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江苏:文理科分段成绩表发布 最密集分数段的考生填志愿尤其要注意
2013-07-26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今天,江苏高招第二阶段的志愿填报工作正式开始。考生在此阶段可填报文理科类本三院校、高职(专科)统招批次,以及体育类、艺术类高职(专科)院校志愿。昨天,考试院公布了考生分段成绩统计情况,供考生参考。

  在考试院公布的分段成绩表中,记者看到,前阶段未被录取的高分考生数量不少,其中,文科总分在300分以上的,选测等级在BC及以上的人数为2485人,等级CC及以上的为2890人。在理科考生中,总分在340分以上选测等级在BC及以上的有163人,BC及以上的有70人。其中,385分及以上的考生有2人。

  本阶段在志愿填报资格线之上的考生中,文科选测成绩BC及以上的为47784人,等级CC及以上的为76151人。理科考生中,选测等级BC及以上的为72445人,CC及以上的为134012人。

  对于欲报考本三院校的考生而言,最激烈的竞争将产生在本二线附近。记者看到,文科在本二线之下,从299分往下各个区间范围内的考生数量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其中,290到294分之间人数最密集,选测科目BC及以上的考生数量达到了4993人,一分之差平均分布考生1248人。选测科目在CC及以上的人数达到了5367人。理科本二线之下,305到309分数区间的人数最密集,选测成绩BC及以上的达到了21723人,一分之差分布考生达5430人。选测等级CC及以上的达到了27246人。(记者刘浩浩)

热门院校

  •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市栖霞区
    学校简介南京师范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学校的主源可追溯到1902年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该学堂是中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后历经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其另一源头为1888年创办的汇文书院,后发展为金陵大学,1951年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曾称金陵女子大学)合并,成立公立金陵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在原南京大学、公立金陵大学等有关院系的基础上组建南京师范学院,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大学校址。1984年改办成南京师范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高校行列。2000年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并入。2015年成为江苏省与教育部共建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建“双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目前,学校正在着力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百年老校,名家大师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李瑞清、江谦、柳诒徵、郭秉文、李叔同、张士一、陶行知、陈鹤琴、吴贻芳、孟宪承、杨贤江、徐悲鸿、高觉敷、罗家伦、潘玉良、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诸多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曾在此主政或执教。目前更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此潜心耕耘,著书立说,培育后学。经过一代又一代南师人薪火相继、身教言传,历史性地生成了“严谨朴实”的学术品格,育就了“以人为本”的厚生传统,砥砺出“团结奋进”的拼搏意识,塑造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学校以“正德厚生、笃学敏行”为校训,形成了“严谨、朴实、奋发、奉献”的优良校风。 南京师范大学拥有仙林、随园、紫金三个校区,随园校区有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之美誉。学校占地面积2179633平方米,现有校舍总建筑面积932076.19平方米。设有二级学院28个、独立学院2个。学校共有在职教职工3271人,专任教师2170人,专任教师中正高级职称654人,副高级职称748人;中科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1名,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3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A类特聘专家4名、青年人才4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领军人才7名、青年拔尖人才4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7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5人,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0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5人,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领军人才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2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共有在校普通本科生18723人,在校研究生13448人(其中学术型7329人,专业型6119人;博士研究生1570人,硕士研究生11878人)。成人高等教育在籍生10795人。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总建筑面积39705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总量385.93万册,电子数据库166个。校园内有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充分发挥学科建设的龙头作用,目前拥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地理学)、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4个,“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9个,马克思主义学院入选全国第三批重点马院。2011年成立研究生院。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专业(不含一级学科覆盖)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1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25个,2020年本科招生专业(类)49个,共涵盖74个专业,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2个。学科已涉及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医、管、艺等门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获评A等级;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美术学获评A-等级,工程学、化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材料科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数学、社会科学总论、计算机科学等10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 南京师范大学不断推进“厚生育才”战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拥有国家精品课程13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5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4门、国家线下一流课程3门、国家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门、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2个、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门、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3门、全国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示范课程1门,教育部“马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11门,国家特色专业8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十二五”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21本(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3项,基础教育类13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3项,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3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3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教育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个,教育部高素质复合型硕士层次高中教师培养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4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国家理科基础学科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各1个。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被教育部评为优秀;学生在“挑战杯”等全国竞赛中多次获得特等奖或一等奖,4篇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师范大学积极实施“顶天立地”战略,科研成果追求原创,力攀高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公安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妇联妇女/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全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研究基地、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基地、江苏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各1个。共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7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5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3项;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6篇,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第一单位),13部专著入选“国家哲学社科成果文库”,科研成果入选2008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我校教师主持、历时8年修订的点校本《史记》,入选《光明日报》“2013十大文化亮点”和《中华读书报》“2013十大文化事件”。