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2020年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确定
2020-01-2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经市教委审定,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为:262分 。

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采用“统一文化考试+院校自主测试”的招生模式。考生统一文化考试成绩总分(含政策性加分)须达到志愿填报最低成绩控制线,其中应届高三考生还须取得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技术7门科目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的全部合格成绩,方有资格参加春考志愿填报。

热门院校

  •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海军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校是一所培养卫生事业专门人才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严谨、献身”的校训,逐步形成了以“博雅、仁爱、笃行”为精神内核的“红十字方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援柬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任务,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亚丁湾护航、极地科考、和谐使命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建校以来,涌现出“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模范军医”吕士才、“模范女医务工作者”李兰丁、“甘为人梯的一代名师”孔宪涛、“时代需要的真正科学家”陈宜张、“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南京路上爱民天使”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等一大批时代典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综合实力全军领跑。学校现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校设有全国唯一的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现有的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麻醉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学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个,二、三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6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校始终处于全军院校和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方阵,在2019年最新世界大学排名(ESI)中,有7个学科入选全球前1%,位居全军院校第一。名师大家精英云集。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军队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医学人才,培养了全军85%以上的海军卫生干部、80%的卫勤管理干部、85%的军事药学人才。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7名院士数,领跑全国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除外)。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7人入选何梁何利奖,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人才数质量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为学校教育事业领航导向。教书育人独树一帜。近年来,学校重点实施了“顶天立地”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了学员绩点和荣誉学分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优学优分的阳光分配,率先开展本科学员出国游学制度等重要教改举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并在全军院校教学评价中,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和全军院校第一名,本科学员在各类国际、国家、军队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0余项。建国60周年时,学校有4位专家或毕业生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先进模范人物”。科研创新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2005年,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首批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十二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奖总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2016-2018年位居全国第16位(前30名中,唯一的军队院校,唯一单科院校)。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位居全军之首。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医疗水平精湛高超。学校在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获得了全国医学领域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创新团队奖。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全军专科中心、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烧创伤救治中心。长海、长征、东方肝胆外科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享誉全国,“烧伤、心脏、肝胆外科”、“骨科、脑外、肾脏病”传统医疗特色优势明显,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等形成了新的品牌。办学条件现代一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场馆、实验室、室内恒温游泳馆等完善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慕课课程逐渐配套和系列化,“红十字”远程教育网全军闻名。学校图书馆现代舒适,WIFI全覆盖,学员可随时在网上查阅图书和资料,文献资源保障范围及保障能力位居全军院校前列。生活保障上,学员宿舍空调全覆盖,学员食堂莱肴品种丰富、特色菜系众多,可满足同学们不同口味的需要。学校设有教育超市、邮政所、票务中心、文印中心、彩扩中心、工商银行、洗浴室、理发店、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极大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对外交流开创先河。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等多个国家(地区)的众多名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30余名本科生出国游学交流;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接待外国部长级以上领导来访200余人,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500余名军事医学留学人员,中外生长军官同班施训六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享誉国内外。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逐步实现了与国内一流高校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和学位互授,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氛围深厚浓郁。