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西藏:普通高校招生提前单独录取普通本科批次录取顺利结束
2020-08-1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我区普通高校招生提前单独录取普通本科批次录取顺利结束。本批次共有13所院校参与录取,投放招生计划680名,截至8月19日,本批次共录取680人,其中文史类269人、理工类411人。

录取期间,考生和家长可按批次录取时间节点通过以下渠道了解、查询有关录取政策、录取结果等信息。

1.官网:西藏教育考试院网站

2.微信公众号“西藏微青年”

3.西藏电子政务服务网

4.电信声讯台:96833513

5.移动声讯台:12580

6.联通短信平台:10655899

7.考试院服务大厅电话:

0891-6314322

0891-6314277

0891-6650552

0891-6650716

8.各地市招办电话:

拉萨市招生办0891-6375594

日喀则市招生办0892-8832767

山南市招生办0893-7820599

林芝市招生办0894-5822294

昌都市招生办0895-4821068

那曲市招生办0896-3924570

阿里地区招生办0897-2821232

西藏民大招生办029-33755799

西格办招生办0979-8488012

9.举报监督电话

西藏教育考试院

0891-6335325

0891-6314399

驻厅纪检监察组

0891-6599817

0891-6599821

举报邮箱:xzpzyz@163.com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 西藏农牧学院是社会主义新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起点之一,溯源于1958年创建的西藏公学,196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1971年7月成立西藏民族学院迁校筹建处,当时农、牧、机电、财会等专业全部搬迁至林芝,1974年12月改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命名为西藏农牧学院,同时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2001年与西藏大学合并组建新西藏大学,2016年经教育部批准将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经过60余年的建设,学校已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模式,是西藏唯一一所集农工理管学科于一体、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农业院校。  学校位于素有“西藏江南”之称的西藏林芝市,校园占地面积1269.8亩,总建筑面积23.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56000万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0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60.4万册,电子图书140万种。设有22个正处级单位,其中教学科研单位9个:植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食品科学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公共教学部、成人教育部。  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720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0人、硕士研究生514人、本科生6631人、专科生46人;有成人教育学生1405人。学校现有教职工569人(含援藏干部9人、博士服务团成员1人),专任教师397人,生师比17.7:1。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171人,占43.1%;具有博士学位44人、硕士学位231人,占69.3%。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人,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区首席专家3人(藏猪、藏药材、生态学领域)。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6人、自治区学术技术带头人6人、校级重点学科带头人36人。  学校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自治区重点学科10个。现有作物学、林学、兽医学、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草学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农业、兽医、风景园林、能源动力、土木水利5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36个本科专业、21个专科专业,广泛涉及农、牧、林、水、电、生态、环境、食品、工程等领域,与全区经济建设紧密相关,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3个、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模式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4个、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20个,“新工科”建设项目7个、“新农科”建设项目5个、“新文科”建设项目2个。有农学、林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动物科学、草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园林、水利水电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6个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有教学科研实验室69个,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65个;国家级“西藏林芝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藏林芝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和“林芝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17个,生态环境部环境生态监测站2个(林芝站、阿里站)。建有自治区职业技能鉴定所、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西藏自治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西藏自治区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等多个基地。  学校于2020年获批西藏特色农牧资源研发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设置作物、藏猪、藏药材、食品加工4个科研方向,4个科研大团队联合攻关。“十三五”以来,有625个课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立项资助,到位经费22081万元,皆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高原生态领域,“特色农业”和“产学研结合”特征明显;成功申报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项、经费1089万元,国家自然基金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经费260万元,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岗位聘用人员项目2项、经费560万元;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4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2020年在《Science》上发表文章,实现了全区高校在国际最顶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  学校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主战场,实现科技成果多元转化。积极承担“林芝山地沟口藏猪生态养殖模式研究与集成示范”“隆子黑青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班戈县畜牧业综合发展关键技术研究”“西藏自治区核桃遗传资源调查编目”“西藏自治区中(藏)药资源普查”等项目。深度参与青稞增产、牦牛育肥、藏猪产业发展、藏药材驯化育种、藜麦推广、茶叶种植、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那曲植树、巨柏移植、中药栽培、牦牛常发传染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西藏青稞病虫害生态防控关键技术研究、畜禽疫病防治、特色林果资源利用、古树名木调查、高寒草地恢复等重点项目。为20余家企业长期提供技术支撑,与2家公司签订技术转让、配方及加工工艺许可使用合同。学校专家执笔起草了《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藏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林芝地区藏医药产业发展规划(2014—2030年度)》和《西藏自治区藏猪产业发展规划》。在各地市建立10余个科技示范基地。藏猪研究中心于2020年成功克隆出西藏第一例体细胞克隆藏猪,填补了西藏在这一科学领域的空白,将为西藏藏猪种质资源永久保存提供有力保障。