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2024-06-2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普通类 历史学科类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             510分

本科控制分数线:                    400分

专科(高职、提前专科)控制分数线:     150分

普通类 物理学科类

特殊类型招生控制分数线:             510分

本科控制分数线:                    368分

专科(高职、提前专科)控制分数线:     150分

体育类 历史学科类

本、专科(高职)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150分

体育类 物理学科类

本、专科(高职)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150分

艺术类 历史学科类

本科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300分

本科舞蹈类、表(导)演类的戏剧影视表演、表(导)演类的服装表演、音乐类的音乐表演专业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250分

本科戏曲类专业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200分

专科(高职)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150分

艺术类 物理学科类

本科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276分

本科舞蹈类、表(导)演类的戏剧影视表演、表(导)演类的服装表演、音乐类的音乐表演专业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250分

本科戏曲类专业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184分

专科(高职)文化成绩控制分数线:      150分

辽宁省高中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

2024年6月24日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辽宁传媒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全国八大传媒院校之一。学校位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总占地面积1500亩, 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分南北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万人。学校是辽宁省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辽宁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多次被评为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学校以传媒类专业为主,文学类、艺术类、管理类、工科类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传媒创意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两翼的特色办学体系。学校下设11个二级学院,四大学科门类, 44个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4大专业群,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传媒大学。学校成立于1991年。200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学校已培养出数万名艺术类专业学子,服务辽宁社会经济发展。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辽宁传媒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2016年,设置了五个教学系、四大教学部的教学格局。2017年,辽宁传媒学院获批,拥有招收留学生资格。2019年,辽宁传媒学院组建11个二级学院,建立现代化大学管理体制,为建设成为高水平传媒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建校30年来,学校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就业提供教育”的办学理念,按照“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以内涵发展为主,促进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以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服务于辽宁振兴发展的贡献力。按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果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定制培养教育”三大课程平台,顺应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定制培养、项目教学等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实现了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2017年我校的项目教学包在教育部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作为典型特色案例被推广。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持续开展大学生德育答辩,对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了显著效果。学校先后与省内著名传媒、广电、出版、演艺等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获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5个,学校与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5G视频播控和网络直播平台”、“CITY SKY演艺中心”、“新媒体直播、短视频、运营”等项目建设,共同推动辽宁“全媒体”事业发展。学校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立项以及专业竞赛中,共获得414项重要奖项,其中国际级奖励6项,国家级219项。2020年,学校网络与新媒体、动画专业荣获省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传播学概论等13门课程荣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培养”并举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22年初,全校现有教职工882人,教师总数607人,教师中具有正高、副高级职称252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39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社科基金、专业大赛评审专家3人,教育部专业评估专家2人,教育部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5人,国家、省部级艺术专业协会、研究会成员30余人,教师参演参赛作品获得华表奖、兰亭奖、金犊奖、全国美展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为拓宽学生视野,感受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学校聘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意大利巴勒莫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100余位国内外传媒与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和客座教授,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学校有全媒体互动式演播厅、录播厅、非线性编辑工作室、雅马哈数字调音工作室等120余间,配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数字摄影机、全画幅单反相机、苹果高清非线编辑系统、达芬奇调色系统设备及系统,以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随着北校区建设进程加速,学校办学设施不断升级,建有同时容纳千余人的报告厅、六千余人的体育场馆,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美术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未来将是一片气势宏伟的现代化大学城,先进的设施条件领先全省及东北地区。学校全力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统一智慧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互动的数据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智能综合的信息服务。拥有百万纸质藏书量、智慧教学资源、电子图书文献、中国知网数据库、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随时随地使用。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始终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国际交流工作已从“外事”逐步过渡到“引智”与“国际化”阶段。截至日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五大洲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陆续引进了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国外多所知名大学教授,为在校生进行线上及线下授课,加强国际间师生交流,受到学生、家长高度认可。学校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和在校生出国交流项目,目前有来自全球近50国家400余名在校留学生。此外,学校每年开展学生游学及攻读学位活动。