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高考专科8月16日开始二次征集志愿
2012-08-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专科(高职)批第一志愿和平行二志愿录取工作已结束。13日晚,省招生办把尚未完成招生任务的院校剩计划及专业公布在征集志愿的网站上,面向专科(高职)批文科、理科参照分数线上未被录取的考生征集志愿。

  记者注意到,参与征集志愿院校多为省外的高职院校,鲜见老牌名校和医学类院校。虽然参与征集志愿的院校很多,但是这些院校所剩计划不是很多。省内院校中,只有兰州外语学院、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等极个别高职院校参与了征集。此次征集志愿填报工作于今日10时结束,逾期不予受理。今日15时,省招生办开始下载考生志愿进行录取,录取时省招生办将向未完成招生任务院校投档以此次填报的志愿为准,所有考生以前填报的专科(高职)批文、理科志愿同时自动失效。

  第二次征集志愿的填报时间为8月16日20时-8月17日10时,届时,专科(高职)参照分数线上和线下40分内未录取的考生将有资格填报。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专科层次院校录取期间放大录取比例,不再进行补录。省招生办提醒广大考生按时填报征集志愿,以免错过时间。(记者 郭涛)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兰州财经大学肇始于1952年成立的甘肃省人民政府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升格为甘肃财经学院,隶属甘肃省人民政府领导,实施本科教育;1981年,成立兰州商学院,先后隶属原国家商业部、国内贸易部领导;1998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甘肃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年,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2015年,更名为兰州财经大学;2018年,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9年,正式开展博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学校作为黄河上游西部地区重要的财经大学,地处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和枢纽位置,财经类学科专业设置齐全、办学影响较大。学校现有和平、段家滩、东岗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7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73.0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508.75万元。校园绿化面积31.54万平方米,被兰州市人民政府授予“花园式单位”荣誉称号。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55.73万册、电子图书677.98万册,是甘肃省重要的经济管理类文献资料信息中心。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万人,硕士研究生2077人,博士研究生28人,继续教育学员5827人,留学生60人。学校设有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统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务传媒学院、外语学院、艺术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亚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体育教学部、创新创业学院(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MBA教育中心等19个教学单位;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财务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省级科研平台1个(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有学报编辑部、经济研究所、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与评估中心、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甘肃经济发展数量分析研究中心、甘肃商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国西北金融研究中心、甘肃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电子商务技术与应用重点实验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等12个校级科研机构,有现代财务与会计研究中心等31个内设科研机构。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3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27人,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教师584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48人,引进项目博士43人、岗位博士27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部级优秀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学科带头人、甘肃省“飞天学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130余人(次)。学校坚持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强化商科优势、注重交叉融合、践行商务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现有统计学、应用经济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有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10个省级重点学科,有统计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有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理论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工商管理、会计、金融、应用统计、国际商务、保险、资产评估、审计、新闻与传播、税务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在甘肃省属高校中最早获得MBA专业学位培养单位资格,具有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单位资格;有本科专业61个,其中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等3个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视觉传达设计等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济学、税收学、金融工程、商务英语、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经济统计学、贸易经济、新闻学、工商管理、审计学、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艺术等14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财务管理等16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等35个专业为甘肃省“一本”招生专业;有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学团队12个、省级精品课程3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2门、甘肃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2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入选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入选教育部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3人,有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名师4人、省级创新创业教学团队2个、省级首批“众创空间”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4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慕课3门。