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大连理工大学艺术特长生测试开始 8个类别特长考生参加
2010-02-01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昨日,大连理工大学艺术特长生大连考点的测试在大工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有声乐、舞蹈、管乐等八个类别特长的考生参加了该测试。据了解,大连理工大学的艺术特长生中,钢琴、古筝停招,新增了传统相声、京剧两个曲艺类特长。

  大连理工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副处长于晓君告诉记者,为了更加规范艺术特长生的考试流程,让考生更加公正、透明,早在半年前,学校就制定了有关艺术特长生的招生章程。同时,学校还加大了测试专家的“评委库”。于晓君说,从事艺术类的专家圈子比较小,为了加大考试的公平、公正,于是学校从异地聘请了专家。学校监察处将这些专家编成序号,然后任意抽取,极大地保证了专家的“保密性”。昨日,在八个专业的测试中,共有24位专家担任评委,这些评委有20位来自异地。

  据了解,参加大工艺术特长生测试的考生中,通过测试并经公示合格的考生,大工将与之签订《艺术特长生招考协议书》。凡已与学校签约的A级优秀考生中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条件”之一者,经所在省招生委员会批准可免试入学。其他签约考生须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且第一志愿填报学校并服从专业调剂,否则视为违约。

  A级(优秀)考生其高考成绩在学校同批次控制分数线(重点线)以上学校即予录取。B级(良好)考生其高考成绩在学校调档线下20分以内(但不低于学校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学校予以录取。对于高考成绩达到学校在当地最低录取分数线者,A级加20分安排专业,B级加10分安排专业;低于学校最低录取分数线者,由学校适当安排专业。记者 孙卉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辽宁理工学院始建于1999年,位于渤海之滨的历史文化名城辽宁省锦州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辽宁省政府主管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 是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理工类应用型大学。校园南邻女儿河水上公园与南山公园,北与渤海大学毗邻,环境优美,湖光山色。校园占地593.8亩,校舍建筑错落有致,典雅大方,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校园内绿草如茵、杨柳飘飘、十里桃林、纷繁素雅,为青青校园填满诗情画意。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图书馆、实验室、专业实训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点燃学生们心中梦想。体育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羽毛球馆、乒乓球馆等体育场馆让学生们奏响青春的乐章。学校设有10个学院,29个本科专业和3个专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6个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7000余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2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243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18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60人。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命线的办学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科研推动教学”的思路,注重教师能力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的能力逐年提高。近五年来,全校教师先后获得市级教改和科研项目112项,省级以上项目76项,出版教材、学术著作90部,发表学术论文359篇,获得市级以上教改和科研成果4项,与企业签订横向科研项目41项。学校办学条件优越,设施齐备。建有各类功能性教室96间,专业实训中心及实验室110个,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28个,创新工作室5个;图书馆藏书53万多册,功能完善,环境优雅。校园建有先进的网络信息平台,为学生了解信息、自主学习和日常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学校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促进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对接行业需求为基准,以符合岗位要求为依据,以强化专业能力为本位,大力开展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建成辽宁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2个,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特等奖1项,国家级一等奖2项,国家级二等奖1项,国家级三等奖2项,获省级优秀及市级奖励340余项。面向国际,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成功参与欧盟“伊拉斯谟+”项目,为高校师生与欧洲院校学者间交流合作开拓了渠道。应邀与保加利亚鲁塞大学共同申请的的语言类、计算机类师生互换交流项目成功获批,实现两校学分互认,建立了合作培养的关系,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学校倡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行业经济发展要求的实践能力。与多家单位校企合作、联合办学,立足专业建设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入校企联盟、建立校内外多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实现教育、实践、实习、就业无缝连接,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就业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学校已建立稳固的实习就业基地100余家,其中获批辽宁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7个。毕业生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而受到社会欢迎,今年来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都在95%以上。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省、市各类大赛中获奖百余次。2017年荣获辽宁省“挑战杯”一等奖,2018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总决赛国家一等奖,2019年学生获得“创青春”辽宁省创业大赛奖项20余项,2020年挑战杯大赛获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9项。“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三下乡文艺汇演活动中“青春梦”队被共青团中央评为先进团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宣讲”活动,被团省委列入专项活动。
  •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抚顺市望花区
    学校简介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石油工业学校,1950年始建于大连,1953年迁至抚顺办学,1958年升格为抚顺石油学院,2000年2月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划转为辽宁省人民政府领导,2002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2010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四方签署共建学校协议。 建校71年来,学校已发展成为以石油石化为特色,工、理、经、管、文、法、教、艺等八大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2007年学校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获优秀成绩。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基础培训基地、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培养基地,是辽宁省石油化工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目前,已培养的13万多名毕业生,其中大部分已经成为国家石油石化行业的管理及技术骨干。 学校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确立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学科专业结构和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有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学校占地面积1890亩,总建筑面积84万平方米,图书馆图书资源总量251.9万册,电子文献数据库46个。