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陕西: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外语口语考试考试说明
2019-05-29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一、考试性质

外语口试是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组成部分。考试成绩是高等学校外语及其他对外语口语有要求的专业招生录取的参考依据。考试目的是测试考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和水平,重点测试考生口语表达和外语朗读的能力。考试对象为 2019年报考外语专业及其他要求外语口试专业的考生。

二、考试目标

(一)能用清晰正确的语音、语调,正常的语速朗读中等难度的外语短文。

(二)能用外语正确、流利地回答问题,提出请求,提供解释,表明态度。

(三)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对熟悉的话题用外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口试语种

口试语种分为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语种,考生所考语种以其在高考报名时选择的语种为准。

四、口试形式

考生进入考场,根据试题上的内容开始朗读和回答提问。口试形式为两位口试教师测试一名考生。口试教师与考生对面相坐,使用外语交流。考试时间为3-5分钟。

五、试题结构

题号题型题量分值答题时间
Part One短文朗读1301分钟
Part Two情景应答2301—2分钟
Part Three话题表达1401—2分钟

第一部分为短文朗读。本部分测试考生的语音、语调和语流等语音知识和应用能力。要求考生在1分钟之内,以正常的语速朗读短文。

第二部分为情景应答。本部分测试考生根据特定情景理解问题、快速反应并用外语回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针对所给情景在规定的1—2分钟内进行应答。语言的使用总体上能与语境、功能和目的相适应。要求语言表达正确、连贯、流畅。

第三部分为话题表达。本部分测试考生语篇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考生在1—2分钟内针对所给话题讲述自己的观点。要求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规范。

