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高招体育测试选项长跑受冷落
2012-04-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齐鲁晚报济南4月16日讯(记者 徐洁 杨凡 实习生 翟楠楠)16日,记者从济南市部分中学了解到,高三学生的“高考体育测试”已经陆续开始,在跑、跳、投三项测试项目中,多数学生选择了省事的“跳远”和“掷实心球”两项,跑因为更耗体力而不受待见。

  山师附中无人不及格

  根据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体育测试实施办法,全省统一安排在当年的4月下旬进行测试。

  记者从济南市各区中学了解到,历下区部分中学已经于上周完成测试,此外市中区、历城区、天桥区等学校大都把测试时间定在本周。考虑到不耽误学生正常上课,历城二中等学校把测试安排在周末(21日至22日)进行。

  此次,我省体育测试成绩不计入高考总分,分A(优秀)、B(良好)、C(及格)、D(不及格)四个等级计入考生电子档案,又是在各高中完成测试,学生们考试压力有所减轻。

  “学生们比较轻松,基本都能完成测试,一半左右学生得了A。”上周末已经完成测试的山师附中高三17班班主任牛化军说。

  山师附中体育教师曲国勇透露,根据最终测试成绩,山师附中高三毕业生中无一人得D。

  跑耗体力,不受待见

  根据测试办法,体育测试的项目设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跑,立定跳远,掷实心球。由考生在其中任选两项。

  从山师附中、省实验中学、历城二中等高三学生考试和报名情况看,大部分学生选了“立定跳远”和“掷实心球”两项,长跑项目则不受考生待见。

  “长跑短时间内难提高,也更消耗体力,所以大部分同学选择了跳和投两项。”山师附中高三17班小王说,他平常喜欢打篮球和做运动,身体素质较好,因此在测试中轻松拿到两个“A”。

