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24年3月教育招生考试月历
2024-03-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报名项目
日期 项目名称
3月1日-3月5日 安徽省2024年4月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网上报名
3月1日-3月10日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
(夏季项目)报名
3月11日-3月24日 2024年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
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
全国统一考试报名
3月12日-3月14日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
体育类专业统一考试报名
3月中下旬(日期待定)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报名
3月下旬 2024年普通高校专升本考试报名
考试项目
日期 项目名称
3月9日 2024年上半年全国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
3月10日 2024年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和
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
对口招生文化素质测试
3月22日-3月24日 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
3月23日-3月25日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3月30日-3月31日 2024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
3月30日-4月14日 2024年高等职业院校分类考试招生和
应用型本科高校面向中职毕业生
对口招生院校测试

热门院校

  • 马鞍山学院马鞍山市雨山区
    学校简介马鞍山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上市公司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举办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校园规划占地面积1016亩,学校已建成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纸质图书73.78万册。学校设置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大阪医工学院、腾讯云大数据学院、智造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基础部等10个院(部)。共有31个本科招生专业,学科涵盖工、经、管、文、艺等门类。面向安徽及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河南、山东、广东、陕西等省招生,现有在校学生10120人。学校共有教职工523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比超过78%,副高及以上职称约38.2%。学校不断改革创新,着力提升“以育人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德才兼蓄,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和“团结、勤奋、严谨、创新”的优良校风,教学管理严谨有序,校园文化充满活力。学校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国际化视野和工匠精神,服务于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牢固树立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意识,逐步形成了“夯实基础、强化实践、注重创新、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高度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培养,教育教学成果丰硕。学校招生录取分数线位居全省同类学校前列。毕业生深受社会企事业单位的欢迎。近年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毕业生升学率稳定在15%以上,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及其相关领域。学校注重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赛促学,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并取得一大批科技竞赛成果。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比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1341项,其中国家级165项。以我校学生为主的团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金奖。2018-2020学年我校学子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361项,其中国家级奖项114项,获奖学生787人次。学校把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和创业实践平台融于一体。2012年起开设《创业教育与实践》必修课,开展模拟实训、网络创业培训、创办企业培训、创业意识培训等选修课程。2017年学校获批省级创业学院、市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二、办学沿革学校前身是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成立于2003年6月,是由安徽工业大学申办,经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014年12月,由安徽工业大学与深圳市赛为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举办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2019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安徽工业大学工商学院转设为马鞍山学院。三、办学特色学校将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办学作为实现快速发展两大抓手。产教融合学校一是将专业结构布局与举办方产业布局结合,设置新工科专业,如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机器人等;二是根据“新工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设置院系专业,制订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期逐步建成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生态体系。三是通过设置实验性的创新学院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人工智能创新学院实施小班项目化教学,产教融合,学研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做中学。配备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推动学校专业教师和集团研发人员双向互动和融合。学校不断探索实践由“传统工科”教育向“新工科”交叉复合专业教育转型,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学校与赛为智能共建实验室,目前已初步建成轨道交通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无人机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和智慧城市研究所“四室一所”,形成以科研为核心动力、产学研互动的平台。其中轨道交通实验室于2019年获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交流学校与日本、英国、意大利、泰国、西班牙等知名大学均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赛为智能在日本大阪大学建立了“赛为智能-大阪大学健康战略研究院”,在此基础上,学校聘任大阪大学副理事长担任荣誉院长,开展“3+1”留学项目;2019年大阪大学支持我校创建大阪医工学院,围绕大健康方向,共同培养服务机器人、健康管理等交叉学科人才。2018年学校与意大利摩德纳大学合作建立“中意国际教师合作示范基地”;2019年学校与英国“卡迪夫城市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并开展“3+1”本硕连读项目;与泰国“格乐大学”、签订友好合作备忘录,并开展毕业生保研推荐项目。2020年学校新设西班牙语专业,与西班牙马德里康普斯顿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并签署两校合作意向书。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意气风发、团结进取,坚持立德树人,为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奋进。学校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黄池路8号邮政编码:243100邮箱:xxbgs@masu.edu.cn