六、口试成绩

满分100分。

热门院校

  • 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市未央区
    学校简介西安工业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的军工配套项目,具有鲜明的军工特色,是兵器行业部署在西北地区唯一的本科院校。65年来,学校践行“敦德励学,知行相长”的校训,弘扬“忠诚进取,精工博艺”的校风,注重学生军工品格的锤炼,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区域经济和国防工业输送了14万余名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现有教职员工1900余人,全日制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2800余人,本科生约1.8万余人。学校现有15个教学单位,有“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机械工程”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1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学校有56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等8个学科门类。目前,学校有5个学科获批国家国防特色学科,1个学科入选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7个学科列入省级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项目。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有5个学科上榜,上榜学科数位于省属高水平大学前列。学校6个专业列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训计划”。6个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2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学校有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一流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2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4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门。学校有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8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6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省级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个。学校2009年和2014年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近10年,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6项)。2012年成为“陕西省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改革试点院校”,2016年成为“陕西省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陕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017年成为“陕西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成为陕西省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等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国家级奖项,成绩优异。长期以来学校注重平台和团队建设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学校现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其他省部级研究基地23个。2019年获批共建“轻合金新材料校企联合研究中心”是我校首个“四主体一联合”校企合作共建省级研究中心。拥有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2个、陕西省高校青年创新团队4个,在光学先进制造、特种加工、高性能轻质合金新材料、兵器测试与控制技术等学科具有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学校目前承担着科技部、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社科规划办公室、军委科技委、装备发展部、军兵种装备部、国家国防科工局及省市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项目千余项。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成果在国家国防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至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40余项。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结合,2017年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列入西安全面创新改革高校试点单位,2019年获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20人;有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2人;现有国家级人才13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省级人才19人,其中陕西省“三秦学者”岗位特聘教授1人;陕西省“特支计划”教学名师项目入选者2人,陕西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2人;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人。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人、省青年科技新星9人、省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3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5个,省级教学名师19人。“十二五”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11年,学校成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2012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2013年,学校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获批成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设站单位。2015年,学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共建。2017年,实现陕西省人民政府与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2018年,入选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获批6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优势学科、专业、团队和平台 科研及教学成果: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获奖33项5个国家国防特色学科:光电成像技术、军工制造及其自动化、军用关键材料、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武器系统与工程。1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机械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会计学、产品设计。6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软件工程、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9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测控技术与仪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金属材料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双语教学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双语课。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创新创业学、电工电子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机械设计基础、光电仪器设计、书法创作实践。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精密与超精密加工及测量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新型网络与检测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光学先进制造与光电检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西安工业大学-陕西北方动力有限责任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金属材料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机械电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对抗技术、会计学、产品设计、汉语言文学、测控技术与仪器、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书法学、工业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通信工程、材料化学。9个省级特色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自动化、光电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汉语言文学。17门省级一流课程:创新创业学、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材料研究方法、行书教程、超空泡射弹水下试验测试虚拟仿真实验、齿轮智造虚拟工厂仿真实验、火炮基本运动机构创新设计与测试虚拟仿真实验、涉危化品实验关键单元操作规范的虚拟仿真、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基础、中外城市建设史、创新工程实践、机械设计基础、光电仪器设计、中国现当代文学、书法创作实践。21门省级精品课程:光学零件工艺、材料科学基础、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工科电路分析、物理光学、工程力学、机电系统设计、软件工程、光学零件工艺学、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市场营销、工程测试技术、书法、仪器制造工艺学、大学物理、数字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材料加工基础、信号与系统、机械制造工程学。