀青年文化人才12人;甘肃省飞天学者34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勤奋、求实、进取”的优良学风,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不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首批设置文、理科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高校,是我国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19所高校之一。现有本科生20146人,硕士研究生13297人,博士研究生3808人。有103个本科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有5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42万余名校友以浓郁的家国情怀、独特的坚守奋斗,赢得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勤奋实干”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毕业生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均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学校秉持“顶天立地”的科研观,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将地域的比较劣势转化为基于自然禀赋的比较优势,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甚至国际科学问题,在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4个一流建设学科以及磁学、核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青藏高原、冰川冻土、风沙治理、多肽药物、西部高发疾病、敦煌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亚问题、政府绩效治理、应急管理、区域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显著。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紧盯“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成立了一批创新研究机构,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1个,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培育基地1个,国家民委“一带一路” 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1个。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牵头成立的“一带一路”高校联盟,成员总数达173个。在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格鲁吉亚建有3所孔子学院。与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教育合作办学项目。学校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是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医疗机构,在区域医疗和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口腔医院是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面向未来,兰州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发扬“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奋斗,致力于在中国西部大地奏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磅礴乐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