“十三五”以来,学校承担“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培训、万名专家服务基层等各类培训80余班次,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383人次、农牧民7810人次。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五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竞赛、学科竞赛中获奖130余项,尤其是荣获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实现了西藏高校一等奖零的突破,在全国第一届华维杯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在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相关专业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两项,在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银奖一项,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专业技能大赛和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中各获二等奖一项。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密切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实行开放办学。中组部、教育部、团中央等单位以及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浙江大学、河海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大批援藏干部到校开展教育援藏工作,与中国农业大学、河海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多所内地高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研究生,多次承办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学术会议,有力推进了学校发展。  学校秉承“博学为农、精业兴藏”的校训和“爱国、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大力弘扬“老西藏精神”和学校“筹建精神”,坚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办学定位和“高原农业、高原生态、高原水电”三条主线,突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个政治标准,按照“爱西藏、爱专业、实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规格,努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迁校筹建以来,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了3万余名全日制专业技术人才,成为了西藏各级领导骨干、科研骨干、管理骨干的摇篮,涌现出了一批杰出校友代表。  我校将坚持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三农”,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不断提高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比较优势)、突出两大重点(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实现三大提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提升服务社会能力)、深化四项改革(以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为核心的内部管理改革,以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以岗位聘任与绩效考核为核心的人事分配改革,以‘和谐、绿色、高效、人本’为核心的保障体系改革)、促进五个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有限协作向开放协同转变;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转变;从均衡发展向扶优扶强转变)”的发展思路,着力提高办学水平,显著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区位优势稳固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努力建成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 办学定位   指导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实践立德树人的教育观;坚持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人才促发展、以学科显特色、以管理增效益的治校方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大力开展科技服务,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办学定位:立足高原,面向西藏,服务 “三农”。  办学使命:致力于西藏农牧业发展、高原生态文明传承、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支撑。  发展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将学院建设成为高原特色鲜明、优势学科一流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农牧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拓展研究生教育,适度发展继续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面向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拓展急需学科专业,面向高原区位优势稳固发展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农、工、理、管多学科协调发展。
  • 学校简介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其前身是1956年9月成立的西藏公安训练班。1957年7月至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迁到北京,在中央人民公安学院(现公安大学)内建立西藏班。1960年4月,中央人民公安学院西藏班迁回拉萨办学,称自治区公安学校。1965年3月改称西藏自治区政法干校。1973年6月改称西藏自治区公安局公安学校,1974年12月恢复西藏自治区政法干校,1978年5月又复称为西藏自治区公安局公安学校。1980年11月经自治区政府批准,易名为西藏自治区人民警察学校,隶属自治区公安厅,并正式开办学历教育。2003年4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改建为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同年9月8日挂牌并开始招生。   西藏警官高等专科学校为政法序列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副厅级建制,由西藏自治区公安厅主管。学校内设办公室、政工人事处(纪检监察室)、教务处、学生工作处、总务处、侦查系、治安管理系、警察管理系、法律系、基础部、培训部、科研所等12个副县级机构,总编制375人。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职教师68人。有在校生1318人,其中普通专科生880人,试点班289人、函授生149人。现有援藏教师10人。开设了警察管理、治安管理、侦查、国内安全保卫、交通管理工程、经济犯罪侦查、信息安全与网络监察、公安文秘8个专业。学制三年。   多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公安厅的正确领导和教育厅的大力指导下,通过学校党委一班人和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本着为公安教育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政治建校、从严治校,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勤恳敬业,积极开展学校的各项建设工作,使学校的管理、教学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和正规化。从1980年的中专教育到现在的大专教育,29年来培养了大批符合我区公安工作特点的实用型人才,为西藏公安战线培养输送了2600多名公安专业毕业生,培训轮训在职民警10000多人次,培训保安等1800多名。毕业生遍布全区各级公安机关,绝大多数已成为业务骨干,有的已走上处、局、科、所、队等领导岗位,在西藏公安工作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维护西藏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学校始终坚持“政治建校”,努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适应新时期警务工作需要的,在实战中能够确保做到“打得赢、说得过、追得上”,符合我区公安工作特点的新型人才。   为突出公安院校办学特色,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加实践课的开出率,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学校始终重视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痕迹检验室、模拟审讯室、尸体解剖室、刑事照相实验室、文件检验实验室、侦查实验室、多媒体语音室、微机室等。