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29.7万余名考生明日高考 考生可提前“踩点”
2014-06-0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西部商报讯(记者 郭涛)一年一度的高考将于明日启幕,我省297476名学子将走进考场,对自己十二年的学习成果进行小结,并通过这一小结为自己的理想而逐梦。昨日,记者从省招生办了解到,今年我省高考全部在标准化考场进行,所有考场都有视频监控和屏蔽设施,同时也将实行高考统一使用文具制度,并且考生进入考点还将实行最严的安检措施。截至昨日下午,全省所有考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所有考点将于今日下午4时左右开放,考生可前往考点提前考察交通状况和考场周边环境。

进场先过安检关男女分设通道

今年高考,我省各考点将实行安检措施,各考点门口分别设立男女生检查通道,对考生进行逐一安检。省招生办提醒说,考生不得将稿纸、电子产品、手镯、项链等金属物品带入考场,并且尽量不穿戴有金属的衣物和饰品。同时考生不用戴手表,全省每个考场内均配备挂钟,杜绝和防范高科技作弊器材带入考场,严防考试舞弊事件的发生。今年我省高考继续为考生统一提供文具,考试时只需携带身份证、准考证进入考场,其他任何物件不得带入考场。今年我省高考所有标准化考点将同时启动考务综合管理平台、作弊防控系统、身份验证系统、视频会议指挥系统和巡查监控系统5大系统,同时国家、省、市、县和考点将实现视频互联互通,实施网上巡查监考,严查违纪舞弊行为。

监考“双对调”督查巡视组随机巡考

我省高考还将实行市(州)辖区内县(市、区)“双对调”监考制度,“双对调”由市级招生委员会在辖区内统一安排,各考区结合标准化考场形成“人防+机防”的模式,使监考教师面对考场违规违纪行为时切实负起责任。同时将加强考试督查巡视的管理,高考期间各级招生委员会均要向辖区内派出督查巡视组,督查当地招委会对招生考试工作的安排,督查考点的建设与组考工作,督查安全保密、考风考纪。考试结束后,各级督查巡视组均要向派出机构书面汇报巡视情况,向督查巡视地区反馈巡视中发现的问题。对高考中出现的各类违规行为,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教育部令第33号)执行。考生的各种违规事实将由省招办客观记入其《考生电子档案》,作为考生考试诚信记录的重要内容。对招生考试中严重违规或严重破坏招生考试的国家公务人员及其他人员,由省招办向违规人员所在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通报其违规事实,并建议参照教育系统违规人员处理办法予以严肃处理。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甘肃警察职业学院创建于1949年9月,时称“甘肃人民公安学校”。几经变迁,1978年恢复办学后称 “甘肃省公安学校”,1980年更名为“甘肃省人民警察学校”。2001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升格为“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是公安部、教育部核准的专科层次的全日制公安高等职业学院,隶属甘肃省公安厅领导和管理。学院现有大砂坪和皋兰2个校区,总占地面积超过2000亩,校舍建筑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学院建有安检安防、合成作战、经济侦查、电子物证、痕迹检验、DNA等40多个实验实训场所,各类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亿元。建有训练场(馆)12个,与基层公安机关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实习基地43个。图书馆藏图书80万册,电子资源数据库2个。学院设有情报侦察系、刑事侦查系、治安系、法律系、基础教学部、警务技能训练部、科研处、实验实训部、图书馆等9个教学训练机构,政治处、纪委(监察室)、办公室、教务处、学生处、后勤保障处等6个行政机构和培训中心1个直属机构。目前有教职工340人,专任教师286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126人(正高21人),占44%;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14人(博士7人),占40%;“双师型”教师196人,占68.5%。开设10个公安类专业和9个与公安工作紧密相关的普通类专业。其中,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和治安管理3个专业是省级特色专业,治安管理和交通管理2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治安管理专业是公安部公安高等教育重点专业培育点。现有在校学历生6000余人。学院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始终将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合格人民警察放在首位,秉承“推诚尚勇、持公守正”的校训。坚持教学中心,质量为本;坚持突出特色,全面育人;坚持面向公安,服务社会;坚持学战结合,创新发展;坚持立足甘肃,辐射西北。以服从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为中心,以推进公安院校人才招录培养体制改革为动力,实行学历教育、公安科研、在职培训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不断改善办学基础条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训质量。办学70年来,为西北省区乃至全国公安、司法、安保部门培养输送了2万余名专业警务人才,培训在职公安民警10万余人次。毕业生中绝大部分已经成为全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和骨干力量。办学水平和治校能力在全省职业院校中逐步达到前列,成为甘肃及至西北公安司法机关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补充人民警察的主要渠道。
  • 学校简介天水师范学院始建于1959年,2000年由天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天水师范学院,2013年开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2015年被甘肃省列为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8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办学思路与目标】学校秉承“困境中求生存,奋斗中谋发展”的精神,立足自身实际,紧跟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初步形成了教师教育、工程技术、商务管理、文化体艺四大类应用型专业群,明确了立足陇东南、服务甘肃省、走向全中国的办学定位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与地方需求、主动接受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思路,确定了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师范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目标。【院系设置】学校下设1个书院、17个二级学院,64个教学系(部)。【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670亩,校舍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240万册,中外文期刊1331种,数据库40种;教学仪器设备值2.41亿元,固定资产10.69亿元。【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1384人(其中专任教师740人),有教授(研究员)111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06人,有博士学位教师210人(含在读)、硕士学位教师690余人。师资队伍中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10个、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先进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1人;有甘肃省领军人才、优秀专家、飞天学者、师德标兵、园丁奖获得者、教学名师、4个一批人才、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陇原青年创新人才扶持计划人选等100余人。【人才培养】学校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各类在校生1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15000余人,研究生近800人。已为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以基础教育师资为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学校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的表彰奖励。