经过近7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形成了以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为重点,法学、文学、工学、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构筑起了一个能够满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财经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学校紧密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和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三大平台”建设,依托经济管理类学科和人才优势,形成了以政府决策咨询、现代商贸流通、文化产业发展、地方法制建设为主的特色研究方向和融入发展、智力支撑、协同创新的服务路径,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五年来,学校共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12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5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1项,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17篇,出版专著128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9项,其中一等奖6项。依托重点科研创新团队和科学研究基地(平台),与省直有关部门、地方政府、省内外企业、事业单位等共建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搭建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区域发展,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科研服务地方成果获得政府部门肯定性批示或采纳证明共36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提案类成果11项、申报科研服务社会内参类成果20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分别与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甘肃政法大学、天水师范学院等国内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努力推进校际之间本科生交换培养和学分互认,促进校际教育资源共享。学校重视挖掘校地合作资源,分别与甘肃省定西市、兰州市城关区、浙江省松阳县等10余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广泛的协同创新、合作育人、创业就业战略合作关系。同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率先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分会、“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被国家外专局列为“西部中青年干部英语强化项目”重点培训基地,成为美国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英语培训项目在华四大培训基地之一。先后与英国、法国、美国、白俄罗斯的4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联合建立了“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组建国内首个全日制“1+2+1”项目中美大学实验班,荣获“1+2+1” 项目10周年特别贡献奖。成立了“中亚商学院”和“甘肃省白俄罗斯研究院”,与新加坡孔子学校合作建设“新加坡丝路孔子课堂”,打造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合作学术平台。 学校秉承“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学科专业优势和青年学生的成长特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创新意识、增强自主发展动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学校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商务实践”和“陇情认知”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力开展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为龙头的校园学术科技竞赛活动。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51项,省部级奖励543项,获得省级以上团学类表彰奖励1000余项。学校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于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全过程和各方面,一体化融合推进党建、思政、意识形态、安全稳定、师德师风、干部作风、学风校风建设等,不断开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学校先后被中共甘肃省委评为“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荣获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建校近70年来,学校共为国家特别是西北地区培养和输送了10万余名经济管理类专门人才。学校的毕业生深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学校被授予“甘肃省非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新阶段、新兰财、新使命、新作为。站在“十四五”规划全新开局的新起点上,学校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切实增强服务社会发展能力,努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高层次财经类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甘青宁三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服务业研究咨询的重要智库、丝绸之路商业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平台,扎根西部大地、矢志财经教育,四新共举,五育并重,六园同创,奋力建设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财经大学,支撑西部财经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 学校简介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是2016年2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教育部备案、由兰州市人民政府举办和管理的一所全日制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整合市属十所中职学校,实行中高职一体化统一办学管理。学院地处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总占地面积2708亩,建筑面积100. 3万平方米,下设教育艺术学院、理工学院、卫生健康学院、城市建设学院、农林科技学院、财经商贸学院、旅游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八个二级学院。为满足省、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用人需求,学院共开设护理、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软件技术、大数据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园艺技术、旅游管理、空中乘务、应用老年保健与管理等38个高职(专科)专业和54个中职专业,截止2020年12月,学院在校生数2.3万余名。学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00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167人;其中,专任教师675人(不含外聘教师),双师型教师308人。专兼职教师中副教授以上职称340人,高校讲师职称415人。学院有全国职教先进个人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省“园丁奖”获得者 6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1人、省市名班主任1人、金城名师4人、兰州市青年专家1人。学院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省教育厅的指导下,主动适应兰州新区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加快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深化专业学科建设,整合优质资源,突出办学特色,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升学院办学水平。