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浙江:民航招飞行员降低视力门槛 近视一两百度也可参加报名
2014-10-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国航计划明年在浙江省定向招收飞行学生50人 裸视力C字表0.3以上即符合条件,眼睛做过激光手术不能报考


日前,浙江省教育考试官网发布,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计划2015年在浙江省内定向招收民航飞行学生50人。其中30名由国航委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培养,20人分别由深圳航空、山东航空委托中国民航大学培养。因学生们近视问题日趋严重,民航总局只能发文降低招飞视力门槛,裸眼视力要求从C字表视力0.7以上,降低到0.3以上即可符合条件。

□本报记者 范晨 欧阳潇

近视学生越来越多 民航招飞越来越难

由于大中学生近视问题日趋严重,航空公司招飞变得难上加难。2007年民航总局下发文件降低了招飞视力门槛,曾经,需要C字表视力达到0.7以上才能成为飞行员,如今,这个门槛被降到了0.3。

在国航招飞的视力要求上可看到,每眼裸视力不得低于C字表0.3(约等于E字表4.7)。航空工作人员表示,戴眼镜的同学,如果眼镜的度数在100-200度之间,应该能通过视力考核,可以报名试试。但是眼睛做过激光手术的将不能报考。因为,高空飞行时飞行员易产生空虚近视和视觉疲劳,手术恢复视力的很容易反弹。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年都有不少通过激光手术后的学生心存侥幸想蒙混过关,但无一例外初检时都会被刷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近视激光中心主治医师张佳谈到,裸眼C字表0.3的视力,即使不戴眼镜,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有大影响。只是会在看电视、驾车的时候,会明显觉得吃力。对于招飞门槛降至0.3,张佳表示,如果是单纯的近视,甚至伴随轻微的散光,只要戴上近视眼镜能够使矫正视力达到1.0-1.2以上,那么以这个矫正后的视力去驾驶飞机,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她也谈到,并非所有的近视都可以戴上眼镜后就得以矫正:“如果近视还伴随其他眼部疾病,比如弱视、白内障、黄斑病变等,那即使戴上近视眼镜,也没有办法。”

在招飞的简章里,特别强调激光手术后的不能报考。对此,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学专科主治医师陈云云介绍,激光后的视力并不排除反弹的可能,比如说,手术后的患者可能再一次地用眼过度,或是用眼不当,导致视力再下降。因此,那些原本有轻微近视,但戴上眼镜又可以得到良好的矫正视力的人,相对来说视力还稳定些。

家长图省心iPad哄孩子

2周岁孩童近视200度

近几年来学生的近视发生率越来越高了。据附属眼视光医院视光学专科副主任叶良称,按照最新统计的近视发生率全国平均标准,小学一年级学生中,近视发生率在10%-20%,而到了小学五年级,近视发生率就到了30%-40%,高中生则达到50%以上,而70%以上的大学生都有近视问题。叶良在临床中发现,曾经农村学生相比城市学生,近视率相对较低,而现在,农村学生的近视率已有接近城市学生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视的低龄化问题。叶良在临床中接诊过年仅两周岁的近视200度的小患者,因为孩子喜欢玩iPad和手机,他有时候不愿意吃饭或是调皮的时候,父母就经常拿iPad哄孩子,结果导致孩子近视。

对于学生们近视日趋严重的问题,叶良认为最主要的还是孩子们用电子产品的时间过长,不注意保持适当的距离,造成视力下降。此外,也是因长时间近距离看书等不卫生的用眼习惯引起。

叶良建议: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每天看手机、电脑不超过一小时,一次不超过半小时。看书写字要保持30厘米距离以上,看电视至少要5米。另外,孩子们学习时,要养成看书半个小时休息十分钟的好习惯。重要的是加强户外运动,能有效缓解视力疲劳,进而预防近视的发生。

■新闻链接 国航浙江招飞对象和报名条件

国航招收浙江地区参加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普通高中男性应届理科毕业生。

学生年龄在16至20周岁之间(1995年8月31日以后出生)。体态良好,身体健康,仪表端正,性格开朗,反应敏捷,动作灵活协调。身高170-185cm;每眼裸眼远视力0.3(环形视力表)以上。

