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温馨提示
2023-11-2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各位考生:

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将于2023年12月2日—3日进行。考生将在本人报名所在市州指定的考点参加考试。考前3天起,考生可登录“报名缴费指定系统”打印《专业考试证》,考试地点详见《专业考试证》,12月1日下午17时-18时期间前往考试地点熟悉笔试考点,查看考室分布示意图、考试注意事项和各项规定,但不能进入考试大楼和警戒线以内。一定要注意考试时间和考试地点。考试当日,考生不得携带手机进入考点,如前往考点时携带了手机的,须将携带的手机等通讯工具交由家长或送考老师保管。同时,须按照考点要求提前到达考点接受智能安检门的初检,每科考前35分钟,考生凭身份证、专业考试证在考室前门入口处自觉接受监考员的安全检查。同时请考生按照《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守则》(见附件1)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与考试有关的信息、通知和要求,我院将第一时间在湖南招生考试信息港(https://www.hneeb.cn/hnxxg/)和湖南考试招生微信公众号发布,请考生密切关注。

附件:1.《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守则》

2.考试时统一配发的画纸样式

附件1

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类专业统一考试考生守则

1.考生应在考试前一天到考试地点了解考场及有关注意事项。考生不得穿着校服、制服(含培训机构统一定制的服装)以及佩带校徽、手表和饰品等参加考试。考生不得携带手机进入考点,如前往考点时携带了手机的,须将携带的手机等通讯工具交由家长或送考老师保管。考生须自觉维护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不扰乱考室及考试工作场所的秩序,不危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考试当天考生凭身份证、专业考试证参加考试。所有考生都必须接受入场安检,拒不配合安检的考生,监考员有权阻止其进入考试封闭区域和考室,因个人原因延误考试时间的由考生本人承担。

3.考室挂钟的时间指示不作为考试时间信号,仅供考生掌握时间作参考,考试时间一律以考点的统一信号为准。

4.考生须按考点的要求,提前到达考点接受智能安检门的初检;每科考前35分钟,考生凭身份证、专业考试证在考室前门入口处自觉接受监考员的安全检查,检查时应主动配合监考员核实身份,核实后进入考室,对号入座,摆放好画板(或画夹)、小画架,并将身份证、专业考试证夹在画板(画夹、小画架)的左上角,以便查验。

5.考生通过智能安检门初检后,即进入考试封闭区域。进入考试封闭区域只能携带画板(或画夹)、小画架(限高度在1米左右)、签字笔、铅笔(含彩色)、炭笔、钢笔、马克笔、蜡笔、水彩(水粉、丙烯颜料)、铅笔刀、直尺、调色板(调色纸)、小刀、双面胶、固定画纸用具、小水桶、无封套普通橡皮、便携式电吹风(色彩考试时)等物品,其他任何物品(含任何书籍报纸、各类有图像和图案的纸张、草稿纸、校徽、手表)不准带入考试封闭区域。考生携带画板(画夹)以及画架等必须干净且无任何图案、图形等痕迹。严禁携带各种具有发送或接收信息功能的通讯工具(如移动电话及其他无线接收、传送设备等)、智能穿戴设备、计时设备、扫描设备、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摄影摄像设备、磁卡(餐卡、房卡、公交卡、银行卡等)以及管制器具、涂改液、修正液(带)等进入考试封闭区域。

6.考生考试时不带座凳,统一使用考点教室里的座凳。色彩科目考试时,考生可携带便携式吹风扇(采用电池供电,不能带有其他功能,如计时等),不得携带交流电源的吹风扇,风扇只能在11:30分以后在自己座位上使用。

7.考试开始前,监考员会在答卷(画纸)上粘贴条形码,粘贴时考生务必核对所贴条形码上的姓名、专业考号与本人信息是否相符。考试过程中不得毁坏或污损条形码,颜料不能覆盖条形码及“姓名、专业考号”框。素描考试时,考生须按要求填写《诚信考试承诺书》。每科开考后,按要求将身份证交给监考员汇总,等待身份证核验人员前来核验。