25个省级教学团队:光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金属材料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电工电子教学实验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书法专业教学团队、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团队、工科数学教学团队、机械电子教学团队、材料物理专业教学团队、软件工程专业教学团队、机械设计系列课程教学团队、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信息对抗技术教学团队、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团队、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教学团队、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大学物理教学团队、产品设计专业教学团队、大学英语教学团队、材料化学专业教学团队、软件设计类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 学校简介陕西艺术职业学院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艺术院校,是西北地区第一所省属公办艺术类高职院校,也是全国唯一一所开展秦腔人才学历教育的高校。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前身是享有盛誉的陕西省艺术学校、陕西省电影电视学校和陕西省电影公司。学院创办于1952年,其历史可追溯到1938年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建校以来,学院的发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陕西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秦腔专业师生多次赴北京中南海汇报演出,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习仲勋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2010年成立以来,时任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胡和平多次批示要求“办好这所大学”。2018年9月5日,时任陕西省省长刘国中对学院新校区建设做出重要批示。2019年9月9日,副省长方光华听取学院工作汇报。2020年11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汪永清莅临学院视察高素质创新型师资队伍建设。学院现设戏曲系、影视系、舞蹈系、音乐系、美术系、学前教育与文化管理系、流行音乐系、基础教学部和思政部等9个教学单位;设有戏曲表演、舞蹈表演、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戏剧影视表演、影视多媒体技术、播音与主持、影视动画、摄影摄像技术、书画艺术、音乐表演、现代流行音乐、视觉传播设计与制作、环境艺术设计、工艺美术品设计、学前教育等21个大专专业,6个五年一贯制专业和6个中专专业。“戏曲表演”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建设项目,也是全国高等艺术职业院校骨干专业。音乐表演、舞蹈表演、学前教育专业是省级一流专业培育项目。音乐表演、舞蹈表演、戏曲表演三个专业被列为全国表演艺术生产性实训基地;广播影视节目制作、影视多媒体技术、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动画四个专业被列为全国广播影视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2013年,与中国戏曲学院联合开办了戏曲秦腔专业本科班。现有教育部职业技术等级证书1+X证书试点8个、考点4个。建有陕西省视觉重构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秦腔艺术协同创新中心、陕西地方戏曲音乐研究中心、陕西戏曲音乐数字资源库、中国秦腔教育联盟等机构。学院面向全国23个省区招生,全日制学生4500余人。设有附属中等艺术学校。学院现有教职工348人,其中专任教师245人,副高及以上63人,硕士学历128人,“双师型”教师198人,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马蓝鱼,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二度“梅花奖”得主李东桥,著名作曲家、胡琴演奏家张新怀,秦歌第一人“十三狼”在学院任教。聘请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马友仙、玉雕大师寻琇琳、陕西省书协主席陈建贡、秦派内画大师张铁山、凤翔木版年画传承人邰江平等一大批大师名家担任客座教授和特聘教授。现有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级知名教师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1人,全国百名优秀戏曲专业教师2人。建校以来,为陕西乃至全国培养了20000多名优秀艺术人才,先后获得各类荣誉300余项,被誉为“西北艺术人才的摇篮”。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曾任我校校长,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尚长荣为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戏曲“梅花奖”获得者李小锋、齐爱云、李君梅、赵阳武等秦腔表演艺术家曾在学院学习,西北地区第一位舞蹈博士小鹿林子,著名影视演员苗圃、文章、王大治,优秀节目主持人王芳、靳博等均毕业于学院。大型历史舞剧《长恨歌》中的大部分舞蹈演员由学院在校生担任。西北地区各市县歌舞团、部队文工团、大型演艺公司的演员大部分是我院的毕业生。学院重视艺术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成绩斐然,影响广泛。2011年11月,秦腔《鬼怨》和《哭墓》在全国首届文华艺术院校戏曲大赛中分别获得高年级组、低年级组铜奖,填补了陕西省在该类赛事上的获奖空白。2012年8月,《铡美案》获得第16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奖大赛地方戏曲类最高荣誉“金花奖”。群舞《吼秦腔》在2012年全国第十届 “桃李杯” 舞蹈比赛中获表演二等奖和原创教学剧目三等奖, 在2015年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中获二等奖。2015年全国校园好声音大赛中,学院是全国唯一一支成功晋级全国24强的高职院校。2018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截止2021年4月,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4项;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29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项。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道中获金奖2项、银奖10项、铜奖15项,首次晋级国赛,并获三等奖1项。2019年争取到国家艺术基金7项,居全省、全国同类院校数量之首,居全国第13位。特别是2020年,学院教师获全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1项,位居全国艺术类高职院校前列。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院认真贯彻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在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广泛交往。接待了英国访问学者、美国大学理事会访问团、挪威文化大臣等多国访问团。派代表团前往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加拿大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澳大利亚、韩国尚庆大学等地考察学习。受邀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陕西省教育厅和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承办的“中俄建交七十周年——丝路秦韵”中俄人文交流陕西特色文化展演活动,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陕艺力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文化发展需求,瞄准建设 “国内一流高等艺术职业院校”和国家“双高计划”目标,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奋力实现学院高质量发展,为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 陕西中医药大学咸阳市杨陵区
    学校简介陕西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是1952年创建于西安的西北中医进修学校,1959年升格为陕西中医学院,1961年迁至古都咸阳,是陕西唯一一所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普通高等院校,是1978年中共中央56号文件确定的全国8所重点建设的中医院校之一,1978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981年成为全国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0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有条件接收国外留学生、港澳台地区学生的高等院校,2015年更名为陕西中医药大学。经过69年的建设和发展,陕西中医药大学已成为一所以中医药专业为主体,中西医并重,医、理、工、文、管多学科专业相互支撑、交叉融合的医科类院校。一、基本情况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新校区位于沣河之畔的西咸新区,总占地面积796675.3平方米。现有各类在校生近1.5万名,设基础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下设中医系、中西医临床医学系)、第二临床医学院(下设临床医学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护理学院、医学技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外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部等14个教学单位和儿科学院、妇幼保健学院等2个医教协同共建单位,4所直属附属医院、31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以及陕西中医药大学制药厂和陕西医史博物馆。