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辽宁: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考前提醒
2024-03-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202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文化考试(以下简称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将于2024年3月30日至31日举行。辽宁省招考办提醒考生,做好应试相关准备。

一、考试时间

按照全国统一安排,体育单招文化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政治、英语四科, 每科满分为150分,四科满分为600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答。考试时间:

zrg2024031901.jpg

考生于2024年3月23日12:00后登录“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体育单招系统”(www.ydyeducation.com)打印文化考试准考证,考试地点以准考证为准。

二、考试须知

1.考生应诚信参加考试,严格遵守考试时间、考试纪律,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不得危害他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除2B铅笔、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无封套橡皮等(建议装入透明文具袋)规定的考试用品外,其他任何物品不准带入考场。

严禁携带任何通讯工具(手机、智能手表等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等)、电子存储记忆录放设备以及涂改液、修正带、非机械类指针式手表等物品进入考点。考点不提供大件物品存放,考生请勿携带背包等物品进入考点。

考生应避免携带非考试物品参加考试,尽量避免穿、戴有金属的衣物或饰品。

3.考生须在考前1小时凭准考证、居民身份证进入考点。考生进入考点和考场时,应主动接受考试工作人员按规定进行的身份验证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的必要检查。考生不配合安全检查或拒不交出禁带物品,而影响本人考试的,责任由考生自负。

4.本次考试实行“2+1”安检模式。考生进入考点后按指定通道进行第一次智能安检+人工安检,安检不合格者,须自行处理相关物品后重新排队接受安检,安检合格后方可进入考点。考生进入考场时,须接受监考教师的第二次人工安检。

5.考试时间以考点统一指令为准。考场内设置的时钟,在不影响考试正常进行的前提下,为考生提供时间参考。

6.考生应脱帽参加考试。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应在指定位置准确、清楚地填(涂)姓名、准考证号等。开考信号发出后方可开始答题。

7.开考15分钟后,迟到考生不得进入考点参加当次科目考试,考生交卷出场时间不得早于每科考试结束前30分钟,交卷出场后不得再进场续考,不得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

8.在考场内须保持安静,不得吸烟,不得喧哗,不得交头接耳、左顾右盼、打手势、做暗号,不得夹带、旁窥、抄袭或有意让他人抄袭,不得传抄答案或交换试卷、答题卡,不得将试卷、答卷、答题卡或草稿纸带出考场。

9.考试结束信号发出后,立即停止答题,在监考员依序收齐答题卡、试卷、草稿纸等后,按照指令依次退出考场。

10.考试在标准化考场进行,对考试全过程进行录像监控。考试及考场监控录像回放审查过程中,发现考生违规行为,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热门院校