学校设有20个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18000余人。学校是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建设高校,拥有2个联合培养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电子信息、机械、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会计(MPAcc)、翻译(MTI)和艺术(MFA)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五个学科进入前70%,其中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在辽宁省属高校中位列第一。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8个,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特色专业4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6个(含硕士领域1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5个;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建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优势特色专业1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个、应用型转变试点专业11个、应用型转变示范专业5个、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7个、重点支持专业2个、示范性专业5个、特色专业2个;获批省级实验教学、实践实训等中心和基地29个、资源共享课9门、视频公开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2门。2013年以来学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2项,获批省级优秀教材8本。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广泛开展,近三年学生在学科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国家级奖励702项、省部级奖励1439项,被团中央确定为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KAB创业俱乐部高校。学校建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484人,博士生、硕士生导师434人。学校引进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现有国家级人才4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6人,辽宁省攀登学者2人,辽宁省特聘教授7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13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9人,黄大年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9个。学校不断提升科学研究水平,获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及教育部等项目。学校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9个,省、部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3个,省技术转移示范中心1个,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7个科研平台被确定为辽宁省高校首批开放的重大科技平台。建有石油化工产业链实训培训基地,投资1亿元的石油化工智能制造教学实践创新中心获批2021年教育强国推进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支持项目。与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辽宁分公司组建了石油化工联合实验室;与抚顺市人民政府、中国石化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联合建立新型研发机构-辽宁省石化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注册成立了辽宁泓顺石化产业技术创新发展有限公司。学校与1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与50多家企业和研究院签署协议,形成了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实习实践基地群,其中辽宁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5个,辽宁省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1个。学校积极参与辽宁“一带五基地”建设、“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先后选派325名教授博士深入全省218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服务,为企业提供各类技术咨询600余次,培训各类人员1000余人,解决了300余项技术难题,突破国家“卡脖子”技术1项,5项成果被省教育厅认定为省一流学科2019年重大标志性成果。辽宁省环保产业联盟工作有序推进,联盟主动对接国家和全省重大战略,深入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校地、校企研究院,创新创业平台为载体,聚焦石化产业急需,深化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推进成果转化。联盟召开了多场就业招聘会、科技成果对接会,成功举办两届大学生创新大赛,引进企业家进校园进课堂为学生授课,实现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机制。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战略,积极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俄罗斯、英国、芬兰、韩国、日本等17个国家的49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与英国爱丁堡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联合开展本科生“2+2、1+2+1、2+1+1”等培养项目;与英国爱丁堡大学开展“4+1”研究生培养项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教育项目获批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校是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单位。学校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秉承“问学穿石、修身诚化”校训,传承办学优良传统;坚持用雷锋精神建校育人,总结凝练出了符合学校实际的新时代雷锋“五个一”精神,构建起理论研究、课堂教学、文化浸润、社会实践、典型引领“五位一体”的新时代雷锋精神育人体系;建成的雷锋精神育人展馆获批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风华青年宣讲团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全国青年志愿服务优秀项目库第一批入库项目、“三下乡”国家级重点理论普及宣讲团队,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16个部委联合授予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荣誉称号;创建了“百家讲坛”、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文化品牌,建有羽毛球、击剑两个教育部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先进工会组织、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学雷锋爱心助人先进单位”、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秀组织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等荣誉称号,被评为辽宁省先进党委、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雷锋学郭明义先进集体、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 沈阳师范大学沈阳市皇姑区