  省实验中学高三8班的伊诺说,他所在班级20多个男生,选择跑的只有四五个。历城二中副校长纪立孟也透露,在报名中,该校大部分学生选择“跳”和“投”。

  成绩一般不影响录取

  虽然体育不计入总分,学生对体育测试压力减轻,但一些身体素质较弱的学生还是会对“体育成绩的参考意义”有担忧。

  山师附中的小王说,在测试中有的同学掷实心球只差“0.1米”,遗憾拿了个“B”,不知道是否会影响高考录取。

  有多年送考经验的牛化军老师认为,体育成绩在计入考生电子档案之后,对高校有“参考”作用,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影响考生录取,“除非是一些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专业,又出现了两名以上考生同分的情况,高校才会看看考生的体育成绩。”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烟台地处胶东半岛东部,是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提出了全力打造“仙境海岸”“文旅名城”和“康养胜地’的战略目标。为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3月22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在烟台工贸技师学院基础上设立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鲁政字〔2020〕48号)。5月11日,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备案(教发厅函〔2020〕22号),正式开始高职专业招生。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是“十三五”时期全国唯一一所在技师学院基础上建立的职业高等学校,也是落实教育部山东省共建职教创新发展高地的重要成果,被授予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旅游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山东省金蓝领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全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烟台工匠孵化基地、山东省文明单位和中国鲁菜学府等称号。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培养适应文化旅游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一、专业设置契合产业、特色鲜明学院主动对接烟台市新旧动能转换“八大主导产业”发展需求,紧紧围绕烟台建设宜业宜居宜游城市和现代化国际滨海城市的战略定位,致力打造“餐饮服务、智慧旅游、休闲康养、数字创意、现代商贸、智能制造”等专业集群。2020年学院首批开设烹调工艺与营养、广播影视节目制作、酒店管理、空中乘务、电子商务、国际邮轮乘务管理6个高职专业,拟招生1500人。同时学院还设置了单招和综合评价招生计划。烹调工艺与营养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主要培养餐饮管理、厨房管理、食品烹调、营养配餐等技术技能人才。成立了烟台市鲁菜研究所、山东省技师工作站、中国鲁菜学府、中国鲁菜研发基地、山东省旅游饭店业鲁菜研发推广示范基地、中国文化与产业标准化推广应用标准创新平台、山东省鲁菜文化与产业研究院,是国内传承和弘扬鲁菜文化、培育一流烹饪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专业是学院与杭州时光坐标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共建的特色优势专业,主要培养电视栏目、影视剧、影视广告、专题片等项目的制作管理技术人才。引进企业一流的影视制作实训基地、数字电影虚拟摄影棚、数字高清虚拟场景资产库等资源,为专业建设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酒店管理专业与喜来登酒店、万豪国际酒店等国际品牌连锁酒店和百胜餐饮、凯瑞餐饮等国内品牌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主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深谙各地文化,熟悉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技巧,具有较强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实操经验的酒店管理高级技术技能型管理人才。空中乘务专业是学院与中国航空运输协会上海教育培训基地校企共建的特色专业,为航空运输企业输送“品行正、修养好、气质佳、纪律严”,同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扎实的专业技能,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中英文双语服务能力,完全胜任航空服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电子商务专业主要面向电子商务企业的网络营销、商务平台设计运营与管理、进出口贸易操作等岗位,以及旅游行业的网络营销策划、宣传页面设计与制作、旅游产品推广与营销、H5页面宣传与设计等岗位,培养具备营销推广、商务平台设计运营与管理、进出口贸易操作等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掌握现代邮轮的基本知识与实践技能,具有较高的外语交流与沟通能力,符合国际海事组织 STCW78/95 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和邮轮乘务适任标准的要求,并能从事国际邮轮乘务管理、酒店服务管理,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二、课程体系能力为本、工学一体学院在全省职业院校较早推进一体化课程体系改革,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理论教学与技能操作融合贯通、适应移动互联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体系内容,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企业文化、创新创业、文明礼仪”等内容融入教学全过程。近三年编写校本教材60余部,评选精品课程16门,在省市教学竞赛获奖150人次,国家省市技能竞赛获奖300余项。其中,在全国烹饪技能大赛中获得二等奖2个、三等奖2个;在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中,获得个人一等奖11个,连续7年获团体一等奖。三、师资队伍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学院建立了“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教学新秀”选拔培养机制和一体化教师认定机制,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13人,硕士以上学位165人,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90人,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齐鲁首席技师4人,山东省技术能手6人,烟台市首席技师12人,烟台市技术能手30人。组建了“烟台市导游大师工作室”“烹饪技能大师工作室”“礼仪名师工作室”和“烟台市制造业首席技师工作站”,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聘请80余名企业能工巧匠和管理精英担任兼职教师,将企业一流的管理理念、生产工艺和企业文化及时传递到教学一线,实现了课堂教学和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四、立德树人形成品牌、成效显著学院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全域德育工作体系,培育“知行合一、德技双馨”的高技能人才。加强思政课程体系建设,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育人格局。加强德育实践体系建设,通过五常管理、实习实训、企业走访、社会实践、集中家访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企业、社会横向联动的管理体系。志愿服务、道德讲堂、经典诵读、升旗仪式、创新创业等特色德育活动贯穿教育全过程,连续五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文明礼仪志愿服务队被团中央评为暑期“三下乡”全国重点团队。加强德育文化体系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展“行业文化进系部、企业文化进课堂、专业文化进班级”系列活动,建设礼仪文化研究中心、鲁菜文化等传统技艺体验中心,打造“一系一品”校园文化品牌,提升学院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五、校企共建协同育人、产教融合学院成立了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了长期、稳定、高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人民大会堂、山东航空、中集来福士、东岳汽车、山东核电、渤海轮渡、希尔顿酒店、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300多家优质企事业把学院作为人才培训和储备基地,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8%以上。成立“百纳餐饮产业学院、时光坐标影视学院”等二级学院,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共同育人。坚持引企入校,引智入校,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为契机,致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工业级3D打印+先进制造业孵化平台、3D打印+义齿制造研发平台、中国海派鲁菜技术研发与推广平台、中国葡萄酒专业导游研究中心和海洋旅游培训基地。六、社会服务平台多元、开放共享学院重点打造烟台市餐饮服务、智慧旅游、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构建多功能、多元化、开放性的社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中国鲁菜学府、国家旅游局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中国鲁菜研发基地、中国鲁菜之都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全域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金蓝领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技师工作站、烟台工匠孵化基地、烟台市医养健康人才培训基地、烟台邮政快递行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烟台市莱山区社区教育学院等基地为平台,面向城乡各类劳动者广泛开展金蓝领、失业职工、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技能、退役军人以及老年才艺、家政教育、养老护理等培训项目,年培训总量近万人次。七、办学设施先进一流、功能完善2019年,按照信息化、人文化、生态化、现代化的标准,投资6.8亿元、总建筑面积16.8万平方米、占地500余亩的新校区建成并全面启用,实现了教学设施的全面改善和提档升级。校区建有17个标准化实训基地和160个一体化学习工作站,实习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设有 98 家校外实训基地,267 家就业实践基地,充分满足教学实训、技能鉴定、技能竞赛、社会培训等多元需求。总投资1.5亿元的智慧校园工程于2018年启动,以创建“职业教育信息化创新与改革试点校”为目标,建设了一流的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和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烟台文化旅游职业学院在阳春三月以全新的姿态开启了新的征程。学院将紧紧围绕烟台建设“仙境海岸”“文旅名城”和“康养胜地’的战略目标,紧密服务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将学院建设成为理念超前、设施一流、特色鲜明的职业高等学校。
