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2020年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项目实施方案
2020-05-0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免学费、住宿费+各种补贴!我省定向培养免费医学生65名!满足这些条件即可

近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四川省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委员会、四川省教育厅、中共四川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了《2020年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通知。《方案》明确2020年定向委培免费医学生(专科)65人,其中乐山市4人、甘孜州21人、凉山州40人。

申请填报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快来和川川看《方案》具体内容↓↓↓↓

2020年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关于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意见》(川委厅〔2017〕66号)总体部署和《深度贫困县高职(专科 )技术技能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实施方案》(川人才办〔2018〕26号)工作要求,2020年继续实施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项目,为深度贫困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学人才。为做好相关工作,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方式、计划和学校

采取定向委培方式开展培养。深度贫困县(市、区)卫生健康局作为用人主体,委托省属医学高校招生培养,学生毕业后由深度贫困县(市、区)卫生健康局负责定向就业安置。

根据“三州一市”深度贫困县需求,2020年定向委培名额共65人,其中乐山市4人、甘孜州21人、凉山州40人。培养专业为临床医学(专科),学制三年。由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和成都医学院4所高校承担培养任务,其中西南医科大学培养17人,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3所高校各培养16人。各高校在核定的2020年招生计划编制内分专业计划。定向委培名额和高校培养计划见附件。

二、招生录取

(一)招生对象及条件

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招生对象为:参加四川省2020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报名,所填报对口专业类别为“医药卫生类”(专业类别代码为“12”)、且就读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前户籍为我省45个深度贫困县(分别是阿坝州的13县(市)、甘孜州的18县(市)、凉山州的美姑县、布拖县、昭觉县、金阳县、喜德县、越西县、雷波县、普格县、甘洛县、盐源县、木里县等11县、乐山市的金口河区、峨边县、马边县等1区2县)的2020年农村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政考与体检工作按普通高校招生的相关规定执行。

考生档案组建工作由县(市、区)招考办负责。考生档案材料除必须具备《四川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报名登记表》《四川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志愿表》《四川省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生体格检查表》外,还须具备中职毕业生《学籍表》及奖惩情况等材料。

(二)考试与评卷

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招生实行全省统考。考试的组织和管理工作严格按照《四川省2020年本科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和专科高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招生办法》和我省普通高考考试组织有关规定执行。

考试科目分为文化考试科目和专业综合科目两部分,总分为750分。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不含听力考试内容)三科,语文、数学科满分为150分,英语科满分为100分;专业综合科目包含专业基础和专业应用方面的内容,满分为350分。

考试工作由当地招考办统一组织进行,各科考试范围按照省招考委、教育厅《关于印发〈四川省普通高校职教师资和高职班对口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2014年版)〉和相关说明的通知》《关于公布四川省2020年普通高校对口招生专业类别考试大纲的通知》相关规定执行。

考试时间为7月7、8日。各科考试时间为:

评卷工作由省统一组织进行。

(三)志愿设置

考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于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填报志愿。

设置3组平行志愿。

第1组平行志愿限本县户籍考生填报本县计划,第2组平行志愿限本市(州)户籍考生填报本市(州)计划,第3组平行志愿限45个深度贫困县考生填报。

“医药卫生类深贫县免费医学生(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单列计划,安排在对口    招生(本科)录取结束后,对口招生(专科)投档前进行,限对应专业类别的医药卫生类深贫县对口考生填报。医药卫生类深贫县免费医学生(专科)临床医学专业的招生、就业等相关政策按本方案实施。

(四)录取

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医药卫生类深贫县免费医学生(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均安排在对口招生(专科)投档前录取,医药卫生类相关专业录取时间安排在对口招生(专科)批录取。

按平行志愿投档规则,调档比例统一为100%。先投第1组平行志愿,供学校审录;如有未完成计划,投第2组平行志愿;如还有未完成计划,投第3组平行志愿;如仍有未完成计划,则通过公开征集志愿的方式补充生源。征集志愿对象为填报过免费医学定向志愿并经资格审查合格的考生。

每一组平行志愿投档过程中,线上生源不足时,均可在医药卫生类深贫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录取控制分数线下20分内降分投档。

