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安徽: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专业省统考温馨提示(九)
2018-01-1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安徽省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专业省统考(模块五)即将开始,省考试院提醒广大考生注意以下事项:

一、考试时间

2018年1月20日开始考试。

二、考试地点

安徽大学 磬苑校区(具体考试地点详见网上打印的《准考证》)。

三、考试科目(内容)及分值

考试科目为5个,分别为朗诵、命题表演、才艺展示、编讲故事和戏剧影视评论。满分300分,其中朗诵 60分,命题表演 75分,才艺展示 50分,编讲故事 75分,戏剧影视评论 40分。

四、考试注意事项

1.考生请于报考模块开考前一周登录报名网站(网址:)打印准考证,并根据准考证上规定的时间持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和准考证到考点指定地点参加考试。

2.考生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前进入考点候考,并按时参加相关科目考试。

3.面试科目考试采取计算机检录,现场评分的模式,迟到考生无法检录入场,也无法参加后续的抽签、考试等。笔试科目具体要求详见《准考证》上的“考场规则”。请各位考生一定不能迟到!

4. 考生考前要合理饮食,适当练习,注意休息,特别留意天气变化,以最好的精神状态迎接考试。

5.考生须认真阅读《准考证》上的“考场规则”,清楚了解哪些物品可以带入考场,哪些物品禁止带入考场,防止出现因误带而受到违规违纪处理。

6.考生考试时不得以任何形式通报姓名和准考号,不得提出与考试内容有关的问题,不得携带手机等电子设备入场。

7.考生应自觉遵守国家教育考试相关规定,自觉服从考点工作人员管理。艺术专业考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省考试院再次提醒广大考生要遵规守章,遵纪守法,诚信考试,切莫因小失大,触犯法律法规底线。考试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梦想。也祝愿广大考生在考试中发挥水平,取得好成绩!

