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广东:2014年高考将叫停三模三电加分
2011-06-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专题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薛冰 实习生 余洁贞

  昨日,省教育考试院公布2011年广东高考(微博)加分名单,3698人榜上有名,其中广州255人,占6.9%。记者留心发现,今年全省154人获得奥数加分,其中广州52人。不过省考试院负责人昨日表示,2014年广东高考加分政策将“瘦身”,“三模”“三电”将一律取消加分,“奥数”等项目也将大幅减少加分分值。

  今年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具有加分资格考生共3698人,其中广州约占6.9%,共255人。

  全省154人获得“奥数加分”

  从加分名单上看,全省共有522人以“三侨生”(指归侨青年、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子女)身份获得加分,其中广州94人,约占近二成。其中花都区花东中学一举虏获7个名额。

  另外,今年具有加分资格的台湾省(籍)39名考生中,广州占了15个名额,约占38%;而今年少数民族加分则分为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考生(主要是畲族、瑶族和壮族)、广东省少数民族聚居区汉族考生、外省少数民族聚居区迁入广东省的少数民族考生三类人群,共2515人,广州市三类考生加起来仅有8人,约占0.3%。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教育部之前公布,2014年起奥数加分政策将做大幅调整,但今年在广东,奥数依然享有高考加分资格,全省共有154人获得奥数加分。根据教育部规定,奥数加分最高不超过20分。

  华附蝉联“奥数加分”大赢家

  记者看到,只要“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获一等奖,或在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获一二三等奖”的考生都可以获得高考加分。

  其中,全省有129名学生因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数省赛区一等奖”加分;25人因获“奥数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获得加分。广州市则分别有42人、10人因上述两奖项加分。广州华师附中蝉联“奥数加分”冠军,共有37名考生榜上有名。执信、省实、二中以及仲元中学分别获得7个、2个、5个和1个加分名额。

  今年的高考加分政策依然眷顾获功绩的人民警察、军人以及见义勇为者的子女,全省共有115人因此获得高考加分。还有209名退役士兵获得加分奖励。另有71人获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而加分。

  “三电三模”被批有钱人的特权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昨日表示,目前广东缩减高考加分项目的调整方案已经上报教育部审批。该方案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高中生、即2014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起,体育尖子加分将规范为田径、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等8个传统项目,其他获奖加分资格,包括“三模”“三电”等将一律取消,大幅减少加分项目和加分分值。

  “三模”“三电”指的是航海建筑模型、航空航天模型、车辆模型与无线电测向、无线电通信、电子制作。

  黄友文指出,目前,按照现行政策,由教育部门参与主办的市级体育竞赛活动,前4名可以获得加分资格,一次加20分。但“市级体育竞赛获得高考加分”的政策,今年将是最后的机会。去年12月份广东省招委会下发了一个文件,从2011年1月起,市级体育竞赛获奖不再有高考加分资格。省级和国家级体育竞赛在2014年前还有加分资格。

  “三模三电”被批花钱多

  与田径、球类等身体素质运动类型项目比,“三模三电”智力竞赛类项目主要取决于器材与现场发挥。但由于购买器材和参加培训花费不低非普通家庭能承受,导致项目多数时候成了有钱有权家庭子女通往大学的捷径。

  广铁一中高三年级组组长黄涛就向信息时报记者证实,广州市通过“三模、三电”竞赛获高考加分的学生并不多,“毕竟航模车模的成本太高,能玩得起这种模型的家庭并不多。”她认为,高考加分政策的变化,不会影响2014年考生的报考。事实上,这种“有钱人”才玩得起的竞赛加分项目,取消才是最大的公平。

  广东将出台文件调整加分政策

  教育部之前出台规定,奥赛和部分科技类竞赛高考加分项目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是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获得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的学生,应届毕业当年由生源所在地省级高校招生委员会决定是否在其高考成绩基础上增加不超过20分向高校投档,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获得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的学生,不再具备高校招生保送资格和高考加分资格。