录取工作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原则,根据考生志愿,从高分到低分,德智体美劳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新生。对已投档考生,招生学校自行确定是否录取,并负责对未录取考生的解释,遗留问题由招生学校负责处理。学校拟录取考生名单须报省教育考试院,经核准并加盖省招考委录取专用章后形成录取名册,作为考生被正式录取的依据。录取结束,由省教育考试院向省卫生健康委提供录取库。

已录取考生一律不得退档或换录。

(五)协议签订

定向培养协议签订工作由市(州)卫生健康委牵头统筹,相关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同负责,培养高校配合实施。

省卫生健康委将省教育考试院提供的录取库通过深度贫困县所属市(州)卫生健康委下至深度贫困县(市、区)卫生健康局,根据各县定向委培名额,由县(市、区)卫生健康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培养高校作为协议签订主体与免费医学生(专科)(签订协议时,免费医学生(专科)未满18周岁者须同时有法定监护人签字,下同)签订《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协议》(以下简称“培养协议”,另行制定)。培养协议签订应遵循自愿原则。已录取考生未签订培养协议视为自愿放弃录取资格。

三、教学培养

1.被录取学生签订协议后,须按照培养高校规定,完成入学报到、注册及相关事项。学生报到时,须携带已签订好的《2020年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协议》(一式五份)提交培养高校。未签订或未携带培养协议的,高校不予受理报到注册,视为学生放弃入学资格。

2.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在校学习期间,不得调整专业,不得转学。由培养高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本校相关制度实施管理。培养高校根据规章制度,视学生学业及表现情况有权作出退学处理或开除学籍处分。

3.培养高校根据临床医学普通专科学生培养目标,制定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培养方案。培养方案要增加农村常见病诊疗技术、中医药等课程,努力使学生掌握医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全科医疗基本技能。

4.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免缴学费和住宿费,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享有国家和省及培养学校规定的奖贷勤政策。

四、毕业证书与就业

1.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完成高等医学教育专科教学计划规定内容和考试考核合格者,取得普通高等学校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毕业证书。

2.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实行定向就业。学生毕业后,根据定向培养协议到定向所在县医疗卫生机构连续服务满6年后方可在县域外医疗卫生机构流动。

3.编制岗位保障。拟进入事业单位的,各县(市、区)需按定向委培名额预留出相应编制和岗位,保证定向委培大学生毕业后有编可用。

4.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毕业后,由培养高校将毕业生档案直接邮寄往定向县(市、区)卫生健康局统一保管。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要履行协议,毕业后按规定到定向县(市、区)卫生健康局报到。县(市、区)卫生健康局会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2个月内聘用安置定向医学生到辖区内的医疗卫生机构工作。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将就业安排情况报市(州)卫生健康委,市(州)卫生健康委汇总后报省卫生健康委备案。

五、经费保障

1.2020年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培养经费共470.7万元,其中2020年计划新招录学生65人培养经费58.5万元,由省级财政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专项资金予以补助;2018年和2019年招录的学生458人培养经费412.2万元,由省级财政统筹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专项经费134.1万元和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专项资金278.1万元。学生免缴学费和住宿费,并享受一定的生活补助。省财政按9000元/生/年标准补助。其中学费5000元/生/年,住宿费1000元/生/年,生活补助3000元/生/年,其中生活补助需发放给学生本人。

2.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入学注册后,培养高校将注册学生名单报省卫生健康委,省卫生健康委按实际注册人数结算培养经费。

六、职责分工与项目管理

项目由省卫生健康委牵头,省招考委、教育厅、省委编办、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等部门协同组织实施。

省卫生健康委负责项目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工作,负责制订并组织实施《2020年四川省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专科)定向培养协议》的签订。

省招考委、省卫生健康委负责制订免费医学生(专科)招生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教育厅负责免费医学生(专科)培养质量监督评估。

省委编办负责督促深贫县落实编制保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乐山市、甘孜州、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指导监督深贫县落实相关就业及招聘政策。

财政厅负责落实项目经费与经费使用监督。

乐山市、甘孜州、凉山州卫生健康委指导深度贫困县(市、区)卫生健康局培养协议签订,监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安置。