热门院校

  • 蚌埠工商学院蚌埠市龙子湖区
    学校简介蚌埠工商学院,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跨文学、理学、工学、艺术学六大学科门类的本科院校。学校成立于2003年6月,前身为安徽财经大学商学院,是一所由安徽财经大学举办的全日制本科层次独立学院。学校2012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2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正式转设为蚌埠工商学院。学校位于蚌埠市禹会区涂山风景区东侧,占地面积1000亩。已建成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00万元,建有语音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及金融投资、智慧物流、大学物理、会计手工、广告设计等各类专业实验室及跨专业实验室等42间,购置同花顺、福思特、商道、方宇VTS-M、致仪等40余套实验实训软件,能充分满足实验实训要求;图书馆建筑面积2.2万m²,设有7个书刊借阅室以及密集书库、研讨室、报告厅等20多个服务单元,现有纸质及电子图书近200万册,可用数字资源近40种,藏书及数字资源数量充足、种类丰富,馆内环境优雅、设施一流,可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信息服务;建有高速网络系统、全覆盖的监控和广播系统等,各类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可充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设有会计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务与审计学院、国际商务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计算机与数据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二级教学单位和1个体育教学部,拥有会计学、金融学、财务管理、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劳动关系、跨境电子商务等6个学科门类28个本科专业,形成“经管类为主导,文学、艺术学、理学、工学为延展”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近年来获批省级一流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39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188人,占比43%;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2人,占比16%;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53人,占比80%;双师型教师64人,占比15%;拥有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985高校教育背景及澳洲悉尼大学、香港城市大学、英国约克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等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37人;拥有5位省级教学名师、11个省级教学团队、13位省级教坛新秀。现有在校生近8000人,建校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约16000名毕业生。学校自成立以来,加大教学科研创新力度,不断夯实育人基础。近年来共立项百余项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基金7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等;在各级各类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共立项各类省级质量工程项目180项,包括教学成果奖10项、线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教学团队12项、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3项、线上教学优秀课堂9项等。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通过严谨治教、注重质量、突出特色、弘扬创新、强化实践,多措并举地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强化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生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共获省级以上奖项500余项,其中,国际奖3项,国家级奖项100余项。在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知识技能竞赛、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等活动中屡获国家级奖项,参赛级别与获奖人次大幅增长。特别是在管理决策模拟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共获5次特等奖、6次一等奖,获奖总量和获奖层次位居全国高校前列,该赛事已成为学校特色品牌赛事。学校加强内涵建设,多措并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与办学美誉度不断提升,2010年荣获“安徽省先进独立学院”称号,2015、2016年连续两年位列中国高水平独立学院前4名,其中教学科研效率、教师创新能力、毕业生质量均位列前5名。2016年学校党委被安徽省委教育工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2012年以来连续7年在省内独立学院招生中文理科投档分数线位居前二,其中文科投档分数线稳居全省第一。近3年来新生平均报到率达到95%以上。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超过91%。在新的历史征程,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忠恕博学、笃行致远”的校训精神,进一步转换体制机制、加强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将学校打造成为办学条件完善、师资队伍精良、管理运行规范、学科布局合理、专业优势突出、服务区域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 皖西学院六安市
    学校简介皖西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省属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办学历史可以追溯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原副委员长朱蕴山先生1918年创办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2000年3月由原六安师范专科学校、皖西联合大学和六安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学校坐落在荣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称号的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六安市。六安依山襟淮,承东接西,区位优越。312、206、105等3条国道,宁西、合九、阜六及沪汉蓉快速铁路通道等4条铁路,沪陕、沪蓉、济广、合阜、合安等5条高速公路纵横全境,距新桥国际机场仅30分钟车程,动车(高铁)从六安到省会合肥仅需24分钟,交通十分便捷,被国家交通部确立为陆路交通运输枢纽城市。 学校位于四面环水、风景秀丽的月亮岛上,校园内建筑设施、自然景观、人文气息相映成趣,构成了全国高校中独具特色的“湖中学府”“岛上高校”的滨水生态校园,被网友誉为“最美岛上大学”。 学校现设有15个二级学院,66个本科专业,招生专业60个。校园占地1765亩,总建筑面积49.4万平方米。图书馆纸质馆藏126万册,电子图书46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3亿元。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745人,在职教职工1313人,专任教师1045人,副高以上350人(其中正高88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972人,获批省市级高层次人才称号39人次。 学校重视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坚持以应用型研究为科研方向,注重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教学,以科研强教学。2016年以来,学校出版学术著作、编著65部,编写教材101部;发明专利授权13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1项;获批国家级项目9项,省部级项目256项。现有科技创新平台41个,其中植物细胞工程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仿生传感与检测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石斛产业化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安徽省羽毛及其制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皖西综合实验站、星火创咖省级众创空间、安徽省中药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工程实验室及特色植物资源大数据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别山中医药研究院等为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有廉政文化研究中心省级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安徽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皖西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近年来,皖西学院加快改革发展步伐,2014年7月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17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大别山特色中药资源保育和开发科研团队被遴选为安徽省高校领军人才团队,获批设立“安徽省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8年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国内一流学科,“中药生态农业创新团队”入选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019年,获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学校被命名为“第一届安徽省文明校园”;2020年中药学学科被遴选为安徽省高等学校高峰学科;2021年获批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皖西学院基地。 学校积极拓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韩国、芬兰、加拿大、新西兰、乌克兰、菲律宾、泰国、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和文化交流关系。 