学员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还能体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每两年举办“军大艺术节”、“军事运动会”和“学生团队文化节”,经常性地开展“军校大讲堂”、“学员讲堂”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团队30余个,涉及众多学员兴趣领域;学校不断加强军乐团、舞蹈队、专家教授合唱团等品牌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出“红十字”勇士、海狼和战救三支突击队,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军内外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30余年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4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 上海科技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科技大学(ShanghaiTech University,简称上科大、ShanghaiTech)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同举办、共同建设,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13年9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同意正式建立,2022年2月14日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致力于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培养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科技解决方案及发挥思想库作用,积极投身高等教育改革、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努力建设一所小规模、高水平、国际化的研究型、创新型大学。学校位于上海—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中区,是建设中的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中科院上海药物所新药研发平台等国家级大科学设施和科研机构融为一体,与张江高新区的产业界、投资界有机衔接。学校新校园占地约900亩,总建筑面积约70万平方米,校园建设充分体现“学生教师为本,教学科研融合,绿色环保智能”的规划设计理念,2015年底基本建成,2016年全面投入使用。学校以理工科为主,设立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创业与管理学院、创意与艺术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实行大学院制,学院下不设系。学校设立免疫化学研究所、iHuman研究所、数学科学研究所、大科学中心。学校按照1:10–1:12的师生比建设一支1000人规模的教授队伍,规划选聘500位常任教授和500位特聘教授。其中,常任教授主要来源于国际著名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优秀青年学者,实行常任教授制(Tenure System);特聘教授主要来源于中科院上海分院研究院所的优秀科学家以及国内外著名教授。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已选聘622位教授(特聘教授291位,常任教授到位312位,教学教授19位),其中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37位、中国工程院院士5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0位、美国人文和科学院院士7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2位。2014年学校开始招收首届本科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8届2884名本科生,2021年面向全国18个省(市)选拔招录了430名本科生。2013年-2016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大学联合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从2017年起,学校开始独立招收培养硕士和硕博连读研究生。迄今已连续招收了9届5047名研究生,其中1421名已转博。学校规划在校生规模为本科生2000名左右,研究生4000名左右。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在校生4995名,其中本科生1712名,硕士研究生2304名,博士研究生979名。学校围绕“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办学使命,建立了学研结合、学创结合,书院学院协同育人的机制,注重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报国、裕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长为具备扎实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创新创业意识,深入了解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同时具有国际视野,能够从事科学发现、高技术创新与新兴产业创业的拔尖人才。本科生遵循“宽口径、厚基础、小规模、国际化”的原则,突出“通(通识教育)、专(专业人才)、新(创新创业)”特色,不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构成的培养体系。强化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科技文明教育,注重创新创业教育;所有本科生必修数、理、化、生、信息自然科学通识课,打下坚实理工科基础;专业课程与国际一流大学接轨,选用国际经典教材/教参。学校为每位本科生配备书院导师,在学习生活、创新实践、生涯规划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指导。学校注重将创新实践融入培养全过程:全体本科生前往全国11个省16个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体本科生和部分研究生前往102家企业和园区开展产业实践活动。学校与国际一流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资助优秀本科生海外学习交流:2016年至今,共有161名本科生赴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参加“3+1”交流项目;2017年至今,共有45名本科生赴牛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莱顿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参加暑期科研交流项目;2015年至今,共有361名本科生赴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等参加暑期课程项目。2018年至今,学校共有4届1114名本科生毕业并获得上海科技大学学士学位。截止2021年9月,已毕业的本科生中,约34%到国(境)外攻读研究生学位,其中进入全球TOP10高校深造占比20%,进入全球TOP20高校深造占比34%,进入全球TOP100高校深造占比83%;约44%的毕业生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科技大学等国内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约20%的毕业生到微软、特斯拉、通用电气、诺华、AMD、和辉光电、上证信息、上海银行、汉高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学校结合“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不断深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升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坚持按照一级学科制定培养方案,突破“流水线式”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学院选修课程。实行实验室轮转制,扩大研究生对学科专业、导师、课题的选择权,扩展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坚持以硕博连读为主的连贯培养,实行严格的博士生资格考试。遵循“科研中成长”的研究生培养规律,探索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向人才培养聚集的新机制。结合重大科学设施和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特别开设围绕大科学装置设施的专业课程、讲座报告、上机培训。鼓励学生利用先进的研究平台和尖端的技术手段,与导师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学校积极拓展与国际名校的研究生国际交流项目,资助研究生国际访学、参加国际会议,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学术交流能力。已开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eSTEC项目、宾夕法尼亚大学交流项目、牛津大学交流项目、基于导师实质性科研合作的博士生国际交流计划等。2016年至今,学校已有6届硕士研究生、4届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位。2020年,首届83名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毕业并授予上海科技大学学位。截止2021年9月,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约84%到百度、华为、联影、国家电网、和辉光电、AMD、强生、3M、药明康德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就业,约14%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斯克利普斯研究所、康涅狄格大学、马普煤炭研究所、慕尼黑大学、东京大学、香港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已毕业的博士研究生中,约34%到耶鲁大学、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密歇根大学、南加州大学、鲁汶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做博士后,62%到华为、百度、华力、药明康德、联影、中国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科研院所工作。