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本科提前批报志愿有重大变化可报七院校
2013-06-17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提前批不是只能填一所高校吗,怎么还有六个平行二志愿?”6月16日,山东高考模拟志愿填报中,部分模拟填报提前批院校的考生家长发现,今年的提前批怎么变脸了?记者采访获悉,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普通文理类本科提前批志愿填报确实发生了重大变化,往年只能填一所高校的提前批,今年可以填七所高校了。

  提前批意外现平行二志愿

  在山东省招考院之前公布的高考文件中,明确说明今年山东省高考录取,会在本科一批、本科二批和专科批次实行完全平行志愿,提前批和自主招生批不实行。

  16日,一部分考生在模拟填报文理类本科提前批志愿时,却惊讶地发现,提前批居然出现了平行二志愿。在模拟填报志愿表格中,提前批一志愿可以填报一所高校,二志愿为平行志愿,可以同时填报六所高校,这就意味着,延续了多年的本科提前批只能填报一所院校的传统,在今年将有所改变,考生提前批可以同时填报七所高校志愿。

  在文理类本科提前批志愿表的最下方,还有三个服从调剂的选项,包括:其他军事类院校及专业服从调剂、其他公安类院校及服从调剂、其他类院校及专业(不含航海类专业)服从调剂,如果考生愿意服从哪一类院校的调剂,就把哪一类后面的小方框里打上一个对号。从三类调剂里可以看到,航海类专业是不会列入调剂范围的,这就意味着,如果考生没有主动报考航海类专业,则不会把考生调剂到航海类专业。

  本科提前批院校种类挺多

  根据山东省招考院的规定,今年列入山东省普通文理类本科提前批招生的有:军事、公安、国防生、航海类本科院校及专业;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本科师范类专业;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院、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本科院校及专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的小语种专业;部分院校的本科飞行技术专业。

  考生报考提前批的院校,很多都有条件限制,不是简单分数够用就可以。比如报考军事、公安、国防生类院校及专业,要求考生通过政审、体检的环节,而且高考分数至少达到本科军检线,很多军事、国防生类院校要求达到一本线;报考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的本科师范类专业,很多属于免费师范生,报考前也需要签订协议,保证毕业后服务教育10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院校的小语种专业,很多都需要考生有外语口试成绩,并且不少还提出口试成绩要达到优良以上才行。

  七所高校都填满不太容易

  “今年,普通文理类本科提前批有了六个平行二志愿,确实是个新的政策,省里还没有明文来说这个事儿,但是模拟填报志愿表格就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一位多年参加山东省高考录取的老师告诉记者,模拟填报的表格就是最终的志愿填报表格,政策上的详细规定应该在高考录取工作意见中提及,目前这一政策尚未对外正式发布。

  “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这六个平行二志愿的作用不会太大。”这位老师表示,自己往年参加山东省高考录取时,普通文理类本科提前批录取是最轻松的,那时考生只能填一所高校志愿,也就是只有一个一志愿,但是一志愿录取之后,基本上高校计划都满了,也就是航海类院校不满的计划比较多,但是考生又不太愿意去。

  这位老师认为,提前批院校比较特殊,很多需要报考的考生符合一些特殊条件,不像普通类高校只要想报就可以报,考生要在提前批里找到7所可以填报的高校,并且都是愿意去的,不是件容易的事儿,而且即使考生填满了7所高校志愿,很多高校也会在一志愿就招满,使得二志愿的那六所学校落空。

  航海类、小语种可能最受益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提前批本科可以填报7所高校志愿后,航海类院校和小语种招生院校,可能是最受益的。航海类院校是不在调剂范围内的,往年只能填一所院校志愿时,很少有考生会在这个志愿里填航海类的院校,而今年有了二志愿,不排除有考生会在二志愿里尝试一下。

  此外,今年小语种类专业进入提前批招生的更多了,并且除了外语口试成绩,对考生的限制比较少,对于有意想学小语种的考生来说,多了6个平行二志愿,选择余地明显大了。

  往年,提前批只能填一所高校志愿时,很多既想报考军校生又想报考国防生的考生,只能两者里选一个,会很纠结,而今年,就有机会两类高校都选择了,如果填报得当,也会增加录取机会。