有关县(市、区)招考办负责深贫县生源考生报名、政考、体检、考试、资格审核、志愿填报和建档工作,协调公安部门开展考生户籍审核工作。有关招生考试机构和学校要及时将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姓名、性别、就读学校、就读专业、就读中职学校前本人户籍地等信息分别在市(州)、县(市、区)招生考试机构网站和学校内公示。市(州)招考机构汇总本地合格考生名单(格式为考生号、姓名、就读中职学校前户籍代码及县市区名称、就读专业名称)后,于6月26日17:00前报省教育考试院信息技术处(邮箱:0005@sc-eea.cn)。省教育考试院将在门户网站(www.sceea.cn)上对我省通过深度贫困县免费医学生报考资格审核的考生名单进行公示。

西南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负责学生招生录取、教学培养和学籍管理。

有关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培养学校负责本校深贫县生源农村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高考报名、政考、体检、资格审核的协助组织工作。

附件: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德阳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将学院创办为国内一流高校,为社会培育精英人才,为祖国母亲两个100年丰厚献礼是我们农科院人的神圣使命和永恒追求。学院位于成都东北部——德阳罗江大学城,毗邻AAAAA级温泉度假区雁江学村(规划),与西南财大天府学院、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为伴、总占地面积957.8亩,由同济大学专家教授设计的园林式校园,是集智能、生态、科技为一体的学习生活家园;距成都市区29分钟(高铁)车程。学院坚持以创新教育为引领,率先开设新型农业、大健康产业、5G通信、新基建、新经济等多领域新兴专业;并设置公务员培训定制班、创业定制班、专本硕连读定制班,全面推行工学结合,采用新型师徒制人才培养体系;依托产业发展,以校企合作、专业共建,紧扣市场需求,探索出一条深度融合产、教、创为一体的办学之路。
  • 学校简介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隶属于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学院源起于1956年成立的成都城市建设工程学校,1958年更名为成都建筑工程学校。1963年迁建至四川德阳,1980年更名为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并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1992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单位,1994年再次被原国家教委确定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1年,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原四川省建筑工程学校、四川省城市建设学校、四川省建筑职工大学合并组建为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2003年,原中国第二重型机械有限集团公司职工大学并入,集四校之力,学院办学实力迅速增强。2004年,学院通过了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级。2008年,“5•12”特大地震中受损严重,克服重重困难,夺取了抗震救灾、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夯实了学院发展基础。2010年,通过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验收,获得教育部、财政部最高等级奖励。2011年,学院在川内高职高专院校中第一批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与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的“双一流”高校联合培养博士后。2013年,成都(青白江)校区投入使用,学院总体办学能力得到提升;同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15年,学院获全国文明单位;同年,学院启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被认定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2019年,学院获批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立项,开启了学院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改革与发展,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学院是全国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首批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单位,全国建设行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建设部确定的“中德合作中西部地区建设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确定的“国家职业教育建筑技术实训基地、物流管理实训基地”,教育部认定的“国家建筑技能紧缺人才培训基地、道路桥梁工程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城市轨道交通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筑工程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四川省首批建设领域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培训试点单位,四川省率先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的高校,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率先在四川省高职院校中建成唯一的A类优秀省级大学科技园,获“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资源50强”“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学院有德阳、成都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2129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95.3万册,教学仪器设备价值2.6亿元,固定资产总值9亿元。学院现有教职工1254人,全日制学生18484人,继续教育学生31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高等学校校企联合应用技术创新基地3个,工程技术创新团队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大师工作室4个,其中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省级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3人,省级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教书育人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天府学者1人,省级名辅导员1人,省级技术能手1人。正高职称56人,副高职称252人,“双师”素质教师512人。博士54人,在读博士68人,硕士751人。学院另有兼职教师350余人,均为行业企业知名专家和能工巧匠。学院专业设置以土建、交通、管理类专业为主,兼顾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测绘、材料、水利、人文等多专业多学科协调发展。现设12个教学系(院)、1个教学部,开设60个专业,其中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1个、国家示范专业5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四川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3个、四川省重点专业4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1个。和西华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四川华西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举办职业本科教育。