学校瞄准物质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技术和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前沿领域,同时开展教授个体科研和围绕重大目标的团队科研,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学与国家级科研机构融合,构建科技进步驱动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价值链,针对国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挑战,探索基于科技创新的解决方案。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已建立378个研究组,科研人员共参与发表科研论文858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论文4642篇,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Cell、Adv.Materials、Cell Stem Cell、JACS、Angew.Chem.Int.Ed.、Nat Comm.、TPAMI、PRL等领域代表期刊上发表论文逾800篇。2020年我校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Nature、Science上发表了23篇重大科研成果,其中16篇是以上科大为第一单位和主要完成单位。学校全力推进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参与中科院牵头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与中科院相关院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全面科研合作。2017年10月,超强激光光源联合实验室实现10拍瓦(1拍瓦=1千万亿瓦)激光脉冲输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21年6月,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暨活细胞成像等线站装置研制成功并取得首批实验数据,当年12月生物成像实验站、表面化学实验站和超导转变边X射线探测器完成工艺测试,性能指标全面达标,标志我国在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光束线站研制和使用方面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学校积极推动科教与产业的融合,与多家国内外高科技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一系列进展。2016年4月15日,国务院发布《上海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方案》,明确指出上科大在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承担重要任务。目前,学校正与中科院上海分院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负责或参与建设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活细胞结构和功能成像等线站工程、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上海光源二期线站工程(纳米自旋与磁学线站、高性能膜蛋白晶体学线站),牵头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的规划和建设,承担“未来医学中心”、“未来科学中心”等科创中心重点建设工作,力争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做出重要贡献。学校积极投身教育国际合作,与多所国际一流大学在学生培养、合作科研、学术交流、课程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务实合作,并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大学的交流合作关系。目前学校已与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牛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杜克大学等欧美知名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院校还在不断增加。
  • 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中国高等航海教育发轫于上海,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南洋公学)船政科开创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河。1912年成立吴淞商船学校,1933年更名为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959年交通部在沪组建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事大学。为更好地服务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国家航运事业发展,根据上海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规划,2008年上海海事大学主体搬迁临港新城(现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2019年学校成功举行110年校庆系列活动。上海海事大学是一所以航运、物流、海洋为特色,具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200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签订协议,共建上海海事大学。学校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交通运输工程、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17个二级学科博士点,1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49个本科专业。拥有16个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现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上海市高峰学科,2个上海市高原学科,9个部市级重点学科,工程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港航物流学科保持全球领先。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7个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现有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设有水上训练中心,拥有4.8万吨散货教学实习船“育明”轮。在200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2006年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2019年,年度科技总经费达到4亿元,获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及部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实行校院二级管理体制,现设有商船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亚洲邮轮学院)、物流工程学院(设中荷机电工程学院)、法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文理学院(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徐悲鸿艺术学院、物流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等二级办学部门。在26900余名学生中,有本科生16000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7200余人,留学生近600名。在1300余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90余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约69.2%。学校致力于培养国家航运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已向全国港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输送了逾17万毕业生,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学校2013年成立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和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中国(上海)自贸区供应链研究院将自贸区建设与供应链研究有机结合,以提升自贸区产业链建设水平,促进自贸区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型发展,同时推动政府监管职能的转变。上海高级国际航运学院采取国际上先进的商学院运作模式,与全球优秀教育机构资源共享,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航运金融教育品牌,构筑具有影响力的航运高端人才输出基地。