二、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员工5000余人(含直属附属医院),有专任教师1103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613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600余名、兼职博士生导师43名、博士后导师8名;分别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成都、黑龙江、浙江、辽宁等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国医大师、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全国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教学名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岗学者、国家青年岐黄学者8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23人,国家级、省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指导教师59人,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陕西省名老中医、名中医49人,陕西省教学名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个人)23人,陕西省“三秦学者”、“特支计划”等省级人才21人,陕西省优秀教学团队10个,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特支计划”三秦学者创新团队5个,形成了一支敬业精神强、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三、人才培养近70年来,学校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北、辐射全国、开拓海外,为国家培育了1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现开设27个本科专业,已形成了以中医药为核心,医、理、工、文、管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临床医学、药学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中医、中药学、护理、公共卫生、应用心理、汉语国际教育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具有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截至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554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388人,本科生13078人,留学生80人。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2个,建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共20门,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5项。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11项,其中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四、科学研究学校注重科技创新,打造一流学科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国家中医药标准研究推广基地、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对象。拥有3个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5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4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临床研究中心与分中心、2个陕西省重点研究室、13个陕西省中医药科研二级实验室、陕西省免疫炎症相关疾病中医药防治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陕西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创新药物研究中心、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带一路”中医药健康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级“双导师制”科技创新创业中心、陕西省中药产业研究院、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咸阳市中药产业技术发展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研究院、整合医学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建立了完善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近五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行业重大专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科研项目700余项,获国家科级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43项。学校主办的《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现代中医药》系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陕西省优秀期刊。五、医疗服务学校有4所直属附属医院。其中附属医院医院占地156亩,开放床位2200张,是西北地区建立最早的一所中医特色突出,综合实力雄厚,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产业、文化为一体的国家首批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也是国家“七五”期间重点建设的七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之一;是国家首批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重点中医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中医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基地、国家中西医结合传染病临床基地、国家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陕西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脑病临床研究中心、陕西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第二附属医院医院占地350亩,开放床位2000张,是西北地区首家三级甲等中西医结合医院,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陕西省中医药文化建设示范单位,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现有国家临床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项目28个,其中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类别)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3个、重点学科2个,陕西省中医药重点专科9个、重点学科2个,咸阳市重点专科9个。2019年获批陕西省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与转诊中心和母婴安全优质服务单位。附属咸阳市中心医院和附属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两院拥有床位共3100余张,医院医教研实力雄厚,是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培养基地。六、科技产业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产学研优势,积极推进协同创新,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大健康产业,先后与咸阳市、渭南市、杨凌示范区、铜川市、宝鸡市、商洛市、旬邑、子洲、佳县、柞水、镇巴、洛南等二十余市县建立了政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步长制药等著名医药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作为技术总依托单位承担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项目,对全省108个县市区的中药资源进行了全面调查,摸清了中药资源的家底,为我省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决策依据;指导建立了20多个以“秦药”为特色的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助力精准脱贫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由学校研发、下属制药厂生产的固肠止泻丸、咽炎清丸、金砂五淋丸、消炎退热合剂、天麻眩晕宁合剂、通脉口服液、益视口服液等系列中成药畅销全国,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七、对外交流学校是我国最早开展对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地区学生进行中医药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有教育部“中国政府奖学金”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秦外国留学生奖学金”。先后同美国、加拿大、韩国、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日本、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波兰等国家和台湾、香港等地区的高校建立校际合作交流关系,为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中医药人才。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地缘和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中医药传播事业,先后获批国家级中医药国际合作专项“国家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陕西)”“中国-瑞士中医药中心(日内瓦)”,在俄罗斯、瑞士、罗马尼亚、赞比亚成立了中医药医疗中心,设立了丝绸之路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英国工作站,进一步拓宽我校对外交流渠道,提升了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八、校园文化学校秉承“精诚仁朴”校训,坚持“文化铸校”战略,积极传承延安精神、弘扬邵小利英烈风范、发挥国医大师楷模作用、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等独具特色、润物无声的文化育人模式。积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职能,以传承中医药知识、弘扬中医药文化为己任,以创建全国文明校园为抓手,加大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的舞台。对内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建成“四微十三端”新媒体矩阵格局,新媒体传播力、影响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中医药院校第一名、全省高校前列。