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协同创新,主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贡献。拥有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4个、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3个、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含培育点)8个、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1个、江苏高校国际问题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3个、江苏首批新型重点高端智库1个、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研究中心1个、江苏省老年学研究基地1个、江苏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开放实验室1个,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9个,江苏省工程实验室7个,江苏省渔业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公共服务平台3个。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机构,并通过大学科技园、文创园、地方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以及在地方建设的一批卓有成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领域。鼓励教师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积极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一贯重视与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学校是改革开放以后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大学,是国家设立的来华留学示范基地、对外汉语教学基地、首批华文教育基地和港澳台地区幼儿教育培训基地;设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南京基地、法国文化研究中心及南京法语培训中心、意大利文化研究中心等国际性研究和教学组织。曾先后在全球开设5家海外孔子学院。与美国、英国等多所大学举办中外合作办学及联合培养项目21个,设有学生海外学习项目154个。与世界上43个国家和地区的235所大学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近年来聘请外国专家400余人,其中长期外国专家80余人;入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引智计划”)。每年在校国际学生千余名。 南京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求卓越,不断优化现代大学制度,整体推进学校事业发展。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厂(校)务公开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全国高校节能工作先进单位” 和“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首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研究生优秀招生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高校”“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先进学校”“江苏省留学回国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称号。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全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开放融合、高原造峰、特色发展战略,统筹内涵式、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四条路径,实施人才集聚、资源汇聚、治理优化三大战略举措,坚持高质量发展与“双一流”建设双轮驱动,全面建设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地 址:中国南京市文苑路1号 邮政编码:210023 联系电话: (86) 25-85898966 传 真: (86) 25-85898223 E-mail:xzmail@njnu.edu.cn
  • 学校简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始建于1999年,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社会力量创办的独立学院。学校快速发展,卓越进步,在全国民办高校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成为中国成长较快、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民办大学。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40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近千亩,建筑总面积30余万平方米,下设7个学院和基础教学部,开设33个本科专业(含方向),涉及工、管、经、文、艺五个学科门类,拥有学术交流中心、科研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艺术中心及现代化运动场等教学生活设施。智能化图书馆能同时容纳6000人阅读和学习。学校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体系中准确定位,坚定走“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之路,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的256所大学,开通“本硕直通”和“微留学”等项目,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中国情怀、世界眼光的未来新型高端人才。学校长期致力于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大力开展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多项全国高级别大赛中接连取得突破,获奖人数和奖项等级位居全国同类院校前列。近五年来,获国家级奖1123项,其中一等奖386项;获省部级奖2165项。2019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获一等奖2项,在江苏省100多所大学中排名第四。学校与国际接轨的办学理念、与行业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办学实践、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以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丰硕成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新生报到率多年保持在97%以上,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98%,考研率和出国深造率在全国民办高校中名列前茅。荣获全国“首届中国创新榜样”、”江苏省“5A级社会组织”、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同时,被腾讯、网易、新华、新浪四大中国影响力媒体机构评选为“社会影响力独立学院”、“最受欢迎独立学院”、“品牌实力独立学院”和“综合实力独立学院”。面向未来,学校将秉持“修学储能、经世致用”的校训,贯彻“文化引领、创新驱动、内涵发展、开放办学”的发展理念,着力培养“有事业抱负、有敬业精神、有专业品质、有职业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早日建成“有特色、高水平、应用型”的科技大学而不懈奋斗!住宿条件:住宿费:1500元/生·学年(视具体住宿条件确定)。奖助学金:学校设有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用以奖励在校优秀学生和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官方网站链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官网:http://jc.nuaa.edu.cn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招生网址:http://jc.nuaa.edu.cn/jczs招生处联系方式:400-8288123 025-87190011 025-87190800 025-87197920 025-87192992
  • 扬州市职业大学扬州市广陵区
    学校简介扬州市职业大学是一所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由扬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全日制综合性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培育单位。学校坐落于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历史文化名城扬州,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06年创办的晚清新式学堂,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先后与扬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扬州教育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等17所学校和1个研究所合并办学。百年树人,薪火相传;百载耕耘,桃李芬芳。学校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知行合一”的校训,坚守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在长期办学过程中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程顺和、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周文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来喜、高毅进、文学评论家王干、书法篆刻家朱天曙、江苏汇金集团董事长朱明亮、牧羊集团董事长范天铭、扬建集团董事长曹德荣、华建集团总经理宗有农等。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踵事增华、踔厉奋发。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言传身教下,学校形成了厚德、爱生、博学、敬业的优良教风,一大批优秀教师牢记使命,深耕讲堂,致力于培养明理尊师、勤学进取、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环境优美、办学条件完善。学校总占地1,500余亩,全日制在校生近1.6万余人,成人业余和开放教育在校生1.6万余人,设有22个教学单位。校舍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高达45%,被誉为“公园式大学”。现有实验实训室317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3亿元。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175.46万册,电子图书240万册(本地镜像96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600多种。智慧校园集教学资源库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OA办公系统、校内生活App平台等于一体。