  •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市皇姑区
    学校简介 辽宁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58年,时称“辽宁中医学院”,是经辽宁省委批准,由辽宁省中医进修学校(成立于1955年)、辽宁省中医医院(成立于1956年)合并成立的辽宁省唯一一所中医药高等院校。经教育部批准,2006年更名为“辽宁中医药大学”,经辽宁省批准,2013年增具“辽宁省中医药科学院”名称,2017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健康产业校企联盟”,2019年牵头共建“辽宁省中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2020年建立“辽宁省中医药博物馆”。辽宁中医药大学是首批博士、硕士授予权高校,首批有条件接收外国留学生、港澳台学生高校,首批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首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首批“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委托培养高校、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首批全国中医药文献检索分中心、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 党的建设及获得荣誉。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作理念,紧密结合中医药专业特色抓党建,形成了“党建统领,培根铸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格局。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文明单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辽宁省先进集体、辽宁五一奖状、辽宁工人先锋号、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党委、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辽宁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文明校园、辽宁省平安校园等荣誉称号。 办学规模及机构设置。学校总占地面积1000余亩,主校区位于辽宁省会城市沈阳,分校区分别位于滨城大连和药都本溪,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确立了“南药北医中基础”发展布局,协调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设置医、理、工、管、文、法等 6个学科门类,25个本科专业,现有各类学生25000余人。内设 17 个学院、4 所直属附属医院、1个教学部、3个教学实验中心、1个实验动物中心、1所科学院、3所研究院、2所图书馆,是辽宁省唯一一所培养中医、中药、针灸推拿、中西医临床医学、高级护理和医学相关人才的高等院校。 学科与学位建设。中医药主干学科全部位列省一流学科,拥有 1 个国家重点学科、26 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4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21 个辽宁省中医药重点学科;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 1 个辽宁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有 3 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教育教学。拥有 1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 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 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 个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3 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7个省级教学团队、2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精品视频公开课、34门省级一流课程、9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高等学校综合改革试点专业、7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4 项省级教学成果,主编 111部国家级、行业规划和特色创新教材,获批 8 部省级精品教材、10部省级优秀教材,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综合基地、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与考官培训基地(中医类别)、全国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考试工作基地、全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示范基地、中国SP社区辽宁省分会、全国中医药外语培训基地,在应用型、师承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形成办学特色。 人才工作。在国家人才层面,拥有2名国医大师、2名全国名中医、2名“岐黄学者”、2名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名“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1 名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1名岐黄中医药传承发展奖获得者、1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高校委员、79名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6名国家卫生计生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4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优秀教师、2名国家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全国普通高校百名“两课”优秀教师、55名全国中医(基础、临床)优秀人才、1名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在省级人才层面,拥有 1名辽宁省院士后备人选,2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2名辽宁省领军人才、11名辽宁省优秀专家、23名辽宁省教学名师、12名辽宁中医大师、98名辽宁省名中医、31名辽宁省青年名中医;12 人次入选省高校“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特聘教授、17人次及2个团队入选省“兴辽英才计划”、2个团队入选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6人次入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87人次入选千人层次。 科学研究。拥有 1 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1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省科协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1 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3个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办3种中医药学术期刊,《中华中医药学刊》是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全国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1 级;《辽宁中医杂志》《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列中医药科技期刊分级目录T2 级。 对外合作及开放办学。具备国家政府留学生奖学金招生院校资格,是中国-中东欧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中国-泰国中医药中心、中国辽宁-泰国中医药合作基地,在斯洛伐克医科大学设有中医孔子课堂,与新西兰 Ara坎特伯雷理工学院合作举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学校具有孔子学院奖学金接收院校资质,是辽宁省政府留学生博士奖学金招生院校。学校立足亚洲,面向欧美,拓展非洲,放眼全球,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35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医疗机构或学术团体建立合作关系。 医疗服务。设立4所直属附属医院(临床学院),分别增具辽宁省中医医院、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辽宁省肛肠医院、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名称,均为国家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拥有11个国家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7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2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3个省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科研基地、国家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及紧急医学救援双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药理基地;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88个临床教学实践基地。 校园环境及条件。聚焦“健康校园、美丽校园、现代校园”理念,不断推进人文校园、节约校园、平安校园、智慧校园建设,为高质量办学提供服务保障;拥有基于云计算的高效、安全的数据中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实现了覆盖沈阳、大连、本溪三个校区的高性能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数据信息化服务能力。学校在沈阳校区和大连校区设置 2 所图书馆,在本溪校区设立图书借阅室和电子书刊阅览室,馆藏图书期刊及电子信息资源丰富,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提供了优质服务保障。 进入新时代,乘势谋发展。辽宁中医药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厚德博学、继承创新”校训精神,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增强办学治校硬核实力,在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和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向着内涵丰富、优势特色突出的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奋斗目标扎实迈进,以新的更大成绩迎接中医药发展的美好明天!