2008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上海海事大学、虹口区人民政府等20多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中心挂靠上海海事大学,是国际航运业发展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为政府和国内外企业与航运机构等提供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是上海市教委首批建立的“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之一。 2014年,市教委将该平台挂牌为“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海外100余所姐妹院校建立了校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教师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学生交换等。与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挪威船级社等国际知名航运组织/机构建立了密切联系。自2010年起开设“国际班”,邀请美国、韩国、波兰、俄罗斯、德国等国家航海院校的学生来校学习“航海技术”“航运管理”等专业。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加纳中西非地区海事大学合作举办“物流管理”本科教育项目,并开始在非洲招生,这是上海市地方高校第一个颁发中国高校本科文凭的海外办学项目。2012年,学校获教育部批准正式成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
  • 上海建桥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上海建桥学院(Shanghai Jian Qiao University)位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 主,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民办大学。学校于1999年由周星增等一批热心教育和公益事业的企业家出资筹建,翌年6月正式登记设立,2001年4月,学校获批为“民办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成为主要从事专科层次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2003年8月,学校更名为“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同年被列为上海市11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2005年9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同意在“上海建桥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上海建桥学院”,学校逐步成为以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2006年9月,首批本科学生报到入学;2010年7月,学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自2004年起连续七届获“上海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并于2015年2月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秋,学校由浦东康桥整体搬迁至浦东临港。2017年5月,学校入选“上海市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全国高校后勤事业发展先进单位,上海市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示范校、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培育校,上海市政府促进就业先进集体、上海市花园单位、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上海高校党组织“攀登计划”,上海市“三支一扶”工作先进集体,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学校总投资已逾28亿元人民币,校园占地面积53.25万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已建成面积约42万平方米。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2.5亿元人民币,教学用计算机6765台,多媒体教室224个,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总数16828个;目前,学校建有9个二级实验中心,2个公共实践教学资源共享基地,各类实验室174个。图书馆座位数达到2894座,馆藏纸质图书158余万册,电子图书26.2万册,各类数据库60种。截至2020年9月,学校全日制在校生有21356人,其中本科生18790人,学校是上海市第一所获得留学生招生资质的民办高校,目前在校全日制留学生18人,每年另有短期留学生约100人。自创办以来,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18届逾5.06万名合格毕业生,建桥学子因“毕业即就业,上岗即上手,发展可持续”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几年,学校的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8%以上,签约率也保持在93%左右,雇主满意度高位稳定。学校现有教职工1347人,其中专任教师101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占比81.5%,副高及以上职称335人,占比33.1%。专任教师中“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9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各1人,上海市模范教师1人,上海市“育才奖”获得者18人,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3名,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2人,“晨光计划”项目获得者14名;学校有行政及教辅人员335人;学校还聘有一支441人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主动适应上海和浦东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加强学科专业布局结构调整。目前,学校设有13院1系1部,分别是:商学院、机电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珠宝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设计学院、健康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和体育教学部。还设有继续教育学院。现有本科专业34个,涵盖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中外合作办学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各1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2个,上海市一流本科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5个,上海市特色专业3个,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优质在线课程3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2门、市级重点课程59门、市重点教改项目11个。2017年,获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卓越建桥”引领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和《用新时代雷锋精神构筑思政格局提升民办高校整体育人针对性有效性》均获一等奖。学校是上海市首批自主招生改革试点单位、首批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单位和上海市民办高校辅导员研修基地、首批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浦东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学校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基地2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8项,学校机电学院的数控实训基地为国家级示范性数控实训基地。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实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学校的校训是:感恩、回报、爱心、责任;质量方针是: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依法治校,严格管理;办学理念是:民营模式、公益性质、人本观念、文化管理;办学使命是:为学生建成才之桥,为教师建立业之桥,为社会建育人之桥。学校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寻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对接的多方合作理念,探索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和双赢目标。