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四川:成都今年高校招生及高考志愿填报咨询活动16日启动
2012-06-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日记者从市招考办获悉,为更好地服务成都广大考生,帮助考生合理填报高考志愿,成都市招考办将于6月16日至21日开展“2012年高校招生成都市校园巡回咨询活动”。预计参加咨询的高校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70余所高校,届时考生和家长将与高校招生负责人面对面交流,了解招生政策。

  据悉,“2012年高校招生成都市校园巡回咨询活动”还包括2012年成都市高考升学志愿填报指导讲座等内容。由成都市招考办组织老师向考生和家长讲解2012年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政策,成都市高考志愿填报时间安排和网报注意事项,高考志愿填报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等。

  讲座具体日程安排为:

  6月16日(星期六)9∶00―11∶30在成都七中和郫县一中,14∶00―16∶00在双流中学和大邑中学;

  6月17日(星期日)9∶00―11∶30在石室中学和崇庆中学;14∶00―16∶00在树德中学和邛崃一中;

  6月18日(星期一)9∶00―11∶30在温江中学和新津中学;14∶00―16∶00在都江堰中学和蒲江中学;

  6月19日(星期二)只有一场讲座,9∶00―11∶30在龙泉中学;

  6月20日(星期三)9∶00―11∶30在大弯中学;14∶00―16∶00在金堂中学;

  6月21日(星期四)9∶00―11∶30在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14∶00―16∶00在新都一中。

  每场讲座向考生和家长公开开放,免费参加。各场讲座内容一样,考生和家长可任选一场参加。(郑莹莹)

热门院校

  • 资阳口腔职业学院资阳市雁江区
    学校简介资阳口腔职业学院由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川投集团属四川省人民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主体、重点建设项目的融资主体和投资主体之一,省国资委管理的国有独资公司)绝对控股(占比70%)的四川牙谷园教育管理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属于国有民办高校(二类事业单位)。是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成立,四川省教育厅主管的一所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院。一、“全国第一所”以口腔命名的高等职业学院,是“中国牙谷”重要支撑,川投集团大健康产业——“中国健康谷”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地处资阳市“中国牙谷”,是全国第一所以口腔为特色,服务口腔全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的高等职业学院;是四川省产业转型发展重点项目——“中国牙谷”“产、学、研、医、养、销”人才培养基地;是川投集团打造成青、乐雅、攀西800公里黄金海拔集中区——“中国健康谷”人才培养基地。二、“华西口腔”专家团队引领学院建设发展学院由四川大学委派以华西口腔医学院为主的专家教授组成核心管理团队办学。学院严格按照高等职业学院师资标准,科学组建师资队伍,严把教学质量关,打造多元化实习平台,满足社会对口腔产业和大健康产业人才的需要,为全国的口腔事业、牙科产业、大健康产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三、“市场化”科学设置专业,建设“四化双高”高职院校学院立足四川、服务西部、辐射全国,以口腔为特色,服务口腔全产业链和大健康产业;适应四川省高端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按照“市场就业导向”设置专业,注重实践操作,走“特色化、技能化、信息化、国际化”道路,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力争经过5—10年的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双高”高等职业学院。
  •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内江市东兴区
    学校简介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是2003年4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内江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市属综合类高职院校。自举办高职教育以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以德立人,以职立教,以特立校”的办学理念;传承“自强博爱,严谨勤勉,合作共进”的办学精神;遵循“厚德、精业、行健、致远”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服务社会为己任,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不断开拓创新,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地方性专科高等院校。学校地理位置优越。学校位于人文荟萃、底蕴深厚、风景如画、素有“大千故里、书画之乡”的内江。学校地处内江中心城区汉安大道东段、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距高铁站仅4公里,5分钟车程,40分钟可直达成都、重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562人,专兼职教师46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6人、副高级职称14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33人,“双师素质”教师232人,教育部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内江市学科带头人”4人,“内江市拔尖人才”2人,“内江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2人。学校教学设施完备。总占地面积864亩,规划建筑面积26.7万㎡。固定资产总额8.38亿元,其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08亿元,生均仪器设备值12939元。拥有实训场地总面积13749.58平米,总投资近10亿元。现有校内实训室105个,生产性实训基地9个,校外实训基地126个。建有公共教学大楼、实训大楼、教学工厂、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标准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完备的教育教学场地。学校教学体系完善。现有8个二级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现代农业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智慧财经与管理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文化艺术与旅游学院、通识教育与公共服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一部:中专部。设有图书信息中心、实训中心、教学质量管理与督导办公室3个教辅部门。现有专业38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5个,“1+X”试点证书考核站点16个。学校育人成果丰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立德树人根本,坚持“双核并重、贯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近年来,学生在国内各级各类大赛中获奖600余项。2021年学生获省级及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92项,排名全省高职院校第4位。