  • 学校简介锦州医科大学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前身为1946年在吉林省洮南市成立的辽吉军区卫生学校。1949年迁址辽宁省锦州市,1958年成立锦州医学院,2006年更名为辽宁医学院。2007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6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锦州医科大学。经过75年的发展已成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多门类、多层次、多种办学形式的省属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总占地面积994987.60㎡。有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国际教育3种办学类别;有医学、工学、农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6个学科门类;有25个本科专业。学校198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99年获得具有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现有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与中国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现与暨南大学、苏州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联办博士点,聘任临床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1人。学校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辽宁省优秀专家3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攀登学者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辽宁省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2人。学校始终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学成果丰硕。学校现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示范性专业3个,省级特色(品牌)专业5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与视频公开课7门,省级教学团队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2个。学校顺应国际医学教育发展趋势,于1991年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模式改革,打破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模式,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开创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多种课程模式并存的局面,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的高度重视,被教育部批准为“面向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模式改革计划项目”。该项改革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辽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学校科研工作起步较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学校承担的“稻田皮炎的病因和防治研究”项目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重大贡献奖;在“地甲病”和“地克病”的病因和病理学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卫生部乙级科学技术成果,为我国地方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成为全国“地甲病”和“地克病”研究中心;“磁性树脂根管充填材料及技术的研究”,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填补了当时的国内空白。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医药科技发展道路,成功孵化出高科技生物制药企业——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全国高等医学领域产学研相结合的典范。学校现获批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重大科技平台2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13个,辽宁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辽宁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2个,辽宁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学校获批辽宁省重点学科4个。基础医学学科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立项建设学科。学校主办了《锦州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中国医师能力评价》三种刊物。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2135人,其中本科生8074人。现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2020年生源位次排名继续提升,省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五年制医学骨干专业生源位于全省前20%;7省市提档分数高于一本控制线,9个省市提档分数高于控制线100分以上。学校1997年开始招收留学生,2012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来华留学临床医学专业全英文授课资质院校”,2014年被教育部正式列入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高等院校”,2015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招收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院校”,学校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生源国总量达到75个,在校留学生达1061人,2020年软科发布留学生比例排名位居全国第八名,国际化教育水平保持在省内高校前列。学校现有各专业教学实习基地96个,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9所。附属第一医院是辽西地区最大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辽宁省三大区域医疗中心之一、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国冠心病介入培训基地;附属第二医院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口腔全科)、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专业护士培训临床实践基地、辽宁省口腔医学临床技能培训中心、辽宁省口腔健康教育科普基地、辽西地区口腔疾病诊治中心,被中国牙病防治基金会授予“健康口腔推广基地”“临床技能培训基地”。附属第三医院是三级甲等医院,辽宁省职工工伤康复中心、辽宁省糖尿病防治辽西分中心、辽宁省糖尿病眼病防治辽西分中心,2020年获得锦州首张互联网医院牌照,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和“5G”应用,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医疗诊治。三所直属附属医院培养出 “辽宁名医”8名,“辽宁青年名医”11名,“辽宁名中医”“辽宁青年名中医”各1名,为锦州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评为辽宁省“文明校园”“花园式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单位”“中国民主同盟先进集体”“中国民主同盟先进基层组织”“辽宁省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辽宁省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校育人工作凸显社会效果,涌现出丁慧、翟桂兰、关有良以及“动车救人团队”“科普救人团队”“电梯间救人团队”等见义勇为、抢救人民生命于危难的先进典型,“锦州医大好人辈出”现象示范和引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由附属第一、第三医院组成的锦州医科大学医疗队140余人,驰援武汉、大连、锦州新冠肺炎救治中心,特别是奋战在武汉雷神山医院的111名医疗队员,英勇事迹被中央电视台、辽宁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多名同志获得国务院和卫生系统表彰,“锦州医科大学多措并举,立德树人显成效”在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网上刊发。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和美誉度大幅攀升,达到历史新高。学校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强校、人才兴校、作风正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勤俭办学、克难攻坚”的优良传统,全校师生医护员工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振奋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奋力开启学校事业发展的新阶段,为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不懈奋斗!