    学校简介沈阳师范大学隶属辽宁省人民政府,始建于1951年,前身为东北教育学院,1953年更名为沈阳师范学院,是当时东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两所本科师范院校之一。1965年更名为辽宁第一师范学院,1978年恢复沈阳师范学院校名。2000年,学校成功换建新校园,为学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02年,辽宁省政府决定并经教育部批准,沈阳师范学院与辽宁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2021年,学校党委先后两次荣获辽宁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020年,学校进入“上海软科”全国最好大学排名200强;2021年,排名又有新跃升。学校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5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0272人,硕士研究生3670人,长短期留学生1100人。设有26个二级学院和19个校属馆、部、中心、研究所及附属机构。在黎巴嫩、约旦、乌克兰设有孔子学院共3所,在巴基斯坦开设网络中文课堂1个;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教育行政学院、辽宁省电化教育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辽宁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均设在我校。学校现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2243人,专任教师1348人,其中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3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576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567人。现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教学名师)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省优秀专家5人,省“兴辽英才计划”29人(攀登学者3人、特聘教授1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领军人才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9人),省“四个一批”人才2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11人,省高校本科教学名师16人,省创新人才支持计划16人,省“兴辽英才计划”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3个。学校形成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现有本科专业77个,国家一流专业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教育部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省级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31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省级大学生创业项目选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2个、省级教学团队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省级一流课程91门。学校是优秀应届本科生推免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单位,教育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京剧),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修研习培训基地,中国政府和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基地。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大学科,在2020年上海软科最好大学排名中进入TOP200,2021年又提升4个位次。现有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教育学学科入选辽宁省一流学科A类层次,建有3个国家二级学会,入选“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权威来源机构”。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进入全国同学科前20-30%。教育硕士获批东北地区首批全国教育硕士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得B,位列辽宁第一、东北第二。学校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理念,不断提高科研工作核心竞争力。学校现有省级及以上科技类创新平台24个,其中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省高校重大科技平台1个、重点实验室1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校地校企研究院2个、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个、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1个、星创天地1个;省级及以上人文社科类创新平台38个,其中研究基地33个、校地校企研究院2个、新型智库3个;省级科研团队24个,其中创新团队13个、教育决策咨询研究团队2个、科技特派团8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工作团1个。学校近五年获批国家级项目207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7项;获批省级以上政府奖97项,学校教师出版著作517部,授权专利3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192篇。学校共发表6篇《自然》杂志学术论文和1篇《科学》杂志学术论文,在中国CNS论文排行榜100强,位居辽宁省第1位,全国第18位。学校秉承开放办学和合作共赢的理念,创新机制、提质增效,拓展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深度合作。目前,与五大洲32个国家及地区的158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博士项目4个;设有黎巴嫩、约旦、乌克兰海外孔子学院3所和巴基斯坦网络中文课堂1个;部级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1个,部级国别区域研究中心1个;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和孔子学院奖学金接受单位、商务部援外培训承办单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外派汉语师资岗前培训单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留学生管理分会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单位和来华分会会长单位、辽宁省来华留学示范建设高校、辽宁省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辽宁省政府外事交流员接收和派出单位、辽宁省“两岸大学生交流基地”。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五大战略”,奋力推进“六大突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争创特色一流为核心,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一批全国一流的支柱性、标志性学科专业,服务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为建成优势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不懈奋斗。
  • 辽宁理工职业大学锦州市太和区
    学校简介一、学校沿革。辽宁理工职业大学是教育部批准的辽宁省第一所职业本科大学,位于锦州市滨海新区,依山傍海,风景优美。学校2003年4月经省政府批准转制为锦州商务职业学院,2010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学院,2019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高校,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大学。二、学校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461人,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43.82%;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23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50.76%,其中具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教师44人;“双师型”教师190人,占专业教师总数51.63%,企业一线兼职授课教师13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29.72%。三、办学基础条件。学校现已形成校园占地49万㎡,教学生活用房24.76㎡,教学设备值为6061万元,图书77.7万册,校内实训室15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99个,校园绿化面积40%,基本形成满足8000名在校生规模的花园式美丽校园。四、管理体系。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证监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管理体制。学校机关下设行政、教学、学生等17个处室;下设四个教学部、六个二级学院。逐步推进“学校管理、院系办学、第三方评价”的管理机制。学校坚持“依法治校,政治建校,人才强校,文化铸校、质量立校、创新兴校、安全护校,创建名校”的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建立执纪必严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治理效能。