以联合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引进企业课程、聘请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毕业设计、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形式发挥行业、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先后与中兴通讯、东方网、解放日报、百联汽车、建工一建、家乐福、汉堡王、上海迪士尼、豫园集团、科大讯飞、上海电气、六院东院等百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合作关系,实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2019年,学校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并得到了专家组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肯定。同时,学校坚持依托校际合作办学模式,借助兄弟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在双向互动的交流合作中,增强学校发展实力。学校先后与东华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江西财经大学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在合作中增强我校学科和师资队伍水平。学校加入由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19所高校共同参与的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参与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在校生就读期间可共享跨校优质教育资源。学校热心公益慈善事业,迄今已在全国各地捐建40余所希望小学,资助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300多名贫困生累计达1000多万元;此外,学校还多次冠名或赞助中国围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国际跳棋等棋类比赛以及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全国大学生摔跤比赛等体育赛事。进入新时代,学校将继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应用技术大学办学定位,坚持“质量核心、教学中心、学生本位、教师主体”工作方针和“育人为本、教学为本、本科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紧密结合上海和浦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立足临港新片区推进“产·教·城”融合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国际合作与产学合作,努力把上海建桥学院办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大学,力争在国内一流民办大学建设进程中实现新突破。
  • 学校简介上海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原: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1993年,由上海海外联谊会、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上海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上海中华职业教育社、上海市工商业联合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上海市委员会等六个统战系统的社会团体及民主党派共同开办的民办公益性高职院校。市首批教育部批准独立设置、面向全国招生的全日制民办非营利高职院校之一(1999年),市首批依法自主招生的高校之一(2005年)。2014年7月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复更改为现名。现有嘉定、青浦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22.44万平方米;教学院系设有4个二级学院、3系1部;招生专业30余个,已形成“以工为主、文商两翼、并举发展”的专业布局;现有在校生6500多名,教职工445人,专任教师329人。专任教师中,45岁以下占79%以上、硕士以上占65%以上、高级职称占21%以上、中级职称占38%以上、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的39%;历年来学校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6万余名高技能人才。学校现有纸质图书48万多册,3个数据库,2668台教学用计算机,116个网络多媒体教室;已建立93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90个校内实验、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017多万元。学校被评为“2015-2016年度上海市十佳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并授予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2017年5月被评为“2015—2016年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单位”;信息公开工作在2015—2016年度市属高职高专21所院校中脱颖而出,位居前三名;2016—2017年度被评为优秀单位;2017年12月学校首次被评为“2016—2017年度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2017年度高校治安安全示范点”;2017年获得中国技能大赛——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星光计划”第七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2019年4月被评为“2017—2018年度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文明校园”;2019年,荣获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区组织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连续多年被评为“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从2013年至2020年连续九年荣获上海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在高职教育国际化特色、智慧型校园建设、产教融合、探索实践双元制教学模式,以及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导向的“四有”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学校在教育教学中逐渐形成“理想素养有境界,知识技能有特点,创新创业有实践,终身发展有潜力”的新型工商“四有”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探索与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抓手,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心,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方针;以“建设成若干专业成为市级重点、若干专业特色鲜明的面向企业、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上海市示范性特色民办高职院校”为目标;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不求做大、但求做精”的办学定位;坚持公益办学,办学之路,秉承“诚信办校、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持续开展现代学徒制和1+X证书制度,重点建设上海一流专科高等职业教育专业“餐饮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移动互联网 )”,形成了以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珠宝与艺术设计、现代服务、大数据与商务管理、学前教育等 7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群。学科专业设置涵盖工学、教育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近年来,为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视野的工商“四有”人才,学校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形成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办学特色。先后与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以及台湾地区30余所院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备忘录或协议书,开展多项师生交流;已有近三百人次教师和管理干部赴海外培训考察、近六百名学生到国外参加专升本、“三明治”培养等学习和实习;学校已获得聘请海外教师的资格,并已聘请了海外名师来校任教。 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突出技能培养的鲜明特色。学校建有教育部认定的“首饰设计与工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移动互联网产业生产性实训基地”两个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拥有市政府资助的“汽车运用技术实训基地”、“机电一体化与数控技术实训基地”、“珠宝首饰工艺及鉴定实训基地”、“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校内实训场所90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3个,获批4个校企合作(技师学院)项目。