学校秉承“厚德尚能 博学创新”的校训,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努力培养面向基层,服务一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地方用得上、留得住,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本,注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重视利用本地区红色文化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筚路蓝缕弦歌不辍,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面向未来,皖西学院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把皖西学院建设成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特色鲜明、服务地方发展能力突出,省内同类院校一流、部分学科专业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由滁州市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坐落在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滁州市,紧邻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琅琊山和四大名亭之首醉翁亭,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是广大学子读书求学的理想场所。学校于2002年,由滁州建筑工程学校、安徽滁州技工学校、滁州市商业干部学校、滁州市供销干部学校、滁州市粮食成人中专学校和滁州市财税干部学校六所学校合并组建成立。近年来,学校的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2008年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2013年5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视察学校,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5年学校被确定为安徽省示范性高职建设院校,同年立项为首批“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建设单位。2020年在高水平大学建设中期检查中获A档。学校是“教育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教育部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专升本学生联合培养试点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创新创业示范校”“省级创业学院建设单位”“高职扩招标杆校”。学校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校园占地1336亩,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9亿元。设有14个教学院部,53个高职专业。全日制高职学生12108人,社会扩招学生2203人,继续教育学院在校生9998人。专任教师485人,其中正高33人,副高133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09人,“双师型”教师265人,有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13个,省级教学名师8名,省级教坛新秀19名。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建有中央财政扶持提升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3个,省级骨干专业5个,省级重点特色专业10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类项目63门。教师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3项。教学能力大赛国家级奖励1项,省级17项。学生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等竞赛在内的国家级奖励12项、省级147项。我校体育健儿在国家级、省级体育竞赛中屡创佳绩,2人3次打破2项省记录。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学生毕业后半年创业率均高于全国高职平均水平,近三年大学生孵化项目存活率超过60%以上,省教育厅两次推荐我校参评全国高校创新创业50强。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强化社会服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与德资企业博西华(博世-西门子)公司连续合作23年,采用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2013年7月,学校牵头成立安徽滁州职教集团,并当选首任理事长单位。2019年,职教集团获首批“省级示范职教集团”建设单位,并入围第一批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培育单位。“十三五”期间,学校先后立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615项,签署各类横向课题115项,签约经费近1000万元。开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均超过20000人次。横向课题、社会培训等社会服务综合到款额累计3290万元。出版著作21部。获专利授权 858 件,其中发明专利61件。据“高职发展智库”(专注高等职业教育的权威研究机构)对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的统计显示,2020年学校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居全国同类高校第55位,省内同类高校第2位。发表三类以上核心论文200余篇。根据中国知网(CNKI)检索的论文数据显示,2018年学校发表论文数位居全国同类高校第20位,省内同类高校第1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被评为安徽省优秀期刊。学校全面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进6S文化、志愿者文化、体育文化、社团文化和创业文化,形成了以“和而不同 乐在其中”为内涵的“和乐”核心文化理念,为“三全育人”和学校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障。学校鼓励师生自觉践行“修能致用 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坚守教风、学风,弘扬校风。届次性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校团委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学校秉承“和而不同 乐在其中”为内涵的“和乐”核心文化理念和“修能致用、笃学致远”的校训精神,植根滁州、服务滁州、贡献滁州,坚持地方性、技能型、合作式、数字化办学定位,坚定不移推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全面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
  • 学校简介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是全国首批、安徽首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和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为安徽省唯一入选高水平学校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安徽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安徽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院校,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学校创建于1983年,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更为现名。2000年8月,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校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31所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之一,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列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28所立项建设院校之一,2009年学校以优秀等级通过教育部、财政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验收。2012年5月,学校与芜湖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合并,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校现有文津、银湖、南陵等校区,占地2000余亩;总建筑面积6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2.4亿余元,设有17个二级学院和2个教学部、1个附属中等职业学校以及安徽省芜湖仪器仪表研究所(下辖全资“高新技术企业”子公司1个)。学校现有招生专业73个,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成教各类高等学历教育学生4500多人。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超过30%,具有双师素质的比例超过80%。现有教授49人,副教授171人,非高教系列副高职称2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名师(大师)工作室5个,省级技术技能型大师工作室6个。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名、全省模范教师1名、全省优秀教师1名、全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个。10名省级教学名师,2名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名线上教学名师,22名省级教坛新秀,3名线上教学新秀,25名省级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29个省级青年人才基金项目,5名教师获省级专业带头人培养资助,10名教师获省高校学科(专业)拔尖人才学术资助,32名教师获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5名教师被评为芜湖市首席技师。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紧密把握地方经济发展脉搏,按照“地方性、市场化、技能型、开放式”办学思路,围绕芜湖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面向市场、面向未来、面向国际化,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主动融入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全市各大开发区和经济园区,立足芜湖汽车及零部件、材料、电子电器、电线电缆四大支柱产业,以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企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夯实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内容,提升校企合作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在与开发区同步建设、互动发展中,创新并推广了以“教学合作、管理参与、文化融入、就业订单”为主要内涵的“融入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走出了一条依托地方经济,服务地方经济,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高职院校特色发展道路。