  • 学校简介山东财经大学是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共建高校,坐落于享有泉城美誉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特色鲜明,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八大学科门类,在国内外具有较高声誉和知名度的财经类大学。历史沿革学校于2011年7月4日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2012年6月9日正式揭牌成立。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岚清、姜春云、王丙乾、陈至立等题词祝贺。山东经济学院的前身山东财经学院,创建于1952年,由山东会计专科学校与齐鲁大学的经济系合并组建而成,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中断办学。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9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山东财政学院始建于1986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校名,是财政部直属六所高校之一。1998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学校领导管理体制改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2012年8月23日,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签署协议,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省部共建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是我省第一所省部共建的省属重点大学,也是我省内涵提升和名校建设工程第一所重点支持的高校。2017年12月学校第一次党代会明确了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发展目标和“坚定一流目标,贯穿两条主线,突出三个重点,实施四大战略”的1234发展思路。办学条件学校现有燕山、舜耕、圣井三个校区,占地3000余亩。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高等学校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省级实验室11个,各类实验室150多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306个。校舍建筑总面积98.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58亿元。图书馆藏书347.9万册,电子图书743万册,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设立了雅思机考考点,成为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中国大陆的第27个官方考点。学科专业学校现设有24个教学院(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30000余人。拥有6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一流专业建设点占招生专业总数的63.46%;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7个,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3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统计学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017年12月,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学校两个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为B+,两个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为B-,成为有两个以上B+学科的三所省属高校之一,成为山东省唯一拥有B以上经管学科的省属高校,整体学科实力进入全国财经高校前10名。2020年12月,学校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名单;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建设名单,其中,应用经济学为“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应用经济学进入“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先后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师资队伍学校具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690人,其中教授261人、副教授625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982人。拥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人选2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2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8人,“泰山学者”工程人选14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山东省智库高端人才20人,全国优秀教师16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山东省齐鲁文化名家1人,山东省金融高端人才4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人才培养学校在2006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顺利通过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是省本科综合评价招生试点高校,拥有免试硕士研究生推荐资格。学校成立荣誉学院,实行荣誉学位制度,设有拔尖人才、卓越人才培养实验班。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2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省级一流教材7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3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81门。在近三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得省部级以上45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2项,二等奖17项。在全国“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嘉奖。2016年获“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3项全国金奖,以团体总分第19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全国优胜杯;2019年获“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省内唯一1项全国金奖,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首次成为“挑战杯”发起高校,实现历史性突破;2020年获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以全国高校第31名的优异成绩再次捧得优胜杯。近四年来,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5项;学校位列2015-2019年全国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人文社科类高校第三位。与历下区人民政府共建的大学生创业园获评2016年教育部“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学校大学生男子排球队荣获“世界大学生五球锦标赛”排球冠军(2010年)、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三连冠(2008—2011年)、全国学生运动会男子排球两届冠军(2012年、2017年)。我校毕业生多年来一直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高度评价,就业质量、就业层次稳居全省高校前列。科学研究近三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505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7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项、教育部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367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08项;被SCI、EI、ISTP和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779篇;获得科研经费共计9118.85万元。