  • 学校简介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皖北重镇宿州市,坐落在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区,这里曾是老(子)庄(子)出入论道和孔子游说之地;楚汉相争的垓下古战场、掩香埋玉的虞姬冢、李白饮酒放歌的宴嬉台、白居易留连寓居的东林草堂、苏轼留下的墨宝扶疏亭、刘邦藏身避祸的皇藏峪等均坐落此地;“鞭打芦花车牛返”的道德文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千古绝唱等在这里写就。宿州,简称“蕲”,别称蕲城、宿城,安徽省辖市。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是长三角城市群、中原经济区重要节点,宿淮蚌都市圈、宿淮城市组群城市,安徽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智慧城市,全国网球城市、宜居城市,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枢纽。宿州襟连沿海,背倚中原,是安徽省的北大门,有徐南形胜、淮南第一州、奇石之城、马戏之乡、酥梨之都等美誉。东邻宿迁、徐州,西连商丘、淮北,北扼菏泽,南接蚌埠。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华东重要的水陆空综合交通枢纽,有“舟车汇聚、九州通衢”之称,国家四纵四横京沪、郑徐高铁在境内交汇并设站。是安徽省距离出海口最近的城市,宿州港经洪泽湖至长江中下游各港口城市。宿州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有距今有8000年历史的小山口遗址、古台寺遗址。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年间,因通济渠(汴水)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宿州有画家4万多人,是著名的书法名城,2015年中国演艺集团联盟在宿州成立。学院始建于1950年2月,2001年6月独立升格为高职学院,2007年7月宿州教育学院并入,目前是一所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综合性普通公办高职院校。学院现有教职工428人,其中教授13人、副教授65人,博士及在读9人、硕士117人,省级专业带头人及省级教学名师12人。拥有较为完整配套的教学、实验、阅览、生活、运动和娱乐设施,特别是近年学院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以来,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锦簇,楼房建筑错落有致,亭阁水榭相映成趣,处处明净整齐,安静有序,成了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殿堂。学院占地960亩,拥有图书资料(含电子书籍)199万册、校舍建筑30.61万平方米,设有机电工程系、计算机信息系、经济管理系、教育系、外语系、农艺系、动物科学系、基础教学部、中专部等9个教学机构和1个高等成人教育学院、2个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1个农业博士工作站、1个智慧农业研究院、1个农村改革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协同创新基地,1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开设小学教育(其中五年制小学教育为带编制定向培养)、学前教育、软件技术、云计算技术与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新能源汽车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宠物临床诊疗技术、体育保健与康复、老年服务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园林技术、会计电算化、机电一体化技术、影视多媒体技术等50个专业,全日制各类在籍生12714人,成人教育在籍学生7600人。学院主办的《学报》面向国际国内公开发行。为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帮助学生升入高一级院校深造,学院实行“奖贷助勤补免+绿色通道”等多元混合资助。分别是国家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励志奖学金(奖励资助品学兼优、家庭经济困难的二年级以上(含二年级)本专科在校生,每生每年5000元)。国家助学金(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本专科在校生,平均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3300元)。国家助学贷款(每生每年最高不超过8000元。在校学习期间利息全部由财政贴付)。基层就业国家资助(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教育资助(资助标准为每生每年不高于8000元)。绿色通道。 除此外,学院还设有院级奖学金、特困补助、勤工助学岗位(特困学生全覆盖),对孤儿等特困学生按照学院规定经过审批后予以减免学费,以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奋学习、勇于实践、提升技能水平。学院与安徽农业大学等多所本科高校联合开展针对在校生的本科学历教育,全力帮助应届毕业生升入本科高校继续深造。长期办学实践过程中,宿州职业技术学院凝练了“开放共赢、创新立业、拼搏崛起”的学院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学、善思、励志、践行”的浓郁学风,营造了“安静、整洁、文明、有序”的育人环境。学院秉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办学”的发展道路,狠抓学生技能训练和综合素质培养,毕业生深受社会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学院现为国家和安徽省首批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示范基地、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实训基地、安徽省中职骨干教师农林畜牧类培训基地、安徽省农民创业培训基地。2017年7月,农业部批准我院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是安徽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高校。2018年以来,先后荣获教育部新商科智慧学习工场项目试点院校、机械工业人才评价工作先进集体、第十二届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安徽省第一批节水型高校、安徽省大学生禁毒知识竞赛暨大学生禁毒公益签名活动优秀组织奖、宿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优秀集体、宿州市五四红旗团委、宿州市双拥工作先进单位、宿州市园林绿化先进单位、宿州市文明单位、宿州市直机关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优秀单位等荣誉称号。2020年以来,学院抢抓发展机遇,争取政府非标专项债1.3亿元用于建设标准化学生公寓2栋、教育系艺术楼1栋、标准化体育馆1栋。通过校企合作,引进宿州市首家高校天猫校园店和邮政服务中心,开设第三食堂,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院正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深化改革、探索创新,朝着创办“特色鲜明、主干突出、质量优良、实力靠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阔步迈进。(数据截止到2021年12月底)
  • 学校简介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安徽省唯一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安徽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学校创建于1983年,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更为现名。2000年8月,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校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验收。2012年5月,学校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校现有文津、银湖、南陵等校区,占地20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4亿余元,设有17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1个附属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下辖全资“高新技术企业”子公司1个)。学校现有招生专业73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成教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学生4500多人。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30%,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超过80%。现有教授49人,副教授171人,非高教系列副高职称2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6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省模范教师1名、全省优秀教师1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10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名线上教学名师,22名省级教坛新秀,3名线上教学新秀,25名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29个省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5名教师获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10名教师获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32名教师获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5名教师被评为芜湖市首席技师。