未来的兰州现代人,将秉持开放包容,勤业思行的校训,努力将学院打造成办学理念新、实力强、特色鲜明的中高职一体化综合优质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简介兰州交通大学坐落在甘肃省省会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兰州,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铁路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双共建高校,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授权建设单位,教育部对口支援高校,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入选高校,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支持高校,教育部来华留学生示范基地,甘肃省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拥有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全国铁路科普基地、国家北斗科普基地、教育部文化传承基地、铁道部继续教育西部基地和西北地区小语种培训基地等一大批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896年成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和1909年成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1958年,铁道部决定在兰州创办我国第三所铁路本科高校——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建筑、铁道桥梁与隧道、铁道机械5个系7个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由北京铁道学院(即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现北京交通大学)和唐山铁道学院(即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入兰州,以林达美、沈智扬、胡春农、孙祺荫、张殿执为代表的京唐两院340余名专家学者来到兰州任教,当年顺利实现了446名新生的招生。60年代,又抽调了一批留苏科学技术副博士和研究生充实教师队伍,老一辈教育家们带领五湖四海的学子一起,在西北艰苦的环境下初心不改、孜孜以求,以他们建校、爱校、荣校的智慧和情感开启了兰州交大的第一个甲子岁月。2000年,学校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体制。2003年,兰州铁道学院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经过64年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坚定地走出了一条以轨道交通为核心的特色办学之路,发展成为一所行业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突出、享誉国内、在西北地区轨道交通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的高等院校。学校现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564亩,校舍建筑面积70.97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1.18万册。有22个直属学院(部),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现有全日制在校生31198人,其中本科生22390人,研究生6793人(硕士研究生6442人,博士研究生351人),留学生231人,高职生1754人。有教职工2346人,其中专任教师1780人,教授344人、副教授650人,有博士生导师94人、硕士生导师1195人。有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柔性引进“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青2人。有“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宝钢教育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内的各类高层次人才344人。有本科招生专业及方向70个。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9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管理、英语、地理信息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铁道工程、测绘工程、交通工程),5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动车组车辆构造与设计、工程制图、水质工程Ⅱ、大学计算机基础1、数据与场景驱动的高速列车运行控制虚拟仿真实验)。现有6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和住建部专业评估,5个专业接受了2021年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9个省级教学团队和1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依托铁路行业,突出交通特色,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省级一流学科在国内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现有8个学科门类,工程学、化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含工学、管理学2个学科门类)、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建有省级“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项目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4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机械工程学科被评为B-类学科。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中,签约国企比例保持在75%以上,45%左右的学生签约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世界500强企业。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省内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等荣誉称号。学校始终秉承交通大学“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优良办学传统,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在200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在201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教育部专家好评。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深入推进一流本科专业提升工程,学校研究生培养规模稳中有升,形成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研究生分类培养格局,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积极开展“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挑战杯”“数学建模”“结构设计”“机械创新设计”“机器人”“外研社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五年来,获得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国家级奖56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共159项。2017年分别入选“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64年来,学校为国家交通事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培养了以中科院院士赖远明、万科集团原董事会主席王石等为代表的20余万名优秀人才,我们的毕业生业务精、能力强,留得住、用得上,受到了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学校始终坚持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在土木结构、环境保护、信息工程、自动控制、智能交通、物流管理、装备制造、绿色能源、自然灾害防治等方面形成了核心技术和优势产业,部分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水平。参与了青藏、兰新、兰渝等多个铁路重大项目的研究与建设工作,是全国承担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早的高校,解决了青藏铁路冻土世界性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现有“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等4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铁路四电BIM与智能应用铁路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黄河水环境重点实验室”等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数达到69个。近五年,学校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高铁建设等国家战略,成立了黄河水环境研究院、常州研究院。