和澳大利亚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林肯学院、丹麦VIA大学及马士基公司合作开设中外合作专业。主持完成国家高职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独立主持)和工程造价专业(第二主持)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四川省精品资源共享课10门、四川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5门、四川省“课程思政”示范课6门、四川省创新创业示范课2门。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29本、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12本,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2项,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人(四川高职院校唯一)。统筹设计、系统推进“双高”建设,做深做细做实产教融合。建有国家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四川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1个,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个。牵头组建的四川建设职教集团,入选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建设职教联盟运行良好。深入推进对外交流合作,服务“一带一路”海外工程项目。建立国际化课程体系,制订12本双语施工工艺规程,招收南非、澳大利亚、土耳其、丹麦、俄罗斯等国家留学生及短期交换生来校学习。主持制订7个专业的教育标准和7个行业资格标准,参与制订了18个专业的教育标准和15个行业资格标准。主持职业教育土木水利类专业目录修(制)订,主持编制职业学校建筑工程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中职-高职专科-职业本科)。主持编制21本四川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荣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年保持在95%以上,其中在央企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就业率保持在50%以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达95%以上,取得了“高质量、高就业、高成才”的人才培养效果。面向未来,学院将在“十四五”期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以“稳规模、调结构、提质量、同发展”为思路,统筹规模、专业、财力,校企合作、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训并举,全力以赴建“双高”,三足鼎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国际交流)促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以服务建筑业为主体的、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与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成四川风格、国内一流、中国特色、世界知名的建设类职业院校而努力奋斗。
  • 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市武侯区
    学校简介四川音乐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的“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1959年更为现名,成为当时国内具有本科办学层次的六所专业音乐院校之一。学校有武侯、新都、临空经济区三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近2500亩,设有24个教学部门、10个研究机构。办学层次涵盖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艺术教育,在校生规模15000余人,是全国11所独立设置的专业音乐学院之一。学校秉承“办好艺术教育、培养一流人才、促进文艺繁荣”的办学理念,恪守“尚美创新”的校训,坚持立足现在、弘扬传统、面向未来的办学思路,深化改革创新,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努力形成高水平艺术人才培养体系,扎实推进建设专业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立足四川、面向全国的创新型、开放型、特色型、精品型艺术院校。学校以音乐与舞蹈学科为主体,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与设计学等学科综合协调发展,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学科布局持续优化。省级重点学科为:作曲、键盘乐器、绘画。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录音艺术。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音乐学、舞蹈学、绘画、产品设计。学校有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三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MFA)、教育硕士两个专业学位授权点。2013年获批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学校现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401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部优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8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教学名师3人,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1人,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2人。学校还有多个由热爱艺术教育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专家教授组成的教学团队。老一辈音乐教育家常苏民、羊路由、邹鲁、刘文晋、郎毓秀、黄虎威等一大批专家、学者在海内外均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学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发明奖 1 项,省教学成果奖25 项,省哲学社会科学奖 26 项,“中国音乐金钟奖”35项,各项专利40项。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立项近2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近40项。近五年来,学校师生在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比赛和评奖中共获得奖项260余项。其中2021年,我校青年教师孙麒麟,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比赛总决赛第一名;青年教师张宇,荣获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民族声乐比赛总决赛第四名。学校拥有“中国——中东欧青年艺术人才培训与实践中心”“数字媒体艺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南音乐研究中心”“四川音乐艺术普及基地”“中华传统音乐研究院”等一批省级重点学术研究平台,与国外学术机构建设有“中美视觉艺术表演中心”“法国格拉姆电子音乐创研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负责“中国音乐剧协会理论专业委员会”“四川省音乐文学学会”和“四川省数字媒体艺术协会”等学术团体的日常工作。学报《音乐探索》是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方针,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重视国际学术和人文交流,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举办各级各类国际交流活动,参与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涉外活动。