8.考生领到试题和答卷(画纸)后,应认真检查分发有无错误、是否漏印或残缺、字迹是否清晰,如遇此类问题,应在开考前举手报告监考员,申请更换。开考后,再行报告、更换的,延误的考试时间不予延长。涉及试题内容的疑问,不得向监考员询问。试题和答卷(画纸)确认无误后,考生在开始作画前,要在指定位置准确清楚地填写姓名、专业考号,凡姓名和专业考号漏填、错填影响评卷结果的,后果由考生自行承担。终了铃响后,继续作画(含书写姓名、专业考号等)属于考试违纪行为。

9.美术评卷采取计算机网络辅助评卷方式,考生须在答卷(画纸)规定的八开大小的黑色方框内作画。答卷(画纸)不得出现任何与试题内容和要求无关的标记(如汉字、数字、字母、符号等),考生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考题内容,不得在答卷(画纸)上画小构图等。违者将视具体情况作出相应处理。

10.考生须在贴有条形码的一面作画。答卷(画纸)不得喷涂任何上光或固定材料,禁用电动橡皮,不得使用规定以外的画具和纸作画,否则以考试违纪处理。

11.开考铃响后,考生才能开始作画。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得进入考室,考试结束前30分钟起,考生方可交卷出场。考生交卷出考室后不得再进考室续考,交卷后不得在警戒线内逗留。

12.考生接受安检进入考室后,未经批准不得离开考室,不得影响其他考生正常考试。在考室内须保持安静,不得更换座位,不得在考室内随意走动,不准吸烟,不准喧哗,不准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准交换试题和答卷(画纸),不得撕毁试题和答卷(画纸),不得自行传递文具用品等。

13.考试终了铃响,考生须根据统一指令起立,立即停止作画,待监考员收回试题和答卷(画纸)整理无误后,考生方可离开考室。考生不得将试题、答卷(画纸)带出考室。任何时候考生不得对试题和答卷(画纸)拍照,否则以考试作弊处理。

14.在考试中用完的洗笔水不得泼洒在走廊和楼梯间,必须倒入卫生间的污水池或指定的污水排放点。

15.如不遵守考试纪律,不服从考试工作人员管理,有违纪作弊行为的(包括在考试结束后查实确有违纪作弊行为的),将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有关文件规定进行处理,并将违规事实记入国家教育考试《考生诚信档案》;涉嫌违法的,由考点或教育考试机构报请当地公安机关依法进行处理。