  • 学校简介在中国东北经济文化中心,辽宁省省会沈阳,有一方高技能人才的沃土,一个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她,就是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春去秋来,1.6万余名师生在这里朝夕相伴、教学相长,一代代青年才俊从这里走向社会,让梦想起航。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己任,为辽宁新一轮全面振兴提供技术技能人才与智力支撑。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辽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优秀单位、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条件优越,校园环境优美和谐。这片学子汇聚的育人沃土总占地面积609亩,建筑面积26.6万平方米,主校区占地面积528亩,建筑面积21.08万平方米,体育馆建筑面积5352平方米,实训室168个,建筑面积6.2万平方米。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拥有国家高职高专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2个,央财、省财重点支持实训基地6个,是辽宁职业院校师资、院校长培训基地,辽宁省出国劳务培训基地和沈阳百余家大中型企业和区、县(市)的员工培训基地。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专业门类齐全,教师队伍业务精湛。学院涵盖了二三产业十个专业大类63个专业。学院拥有国家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及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重点建设专业6个,国家机械类示范专业点2个,教育部仪器设备装备规范贯标示范专业1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2个,省品牌(示范)及教改试点专业20个,国家及省级精品课程24门。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07人,教授44人,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385人,占教师总数的54.46%。学院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9个,省级专业带头人8名,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0名,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3项。学院师生获国家、省技能大赛奖项300余项,其中国家技能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0项,省技能大赛一等奖64项。沈阳职业技术学院以支撑辽宁产业升级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校企合作成效显著。学院积极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承担省市应用技术项目,综合科研实力位居辽宁省同类院校前列,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院与华晨宝马集团、德国博世集团、沈阳机床集团、沈阳鼓风机集团、米其林沈阳轮胎等200余家知名企业结成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实施全新职业教育项目。学院为沈阳中德产业园提供人才保障的中德学院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将为辽沈经济发展输送更优质的高技能人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每一向度,都是倍受瞩目的魅力风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沈阳日报》、辽宁电视台、沈阳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我院发展建设的辉煌成果。“在创新中谋发展,在发展中创优质”,沈阳职业技术学院全院师生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建设高水平现代化一流院校为己任,清晰描绘装备制造业的炫美蓝图,必将为高职教育的广阔发展致以非凡的力量,必将为加快实现新一轮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 东北大学沈阳市和平区
    学校简介东北大学始建于1923年4月26日,是一所具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大学。1928年8月至1937年1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兼任校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被迫流亡办学,1949年3月,在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的基础上成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1993年3月,复名为东北大学,1997年1月原沈阳黄金学院并入东北大学,1998年9月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学校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2017年9月,进入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行列。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东北大学始终坚持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同向同行,形成了“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和“实干、报国、创新、卓越”东大文化。历史上,东北大学师生曾是“一二·九”运动的主力和先锋,在建设时期,学校先后研发出国内第一台模拟电子计算机、第一台国产CT、第一块超级钢以及钒钛磁铁矿冶炼新技术、钢铁工业节能理论和技术、控轧控冷技术、混合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等一大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兴办了第一个大学科学园,在技术创新、转移和产学研合作方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东北大学坐落在东北中心城市辽宁省沈阳市,在河北省秦皇岛市设有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学校占地总面积26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3.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教职工4490人,其中专任教师2857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海外院士4人。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12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5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0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4个。学校设有100多个研究机构,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科技基地11个。设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2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辽宁省协同创新中心4个。 东北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门类。工程学学科领域位列世界前1‰。设有104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15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7个;现有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3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8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15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16个二级学科。学校以一流学科为核心,以“智能”赋能学科升级,实施4项重大引领计划,培育3项工程,“世界一流、国家一流、省一流、校一流”四级学科建设梯次协同共进,交叉融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更具活力。 东北大学现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49000余人。学校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研究、培养模式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十三五”以来,东北大学新增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获批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9门,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7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1部,获批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竞赛国际大奖444项,国家级奖励2100项、优秀创新创业项目1575项,专利300项,共有94家学生创业企业落地。在2020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竞赛排行榜中,学生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3,综合排名全国第6。学生生源质量、毕业生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保持较高水平。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科研方向,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协同创新,基础研究水平稳步提高,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各类科技项目800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近30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家科技奖励14项,省部级一等奖67项;获得国家专利5109项,其中发明专利4584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的论文共29801篇。 