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省内高校公布2015年艺术类招生计划
2015-01-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1月14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获悉,省内部分高校已公布了2015年艺术类招生简章,2015年各大高校艺术类招生规模与上一年基本持平。考生需要特别关注的是,各大高校不同艺术专业录取办法不尽相同,需仔细查阅招生简章。

辽宁大学  10个艺术专业全国招455人

2015年辽大艺术类共有艺术设计学、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摄影、表演、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文学10个专业(含方向)招生,10个专业全国拟计招生455人。在10个专业中,广播电视编导(数码影视制作方向)、摄影、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方向)、表演(民间器乐方向)将组织专业校考。

沈阳师范大学  四个专业需参加校考

2015年沈阳师范大学艺术类有28个专业对辽宁考生招生,其中音乐表演(戏曲器乐演奏)、表演(京剧表演)、表演(服装表演与设计)、表演(空中乘务)四个专业为非专业省统考专业,需参加该校校考。

鲁迅美术学院  多数专业有文化课最低分

2015年,鲁美有书法学、中国画、雕塑、绘画等15个专业进行招生。在录取时,按考生文化课高考原始分计算,外省文化课高考总分不是750分,按折合后的750分计算,语文和外语单科成绩也按照折后150分计算。多数专业有文化课最低控制分数线。

大连理工大学  省内不单独组织专业考试

2015年,大工艺术类共有雕塑、设计学类两个专业招生,招生人数65人。该校在辽宁省不自行组织艺术类专业课考试。报考该校的考生须参加并通过辽宁省招考办统一组织的艺术类专业考试。录取综合成绩=艺术类专业课成绩×60%+高考文化课成绩×40%。

大连民族学院  同等条件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取

2015年全国共招收艺术类专业学生200名,招生专业为环境设计、动画、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四个。辽宁省内考生不需参加学校专业考试。艺术类专业考试成绩的40%与高考文化课成绩的60%两项合计为考生综合分,各省(区、市)根据生源情况控制在专业计划的120%比例范围以内,按照“专业志愿优先”录取原则择优录取。同等条件下少数民族考生优先录取。

大连工业大学  全国招收1264名艺术生

艺考门类以美术类为主,共有美术学、雕塑、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艺术与科技、摄影、服装与服饰设计、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视觉传达设计)、设计学类(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招生,2015年拟面向全国计划招生1234人。省内考生依据省考成绩,无需再参加校考。对文化课超过二本线、专业课省内排名前二百的考生,可分别享受专业课和文化课降分录取。此外,该校表演类2015年拟面向全国计划招生30人。

