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2019年第二阶段高职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于10月8日9:00至11月7日17:00进行
2019-09-2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我省第二阶段高职扩招专项行动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为贯彻落实2019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高职扩招要求,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让更多青年凭借一技之长实现人生价值,让三百六十行人才荟萃、繁星璀璨。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和《甘肃省教育厅等七部门关于印发<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我省系统化推进和开展甘肃省2019年第二阶段质量型高职扩招专项行动。

二、第二阶段高职扩招的招生对象有哪些?

答:具有高中阶段学历或同等学力(初中毕业满三年以上)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未录取且有意参加本次扩招考试的考生也可参加报名。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职工、乡村干部报考。

三、第二阶段高职扩招的考生须具备条件是什么?

答:(一)报考我省2019年高职扩招的须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且身体状况符合相关要求;

2.甘肃省户籍人员以及累计具有我省6个月(含)以上社保并与我省企业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外省户籍在职员工:

3.具有高级中等教育学校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二)下列人员不得报考:

1.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高校在校生,或已被高校录取并保留入学资格的学生;

2.高级中等教育学校非应届毕业的在校生;

3.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非应届毕业年份以弄虚作假手段报名并违规参加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包括全国统考、省级统考和高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简称高校招生考试)的应届毕业生;

4.因违反国家教育考试规定,被给予暂停参加高校招生考试处理且在停考期内的人员;

5.因触犯刑律已被有关部门采取强制措施或正在服刑者;

6.2019年已被高校录取的考生(含录取后不报到考生)。

四、第二阶段高职扩招试点招生院校专业在哪里查询?

答:符合条件且拟报考2019年第二阶段高职扩招的考生须参加甘肃省2019年高职扩招网上报名后再进行院校专业志愿填报。考生按要求完成注册后,进入填报系统即可查看到院校招生专业具体信息及要求。高职扩招试点招生院校招生类型、专业及计划查询请登陆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官网(http://www.ganseea.cn/)。

五、考生如何报考第二阶段高职扩招?

答:考生只需登录2019年第二阶段高职扩招网上报名及志愿填报系统(“普通高校招考智慧平台”http://art.ganseea.cn/,下称“报名及志愿填报系统”)完成信息采集及志愿填报,并按要求进行报考信息确认、志愿填报以及报考资格审核、复核。或登录甘肃省教育考试院官网(http://www.ganseea.cn/),直接点击图片【高职扩招专项报名】进入填报网页。

高职扩招第二阶段报名及志愿填报时间为10月8日9:00至11月7日17:00,报考资格审核、复核及志愿确认工作在2019年10月8日9:00至11月10日17:00期间进行。

六、第二阶段高职扩招高考报名的具体流程和要求是什么?

答:报名流程:高职扩招实施网络化管理,即网上报名、网上缴费、网上打印报名登记表、网上进行考务安排、网上填报志愿。考生在规定期限内登录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站(http://www.ganseea.cn),根据提示注册、报名、上传照片、填报志愿并在线缴纳报名费。考生报名并缴费成功后,打印《2019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登记表》。并于11月15日登录系统打印准考证。

网报要求:1.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登录甘肃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进行报名,报名时间截止后不再安排补报。

2.考生在网上报名且完成缴费确认后视为报名成功,未缴费确认的,视为报名无效;网上报名且缴费成功,无论何种原因不参加考试的,不退还报名费。考生未报名或报名无效不得参加考试。

3.考生在网上报名时应选定报考院校及专业,报名并缴费成功后不得修改院校及专业。考场座位、面试次序安排在报名结束后由计算机随机生成,与报名先后顺序无关。

4.考生上传照片要求:本人正面免冠彩色头像,头部占照片尺寸的2/3,背景颜色为白色,宽高应小于480×640(像素),且高不得小于宽,文件大小不得超过30K。

七、考生如何进行第二阶段高职扩招志愿填报?

答:高职院校扩招志愿填报与网上报名同步进行,院校志愿设置为“1+1”顺序志愿,即1个第一志愿,1个第二志愿,每个院校志愿设置6个专业志愿。

八、第二阶段高职扩招如何进行考核?