近年来,学校与联合汽车电子、奇安信、奇瑞新能源、奇瑞汽车、海螺集团、芜湖运达轨道、浙江中一检测、南京应节科技、腾讯等近600家知名企业开展合作;与阿里巴巴、西门子共建数字商业、数字工业产业学院,培养一批区域创新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专门人才;与途虎养车共建产教融合型校园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双方在人才培养与技术应用等领域共同发展;与安徽建工集团等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埃夫特等共建人工智能产教联盟。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的联系,不断拓展“政企行校”合作新路,在创新“点线面体”人才培养新机制,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1年3月,学校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立项建设项目2项,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在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及教师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32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95项;在各类省级学科竞赛及教学竞赛中,共获一等奖290项、二等奖429项、三等奖591项。学校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创新能力,深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近年来,立项各类科研项目1521项,其中省部级18项、厅级255项、市级81项、校级343项、专项课题66项、科技服务758项,共培育校级科技团队15个、校级科技平台11个,其中省级平台5个,市级工程研究中心5个;学校作为起草或参与单位的6个芜湖市地方标准获批立项。取得国家专利授权381件,其中发明专利82件,并连续四年获芜湖大学生专利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学校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促进学生“崇德尚能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建设优良校风学风为核心,以实施校园文化主题教育三大活动月、社会实践教育三进、思政教育三延伸的“333工程”为载体,积极创建具有历史传承、时代特征、地方特点的“芜职特色”和传统文化、地方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体系,形成了全方位、全过程的校园文化建设格局。学校《校园文化建设“333工程”》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大思政”理念下的思政理论课教育格局;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筑牢意识形态工作坚强阵地,建有“基层党建活动中心、三全育人实践基地、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2000余平方米,有效实施“1234”过程化考核和情景化实践教学;全力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获批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校;发起并成立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建有“全国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网站,搭建全国高职高专思政课交流平台;与长三角域内部分高职学校共建“长三角高职高专思政课建设协作会”,推动高职高专思政课长三角一体化建设;聘请郭明义为“校外思政课导师”,成立“郭明义爱心团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分队”;入选全国2017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创新示范案例50强。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按照专业对应职位,技能对应岗位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招生就业呈现“出口畅、入口旺”的良好局面。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多年来学校获“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安徽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明显单位”等称号。学校坚持招生工作类型化改革,逐步建立完善以“文化”+“职业(技能)”为特色的多元评价考录机制,不断优化生源结构。2009-2012年学校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企业在职员工和退转军人招生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探索,力争实现办学层次飞跃。2014年,学校成为全省“四年一贯制”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3所院校之一;2020年起,学校与安徽工程大学积极开展联合培养专升本人才试点工作。近年来,学校积极联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有经济合作的组织,以及华侨、华人设立的经过注册的基金会、行业协会、商会等进行招生宣传。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园区创业孵化项目和已经孵化出园项目近两百家,直接吸纳就业1500余人。毕业生留芜比例高达90%以上。连续举办九届大学生创业高峰论坛,形式和内容受到业界高度关注,并被誉为高校创业教育的“芜职现象”。学校先后被授予“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职高专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AA级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孵化基地”等称号和资质。创新创业教育成果获2020年安徽省高校质量工程成果特等奖。五年来,师生团队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金奖1项、银奖3项、铜奖6项,省赛金奖16项、银铜奖58项,2名参赛学生先后受到李克强总理和孙春兰副总理接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为芜湖市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张亮丽的名片。学校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近年来,学校成功承办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中国教育会计学会高职院校分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全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信息员培训会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大学男子高职组南区比赛、全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研讨会、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成立大会等大型会议,接待了200多所国内外高职院校、本科院校同仁、教育代表团来校考察交流。学校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被推选为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团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首届全国高职院校职业素养联盟副会长单位、丝绸之路亚欧院校(职教)联盟理事会副理事长单位、全国校企一体化创新联盟永久性成员单位、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联盟常任主席单位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学校坚持和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与新加坡、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泰国等多所国外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扎实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院校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深化与境外高校的合作交流,构筑全方位、多渠道、高成效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格局,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合作项目”(“SGAVE项目”)合作院校。借鉴国外优质教育理念,分享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层次和水平,2018年5月,学校正式获得招收国际学生资格,已招收来自柬埔寨、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摩洛哥等国的六十余名留学生,积极打造“留学芜职”品牌。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与美国菲迪大学合作举办的两个办学项目正式获批并实现招生。与韩国顺天乡大学合作举办的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将于2021年正式招生。高度重视教师的海外交流培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队伍,为学校建设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学校是安徽省较早开展继续教育的高校,具有函授、业余、自考助学、远程教育等办学形式和专科、专升本办学层次;设有夜大学、自考学习服务中心、合肥工业大学函授站、重庆大学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和分布皖南区域的多个函授教学站(点)。学校职业技能鉴定所是全国首批国家示范职业技能鉴定所,鉴定等级涵盖国家职业资格初、中、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全部等级。现有国家、省、市级各种培训基地和职业资格考点50多个,培训项目100多个,形成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社会培训服务、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鉴定等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继续教育办学体系和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并举的办学格局,成为皖江城市带和皖南区域全方位、多功能的继续教育中心。