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密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地方性、市场化、技能型、开放式”办学思路,围绕芜湖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主动融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全市各大开发区和经济园区,立足芜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内容,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在与开发区同步建设、互动发展中,创新并推广了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与联合汽车电子、奇安信、奇瑞新能源、奇瑞汽车、海螺集团、芜湖运达轨道、浙江中一检测、南京应节科技、腾讯等近600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与阿里巴巴、西门子共建数字商业、数字工业产业学院,培养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途虎养车共建产教融合型校园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等领域共同发展;与安徽建工集团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埃夫特等共建人工智能产教联盟。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的联系,不断拓展“政企行校”合作新路,在创新“点线面体”人才培养新机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2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及教师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32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95项;在各类省级学科竞赛及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290项、二等奖429项、三等奖591项。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521项,其中省部级18项、厅级255项、市级81项、校级343项、专项课题66项、科技服务758项,共培育校级科技团队15个、校级科技平台11个,其中省级平台5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学校作为起草或参与单位的6个芜湖市地方标准获批立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381件,其中发明专利82件,并连续四年获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促进学生“崇德尚能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实施校园文化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社会实践教育三进、思政教育三延伸的“333工程”为载体,积极创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芜职特色”和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333工程”》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大思政”理念下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建有“基层党建活动中心、三全育人实践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00余平方米,有效实施“1234”过程化考核和情景化实践教学;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获批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发起并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建有“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站,搭建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交流平台;与长三角域内部分高职学校共建“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协作会”,推动高职高专思政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聘请郭明义为“校外思政课导师”,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队”;入选全国2017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专业对应职位,技能对应岗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招生就业呈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多年来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单位”等称号。学校坚持招生工作类型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以“文化”+“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多元评价考录机制,不断优化生源结构。2009-2012年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企业在职员工和退转军人招生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探索,力争实现办学层次飞跃。2014年,学校成为全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所院校之一;2020年起,学校与安徽工程大学积极开展联合培养专升本人才试点工作。近年来,学校积极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有经济合作的组织,以及华侨、华人设立的经过注册的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等进行招生宣传。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园区创业孵化项目和已经孵化出园项目近两百家,直接吸纳就业1500余人。毕业生留芜比例高达90%以上。连续举办九届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形式和内容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并被誉为高校创业教育的“芜职现象”。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AA级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和资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2020年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成果特等奖。五年来,师生团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6项,省赛金奖16项、银铜奖58项,2名参赛学生先后受到李克强总理和孙春兰副总理接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芜湖市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学校成功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职院校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培训会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高职组南区比赛、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成立大会等大型会议,接待了200多所国内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同仁、教育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被推选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首届全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联盟副会长单位、丝绸之路亚欧院校(职教)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永久性成员单位、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学校坚持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泰国等多所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深化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构筑全方位、多渠道、高成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格局,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SGAVE项目”)合作院校。借鉴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分享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层次和水平,2018年5月,学校正式获得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已招收来自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的六十余名留学生,积极打造“留学芜职”品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与美国菲迪大学合作举办的两个办学项目正式获批并实现招生。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举办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将于2021年正式招生。高度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队伍,为学校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安徽省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具有函授、业余、自考助学、远程教育等办学形式和专科、专升本办学层次;设有夜大学、自考学习服务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函授站、重庆大学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和分布皖南区域的多个函授教学站(点)。