有85%的科目实现了多媒体教学。学校规划将继续大力加强实验室建设,重点建设好物证检验、法化、刑事照相等实验室,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把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成为西藏刑事科学技术和物证检验的重要基地。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曾被授予“全国文明礼貌月活动先进集体”和“全国公安战线文明单位”称号;荣获“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自治区文明学校”、“五四红旗团委”、“取缔‘冲拉亚岁’先进集体”、“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称号;在全区大型安全保卫活动中更是多次获得嘉奖。尤其是2008年以来,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维稳执勤及反分裂斗争中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用自己的执著和勇敢树立了人民警察和预备警官的良好形象,圆满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各项工作任务,为维护西藏社会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今后的发展和建设中,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全区公安工作为核心,以培养公安实用型专门人才为重点,科学构建学科专业、实验、训练体系,大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队伍建设与管理,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为构建和谐西藏、平安西藏、小康西藏再立新功。
  • 西藏藏医药大学拉萨市城关区
    学校简介西藏藏医药大学是一所医教研于一体的民族传统医药高等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唯一单独设置的藏医药高等学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藏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单位,教育部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单位和藏医药优势学科继续教育基地,教育部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的“藏医药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学校现任党委书记鞠明兵,校长米玛。西藏藏医药大学始建于1989年9月,前身是西藏藏医学院。2018年更名为西藏藏医药大学。学校现有藏医学博士一级学科授予单位和授权点1个,是中医学(藏医)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单位,西藏自治区藏医药事业发展“四个一流”之一流西藏藏医药大学建设单位,2019年作为总理工程投资10亿元的新校区正在建设当中,新校区占地500亩。西藏藏医药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发展藏医药学高等教育,率先开启了中国藏医药学现代高等教育的先河,构建起了藏医学、藏药学两个特色学科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藏医学、藏药学本科教材、《藏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建成6个省部级及以上基地平台,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藏医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建校33年来,为国家培养了7000余名政治合格、业务精湛、勤于创新、勇于奉献的藏医药专业人才,并禀承圣贤雄风,成就藏医气韵,形成了“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人文品质。学校现有在校生2063人,其中研究生273人。现有在编在岗教职工275人,其中专兼职教师及各类专技人员209人,管理人员45人,工勤人员21人。现任专兼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达到36%,硕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8%,其中中青年教师比例达到84.7%。学校现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南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5所对口支援高校援藏干部8人。学校有30多年培养藏医药学本科经验,有20多年独立培养藏医学硕士研究生经验。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中医学-藏医)、2个学术硕士学位点(中医学-藏医、中药学-藏药)、1个(专业硕士学位点中医学-藏医)以及1个藏医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藏医学、藏药学、护理学、市场营销、中(藏)西医结合、中(藏)药制药6个本科专业,1个中医药类高职专科专业以及各级各类函授学历教育。学校目前拥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1名,岐黄学者1名,全国中医药教学名师1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6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1名,万人计划国家教学名师1名,973项目科学家3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6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师德标兵 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国中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国家教学名师1名,全国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名,国家和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8名,西藏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名,自治区学术带头人4名,自治区名藏医3名,自治区教学名师2名,自治区“四有”好老师1名,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西藏藏医药大学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优势资源,先后建成藏医药基础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藏医药与高原生物科技部重点实验室、传统藏药炮制及质量控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实验室、藏医药防治糖尿病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共建基地、藏医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形成了藏医药九大研究领域,初步建成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学科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2个,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培育学科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单位1个,在医教研领域逐步取得了相关成果。在学校发展的新时期,5所对口支援高校明确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和产业开发、实验室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援助,全力支持一流藏医药大学建设。学校培育建设自治区精品课程8门、校级精品课程10门。主编和参与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26部,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主编《21世纪藏药本科教育规划教材》10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全国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2部,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主编21世纪藏医本科教育规划教材课程教学大纲1部,获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近两年获得互联网+大学生就业创业全国比赛铜奖1项,西藏赛区金奖1项,铜奖2项。学校先后承担“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藏自治区科技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十三五”期间,学校组织申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西藏自治区科技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承担国家级项目总数17项,总批准经费为929.90万元;省级(自治区级)项目总数为190项,总批准经费为4456.00万元;校级科研项目总数为62项,总批准经费为137.35万元;合计项目为269项,总批准经费为5523.25万元。