学校与20多个国家或地区的50余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先后选送上千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赴国(境)外参加各类研修学习和学位攻读,每年有超过200名在校本科生参加各类海外交流项目。学校从2003年开始招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发展,与多个城市、知名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学校联合全国十所专业音乐学院成立“中国专业音乐学院原创音乐发展联盟”,推进中国原创音乐发展。学校积极响应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牵头成立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共有72所高校参与,为成渝双城文化艺术、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学校与成都市共建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已正式投入使用,成为学校与地方文化艺术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为学校艺术实践提供了高水平展演场地,也有力地推动了成都市打造“音乐之都”和“西部文创中心”。经过八十多年的办学发展和几代川音人的共同努力,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专业艺术人才。涌现了作曲家高为杰、何训田、贾达群,歌唱家范竞马、霍勇,表演艺术家刘晓庆,音乐教育家黄万品,钢琴教育家但昭义,钢琴演奏家陈萨,小提琴演奏家宁峰、文薇等一批杰出校友,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学校还培养了李宇春、谭维维、何洁、王铮亮、魏晨等一批流行音乐歌手,活跃在各类舞台上,为学校争得了荣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定位,强化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实施“人才振兴、内涵发展、改革创新、追赶跨越、开放合作”五大战略和“创新驱动、人才强基、学科攀升、教学提升、科研提升、外向拓展、基建提升、党建引领”八大工程,努力把川音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高等艺术院校!
  • 学校简介成都文理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始建于1999年,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为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独立学院),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成都文理学院。学校历经二十余年的发展,现有2个园林式校区,拥有功能较为完善、配套齐全的教学、实验实训、运动和生活设施,校区无线宽带网络信号全覆盖。面向全国招生,学校普通招生类的录取分数线位居四川省同类院校前列。在校生近3万人。现设有11个二级学院,已建设成为人文学科特色鲜明,文、教、艺、经、管、法、理、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各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均配备了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每个专业均配备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办学以来,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文科学素养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渠道。目前,学校已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15个国家的120余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新趋势、新变化,逐渐形成8+5+N(学科门类+专业群+本科专业)学科专业发展格局。学校以产业引导专业,以专业对接行业,打破校际院系学科专业界限,连接海内海外资源,努力建设以新文科、新理科理念为指导,重点打造培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区域文化发展的教师教育、数智商科、文化创意、文旅康养、智能工程等新兴交叉学科专业,推动学校持久深入转型发展。学校党委对标对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创建标准,实施党建工作“六七五”方略,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党建先进已成为学校的亮丽底色和“金字招牌”,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目前,学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缔造常青学府,化育幸福人生”为愿景,努力创造条件,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牵手世界名校,努力培养阳光自信、具有家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坚持立足成都,面向川渝,辐射全国,走向世界,重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企业、行业、产业重大需求。学校着力建成一批优势突出的学科专业,实现建成全国一流应用型民办大学的办学目标,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 阿坝师范学院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阿坝师范学院前身为阿坝师范专科学校,是197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的全日制普通专科学校,1993年更名为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5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阿坝师范学院。学校座落在民族文化璀璨的岷江之滨,寿溪河畔,大熊猫国家森林公园、5A级特别旅游风景区汶川县水磨古镇,距成都市区60余公里,距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20余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学校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四川省园林式校园,是莘莘学子求学深造的理想之地。学校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震救灾英雄集体”光荣称号,是四川省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四川省应用转型院校联盟单位、教育部中央教科所艺术教育中心艺术教育实验基地和副理事长单位、全国首批高校转型与课程改革联盟单位(首批72所)、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办学四十余年来,学校植根阿坝,始终牢记为阿坝藏区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培育人才的办学使命,秉承“德才兼备、智慧永恒”的校训,始终坚持“重内涵、强质量、创特色、铸精品”的办学理念,坚持“民族+师范”,发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阿师精神,强化“感恩、奋进、务实、创新”的校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博学善导”的教风,“善学善思、学用结合、求真务实”的学风,建成阿坝民族地区师资培养的摇篮,培养了一大批“融得进、扎得下、知感恩、能奉献”的“永久牌”阿坝民族地区优秀教育师资和其他各类优秀人才,为阿坝藏区及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杰出校友代表有四川省副省长尧斯丹、西藏自治区副主席肖友才;中学特级教师刘裕文、丁庭楹;著名歌手容中尔甲、郑绍兵;古文字学专家、西南大学文献所所长张显成教授等。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39亩,建筑面积约24.72万平方米。现开设有文、理、工、管、法、艺术、教育、历史8个学科门类30个本科专业(含方向),8个专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1000余人,现有校内专任教师483人,外聘教师120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400人。现有14个二级学院、2个研究所、13个科研机构和1个艺术团。