  省教育考试院负责人表示,2014年广东高考加分政策将适用此规定。

  日前,在有关教育工作会议上,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罗伟其表示,广东省教育厅201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做好广东省高考加分政策的调整工作,“奥数和各类学科竞赛的加分,要尽可能取消。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参加,没问题,值得鼓励,但不该和升学挂钩。”

  罗伟其透露,除了对高考加分调整外,对于一些地区中考和“小升初”中对奥数等学科竞赛获奖者进行奖励性加分的做法,省教育厅也正在出台文件进行调整和规范。

热门院校

  • 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天河区
    学校简介华南农业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校园坐落在素有“花城”美誉的广州市,土地总面积8261亩,其中天河五山校部4457亩,增城教学科研基地3804亩。学校建筑总面积142万平方米。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形成了“五湖四海一片林”的优美环境。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可追溯至始创于1909年的广东全省农事试验场暨附设农业讲习所。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由中山大学农学院、岭南大学农学院和广西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及病虫害系的一部分合并成立华南农学院,隶属农业部主管;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校名。1984年,更名为华南农业大学。2000年国家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学校由农业部划归广东省主管。学校现任党委书记王斌伟,校长刘雅红。在百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修德、博学、求实、创新”的校风,建立了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继续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学体系。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有102个本科专业,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2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经济管理、果树学和预防兽医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含5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3个广东省一级重点学科,4个广东省二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林业局重点学科),8个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重点建设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植物学与动物学、化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工程学、药理学与毒理学(按被引次数排序)9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33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25人(正高级482人,副高级872人);博士生导师309人,学术型硕士生导师854人,专业型硕士生导师1235人;院士3人,国家级人才55人,省级人才107人;国家级教学名师/特支计划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学校致力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有25个学院(部),现有在校生4.8万余人(含留学生),其中本科生3.8万余人,研究生1万余人。有国家级精品(含双语)课程13门、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8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含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6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近两届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主持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学校形成了以丁颖创新班为突破点,以主辅修、双学位、国际联合办学为主线,以平台加模块为基础的点、线、面相结合,分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共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提名论文6篇,论文学科涵盖了农学、工学和管理学等门类。2019年被教育部确定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4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学校拥有开展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现有亚热带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兽共患病防控制剂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畜禽育种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广东)、国家精准农业航空施药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国家非洲猪瘟区域实验室(广州)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9个,农业农村部科学观测实验站3个,农业农村部科研基地3个,国家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1个,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7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5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8个,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分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畜禽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农业农村部植物及植物用微生物生态环境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广州)、广东农村政策研究中心均设在学校。学校教学服务条件优越。图书馆藏书934.6万余册(含电子文献);校园网可与互联网千兆高速互联;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先进的视听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设备,可为师生提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条件的各种手段;有直接为大学生服务的校内外语教学广播电台、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勤工助学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和学生活动中心;有15个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和610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有4个标准塑胶跑道运动场和各类运动场地。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38个国家和地区的133所大学及研究机构签订了209份合作协议或备忘录。获批2项国家级引智基地项目,即“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与港澳台地区一些大学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加强。每年都有大批国(境)外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学校先后派出大批骨干教师到国(境)外进修、攻读学位或进行科研合作。中国政府对外经济贸易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粮食理事会(WFC)先后在我校建立了亚太地区蚕桑培训中心和中国国际农业培训中心。华南农业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推进农、工、文、理、经、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全面开启创建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数据截至2021年10月)