要求学生英语成绩较好,高考估分成绩能稳定在高校公办二本线以上。

◆小学一年级

近视发生率10%-20%

◆小学五年级

近视发生率30%-40%

◆高中生

近视率达到50%以上

◆大学生

近视率达到70%以上

热门院校

  • 丽水学院丽水市
    学校简介丽水学院是丽水唯一的本科高校,是一所省管、市属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经学大师孙诒让先生指导创办的处州师范学堂,历经九次更名、六校合并、四易校址。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调研丽水时指示要“抓紧筹建丽水学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更名为丽水学院。学校先后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被列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教育、农业、护理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全国民族体育先进集体、浙江省文明单位和“5A”级平安校园。学校现有民族学院(华侨学院)、教师教育学院、生态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商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0个教学机构,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3000多人,教职工1100多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27人。学校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等国家级人才13人,省级重点引才计划专家、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省部级人才42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2人,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17人。建有院士工作站、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各1个。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优势专业2个、特色专业7个,护理学、小学教育、音乐学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十三五”省一流学科(生态学、民族学、机械工程、口腔医学)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9个。拥有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国家级规划教材1部,省优秀教材4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7门。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4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多项,横向项目600多项,先后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一等奖、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奖项。学校立足地方需求和学校实际,化生态优势为发展优势,化地方特色为学科特色,化区域资源为办学资源,在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彰显特色。坚持“两山”铸魂,建设中国(丽水)两山学院,拥有省级智库2个,发布全国首个指南类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牵头组建丽水市农村电子商务学院,建成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全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实践。坚持“两基”立根,参与丽水市教育提质行动计划,承担“绿谷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工程,全力服务基础教育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坚持“两特”赋能,建有华东地区唯一的民族学院,现有浙江省民族干部培训基地、少数民族专业技能实验实训基地和民族文化产业创意基地,与龙泉市政府共建中国青瓷学院,与泰国东方大学孔子学院共建全球首家“中国青瓷学堂”,全力引领民族地区城乡融合和青瓷非遗产业发展。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瑞典耶夫勒大学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本科专业,成为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为数不多的获准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之一。开办国际学生教育,现有来自亚洲、非洲、大洋洲等37个国家的国际学生170多人。与浙江理工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农林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温州医科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七所高校建立帮扶关系,联合培养研究生280多人。学校近年来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大学生艺术团荣获中国合唱节金奖、全国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国家级奖项,清远剧社荣获全国高校“最佳学生社团”称号。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鲜明,学生多次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龙舟队获得第五届世界大学生龙舟比赛两个项目第一名。在全国“挑战杯”黑科技专项评比中荣获“行星级”优秀作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丰硕,荣获全国优秀团队、风采大赛冠军等多项荣誉。志愿服务水平更上新台阶,校团委获全国首批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明确了“内涵建设,内部治理”的主题主线,作出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提出了“特色发展、重点建设、人才强校、文化铸魂”的战略方针,部署了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和战略举措,努力办一所“让丽院师生更自豪、让丽水人民更满意”的大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明德笃行”的校训,弘扬“爱国爱校、唯实唯先、自立自强”的丽院精神,勇担使命,攻坚克难,坚持高质量内涵发展,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成服务绿色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杭州钱塘江畔,是浙江省唯一一所公办建设类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浙江省建筑工业学校,2002年1月,经浙江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办学60多年来,学校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专业群A类)、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首批100所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国防教育特色校、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全国职业教育育人成效50强、全国职业教育服务贡献50强、浙江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浙江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试点单位,连续8年获得省教育厅教学业绩考核A级,为建设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输送了各类人才6万余名,是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学校现有杭州萧山、学院路和绍兴上虞三个校区,共占地1000余亩。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1000余名,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6500余万元,各类纸质图书99万余册、电子图书96万余册。学校建有1个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财政支持实训基地、5个浙江省“十三五”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10余个中外合作实训基地、各类实验实训室78个;建有各类校外实习基地745家,其中省级示范性校外基地52家,紧密型校外实习基地128家。学校为中央财政支持技能型紧缺人才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设类高职师资华东片培训中心和浙江省建造师资格注册培训机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房地产类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高职高专建设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和秘书长单位等。