拥有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科研团队4个,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四川省“千人计划”专家1人,“天府青城计划”专家1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学校围绕“生态、文化、民族”关键点,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做好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围绕“生态”组建了生物、化学、智能化、自动化、经济、管理、旅游等专业集群;围绕“文化”组建了音乐、舞蹈、美术、体育、文学与传媒等专业集群;围绕“民族”将四川省羌学研究会、学校民族文化研究所、科学工作院、VR实验室、藏纸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水平科学研究团队(藏羌彝走廊民族文化创意研究团队)、藏汉双语研究中心等组合成为民族学学科平台。根据“突出优势、重点建设、全面推进”的原则,启动校级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初步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主干、艺术和体育学科为优势、藏汉双语学科群为特色、非教师教育类学科为增长点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学校馆藏纸质图书52.2万种,129.7万册,电子图书17.2万册,其他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数据库有CNKI、万方、超星、维普、博看和社科文库6家数据商提供的数据资源库。建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教学用计算机4433余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座位7000余座,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其中3个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验室68个,实训室83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2430.40余万元。学校共有省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校内建有公共类师范技能实训中心1个,专业类实验实训平台31个,实验实训室150多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1.276亿元,本科教学实验仪器设备9801台(套)。学校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本科教育在学校事业中的核心地位;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实施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初步形成了理实并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立了“7+1”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专业体系,形成“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课程体系,多次受邀在全国会议上交流和展示改革经验。据麦可思调查,升本以来,在校学生对教学工作满意度保持在90%以上,毕业学生对教学满意度保持91%以上。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先后与泰国正大管理学院、泰国碧武里皇家大学、美国芝加哥东西大学、美国北密歇根大学、詹姆斯·麦迪逊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韩国崇实大学等多家国外大学和合作机构签订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协议,与泰国宣素那他皇家大学、格乐大学及博仁等三所大学开展联合博士培养等项目合作。学校现有“3+1”本科项目、暑假游学项目、国际交换生项目等学生出国学习项目。2019年,在东西协作政策的指引下,搭建“汶川+义乌+义乌工商职业学院+阿坝师范学院”合作模式,按照“一年班、二年专业、三年学院”的思路为阿坝地区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加强特色项目科学研究。在汶川县居民健康指数指标体系构建、《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汶川卷)》的编攥、康养旅游项目策划、基础教育联盟建设、藏羌医药研究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建有四川省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团队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校级科研团队16个,十三五以来,学校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语委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专项任务项目6项,主持教育部社科规划和四川省社科规划、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等各类省、厅级项目300余项,主持校级科研项目50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近300篇,近140篇被EI、SCl、ISTP (CPCI) 收录;出版教材、专著50余部,近250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50项成果获国家相关部委、省级、厅州级奖励,尤其是获得四川省第十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实现了我省民族地区高校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学校坚持“传承、创新、特色、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着力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搭建校园文化建设平台,努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舞蹈表演专业被教育部、文化部、国家民委批准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获得四川省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学校在服务地方和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工作中成绩突出。近三年来,学校与阿坝州人民政府、州科知局、中国卧龙特区管理局、汶川县、黑水县、温州大学等建立了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关系。其中,与阿坝州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教师教育试验区;与汶川县人民政府联合成立汶川县南部片区教育联盟。先后建立阿坝州科技孵化园、大熊猫学院、乡村学院,藏纸研究中心、高原无人机研究中心、民族研究所。学校积极推广藏羌文化,以藏羌歌舞文化为题材创作的民族组舞、民族歌曲作品,在国际性、全国性、全省性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主持研究的国家民委“十五”、“十一五” 全国少数民族重点古籍出版项目《羌族释比经典》,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阿坝旧志》获得社会高度认可;学校老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被国家社科基金成果要报采录,专报习近平总书记及全体政治局委员。学校教师创作的藏族祥巴版画,凸显了极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现代性,一次性被国家美术馆收藏18幅;师生创作的大型羌族诗画乐舞“云朵·萨朗姐”获得首届四川艺术节“文华奖”剧目类“剧目奖”和“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羌族舞蹈“鸽子花开”走进人民大会堂公开展演。面向未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两评估、两转型”为引领,牢记发展使命,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继续解放思想,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大力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学院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