学校坚持“人才强校”,师资队伍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266人,专任教师1100人,其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869人,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83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421人。有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二层次培养对象1人、三层次培养对象28人,扬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个、优秀教学团队3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1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9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占85%以上。学校专业众多、科类齐全。开设有农林牧渔、资源环境与安全、能源动力与材料、土木建筑、装备制造、生物与化工、轻工纺织、食品药品与粮食、交通运输、电子信息、医药卫生、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新闻传播、教育与体育、公共管理与服务17个大类,68个专业。学校坚持“质量立校”,教育教学成果丰硕。现有国家级骨干专业5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专业4个;省级品牌专业1个,省级高水平骨干专业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6个,省级特色专业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3个;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2个,生产性实训基地7个;国家在线开放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出版教材、编写讲义353部(种),其中国家规划教材13部,省级精品教材12部,省重点教材13本;荣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获得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278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各类知识竞赛、职业技能竞赛获奖432项。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99%以上。学校坚持“科技兴校”,科研服务能力强劲。建有教育部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研发中心7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个,江苏省科技企业孵化器、江苏省众创空间各1个,市级工程研发中心12个,扬州市创业孵化基地1个,建成扬州市智能制造先进技术示范中心、石柱山康养城附属医院、省服装设计与贸易产业链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省国土资源勘测与环境保护实训平台、金方圆培训学院等产教深度融合平台(中心),积极参与“双创示范”工作,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双创工作获得扬州市产业科创名城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五年来,开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项目680余项;主持或参与市级及市级以上科研项目28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6项;获得各级各类科研奖励330多项,其中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1项;共发表论文2600多篇,其中SCI、EI、ISTP收录和中文核心期刊300多篇;国家专利68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23项;组织学术报告200多场次。学校坚持“开放办校”,国际交流日益广阔。近年来,与美国、加拿大、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40余所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是“江苏美国高职教育合作联盟”、“江苏高职院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成员单位;积极引进境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美国、英国高校合作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3个;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号召,与东盟国家、葡语系国家、非盟国家、中亚、南亚国家的教育部门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留学生项目,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服务,为扬州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培养本土化人才。每年选派优秀师生赴海外研修、交流,实施国际教育合作高质量发展。德馨满园,匠心铸校。学校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高校、江苏省教育人才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国际交流先进高校、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园林式校园、江苏省大学生军训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文明食堂和国家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和江苏省高等学校后勤行业先进集体等多项称号。新思想启迪新动力,新时代创造新发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总体目标: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以党建工作为统领,以立德树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全面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在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水平、科技服务地方能力、综合管理效能等方面再上新台阶,力争在办学层次提升上取得新突破,为谱写新时代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 学校简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是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报教育部备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举办的高职(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校。2004年由无锡市干部学校、江南学院旅游经贸分院、无锡市职工大学、无锡市轻工职工大学和无锡市城建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2013年,又与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合并办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1年成立的江苏官立第三师范学堂。学校历经百十年发展,培养了荣毅仁、薛暮桥、吴冠中、胡福明等众多中华英才。学校现占地面积822.38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0882余人,教职工733人。学校构建与地方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设有师范学院、贸易金融学院、会计学院、旅游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传媒与艺术设计学院、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影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干部培训与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基础课部、体育部等15个教学院(部)。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照《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章程》办学,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学校以“弘毅”为校训,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生命线,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要求,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提升办学水平,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学校坚持特色立校,围绕无锡“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不断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构建与无锡产业发展紧密契合的专业体系。开设高职(专科)专业52个,物流管理(快递方向)、酒店管理2个专业是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示范专业点,酒店管理专业群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专业群,计算机应用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2个专业是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高水平骨干专业,酒店管理、建筑工程技术2个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旅游、物联网工程技术2个专业群是江苏省重点建设专业群,酒店管理专业是江苏省品牌专业,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04人,博士35人,正高26人,专任教师硕士及以上达76.79%,高级职称达39.89%。现有省教学名师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7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3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6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6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3人,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1个,省产业教授3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4人。学校积极实施“百名教师出国(境)计划”、企业研修计划。教师获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技能大赛奖项30余项(教务),1名教师受邀担任央视《法律讲堂》主讲嘉宾。