辽宁师范大学  外语成绩需60分以上

2015年辽宁师范大学美术类在省内招生145人,共涉及美术学(师范)、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综合绘画)、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专业。录取时专业上依据省内考生的省考成绩,同时要求考生外语成绩达到60分(含)以上。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是一所由省教育厅主管的以工科为主的公办高等职业院校,与辽宁开放大学为一套机构、两块牌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辽宁省劳动经济学校2017年并入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学院设有北陵、蒲河和榆林三个校区,共占地374,766.23平方米。其中蒲河校区坐落于沈阳市沈北新区蒲河新城裕农路70号,占地面积305,836.23平方米。北陵校区坐落于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50号,占地面积17,095平方米。榆林校区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榆林大街53号,占地面积51,835平方米。学院建有现代化的装备制造业博览中心、综合实训楼、产教融合学训中心、实训工厂、文体馆和数字化图书馆。固定资产总值58,799.73万元,馆藏纸质图书42.84万册。学院现有在校生9056人,教职工720人,其中专任教师364人,全国(辽宁省)高等学院教学名师奖获得者2人,博士生导师1人,教授等正高级职称教职工24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副教授等副高级职称教职工83人。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自动控制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公共教育学院(体育与健康部)、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1个实习实训中心及辽宁省劳动经济学院(辽宁技师学院)。学院紧紧围绕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链,秉承“崇学尚用,德技双修”校训,树立差异化发展理念,建有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应用技术、汽车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管理等5个专业群,下设33个专业,其中:智能制造技术、自动化应用技术、汽车制造技术3个专业群为辽宁省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4个专业为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骨干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焊接技术与自动化2个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数控技术、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4个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智能制造装备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等3个为新工科专业。学院现有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4个省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徐宝军技能大师工作室。学院逐步形成了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链相对应的人才供应链,以满足辽沈地区装备制造产业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学院努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开展与大中型装备制造类企业的合作,推进校企合作共建二级学院、实训基地、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和学习资源,校企合作专业覆盖率达到100%。学院建有高水平智能制造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包括高端多轴加工、智能制造生产线、工业机器人、精密测量、增材制造等多个现代化实训室,建成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等2个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和数控技术、嵌入式技术等2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实训基地。近年来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贫困生就业率100%。建校以来累计为我省装备制造业及其服务业培养输送了3万余名毕业生。学院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全民终身教育有效对接,与省委组织部、省总工会等十余家政府部门合作开展非学历培训,多次承办大型赛事,积极服务社会。近年来,学院积极参加教育部、省教育厅举办的职业技能大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4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近十项。在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校获得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3项,为国家开放大学、辽宁省职教赛道摘得首枚金奖,被辽宁省教育厅授予“互联网+”大赛突出贡献奖。在省级决赛,我校获得金奖11项、银奖12项、铜奖29项、优秀奖31项,其中红旅赛道银奖1项、铜奖1项,产教赛道银奖1项,主赛道铜奖11项,实现了我校在红旅赛道、主赛道、产教赛道获奖“零”的突破。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全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领域一所知名品牌院校。现为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兴辽卓越院校”“智慧教育示范校”“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院”“国家发改委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学院”、中央电教馆“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省普通高校征集大学生入伍工作先进集体”和“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 学校简介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于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设立,前身是成立于2001的首批省级示范软件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北方软件学院。学院坐落在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沈北路53号。建院以来,形成了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人才培养和就业基地,紧密结合专业实际,打造多个教学实践平台即格微协同翻译生产线(国家级教学实践平台)、航空发动机知识化设计支撑平台(国防专项教学实践平台)、工艺规程协同编制平台(国防专项教学实践平台)、专题情报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格微协同协作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数字生态校园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智能巡检云平台(省级专项教学实践平台),形成了特色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群(省级示范专业)、航空工程专业群(计算机+数控+航空)、商务管理专业群(计算机+外语+商务)、数媒动漫专业群(计算机+创意设计)。培养了万余名深受国防、兵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软件“互联网+”应用等行业领域的大中型国有企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型工业化企业欢迎的计算机、航空、数控、电子商务、外语和数字媒体类专业人才,是辽宁省技能型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辽宁省唯一具备航空特色的职业技术学院,是中国航空企业急需人才的输送基地。