以“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为契机,探索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融合、置换和补充,实现校内培训面向社会人群,增强服务能力。创新完善“安徽省退役军人职业教育培训联盟”、“芜湖市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及“公共事务培训中心”等社会化服务平台的工作机制,发挥专业群建设资源优势,面向长三角地区,广泛开展多样化的继续教育。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学校党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不断推进“双高计划”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密团结全体师生员工,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全国高职院校中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办学质量和社会影响力全面提升,各项事业实现了新的跨越式发展。学校因办学成就突出,入选首届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和全国百所示范性高职院校影响力排行榜30强(位列第四)。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5-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高职)学科竞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6位、全省第1,其中2019年度位列全国高职院校第4位、全省第1。在2019-2020年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位列第21位,全省第1。在武书连2020中国高等职业学校综合实力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12位、全省第一。入选国家优质专科高职院校、全国职业院校就业竞争力示范校、全国质量管理创新示范单位、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云教学管理示范校、全国云教学工具示范校、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单位、全国体育工作“一校一品”示范基地、全国职业院校学生管理50强案例、安徽省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示范院校、安徽省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和体育艺术俱乐部制教育教学改革标杆校、“双基”建设示范高校、安徽省省级线上教学示范高校等。被授予“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全国首批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民进全国先进基层组织”、“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校”、“安徽省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优秀单位”、“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安徽省三下乡先进集体”、“安徽省就业再就业培训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及芜湖市“先进基层党校”、芜湖市“抗洪抢险救灾先进集体”、芜湖市“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芜湖市“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等。“十四五”全面开启之际,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新机遇,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三全育人”为抓手,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学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奋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早日建成专、本(硕)一体,具有世界影响、全国一流的高水平芜湖职业技术大学,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 皖江工学院马鞍山市雨山区
    学校简介 皖江工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省属民办普通本科高校,坐落于全国文明城市、处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区的安徽省马鞍山市,毗邻南京、合肥两大省会城市,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创办于2008年,前身为河海大学文天学院,2012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皖江工学院”。 建校14年来,累计为社会输送近30000名合格本科毕业生。近三年每届的毕业生在3600左右,其中55%在安徽就业,在马鞍山就业的学生每年450左右,占比13%左右。办学以来,学校的考研继续升学率前6年保持在10%左右,近三年保持在15%左右,该项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167)始终保持在前十名;就业率一直以来保持在95%左右,该项指标在全国同类院校中一直保持前列。 学校设有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0个二级学院,设有基础部,共11个教学单位。现有在校本科生15591人。 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应用型人才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布局。现有33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水利为特色,工、经、管、艺、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结构。学校在与河海大学、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长期合作,不断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先后立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21项,其中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一流本科人才示范引领基地4个,特色专业4个,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个,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5个,安徽省“振兴计划”建设专业4个。 学校现有教师906人,其中专任教师860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701人,占专任教师81.51%;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教师406人,占专任教师的47.21%;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33人,占专任教师的15.47%,其中长江学者1人,二级教授6人。“双师双能型”教师292人,占专任教师的36.2%。省级教学团队10个,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教坛新秀17人。2021年我校申报成功了安徽省级“博士后工作站”。组织申报了马鞍山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并获得市社科联批准,成为马鞍山市首批“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 学校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搭建科研平台。学校现有各类实验室71个,其中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个,市工程研究中心5个;校设研究所10个,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1个,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1个,环境检测职业卫生检测中心1个;主持各级各类纵向科研课题435项,其中省级课题123项,市、校级课题316项;出版著作、教材114部;发表学术论文1305篇,其中SCI、EI、CSSCI检索论文193篇;取得受理、授权专利251件(其中发明专利104件);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经费7600余万元。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教学研究对教学改革引领作用和科学研究对教学促进作用。建校以来,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国际级各类比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1300余项,其中国家奖252项,国际奖40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设有专门的创业模拟实训教室和孵化室,年均参加创新实践竞赛学生达500余人。仅2020年获批国家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33项,省级大创训练计划项目120项。 学校实施“卓越人才教育计划”“闻天班”等特色育人工程,教育成果明显。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3年连续达到15%,其中水利水电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安全工程、车辆工程等专业2021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均在25%以上。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5%以上。因“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而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办学以来,学校一直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坚持应用型、地方性的办学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建设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为奋斗目标,秉持“上善若水、笃学敦行”校训,培育“文心励志、天道酬勤”优良校风,学校发展已进入了“工学为主、水利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学校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获评“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文明单位”,“安徽省优秀独立学院”,“安徽省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安徽省节水型高校”,“马鞍山市重点建设十大功勋单位”等荣誉称号。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