学校建有甘肃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大学生科技园1个,甘肃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获国家级奖100余项,省级奖800余项,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甘肃赛区)中,连续六年位列省属高校第一名;法学专业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三年居全省高校前列;女子曲棍球队连续六届蝉联“宏奥杯”全国大学生曲棍球锦标赛冠军;考研率在省属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学科专业】学校现有中国史、生态学2个甘肃省一流特色学科群,有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生态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和数学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有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有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教育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体育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文物与博物馆硕士)。有61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省级特色专业11个)。现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门、精品课程22门、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科学研究】学校现有1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2个省级科研机构,1个院士工作站。近5年来,学校共获得各类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项,省(部)级项目190余项;先后有170余项科研成果获奖,其中获省(部)级奖励43项;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46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2100余篇,其中,SCI、CSSCI源刊物300余篇。主办的学术刊物《天水师范学院学报》先后多次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称号,“陇右文化研究”栏目多次荣获“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称号。【交流合作】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120余家国内外知名高校、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建立合作关系。与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余所高校建立对口帮扶和合作关系;与天水华天电子集团、东旭集团、天瑞重工等企事业单位联合成立“甘肃省高校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研究院”“光电显示材料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10余个平台,联合攻关技术瓶颈服务产业发展;建成“高加索地区研究中心”“中白生态环境研究所”2个国际合作平台,围绕“一带一路”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开展研究;与英、美、法、德等国的20余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自2003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了来自21个国家的留学生200余名。依托甘肃省农村人才教育培训基地,累计为区域培养农村新型技能人才6000余人。【校园文化】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红色文化教育体验馆为阵地赓续红色基因,以天水旋鼓舞、天水雕漆等为抓手推广发展地域文化,以张鸿勋等师德楷模为引领培育德育文化,以全国百强人文社团瀚海潮文学社为示范丰富社团文化,以校史馆、博物馆、霍松林艺术馆、雷达文学馆、校艺术馆为载体彰显美育特色,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文化育人体系。2005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18年获评首批省级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21年获批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 学校简介学校的前身是由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1958年改建为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合并组建为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改建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经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建为兰州工业学院。79年来,学校由工而立、因工而兴、以工为荣,逐渐形成工字当头、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办学格局。学校现有兰州七里河校区、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占地面积1784.18亩,建筑面积82.48万平方米,馆藏图书93.28万册,电子书籍96.41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1亿元。学校加强师资建设,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63人,专任教师52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26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22人,高职称和高学历教师比例分别达50.48%和81%。现有“双师双能型”专任教师187人,占比35.89%。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了国家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团队、国家级创业导师、省领军人才、省师德标兵等一批优秀人才。学校突出内涵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办学成果。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0792人。设有15个教学单位,34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等5大学科门类。2012年以来,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获甘肃省教学成果奖25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61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20门。学校注重学生技能训练,积极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等各类学科技能竞赛活动中,我校大学生获得国家级奖励263项、省级奖励824项。学校立足办学定位,努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先后向社会输送各类人才9万余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好”的特点深受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连续5年位居省属院校前列。学校重视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和研究成果显著。获各类课题立项59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技项目55项。建有省厅级科技平台12个,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励109项,取得专利、软件著作权600余项。学校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德国、乌克兰、瑞士、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积极开展在校生出国(境)交流、学习,加大骨干教师、教学管理人员赴国外大学培训的力度,鼓励支持教学科研人员更广泛地参加国际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和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积极深化与联盟院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多年以来,学校秉承“开物成务、启智求真”的校训,大力弘扬“坚韧顽强、质朴无私、包容创新、和谐奋进”的办学精神,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被教育部、中央文明委、团中央、中共甘肃省委等授予“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级文明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学校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跟着工业干,围着企业转,质量求生存,转型促发展”的办学思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西部,主动服务区域产业发展需求,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区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应用技术大学,培养高素质、重应用、善创新、强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服务。