学校下设建筑工程学院、工程造价学院、建筑设备学院、建筑艺术学院、管理与信息学院、士官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建筑一体化学院、继续教育学院9个二级学院,以及基础教育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实验实训部2个部。开设35个专业(方向),其中,国家骨干专业6个,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中央财政支持专业4个,国家高职院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浙江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2个,浙江省“十三五”高职高专优势专业5个,浙江省高职高专特色专业5个。 学校现有教职工530余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348人,高级职称教师143人,博士20人。1名教师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5名教师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教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浙江省省级教学名师称号、2名教师获得浙江省省级教坛新秀称号、1名教师获得浙江省第六届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名教师获得浙江省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称号、15名教师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8名教师成为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带头人、15名教师列入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建成“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BIM教学团队”入选“首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管理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土建类BIM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入选“国家级双师培养培训基地”,108名教师取得了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等国家级注册师执业资格。学校在教育教学和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门,获得省级及以上教研教改项目88项,编写出版国家级、省部级规划教材及浙江省高等教育重点教材等110余本,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获得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4项、厅级科研项目536项,获授权专利430项,出版专著38部;成立校企研发中心27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6家,市级研发中心7家;师生参与编写工法60余部,其中国家级工法2部、省级工法18部。学校还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浙江省建设科技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25项。学校坚持产教融合、多元合作开放办学宗旨,携手名企,持续推进联合办学、联合育人的“1+1”校企合作学院,先后与金都房产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五洲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绿城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共建“金都绿色建筑联合学院”“五洲管理学院”“亚厦学院”“绿城学院”“悦容学院”5家合作学院;校企共同试点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与南都房地产服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成立“风华城市服务学院”;依托行业,创新实践“1+1+X”办学模式,成立了浙江省建筑业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装饰幕墙联合学院、浙江省智慧城管联合学院、浙江省建设工程监理联合学院、浙江省市政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房地产行业联合学院、浙江省工程造价行业联合学院7家行业联合学院;立足专业,积极探索工程造价、楼宇智能、园林工程、城市信息化4家“1+X”专业一体化发展联盟。学校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主动参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大力推进中外交流合作,形成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有成效的办学国际化格局,与菲律宾八打雁州立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菲“一带一路”建筑技能人才丝路学院并在菲开展首次授课;与菲律宾唐博斯科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中菲“一带一路”建筑职业教育联盟,开展来华留学生招生工作;与亚太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合作共建援外建设培训项目。学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新技术16项,建有中德合作建筑新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与美国贝茨技术学院合作举办建筑设计、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与加拿大罗耶斯特文理学院合作举办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国际工程方向),首次立项8门双语课程和4门国际元素微课程,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开展教师培训和交流交换生研学项目。学校还积极拓宽国际合作空间,与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美国路创电子公司三方合作共建“高职院校现代楼宇智能化专业提升项目”,并成功举办“百千万计划混合培训班”。学校学院路校区设立继续教育学院,立足建设行业,坚持以服务行业、企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学历双提升和专业继续教育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横向从建筑工人、建筑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到专业技术人员,纵向从技工、技师到工程师的各类各级建设人才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形成了建设产业工人从入岗、转岗到技能提升、职称晋升的职业技能培训与继续教育通道。委托承担全省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时登记管理及全省建设领域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职业培训统筹、指导、服务工作。是省建设行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建设部一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省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培训单位、省建筑工人培训测试单位、省建筑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培训测试单位、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培训测试单位。年培训各类各级建设行业人员超3万人、年承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超2万人。学校坚持“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素质养成为根本”的办学理念,努力塑造校园品牌文化,拥有鲁班文化、心育文化、定向体育文化3个省级高校校园文化品牌,“鲁班文化”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学生舞蹈作品连续三届获得全国“大艺展”一等奖、学生科技作品连续两届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挑战杯”竞赛特等奖,连续三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等荣誉;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等国家级活动;创建了57个学生社团,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拥有创业孵化项目19个。近年来,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挑战杯”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等国家级、省部级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等各类奖项达270余项。连续三年承办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融天下建设与心、担建设天下于肩”。学校将紧贴建设行业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树人立校、质量兴校、专业名校、人才强校、合作活校、服务优校、文化铸校、科学治校八大计划,弘扬“敢亮剑、志筑强”的建院精神,深化综合改革,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努力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