作为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产业的领头羊,是辽宁省软件开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国家两化融合排头兵,是沈阳经济区两化融合的重要基地。承接多个国家重大项目,是国内最大工程资料协同翻译基地。毕业生考取专升本比例高,是为省内高校输送专升本人才的优质生源基地。北软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青春号 众创空间”,是大学生众包众创的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学院自创办以来,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办学体制优势,始终秉持“爱的教育”和“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辽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技能型人才培养规律和高职类学生身心特征,锐意改革,全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并重,技能为要,多措并举,注重质量。建院以来,秉承“格物致知 见微知著”的校训,始终坚持依法治校,规范办学。以“资源共享、多元开放、高效实用、争创一流”为发展目标,形成了“感恩爱国 求实创新”的校风、“笃学乐教 静思翔远”的教风、“崇德尚学 践行励志”的学风。学院以“爱的教育”理念引领构建的“感恩、爱国、励志”三位一体递进式德育工作体系和以“快乐学习”理念引领构建的“开放式”教学管理工作体系已成为鲜明的办学特色,彰显了新学校、新体制、新理念、新模式、新实践、新成效的巨大优势。办学实践已经取得优异成果,先后获得全国高校互联网应用创新大赛一等奖,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两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五项,辽宁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两项、二三等奖十余项,沈阳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十余项;辽宁省党史学习在线答题荣获“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荣获“优秀组织奖”,辽宁省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荣获“三等奖”,沈阳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荣获“三等奖”等奖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2014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计算机专业群2017年入选辽宁省职业教育高水平特色专业群,成为省内民办高职院校唯一的代表。2021年10月,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对职业教育2021年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评审结果的公示》,我院申报的软件技术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双双入选“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辽宁省教育厅发布《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对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院校和兴辽卓越专业群立项建设单位评审结果的公示》,我院申报的计算机专业群和航空智能制造专业群双双入选“兴辽卓越专业群建设项目”。学院设有计算机系、现代商务与管理系、数字媒体系、航空工程系,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劳动教育教研部、军事与体育教研部、美育及艺术教研部、就业指导教研部,纪委监察处,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党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学生工作处(武装部)、保卫处、教务处、教学督导组、招生就业处、发展规划处、后勤管理处、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办公室、产教融合办公室,实践中心、信息与网络中心,团委,工会,图书馆等单位。学院与其举办者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格微公司)深度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全院所有专业实施双元育人。格微公司是以两化融合、产教融合为核心业务的高新技术企业,经历了从大学研究室、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软件学院和产业园区近23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集研究开发、人才培养、成果产业化为一体的产、学、研基地。格微公司作为多语言协同翻译技术国家与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创新平台)和教育部批准列入的先期重点建设培育的产教融合型企业(国家级),是面向北软和市内、省内其它高校及有关行业的软件与大数据人才及两化融合应用人才培养和创新人才孵化基地、机器翻译产业基地和翻译人才培养基地。在工业互联网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时期,学院的产教融合单位沈阳格微公司的“链上辽宁产业地图与生产要素服务平台”已经服务全省企业1.1万户,万家规模以上企业同北软进行深度“产教融合”,设置订单定向培养班。保北软学子好就业、就好业。目前,我院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在全省专科、本科共100余所院校中排名第三,我院所有招生专业均100%推荐就业单位。
  • 学校简介辽宁传媒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全国八大传媒院校之一。学校位于辽宁省省会沈阳市,总占地面积1500亩, 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分南北两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万人。学校是辽宁省应用型大学建设试点高校,辽宁省文化产业校企联盟理事长单位,荣获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多次被评为辽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先进单位。学校以传媒类专业为主,文学类、艺术类、管理类、工科类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以传媒创意为核心,以传媒艺术和传媒技术为两翼的特色办学体系。学校下设11个二级学院,四大学科门类, 44个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4大专业群,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传媒大学。学校成立于1991年。2005年,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辽宁美术职业学院,学校已培养出数万名艺术类专业学子,服务辽宁社会经济发展。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升格为辽宁传媒学院,成为东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传媒类本科大学。2016年,设置了五个教学系、四大教学部的教学格局。2017年,辽宁传媒学院获批,拥有招收留学生资格。2019年,辽宁传媒学院组建11个二级学院,建立现代化大学管理体制,为建设成为高水平传媒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建校30年来,学校坚持“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就业提供教育”的办学理念,按照“立足辽宁、面向全国、紧贴行业、服务社会”的办学思路,以内涵发展为主,促进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以不断增强学校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服务于辽宁振兴发展的贡献力。按OBE理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遵循成果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定制培养教育”三大课程平台,顺应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了定制培养、项目教学等鲜明的办学优势与特色,实现了专业与就业的无缝对接。