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成立首个高校专业开放日联盟
2018-10-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扬子晚报讯(通讯员 张洁 张春平 记者 王赟) 不知道学啥专业?这个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不少中学生对大学都存在这样的困惑。不过,现在同学们可以亲身实地到高校校园去寻找答案了。昨天上午,江苏首个高校专业开放日联盟在河海大学闻天馆正式成立了,首批8所高校的13个学院面向全国中学生免费开放。

“我们希望让更多的学生对更多的专业有所了解,在他高考填写志愿的时候,对专业有个更合理的选择。”河海大学教务处处长沈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发起这个联盟就是希望孩子们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早早了解这些专业,能够高高兴兴地学习这个专业。”

据沈扬介绍,这也是江苏高校与高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首次结成开放日联盟,首批8所高校的13个学院将会根据各自专业的特点提出一个方案,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同时进行开放日活动。“比如,一个中学这一届有900个学生,他们可以在同一时间到不同的大学参加不同的开放日活动去了解自己心仪的专业是什么样子的。”

目前首批联盟成员分别是河海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南京大学地图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理工大学理学院、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安全工程学院、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中国矿业大学物理学院、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连续四次荣获“全国高等职院校服务贡献50强”●连续两次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国家级职业教育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江苏省技能竞赛先进单位●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考核优秀单位●全国高分子材料(橡胶)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全国建筑防水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省属公办全日制高校、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学校坐落在两汉文化旅游区,南依风景迤逦九里山,北望碧波荡漾九里湖,山水相连、人文荟萃;校园芳草萋萋,环境幽雅,是求知成才的理想之所。学校创办于1964年,现有九里校区和大学科技园暨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两个校区,占地1100亩,学历教育在校生1.3万人。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职业教育先行者、服务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职业教育领头羊、服务淮海经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排头兵”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创建“产教融合特色校”“创新创业示范校”“服务贡献卓越校”“国际影响典型校”的发展路径,努力培养“有德、有能、有技、有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打造国内一流、海内外有影响的服务区域型高水平本科职业学校。学校设有材料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体育与艺术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学校有国家级实训基地4个(高分子材料实训基地、生物化工实训基地、化学制药技术实训基地、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区域开放共享实训基地即徐州市重大装备制造技术实训基地、江苏省分布式能源与智能微电网技术实训平台、江苏省重大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平台),以及6个省级研发中心(江苏省化工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橡胶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全合成胶非公路型轮胎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工程涂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凹土功能材料应用工程中心、江苏省绿色橡胶循环制造工程研究中心)、5个市级实训平台(徐州市校企共建现代物流公共实训平台、徐州工程装备智能制造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实训平台、徐州云计算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徐州现代物流技术实训平台)以及39个市级研发中心(实验室)。学校现开设39个招生专业,包括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橡胶工程技术、应用化工技术以及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四个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被誉为中国橡胶工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三分天下有其一;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光伏材料应用)、物流管理、药品生产技术,物联网技术,皆是江北和徐州地区唯一的江苏省高水平骨干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是唯一被徐州市政府批准建设的特需专业。学校还有6个海外招生专业,有来自24个国家的近500名留学生,规模位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有教授、副教授370余人,博士6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人,国家行业教学名师9人,六大人才高峰1人,江苏省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个人(优秀教师)1人,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提名奖1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3人;有“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业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国家级教学团队”“世界技能大赛化学实验室技术国家级教练团队”等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4个、江苏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优秀教学团队5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主持单位;获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3项等多项荣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占比超过85%,还有18名江苏省产业教授领衔的200余名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活跃在教学一线。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好。学校是江苏省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实施精英高职人才培养和导师制学生管理改革工程,学生“低进高出”。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群学生与985/211本硕博学生同台竞技连年获奖,2017年,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和环境监测专业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摘得两个全国一等奖;在2020年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赛上荣获金奖、银奖,捧得“优胜杯”。