答:所有参加本次高职扩招专项考试的考生,可免予文化素质考试,由第一志愿院校组织相关职业适应性测试或技能测试。相近专业单测成绩,全省高职院校可以通用,参与考生第二志愿招生及补录院校不再组织测试。第二阶段测试于11月20日进行,第一志愿录取于11月25日前完成,第二志愿录取于11月28日前完成。具体要求由各招生院校自主确定,并向社会公布。未完成扩招任务的可参加网上征集,第二阶段征集时间11月29日-30日。

此次招生资格审查由考生报考的第一志愿院校负责实施。为提高考生报考积极性,简化资格审查程序,考生只须将加盖相关部门公章的《2019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登记表》及相关学历证件的复印件等资料在参加院校测试前交给第一志愿的院校,由院校负责审核。教育部门负责高中、中职应届毕业生的宣传动员,会同公安部门审核考生户籍、学籍信息;退役军人事务部门负责退役军人宣传动员,审核退役军人身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农业农村部门分别负责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宣传动员及身份界定工作。各相关部门审查合格后,在《2019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登记表》中的“部门资格审核”处签字并加盖公章。

考生纸质档案由录取院校统一建立并保管。考生纸质档案应装有《2019年甘肃省高等职业教育扩招专项考试招生报名登记表》《普通高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表》(由省教育考试院下发至各学校)等。

高职扩招专项考试体检工作由考生录取院校负责实施。考生录取后,凭录取通知书按照学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体检。院校可凭体检结果按照招生章程专业受限要求对考生录取专业进行内部调整。体检工作具体实施办法参照省招委会《关于做好2019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的通知》(甘招委发〔2019〕2号)规定执行。

九、第二阶段高职扩招录取考生如何培养?

答:招生院校按照“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原则,根据生源特点,制定和实施具有较强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退役军人开展“退役军人学历提升行动计划”,以学校培养、全日制学习为主。针对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合作培养协议,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实施“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培养模式;与当地政府对接,进行“校地合作”,为提升乡村干部专业素养能力开通绿色通道;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与集团成员单位开展“校校合作”,联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针对应届高中毕业生和中职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分别制定倾斜性政策,开辟绿色通道;在学前教育、护理、养老、健康服务、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扩大对初中毕业生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招生规模。实行弹性学习形式,采取方便就学、灵活多元的教学模式,探索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和网上教学,实施学分制管理改革。

十、第二阶段高职扩招录取考生的学籍管理有何规定?毕业后与普通高校毕业生待遇是否相同?

答:第二阶段高职扩招录取考生在2020年春季入学。学生学籍管理、毕业证书等由招生院校负责,入学后不得转学,不得转专业,不得转入其他专项试点班或非试点班。学生修完教育教学计划规定内容,成绩合格,达到毕业条件和要求的,可获得高校普通专科毕业证书。毕业生在落实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

十一、第二阶段高职扩招录取考生资助政策与普通高校在校生是否相同?