2017年我校的项目教学包在教育部评估中心发布的《中国民办本科教育质量报告》中作为典型特色案例被推广。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宗旨,持续开展大学生德育答辩,对学生德育教育起到了显著效果。学校先后与省内著名传媒、广电、出版、演艺等300余家行业龙头企事业单位开展了校企合作,获批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5个,学校与辽宁广播电视集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作为辽宁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展“5G视频播控和网络直播平台”、“CITY SKY演艺中心”、“新媒体直播、短视频、运营”等项目建设,共同推动辽宁“全媒体”事业发展。学校在省级以上各类教学立项以及专业竞赛中,共获得414项重要奖项,其中国际级奖励6项,国家级219项。2020年,学校网络与新媒体、动画专业荣获省级一流本科示范专业;传播学概论等13门课程荣获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培养”并举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出一支职称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截至2022年初,全校现有教职工882人,教师总数607人,教师中具有正高、副高级职称252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39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国家级社科基金、专业大赛评审专家3人,教育部专业评估专家2人,教育部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专家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5人,国家、省部级艺术专业协会、研究会成员30余人,教师参演参赛作品获得华表奖、兰亭奖、金犊奖、全国美展等多项国家级殊荣。为拓宽学生视野,感受最前沿的行业动态,学校聘请了美国加州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大学、意大利巴勒莫美术学院,以及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100余位国内外传媒与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和客座教授,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学校有全媒体互动式演播厅、录播厅、非线性编辑工作室、雅马哈数字调音工作室等120余间,配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端数字摄影机、全画幅单反相机、苹果高清非线编辑系统、达芬奇调色系统设备及系统,以充分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随着北校区建设进程加速,学校办学设施不断升级,建有同时容纳千余人的报告厅、六千余人的体育场馆,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美术馆、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未来将是一片气势宏伟的现代化大学城,先进的设施条件领先全省及东北地区。学校全力推进智慧化校园建设,统一智慧校园公共服务体系,建立高效互动的数据管理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全面智能综合的信息服务。拥有百万纸质藏书量、智慧教学资源、电子图书文献、中国知网数据库、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随时随地使用。学校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始终推进教育国际化步伐,国际交流工作已从“外事”逐步过渡到“引智”与“国际化”阶段。截至日前,已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韩国等五大洲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陆续引进了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等国外多所知名大学教授,为在校生进行线上及线下授课,加强国际间师生交流,受到学生、家长高度认可。学校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和在校生出国交流项目,目前有来自全球近50国家400余名在校留学生。此外,学校每年开展学生游学及攻读学位活动。近期,学校大力引进外方优质资源, 融合中外教学特色,开设2+2国际本科及教育部国际证书认证项目,专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这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加速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面向国家及行业产业战略需求,以传承和保护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创新科研机制管理改革,跨学科组建科学研究所12个;成立科研创新团队29个;成立系级竞赛工作室40个。近三年,承担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辽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抢救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辽瓷工艺传承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主持国家教科规划课题《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建设研究》,开创我国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体系新局面。另外,获得文化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1项,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2项;出版专著74部,其中《尼古拉•费钦的艺术》填补了国内研究俄罗斯著名画家尼古拉•费钦的学术空白;教师公开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158篇,获批国家级专利技术168项,软件著作78项,指导学生获得“互联网+”辽宁省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一等奖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奖项。学生公开发表论文242篇,参加国家级以上专业比赛获奖516人次。树立百年目标,尽展传媒风采。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辽宁传媒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布局智能传媒教育,充分发挥产教融合教学优势,深化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向着建设成为中国高水平传媒类大学的目标迈进。
  • 学校简介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是公安部直属本科高等院校。始建于1948年5月,1981年,经国务院批准,扩建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开展公安本科学历教育的公安院校。199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学院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毛泽东主席曾亲切接见学院领导;彭真委员长为学院题写校名;2007年、2008年,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时任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同志先后两次视察学院;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同志来院视察。2019年6月,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赵克志同志来院视察,作出了“努力把刑警学院建设成为具有鲜明公安学科专业特色的高等学府、犯罪治理领域的国家级智库、犯罪侦查和公安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高地,朝着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警察大学阔步迈进”的重要指示,同时明确支持学院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空间,升格为“中国刑事警察大学”。