2021年106人获评四川省优秀毕业生,88人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位居全省高职高专第一名。近5年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毕业生月平均待遇达到4000元以上。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1047人,其中高职10324人,中职595人,技工128人。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骨干、优秀企业家和重要岗位领导。学校教学满意度、学生就业率、毕业生薪资水平、企业满意度、校友推荐度、社会认同度等主要育人指标均保持逐年稳步上升态势。学校办学成效显著。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地方,围绕内江市“5+5+5”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布局,坚持不懈推进“六方合作”,办学成效显著。近年来,学校先后成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单位,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有色金属行业职工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四川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四川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四川省国防教育基地。是省“双高”建设培育学校、省级示范高职院校、省教育厅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试点单位、全省首批“党员技能培训示范基地”。先后获得了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四川省文明校园、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大学生思政教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中央大政方针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围绕“双高”培育建设目标,对标竞进、开放合作、改革创新,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优质高职院校。
  • 成都锦城学院成都市锦江区
    学校简介“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公布——我校位列同类高校中西部第一、全国前五。2022年4月19日,高等教育专业评价机构软科正式发布“2022软科中国大学排名”,我校位列同类高校中西部第一,全国前五。软科还特别提到,“2021年独立学院转设工作持续推进,16所独立学院成功转设为民办高校,其中4所位列百强,表现最好的是成都锦城学院(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位列民办高校第5名。”中国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简称ARWU)是近年来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U.S. News世界大学排名齐名的世界主流学术机构排名之一。ARWU多次被剑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顶尖名校官方报道,曼彻斯特大学、西澳大学等世界百强名校也将提升ARWU排名定为学校战略规划的明确目标。软科每年定期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世界一流学科排名”等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权威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排名指标和方法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得到了高等教育专家的公开高度认可。成都锦城学院始建于2005年,其前身为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21年5月,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学校地处成都市高新西区,定位于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经世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十七年来守正创新,办学成绩斐然,形成了“进口旺、出口畅、社会评价好、综合声誉高”的良好局面。在四川同类院校中最早进入省内“二本”和“一本”招生;毕业生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创业率超过3%,国内升学率和出国深造率接近20%),铸就了“就读锦城,锦绣前程”的口碑。在软科排行榜、武书连排行榜、《广州日报》应用型大学排行榜等第三方评价中,锦城学院在同类院校中常年处于中西部领先、四川第一的位置。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四川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单位四川省地方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单位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改革试点单位四川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四川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四川省高校“平安校园”先进单位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办学规模学校占地2100余亩,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学生27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2200余人。设有财务会计学院、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电子信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建筑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艺术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共13个教学院和3个特色学院(劳动教育学院、创新创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学科专业学校设有58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100余个专业方向,形成了文、理、工、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近年来,以建设“智慧工科、技术文科、数字商科、多维艺科”为目标,促进跨学科融合,已获批省级“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使毕业生具备新思维、掌握新科技、服务新产业、胜任新岗位。