答:第二阶段高职扩招专项录取考生入读高校后,与普通高校在校生同等享受国家和我省的资助政策;符合条件的学生,可按《财政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退役军人部 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关于印发<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科教〔2019〕19号)等文件精神申请资助。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兰州理工大学坐落于甘肃省省会兰州市,是甘肃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高校,甘肃省首批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国家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入选高校,国家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学校前身是1919年创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1958年,在组建兰州工学院的基础上,将甘肃交通大学并入,定名为甘肃工业大学;1965年,学校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同时将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和北京机械学院的水力机械、化工机械、石油矿场机械和焊接工艺及设备专业成建制全部迁入,并从湖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院校;2003年,正式更名为兰州理工大学。经过百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精神,基本建成了一流工科、坚实理科、特色文科,进入国内同类高校高水平大学行列。学校现有19个学院、1个教学研究部,设有研究生院、温州研究生分院。有全日制在校生29975人,其中本科生22632人、研究生6398人、国际学生448人。有兰工坪校区、彭家坪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430亩,校舍建筑面积121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16万册、电子图书122万册,实验室面积5万多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值4.6亿元。学校是我国首批学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是甘肃省第一所具有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第一所设置工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现有9个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3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4个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有20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国防特色学科方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实、专业口径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远大理想、家国情怀、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学校有70个本科专业,20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4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3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31门课程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4个、省级教学团队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西北恶劣环境下土木工程防灾减灾研究”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学院入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2017年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专家好评。入选全国首批99个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18个省份实现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被教育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学校现有教职工2309人,其中专任教师1478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以上职称教师1005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60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33人,博士学位教师652人。有共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0人。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35人、“飞天学者”33人。有中国焊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12人,有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专家、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等省级荣誉称号70余人。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四个面向”,以国家发展战略和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牵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科研方向,建设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基地,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放管服”改革,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学校在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先进加工、高端装备及数控加工设备、新能源技术及装备、石油化工流程装备、工业控制及信息技术、土木工程及防灾减灾等研究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产出高水平研究成果,解决了一批西部和行业发展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为我省更具竞争力产业格局做出“工大创新”贡献。现有“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科研基地5个、教育部科研基地7个,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中心是首批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大学科技园是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有经工信部批准的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十三五”期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35项,发表高质量论文3580篇,以第二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文章各1篇,累计实现科研经费6.9亿元,获甘肃省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等省级科技一等奖4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29项,专利授权项数806项,软件著作权登记254项。学校主动推进产学研深入融合,深化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与20多个省内外城市、20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成立了黄河流域水生态与水工程研究院、敦煌设计形态学研究院、酒泉先进技术研究院、兰州理工大学——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镍钴金属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西北低碳城镇支撑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机构,参与组建了中国通用机械行业智能制造等技术创新联盟,与华为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浙江巴顿焊接研究院、宁夏共享集团等多家企业签署了校企合作协议。“十三五”期间为工业企业完成技术改造、产业升级项目1600余项,学校省级智库甘肃省工业经济发展研究院深度融入甘肃省“十四五”时期工业“三化”改造工作。学校不断拓展合作交流空间,积极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获批建设乌克兰文尼察国立技术大学孔子学院。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中方项目院校,与国外40余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与澳门科技大学、台湾中原大学、昆山科技大学、静宜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是东南大学对口支援高校。近年来500多名教师出国(境)交流学习。具有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招生资格,通过首批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来自46个国家的400多名国际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绩喜人,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全国文明校园、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称号,入选教育部首批示范性网络社区(易班网)试点高校,获批建设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1个学院入选全国高校党建“标杆院系”,3个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1个党支部获得教育部“两学一做”支部风采荣誉奖。在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对标争先”创建工作中,学校获评“示范院校”,3个院系获评“标杆院系”。2020年获评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十四五”期间,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校、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成果建设,全面提高育人能力和创新能力,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和区域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全面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为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开好局、起好步。
