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贵州: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合格分数线已划定,成绩可查询
2021-05-1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相关工作已结束。根据《贵州省招生委员会关于做好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艺术、体育类专业考试招生工作的通知》(黔招委〔2020〕31号)精神,结合我省体育专业考试实际,划定贵州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育专业考试合格分数线为91分。

13日起,考生可登录贵州省普通高考专业考试成绩管理系统(http://gkbm.eaagz.org.cn),输入用户名(身份证号)、密码(报名系统密码),查询本人体育专业考试成绩。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学校,于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创建。学校是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省文明校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学校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中连续荣获优秀等次。办学60余年来,共培养学生7万余人。一、校区概况学校坐落于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总投资23亿元,占地面积1290亩,建筑面积59.79万平方米。学校建筑突出红色文化元素,兼具黔北民居风格,系部楼宇文化各具专业特色,医学人文氛围浓厚。二、专业建设学校设有6个系2个教学部(院)、26个专业(含专业方向),其中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学、针灸推拿为国控专业。护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为国家财政部支持建设的重点专业,药学专业是中央财政以奖代补重点建设专业,中医专业获批贵州省开放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临床系获批省级校企共建基地。获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立项3个。获省级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项目20项(含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兴黔富民行动计划项目4项(含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有省级骨干专业4个,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3门、省级开放实训基地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和标准化教研室50个。三、人才培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4万余人。学校普通高考招生录取均为第一志愿。普通高考文理科最低录取分数线和专升本录取人数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均排位第一。新生报到率名列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茅,毕业生就业率、护理执业资格考试、公共营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在95%以上。四、师资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07人,生师比为15.84:1。博士研究生20人,硕士研究生334人,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9.03%;正高职称98人,副高职称385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25%。兼任教师152人,占专任教师比例16.76%。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政府特殊津贴1人;有省管专家2人,市管专家2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3个,省级职教名师3名,省级大师工作室2个,黔匠工坊1个。贵州省“十、百、千”层次创新人才11人,全国中医药创新人才骨干1人;省、市级名老中医14人,市级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11名。获评全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单位。聘请了全国政协常委、国际核能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原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教授,中国医师协会乡村医师分会会长巩西启教授,国家人口健康科学数据中心副主任、中国医院协会医共体分会主任委员尹岭教授等专家为学校荣誉教授,指导学校发展和专业建设。五、科研与社会服务学校有省级中医健康服务开放实训基地、省级中医临床技能实训基地(校企共建项目)、省级资质法医司法鉴定所、省级实验用兔养殖基地、贵州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等科教研与社会服务基地9个。学校是贵州省职业教育服务产业链中“健康医药”牵头院校和“健康医养”参建院校。五年来,累计获批国家级和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129项、横向科研项目16项;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国际合作二等奖1项、贵州省医学会科技进步奖1项、贵州省护理学会科技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57篇,获国家专利14项,制定标准32项。有较为完善的中医、中药、生物医学科研平台。六、校园文化依托遵义红色文化资源,结合医学生专业特色,从“红医铸魂、大医精诚、仁医载德、匠医传承、尚医笃行”五个方面,精心打造“杏林红”校园文化,引导学生实现“理想信念、专业技术、职业道德、薪火相传和实践服务”五项目标。建成了校史馆、中药标本馆、生命科技馆、中医文化馆。学校是遵义市遗体器官捐献接收站。每年近300名学生获得遵义市无偿献血公益奖学金,学校被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遵义市无偿献血先进单位”。在省市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节中成绩优异,荣获贵州省校园文化活动一、二等奖多项。申报组建国家级志愿服务团队2个、省级志愿服务团队11个、校级重点志愿服务团队2个。七、对外交流学校与贵州医科大学、贵州中医药大学、遵义师范学院联合开展本科教育。与国(境)外医药类院校及企业开放、交流与合作紧密,依托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平台加大教育对外开放办学力度,与日本、老挝、泰国相关院校及企业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先后派出多名教师赴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坦桑尼亚等国进行研修、访学。2020年,获批国际学生招生资格。承接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健康医学院对我校的帮扶,在师资、科研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八、校企合作与校院合作学校现有直属附院3所、非直属附院3所、教学医院7所,校院(企)合作教学实习基地180余家。与广东小奇灵药业、杭州贝康健康科技集团、重庆市綦江区人民医院、江津区中医院、贵州一树药业、贵州百灵制药等合作开展定制培养班,探索多种合作育人模式。与遵义市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合作建成了混合所有制康养护项目——益养苑。根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教评价研究院、浙江高等教育研究院和高教强省发展战略与评价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中国科教评价网发布的2021年中国高职院校竞争力排行榜,学校在全国1400余所高职高专中排名第376位、在全国100余所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排名第21位,在贵州高职高专院校排名第5位,医学类排名第1位。“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根据“健康贵州”的战略规划,抓住我省“大健康、大医药”的发展机遇,继续优化专业设置,走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 贵州中医药大学贵阳市南明区