  需要提醒考生的是,本科提前批和自主招生批在本科一批之前录取,相当于给考生多了一次录取机会,但是,考生一旦被提前批的高校录取,就不会再被后面的院校录取。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曲阜师范大学1955年创建于济南,始称山东师范专科学校。1956年5月,被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曲阜师范学院,同年9月迁址曲阜,开启了兴办本科教育的历程。1970年9月至1974年4月,与山东大学文科合并成为新的山东大学。1974年4月恢复曲阜师范学院建制。1981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立为重点建设的六所高校之一;同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高校。1982年,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11月,学校更名为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建设日照校区。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优秀成绩。2012年以来,先后入选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全国第二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教育部实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高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高校50强、山东省首届文明校园、山东省“强特色”高水平大学、全国文明校园、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校创建单位。建校66年来,积淀形成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校训精神,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基础文理优势突出、文理工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培养卓越教师为鲜明特色的省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在U.S.News2020、2021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先后位列国内高校第86位、73位,在2020、2021“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先后位列全国地方高校第92位、80位。 学校拥有ESI世界前1%学科5个(工程学、化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山东省一流学科6个(工程学、数学、中国史、化学、物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山东省高水平学科4个(其中,教育学为“高峰学科”,体育学、中国史、数学为“优势特色学科”),17个学科入选软科2020“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教育学学科位居全国前10%。设有博士一级学科1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硕士一级学科2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5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本科招生专业69个,形成了涵盖文、理、工、法等10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学科专业体系。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6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建有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5个,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山东省“十三五”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重点智库,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政府在我校设有8个省部级研究基地。 学校聘请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名誉校长;现有教职工2545人,其中教授305人,副教授657人;现有双聘院士2人,入选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项目25人次,国家教学名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委员1人,国家和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8人,省智库高端人才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7人,全国模范教师5人,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5人,凝聚了一支高层次的人才队伍。 学校占地面积3337.18亩(含在建曲阜校区扩建项目),固定资产总值17.5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62亿元,图书馆纸质藏书447万册、电子图书236万册;公开出版《齐鲁学刊》(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学数学杂志》和《现代语文》等学术刊物。 学校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了过硬的教育教学质量。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50万余人,广大毕业生以“基础厚实、作风朴实、业务扎实”受到社会广泛好评。“十三五”以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3项;在第一至五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连续获得一等奖,与北大、复旦、南开等高校为连续获得一等奖的高校;在2013至2020年举办的八届山东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六次获得一等奖数量和获奖总数的“双料冠军”;520人次获“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全国竞赛奖项;本科生1600余人次参与发表科研论文;在全国第三批汉字应用水平测试中,我校一级甲等通过率在试点单位中名列第一;原创舞蹈作品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表演银奖;英语专业八级通过率高达85%,高出全国平均通过率35个百分点;法学专业司法考试通过率达到42%;连续13年入选山东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省属高校前列;被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 学校历来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一大批具有广泛影响的重要成果。建校初期的“公社数学”曾受到毛主席的赞扬,离子交换法制备碳酸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高性能晶体偏光器件获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在应用数学、激光偏光、电气信息、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土地规划、物理化学、孔子儒学、教育科学、体育科学等学科领域达到了较高水平。“十三五”以来,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969项,科研经费近2亿元,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40项,包括重大招标项目2项、重大招标滚动资助1项、重点项目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5项,山东省重大科技项目4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4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45项。特别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2020年以第一单位获得第八届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居省属高校第1位,打破了山东省属高校12年来一等奖空缺的局面;近五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总数居省属高校前3位,连续10年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自然科学方面,2019年,获山东省属高校唯一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2020连续两年获省自然科学奖数量居省属高校第1位,自然指数排名全国83位。 学校秉承中国实学传统,切实履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从上世纪50年代的“土蒸馏釜”到70年代的“跳流鼻坎”最优解,到80年代的“长清模式”、90年代的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对经济社会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我校运筹所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在支援成昆铁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7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近年来,学校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对接“十强”产业,参与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带、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鲁西经济隆起带建设,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在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南四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十三五”以来,获批横向课题230项,项目经费6000余万元,30余项智库咨询报告被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采纳。 