附件2

考试时统一配发的画纸样式

整张画纸尺寸为300mm×440mm

1.jpg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国防科技大学的前身是1953年创建于哈尔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即著名的“哈军工”,陈赓大将任首任院长兼政治委员。“哈军工”创办于朝鲜战争期间,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工程学院,其卓越的办学成效铸就了我国国防科技和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丰碑。1970年,学院主体南迁长沙,改名为长沙工学院。1978年,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长沙炮兵学院、长沙工程兵学院和长沙政治学院并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中央军委决策,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防信息学院、西安通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以及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为基础,重建国防科技大学,并将军委装备发展部第63研究所划归国防科技大学,归军委建制领导。 学校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军事工程学院创建时,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学院颁发《训词》,为院刊题写刊名“工学”。1978年,学校在邓小平主席的直接关怀下改建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1999年,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组建新的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并于2003年为学校题写“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发出“为把国防科技大学建设成为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号召。2007年,胡锦涛主席对学校某重大科研项目研制成功作出重要批示,勉励学校“为推进科技强军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主席对学校建设十分关心,2013年11月5日,习主席视察学校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加快建设具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努力把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办成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2017年7月19日,习主席为学校授军旗致训词,指出:“国防科技大学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和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要紧跟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潮流,适应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要求,抓好通用专业人才和联合作战保障人才培养,加强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努力建设世界一流高等教育院校。” 学校建设发展始终得到国家和军队的高度重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国家156项重点建设工程之一,是中共中央1959年确定的全国20所重点大学之一,是国务院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硕士、博士学位的院校,是全国首批试办研究生院的院校,也是军队唯一一所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军管文结合、加强基础、落实到工”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涵盖理学、工学、军事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6个门类,拥有45个本科学历教育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学校获评A类学科数8个,其中,A+档学科数4个、A档3个、A-档1个,A+档学科数列全国高校第11位。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5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学校形成了“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拥有两院院士16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5人,国家教学名师、全国全军优秀教师152人,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获得者27人,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人选152人。有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牌表彰团队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10个。2012年学校高性能计算创新团队荣获首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学校自主创新团队被确立为全国重大典型,“慕课”团队被确立为全军重大典型,在全国全军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学校形成功能互补、配套衔接的良好办学条件,校园育人环境优美,资源配置科学,后勤保障高效,启智尚武氛围浓厚。建成体育馆、游泳馆、田径场、军事训练场、野外综合训练基地等一批功能完善的训练场地及设施,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批国内高校先进水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7.9万平方米,拥有阅览座位7000余个,现藏书553.8万册,数字图书资源488.5TB。学校信息网络终端布点2.5万个,信息存储量1.8PB,主干网络速度达到万兆,拥有154个特色数据库,41个学科网站。 学校是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高地,始终恪守“厚德博学、强军兴国”校训,为党育才、为国树人、为军铸将,聚焦培养驾驭国防科技的工程师、科学家、战略家和驾驭未来战争的设计师、指挥家、军事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高质量本科教育、高水平研究生教育、高标准任职教育和高效益军事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坚持又红又专的育人传统,以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支撑,坚持“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育人特色,坚持高水平高等教育和高标准军事教育有机统一,实施精英教育;始终坚持学生中心、能力导向的教育理念,实施全程导师制、小班式教学、国际化培养等培养机制,为学员个性化学习提供有力支撑。在优良传统的熏陶培育下,学校人才辈出,灿若星辰,为国家和军队培养输送了20余万名各类人才,其中67人当选为两院院士,700余人担任省、部、军级以上领导职务,培养出一大批像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歼-10之父”宋文骢这样的科技帅才。 学校是国防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承担着国防科技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任务,形成面向尖端、独具特色的国防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取得了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关键技术、“天拓”系列微纳卫星、激光陀螺、超精加工、磁浮列车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中国速度”、“中国高度”、“中国精度”,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等重大工程作出重要贡献。学校在2020年1月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学校是军队国际交流合作的基地,与国(境)外多所著名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学术往来,每年请进国外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交流,派遣教员学员赴国(境)外参加顶尖国际会议和学术竞赛等。每年选派优秀本科生赴国外联合培养,资助优秀硕士研究生赴世界一流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承担我军外训任务和联合国维和任务,举办和参加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派遣学员赴国外进行对口军事交流,定期邀请外军代表团来校交流。 学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战育人核心指向,打造铸魂育人、教书育人、科研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格局,促进学员全面发展,每年举办“强军风采 科大风采”系列文化活动,开办空天科技、机器人、电子科技苑、“银河之光”等各类大型科技文化节,实施高雅艺术进校园、名师大家进校园工程,鼓励学员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近3年获国家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2100余人次;每年组织“强军杯”等军事比武竞赛,实施军事素质特长提升计划、体育特长提升计划,提供格斗、搏击、射击、定向越野、武术、潜水等多项课外辅导训练,激励血性虎气、锤炼钢铁意志,帮助学员挑战极限、超越自我,全方位锻造世界一流军队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 长沙学院长沙市