  • 嘉兴学院嘉兴市
    学校简介嘉兴学院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和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原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办学肇始于1914年,此后百年间数易校址,相继在宁波鄞县、杭州建德办学,先后隶属于国家重工业部、冶金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被誉为中国有色行业经济管理人才的“摇篮”。学校办学所在地——嘉兴,地处东南沿海、长三角中心腹地,东接上海、北邻苏州、西连杭州、南濒杭州湾,区位优势独特,产业发达、经济繁荣,是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江南文化发源地、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地、浙江省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学校下设17个教学机构,全日制在校生15900余人,成教本专科生15000余人,拥有附属医院8所、附属幼儿园1所。校园面积166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1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222万余册,电子藏书230万余册。学校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入选全国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浙江省平安校园、浙江省高校文明校园。中国工程院院士陆军为学校校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原校长朱经武教授为学校名誉校长。学校现有教职工1660余人,全职院士3人,柔性聘用院士9人,有国家级特聘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理论界人才入选者、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一批高层次人才;有省级重点创新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入选省“鲲鹏行动”计划专家1人,教师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设有59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国家专业认证(评估)专业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重点(优势、特色)专业16个,省级师范教育创新工程项目入选专业1个。拥有经济管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平台11个。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美、英、澳、德、日、韩等22个国家(地区)的80多所高校开展联培博士、本硕连读、双学位攻读、交换生培养等合作,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目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与化工硕士、会计硕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一流学科6个,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拥有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个、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省级科研平台15个。《嘉兴学院学报》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学报,“嘉兴名人与嘉兴文化”栏目入选教育部“名栏工程”。近五年学校教师承担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5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20余项;获省部级(含一级协会)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学校以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高校的政治担当,自觉传承红色基因、守牢红色根脉,建有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红船精神研究中心、浙江(嘉兴)中外政党研究中心,嘉兴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为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省红色文化研究与传承协同创新中心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学校是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全省教育系统党员教育基地、浙江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单位、浙江省高校二级学院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试点单位、浙江省高校文化校园建设首批试点单位、浙江省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研学基地(嘉兴市)依托高校、浙江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重点支持高校。学校“红船先锋营”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省身文化”品牌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红船精神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浙江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原创红色话剧《初心》多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报道。学校学子先后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质奖章”、2008—2010年连续三届“浙江骄傲”、浙江省十佳大学生、浙江省杰出志愿者、浙江省第一届感动校园人物、浙江省首届美德学子等荣誉。学校充分发挥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核心区优势、与有色行业联系紧密优势,主动对接长三角地区产业、企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全面助力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学校拥有中澳先进材料与制造研究院、浙江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嘉兴市大学科技园、G60科创走廊产业与创新研究院、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信息网络与智能研究院、三江·嘉化未来技术学院等一批科研创新载体。学校被认定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第一批合作院校,校企合作育人成果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88个校企合作项目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学校创业学院入选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践园被评为国家级众创空间,学子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金奖、“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学校为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高校,2018年获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连续五年在浙江省教育厅普通本科高校分类评价中列同类院校第1位。当前,学校正牢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努力把学校办成一所有特色、善创新的综合性大学”的殷切嘱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红船精神,秉承“方正为人 勤慎治学”校训,践行“求是求真求正”校风,勇猛精进、追求卓越,大力实施“1358”战略,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全力以赴创建嘉兴大学,建设有特色、善创新的一流应用型综合性大学。