近期,学校大力引进外方优质资源, 融合中外教学特色,开设2+2国际本科及教育部国际证书认证项目,专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加速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面向国家及行业产业战略需求,以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创新科研机制管理改革,跨学科组建科学研究所12个;成立科研创新团队29个;成立系级竞赛工作室40个。近三年,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辽瓷工艺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主持国家教科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开创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体系新局面。另外,获得文化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出版专著74部,其中《尼古拉•费钦的艺术》填补了国内研究俄罗斯著名画家尼古拉•费钦的学术空白;教师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8篇,获批国家级专利技术168项,软件著作78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辽宁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一等奖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奖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42篇,参加国家级以上专业比赛获奖516人次。树立百年目标,尽展传媒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辽宁传媒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教学优势,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向着建设成为中国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目标迈进。
  • 中国医科大学沈阳市沈北新区
    学校简介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建的院校,是唯一以学校名义走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全程并在长征中继续办学的院校,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医学高校之一。其前身为1931年11月创建于江西瑞金的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32年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40年9月在延安,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8年11月,在沈阳接收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1911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合并了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盛京医科大学,1883年由英国苏格兰教会建立)。中国医科大学是原卫生部部属高等医学院校,2000年改为省部共建学校。2015年获批为辽宁省人民政府、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共建高校。中国医科大学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0万多名高级医学专门人才,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据不完全统计,担任副部级以上职务百余位,卫生行业主管部门正、副部长10位,将军40多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17位。学校现有沈北、和平2个校区,设有15个学院(学部)、4个研究院。在医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哲学和管理学等6学科门类拥有学位授予权;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生物学等7个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0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75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4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5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7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A类7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普通本科专业22个,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辽宁省一流本科示范专业;国家级教学项目有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1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3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16本,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省级教学项目有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5个,重点支持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4个,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应用型转型示范专业2个,本科课程体系国际化试点专业1个,精品课程41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4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教学团队1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1个,跨专业实训平台1个,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8个,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实训培训基地1个,紧缺人才培养基地1个,“十二五”规划教材4本,18本教材获批首届辽宁省教材建设奖。有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3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卫生健康委重点实验室6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7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33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协同创新联盟2个,辽宁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辽宁省精准医疗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3个,辽宁省医疗中心50个。学校现有3所附属综合性医院和2所专科性医院,开放床位11332张,牙科综合治疗椅273张。学校在职教职工9103人。全校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87.7%,全校教授级900人,副教授级1439人,研究生指导教师2006人,其中博士生指导教师484人。学校全日制在校生17214人,其中博士生1252人,硕士生(含七年制)5514人,普通本科生9407人,预科生23人,外国留学生1018人。学校是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教师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人(其中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人选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讲座教授1人、青年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1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50人;“兴辽英才计划”杰出人才1人、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计划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领军人才4人次,辽宁省优秀专家34人次,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3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5人次;“兴辽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辽宁特聘教授)6人、青年拔尖人才13人;辽宁省普通高校专业带头人5人,高等学校省级教学名师15人,辽宁省优秀教师3人,辽宁省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14人、千人层次124人。在中华医学会担任主任委员(含名誉主任委员和候任主任委员)6人,担任副主任委员6人;现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3人,委员10人。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合作成立了中英联合学院,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丹麦、西班牙、朝鲜、芬兰以及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地区的107所大学、科研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关系,与世界银行(WBG)、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JICA)等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学校是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简称“111计划”)。有434名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受聘为学校荣誉职称,近年来开展了113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38个CMB项目。
