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吉林:提前批征集志愿(文史、理工类)第一轮、(艺术类)第二轮征集计划
2015-07-10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2015年征集志愿:提前批(文史、理工类)第一轮、(艺术类)第二轮征集计划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是为满足大规模水利建设和管理任务对水利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经吉林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学校,隶属于吉林省水利厅。学院坐落于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区,毗邻国家5A级风景区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和长影世纪城。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特聘教授19人,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3人,副高级技术职称以上66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7人,“双师型”教师57人;此外,省水利厅直属设计、科研单位50多位经验丰富的专家,长期作为我院的兼职教师;全国近10所水利高职院校支持我院建设,派名师来我院长期挂职28人。学院是以水利、电力、测绘地理信息和建筑为主,管理类、信息类、经济类等相关专业为特色的高职院校。2018年被评为吉林省现代职业教育示范校。学院设有水利系、电力系、测绘地理信息系、建筑系和管理学院等5个院系。水利系开设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管理、水务管理、水利水电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等5个专业;测绘地理信息系开设工程测量技术、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等4个专业;电力系开设供用电技术、电厂热能动力装置、发电厂及电力系统、电力客户服务与管理等4个专业;建筑系开设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管理、工程造价等3个专业;管理学院开设家政服务与管理、健康管理、老年服务与管理、会计、计算机应用技术、酒店管理、财务管理、电子商务等8个专业。其中水利水电建筑工程、工程测量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建筑工程技术等为重点专业,供用电技术、工程造价、无人机应用技术、家政服务与管理等为特色专业。吉林省水利厅高度重视学院工作,先后投入资金2.3亿元,用于学院基础设施和实习实训能力建设,并将学院的建设列入吉林水利“十三五”发展规划,后续投入还将持续加大。新立城水库、星星哨水库、哈达山水库、二龙山水库、石头口门水库、老龙口水库、沙河水库等大中型水库和全省重点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工地为学院实习实训场所,水利行业办学优势明显。学院注重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水利高职院校互派教师交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合作。中国水利水电第六工程局、中国水利水电第一工程局、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第一航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黑龙江能源建设有限公司、吉林省水务投资集团、吉林省水利水电工程局、吉林天正(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与我院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辽宁宏图创展测绘勘察有限公司(上市公司)与我院举办订单班;学院与华为公司共建ICT学院、与京东集团共建京东产业学院、与“三个阿姨”共建家政学院。2020年初,吉林省教育厅指定我院为家政行业领跑者高职院校。学院是中国水利职业教育集团理事单位,全国水利e教育平台发起成员单位,国家人社部、水利部认定的水利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2018年8月,吉林省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加挂吉林河湖长学院牌子。吉林水利电力职业学院将坚持“依托行业、面向社会、产教融合、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与服务社会能力,秉承“修身报国、水利万物”的校训,立志为社会培养更多水利电力技术技能人才!