  • 学校简介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坐落于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浙江省诸暨市,是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全日制本科独立学院。学院前身为浙江林学院天目学院,是2000年由浙江林学院(浙江农林大学前身)创办, 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与浙江省诸暨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与浙江省诸暨市教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合作举办。2013年9月整体从浙江省临安市迁址到诸暨市办学。诸暨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北邻杭州,东接绍兴,南连义乌,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沪昆高铁,杭金衢、诸永和绍诸高速贯穿全境,钱塘江支流浦阳江流通全域。诸暨是一座历史久远、底蕴深厚的人文之城,是一座环境优美、青山绿水的旅游之城,是一座民殷商富、开放创新的经济之城,是一座文化繁荣、社会稳定的和谐之城,是“枫桥经验”发源地、是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县市、浙江省首批教育强市。素有“耕读传家”之风,文化积淀深厚,名人辈出,非常适合办大学。学院位于浙江省诸暨市城北教育园区,占地面积542.5亩。校园大气厚重、传承文脉、平中现奇、彰显特色。校舍建筑总面积32.6万平方米,总投资15.6亿元;其中,暨阳体育中心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集篮球馆、游泳馆、网球馆为一体,能承担国际性体育赛事;图书馆总建设面积2.8万平方米,能馆藏150万册图书资料,现有纸质藏书90余万册;教室安装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施,可同时容纳16000名学生上课;实验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779.24万元,建有完善的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和创新创业实训平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设备设施先进。学院按照教育部“依托母体、相对独立、规范管理”的办学原则,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下设办公室、组织人事部、教务部、科研管理部、社会合作部、计划财务部、学工部▪团委、公共保障部8个职能部门,工程技术学院、园林学院、晨晓艺术与设计学院、商学院、人文学院、生物环境学院、体育军训部7个教学单位及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体育中心3个教学辅助单位。设有3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法、文、理、工、农、管、艺等八大学科门类,现有在校学生826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7968人,研究生24人,成教学生268人。学院有省级重点专业1个(工商管理)、省级新兴特色专业3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药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十三五”特色专业2个(园林、会计学),省一流专业4个(园林、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按照“求真敬业、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实现了学生自主选课程、选进程、选教师的教学管理模式,努力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开设创业实验班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特色班,突出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创业人才。学院坚持把人才作为核心资源,拥有一支德才兼备、专业素养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539人,专任教师419人;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124人,占比29.59%,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2.36%,高级职称比例达到40.57%。拥有共享院士2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浙江省“151人才”5人,浙江省领军人才培养计划5人,浙江省优秀辅导员3人,浙江省万名好党员1人,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1人,浙江省教育系统“事业家庭兼顾型”先进个人1人,绍兴市最美教师1人,绍兴市拔尖人才1人,绍兴市“330海外英才计划”1人,绍兴市“名士之乡”英才计划4人,暨阳“533英才计划”5人,学院领军人才4人、暨阳学者4人。学院坚持把科研创新作为强校之路,深入推进产教融合。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6项国家级奖项(国家级二等奖4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153项省部级奖项;发表科研论文127篇,授权专利56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424篇(第一单位334篇),其中SCI 一区TOP论文6篇(第一单位2篇),二区论文20篇(第一单位9篇),一级期刊21篇(第一单位11篇),核心期刊102篇(第一单位69篇);出版学术著作24部(其中第一单位17部);授权专利93项;软件著作权3项;咨询报告获批3项。 学院着眼长远,坚持内涵为重、服务地方的发展使命,制定全方位、高层次的战略规划,深化与地方战略合作,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建立了由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校地互动合作联盟,构建了强校融诸的发展理念。学院每年与诸暨市联合发布年度校地合作项目清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深化“二级学院+乡镇(街道)”(1+N)校地合作模式,互动融合,实现共同发展。针对地方产业转型发展需求,先后成立中国大唐袜艺学院、中国珍珠学院两大产业学院,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政行企合作新路径,产业学院模式和成果被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具有较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建有3900平方米的产学研中心,拥有中国香榧研究院暨国家林业局香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态环境研究与发展中心、生命科学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诸暨创新发展研究院、陶朱商学院、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研究中心、大唐产学研基地、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晨晓色彩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数字枫桥与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双碳研究院等14个产学研机构。学院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深化国际交流合作,主动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目前,已与美国、英国、白俄罗斯、乌克兰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17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6个学生互换项目、8个交换生、交流生项目、11个硕士研究项目。近年来,学院与诸暨市在境外投资企业积极对接,确定了“招生-实习-就业”留学生联合培养模式,并探索建立丝路学院。学院全力推行“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施社区化管理,注重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搭建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设有国家奖学金、暨阳英才奖学金、校外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素质奖励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鼓励学生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目前,学院正处于建设发展的新阶段,学院将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紧盯国家乡村振兴、高等教育强省等重大战略部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抓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等关键,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汇聚全球诸暨乡贤力量,沿着“特色立院、创业兴院、创新强院、服务名院”的发展道路不断奋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