学校注重依托孔子故里独特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形成特色优势。坚持将传统文化的精华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坚持立德树人,注重文化育人,构建了“以文化人”通识教育体系,积淀形成了人文特色鲜明的优良教风学风校风。在孔子及儒学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建成了国内唯一的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儒学专门人才培养机制,以孔子儒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专门史(思想史)学科是博士学位授权点、山东省优势特色学科,建有博士后流动站。与山东大学联合申报省部共建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建有“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中国外交遗产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研究基地3个。2013年以来,获批儒学与传统文化领域省部级以上课题192项,其中“历代孔府档案文献集成与研究及全文数据库建设”“《尚书》学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3项,5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3项研究入选首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专项。首倡并规划建设了全国唯一的教师文化主题、师德教育特色的综合性专题博物馆——中国教师博物馆,入选全国十所“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之一,获批全国唯一的“中外青少年交流基地”。与省教育厅共建山东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指导中心。 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高校,是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国际中文教师奖学金、山东省政府外国留学生奖学金项目高校,先后入选公派留学“省校联合培养计划”、山东省“外专双百计划”。建有加拿大、韩国2所孔子学院。多年来,学校坚持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学术方针,以广阔的胸襟,开放的眼界,广泛吸纳多元文明成果,先后与韩国、日本、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近20个国家87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在联合办学、教师和学生互派、文化学术交流等领域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 学校简介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汽车产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是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学院占地1130亩,建筑面积30.5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5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300余人,建有3.5万平方米的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室124间,实习实训工位6500多个,校外实训基地260处。建有设施先进的捷豹路虎卓越培训中心、戴姆勒铸星教育项目实训中心、保时捷品质实习生项目培训基地、ABB工业机器人培训中心等高端实训中心,是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实训中心、教育部校企合作项目“奔腾ARS汽车维修实训中心”和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74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173人。拥有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创新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2个。省级教学名师和青年技能名师6人、“齐鲁首席技师”“山东省有突出贡献技师”3人 ,获得“省级优秀教师”、“省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9人,烟台市首席技师、技术能手等14人。学院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紧紧围绕服务地方区域发展的办学定位,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建设理念,大力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精准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需求,及时调整专业、改革课程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建立了与产业联动发展的专业体系,全面加强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车联网技术、汽车智能控制等专业建设,全力推进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制造服务等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开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等36个专业,其中直接面向新能源和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海洋经济、现代物流、健康管理服务、电子商务、新金融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专业20个。拥有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2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群)6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专本贯通分段培养专业1个。主持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参与省级以上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6个,建有省级精品课程16门,立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学院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重要途径,与上汽通用、戴姆勒、捷豹路虎、保时捷、一汽集团、一汽解放重卡、中车集团、北汽集团,万华集团、阿里巴巴、平安保险、青岛海尔、北京现代、博世、大众金岭、巴斯夫、比亚迪等世界五百强”、“大型央企国企”、“高成长性上市公司”等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订单培养”主导,“准员工”制、“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等多样化人才培养方式,其中“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占学生数的60%以上,为就业搭建双选平台,实现了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无缝对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100%,专业对口率、优质就业率连年攀升,东岳汽车、博世华域等一大批烟台域内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中的绝大多数来自学院。培养了10万余名具有扎实理论功底、过硬技能水平和良好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学院在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这就是“政行企校,多元互动”的集团化办学特色;“聚焦汽车,紧扣产业链”的专业布局特色;“能力本位,任务引领”的项目化课程特色和“唯实惟新,平而不凡”的校园文化特色。学子们在各级各类大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达200余项。“汽车检测与维修”赛项连续两年获全国一等奖,九年获省赛一等奖,电子赛项、汽车营销赛项等多次在国家及省级大赛上荣获一等奖。学院已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半岛制造业人才基地、省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高职院校。学院是教育部等六部委确定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半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烟台市工匠孵化基地,教育部国际智能协作机器人培训基地,省市两级汽车工程职教集团的牵头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开展“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并建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学校还是教育部和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教育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是石油石化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被誉为“石油科技、管理人才的摇篮”,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石油石化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大学。