2018年以来,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奖励共1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和藏文专著类一、二等、三等奖共6项,自治区科技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学校现有直属附属医院1家,非直属附属医院4家,教学医院5家、实习医院12家、教学药厂2家、实习药厂1家。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多次派遣专家赴美国、英国、南非、巴西、日本等30个国家访问讲学,先后为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讲授藏医药学,向世界展示博大精深的藏医药学,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推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始终坚持以藏医药专业和学科建设作为推动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完善“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融为一体,着力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创新教育,走内涵发展、特色强校的跨越式发展之路,践行“质量立校”的发展理念,全力提升学生的传承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现在绝大多数毕业生已成为推动全国藏医药事业发展的骨干。如今,步入西藏藏医药大学如同走进藏医药文化发展的历史长廊,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博大精深的浩瀚典籍、科学规范的炮制工艺、堪称瑰宝的天然药品标本历历在目,充分展现着藏民族特有的文化底蕴、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诠释着藏医药学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深厚哲学思想。面向未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重点,以社会服务为依托,以藏医药文化传承为载体,医教研协调发展为办学思路,以“秉承传统、开拓创新”为办学理念,聚焦一流藏医药大学建设目标,拓展相关学科建设群。立足西藏,服务全国,面向世界,为人类健康、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
  • 西藏大学拉萨市城关区
    学校简介西藏大学是西藏自治区所属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3年列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合建高校。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1年进藏部队创办的藏文干部训练班,历经西藏军区干部学校、西藏地方干部学校、西藏行政干部学校等发展阶段。1965年、1975年,为满足百万翻身农奴学习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需要,学校又历经西藏师范学校、西藏师范学院发展阶段,开创了西藏师范教育的先河。为适应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经教育部批准,1985年7月学校正式更名为西藏大学。1999年以来,西藏自治区艺术学校、西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医疗系、西藏自治区财经学校、西藏农牧学院先后并入西藏大学,步入了创办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综合性大学的新阶段。2016年,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单独设置为西藏农牧学院。学校有纳金校区、河坝林校区、罗布林卡医学院校区和罗布林卡财经学院校区四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400余亩,建筑面积达46.92万平方米,教育城校区正在规划建设中。现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艺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与外语学院、政法学院、教育学院、财经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家开放大学西藏分部、继续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留学生部)15个学院(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75亿元。图书总藏量 144.4万册,收藏了 1000 多年前吐蕃时期藏文写本“菩日文献”,其中,十世纪写本《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两万五千颂》分别入选第三批、第五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菩日文献”精选影印本》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列入改革开放 40 周年重要成果。电子图书54万余种。学校在编在职教职工1151人,其中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836人。专任教师和其他师资中具有高级职称367人,占43.9%;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614人,占73.4%。目前,有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人次,其中,教育部CJ学者9人,中组部QR计划4人、WR计划5人,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人事部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和模范教师6人。学校有各类在校生2.4万人,其中普通本专科学生10345人,博士研究生233人,硕士研究生1925人,各类成人学生1.1万余人。学校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生态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生态学、中国语言文学(藏语言文学)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4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生态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有53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法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美术学、经济学、物理学、环境科学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2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学英语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2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门课程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人力资源管理》2门国家精品课程,自治区精品课程20门,藏语言文学、计算机及藏文信息技术专业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与应用数学、临床医学、音乐学、美术学4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信息技术实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自治区特色专业5个。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3名。近年来,获得《整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 培养“靠得住”的高素质人才》和《计算机及藏文信息处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0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承担国家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1项,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项,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项目5项,自治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4个,自治区级教改项目61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51项,自治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879项。学校拥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和自治区共建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重要科研平台。