  • 学校简介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吉林省省属公立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坐落在素有雾凇之都美誉的北国江城—吉林市。学校是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专业建设院校、吉林省转型发展示范高校。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百年学府,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7年创办的吉林中等农学堂。2003年10月北华大学农业技术学院(吉林省农业学校)实体并入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新组建的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全日制本科院校,更名为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校现有九站和左家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66.3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0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98亿元。图书馆中外文纸质藏书109万册,电子图书总量达61.9万册,中外文数据库20个,标本馆收藏野生动植物标本3100余件。学校设有经济管理学院、动物科技学院、中药学院、农学院、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食品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交流学院)学院9个办学学院,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和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机构。学校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584人,其中本科生10466人、专科生2118人,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800余人。2015年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单列计划联合培养研究生试点单位。学校现有教职工902人,其中教授75人、副教授231人,博士162人(含在读)、硕士558人,“双师型”教师176人。国家级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4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5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1人,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新秀1人,吉林省优秀教师3人,吉林省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1人,吉林省高校科研春苗人才1人,吉林省教育厅新世纪科学技术优秀人才2人。吉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6个、吉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2个。吉林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人,吉林市人才学会十大标兵奖1人。学校现有46个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以农学(特产)为优势和特色,涵盖工、农、文、理、经、管6个学科门类。学校现有省级特色优势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验点专业1个,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高水平专业4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金课6门,省级精品在线课程7门,形成了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学校建有省级科研平台15个,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1个。近年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8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科技部丰粮工程项目1项,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6项,发表核心及检索论文1000余篇,审定玉米、水稻、大豆等新品种13个,获批人参、黑木耳等地方标准6个,国家发明专利10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奖13项,成立5个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中心),50余名教师获聘12582/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专家,培训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5万余人。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为中心,不断夯实“平台+模块”理论教学和“三实一研”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9个办学学院均成立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理事会,与珠海世纪鼎利集团联合建立产业学院,与大北农集团、长春旭阳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汉峘教育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学校实施“一导二师三保障”育人模式,与厦门市人才服务中心、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共建就业服务平台,与400余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签订了毕业生就业合作协议,建有1个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践教育教学基地,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逐年提高。学校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韩国等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师生赴国(境)外进行研修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近三年出国留学生近200人,分别与韩国庆南大学、中部大学举办了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接收了来自中亚、非洲等8个国家的34名留学生。百余年栉风沐雨,几代人励精图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凝练了“厚德图本、励学笃行”校训精神,确立了“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国家级食物与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基地”“吉林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吉林省依法治校工作示范院校”“吉林省文明单位”,学校党委被授予吉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新时代,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现代大学办学规律,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把握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转型、以转型促发展,在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道路上奋勇前行!
  • 东北电力大学吉林市船营区
    学校简介东北电力大学坐落在风景秀美的吉林省吉林市。学校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建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1958年定名为吉林电力学院,1978年更名为东北电力学院。原隶属电力部、国家电力公司,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学校入选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主动适应国家电力工业和吉林省的经济建设需求,形成了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校共有14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学校是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现有电气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能源动力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博士后流动站;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现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6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有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拥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9个,其中一流学科4个、优势特色学科4个、新兴交叉学科1个。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2000余人。学校有教职工15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6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38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教学团队”1个。学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不动摇,积极构筑并不断优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国家级精品课程4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吉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0个。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是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社会体育人才培训和科研基地,首批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单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方针,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吉林省重大需求协同创新中心5个,吉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吉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文科基地等30个。近年来,学校承担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为代表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5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吉林省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吉林省成果转化贡献奖等省部级科技奖励15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600余件,为推动科技进步以及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与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韩国、德国等国的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科技和学术交流。1998年获批培养外国留学生。2000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校与美国犹他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2年,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英国史萃克莱德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11年,学校获批为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实施院校。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受院校。近年来,学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吉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等一大批先进教师群体和以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为代表的优秀大学生群体。“十四五”期间,学校以办人民满意大学,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质量优先、持续快速、特色发展、开放合作”战略,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建设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长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是经吉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纳入国家统招计划内招生,具有独立颁发毕业证书资格的普通高校。学院以信息技术为主,工、管、经综合发展,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吉林省教育厅和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分别于2010年9月、2015年9月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1年顺利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学院坐落于北国春城—长春,校园面积3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95万元。学院下设七院三系三部:计算机学院、中兴通讯NC学院、航空学院、数字传媒学院、通企技术学院、汽车机电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经济管理系、通信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基础教学部、五年高职教学部、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学院现有在校生8345人,开设38个招生专业,面向全国10省、区招生,生源质量逐年提高,新生报到率和毕业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学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特色求发展,以能力赢市场的办学理念,形成面向信息科技、面向高新企业输送人才的办学特色。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形成校企联合培养,实现订单人才输送新模式。学院现已成为一所多学科发展,具有优良办学条件和鲜明办学特色的普通高等院校。学院被长春市委宣传部、长春市高校工委连续多年授予“长春高校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连续十年授予“长春高校文明杯竞赛优秀学生管理集体”,并先后荣获“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示范100强”、“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先进单位”、“开源软件开发与应用能力测评试点单位”等称号。