参与共建“中国财政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中国会计发展2011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平台;建有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1个。共承担建设34个省级及以上科研创新平台。学校主办《经济与管理评论》和《山东财经大学学报》两种学术期刊,其中《经济与管理评论》入选2017-2018年度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2018年北大中文核心期刊。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获准立项23项,其中获批两项国家级重大课题,实现了学校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立项的突破。2021年,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28项成果获山东省第三十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中经济学、管理学成果获奖等级和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在第一届山东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奖评选中,我校共有4项研究成果获奖,获奖数量位居全省高校第一。国内外合作交流学校是“金砖国家智库合作中方理事会”理事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合作院校,北京洪堡论坛—齐鲁论坛主办单位、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评审合作单位,中俄经济类大学联盟(ASREU)创始成员高校之一,亚太管理学院联合会(AAPBS)大陆12所高校之一,是“一带一路”财经类大学联盟高校之一。现已与美国等20余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稳定、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关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并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福特汉姆大学,英国龙比亚大学、埃塞克斯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捷克布拉格经济大学,日本东京经济大学,中国台湾地区铭传大学、世新大学等国(境)外大学合作40余个海外访学项目,每年选派数百名学生赴海外访学或本科生攻读研究生项目,实施本科、研究生双学位教育。同时,学校还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认可学历高校,具有面向港澳台地区招收本科生资格。通过高等学校来华留学质量认证,成立欧美同学会。与山东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山东社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关系。近年来,为财政部、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税务局等单位举办多种形式、不同层次培训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 学校简介学校是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深造率平均在38%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校现有在校生34262人,其中本科生2915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112人,继续教育类学生21532人。现有教职工2522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25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全国专业技术杰出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其他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1人,泰山人才工程专家60余人,其中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5人、特聘专家21人、青年专家1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8人。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连续5年入选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400强,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培训基地;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科教基地,5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协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有96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40.13亩,建筑面积114.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5亿元,图书馆藏书289万册,电子图书177万册。学校设有齐鲁学堂、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1个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5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李培武,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4位“长江学者”,12位国家杰青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26万余人。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肯塔基大学、佐治亚大学、爱达荷大学、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科技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多哥洛美大学,日本山口大学、广岛大学等70余所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 学校简介淄博职业学院是淄博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学校,成立于2002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6年。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校优秀建设单位、国家优质校、全国诊改试点校、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获得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入选全国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产教融合、服务贡献、国际影响力“50强”和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学校立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实际,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链紧密衔接产业链,目前所开设的72个专业基本覆盖区域支柱产业。同时,强化“专业群”建设,聚焦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确定的“十强”产业和淄博市确定的“四强”产业,打造电气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医养健康3个高水平专业群,智慧快递、财经金融、高端化工、生物制药、装配式建筑、新一代信息技术6个骨干专业群,影视动漫、涉外商贸、艺术创意 3 个特色专业群,做到专业与产业高度契合。学校全面落实人才强校战略,注重人才引进和内部培养,实施“全员素质·百万工程”“岗位创新·百万工程”“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和“名师带动工程”,逐步打造了一支高层次、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教师中正高职称117人、副高职称366人,博士49人、硕士965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达93.67%。建校以来,学校在教学、科研、内部治理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现有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人才、国家教学名师2人,二级教授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国家名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培育项目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级教学名师12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名、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名,省青年技能名师3人,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等高层次人才共47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1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省职教名师工作室8个。学校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确立“两个深入”“四个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理念(即深入学生了解学生需求、深入企业了解企业需求,把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发展潜力培养融为一体、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融为一体、职业素质养成与职业技能培养融为一体、课外与课内培养融为一体)和“校企协同、职场对接、学训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主动落实中央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决定,通过4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试点专业、2个高职教育与技师教育合作培养试点专业、5个五年一贯制专业、14个“三二分段”培养专业,有效衔接起中职、高职、本科教育,系统化培养人才,相关做法在全国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会议上做典型交流。