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全面从严治校”办学方针,始终坚持“公安姓党”“警校姓党”的政治属性,把筑牢忠诚警魂作为办学治校的第一要务、把特色发展作为提高办学水平的有效路径、把改革创新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永恒主题、把警院精神作为积聚发展动能的不竭动力。建校73年来,凝练了“忠诚、求是、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开创了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模式先河。先后为全国政法公安机关培养输送了18万余名领导干部、业务骨干和专门技术人才,毕业生中涌现出一大批英雄模范,千余人次受到二等功以上表彰,数百人被授予全国公安一级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劳模,为公安事业发展和平安中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警界清华”“中国刑警的最高学府”“东方福尔摩斯的摇篮”。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警铸剑,逐步创建了符合我国国情、适应公安工作、具有鲜明公安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了教学、科研、办案三结合的办学模式,构建了层次完备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在校本科生6376人,研究生1113人,留学生28人。设有7个教学型二级学院,3个管理型二级学院。设有法学、公安学、公安技术3个一级学科,法医学1个二级学科,法律、警务、应用心理、公共管理4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公安技术一级学科”“公安学一级学科”成功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建设项目”。设有侦查学、治安学、经济犯罪侦查、禁毒学、公安情报学、涉外警务、警犬技术、技术侦查学、反恐警务、刑事科学技术、公安视听技术、网络安全与执法等12个公安本科专业和信息安全、法医学等2个非公安专业,涵盖了公安主要业务领域。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示范(特色)专业3个,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5个。学院坚持人才强校、人才兴校,打造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765人,其中正高职称101人、副高职称203人。教师队伍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享受公安部级津贴专家16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1人,全国禁毒工作先进个人1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公安科技先进个人4人,全国优秀人民警察3人,全国公安机关刑事技术特长专家12人,全国公安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教官)12人,公安部刑侦局审讯办案专家1人,省部级教学名师10人,辽宁省优秀专家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百层次4人、千层次7人。学院坚持融入实战、服务实战、引领实战,与公安实战部门、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深入合作,广泛开展协同育人和实践育人,构建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实战化育人体系。与公安部刑侦、经侦、技侦、禁毒等业务局开展全面合作,与湖北省公安厅、广东省公安厅、辽宁省公安厅开展全面合作,与沈阳市公安局、沈阳铁路公安局、沈阳海关缉私局开展“同城一体化”合作,开创了公安院校与本地公安机关合作共赢的崭新平台,实现了教学、科研、办案与公安实战的无缝对接、同频共振。此外,学院与公安部第一、第二、第三研究所,以及阿里巴巴、海康威视、浙江大华等高科技企业合作,并邀请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公安厅局长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百城刑警走进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真人图书馆”等活动育人作用不断凸显,推动实战化教学改革向更高水平发展。学院坚持创新发展、引领实战,围绕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建设和公安工作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1个,公安部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辽宁省高校示范实训基地1个、沈阳市重点实验室1个。牵头组建的“辽宁网络安全执法协同创新中心”是公安院校首个省部级协同创新中心。“新时代犯罪治理研究中心”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高等学校新型智库”。学院在2017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反恐专项申报中,立项数量、课题经费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目前,承担在研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517项,其中承担国家级项目31项、省部级项目15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研奖励65项。出版发行《中国刑警学院学报》和《中国刑事警察》两种期刊。其中,《中国刑警学院学报》是我国公安高校的第一本学报,影响因子在全国公安院校学报中排名第二。学院努力打造在职民警培训品牌,是公安部技术侦察干部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培训基地,也是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确定的“全军保卫部门刑事侦查骨干培训基地”。承担公安部下达计划的刑事侦查、刑事科学技术骨干人才培训班,一级警督晋升三级警监培训班,全国专业师资培训班等培训任务,以及军队保卫部门、全国各省市公安机关、监察委员会、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委托举办的各类岗位培训班。开展侦查学和警犬技术函授本、专科学历教育。年均培训在职民警5000余人次,另有函授生近2000人。学院坚持开放办学、扩大合作,不断加快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警务工作对外交流窗口作用日渐凸显。先后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等24个国家及地区的40个高等学校和警察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院是公安部和商务部确定的“外国警察培训承办单位”,“中国—欧盟警务培训项目承办单位”。截至目前,先后为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培养了2700余名刑侦技术人才。每年以不同主题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与英国奥斯特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特大学联合开展了双学士学位校际交流项目,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人才。2017年,学院外国留学生教育资质正式获批,成为首个开展警务硕士留学生教育的部属公安院校。学院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倾力打造美丽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优质舒适的工作学习环境。现有3个校区,占地面积775亩(其中,塔湾校区321亩、白山路校区68亩、蒲河校区386亩),是辽宁省花园式单位。设有图书馆、射击场、力量训练馆、侦查实训中心、模拟指挥中心等场馆,拥有国内一流的各种专业实验室。目前,改扩建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共将建设四个单体建筑,净增校舍面积12.5万平方米。新建蒲河校区占地面积25.8万平方米,综合楼、教室楼、学生宿舍、食堂、文体馆以及警犬繁育、训练、疾病防治等业务用房等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在此基础上,学院正在与地方党委政府加强沟通,力争通过白山路校区置换形式,在蒲河校区周边开辟新校区,努力实现学院办学空间、条件的根本性改善。
  • 沈阳工学院抚顺市望花区