    学校简介贵州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65年,原名“贵阳中医学院”。建校以来,秉承“厚德明志,笃学力行”的校训,坚持“发展为先、质量为本、创新为源、育才为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己任,服务于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及其产业发展,服务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学校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现已成为以中医药为主、多学科支撑,集教学、科研、医疗为一体本硕博全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院校。学校是贵州省重点支持建设高校、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2018年被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2021年10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并获批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学校现有花溪、甲秀两个校区,占地约1300亩。设有基础医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体育健康学院(体育部)、信息工程学院、中医养生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研究生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教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苗医药学院、医学检验与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康复学院等19个直属院(部),中医、中药、民族医药等10个研究所;两所直属附属医院,均为三级甲等中医院,第一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医院”,第二附属医院为“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233人,其中博士以上学历620人,高级职称603人,45岁以下900人。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5人,“岐黄学者”1人,“青年岐黄学者”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9人,国贴、核心、省管、省名中医等专家学者200余人。有省部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有硕导755人、博导25人、兼职博导39人,2004年开始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生46人。有国医大师工作室(站)5个,全国名中医工作室3个,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20个、贵州省民族民间医(药)师传承工作室1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和人才团队15个。学校现有32个本科专业,覆盖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农学7个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 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有省部级以上重点学科32个,其中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8个,贵州省特色重点学科4个、贵州省重点学科7个,贵州省一流建设学科2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卓越(中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1个;有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有省级示范性本科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4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建设项目3个。有省级精品课程13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2个,获批省发改委省级双创示范基地“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双创支撑平台建设项目”;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有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4个、研究生工作站5个、研究生导师工作室1个、贵州省卓越人才计划项目5个、研究生精品课程1门、贵州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5个。近五年获省级一流大学建设项目21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门、省级思政名师工作室1个、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个。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9项、省级研究生科研基金立项课题37项;获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获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全校主编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00余部,其中主编89部,副主编169部。学校不断加大科研平台建设力度,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39个,其中省部级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共建)、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1个、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1个、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2009年被科技部评为“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优秀单位”,2011年被教育部评为“‘十一五’高校科技管理优秀团队”。近五年来,学校承担科研项目216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96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27项,其中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授权656项,出版专著477部。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位列全国中医药高校第八位。学校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大力实施“三个一百”工程(组织百名博士进企业、组织百名博士下农村,组建百个研究中心),着力解决中药材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天麻、石斛仿野生种植、太子参有性繁殖脱毒复壮等取得重大突破。主持制定铁皮石斛叶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和八角莲等地方药材质量标准183个,主导研制热淋清颗粒、仙灵骨葆胶囊等苗药产品19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跃居全国第二,为贵州省健康产业“千亿产值”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校党委被中共贵州省委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现有在校学生18141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847人。学校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突出。“大学生青年志愿者协会”是全国高校首批青年志愿者协会之一,2011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十大杰出团体”;“防艾志愿者协会”被国务院防艾办、卫生部、团中央等单位评为“红丝带健康包‘百校进千企’活动先进集体”。1982年成立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为全国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科协之一。在历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0项。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银奖1项、铜奖4项,获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决赛铜奖,获“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3项。