学校坚持质量兴校,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013年顺利通过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2014年成为省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单位,2016年起与常州工学院、无锡太湖学院等“3+2”分段联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学校是国家邮政局认定的“全国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江苏省邮政管理局认定的“江苏省邮政行业人才培养基地”。近年来,学校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探索,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学生在全国和省、市职业技能大赛上获奖550多项。学校建有无锡职教园大学生创业园,与惠山区共建惠山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学院,获批无锡市首批市级退役军人职业技能培训承训机构,学生获首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获一等奖,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金奖,连续两年获全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学校与美国、澳大利亚、韩国、泰国、中国台湾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32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百余名学生赴海外交流、交换,考取国际通用资格证书。学校坚持文化活校,深化文化传承,树立与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辅相成的校园文化品牌。建有江苏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校外研究基地(江南饮食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以及紫砂馆、泥人馆、书画篆刻艺术馆、敦煌艺术馆、楚默学术馆、翟万益学术馆等文化育人基地;举办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读书节等特色文化活动,学生在江苏省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江苏省紫金合唱节”二等奖,成功创建省级大学生艺术团。学校高度重视体育育人功能,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有龙舟、射击等高水平运动队,学生荣获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金牌、U18女子气步枪三种姿势亚军,中国(无锡)青少年啦啦操一等奖。学校坚持服务荣校,积极投身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样板和无锡打造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城市建设。建有全省高职院校首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以及“无锡市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无锡城市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无锡市锡师培训中心”等教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获批“无锡市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荣获“江苏省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先进单位”“无锡市职业技能鉴定先进单位”。建有校内实训室112个,校外实习基地121家。开设了多个订单培养班,与无锡淘宝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共建实体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与无锡艾迪花园酒店等单位共建“企中校”,与中融华诚工程科技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共建“产业学院”,与无锡师范附属小学、市实验幼儿园等40余所学校共建教研培合作基地。牵头成立全国数字影视职业教育集团、江苏省邮政行业职业教育集团、无锡市建设职业教育集团、无锡市学前教育协同发展联盟,无锡市建设职教集团荣获“无锡市骨干职教集团”。学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认定的“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授予“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荣获“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无锡市职业院校促进产业发展贡献突出单位”。学校坚持环境美校,倾力打造融江南园林风格的现代化生态校园,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728万元,馆藏纸质图书89万册。初步建成“智慧校园”。建有20个学生公寓组团以及体育场(2个)、体育馆(2个)、图书馆(2个)、游泳馆、学生活动中心、心理健康中心、劳动教育基地、报告厅等文体场馆。学校被评为“江苏省公共机构节能示范单位”“江苏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优秀单位”“江苏省红十字示范学校”。近年来,学校办学成绩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名列“武书连2021中国高职高专综合实力排行榜”(1315所)第187名。荣获“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等多项荣誉。展望未来,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凝心聚力、赶追超越,为创建特色鲜明、体制创新、服务卓越的地方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 苏州科技大学苏州市虎丘区
    学校简介苏州科技大学由原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苏州铁道师范学院合并组建而成,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17年成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共建高校,同年获批江苏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拥有石湖、江枫、天平三个校区,主校区石湖校区毗邻石湖水,坐拥上方山,环境优美,风景迤逦。校园占地面积2300亩,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9000余人,研究生2800余人,国际硕士研究生100余人。 学校拥有1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工程学”和“化学”学科跻身ESI前1%;6个学科入选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6个学科入选“十四五”省重点学科。64个本科专业中,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8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400余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600余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设计大师等一批名家名师;国家“杰青”获得者、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奖优秀奖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国家级人才工程入选者50余人;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在内的各类省级人才工程入选者400余人;省“双创团队”在内的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1支。 学校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包括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一等奖在内的省级教学成果奖40余项。获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现有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中心1个。近五年,学生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特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特等奖提名、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国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等奖项4700余项。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各类毕业生。 学校现有包括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重点实验室、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近五年,共承担科研项目20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近260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项40余项;学术论文被SCI等三大检索收录5100余篇,专利1100余项。 学校先后编制200余个小城镇规划,完成苏浙皖地区1000余个乡村规划。参与大量地方环保政策的制定、企业环境污染治理与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配合省市263行动计划,参与完成长三角场地的风险评估和修复等项目百余项,与佛山市南海区合作共建苏科大环境研究院,进行跨域技术输出,为珠三角探索行之有效的污染防治长效机制。苏州乡村振兴研究院起草完成我国首个农业农村现代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院全面服务支撑全国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发展智库获批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入选苏州市首批新型智库,并成为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8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学校2015年成为全国首批承担援外硕士学历学位教育项目高校。获批省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项目3个,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立项建设重点项目1项,获批省“十四五”首批高校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重点平台建设项目1项,入选“江苏-韩国高校合作联盟”和省“高校国际中文教育工作联盟”。 学校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江苏省共青团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多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招生单位、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当前,学校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的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发展,提升办学实力,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品质卓越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