  • 学校简介大连医科大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关东医学院。1949年并入大连大学,称大连大学医学院。1950年撤销大连大学建制,大连医学院独立。1969年大连医学院举校南迁贵州省遵义市,建立遵义医学院。1978年在大连市原址复办,仍称大连医学院。1994年更名为大连医科大学。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以医学为主,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和哲学等多学科发展的医科大学,是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学校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南路西段9号,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2万平方米。学校固定资产总值71.47亿元,设备总值30.98亿元。实体藏书285.3万册,电子馆藏172.68万册,数据库资源59种。现有二级单位50个,其中,教学、科研单位23个、管理部门20个、教辅部门6个,独立学院1个。现有附属医院15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2所。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辽宁省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5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机构前1%。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现有本科招生专业24个,其中,国家一流本科专业6个,省一流本科专业1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及医护人员93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20余人、副高级职称1160余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70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780余人。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辽宁省创新团队16个。现有国家级各类人才63人次,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3人。有省部级各类人才260人次,其中,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省“兴辽英才计划”入选者30人,省优秀专家12人次,省教学名师31人,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1人次,辽宁特聘教授40人次,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57人次。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6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美育优秀教研团队1个。学校全日制在校生近14900人,其中研究生近6000人,本科生近7900人,外国留学生1000余人。学校是国家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试点单位,辽宁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现有国家级教学平台6个,省级教学平台30个;国家级课程5门,省级课程82门,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获国家高等教育类教材建设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学校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五年制赛道)全国总冠军(金奖);另获全国总决赛特等奖4次、一等奖2次,获奖数量全国领先。本科毕业生参加国家临床执业医师理论考试通过率连创新高,2020年高达82.95%,超出全国平均总通过率最高达18.80个百分点。学校是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省级“众创空间”和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09年以来,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4项;2014年以来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9项。“十三五”以来,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38项,省级项目301项。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共有17名学生成功完成捐献,是东北地区捐献人数最多的高校。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2个。有部级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省工程实验室、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48个。“十三五”以来,学校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2000项,以大连医科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3760余篇,进入ESI高被引论文39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0项。学校现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编制床位8700张,总诊疗人数近500万人次/年,住院人数25万人次/年。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0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肿瘤和心血管两个学科获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附属一院、附属二院均入选“中国顶级医院100强”,荣获全国“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涌现出“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中国好医生”“中国好人”“最美医生”“杰出护理工作者”等诸多典型。附属三院主体工程已竣工,即将进入试运营阶段。学校把援藏、援疆、援青、援外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政治任务,多年来,共派出医疗人才300余人次。切实担负起辽宁省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牵头单位的职责,援建的那曲市人民医院已创建成世界海拔最高的“三甲医院”,学校援藏医疗队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健康卫士”“最美医生团队”等荣誉称号。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党委积极响应党中央、省委号召,共有近2万余人次医护人员奋战在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弘扬伟大的抗疫精神。学校先后派出医护人员驰援武汉,进驻雷神山医院;广大医护人员全力守卫滨城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奋战在大连抗疫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精神。截至2021年11月,学校共有867人次、28个集体受到国家、省市表彰,其中,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2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1个;辽宁支援武汉雷神山医院医疗队获得全国“时代楷模”称号。学校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留学生教育水平位居全国医科类高校前列,被评为首批“全国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自主招生资格和教育部“丝绸之路”、“高校研究生”,“中非友谊”奖学金项目,2018年通过全国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认证。2022年获批辽宁省来华留学教育示范高校。生源累计覆盖五大洲118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与日本顺天堂大学、冈山大学等开展科研合作、研究生交流项目,与美国恩波利亚州立大学、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等开展本科生学分互认项目;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合作举办了“中美公共卫生硕士中外合作办学项目(MPH)”。加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全校师生秉承“甚解、敏行、明仁、济世”的校训和“团结、严谨、求实、创新”的校风,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为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医科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铁岭卫生职业学院是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73年的铁岭地区卫生学校,1984年更名为铁岭市卫生学校,2010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铁岭市卫生学校升格为铁岭卫生职业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院党委严格落实党建主体责任,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逐步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为学院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学院位于拥有北方水城之称的铁岭凡河新城教育园区,背靠莲花湖湿地公园,现有教职工459人,专任教师236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96人,面向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在校生近6千人。