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等级涵盖国家职业资格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全部等级。现有国家、省、市级各种培训基地和职业资格考点50多个,培训项目100多个,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服务、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鉴定等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区域全方位、多功能的继续教育中心。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置换和补充,实现校内培训面向社会人群,增强服务能力。创新完善“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芜湖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及“公共事务培训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群建设资源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广泛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不断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因办学成就突出,入选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排行榜30强(位列第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6位、全省第1,其中2019年度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位、全省第1。在2019-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21位,全省第1。在武书连2020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2位、全省第一。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质量管理创新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云教学管理示范校、全国云教学工具示范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全国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示范院校、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和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标杆校、“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等。被授予“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及芜湖市“先进基层党校”、芜湖市“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芜湖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芜湖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十四五”全面开启之际,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抓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早日建成专、本(硕)一体,具有世界影响、全国一流的高水平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 学校简介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合肥工业大学、宣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动皖江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与地方资源相结合的典型范例,开创了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新模式。2012年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首届招生,宣城校区与合肥校区按两个代码,面向全国一本线以上招生,学生完成学业后,按照合肥工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符合毕业条件的颁发同一合肥工业大学本科学历证书,达到学位授予条件的颁发同一学士学位证书。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坐落在有“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之称的宣城市区南部,这里风景秀丽,环境优美,交通便利,文化底蕴深厚。宣城校区规划占地面积3135亩,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宣城校区建筑设计融合徽派建筑元素,通过依山就势的生态布局,构建一个水转山绕、人杰地灵的现代大学校园。目前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已基本完工,初步达到比较优越的办学条件,教学楼、实验楼群、计算中心、工程素质教育中心、体育场馆等教学设施齐全,图书馆、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校区医院及综合服务区基础设施完备。宣城校区是合肥工业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对宣城校区实行一体化管理。宣城校区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学科优势,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进行宣城校区专业建设,依托学校现有的办学优势,以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为起点,逐渐形成与合肥两个校区互为依托的专业布局。学校负责规划筹建、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学生管理、质量监督、招生就业等,保证教学计划的实施和学生培养质量。学校组织精干、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落地宣城,作为宣城校区教学的中坚力量。宣城校区目前设有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计算机与信息系、电气与自动化系、能源化工系、城市建设工程系、生态环境系、物流管理系、经济与贸易系、文法系、英语系、食品科学系等12个系,1个基础部,共有23个本科专业,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实现与合肥校区差异化发展。目前,宣城校区有在校本科生9797名。宣城校区办学以来,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已任,坚持标准、坚持质量、坚持特色,已取得显著成效。宣城校区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教育管理,努力为大学生的“勤奋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搭建发展平台。宣城校区不断加强学风建设,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创建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追求卓越的优良学风。宣城校区积极组织参与大学生科技竞赛,近3年来,宣城校区学子在50多个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及以上证书280余项,其中: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级、国际级奖7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全国总决赛铜奖2项;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国家级奖37项,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11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16项。此外,还获得600多个省级学科竞赛奖项,硕果累累、成绩喜人。办学近十年来,在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宣城校区办学平稳有序,学生质量可靠,社会影响扩大,2019届、2020届、2021届三届毕业生就业和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情况良好,2019届和2021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均超过95%,2020届毕业生就业虽受疫情影响,毕业去向落实率仍保持在90%以上,其中继续深造率超过32%。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党委、管委会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学校的坚强领导下,在宣城市政府与宣城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在教学管理、用人机制、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方面大胆探索,锐意改革。在合肥工业大学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环境优美、办学模式创新的宣城校区已经崭露头角,正朝着特色、和谐、文明、美丽的一流大学校区奋进,必将为学校建设国际知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和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增添新动力,为国家、区域及行业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 学校简介安徽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1952年创立的安徽省中医进修班。