学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办学要求,不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理实一体、工学交替”的高职办学模式。与上汽集团、央企大唐集团、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思科公司、上海豫园珠宝时尚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吴德昇文化艺术中心、上海会展协会、北京国际会展中心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加强校企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学业与未来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同时,学校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加强与嘉定职教集团和嘉定区内上百家企业合作,在提升学校为嘉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同时,也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大量的机会,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注重理论课与实习实训课的交替,而且还加强了自然科学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学校开设了各类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考证课程,供学生自由选修,不断帮助学生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择业竞争能力。教育教学成果斐然,各级各类竞赛成绩突出。学校目前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2项、拥有上海市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2 项、市级精品课程12门、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1门;市级及国家级教育教学优秀奖8个;市级教学团队5个、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上海市首席技师工作室2个;教职工共发表学术论文260多篇,其中核心40余篇;主编或参编教材31本(其中主编“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2本);市级以上科研立项70余项。近三年,学校师生参加各项赛事获奖数居同类院校之首。荣获市级以上组织奖、团体奖等各类奖项近80余项;市级以上各等级奖项300多人次。2019年,“物联网技术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赛项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决赛分获得全国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星光计划”第八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17个竞赛项目中获得一等奖7人次、二等奖6人次、三等奖25人次,5个团体一等奖和1个团体二等奖等好成绩,2019年中国技能大赛——“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机器人操作与示教”项目中荣获一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上海选拔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在“华为杯”网络技术大赛中,大唐信息技术学院参赛学生几乎包揽头几项大奖,成绩斐然,其中1人获得特等奖、2人获得一等奖;第21届FHC国际烹饪烘焙艺术比赛中获得5银一铜;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珠宝系谢建维同学参加“珠宝加工”赛项,顺利进入中国集训队。2020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拔赛中,“商务软件解决方案”“珠宝加工”“CAD机械设计”“烹饪”等项目分别获得3个二等奖和4个三等奖,7人进入上海集训队,学校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海市选拔赛团体银奖;2020年学校获“四大品牌”上海市职业技能大赛团体银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上海选拔赛(高职组)”获得特等奖和“‘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总决赛(高职组)”中获得三等奖;上海市第八届“中华杯”车联网系统集成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竞赛和网络系统管理竞赛中,1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3人获得三等奖,学校获得团体奖;上海市大学生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大赛中,我校获得高职组团体一等奖;第八届“中华杯”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校中式烹饪分别获得一等奖和创意奖;第22届FHC国际烹饪烘焙艺术比赛中获得2金牌1银牌3铜牌。2021年,“景格杯”第二届汽车技术虚拟仿真竞赛中,汽车系参赛学生成绩斐然,其中6人获得特等奖、1人获得一等奖,2人获得二等奖;2021Hotelex“明日之星”厨师大赛华东赛区中获得团体赛铜奖;2021年上海市第9届星光计划技能大赛物联网应用技术、商务软件解决方案、虚拟现实技术、网络系统管理、珠宝加工、汽车电子技术6个赛项获得一等奖;移动应用开发、数控铣获得二等奖;机器人系统集成项目、数控车获得三等奖。其中物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珠宝玉石鉴定三个项目代表上海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是2021年在32个省市611所高校30974名选手参加的“第二届中国大学生创意节”,我校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同台竞技,艺术设计系学生林欣雨在“创意工艺类”中荣获一等奖,也是创意节比赛中全国唯一一所获得一等奖的高职院校。在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荣获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在第八届上海市大学生龙文化全能赛中荣获三等奖,在上海市学校共青团“四史”学习教育微团课大赛荣获“三等奖”。加强就创业指导与宣传工作,确保较高的就业率和签约率。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一直保持在全市高校前列。在今年疫情导致行业经济下滑、企业用工减少的情况下,2020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7.78%,签约率95.50%,位于全市高校前列。学校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工作,在培养过程中,将职业生涯教育贯穿三年的学习生涯中,通过各院系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室面对全校学生开展咨询服务活动,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求职大赛,简历制作大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增长板、补短板,帮助学生掌握就业技巧,提升就业竞争力。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始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学校在今年的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学校自2016年成立创新创业中心以来,创新创业中心从创业指导服务升级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服务,每年设立创新创业基金50万、创新创业奖学金,并面向全校大二学生开设《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必修课,2020年在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全校申报专业创新工作室30个,开设专业创新选修课30余门,大力推动全校师生专业创新的新思维。学校不仅开展理论教学也非常重视实践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依托嘉定区就业促进中心、外冈镇人民政府支持及资源共享,已成功举办5届“创飞扬”创意创业集市,并募集善款25万余元,捐于云南楚雄扶贫基金会、嘉定区慈善基金会;“工商杯”创新创业大赛已举办9届,孵化落地项目20余个;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过国赛铜奖1个,入围奖1个,上海市金奖4个,银奖2个,铜奖13个,优胜奖21个,并连续2年获优秀组织奖;第五届“汇创青春”——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一等奖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11个;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上海市金奖1个,银奖1个,全国银奖1个,并获优秀组织奖。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