五年来,承担纵向科研项目1031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4273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励5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天津大学签署对口支援协议,在博士生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西班牙、巴西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2003年起,开展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2+2双学位合作联合办学项目。学校获得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授权与有500年办学历史的西班牙塞维利亚大学共建孔子学院。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现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231名国际学生。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交通强国”战略,为“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单位,与俄罗斯、北马其顿、哈萨克斯坦、老挝等“一带一路”国家和高校开展了深入的合作与交流,为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1600多名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国际人才。64年风雨兼程,64年春华秋实,从建校第一天起,学校就肩负起“为西北铁路建设和培养铁路高级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始终与祖国同呼吸,与交通共命运。一代代兰州交大人扎根西北,在变化中坚守,在传承中发展,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西部高等教育特色发展之路!面向未来,学校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承“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和“尚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内涵发展道路,为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优势和办学特色更加鲜明、服务甘肃经济社会和轨道交通行业创新发展能力更加突出的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奋斗!为祖国交通事业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学校简介定西校区的前身是1979年建校的定西教育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省政府批准成立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3月合并了国家级重点中专定西市卫生学校。2014年5月省政府决定将定西师专并入甘肃中医药大学,设立了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定西校区现占地面积763.3亩(含校区使用面积229.1亩,原卫校面积90.7亩,后山绿化面积443.5亩)。校舍面积14万平方米,资产总值2.4亿元(不含土地值)。校区建有实验实训中心5个,实验实训室85个,实验实训场所总建筑面积20966.65平方米,教学实验仪器设备2993台,总值3827万元。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0个,其中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5个、示范性基地3个。校区现有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总数52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校级特色专业4个。目前,定西师专名下招生专业27个(其中师范类8个,医药类8个,普通高职类11个),甘肃中医药大学专科招生专业11个。各专业在校生总数7925人(含校本部专科生1673人)。校区现有教职工总数为439人,有专任教师408人,其中正高职称13人,副高职称160人,中级职称194人,初级职称41人;博士学位教师3人,硕士学位教师112人,外籍教师1人。校区设有综合办公室、党群办公室、教学科研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后勤财务办公室等5个党政管理服务机构;有医学教学部、药学教学部、人文教学部、理科教学部、学前教育与体艺教学部等5个教学部;成立了机关党总支、离退休党总支及各教学部党总支等7个党总支。校区设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全国英语等级考试考点、普通话等级测试站、定西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和定西市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和甘肃省乡村医生培训项目的实施单位,与美国塞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兰州南特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甘肃天士力中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作为中医药大学“一校四区”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定西校区积极优化专业结构,大力发展医药类新专业,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建设,进一步推进内涵建设,已经实现了转型、升级的目标。目前,校区逐步形成以医药类、师范类、高职类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服务地方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着应有的作用。
  • 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兰州市七里河区
    学校简介兰州科技职业学院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独立颁发学历证书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创建于1996年。建校之初为甘肃省国防中等专业学校,由教育厅批准成立,甘肃省计委、省国防教育委员会、省军区共同主管,办学采取军队院校管理模式,培养军地两用人才。2013年5月,经省政府、省教育厅综合评估,通过教育部备案,更名为兰州科技职业学院,办学层次升格为高等学历教育,2014年纳入国家普通高考招生计划。学院占地面积230亩,建筑面积8万多平方米。标准化塑胶田径运动场、网球场、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基本设施完善。设有4个教学单位,开设15个专业。在校生1814人,教职工145人,教师总数94人。其中护理和工业机器人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分别由兰州大学医学院、甘肃中医药大学、中国航天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教授及博士讲授,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35%,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把办学基本条件建设作为发展的基础工程,建成省内高职院校第一个高新技术综合实训基地,涵盖了口腔医学技术、生命科学(基础医学)、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人工智能焊接、康复治疗技术等多个“高、新、特”专业学科,并全部投入使用。其中人体生命科学馆是省内馆藏标本最多、病理标本最全的医学专业实训中心,也是甘肃省唯一一个对外开放的生命科学教育培训基地和科普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实训中心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九研究院第十六研究所承建,是该所在筛选评估的基础上确定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项目”“工业机器人示教基地”“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也是西北地区高职院校规模较大、机器人型号最全的实训中心,校内实训中心总数达到35个。馆藏纸质图书11.1万册,生均92册,办学条件优越。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中心工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生涯拓展能力。确立了“人文立教,内涵立学”的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格致精业”的校训,形成了“风清气正,教学相长”的校风,“有教无类,致知力行”的教风和“学问思辩行”的学风,紧跟新一轮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着力构建“知识、能力、素养”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先后荣获“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军地两用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园林化单位”和“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办学成效得到社会认同。2017年,在甘肃省全省性社会组织评估中被评为“5A”级单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