  • 学校简介【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党的建设】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工作全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全过程,不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质量。目前,学校党委下设30个二级党委,2个党总支,1个学生社区党工委;设党支部302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12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30个,学生党支部160个;设学生社区功能性党支部80个。共有共产党员6234人,其中教职工党员1820人,离退休职工党员628人,学生党员3786人。【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021年,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3个孔子学院。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其他部级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5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7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他各类省级研究平台25个。【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8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923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79人,博士研究生697人,硕士研究生9468人,留学生366人,继续教育学生10922人。1992年起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第七期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537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6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2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2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50人,教授(研究员)3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5人。博士生导师18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506人(含校外兼职导师65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69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204人次。学校聘请了2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9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级一流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等次。有81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近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8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社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区位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智库服务、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教育资源输出、文化资源开放为主要内容,不断促进开放办学,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附属办学】学校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834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99.79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680.64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85万余册。学校推进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交换”于一体的高标准“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革新,致力于发展以服务育人为导向的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综合体系。【办学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弘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北师大精神,践行“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 学校简介甘肃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公办“农工商贸旅”一体化高等职业院校,坐落于黄河之滨兰州市城关区。校本部与和平校区占地320亩,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1000亩。学校现有学生12233名,其中扩招6213名、吉尔吉斯斯坦籍留学生4名。现有教职工480人,其中博士、硕士265名,教授、副教授15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3人,入选教育部行指委、教指委3人次,获评省级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15人,国家级省级名师工作室、教学团队和协同创新中心20个;引进行业企业专家和能工巧匠30名,聘用科研院所和地方行业企业技术专家172名。学校设有农业工程学院、园林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畜牧工程学院、食品与环境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基础教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乡村振兴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交流学院13个二级学院,开设现代农业技术、食药与康养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畜牧兽医、环境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财经商贸等7大专业群33个专业。学校建成生产性实习就业基地124个,校内产教融合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及综合实训中心39个,畜牧兽医、食品营养与检测、园林技术、作物生产技术等23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特色)专业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先后与省内外百强企业、海外企业、重点行业等200余家优质单位建立了长期“四个合作”关系,开展现代学徒制、混合所有制、订单班、冠名班、集团化办学,实施学生技能鉴定、“1+X”证书、专升本辅导、自考本科、函授教育,着力推进“三教改革”“课堂革命”“学习革命”和“高质量就业工程”,全面推行线上和线下混合式“专创融合”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构建了“招生、培养、实习、就业”四位一体德技并修育人体系,学生获技能比赛、创业大赛等奖励138项。甘肃省第一所官立职业学校1907年(清光绪33年),兰州道彭英甲在兰州萃英门内兰州举院东南角“衡鑑堂”所在地(今西关十字兰大二院内 )创办“农矿学堂”,分设农林学堂和矿务学堂。后“农林学堂”定名为“甘肃官立中等农业学堂”。民国时期,罗经权在原址上复建为“甘肃省立甲种农业学校”。这就是学校的前身。建国前,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朱家骅、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院长刘运筹等12位政府部门人员和地方名人,先后访问学校,为学校题词。解放后,农业部副部长洪绂曾、省委书记霍维德、省人大副主任何建山等27位领导先后到学校视察,指导学校走上了“产学研”结合的办学之路。甘肃省办学历程艰辛的学校建校以来,学校历经清末中等实业教育、中华民国职业教育、新中国专业技术教育和改革开发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等5个阶段,48届班子,20次更名,6次搬迁,始终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三农”事业发展。王尔黼、罗经权等一批批仁人志士,边教学边生产,农学结合,劳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结合的耕读教育之路。