  • 学校简介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是2016年2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教育部备案的公办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其文脉缘起于柳湖书院,距今有百余年办学历史。2016年开始面向全省招收大专层次学生。学院位于平凉市东城区,校园占地500亩,另有实验用地100亩,校舍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总投资10亿元。设计理念先进,前校后厂,建成“工厂+教室+学生+师傅”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孵化基地。校园环境优雅,花木葱茏,人在树下行,车在地下停,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完美和谐。学院设有教育、医学、文化艺术、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机电工程和生物化工等七个系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 附设体育运动学校,另有附属医院和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托管平凉信息工程学校。现开设32个高职专业,现有大中专在校生10000余人。学院现有教职工588名,其中外聘教师65人,专任教师492人,教授20人,副高级职称170人,研究生90人,“双师型”教师175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学院办学资源雄厚,实训设施齐全。共有实训工厂、实训中心、实验实训室175个,各类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亿元,专业实验实训开出率96%以上。各类图书文献资料共计43万余册。为学生技能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学院狠抓学生养成教育,注重学生基础道德和基础行为习 惯的培养,为学生成长奠定基石;与30余家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8个本科院校开展专接本教学,打通学生成才立交桥;开展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兴趣特长;与100余家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就业基地,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夯实基础。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先后与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韩国又石大学签署了互派交流生、“2+2”、专升本等合作办学协议,拓宽了学生成才渠道。在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多层次、多类型的实用型人才,积淀了厚重的人文底蕴和丰富的办学经验,凝练出“崇德 笃行 强技 创新”的校训精神。新时期赋予新任务,新起点承载新使命。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积极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打造陕甘宁职业教育高地,力争在“十四五”末把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省内知名、西部有名的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
  • 学校简介陇南师专是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在原成县师范学校(1937年)和礼县师范学校(1973年)合并为陇南师范学校(2001年)的基础上,建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等师范专科学校。2008年、2013年,学校先后通过两轮次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4年12月,学校成为承担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的全国唯一专科学校。2015年1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学校加挂“陇南电子商务职业学院”牌子。2019年12月、2020年7月,西北师范大学、河西学院先后在我校设立“初等教育学院”、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2.0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普通高等教育专升本”学生培养工作。2020年12月,学校被省委、省政府授予“甘肃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被省水利厅、教育厅等单位评为“节水型高校” ;被省语委评为甘肃省语言文字达标校、省语言文字推广基地。2021年9月,学校被国家语委、教育部评为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小学教育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学校占地1036亩,校舍建筑面积32.3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7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5.61亿元。共设有14个二级学院、15个职能部门,2个教辅机构、1所附属实验学校、5个校级科研机构。开设有47个专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艺术学、理学、管理学等7个学科门类。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32个,实习实训基地134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576.52万元。馆藏纸质图书95.5万册、电子图书34.5万册,各类期刊794种。学校现有教职工630人,其中专任教师53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4人、副教授146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313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市领军人才8人,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7人,陇南市“园丁奖”教师10人,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2人,外籍教师1人,客座教授61名、特聘教授6名。在校学生10661人。学校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1个(电子商务)、省级特色专业5个(初等教育、学前教育、语文教育、美术教育、音乐教育),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众创空间各1个,省级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6门,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项、厅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培育项目和教改项目共24项。近年来,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5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7项、省级项目30项);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414篇(其中:SCI、EI、CSSCI、CSCD收录期刊以及北大核心期刊论文共425篇);出版学术著作51部、主编参编各类教材93种(部);授权发明专利2项、外观实用新型及外观设计专利170余项;获甘肃省社科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科技进步奖等各类奖项65项。学校在白马藏族、早期秦文化、陇蜀古道及特色产业、资源开发等地域经济文化研究领域成果较为丰硕,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学校在85年的办学历程中,培养了7万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和其他专门人才,被誉为“陇南基础教育的母机”和“基层干部的摇篮”,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学校将继续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师范教育优良传统,全力提升内涵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打造专业特色,力争早日建成师范类普通本科院校,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