现有专业中,审计学(ACCA)为省内本科一批招生专业;软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市场营销、新闻学、通信工程、网络与新媒体6个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网络与新媒体、软件工程、市场营销、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5个专业为“省级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金融学、会计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物联网工程4个专业获批四川省“民办高校重点特色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项目”;软件工程、工程造价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力资源管理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共获批3D引擎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建筑信息模型(BIM)等16个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师资队伍学校以师德、师风、师才、师能为核心要求,延揽名师、培育优师,组建了一支由知名学者与业内精英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老中青相结合的“三结合”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职工1800余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比56.30%;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比78.5%。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陈世卿先生领衔人工智能学院建设,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名校的教授长期在学校任教。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已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四川省科技进步奖获奖者、四川本科高校教指委和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40余人,多名青年教师在各类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师资队伍中,“有行业证书、行业经历、行业业绩,懂行业前沿”的双师型教师占比高达60.3%,为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强保障。教学设施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1.6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场所(室)87个。其中,现代企业管理实验教学中心、物联网与通信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数字商科实训中心获批“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项目”;新建有智能科技与5G应用创新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实训中心、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云财会智慧实验中心、数字商科实训中心、现代金融实训中心、BIM创新实训中心、融媒体实验室、4K超高清演播室、模态试验室等新技术实验实训中心,并与蜀道集团、四川华西、中国邮储银行、四川教育报刊社等406家单位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源图书馆馆藏文献丰富,馆藏文献总量307.58万册,荣获“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创新与创新管理服务型数字图书馆”等荣誉。学校与成都图书馆共建“成都图书馆成都锦城学院分馆”,学生可共享借阅成都图书馆318万册纸质图书。教学科研学校已获批各类国家级试点、项目、一流课程等共计56项,各类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试点、项目、教学成果奖、科研项目等共计471项。其中,《创业管理》获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人工智能应用基础》《全媒体采访与写作》等26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让数据会说话》《机器学习与入门》等20门慕课上线国内主流慕课平台。《土木工程概论》《新编现代实用文写作》获“省级规划教材”。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学会/协会教学成果奖4项,省级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32项,省级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重点项目2个。教师科研水平不断提升,近五年,教师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5项,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365项。国际合作学校从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推行“国际化战略”,与比利时根特大学、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明尼苏达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萨里大学、西班牙卡特赫纳理工大学、韩国高丽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等70余所世界级名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学生交流、教师交流和科研合作等多个方面展开多种多样、形式丰富的交流合作,为中外双方师生提供包括学历教育合作(本硕连读、专硕连读国际班等)以及各类短期交流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机会。学生获奖近年来,“锦城学子”在老师的带领下,忙项目、忙创新、忙竞赛,在诸多赛事上屡获佳绩。例如:在“互联网+”大赛中,获国奖3项、省奖135项,学校连获七届“优秀组织奖”;在“挑战杯”“创青春”大赛中,获国奖7项、省奖225项,捧得“优胜杯”1次;在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国奖78项、省奖1794项,如夺得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一等奖、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冠军、世界电子竞技大赛冠军、全球华人广告金犊奖等好成绩。此外,以锦城学院为专利权人的专利共计403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361项,外观设计专利33项。学生中还涌现出“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14人,“全国优秀社会实践团队”5支,四川省、成都市学联主席9人。社会服务学校着力推进“产教融合发展战略”,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已与四川省经信厅、四川省企业联合会等600余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例如:与中国移动、用友软件等企业共建共享实验室;与普华永道、字节跳动等企业合作开设“实验班”“定向班”;与企业或基金会共建产教学院,建成税谷学院、华为ICT学院、直播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公益学院等;与地方企业建立横向课题合作,师生团队参与到青白江中欧铁路港、自贸区、紫坪铺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等各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项目中;与四川路桥共同举办“柬埔寨商务部、旅游部高级干部培训项目”,与省外事侨务办共同主办“尼泊尔媒体记者研修班”“厄立特里亚卓越工程师”培训等项目;服务继续教育和社会培训,干部培训覆盖13个省市,19300余人。就业前景学校通过搭建校地合作、校会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的“四大合作平台”,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深度合作,打通学生就业直通车。学校构建了扎实有效的就业服务工作体系。年度举办夏季实习生双选会(参加企业多达300余家)、秋冬季招聘周、行业协会专场招聘会、国有企业知名企业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大型人力资源平台网络招聘会等近百场;通过线上线下多途径的信息发布渠道,年均发布招聘信息1200余条。 