1959年,安徽省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徽中医学院。1970年,安徽中医学院并入安徽医学院。1975年,国家教育部批准恢复安徽中医学院。2000年,安徽省医药学校并入安徽中医学院。2011年,省政府批准在安徽中医学院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安徽省中医药科学院。2013年,教育部同意安徽中医学院更名为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校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高校,是安徽省“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安徽)基地、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授权单位、硕士研究生推荐免试单位。现占地总面积1269.68亩,有少荃湖、梅山路、史河路、六安路四个校区。图书馆藏书207.16万册,古籍部珍藏古籍线装书3.3万册,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中药资源中心腊叶标本室储藏了15万余份药用植物腊叶标本,是全国医药院校珍藏标本最丰富的标本室。新安医学文化中心是安徽省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8446人(其中博士、硕士3037人),有16个二级院部(含3所直属附属医院),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现有教职工4474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人员961人。有国医大师2人,岐黄学者1人,全国名中医2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皖江学者1人,青年皖江学者1人,国家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项目指导教师56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6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2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5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6人、后备人选13人,安徽省中医药领军人才11人,安徽省领军人才团队3个,博士生导师90人,硕士生导师725人,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有来自国内外的64名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客座教授。2020年新增省“115”产业创新团队8个。学校现有27个本科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安徽省Ⅱ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Ⅲ类高峰学科1个,安徽省学科建设重大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7个,安徽省A类重点学科1个,安徽省B类重点学科12个。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21个。学校以人才培养为第一要务,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3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国家级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2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获国家级、省级质量工程项目600余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5项、一等奖13项。学校注重彰显办学特色,设立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与创业基金和赢卓奖学金,开展“百人获奖、千人参与、万人受益”的大学生知识技能竞赛,如“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意及创业”等各级各类竞赛活动。近三年,共有千余人次获省部级以上表彰和奖励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赛事获奖129项(含国家级A类赛事一等奖4项)。学校重视实践育人,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学校近5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4%以上。学校大力推进科技强校战略,近5年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近200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近200项,2017年学校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9、2020连续两年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突破,主持承担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2016年以来,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7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800余篇,其中中科院二区以上论文20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现有12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7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另与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共建有18个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不断加强产学研合作,与黄山、亳州、六安等15个市县人民政府及一大批国内知名中医药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有50余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学校紧跟地方建设需求,围绕以中医药为主的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相关企业多层次、多方位、多模式的全面合作,开展科技攻关、企业新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等方面合作,并制定相关政府中药材发展规划。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获“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中医药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特别贡献奖”等称号和荣誉。2016年以来,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10余项;承担了200余项校企合作课题,年均横向合作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与企业共建科技合作平台15个;作为主要技术支撑单位参与推进“十大皖药”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指导亳州、六安、黄山、池州、宣城、滁州、安庆、阜阳等地区药农中药材种植,受益人群上万人。实现学校优势学科与地方产业布局的有效对接,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力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德国、希腊、马来西亚、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医疗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员来校攻读博士、硕士、学士学位以及参加中短期培训。学校注重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第一附属医院是全省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医院;第二附属医院是全国首家也是规模最大的三级甲等针灸专科医院;第三附属医院是国家第三批重点建设的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堂是一所以纯中医方式为主要医疗手段的医疗单位。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办学层次齐全,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向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兴校、科技强校、文化塑校、依法治校、开放荣校”六大战略,着力培育“精诚是新”中医药人才,构筑安徽中医药协同创新高地,引领安徽中医药事业产业发展,建成国内有实力、省内高水平、行业有影响的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地方高水平大学,为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服务人民大众健康做出更大贡献。(以上数据截至2021年10月)校址:合肥市龙子湖路350号(少荃湖校区),邮编:230012合肥市梅 山 路103号(梅山路校区),邮编:230038合肥市史 河 路 45号(史河路校区),邮编:230031合肥市寿 春 路300号(六安路校区),邮编:230061电话:0551-68129004/68129026传真:0551-68129028 网址:http://www.ahtcm.edu.cn/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