2017年、2022年均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追溯学校历史,1953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急需专业人才。在这种形势下,以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为基础,汇聚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大连工学院等著名高校的相关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组建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石油高等学府——北京石油学院,隶属燃料工业部,是当时北京著名的八大学院之一。1960年10月,学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1969年,学校迁至胜利油田所在地——山东东营,更名为华东石油学院。1981年6月在北京石油学院原校址内成立研究生部。1988年,学校更名为石油大学,逐步形成山东、北京两地办学格局。1997年,石油大学正式进入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行列。2000年,石油大学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划归教育部。200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成立研究生院。2003年10月,教育部与国家四大石油公司签署共建石油大学协议。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石油大学(华东)立项建设青岛校区。2005年1月,学校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2005年8月,教育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协议。2006年10月,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学校成为国家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试点高校之一和承担国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32家部属高校之一。2014年4月,教育部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大能源企业集团公司签署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协议。2018年12月,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重点共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1年,经教育部批准,东营校区调整为东营科教园区,办学主校区调整到青岛。学校总占地面积5000余亩,建筑面积130余万平方米,发展形成了“两校区一园区”(青岛唐岛湾校区、古镇口校区以及东营科教园区)的办学格局。青岛两校区地处迷人的帆船之都、海滨之城,享有极高美誉的青岛,东营科教园区地处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生态之城、石油之城——山东东营,“两校区一园区”均位于“蓝黄”两大国家战略重点区域,同时青岛两校区还处于2014年新设立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学校建有研究生院,有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储运与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石大山能新能源学院,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软件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文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等16个教学学院(部),以及荟萃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学科专业覆盖石油石化工业的各个领域,石油主干学科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有1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学位授权自主设置二级学科,9个博士授权自主设置交叉学科,2种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5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1个本科招生专业,11个博士后流动站。拥有矿产普查与勘探、油气井工程、油气田开发工程、化学工艺、油气储运工程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工业催化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环境与生态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2个一级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计划。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地质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地球物理学等6个一级学科进入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全国前十名。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各类教育层次结构合理,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8900人、研究生9400余人,留学生970余人。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着力打造人才培养质量品牌,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从广大校友中涌现出大批杰出人才,走出了30位两院院士以及一大批石油石化行业领军人物和工程技术骨干。自国家实行毕业生双向选择就业政策以来,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7年保持在90%以上,2004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荣誉称号,2011年入选50所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入选“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师1700余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100余人,博士生导师329人。有两院院士8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人,长江学者青年学者5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2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4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1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专家5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5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8人;山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14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山东省优秀创新团队2个,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山东省教学团队11个。学校是石油石化行业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具有较强实力,在10多个研究领域居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现有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物探及勘探开发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非常规油气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油气加工新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石油石化新型装备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4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与国内60多家地方政府、大型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协议。学校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4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所高等院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实质合作交流关系。聘请了百余名著名专家、知名人士为我校兼职教授、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近年来,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逐步增加,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建校近70年来,学校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坚持特色发展、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正向着“能源领域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目标奋力迈进。
  • 临沂大学临沂市