解放后,周祥椿、韩翠云等等一批批学者倾心科研、服务“三农”,培育了小麦和胡麻新品种,形成了“专家引领+科研育人+服务行业”的教科研模式,培养了魏公河、朱永军、任建平等一大批优秀乡村干部和农业企业家,学校农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种植类专业示范学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诞生的学校学校是甘肃省最早引种甜菜的单位(1915年),最早引种西红柿的单位(1932年),最早选育大叶菠菜品种的单位(1951年),最早大面积人工养鱼获得成功的单位(1959年),最早生产葡萄酒的单位(上世纪30年代)。被人们称为“甘肃的袁隆平,把金色种子撒遍陇原大地的陇原骄子”的甘肃省首位科技功臣周祥椿,在学校从事育种工作50余年,育成天农、清农、清山、甘育系列小麦品种和天亚系列胡麻品种,为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在周祥椿科研的基础上组建育种推广和产品开发团队4个,育成小麦品种69个,胡麻品种27个,推广面积2.2亿亩,创经济效益36亿多元;开发茶叶有机肥、花椒采收机等农产品和设施50余个,获国家专利55项,服务到款额1000多万元。教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农牧渔业丰收奖4项、地厅级以上科技进步奖81项、地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哲学社会科学奖37项,被评为甘肃省技术转移示范高校。甘肃省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度高的学校近年来,学校获得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甘肃省乡村干部培训基地、甘肃省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实训基地、甘肃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国家级省级认定4项。全省种子企业创办者和技术骨干2/3以上为学院毕业生。2018年以来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超过96%。与陇南、临夏等市(州)县党委组织部门、农林部门合作,设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24个,培养学历教育乡村人员6213名,制定了“一地一方案”,建立了“临夏模式”,确定了政治素质强、带富能力强、乡村治理能力强、引领型、技术型、创新型“三强三型”培养规格,形成了“订单式”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受到教育部认可。面向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乡村干部、种植养殖农户,以及农业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学历提升教育,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投入1765万元建设远程教学录播系统,进行“线上+线下、集中+面授、田间+课堂”教学,全省村干部学历教育覆盖率达82%。与甘肃省党员教育中心共建“先锋讲堂”,培训乡村党员覆盖全省13000多个村,覆盖率达81.7%。建立了“陇东行”苹果技术服务、“进陇南”菌类新产品开发,“走河西”设施农业服务、“入甘南”养殖技术服务等精品团队4个,培训90多万人次,指导创办合作社157家。形成了“科技+专家+企业+村组织”服务机制,完成“863”攻关、“948”引进、阳光工程、“星火科技”等国家项目16项。承担省人大、省政协及省文旅厅、省教育厅等的扶贫培训10232次,职业农民培育“四证”模式得到原省长刘伟平的批示。学校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打造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学校是甘肃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都市农业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杨凌农业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常务理事单位。对接乡村五大振兴,学校建立了“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群,推进专业向信息化、工业化、智慧化、复合化方向发展,有效实施“专业链+产业链+人才培养链就业创业链”专业群建设。与中国农科院兽药研究所、省农科院、省农垦集团等校地行企合作,建成国家级(中央财政支持)专业6个、省级骨干(特色)专业 14 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 个,国家级省级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国家级省级协同创新中心7个。与美国、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奥地利、新加坡,以及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长期科研开发合作关系,建有中亚农业职业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学校被认定为全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衡鉴精神”,勇担“三农”重任,以“知农爱农强农兴农”为办学目标,以“农工商贸旅”一体化专业群建设为办学抓手,走“产学研创用”融合办学之路,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丝路寒旱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地。
  • 学校简介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创建于1949年9月,时称“甘肃人民公安学校”。几经变迁,1978年恢复办学后称 “甘肃省公安学校”,1980年更名为“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2001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是公安部、教育部核准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公安高等职业学院,隶属甘肃省公安厅领导和管理。学院现有大砂坪和皋兰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超过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学院建有安检安防、合成作战、经济侦查、电子物证、痕迹检验、DNA等40多个实验实训场所,各类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建有训练场(馆)12个,与基层公安机关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43个。图书馆藏图书8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个。学院设有情报侦察系、刑事侦查系、治安系、法律系、基础教学部、警务技能训练部、科研处、实验实训部、图书馆等9个教学训练机构,政治处、纪委(监察室)、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等6个行政机构和培训中心1个直属机构。目前有教职工340人,专任教师28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26人(正高21人),占44%;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14人(博士7人),占40%;“双师型”教师196人,占68.5%。开设10个公安类专业和9个与公安工作紧密相关的普通类专业。其中,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和治安管理3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治安管理和交通管理2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治安管理专业是公安部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现有在校学历生6000余人。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始终将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合格人民警察放在首位,秉承“推诚尚勇、持公守正”的校训。坚持教学中心,质量为本;坚持突出特色,全面育人;坚持面向公安,服务社会;坚持学战结合,创新发展;坚持立足甘肃,辐射西北。以服从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公安院校人才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为动力,实行学历教育、公安科研、在职培训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不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办学70年来,为西北省区乃至全国公安、司法、安保部门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专业警务人才,培训在职公安民警10万余人次。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办学水平和治校能力在全省职业院校中逐步达到前列,成为甘肃及至西北公安司法机关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补充人民警察的主要渠道。