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学校共获得6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8项。获批国家重点建设专业8个、国家骨干专业12个、国家专业示范点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国家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1个、省级精品课程85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1门。近三年,学生在国际大赛获奖9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6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11项,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获奖1600项。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7.18%,企业满意度达97.42%。学校作为山东省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校,牵头成立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淄博职业教育集团,吸纳驻地行政部门、高校、行业协会、重点产业领域的企业参与其中,通过建立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等4个工作委员会、机械设计制造与机电设备等18个专业(群)建设分会,让政校行企四方信息互通互联,合作形式从初始的解决用工需求,逐步丰富为专业共建、课程(教材)开发、合作办学(招生)、现代学徒制、技术服务、员工培训等多个层面。目前合作企业达936家,建有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项目13个。实施“产业教授、技术特派员”进校园三年行动计划,每年聘请一批国内、驻淄规模以上或知名企业的“当家人”、企业家校友,以及企业的优秀大师工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担任产业教授、技术特派员,全面参与学校的教科研、内部管理工作,积极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目前已聘请产业教授443名、技术特派员204名,并推动建立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等18个高水平产业学院。学校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能力是服务发展的重要指标,确定了“立足高职教育,突出应用研究”的工作方针,与企业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承担技术开发项目、联合申报专利,构建起了具有高职特色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截至目前,已联合成立1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2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3个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行业企业委托的各类横向项目843项,到账经费近5842万元。同时,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7125篇,其中被SCI/EI/ISTP/ISSHP等国际检索机构收录251篇,北大核心论文1004篇;获各类专利授权1095项,其中发明专利205项,12项发明专利成功签约转让。学校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专业素质、业务能力提升要求,依托自身专业、师资、科研等优势,先后建立2个国家级实训中心、10个省市示范性培训基地、4个特色行业培训学院,组建社会培训项目团队,常年面向农业农村、建筑行业、医药卫生、养老服务等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年培训量突破15万人日。助力全市乡村振兴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淄博市乡村建设工匠培训基地、美学教育基地、劳模工匠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先后落户学校。稳定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办学规模,拓展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获评教育部首批“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教育培训项目及课程资源,获批山东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积极打造国际办学品牌,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区域经济“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国际合作项目,与16个国家和地区的78所院校和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成立柬埔寨职业教育中心、俄罗斯康德波罗的海联邦大学境外教育中心等3个境外教育基地,开展动漫制作技术等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引进仓储物流管理等6个国际教学标准,获得国际性技能大赛奖项29人次,向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院校输出新能源汽车等9个专业标准和30项课程标准,为柬埔寨劳工部10所技术学院培养骨干教师,为“走出去”企业培养培训7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一带一路”国家院校和企业交流协会中方理事会和国际汉语考教结合研究中心指定的省内唯一国际汉语师资培训基地。发起成立中非职业教育联盟,中外成员单位105家。近三年,教师出境学习、参加线上线下国际学术活动及培训近400人次,招收来华留学生563人次,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生占比达85%。学校深入挖掘齐文化精神内核,塑造“齐地匠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积极探索形成“双高”学校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方案。入选全国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校一品”学校和中华传统美德品牌项目。创新性构建实施齐文化“一课两库三平台”育人新模式,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教育部职业院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典型工作法。系统性推进“七稷一馆”文化工程,出版学术研究论文集《稷下论丛》,推出通俗读物《稷下茶座》,宣传普及齐文化传统美德知识。举办稷下学术沙龙17期、稷下论坛6期,构建专业解读“齐点文化视角”,为淄博市文化名城打造贡献思想与智慧。学校全面推进管理创新,经验做法两次得到中央领导批示。人事制度改革做法荣获山东组工创新奖。学生管理实现“24小时全时段覆盖”,教育部简报刊发经验介绍。实施治理现代化工程,构建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根本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理事会、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协同治理的“1+5”治理体系。创新打造质量保证与绩效评价融为一体自主化、常态化、动态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并在全国80余所兄弟院校推广。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典型经验。风劲帆正举。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经济高质量发展,锁定市场需求、产业转型升级需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需求,加快推进改革创新实践,全面提升建设发展水平,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为服务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产业升级贡献力量。
  •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潍坊市潍城区
    学校简介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始建于1978年,隶属于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教育厅双重领导,以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管理为主。2001年,学院独立升格为高职院校,2008年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201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教育部“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是教育部组织认定的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管理50强”“学生管理50强”。目前,学院拥有浮烟山、滨海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20490余人,开设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机电工程、信息工程、汽车工程、生物与化学、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商务外语、艺术传媒设计等11个专业群57个专业,其中有专业与本科高校实施“3+2”专本贯通培养4个。