    学校简介临沂大学是一所理、工、文、经、管、医、法、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学校是山东省特色名校、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高校、国家发改委“产教融合”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被教育部评估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商贸物流之都、滨水生态之城、红色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山东省临沂市。学校前身是1941年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支持建设的抗大式学校,后多次迁徙合并,校名几度更迭,历经滨海建国学院、临沂第一师范、临沂教师进修学校、临沂教育学院、临沂师专、临沂师范学院等发展阶段,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临沂大学,2018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成立临沂大学医学院。建校80年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培育临大特质,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6万余名优秀毕业生,熔铸形成了浓厚红色基因和鲜明办学特色,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谱写新篇章。学校是沂蒙革命老区唯一的综合性大学,占地约6000亩,在沂水、费县设分校区,校舍面积114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48.56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36亿元,为山东省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山东省节水型高校,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单位”称号。2021年,学校综合实力居中国大学排行榜253位,居世界大学排名中心(Center For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排名1863位。设有24个学院、5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教辅机构和5个直属机构。在招79个本科专业,涵盖11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2个工程类专业和2个师范专业通过认证。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一流课程4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省级思政课“金课”2门。建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获批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25项、高校思政教改项目4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项;获得省级以上讲课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7项;获得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奖5项;获得深化高考改革提升育人质量优秀成果奖1项。获评省级优秀教材1部。获批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实施院校。设有4个硕士授权一级学科、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化学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培育学科。建有1个省协同创新中心、5个省重点学科、2个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工程实验室、4个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理论工程重点研究基地。获批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柳琴戏)传承基地。在沂蒙文化、教师教育、肿瘤诊疗、智慧物流、资源环境与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古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鲜明特色。在《Nature》《Science》发表中生代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研究论文5篇,“自然指数”曾两度跃居全国高校前十。面向全国招生,全日制在校生42000余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00余人、本科生30800余人、国际生120余人。现有教职工2694人,其中专任教师203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职工750余人。现有省部级以上人才54人次,其中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国家杰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席专家2人,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联合基金计划7人,泰山学者攀登计划1人,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4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2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人,第五批齐鲁文化英才1人,山东省教学名师6人,辽宁省首届十百千高端引进人才入选1人,天山学者1人,楚天学者1人。有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3人,山东省理论人才百人工程3人。有博士生导师54人、硕士生导师243人。获批省级“黄大年式教学团队”2个;现有省部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组建团队30个,建有山东省首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工作室、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批教学名师工作室和山东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牢固树立校地命运共同体理念,坚持融入临沂、依靠临沂、服务临沂、贡献临沂,打造了“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校地关系。对接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和临沂市主导产业,集中打造12个应用型专业(群),获批5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与市委市政府联合推进城校融合发展,参与临沂市“才聚沂蒙”行动,校地联合成立山东商贸物流研究院、山东沂蒙文化研究院等10余个应用型协同性研究院所,校地联合成立全省高校首个实体建制的乡村振兴学院。成立校院两级理事会,理事单位达到1500余家。强化开放办学,与25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是中国——中东欧高校联合会、中俄(山东)国际教育合作联盟会员单位。在几内亚与科纳克里大学建立孔子学院。彰显革命老区大学办学优势,获批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山东省沂蒙精神研究基地、山东省高等学校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山东省大中小学红色文化传承研究指导中心,承办全国高校党建组织员、山东省“第一书记”和全省大学生选调生等培训工作,发起成立“三山一坡”高校联盟,“高质量发展看山东·高校行”进行了重头报道。立足新发展阶段,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和“实”的校风,按照“一二三五六”的总体思路,即树立“一个奋斗目标”,遵循“两高两有”工作方针,实施“三大办学战略”,采取“五大行动”和推进“五大工程”,坚持“六大原则”和实现“六个转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聚焦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朝着建设“区域一流、省内一流的高水平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迈进。学校代码:10452学校地址: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双岭路中段邮政编码:276000学校网址:http://www.lyu.edu.cn
  •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济南市莱芜区
    学校简介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是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莱芜广播电视大学和莱芜师范学校组建而成。2012年,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学校坚持以“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为办学方针,以“服务济南、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以“人人成才、人人就业”为人才培养目标。建校以来,累计为社会培养输送毕业生4.6万人。学校占地1167亩,固定资产8.4亿元,仪器设备总值1.9亿元,馆藏图书101万册。现有教职员工780人,专任教师585人,博士、硕士502人,副高以上职称291人,教授、副教授269人(专任教师)。设有9个系、43个招生专业,面向13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3300余人。学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优秀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山东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项目院校、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与德育工作双优学院。