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年可以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等各类奖助学金50%以上。学校社会服务成果丰富。成立了由“政行企校”四方参与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理事会”,与徐工集团、东方雨虹、吉利汽车等多家国内外龙头、知名企业共建了9个产业学院,开展了服务社会的“三百工程”活动,每年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技术服务到账额3000余万元。每年面向徐工集团等企事业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开展“旋挖钻”五项全能钻机手等80余个工种“三新”职业技能培训1万人次以上,形成了“苏橡培训”品牌,赢得了行业企业和省内外同行的肯定与好评。学校积极开展现代职教体系人才培养。学校与徐州工程学院联合培养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4+0”本科班,实现本科培养零突破。与淮阴工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联合开展“3+2”项目2项、与新沂中专等学校联合开展“3+3”项目17项,总数位列全省第四,实现了现代职教体系项目类别全覆盖。学校拥有一大批优质的实习就业基地,与徐工集团、可成科技等80余家单位建立了智能制造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与协鑫集团、赛轮集团等130余家单位建立了材料化工类专业实习就业基地,与中国建材、东方雨虹等60余家单位建立了建筑工程类实习就业基地,与京东集团等50余家单位建立了商贸物流类实习就业基地,与徐工信息、杭州士兰微等60余家单位建立了信息工程类实习就业基地,与吉利汽车、蜂巢能源等70余家单位建立了新能源汽车类实习就业基地,徐工订单班毕业生遍及全球16国。学校积极开拓用人市场,主动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历届毕业生受到了社会与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用人单位满意率达95%以上,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就业率、毕业生薪酬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连续七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高校”。学校英才辈出,桃李满天下,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七万名专门人才。
  • 学校简介国家公办院校 江苏安全技术职业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学院位于“五省通衢”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徐州市,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场所。学院始建于1978年,现有贾汪、云龙两个校区,占地面积538亩。设有五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6927人。师资力量雄厚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89人,其中高级职称9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249人。专业课教师267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193人。全国技术能手3人、省技术能手6人、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人数11人、2人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101人,其中产业教授6人、“江苏工匠”2人。专业对接市场 学院是华东地区唯一的以安全类专业为特色,技术类专业为主体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十分注重专业建设,以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开设了 “五大一特”专业群:电气类、机械类、汽车类、信息类、商贸类、安全类。共有实训基地26个、实训室149个,实习工位4472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20年)7857.09万。校外实习就业基地118个,其中合作三年以上的61个。学院拥有“1+X”证书制度试点27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安全实训基地、国家级数控技术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7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多个专业被评为省市级品牌与特色专业。技能成就未来 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秉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思想,狠抓教学质量,在市、省、全国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2006年以来,我院师生在徐州市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394金376银251铜、在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73金167银245铜、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得19金19银7铜,连续六年全市第一,连续两年全省前三,成为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的领军人、苏北地区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经过近四十年的全面建设,学院已发展为“校园环境怡人、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良、能力培养突出、综合管理规范、办学成果丰硕、校企合作紧密、就业安置一流、升学渠道畅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名校。学院荣誉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示范职业学校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德育特色学校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先进学校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教学研究基地江苏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优秀选送单位江苏技能状元大赛优秀选送单位江苏技能状元大赛高技能人才摇篮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进单位(国赛、省赛)特等奖徐州市行业首选品牌等校企合作 学院与全国100余家大中型优强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出“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引企(制度、文化、人员、设备、资金)入校,搭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平台,推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已建成上海三菱电梯华东地区实训基地、大金空调展示实训中心、南京奥特佳汽车空调实训室、中德诺浩汽车实训中心、新能源汽车实训室及电子商务实训实验室。学院聘任近百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为兼任教师。就业安置 学院以学生为本,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学院积极组织开展进班级、全覆盖的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每年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十几家企业的领导、专家来校进行专题授课,请优秀毕业生回校介绍成才经验,帮助学生熟悉职场环境,提高岗位适应性。2019届毕业生年终就业率97.53%,2019届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年终值71.31%。2020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35%。2017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麦可思)93%,2018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麦可思)93%,2019届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麦可思)95%。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满意度”(2019年“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91.60%。学生拥有新技术、高技能,在校期间即被众多企业预订,毕业生供不应求。大批毕业生安置在与我院有长期合作关系的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实现优质就业、体面就业。学院在徐州、苏州、南京、扬州、上海等地设有就业基地,并有教师长期跟踪管理,家长放心,学生就业安心。校园生活 学生注重学生行为引导和良好习惯的养成,重视综合素质的提高。晨练、晚自习均有老师跟班,宿舍全部实行公寓式管理(WIFI全覆盖),宿管人员24小时值班,负责学生宿舍安全和就寝纪律。为了方便学生就餐,学院全部使用校园一卡通,四个学生餐厅全配备消毒餐具。学院现有学生社团31个,其中思想政治类2个、学术科技类7个、文化体育类16个、公益实践类5个、创新创业类1个。机器人创新实验室、数控加工兴趣小组、合唱团、书法社、辩论社、吉他社、舞蹈社、街舞社、武术队等科技文体活动有序开展,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为广大同学搭建了自我能力锻炼提升的良好平台。