学校社会实践服务队多次获评陕西省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多次荣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及陕西省高校共青团工作“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 学校简介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4年,是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由汉中市人民政府举办的一所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教学业务受陕西省教育厅管理和指导,是陕西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院2010年通过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9年通过陕西省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检查复核,先后被授予教育部首批信息化建设优秀试点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陕西省平安校园、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师德教育先进集体、陕西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学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地处世界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陕西省最美城市——汉中市,占地面积730余亩,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亿,全日制在校学生1.7万余人,招生覆盖16个省份,办学规模稳居陕西同类职业院校前列。校园环境优雅、景色宜人,是一所集汉文化与现代元素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式高等学府,是莘莘学子立志成才的理想之地。学院下设13个党政管理部门及15个教学教辅机构。开设有医学类、经济管理类、农林类、教育类、机电类、土建类6大类40个专业,其中:省级重点专业6个、省级一流专业3个、1+X证书制度试点专业13个。近年来,学院紧密结合汉中实施航空装备制造提升、汽车制造扩能、智能装备制造培育三大工程建设,及时优化专业布局,开设了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应用电子技术等专业,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高度契合。学院现有教职工和医务工作者1020人,其中,专任教师574人,正高职称17人、副高职称130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231人;“双师素质”教师311名,获省级“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1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汉中市“三一一”人才12人;3名博士获批“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和“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名教师被评为“汉中市青年科技创新人才”,2名教师被评为“汉中市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学院紧紧围绕学研、医养、旅居、兴业“四个在汉中”城市品牌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是汉中职业教育集团理事长单位,设有汉中市职业教育中心,是陕西省和汉中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成人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培训基地、陕西省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汉中市中学教师培训中心、汉中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汉中市退役士兵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18个,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240多个,建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及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6个,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建有陕西溯源法医司法鉴定所、临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及秦巴食用菌研究所等省、市级服务、研究平台5个,职业技能鉴定站4个,拥有1所三级综合附属医院、1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以学院为理事长单位的汉中职业教育集团2021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坚持产学研融合发展,科研能力稳步提升,近年来获批教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论文1600余篇,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主编参编教材150余部,获陕西省科技三等奖1项,汉中市青年科技奖1项,汉中市科学技术一、二等奖各1项,入选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各1人,建成陕西省青年创新团队1个,1个博士团队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居全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与比利时王国托马斯·摩尔大学、新加坡智源教育学院、德国法兰克福护士学校、荷兰方提斯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菲律宾国家大学、韩国牧园大学等国际院校开展了深度合作。学院紧抓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历史机遇,全面落实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奋力推进“双高”院校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形成了“德能并举、岗位主导、产教融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课程体系,创设了“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与多家企业联合开办订单班25个,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85%以上,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近两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获奖400余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校园健身操舞锦标赛中获得冠军两项,多名毕业生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我身边的好典型、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学院坚持“育人为本、务实创新、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的办学理念,秉承“尚德、自强、乐业、创新”的校训,发扬“以厚德尚行之传统修身育人,以大国工匠之追求精益求精,以自强不息之精神乐业创新”的学院精神,在提高硬件设施建设的同时,狠抓内涵建设,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专业,发展新兴专业,突出办学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全力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奋力建设陕西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
  • 学校简介西安体育学院创办于1954年,原名西北体育学院,1956年更名为西安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是国家体育总局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陕西省拟新增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校本部、沣峪、鄠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目前在校本科生8200余人,硕士研究生1100余人。学校现有9个学院(体育教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运动休闲学院、武术学院、健康科学学院、体育经济与体育管理学院、艺术学院、体育传媒学院、足球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省队校办跆拳道、拳击、空手道、小女排、蹦床队及田径、散打等项目运动队。学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中体育学为陕西省一流建设学科。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现有2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文、理、经、管、教、医、艺7个学科门类,建校以来为国家培养出6万余名体育师资、教练员、运动员和体育科研、体育新闻、体育经营与管理专门人才。体育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体育新闻摄影》课程入围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学校同25个国家和地区50余所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学校现有教职工832人,其中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 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优秀教师、陕西省师德标兵等15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4人。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入选6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技先进工作者3人,国家体育总局系统先进工作者2人,陕西省省级优势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省级特色学科项目负责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等7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学校拥有国内一流的教学、科研和训练场馆,设有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新闻实验中心、语音实验中心、计算机实验中心;现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技术分析与技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中心基地、陕西省高校体育法学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陕西省体育产业研发中心、陕西省全民建身与健康研究院等多个省部级研究机构。图书馆是西北地区体育科学文献信息中心,总藏书79万余册。西安体育学院师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秉承“严谨创新,团结拼搏”的校训,坚持“笃学重教,造就人才,服务体育,福佑人民”的办学宗旨,高举旗帜,凝心聚力,追赶超越,锐意进取,朝着建设“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体育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