共计向应届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3万余个,坚持保证每生均有2-3个就业岗位选择,促进毕业生“稳”就业。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高端就业率近50%、创业率近3%,被四川省教育厅授予“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锦城学子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和认可,毕业生遍布世界各地,逐渐涌现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据不完全统计,“锦城”校友中已涌现出200多位银行行长,5000多位党政军界干部,8000多位文化传媒工作者,1万多位工程师,1万多位职业经理人及企业高管,此外还有1600多位创业校友创建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三方调查显示,“锦城”校友对学校的满意度高达94.76%。考研深造学校为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切实有效的考研保障体系。近年来,学生国内升学率和出国深造率已接近20%。万余名应届毕业生和校友进入境内外高校继续深造,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悉尼大学、东京大学等知名学府,据不完全统计,“锦城”校友已有1万余位硕士,100多位博士。学校还先后与四川大学、泰国商会大学开展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项目。服务配套7个食堂和1个杏岛餐厅提供丰富多样的菜品,满足来自全国各地学生的饮食习惯;现有学生公寓43栋,标准配备为4人间,配备空调、独立卫生间、洗漱台及衣柜、电脑桌、热水器等设施;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馆、网球场、健身房、瑜伽馆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生活服务设施完备,校医院、超市、自助银行、物流中心、水果店、美发店等满足学生生活需求。
  • 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成都市龙泉驿区
    学校简介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办学以来,学院秉持“以美与健康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的办学理念,面向国际,根植中国文化,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育资源、重塑教学流程,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美德、人文底蕴、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关于标榜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创办于1993年,是一所经教育部批准,面向健康产业,以管理学、医学、教育学、艺术学、体育学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高等职业院校。学院现有健康学院School of Health艺术与设计学院School of Art & Design商学院School of Business人文与教育学院School of Humanities & Education体育与旅游学院School of Sports & Tourism五个二级学院,设置49个专业及方向,在校生近万人,有高水平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师约600名。办学28年来,学院秉持“以美与健康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的办学理念,面向国际,根植中国文化,创新教育形态、丰富教育资源、重塑教学流程,为社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中华美德、人文底蕴、专业技能、发展潜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6万人,服务社会为逾10万青年人提供技能培训。历届毕业生国内国际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成为中国教育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所民办省级示范校。国际化的标榜对标国际,建校伊始各专业就以国际化为起点,与国际和港澳台地区相关优质教育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教育实践、职业标准,探索优质教育的真谛。学院先后与美国国际标榜Pivotpoint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德国汉堡职业教育研究院Hamburger Institute für Berufliche Bildung德国古堡学院Berufliche Schule Burgstraße英国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英国剑桥大学University of Cambridge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Академияхудоже ств瑞士国际美容师认证Switzerland CIDESCO台湾弘光科技大学HungKuang University香港城市大学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等知名院校、国际认证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近年来,标榜学院借船出海,广拓国际合作。与泰国清迈大学、德国古堡学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双方在语言提升项目和师生互访、专业交流等方面开展短期游学;学院积极搭建“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平台,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在护理专业、医学美容技术专业、健康管理专业、学前教育等专业定期开展研修项目,在专业设置、师生进修、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内涵建设;与泰国兰拍帕尼皇家大学、日本东京福祉大学、日本京都情报大学 、泰国那黎宣大学、菲律宾亚当森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搭建国际化教育平台,开通专升本、专升硕、本硕连读、博士研究生培养等合作项目,多渠道提高师生的学历层次,初步形成多语种、多国家留学的合作局面。2018年4月,在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总理库尔茨及外交部长的共同见证下,学院与奥地利克莱姆斯应用科技大学签署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生、学术科研成果共享、教学人员互访及学生交换学习等领域的合作协议,开启了学院中外合作办学的新征程。专业化的标榜秉承“以美与健康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的办学宗旨,学院建校以来围绕健康领域与行业建学科专业群,特别是国家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形成了“健康+”专业特色群,围绕“健康环境、健康艺术、健康教育、健康技术和经营管理”六大领域,设有健康管理、中医养生保健、医学美容技术、社会体育、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家具设计与制作、建筑室内设计、国际商务、会计、投资与理财、旅游管理、表演艺术、学前教育等37个专业,服务于人们美好生活与健康生活。其中“人物形象设计”和“医学美容技术”专业,为我国高等教育专业首创。文化自信的标榜学院办学历程中,形成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厚植中国传统文化,夯实办学基础,建成了“三园一体”育人环境。