学院设有五系五部,校内建有含护理、义齿加工、康复治疗技术三个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在内的9个高标准实训中心,1个教学医院,4个非直属附属医院,拥有省内外75家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护理、康复、医学技术、药学四大特色专业群,开设护理、康复治疗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医学检验技术、药学等17个医药卫生类相关专业及老年护理、涉外护理2个专业方向。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区域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紧紧围绕“医药卫生健康三领域服务”的办学定位,探索构建“深化产教融合,对接健康服务;促进校企合作,对接岗位需要;提升医技质量,对接职业素养”的“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实现卫生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适应区域卫生事业和健康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坚持“特色立院、质量兴院、管理强院”的办学理念,秉承“天道酬勤 人道扶康”的校训,弘扬厚德强技、和谐向上的校风,办学实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近年来,有多名学生在全国高职院校技能比赛中获奖;特别是在2020年抗击新冠战“疫”中,有多名毕业生逆行湖北,驰援武汉,为抗击疫情做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创建“平安校园”示范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铁岭市名校、铁岭市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市庄河市
    学校简介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是大连市人民政府直属的高等院校,是全国百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18年,学校成功跻身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和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2019年2月,市委市政府决定大连职业技术学院与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进行优化整合。  学校现有夏家河子、南关岭、普湾和白云四个校区。有大连电子学校、大连市建设学校和大连海洋学校三个附属中专。学校总占地面积103.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8.4万平方米。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731人。现有教职工80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4人、副高级职称214人。学校现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优秀专家1人,省级教学名师10名,省级专业带头人8名,省级优秀骨干教师11名,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近年来,学校教师在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10个,三等奖7个;在辽宁省信息化及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30个,二等奖44个,三等奖43个;教师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3项。  学校开设涵盖装备制造、土木建筑、生物与化工、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教育与体育、交通运输、旅游、公共管理与服务等9个专业大类39个专业。学校现有国家级示范专业7个,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项目骨干专业8个,“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6个,辽宁省品牌专业13个,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立项建设项目4个,1+X证书制度试点17个。  学校现有现代装备制造技术、现代电子技术、现代汽车技术和现代服务业等19个实训中心、189个实训室(区)。其中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老年养护实训中心、软件技术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现有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群)创新型实训基地、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群)创新型实训基地、电气自动化技术创新型实训基地等三个“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广泛开展“订单、定制、定向”培养模式,形成与国内外一流知名企业深度融合和与中小微企业广泛合作的两翼并进校企合作新格局。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兴新思通讯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育人模式。与恒力石化公司、海尔集团、冰山集团、英特尔半导体(大连)有限公司等500强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组建订单班。与美国罗克韦尔自动化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与通用技术集团大连机床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学生实习实训和员工职业技能培训等项目落实。学校还大力推进“前厂后校”的校内教学实训基地建设。京东商城校园实训中心、会计记账工厂、汽车对外技术服务中心、香港互联立方校中厂等一批基地初具规模。目前,校企合作企业达1196家,订单班30个。学校还推动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牵头组建了大连市智慧健康养老产教联盟和学前教育联盟。  学校始终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文化兴校、特色亮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立足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和大连“两先区”建设的需要,以鲜明的重点专业群优势与产教融合特色、突出的社会服务能力,为区域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近三年,在全国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学校共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在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我校获得一等奖37项,二等奖52项,三等奖47项。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2015年-2019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89项,全国奖项6项。在2020年辽宁省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成绩中,学校在职教赛道获得5个金奖,占金奖总数40%;28个银奖,占银奖总数67%,25个铜奖,占铜奖总数41%;整体水平居于全省领先地位。  学校曾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辽宁省“文明单位”、“平安校园”、“全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大连市“先进单位”。学校党委曾被评为辽宁省高校系统“先进党委”。  目前,学校以省双高校建设为契机,科学规划“十四五”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紧紧抓住国家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机遇,大力推动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全力巩固和提升国家示范校建设成果。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和在辽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可持续发展为价值追求,以智慧职业教育为基本路径,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带动专业升级、产教融合深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社会服务增容、现代职教制度建立,全面构建“大职教”格局,努力将学校建设成类型教育特点更明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更强,人才培养质量更高,地方职业教育龙头地位更突出,治理体系更优的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到2035年,全力建设特色明显、实力突出,以创新与智能为主要特点的在国内领先并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职业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