    学校简介长沙学院创建于1970年,2004年由原长沙大学(专科)升格为本科院校,是长沙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唯一一所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共管、以市为主管理”体制。学校是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本科规划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湖南省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湖南省“双一流”高水平应用特色学院,湖南省文明高校,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先进高校。学校坐落于浏阳河畔,占地约1970亩,校园湖光山色,风景秀美,为“湖南省园林式单位”,被誉为“最美大学校园”。学校距长沙火车站10公里,距高铁长沙南站15公里,距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5公里,地铁3号线设“长沙大学”站,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约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2.36亿元,藏书148万册。现有14个学院,49个本科专业,全日制本科生15632人,已累计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23人。学校秉承“力学笃行”的校训,弘扬“崇德求真,实干担当”的长大精神,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坚持“两型”(教学型和应用型)“两性”(地方性和多科性)和“一体两翼”办学定位,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构建以工程应用类学科专业群为主体,文化创意类与现代服务类学科专业群为两翼,理、工、文、管、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有省“双一流”应用特色学科7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4个、省“十一五”重点建设学科1个。拥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1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省级特色专业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拥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省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省级实践教学平台34个,建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0门。我校现有教职工115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92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10余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25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38%以上,位居全省同类院校第一。拥有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等20余人次,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省科技领军人才、省科技人才托举工程中青年专家、省12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人选、省“百人计划”人选、省100个科技创新人才、省青年芙蓉学者、省湖湘青年英才、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芙蓉教学名师等90余人次。学校重视和鼓励本校学术骨干兼任外校研究生导师,目前有85位教师被省内外高校聘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协同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服务省委省政府“两山”(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建设重大决策部署,与湖南广电、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共建马栏山新媒体学院,取得了较好的人才培养效果。学校生源质量好,高分段考生数量逐年增加。2020年我校在湖南省内进入本科一批招生录取;2021年湖南省实施新高考,我校在湖南省历史类、物理类各专业组平行一志愿投档线均位列省内新升一本院校首位。近五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和技能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197项,其中全国性一等奖144项、二等奖245项。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竞赛评估与管理体系研究工作组发布的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我校在2017-2021年的综合排名中,居全国第218位、全省第7位、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第14位;其中,我校2021年单年在全国排名第110位,比2020年排名上升了159位。近五年,我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近90%,居全省高校前列。2014年至2020年,连续三届荣获“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优秀单位称号。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建有国际合作科研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长沙工作站、省重点实验室、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16个。2010年以来,学校获得各级各类纵向科研项目共计2052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近2亿元。学校教师承担国家自科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22项,其中国家自科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科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828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36项,其中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国家级)1项,省科学技术奖18项(包括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省自然科学三等奖7项),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包括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文化和旅游部优秀研究成果(旅游类)优秀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50项。学校始终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职责和使命,紧密围绕现代化长沙建设的战略目标,近五年来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项目415项,实现本地转化应用205项,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累计70余亿元。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依托长沙智能制造之都、东亚文化之都和世界媒体艺术之都的国际影响力,聚焦“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拓展国际化办学格局。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与国外近30多所高校签订了校际交流协议,接收培养外国留学生100多名。近年来先后有200多人赴海外访问、留学、进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主动对接服务湖南省强省会战略,服务省市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奋力实施“三升三大”发展战略,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地方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11年3月,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举办、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 “中南有色金属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 “湖南省文明高校”。学院位于长株潭融城核心区株洲(湖南)职教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学院占地300余亩,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建有教学实验室65个,实验实训设备总价值约4000余万元,与中国铝业、江西铜业、二十三冶建设集团等省内外大中型企业建立了40余个校外实训基地,覆盖学院所有专业。学院建有标准的田径场、篮球场等体育设施。学院现有教职工4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6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比超过40%,二级教授1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1名,省级领军人才2名。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以上教学竞赛奖励30余项。学院各级各类科研成果立项共计166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51项,《高端蓝宝石研抛材料制备技术研究》荣获湖南省“五个100”重大产品创新项目;《现代制造业校企“跨国协同多方共赢”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荣获2018年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秉承“明德笃学、尚技敬业”的办学理念,按照“稳规模、调结构、强特色、提内涵”的办学思路,着力为有色新业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资源环境系(中赞职业技术学院矿业分院)、冶金材料系、机电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经济管理系、公共课教学部等7个教学系部,共开设矿物加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技术、储能材料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造价、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等20个专业。有资源环境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建工技术、智能制造技术、财经服务等5个专业群,其中材料工程技术为省一流特色专业群培育项目。学院目前在校生8900余人,近年来,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获得国家级奖项5项,省级奖项50项。学院与200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和《高技能人才委托培养意向书》,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0%,近三年毕业生雇主满意度平均为97.06%,母校满意度平均为97.43%,被评为“省招生就业工作先进高校”。2013年10月,学院牵头组建了中南有色金属职教集团,集结中国铝业、江西铜业、湖南有色控股、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深圳中金岭南、大冶有色集团、金川集团等100多家国内知名企业作为组成单位,持续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德国和韩国相关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2016年,学院成为了教育部批准的首批职业教育“走出去”8所试点院校之一。学院制定的“金属与非金属矿开采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获批赞比亚职业教育国家官方专业标准,填补了赞比亚国家教学标准的空白。2019年8月,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暨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赞比亚分院正式揭牌,学院承担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矿业工程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赞职院是我国高职院校协同企业“走出去”在海外独立举办的第一所开展学历教育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它的成立开启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地址:株洲市云龙示范区职教大学城盘龙路88号邮编:412006电话:0731-22713089(院党政办公室)0731-22713079 0731-22713066 0731-22713033(招生就业)0731-22713070(培训鉴定科研服务)传真:0731-22713000网址:www.hnyszy.com.cn