有2个教育部野外观测站——那曲麦地卡湿地生态站、波密地质灾害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个“区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信息化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1个自治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西藏大学经济文化研究中心,3个自治区级协同发展中心——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西藏信息化协同创新中心、环喜马拉雅人类活动与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4个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实验室、自然语言处理实验室、现代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宇宙线开放实验室,1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3个自治区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团队——西藏经济研究科研创新团队、藏族历史文化研究科研创新团队、高原生物多样性研究科研创新团队,2个省部级工程研究中心——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年来,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80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及重点项目5项,科技部重点研发专项3项,科研经费达3亿多元。获得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9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1项,国家互联网发展基金会“网络安全突出贡献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3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7项,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9项,自治区科学技术奖13项。教育部先后组建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吉林大学等11所高校为成员的对口支援团队,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支援与合作共建,为学校建设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学校高度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挪威、日本、美国、意大利、德国、尼泊尔、法国等国家和港澳台地区的十几所高校以及国内多所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合作关系。办学七十年来,学校已探索出一条在特殊高原边疆民族地区兴办现代高等教育的成功之路,累计培养8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西藏和西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智力支撑,成为西藏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高层次决策咨询和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对外开放与交流的重要窗口。展望未来,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大学办好,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具有很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的殷殷重托和习近平总书记给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扬“老西藏精神”,坚守“办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理念,抢抓部区合建及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重大历史机遇,立足西藏,面向全国,凝练“高原科学与技术”“民族优秀文化”两大特色学科领域,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办学宗旨,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开放办学、持续发展”办学思路,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与水平,努力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力争尽早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突出、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为谱写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西藏篇章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坐落于拉萨市城关区蔡公堂街道白定村2组301号,是西藏自治区唯一一所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师范院校,也是拉萨市唯一一所高校,学校前身为拉萨市文教局1964年创办的“师训班”。1975年8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拉萨市师范学校。2006年2月14日,经国家高校设置委员会批准,升格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学校新校区占地612.5亩,按照“现代化、特色化、网络化、园林化的教学型本科师范学院”标准规划,于2020年10月实现全部搬迁。 学校下设15个二级机构,其中管理部门6个,教学系部7个,教学辅助单位2个。教职员工286人,其中专任教师23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0人,副教授54人,讲师88人;硕士112人,博士10人;自治区高校教学名师1人,自治区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2个。在校生规模达4640人。师生员工中,共有藏、汉、蒙、回等13个民族。 学校秉承“求实”校训,在“爱国兴藏、团结奋进、尚德修身、教书育人”的师专精神激励下,全面贯彻“体现西藏特色,突出办学主业”办学理念,全面实施“党建统校、特色立校、质量兴校、人才强校、民主治校、开放活校”六大战略,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强化细节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管理,深化科研意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优化育人环境,人才培养工作水平逐年提高。形成了以师范教育为主、成人继续教育共同发展,以专科教育为主、本科教育尝试发展的办学格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育祖国栋梁 建民族精品”的理念,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学校建成了初等教育等专业或专业方向26个,其中教育部、财政部“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专业2个,自治区级特色专业2个,自治区级教育改革试点专业3个,自治区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5门。在研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4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在学校发展中,得到对口援藏省市北京市、江苏省和对口支援高校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的大力支持与无私援助,显著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建校45年来,学校共培养各类人才4万余名。特别是2006年改制升格以来,学校为西藏基础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30000名“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各类应用型人才。经统计,全区小学幼儿师资的52.74%由拉萨师范培养,50.14%的小学幼儿园中层以上干部由拉萨师范培养,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宋玉刚、全国名校长布尼玛、世界海拔最高(海拔5573米)的浪卡子县普玛江塘小学唯一女教师嘎玛德庆等都毕业于拉萨师专。 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等多项荣誉称号,涌现出国家级先进个人10名、省部级先进个人30余名、地市级先进个人200余名。 目前,拉萨师专正积极筹备升办本科院校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合理明确了学校发展定位,切实突显办学特色和办学主业,逐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科研水平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全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为开启拉萨师专本科办学的新引擎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