  • 学校简介广东理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前身始于1995年创办的肇庆科技培训学校。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本科并更名为广东理工学院。2018年通过学士学位授予单位授权点评审。学校坐落于粤港澳大湾面积最大和最具潜力的主体城市肇庆市,经过20多年的努力,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学校现共有3个校区(高要校区、玑东校区和鼎湖校区),占地总面积1520.6亩。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0500余人,教职工1700余人。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等现有9个二级院系,另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课教学部。现共有34个本科专业和26个专科专业,拥有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6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为主,经、管、文、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面向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重点部署并加强工科学科专业建设,重视与地方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关联的应用技术研究。在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智能制造等方向上已取得实质性成果,建立了肇庆(高要)智能制造研究院和机器视觉与智能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科大讯飞有限公司签约共建省内第一个高校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中心,共同为人工智能产业经济发展作贡献。学校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和体育文化等设施,同时坚定不移加大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的投入,建设了一批装备先进、配套齐全、与工程实际接轨的校内实验实训室,为探索应用研究、教研和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年来,学校多次获得国家、省级的表彰和授予荣誉,主要有:被国家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连续十年被授予“广东高等教育院校(民办)竞争力10强单位”称号,先后获得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科研单位、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试点单位、广东省高校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等称号。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中西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等9所海外大学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开展学分互认校际交流项目,开辟主题各异的短期出境交流项目,开拓与海外知名大学合作的本续研项目。通过多元化的国际交流方式,为我校学生接受国际化教育、开拓视野、增进国际理解力和交流水平、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将更多学生“送出去”留学,同时把国外的留学生和老师“引进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秉承“修德、求是、笃行、创新”的校训,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培养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崇尚科学、打造品牌、注重内涵、服务创新的办学理念,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加强内涵建设,把学校建设成为应用型、创新型、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一角俯瞰图 绿满校园振华楼前风光艺术楼、图书馆一层校园休闲一角校园休闲一角足球场广理工夜景
  •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广州市番禺区
    学校简介文以载道,艺以弘德。广东文艺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传统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大学,始建于1950年,前身是由毛泽东主席题写校名、叶剑英元帅亲自创办的“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1985年,成立“华南文艺业余大学”,校长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党组书记杜埃兼任,刘田夫、欧阳山任名誉校长,文艺大家关山月、黎雄才、郭绍纲、杨之光担任顾问。1995年更名为“华南文艺成人学院”,由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兼任院长,文艺家林墉、郭绍纲、汤小铭、郑秋枫、陈翘、姚锡娟等任学术委员。2003年被列为广东建设“文化大省”九大文化工程之一。2004年更名为“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转制为全日制普通高等高专学院,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2019年成建制移交到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学校和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开展集团办学,实现优质资源的优化整合。学校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现有番禺、白云两个校区,占地300亩,另有清远校区规划用地600亩。学校为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表演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单位、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指委会主任单位、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音乐家协会合唱联盟广东培训基地,并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先进集体、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大师云集,传薪远举。欧阳山、刘田夫曾任名誉校长,文艺大家关山月、黎雄才、郭绍纲、杨之光曾担任顾问。岭南文艺人才于斯为盛,著名雕塑家潘鹤、著名水彩画家胡钜湛、著名音乐教育家梁訢、广东粤剧院原院长陈其仁、广东艺术研究所原副所长马明晓等曾在校领衔治学,文艺底蕴深厚。岭南文艺精神代代传承,成为学校最宝贵的学术积淀和精神财富。