  • 淮阴师范学院淮安市清江浦区
    学校简介淮阴师范学院坐落于风景旖旎、人文荟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周恩来总理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江苏省属高等学府。在60余年高等教育办学历程中,淮阴师范学院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为地方基础教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秉承“坚守朴实、追求崇高”的淮师精神和“崇德、励志、博学、笃行”的校训,坚持用周恩来精神办学育人,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高校”“省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示范基地”等国家、省级奖励近30项。学校目前拥有长江路、交通路两个校区,占地近2000亩,校舍面积63万平方米。设有17个二级学院,专业设置涵盖理学、工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普高生2万余人,联合培养在校硕士研究生近100人。学校2002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2007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级,2014年作为省内三所试点评估高校之一,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21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8个师范专业通过教育部二级认证,其中小学教育专业作为全国首个师范专业认证试点,迈出了我国师范专业质量保障的第一步。学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优秀教学成果奖37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一流本科专业7个,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7个,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9个,省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一流本科课程2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等4门,省级精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等36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68个,省级以上教育教改课题项目等60项,省高等学校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7个;省级精品教材、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省优秀培育教材等61部。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输送各类毕业生20余万人,一大批优秀人才在基础教育领域脱颖而出,学校被誉为“苏北教师的摇篮”。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等大赛中披金斩银。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就业率持续保持稳定,就业质量和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淮阴师范学院校园风景 淮阴师范学院校园风景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优秀人才辈出,古籍整理专家周本淳、宋代文学研究专家于北山、楚辞研究专家萧兵、党史研究专家程中原、鲁迅研究专家闵抗生等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现有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近20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2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的比例超过90%。教师中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双创博士”“紫金文化英才”等100余人,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省高校哲社优秀创新团队等省级及以上团队19个;获省自科优青4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00余人。学校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高校重点研究基地、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1个;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生态学、数学、教育学省级重点建设学科7个;现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设有院士工作站1个。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0余项,省部级项目31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50余项。《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英国、美国、法国、芬兰、意大利、中国台湾等15个国家(地区)的6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美国北阿拉巴马大学、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分别建立了本科双学位、硕士、博士联合培养项目,与美国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联合开展小学教育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成效凸显。与芬兰于韦斯屈莱应用科学大学、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日本山梨英和大学、中国台湾东吴大学、义守大学、玄奘大学等多所高校建立了师生双向交流项目20余项,特色项目“两岸大学生运河文化体验营”已逐渐形成品牌。2020年、2021年先后入选江苏-加拿大高校合作联盟、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近年来,我校赴境外学习研修交流学生1000余人,接待海外长短期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600余人。学校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全方位合作,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学校建有教师教育协同创新研究中心、文化创业产业研究中心等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淮安分院、淮河生态经济带研究院、淮安乡村振兴学院、淮安电子商务学院等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被中央和地方政府采纳。近五年承担省“产学研”项目140余项,横向与“四技”服务课题2200余项。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先后报道了我校服务地方取得的显著成效。在新的发展时期,淮阴师范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持之以恒的发展决心、永不懈怠的奋斗精神,朝着国内知名、区域领先的师范大学建设目标阔步迈进!