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浸润中,学院以其翰雅学堂再现了世外桃源的文化回溯。秀外慧中书香隽永的图书馆,将中国书院君子出没的育人环境与“霍格沃兹魔法学院”中西荟萃形神一体合二为一,润物无声的形成全人教育的文化阵地。记录近代民间美学生活技艺史的“古今发艺”、“当代土陶”、“女红工艺”、“民间传统养生技艺”、“川西古典家具”的五个教学研究型博物馆以及中学为体、西学东渐的校园建筑,无处不传递出学院传承与创新“有根的教育”价值。学院不懈深耕教育的文化,成为中国第一个以学堂为主题的国家AAA旅游景区,福泽社会。“以文载道、以学厚道、以艺演道、以行通道”的人文理念,传承着中华美德,有效地传递着以文化人的正能量。学院以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将“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和“五贯通”的教学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养成学生“精专、博知、雅行”素质为目的,构建了“二维三分”人才培养模式。“以标榜为荣、为标榜争光”,成为了标榜学子共同理念和追求目标。师资精英荟萃的标榜学院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吸引了一大批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学术学科带头人、行业精英。其中学科带头人有:叶建忠 教授图书馆与情报学专家和资深外交官庄红 教授护理学和老年医学专家张剑渝 教授经济与企业管理学专家徐伯初 教授艺术学专家徐明 教授体育学专家药朝诚 教授对外经济贸易领域专家沈治宏 教授历史学专家文丽 教授心理学专家近年来,还涌现出了 “红楼文化基因学说”的开创者、青年红学研究者马经义副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专家,如活跃在服装与服饰设计、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医学美容技术和社会体育等专业讲坛上的副教授洪波、李娟、董蓉、王磊义、税明丽、姜科、秦佳梅、刘细丰等。新老两代学科带头人形成了人才合理梯队,专任教师中有国务院津贴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非遗传人2人;师资精英荟萃,践行着“明德、尚美、笃学、博艺”校训。捷报频传的标榜“为国家争光,为祖国争荣,为标榜争气,不断创佳绩”是标榜师生的共同愿望。学院师生承担了2008年“百年奥运”和2009年“复兴之路”化妆造型的设计任务,史无前例地创造了超大型场面群体造型史的传奇,获得总导演“最靠谱团队”的赞誉,载入中国中央电视台《奥运档案》,为国家赢得了荣誉。承担上海世博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节、西博会、欧洽会志愿服务工作,一次又一次赢得了组委会的肯定与赞誉。学院师生多次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获得多项嘉奖,并荣立二、三等功。近五年来,标榜学子在国际国内职业技能大赛中,共有511人次夺得361个奖项。其中,藏族学生朋措旺佳曾获“201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教杯英语口语非专业组一等奖”,来自绵阳平武山区的女孩胡已雪为国争光,夺得了“第42届世界技能大赛美发项目银牌”,实现了中国在此赛事上奖牌零的突破。近三年,学院教师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19本;公开发表论文118篇,核心期刊19篇。学院青年教师有22人次获高职信息化教学大赛奖项15项,其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4项。学院现有2名教师成为了世界技能大赛评委。获批国家专利97项,专利数为在校生规模的1%;专利转化创造年产值2亿元。2017年学院教师科研团队分别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1个二等奖和2个三等奖,获奖数在全省民办高校中名列第二。办学条件充备的标榜学院不断整合教学资源,改善教学设施,在原有1个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实训基地、12个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基地、146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和126个校外实训基地以及投资2亿多元人民币购置了一批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基础上,十三五来年以来,又新增教学场地2.24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还将建设1个高水平国际化康养实验教学基地,新增60个以上校外实习基地。学院不断优化教学环境,搭建产、学、研、仿、创承一体化的实践资源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校内5个活态博物馆实现了“馆、藏、展、用、研、学、体验”一体化,创建的“现代生活服务业大学生创业园”、“文化旅游产品传承创新研发创业园”、“健康享老实验实训及创新孵化基地”、“中华传统手工艺传承创新创业基地”以及“成都女红创意创客空间”形成了五园一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十三五期间,学院还将不断引进图书资源,在纸质图书生均达100册以上的基础上,增加电子图书量,力争达生均160册以上,完成基于“云服务”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建设专业资源库和课程资源库,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打造具有标榜特色的“智能校园”。不断发展的标榜标榜发展“永远在路上”。十四五期间,龙泉校区将进一步扩建,中江生态与康养主题校区开建。在继续保持国家AAA学研游景区、成都市科普基地、四川省科教兴川基地、五个传统健康生活主题博物馆原有教书育人优势外,还将融校园、科技园、健康产业园、文博园和生态园为一体,将四川标榜学院建设成为立足中国传统、对标国际、融入发展、贯通中西现代教学思想、在传承与创新中创造价值的现代大学。十三五末,这座新型的既有古典美又有浓厚现代化气息特色大学将以更气势、更雄伟的面貌屹立在成都新规划生态旅游区龙泉山脚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未来,学院将以专升本为契机和动力,在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和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中国优秀文化特质的高水平民办高校的过程中,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健康梦”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应有的贡献。
  • 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市新都区
    学校简介西南石油大学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本科院校,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高等学校。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成为入选该工程的100所高校之一。2017年9月,入选为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石油工业相当落后,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的需要,引起党和国家高度关注,毛泽东主席亲临四川隆昌气矿视察,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亲自主持四川油气田勘探开发。1958年3月,位于南充东观、广安武胜、遂宁大英的三口探井喷出高产油流,震动全国,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里将军坐镇南充,打响了川中石油大会战。为了加快开发四川石油天然气资源,也为西南协作区发展石油天然气工业培养技术干部,国家决定成立第二所石油高校,校址就设在川中石油会战指挥部所在地川北重镇南充市。