学校现有教职工600人,先后培养了全国模范教师2名、南粤优秀教师10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6名、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13名,并引进工艺美术大师16名、非遗传人6名、国家一级演员、国家一级作家、国家一级指挥等7名、行业领军人才9名来校授课。文旅融合,精准办学。学校是省内文旅融合特色最鲜明、文化艺术和旅游专业门类最齐全的高职院校。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产业开设39个专业,打造音乐传播、工艺美术品设计、影视编导、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旅游管理等5个专业群,建成全国职业教育旅游类专业示范点1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3个、中央财政支持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5个、省品牌专业2个、省级“双精准”示范专业1个、省级高职院校内实践基地4个;培育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项目1个、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近5年,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立项共135项;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级奖项224项,其中包含奥地利第五届奥林匹克世界合唱节混声组金奖、中国音乐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等奖、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酒店服务一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等。产教融合,服务企业。学校牵头成立广东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集团、广东旅游职教集团、广东工艺美术产教联盟,建成省域最大的文旅产教融合平台;和220家文化、艺术、旅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成省级示范职教集团1个;形成立足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全国的实习就业网络,开辟了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阿联酋、卡塔尔、印尼、马尔代夫、塞舌尔和澳门的境外实习就业途径。学校为社会输送了数万“文旅粤军”,得到了企业和社会各界高度好评。传承创新,继往开来。学校始终牢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推动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现代文旅职业教育各领域、各环节;推动教学成果转化,实施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帮助中小学打造特色美育课程和实践品牌,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以美育人”的新局面,使传统文化真正实现活起来、传下去,更好地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广东文艺职业学院将秉承“砺志、创新、明德、尚美”的校训,锚定建设国内一流优质品牌文旅类学校的发展目标,打造省域文旅产业人才培育和文旅技术创新的职教高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高职文旅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 学校简介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73年的广州市体育运动学校和创办于1976年的广州市体工队,1996年更名为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2004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升格为广州市政府举办的全国首家省会城市、全日制高等体育职业院校——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培养为国争光的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体育人才”为办学目标,坚持竞技体育与高职教育融合发展,形成“人才强校、金牌荣校、文化兴校”的办学理念,确立“崇德、善搏、求实、勤学”的校训,明确“立足广州、面向全国、辐射海内外,打造拔尖运动员孵化哺育基地、优秀体育人才终身教育园区和体育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办学定位,实施“校队合一”的办学体制,凝炼“体教融合、学训一体”的办学特色。 学院于2010年1月通过教育部“国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9年底通过验收,成为广东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是目前全国20所体育职业院校中仅有的两所省级示范院校之一,是唯一一所由省会城市举办的体育院校,是全国首批国家综合体育训练基地之一,连续4个周期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学院构建了贯穿小学、初中、高中、高职4个学段的“十四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独树一帜,得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省教育厅肯定,《“校队合一”、“六个环节”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是目前全国体职院校唯一获得的最高奖项。 学院位于广州市东北面,毗邻天河高校区。目前占地面积约271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拥有全国一流、亚洲领先的训练实训场馆和设施,现代化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学生公寓、综合餐厅等,并设有实训、科研、医务等配套机构和设施,全方位满足教学训练和生活的需要。现设有9个管理机构、6个教学机构、8个教辅机构、1个附属机构以及14个项目运动队,在读高职、中职和运动员近4000人。学院拥有一支由专任教师与专项教练员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现有高级职称97人、中级职称146人;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以上146人,本科学历277人。 学院坚持体教融合,培养拔尖竞技体育人才。先后培养了杨维、张洁雯、杨景辉、杨伊琳、雷声、张雁全、陈艾森、刘诗雯、樊振东、全红婵等10名奥运冠军,谢杏芳、刘婷婷等40名世界冠军,获得世界冠军133人次,向上级运动队输送运动员1100多人,享有“冠军摇篮”的美誉。获得北京奥运会突出贡献集体,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全国业余训练先进单位,广州市集体二等功,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学院不断推动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人才培养双翼齐飞,培养的人才荣获2019年世界军运会9枚金牌,樊振东、郭子愿荣立个人一等功。 学院推动协同创新,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现有体育运动系、体育产业系、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共3系12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1个;现有3个体育特色专业群,运动训练专业群立项省级高水平专业群;成立了广州体育职业教育联盟,构建校政行企协同育人平台;积极拓展“专升本”办学渠道,与广州体育学院合作开展运动训练专业“三二分段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通过构建“学训交替、技术引领”“课堂+俱乐部”“系所一体、学工结合”“校企联动、岗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职场竞争力居全省前列,体育生招生成绩、高职本科三二分段招生最低录取分均位居全省第一。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多年达96%以上,学生自主创业比例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成为最受欢迎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源之一。 