  • 学校简介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公办高职院校,时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是株洲市人民政府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建的公办高职院校,业务归口湖南省教育厅指导。学校是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湖南省文明标兵校园、湖南省首批卓越高职院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定向培养直招士官生院校、湖南省免费师范生联合培养院校、湖南省汽车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湖南省“十大平安”系列创建示范单位。 学校坐落于湖南省株洲市,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建有特斯拉、沃尔沃、宝马、保时捷、上汽通用、上汽大众、长安福特、博世汽车、北汽、比亚迪、中车电动、陕汽重卡、湘火炬、鲲鹏产业学院、新道产业学院等校企合作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 学校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政协委员、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邓志革,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罗先进,国家级教学名师尹万建,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名师张璐青,湖南省芙蓉教学名师欧阳波仪,湖南省121创新人才沈言锦,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教师侯建军、雷久相、欧阳波仪,湖南省师德标兵黄敏雄、全省高校辅导员十大年度人物陈珊、朱鹊飞、彭冬云等一批优秀教师。2016年以来,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国家级一等奖15项,二、三等奖10项,省级一等奖37项;2018、2019、2021年获全国技能大赛金牌数居全省高职院校第一。 学校秉持“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思路,下设士官教育学院、车辆工程学院、车辆运用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航空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务贸易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等九个二级学院,开设汽车类、机电类、信息类、经贸类等专业40余个。现有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2个、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湖南省一流特色专业群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2个、主持建设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建有全国高职院校唯一的以汽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为重点、以中国工程院李德毅院士工作站为核心的“1站+10中心”汽车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平台。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为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凸显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学校制定了“红色湖汽”“匠心湖汽”“创新湖汽”“群英湖汽”“特色湖汽”“融合湖汽”“担当湖汽”“高效湖汽”“云上湖汽”“开放湖汽”为核心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致力于实现学校办学有特色、学院建设有特点、学生培养有特长的“三特”目标,朝着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的职业院校而奋斗。
  • 中南大学长沙市
    学校简介中南大学坐落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南省长沙市,占地面积317万平方米。跨湘江两岸,依巍巍岳麓,临滔滔湘水,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是求知治学的理想园地。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于2000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原中南工业大学的前身为创建于1952年的中南矿冶学院,原长沙铁道学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53年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两校的主体学科最早溯源于1903年创办的湖南高等实业学堂的矿科和路科。原湖南医科大学的前身为1914年创建的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是我国创办最早的西医高等学校之一。中南大学历经百年办学积淀,顺应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大势,弘扬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为核心的大学精神,力行“向善、求真、唯美、有容”的校风,坚持自身办学特色,服务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团结奋进,改革创新,追求卓越,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大幅提升。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完备的有色金属、医学、轨道交通等学科体系,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辐射军事学,学校是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学校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数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社会科学总论、免疫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等17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全球前1%,其中材料科学、工程学、临床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居全球前1‰;拥有享“南湘雅”美誉的湘雅医院、湘雅二医院、湘雅三医院3所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及湘雅口腔医院。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9门,国际慕课平台上线课程13门。获批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2个,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8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4项。在国内率先创办创新型高级工程人才实验班,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入选教育部“强基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八年制医学教育(医学博士学位)试点高校,是全国第一所为军队培养现役军官指技合一硕士研究生的高校。入选全国首批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成为我国百强企业最欢迎的10所大学之一。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国际合作与交流活跃,是全国首批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高校,先后与美、英、澳、加、日、法、德、俄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众多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起成立及参与大学国际联盟12个。现有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学生在校学习。学校始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牢牢把握正确办学方向,全面提升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单位、全国文明校园。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等10位中央政治局常委在内的5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来校视察,对学校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惟楚有材,于斯为盛”,今天的中南大学正肩负着国家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历史责任,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加快推进校内综合改革和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