  • 学校简介长春理工大学原名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1958年由中国科学院创办,是新中国第一所培养光学专门人才的高等院校。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现已成为一所具有鲜明光电特色和国防特色的吉林省省属重点大学,是吉林省、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长春市共建院校,享有“中国光学英才摇篮”的美誉。因光而生,与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同频共振。“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王大珩为学校创始人、第一任院长。中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研制者龚祖同、中国第一台激光器研制者王之江、中国第一台高精度经纬仪研制者薛鸣球等16位院士曾在校任教或学习,为学校积淀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气。学校先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五机部、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机械电子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1999年被划转为以吉林省管理为主,并与国防科工委共建。2002年,更名为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被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2009年,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光学科技馆——长春中国光学科学技术馆被批准建设,由学校代建代管。201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学项目院校。2012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7年,入选首批教育部、国家外专局“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20年,入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项目A类。追光而行,在强化特色中推进内涵发展。学校形成了以光电技术为特色,光、机、电、算、材相结合为优势,工、理、文、经、管、法、艺协调发展的学科布局,构建了光机电一体化、系统完备的大光电学科体系,光、机、电、算、材主干学科均已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4个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16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7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2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1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含自主设置二级学科),1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0个本科专业;具有硕士研究生单独招生考试权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推荐权。学校占地面积7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4.5亿元;现有各类学生总数3401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76人、硕士研究生5128人、本科生16778人、留学生134人。学校现有教职工2115人,其中自主培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7人、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6人;拥有国家级高端引智平台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吉林省优秀教学团队14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2个、吉林省高校创新团队28个。砥砺奋进,在深化改革中提升办学质量。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为目标,形成了拔尖创新人才、创新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王大珩科学技术学院、王大珩未来技术学院、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精英班。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学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建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4门国家级精品课、4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0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以及一大批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荣获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建有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联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位列第43名。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所有普通本科专业全部在一批次招生,生源质量稳步提高。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6万余名毕业生,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本科生和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始终名列吉林省省属高校前茅,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航天人才突出贡献奖”“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荣誉。在2015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专家组评价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办学地位和声誉、学科发展与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等在全国同类高校中位居前列。勇于创新,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担当作为。学校始终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了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科技创新组成的创新体系,在激光技术、光电仪器、光通信技术、光电功能材料、现代光学设计与先进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纳米技术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在北斗工程、国家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目前建有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含科技创新中心)、2个省部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个省部级高等学校高端科技创新平台、5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部级公共技术研发中心、10个省部级人文社科基地。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150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叶企孙”科学基金重点支持项目等一批高水平项目。学校积极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建有1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充分发挥学科基础好、科研能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着力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合作,研制开发的半导体激光器、固体激光器、光电检测设备、生物医疗仪器、特效电影等高科技产品,均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海纳百川,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中走向世界。学校坚持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形成了广泛而紧密的国际合作网络,同美国、加拿大、俄罗斯、韩国、挪威、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是上海合作组织大学“纳米技术”方向中方牵头院校、中俄工科大学联盟项目院校。设有教育部出国留学培训与研究中心,经教育部批准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合作举办“光学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项目、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合作举办“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开展合作办学项目。近年来,派出300多名教师赴国外攻读学位、进修学习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每年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和校际交流项目派出近百名学生赴国外交流学习或者攻读学位。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70多个国家的千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深造。在俄罗斯布里亚特建有1所孔子学院。立德树人,在党旗引领中践行初心使命。学校设有22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支部),通过深入实施“加强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工程”“党旗引领工程”,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为国防现代化事业服务中,学校积淀形成了厚重的军工文化底蕴,构建完善了军工文化教育体系,“老兵工”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成为学校师生共同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入选吉林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连续两届被评为吉林省文明单位,荣获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状”、吉林省“依法治校示范校”、吉林省首批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省级先进党委等荣誉称号。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新起点勇担新使命。全校师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明德、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和“志存高远、坚毅自强、知行合一、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引领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增强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而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