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线,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全力加强内涵建设,在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改革、专业(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学校坚持以高水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先后有3个党组织被授予“山东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高校科教兴鲁先锋基层党组织”,有3个党支部被评为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教育系统先进党支部,1个离退休党支部被授予“济南市作出突出成绩的离退休干部集体”。4人被评为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被评为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党员;1人获全市优秀理论教育者,1人被评为“泉城老干部志愿者之星”,1人被评为市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担当作为好干部,4人被评为市教育系统优秀党员、出彩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学校连续两轮被评为“第一书记先进工作单位”,2人获济南市优秀第一书记,2人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攻坚克难好干部”。学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思想引领、以文化人,加强学生思政教育,不断提升文化育人能力。建成了我市首家高职院校综合性党建思政教育阵地——“初心馆”和校园核心文化区——“明德园”,搭建了我省首家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云平台,设立了8个校外红色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了思政课VR实践教学中心,形成了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立体式、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新矩阵。先后有1人被授予“山东省高校思政课优秀骨干教师”称号,1人入选山东学校优秀思政课教师,1名教师入选“山东高校专业宣讲团”首批专家,1人被评为济南市优秀思政课教师。学校积极创新与探索,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牵头组建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一体化办学”创新联盟、机械行业i5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等,现有国家级和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2个、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1个。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学校先后与中国重汽、中电科、青岛海尔等290多家企业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与企业共建了泰山钢铁学院、美斯坦福学院、齐鲁工匠工坊等特色二级学院,与北京中职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全国首家长者福祉学院,全力打造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育人质量持续提升,学校被评为全国混合式教学改革示范校、2019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共获奖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8项、二等奖52项,省级特等奖7项、一等奖192项、二等奖274项。学校通过实施“五小创新基金”和“万名大学生百个创新项目”工程等措施,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在全省大学生科技节系列比赛中获一等奖6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26项,在山东省互联网+大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5项,在山东省黄炎培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在山东省“学创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二等奖各2项。学校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现有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2名山东省优秀教师,1名山东省高校十大师德标兵,5名山东省教学名师,3名山东省青年技能名师,2名齐鲁首席技师,4名山东省富民兴鲁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山东省劳动模范,1名黄炎培职业教育奖杰出教师;2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荣登“全国好人榜”,1人获“山东省最美劳动者”称号,2人获评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成立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4个。近年来,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项。学校立足产业发展,优化专业布局,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持续增强。现有国家级教学资源库1个、国家骨干专业5个、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建有省级高水平专业群2个、省级职业院校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9个、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个,省级专业教学资源库1个、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7门、省级精品课程29门,省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课程4门。建有教育部“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1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231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90个。牵头开发了3个专业的省级教学指导方案。学校聚焦应用研发,积极搭建平台,研发成果丰硕,科研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建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5个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省高等学校应用技术优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碳化钛陶瓷工程技术研发中心,5个市级科研平台。近几年共承担省、市科研项目376项,累计争取科研经费近4600万元。有1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已成功转化并投入生产。共获得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3项;山东省社科成果奖9项,市级社科优秀成果奖45项。共获得国家专利830项,其中发明专利119项,市级专利奖5项。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年发布的“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专利转让排名,学校实现专利转让率19%,全国第一。学校不断拓宽服务渠道,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先后被确定为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评测基地、全国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全国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机械行业能力评价考试站、山东省文保类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乡村旅游培训基地、济南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济南市技能培训机构等,每年开展各类社会培训近4万人日,完成职业技能考核3000余人次。成功申报为教育部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已获批37个1+X证书,参与试点学生4000余人。近年来,学校先后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300余项,技术服务到款420万元,技术服务创造的直接经济价值1560万元。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推进高质量对外开放合作。与德国、朝鲜、泰国、韩国和中国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中德汽车、中美护理两个中外合作办学专科教育项目,引进国际课程30门,国际证照2个。成立了中泰国际教育学院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共同制定并发布了中泰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才培养方案,输出课程16门,2门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是省内首家获得认证的高职院校。2021年牵头成立了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校企携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联盟案例入选亚洲教育论坛2021职业院校对外合作与交流优秀案例。与新优曼宁(山东)教育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中德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科学谋划,精准发力,立足济南,服务全省,提升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我市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