    学校简介沈阳工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创建于1999年。学校位于沈阳、抚顺两个特大工业型城市区域交界处,地处辽宁省和东北亚中心地带的“沈抚改革创新示范区”,校园北依浑河,交通便利、环境优雅、景色宜人。占地面积1680亩,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和留学生19036人。设有13个教学单位,在51个本科专业和6个专科专业招生。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建设最好的应用型大学”作为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和“依法治校、专家治学、全员育人、特色发展”的治校方略,大力弘扬“追求卓越、互助利他”学校精神;学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实施“协同育人、工学交替、理实融合、学用一体”的育人模式,构建了满足学生就业、继续学习、个性化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懂专业、技能强、能合作、善做事”且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已为国家输送了5万余名毕业生。学校大力倡导“以贡献者为纲”的文化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形成了一支适应我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学校自有专任教师705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261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78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7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1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11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创新人才2人,省级专业带头人2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28人。学校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大力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建成了适应专业群发展的15个实验中心、135个实验室,其中,省级各类实验示范中心8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约1.72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71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61.22万册,电子图书141万册;构建了统一身份认证、多平台集成的智慧校园平台。学校通过“五位一体”模式和“六共”机制,密切校企合作,建立深度合作校外实践基地176家,其中13家被评为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学校十分重视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到目前为止,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技厅批准的重点实验室2个,校级科研院所13个。学校树立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注重专业建设,自2013年辽宁省教育厅组织开展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以来,学校共有30个专业接受评价,其中23个专业在新建本科院校中排名第一;现有国家级专业改革项目2个、国家级“新工科”项目2个,“新农科”项目1个;积极推进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现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示范专业14个、省级优势专业10个,省级精品课程3门、一流课程33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9项。学校致力于打造完善的服务学生发展的工作体系,注重做好大类专业分流与转专业指导、学业指导、跨校选课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健康指导、考研规划指导、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出国留学咨询与服务等工作,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贴心的资助服务,并设立了多种激励学生成长成才的奖助学金项目。近年来,每届毕业生中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的人数占应届毕业生总数的10%以上;毕业生就业率居辽宁省民办高校前列,获评“辽宁省2021年度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校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了“1344”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荣获多项国家级、省级教学成果和改革项目。注重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每年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人数超过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2018年以来,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成绩斐然,荣获国家级奖励447项、省级奖励4736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高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中,我校位列2017-2021年全国“民办及独立学院”大学生竞赛榜第6名(辽宁省第1名),位列2017-2021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榜第41名(辽宁省第1名)。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拓宽师生全球视野,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沈工”品牌。全方位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与英、美、法、俄、意、韩、日等多个国家的37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互派学术文化交流、学分互认、共建实验室、本硕连读等项目。经过23年的奋斗,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2015年,遴选为辽宁省首批十所全面向应用型转变试点高校;2017年,成为辽宁省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示范高校。近年来,学生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持续提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的2018年度全国高等教育满意度调查数据显示,我校学生对学校教育质量、教育环境以及学校总体的满意率均在85%左右,各项指标满意度明显高出全国院校平均水平。学校在“2020软科中国民办大学办学水平排名”第8名,在“2020中国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排名”第28名、辽宁省第1名,在“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和独立学院排行榜”精选出的10所中国一流民办大学中位列第六,在“武书连2022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共221所)”中排名23。学校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荣获“辽宁省文明校园”荣誉称号。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新发展形势,学校正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努力实现质量上水平、办学上层次、发展上台阶的发展任务,奋力谱写沈工改革发展新篇章,向着最好的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迈进!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