学院是山东省智能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专业技术兵员储备基地、教育部国防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志愿服务学院、省工业设计中心、省行业技术中心、中非国际人才培训机构、省制造业紧缺人才培训基地、省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省基层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质量立校 人才强校 特色兴校 依法治校”发展战略,创新实施“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创新实践、素质养成、价值积累”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为路径,强化内涵建设,打造职教品牌,凝聚了“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办学,现代化治理”的办学特色。坚持产学研一体办学。学院建设有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携手西门子公司合作共建山东省智能制造公共实训中心。携手一汽-大众、潍柴集团、烟台万华、歌尔集团、北汽福田、联想集团等500余家龙头骨干企业构建起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工作平台。学院与一汽-大众、浪潮集团、中安联合集团、歌尔集团、鲁泰集团共建二级学院,探索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办学模式,建有山东省高职院校中唯一的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校企合作项目与技术服务项目300余项,争取经费5800余万元,承担国家级项目 2项,承担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省软科学、省人文社科、省社科规划、山东省高端智库项目等省级项目35项,承市厅级科研立项项目249项,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95项。学院成为潍坊及周边地区中小企业的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中心,拥有山东省制造业紧缺人才、“金蓝领”等17项培训基地品牌,每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服务3万余人次。创新职场化育人模式。学院创新实施了职场化育人模式,动态确定每级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开展职场化教学,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院为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拥有3个国家级和5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学院现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89门;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2014年学院启动“互联网+”背景下的行动导向课程改革,开展现代职教课程改革,运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教”与“学”,目前学院有813门课程实现了改革。学院信息化教学改革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案例,走在了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突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全方位做好硬件设施和服务软环境建设,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近三年,我院学生荣获“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5项;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二、三等奖各一项;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发明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5项;“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山东省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先后被授予“潍坊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山东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院荣获“2019年度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称号。强化学生职业素质、职业品德培养。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潍坊市在学院设立潍坊市志愿服务学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40名志愿者服务第38届国际风筝会,130人参加2021年中国足球协会U21联赛、全国大学生男子足球高水平乙级联赛等志愿服务活动,818名师生参加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志愿服务活动,2008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大典、上海世博会、全运会等国家大型活动上都有山科志愿者的身影,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院耀眼的品牌与名片,2020年学院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2019年度国家“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学院团委荣获“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树立“健康第一,强体铸魂”体育育人理念,创建课堂教学与全民健身、专项技能、竞技比赛、体质测试相融合育人体系,实施“两课堂三结合”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良好体育健身习惯,取得显著成效。男子篮球获全国赛事分区赛冠军1次,山东省比赛高职组冠军11次,蝉联CUBA山东赛区高职组“八连冠”;女子篮球获全国赛事亚军2次,分区赛冠军1次,省级冠军6次;男子排球获省级冠军3次;男子足球获全国大学生男子足球联赛总决赛季军、省级冠军6次,亚军2次;男子乒乓球获省赛男团亚军2次,季军1次;田径获得省级比赛19金24银9铜;跆拳道获国家级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34金13银14铜;武术获省大运会1金3银7铜、健身气功获省级一等奖4项;健美操队获省级一等奖2次、二等奖3次。学生舞狮队、武术队应邀赴德国参加“中国民俗文化节”巡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近年来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有东非(乌干达)国际学院,山东科技职业学院BSC教学工作站、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歌尔越南培训中心,走在了全省高职院校前列。至今已与德国、澳大利亚等19个国家的132所院校和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英国北安普顿大学等院校开展6个中外(鲁台)合作办学项目。创新开展长、短期“语言+专业”、“语言+技能”来华留学培养模式,培养了大批懂语言精技能外国留学生。截至目前学院共接收来自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等35个国家的长短期来华留学生2500余名,80%以上来自于“一带一路”沿线国。2017年、2019年学院先后两次荣登“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榜单。2018年-2020年学院连续三次获得“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荣誉称号。学院是全国高职五所之一、山东高职唯一的国家海外考试中心,设有托福、GRE、韩语TOPIK、日语JLPT、英国剑桥BEC、国际IT等多个海外考点,为学生、社会人员参加海外考试提供服务。undefined致力推进现代化治理。学院将管理体制现代化改革作为学校全面系统改革的突破口,科学研究制定重大决策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初步形成了覆盖人权、事权、财权、质量标准、工作流程的全方位、制度化、系统化现代学院管理体制。改革释放出强大能量,为推动学院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实力与品牌铸就了今天的山东科技职业学院。“职业素养高、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山科品牌效应形成。深入挖掘“厚德博学 笃志拓新”校训内涵,凝聚形成“和衷共济,艰苦创业;务实奋进,执着创新”山科精神,培养”学赛用互动 用赛学提高”学风,学院师生在职业院校技术大赛中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0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2项;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24项,仅在2018年,学院师生就获得国家技能大赛5个一等奖,位列全省第一,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连年在98%以上,30%就业于大企业,一汽-大众、潍柴集团、烟台万华、歌尔集团、鲁泰纺织等龙头企业连年预订毕业生,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被授予全国“工人先锋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单位、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典型学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院校、省级文明校园、省级文明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省普通高校德育工作优秀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奋进新时代,瞄准新目标,展现新作为。进入新时代,学院将发挥国家示范院校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高质量推动学院发展、教师发展、学生发展,整体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肩负起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重任,推动学院创新发展、特色发展、融合发展、优先发展,为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智能制造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大学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