1958年8月,石油工业部先期在成都招收643名首届学生,随后委派基建司司长马载同志率领一批年轻专家和干部职工奔赴南充,筹划学院的创建工作。9月20日,石油工业部会同教育部报经国务院同意,正式批准成立四川石油学院。从此,学校伴随着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建设发展,开始了先有学生后建学校的破常规办学实践。1970年7月,学校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2000年3月,学校划转四川省,由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大学,2005年12月正式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2018年11月1日,四川省人民政府、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共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西南石油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学校1978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油气田开发工程(联合石油机械工程)成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批准建设,1991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经过60多年的建设,学校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石油天然气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大学,石油主干学科专业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学校现有19个教学学院(部)、1个工程训练中心。学科专业涵盖理学、工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本科具有招生资格专业78个(其中2021年本科招生专业72个),有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8个国家特色专业,7个通过工程认证专业,2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四川省特色专业,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11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西南石油大学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高校。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9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8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硕士交叉学科,14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工商管理硕士、翻译硕士、工程管理、法律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体育、艺术硕士)和8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四川省“双一流”学科,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目前,学校共有研究生导师1048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78人,硕士生导师870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学团队7个。有校级及以上科技创新团队100个,其中: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支持创新团队(含培育)2个,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资助创新团队16个,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团队1个,重庆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团队1个四川省“省属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资助创新团队18个,西南石油大学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含培育)62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家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排名全国第一,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20年再次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现有在校学生39788人(含非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统招博士研究生),其中普通本科生31021人,统招硕士研究生7219人,博士研究生1055人,学历外国留学生493人。另外有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1287人。(学生数据来源于2021年《高等教育统计调查表》)学校现有教职工2776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0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10人。专任教师2080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6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获得者2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3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人,四川省“塔尖”人才培养工程人选2人,孙越崎能源大奖获得者4人,天府万人杰出科学家2人,“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师1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7人,国家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73人,天府万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天府万人科技菁英7人,天府万人社科菁英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9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人,博士生导师165人(含校外聘任导师),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全国师德先进个人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职业道德建设标兵1人,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1人,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1人,省杰出创新人才奖1人,四川杰出人才奖1人,省教学名师9人,省优秀教师9人,省师德标兵1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4人,省“十佳”青年教师1人,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青年教师基金资助获得者11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20人。