近五年在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全国“中医药社杯”中药学类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大赛、“慧医谷杯”全国中医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模拟集体协商(谈判)大赛等比赛中获团体一等奖。涌现出“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中国志愿服务金奖”“全国活力团支部”“全国百佳志愿者”“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和“全省五四青年奖章”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青年才俊和先锋团队。近五年应届本科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0%,研究生毕业就业率达到93%以上。学校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努力建立以东盟为中心,辐射全球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先后与法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为英国、巴西、厄瓜多尔等国家的学术团体及机构开展中医药培训;与英国高校合作举办药物制剂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教育部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实践基地、中德心脏康复基地等项目顺利开展;连续举办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及民族医药学术论坛,为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迈向新时代,中医药振兴发展正当时!贵州中医药大学紧紧抓住贵州医疗卫生事业、高等教育事业和中医药民族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机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将中医药特色优势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中,凝心聚力谋发展、守正创新谱新篇,为将学校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医药大学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是2017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省教育厅直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81年的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学院位于贵阳市清镇职教城,占地500亩,坐落在风景如画的红枫湖畔,毗邻国家4A级景区时光贵州古镇。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对学院发展寄予深切厚望,2015年6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指导,对职业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职业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基础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办好。希望同学们立志追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技高一筹的境界,学到真本领,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美好人生”。全校师生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教育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以高标准党史学习教育引领高质量发展,砥砺前行,始终以省级理想教育信念基地为依托,打造学校特有的“忠诚工匠”文化品牌,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和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和省的“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指引,以“双高”院校建设为动能,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职业教育政治高地、贵州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高水平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学校在贵州省职业院校中拥有多个唯一:是贵州省唯一一所由机械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授牌的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是中国机械行业发展中心授予的贵州省唯一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唯一拥有数控、汽车两个国家级实训基地的装备制造类职业院校;唯一一家承建省级装备数字化军民融合发展公共服务平台的单位。同时,学校是贵州装备制造职教集团的理事长单位,职教集团成员共71家;是贵州省装备制造协会职教分会会长单位;是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是贵州省高职院校专升本依托单位;是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贵州赛区、贵州省职业技能大赛装备制造类赛项和贵州省技能大赛主要承办单位。建有省级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省级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工程中心,数控技术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黔匠工坊”等机构,是贵州27个产业链中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学校现有全日制高职生7500余人,其中直接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学生4000余人,与普通本科联合培养本科专业1个,首批招生150人。学校现有专兼任教师40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高级讲师69人,“双师型”教师140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的教师91人,其中有全国机械中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委员12名,国家级、省级技能大赛裁判员27名。学校科学合理制定办学布局,深度对接我省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产业的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智能制造、和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着力打造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自动化三大装备制造专业群,开设高职专业26个(其中装备制造类12个,电子信息类3个),建有国家重点建设专业4个,省级特色骨干专业1个,黔匠工坊1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2门。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协同创新”的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美的”、“360”、“吉利汽车”等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与“061基地”、“011基地”、“航天电器”等军工企业协同育人,建设校外实习就业基地200余个,校内实训场地达到45个,教学实训实验仪器设备总值达5000万余元。学校的贵州省第七十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和贵州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评价机构平台,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学校坚持以赛促学,近年来学生在各类技能比赛中获国家级、省级以上各类奖项150余项。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学校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改革创新和开放合作驱动高质量发展。对接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聚焦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打造贵州装备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成“行业领先、贵州一流,特色鲜明,全国示范”的高水平高职学院。