  • 学校简介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始建于1952年的原甘肃省畜牧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和始建于1958年的原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学校(国家重点中专)合并组建,加挂“甘肃省畜牧工程干部培训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专修学院”牌子,是甘肃省唯一一所培养畜牧兽医和农业机械类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座落于古丝绸之路重镇——甘肃武威市黄羊镇,隶属甘肃省教育厅。学校占地2200亩,其中校园800亩,实习农牧场1400亩。校舍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亿多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2亿多元。图书馆藏书47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册,中外文期刊300多种。学校建有畜牧科技学院、兽医科技学院、宠物科技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农机与汽车学院、智能与信息学院、经贸与人文学院等8个二级学院,开设畜牧兽医(宠物)、葡萄与葡萄酒、食品药品、机械电子、农机汽车等9大专业类群51个专业。学校励精图治,辛苦耕耘,累计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先后与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联合开办自考本科班,累计培养了自考本科生10000余名。学校办学规模10000人。教职工360人,其中专兼职教师309人,教授29人、副教授115人,高级技师36人;硕士、博士90人,“双师型”教师201人,省内外特聘专家教授76人。享受甘肃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津贴人员7人,甘肃省“园丁奖”6名,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6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技术标兵2人,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职业教育思政课骨干教师1人。2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甘肃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1个甘肃省职业教育班主任工作室。学校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办学理念,践行“自强、明德、尚能、笃行”校训,秉承“敬业乐业、奋斗奉献”校风、“严谨朴实、守正出新”教风和“勤学善思、崇德强技”学风,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注重实践,勇于创新”办学传统,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提高质量”内涵发展之路,按照“固优、强特、扶需”原则和“做大经贸与人文类专业、做强畜牧兽医(宠物)与农机汽车类专业、做优智能信息与装备制造类专业、做精食品药品与葡萄酒类专业”思路,优化专业结构,凝练专业特色,打造专业品牌,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和服务产业能力;坚持以提升“育人质量”为目标、以践行“质量价值观”为突破口、以规范“学生行为准则”为切入点,全面加强质量文化设施建设,在供给侧改革和比较优势、错位发展思路下,积极寻找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发扬“团结、勤勉、求实、拓新”的学校精神,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有特色、高水平的职业高等学校。学校是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甘肃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甘肃省“双高计划”建设院校;是“甘肃省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甘肃省语言文字培训测试站”“甘肃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联盟成员单位”“首批武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国际农牧业高等职业教育联盟副秘书长单位”“中国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杨凌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常务理事单位”“乡村振兴全球联合教研室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协作联盟成员单位”“中国教育技术协会高等农业院校分会理事单位”;是“甘肃省现代畜牧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甘肃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甘肃焊接专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甘肃智能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甘肃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学校着力构建多元开放办学格局。建有中厦海运产业学院、生物科技产业学院、隆慕宠物产业学院、大北农创业学院、东风商用车创业学院、德克特互联网学院和新希望六和创业学院等,大力开展订单教育和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积极与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青海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施大学生访学计划,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支持合作、协同创新、突出特色、互利共赢”的原则,推进行业领域内高校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 学校着力加强内涵建设,大力实施“‘1+6’教学质量提升、181大学生素质拓展、‘1+6’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等教育教学改革十大工程,落实“1121”教学改革计划,近五年来,主持完成国家级教学标准3项,参与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建成中央财政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2个,获批国家级职业教育骨干专业1个、甘肃省职业教育骨干专业4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3个、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试点改革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6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厅级奖9项;建成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4个、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课程10门、甘肃省高等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甘肃省在线开放课程1门,19个专业获批“1+X”证书制度试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513部,实用新型专利320项、发明专利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2100篇,其中国家级1022篇。学校着力搭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成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甘肃省职业院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2个;建成甘肃省职业院校畜禽生态养殖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甘肃省猪鸡产业技术体系凉州区试验站、现代养鸡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养猪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机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武威市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研发中心、武威市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甘肃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葡萄与葡萄酒产业窗口平台、国家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013站、甘肃省第84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等11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成现代农牧科技园、动物(宠物)医院、实习牧场、实习工厂、汽车实训中心、汽车驾驶分校、大北农动保中心、农机实训中心、现代物流服务与实践中心等10个产教融合中心。学校依托生产性实训基地常年开展畜牧生产、动物疾病诊疗、农机维修等技术服务,每年向社会提供优质鸡苗100多万羽,种蛋300多万枚,种猪4000多头,诊疗病畜5000多头,冻配黄牛2000多头,产品和技术辐射河西及西北12个省市区。学校常年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动物防疫检疫员、动物疫病防治员、汽车驾驶员等技术培训,年培训各类人员3000余名。近五年来,获地厅级以上科技成果奖66项,其中,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甘肃省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学校着力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大力开展“挑战杯”大学生系列技能竞赛,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甘肃省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等,先后获国家级奖项47项、省级奖项323项,多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多数专业毕业生呈供不应求态势。学校着力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社,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育人效果。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全省标准化先进党支部1个、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标杆院系”1个、新时代甘肃省高等院校党建“样板党支部”1个、第九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创建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甘肃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武威市第一届市级文明校园等。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