  • 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市鼓楼区
    学校简介徐州医科大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创办于1934年的江苏省立医政学院,1958年由南京医学院分迁至徐州成立南京医学院徐州分院,1960年定名为徐州医学院,2016年更名为徐州医科大学,2021年入选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六十余年来,学校不断发扬“艰苦创业、不断创新、勇于创优”的优良传统,大力实施“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科技兴校、特色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型发展”“选择性优秀”“关联性拉动”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整个淮海经济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该地区医学教育、医学科研和医疗服务的中心。学校设17个学院(部)、36所附属医院(临床学院),有全日制在校生17000余人,教职工1400余人。设置28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4个学科门类。有临床医学、生物学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医学技术、护理学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药学、公共卫生、护理、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公共管理8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具备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并设有生物学、临床医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形成了从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后,从全日制到成人教育、留学生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学校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教学团队,是国家第一批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高校;通过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认证有效期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以及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等一批省部级奖项;获国家级“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建设项目多项,以及一批省级品牌专业、重点专业(类)、精品课程和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育中心。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建有一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省优势学科群,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ESI排名全球前1%;获得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平台。近五年,学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发表SCI、EI等收录论文2000余篇,其中在美国科学院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20余项。学校不断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加快高层次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以及江苏特聘教授、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双创计划”、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一批优秀教师和团队。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韩国延世大学等3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英国卡迪夫大学等高校建立师资培训基地。此外,学校还多次主办(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麻醉学教育是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在全国率先创设麻醉学本科专业,并建设成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麻醉学教学团队是“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麻醉学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麻醉学学科先后获评国家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和江苏省“135工程”重点学科,是全国卫生专业技术职称考试麻醉学专业命题基地。学校在全国率先开设麻醉学专业“5+3衔接”方向。全国高等教育学会麻醉学教育研究会、江苏省麻醉研究所均挂靠在我校。学校主办的《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学校因此被誉为“中国麻醉学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以质量为生命线,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高级医疗卫生人才。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校风建设优秀单位、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文明单位等,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当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秉承“以德载医、博学创新”的校训精神,按照“立足江苏,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办学定位,团结一致,鼓足干劲,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海军指挥学院南京市浦口区
    学校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 海军指挥学院是海军最高学府,主要担负培养海军中高级指挥干部、海军军以上机关参谋及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任务。学院坐落在南京市,占地面积48万多平方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设有训练部、政治部、院务部、科研部和战役指挥系、战术指挥系、政治指挥系、后勤指挥系、研究生管理大队、战役训练班。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 的前身是刘伯承元帅任院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海军系,创立于1952年5月16日。1957年10月8日,海军系扩建为海军军事学院。1960年10月1日,学院改称为海军学院。1973年,中央军委决定在原海军学院院址组建海军军政干部学校。1978年1月,海军军政干部学校恢复为海军学院。1986年6月9日,改称海军指挥学院至今。学院成立以来,一直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接见过学院干部、学员或来院视察工作。1991年5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亲笔为学院题写了院名。 学院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认真贯彻"院校教育必须为军队建设服务,适应和平时期部队建设的需要,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的办学思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建有图书馆、海军战役战术中心实验室、教育技术中心、研究生教育中心以及海军战役专业教室、海军合同战术专业教室、海军航空兵战术专业教室、东南沿海军情专修室、海军现代装备专修室、中国海军史馆等教学设施。其中图书馆面积3000平方米,藏书42.5万册,形成了以海军战略、战役、战术及海军军事、政治、后勤指挥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实现了计算机管理的校园文献信息自动查询。海军战役战术中心实验室是全军重点建设实验室,其模拟训练系统使用计算机及其它辅助设备模拟海军战役进程和作战指挥环境,使受训人员能够在近似实战条件下进行多级对抗演练。系统在海战行动量化分析上取得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拥有海军战役层次模拟训练系统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指挥学院办有《海军学术研究》、《外国海军训练》和《海军译文》三种期刊。其中《海军学术研究》被评为全军重点学术刊物并收入《中国军事年鉴》。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