学校现有各级各类科研基地(平台)268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协作天然气水合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111计划”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研发中心(协作)7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平台、中心、实验室)6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产教融合创新平台1个,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西南石油大学创新联合体1个,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石油化工联合协会重点实验室1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研究院、基地、中心、产学研创新联盟)24个;四川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4个;四川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1个;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1个;重庆市重点实验室1个;中石油(重点)研究室14个;中石化(重点)实验室1个;中海油(重点)实验室、研究院3个;行业、地方产业联盟2个;厅级(重点)实验室(研究室)15个;校级研究院11,校、院级研究中心(所)19个;横向合作科研基地80个;横向合作战略(框架)协议60个。十二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863”计划、科技攻关(支撑)计划、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教育部重点项目、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博士点基金、霍英东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自然科学类纵向项目3886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四川省规划、科技厅软科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1735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横向合作项目7918项;获得包括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477项;发表论文30396篇,出版著作510部;授权专利6891项,其中发明专利3019项,实用新型(含外观设计)专利3872项。2021年学校新增项目合同经费6.87亿,实到科研经费7.38亿元。学校拥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该科技园是全国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都市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成都市中小企业孵化基地。科技园将依托学校的科技资源优势及西部地区资源优势,逐步建成以石油勘探开发技术研发、石油装备与石油化工核心技术产品孵化为主,集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与办公服务等为一体的、西部地区首家以石油天然气为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学校在教学成果评奖中,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励112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奖9项(含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优秀奖1项)。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6门。2010年以来学校教师主编出版各类教材200部,其中获评国家级精品教材1部,21部教材列为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24部教材列为省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学校建有成都、南充两大校区,校园总面积3000余亩;教学科研仪器设备3.56万台(套、件),总价值7.05亿元;图书馆纸质图书216.3万册、电子图书476.6万册。与成都市共同打造“环西南石油大学能源科技经济圈”,在四川峨眉和重庆北碚建有两个野外地质实习专用基地,在四川南充市建有占地近百亩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建有科技交流中心,在天府新区建有天府新能源研究院。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具有高度重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光荣传统,多次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高校领导班子开展“四好”活动先进单位。建校以来,学校坚持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为核心,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学生军事训练工作先进单位”“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等学校”“全国引进国外智力先进单位”“全国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等称号。2019年,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四川省第二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10年,《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得 “教育部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第三届)。2001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8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再次被评为“优秀”。2018年,学校顺利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受到专家组和四川省教育厅一致肯定。 学校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团队精神强,扎根基层、踏实肯干、基础扎实、勇于创新、上手快、后劲足、业绩突出,受到用人单位广泛赞誉。建校以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21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之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科技专家、教授、学者,一大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优秀企业家和各条战线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今日的西南石油大学将继续秉承“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弘扬“为祖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精神,践行“明德笃志,博学创新”的校训,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术兴校,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改革,为建成以工为主,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世界一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一流能源大学和百年名校奠定坚实基础而不懈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