学院服务区域发展,拓宽国际合作办学与交流。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服务“一带一路”,坚持开放办学,广聚国(境)内外优质体育教育资源,实施“一系一国际合作项目”,体育产业系与芬兰哈格-赫利尔应用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全国体职院首个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体育运营与管理专业-体育与休闲管理方向”,体育运动系与西班牙埃尔切大学建立合作,体育保健与康复系和美国春田大学共建体育康复医院。学院积极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开展友好交流,为国内外体育院校、体育团体、机构及青少年运动员提供训练竞赛、医疗康复、餐饮住宿等一体化服务。2017年承办由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金砖五国运动会武术比赛,长期与韩国忠北体育高中开展运动员、教练员交流项目,被列入广州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学院凝炼冠军文化,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以“顽强拼搏、团结协作、超越自我、爱国奉献”为内核,弘扬“冠军精神”,加强“冠军讲坛”、“冠军林”、校史馆、国旗护卫队等校园文化品牌建设,坚持文化育人,深化爱国主义情怀、思想政治教育、体育文化特色为一体的“冠军文化”内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将专业培养与企业文化、体育文化相融合,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动体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十四五”发展的新阶段,学院将全力以赴打造国内领先的高水平运动训练基地,保持竞技体育全省领先、全国列前、国际大赛金牌榜上有位;努力建设国内一流体育高职院校,勇当全国体育职业教育的排头兵,推动体育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建设“一流学校、冠军摇篮”,为广州建设世界体育名城,推动体育强国、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 学校简介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58年的中山医学院肇庆分院,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广东省唯一的公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六十年栉风沐雨、几代师生砥砺前行,在半个多世纪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医专人始终秉承“大医精诚、知行合一”的校训,“勤教、严绳、精业、济世”的校风,“德高为范、学高为师”的教风,“勤学、睿思、精诚、至善”的学风,开拓创新,不断攀登,累计培养各类卫生专业人才8余万名,为广东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校端州校区、鼎湖校区、新区校区3个校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亿元以上,馆藏纸质图书66.8万册;有三级甲等、三级、二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各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妇幼临床学院1所,校外实习单位180余个;建有公共基础、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药学、康复治疗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老年健康服务、医学影像技术等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学校生命科学馆是广东省和肇庆市青少年科普基地。学校针对区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薄弱、人才缺乏等问题,充分发挥面向基层培养卫生健康人才的办学优势,以现有的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全科医学方向)、中医学(治未病方向)、健康管理等专业为基础,构建公共卫生专业群及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设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老年护理等健康服务类专业。目前开设临床医学、口腔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护理、助产、药学、中药、药品经营与管理、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卫生检验与检疫技术、卫生财会统计、中医骨伤、健康管理、康复治疗技术、中医康复技术、老年护理等18专业,形成了应用医学类、公共卫生类、健康服务类学科专业体系,其中7个专业为国家及省级重点专业,全日制专科生110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总数640人,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57.97%;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59%;双师型教师占55.94%。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师资队伍已达到本科院校办学标准。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大医精诚、仁爱之心、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医学人才已成为学校的鲜明特色,毕业生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护理执业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99%以上,临床助理执业医师考试通过率达70%以上,居于国内同类院校领先水平。近年来,培养了广东高校唯一的“中国好人”卢佩勉;身残志坚,奋发成才的陈慧;公交车上抢救危重病人,被佛山市政府表彰的优秀毕业生张婵等一批优秀毕业生。近年来,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主动承担广东省卫生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牵头建立了“广东省医药卫生高职教育联盟”“广东省医药卫生中高职对接合作联盟”,建立广东省医药卫生专业教学标准和专业建设标准,探索实践中高职衔接、现代学徒制和特色学院建设,成绩显著。学校不断深化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内部治理结构现代化,2016年被评为“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学校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中国解剖学会虚拟现实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广东省高职教育医药卫生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5个主任、副主任委员单位。学校为“国家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试点基地”“广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先进单位”。2020年5月6日,“金苹果”高职高专评价结果,学校在全国472所医药卫生类学校中名列全国第5位,临床医学专业排位在全国第3位;2020年武书连版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高职高专排名89位。新的历史时期,学校积极响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发展需求和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湾区的需要,正在省、市党委、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积极参与创建广东公共卫生与健康医学院(筹)工作。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