学校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机制,充分发挥师生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建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营造高质量教书育人环境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五、学校类别、属性和特色。学校确定非营利性民办学校类型,坚持职业教育属性,明确为社会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专业能力建设为根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主题,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六、专业建设。学校坚持以新时代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围绕机电、建筑、信息、管理、现代服务等9个专业群的发展方向建专业。2020年经教育部批准有6个本科专业招生,即:汽车服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电子商务、大数据会计、工程造价等六个专业,2021年教育部批准增加3个本科专业有:建筑工程、大数据工程技术、现代物流管理。2021年经省教育厅批准有15个专科专业招生。七、文化铸校。一是强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坚持公办民办都是党办的办学理念。做到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姓党、信马、爱国、为民”的政治立场,发扬“长征精神”艰苦奋斗,努力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二是举办者倡导的德恒教育理念和德恒育人目标,德恒教育理念:“听党指挥、自强不息、尊道崇德、以律治世。”德恒育人目标:“人心向党、精神向上、品德向善、事业向好。”三是建校以来全校师生形成的校园文化共识有:校训:“自强不息、守正创新。”校风:“风清气正、勤奋务实、和谐创新。”教风:“爱生知生、诲人不倦、引领悟性。”学风:“勤学苦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政治理念:“听党指挥、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工作理念:“勤敏用心、尽职担责,创新发展。”自律理念:“学以致用、严实作风、高尚人格。”团队精神:“团结一心、科学规划、锐意进取、创建卓越。”座右铭: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八、办学规模。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我校办学规模为3000人,2010年省政府批准我校办学规模为5000人。2020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办学规模为12000人。目前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为7611人,其中本科生2726人,专科生4885人。预计到2025年本专科在校生达到12000人。目前已有15届专科毕业生14147人。学生就业率连续13年在96%以上。九、学校获得的荣誉200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学籍管理先进学校”;2011年学校被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辽宁省优秀民办学校”;2012年学校顺利通过辽宁省教育厅专科办学水平合格评估;2014年学校被辽宁省教育厅评为“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6年学校党委分别被中共辽宁省委和中共锦州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在全省43所高职院校业绩考核排名中有2项名列前茅,其中内部治理得分排名第一、党建得分排名第六;2019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层次职业高校,被确定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建设基地;2020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理工职业大学。
  • 学校简介大连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9年,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国家教育部备案、独立设置的以工科为主的民办高职学院。 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汽车工程、管理工程共4个系,以及基础课程教学、思想政治教学部。涵盖机械设计、机电设备、自动化、汽车制造、轨道交通、电子商务和海上乘务等7个专业类别。并在校生近5000人,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 海滨城市 风光旖旎。 学院坐落于风光旖旎的海滨城市,大连。大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学院位于大连的金普新区,这里东临迅速崛起的装备制造业园区,西靠风光秀丽的金渤海岸现代服务业发展区,“市”外桃源,独有静谧,是莘莘学子实现梦想的第一高地。 设施先进 条件优越。 学院占地17.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万平方米,建有高标准的现代化教学楼、学生宿舍、实验中心、实训中心、图书馆以及体育场等教学设施。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193.12万元;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技能和创新素质的培养。为此购置了技术含量高、性能优越的仪器设备,学院投资2800万元建设实习实训中心,中心涵盖数控技术、机械加工、汽车维修、电子电工、焊接技术、钳工技术等六个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500多人实习实训。 群贤荟萃 名师强校。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为充分发挥大连区位优势、人才优势,学院制定特殊政策引进高素质人才,并聘请了大连高校的知名教授、行业专家来校任教,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目前,学院有教职工328人,专任教师168人。专任教师中副高职以上职务41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4%;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47人,占专任教师数的28%; 内涵建设 特色强校。 学院坚定不移地走特色办学之路,学院以现代企业升级转型为契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确立了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理实一体化”、工程任务课程化、教学环节模块化等改革策略。学院坚持校企合作,课证融合,开展中级工证、高级工证、CAD证、计算机证等十多个工种的考证工作,学生的获证率为96%。学院与省内外大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60余个,为学院校外实训、顶岗实习和学生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建立了全程指导教育、全程跟踪管理、安置全员就业、重点帮困的“四全一重”的就业管理模式。拓宽了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的对接、订单班直接就业、政、校、企合作就业、学院推荐就业、企业招聘就业等“五种”就业途径。我院毕业生年均就业率达95%以上,中央电视台、大连电视台多次对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做了特色报道。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宗旨。积极推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开展突出时代精神、健康向上、特色鲜明的主题教育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助困与扶志”、“助困与自强”、“助困与育人”相结合,培养学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格品质,通过开展“四个文明”、“校园十佳”、“励志模范”、“勤工助学”、“先进个人”等评比活动,激励学生励志成才,完善人格,关爱心灵,构建温暖包容的心理健康氛围。学院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办学,施“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经过全院师生努力拼博,学院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管理先进学校”、“全国十大诚信单位”、“全国十大最具就业竞争力学校”、“辽宁省平安校园”、“辽宁省高校文明食堂”等荣誉称号;2012年学院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对我院人才培养的工作评估;2014年完成了辽宁省职业教育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机辽宁省对接产业集群省级职业教育示范专业的建设任务,获辽宁省财政厅拨付项目建设资金200万元。2015年1月,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获教育部批准,为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成为全国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百所首批试点院校之一。在辽宁省首批试点的4所高职院校中唯一的一所民办高职院校。2015年8月,学院被确定入选大连市公共实训基地。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