学校在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比较优势,探索出了一条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实现了学科、人才、科研、产业良性互动发展。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试点示范基地及国家发改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百佳案例。学校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命健康和交叉科技前沿等领域,推动大学科学园建设,为东北大学服务国民经济建设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奠定了新的重要基础。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先后与37个国家和地区的253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有6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1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白俄罗斯创建全球首个科技孔子学院,设有波兰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研究中心、歌德语言中心等跨文化学术交流平台。持续推进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与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聘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学术交流、参与学科建设等,派出师生赴国(境)外执行国际会议、科研合作、联合培养、海外实习等各类交流访问任务。现有在校国际学生人数1097人。 学校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坚强有力的党建工作引领一流大学建设,先后两次获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入选首批10所“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培育创建单位、首批10所“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首批10所“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和第二批教育融媒体建设试点单位,获批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 面向未来,东北大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遵循“教育英才”的办学宗旨,围绕办学目标和定位,坚定地走“创新型、特色化、开放式”发展道路,为建成“在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起引领作用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努力。
  • 学校简介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是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一所工科类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始建于1965年,前身是国家重点中专辽宁仪器仪表工业学校,2002年独立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现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全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数控技术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机械行业骨干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优秀职业院校、全国机械行业服务先进制造高水平骨干职业院校、国家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辽宁省高水平现代化高职院校、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院校建设项目学校。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体,机电类和仪器仪表类专业为特色,全日制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科研技术服务并重发展”的高职院校。现有浪头和仪表园两个校区,校园占地540亩,总建筑面积19.68万平方米。学院设有自动控制系、机械工程系、材料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华孚仪表学院、黄海汽车工程学院、北方黄金珠宝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等12个教学单位。现有智能控制技术、仪器仪表技术、装备制造技术、材料成型技术、互联网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汽车工程技术、珠宝加工、制造类服务业等9个专业群,35个招生专业(方向)。学院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开展专升本联合培养试点院校,与沈阳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及自动化三个专业开展本科层次联合培养。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406人,教职员工48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79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85.02%。拥有首批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首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服务先进制造专业领军教学团队1个,国家“双师”培训基地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职业院校省级教学名师8人、省级专业带头人9人、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5人、省“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省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拥有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层次人才1人,万层次人才38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担任教育部、机械等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7人。学院现有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518.92万元,拥有7个中央财政、12个省级财政重点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公共大型实训基地、10个创新型实训基地、179个校内实训室和135个高质量校外实训基地。近三年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共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200余项。其中荣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项40余项。学院有国家师资培训基地重点建设专业点4个,有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和各类国家考试站点4个,开设鉴定考试工种40个,年均开展职业技术培训与技能鉴定考试20000人次。设有1个大学科技园、4个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拥有12个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其中智能检测与控制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和装备服务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近三年开展技术服务项目300余项,相关技术服务到款额2300余万元;获得专利249件,其中发明专利17件,连续三年位列辽宁省高职院校榜首。学院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被辽宁省企业服务局、辽宁省中小企业联合会授予“辽宁省优秀服务机构”荣誉称号。学院与省内外2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基地,就业单位涵盖了航空工业沈飞公司、中国航发黎明公司、沈鼓集团公司、鞍钢集团公司、渤船集团公司、凌钢集团公司、华晨宝马公司、恒力石化公司、冰山集团公司、新松机器人公司、英特尔公司、一重集团公司、中信戴卡公司、吉利汽车集团公司等省内外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近三年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分别为98.11%、98.72%、98.05%,学院连续四年作为高职院校代表在全省就业工作专题会议上做典型交流发言。学院致力于走“区校企联动发展,产学研结合办学”的特色发展道路,先后与辽宁曙光汽车集团合作创办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与丹东中金投资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北方黄金珠宝学院,与丹东华孚集团合作创办华孚仪表学院,通过“政校企”合作共建区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丹东新区创新创业学院。学院牵头组建的辽宁仪器仪表职业教育集团,被省教育厅确立为我省首个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近年来,学院先后荣获“全国黄炎培优秀学校奖”“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平安校园”“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省先进团委”“省高校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A级学校”“省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