成为服务贵州先进装备制造的“新脊梁”,成为贵州先进装备制造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 凯里学院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  凯里学院坐落在被誉为"森林之州、歌舞之州、神奇之州"的锦绣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贵州省凯里市,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全日制公办本科普通高校,是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和贵州省"十三五"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实行"省州共建,以州为主"的管理体制。  学校始终坚持"三性一型"(地方性、民族性、师范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现有16个学院,在校生10824人。设置本科专业56个,涵盖教育学、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专业8个,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3个,省级一流专业6个,省级一流课程3门,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培育学科1个,省级重点(特色重点、重点支持)学科8个,校级一流(培育)学科11个。  学校注重科教融合与创新发展。现有各级各类教学、科研平台17个,其中,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3个,省高校特色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民族古籍研究基地1个,省级民汉双语服务基地1个,省高校产学研基地4个,另有黔东南侗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州级智库"黔东南发展研究院"。同时,拥有"全国地方高校优秀期刊"-《凯里学院学报》和全国第一家以"原生态民族文化"命名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五年来,学校累计获国家级项目30项,省部级项目101项,地厅级项目348项,横向项目74项。出版著作294部,发表学术论文4216篇(其中北大核心期刊500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06篇、SCI论文55篇);获专利授权984项。科研成果获奖136项(其中省部级21项、地厅级115项)。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面向全国16个省(市、自治区)招生,与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部分国家等10余所高校建立了国际学生交流项目和大学生夏令营等项目合作关系。从1992年开始招收国际学生,累计培养了来自德国、韩国、泰国、老挝、印尼、柬埔寨等国家的学历生、语言进修生、交换生等300余人。2020年,与贵州中科汉天下电子有限公司签约合作共建微电子与人工智能学院,与中文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共建凯里学院柬埔寨分校战略合作协议,举办了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中国-东盟大学生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2022年,获教育部批准与英国雅顿大学合作举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教育项目,每年拟招生120人,纳入国家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学校先后入选成为教育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计划(百千万工程)"首批试点院校;首批"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全国第一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是贵州省第一批"绿色大学"、贵州省首批"特色文化学校"。  在新的发展征程中,凯里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紧紧围绕"十四五"时期贵州省发展"一二三四"的总体思路及其他战略部署,秉承"立德树人、自强奋进"的校训,发扬"艰苦创业、勤俭办学、勇于争先"的办学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 贵州财经职业学院贵阳市清镇市
    学校简介贵州财经职业学院是2020年4月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通过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隶属于贵州省财政厅。学院由具有70年办学历史的贵州省财政学校,贵州省财政干部培训中心联合新建,以全日制普通高职教育为主,同时举办中等职业教育,是一所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的综合性高职院校,办学规模8000人。学院是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财经职业教育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财经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贵州财经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单位,与贵州省财政学校、贵州省财政干部培训中心实行合署办公管理。学院位于清镇职教城乡愁校区云站路50号,占地面积556亩。目前,校舍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完成投资5亿元、8万平方米的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包括图书综合楼、产教融合实训大楼、酒店实训大楼、学生宿舍楼等工程,实现能够容纳8000人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学习和生活。学院现有高职招生专业12个,“十四五”期间,将全面聚焦贵州乡村振兴、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精准对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科学布局专业,以服务基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体,重点打造数字财经专业群和数智商贸专业群,合理发展公共管理专业群、大数据技术专业群和文化艺术专业群,塑造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学院专业(群)架构,错位发展,形成一批具有鲜明财经特色、服务财政主业和基层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较强的专业群。到2025年,专业总数稳定在25个左右。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204人,其中在职在编15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40人(其中正高3人),占比26%;具有硕士学位以上专任教师48人,占比32%;双师素质教师68人,占比44%。现有“名师工作室”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十佳个人”1名,省级“最美班主任”1名。还有一支由来自政府,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人才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凝聚磅礴力量。学院高度重视内涵建设,现有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示范专业1个,省级数字化校园项目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项目1个,与贵州爱信诺航天信息有限公司、金蝶精一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京东、浪潮、美团等共建产业学院,与正保集团、俄速通公司、顺丰速运等共建培优班。校内建有财经博物馆、财务共享实训室、新商科、黔影工坊、心理实训室等实训场所46个,校外实训基地50余个。站在新起点,面对新发展。学院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续承、融合、赋能”的理念,发扬“家国情怀 担当奉献”的财职院精神,依托财政、立足财经,面向农村经济、街道社区和中小微民营企业发展,培养“讲政治、守诚信、精技能、记乡愁”的基层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财经人才,以“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可、全国可示范、国际可交流”的国家示范位标准,努力提升学院办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在助力贵州基层经济高质量发展征程中实现跨越发展,在闯新路、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中彰显财职担当、贡献财职力量!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