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甘肃:确保高考艺术类专业统考公平公正
2012-01-05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本报记者 吕宝林

  1月2日上午,2012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艺术类专业统考在西北师范大学拉开帷幕,省招委会各成员单位及艺术类专业统考主考院校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多措并举,确保考试公平公正。

  今年我省报名参加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共计11400人,比2011年增加435人。美术类专业统考主考院校西北师大对考生报名软件进行了完善和优化,注重从源头上核查考生信息,严防替考等舞弊现象的发生。考生持报名登记表、专业准考证、身份证“三证”参加各科目考试。考试中加强巡考检查,每个考点配备有专职巡视督导人员及考生身份识别设备,随时核验考生身份。

  今年美术类专业统考继续聘请外省高校专家命题,组织专家对所命试题进行审核,实行异地印制试题,并对试卷进行防伪处理。考生报名时随机生成专业考号、考场,专业考号分明暗两种,考试时使用明号码核对考生身份;考试结束后,由监考人员剪去明号码,保留密封的暗号码,使评卷人员在评卷中无法辨认试卷作者。评卷人员全部由省外高校副教授以上职称专家组成,按科目分三个小组独立评卷。实行电子扫描联网登分,电脑程序校对成绩,确保准确无误。

  音乐学专业统考于1月9日至10日报名,考点设在西北师大,11日上午进行音乐听觉和基本乐理笔试考试,11日下午开始主科考试,整个考试工作预计1月15日结束。今年报名参加音乐学专业统考的考生共计4198人,比2011年增加531人,增幅为14.5%。

  主科考试为逐一面试,面试所有评委全部外聘。每个考生演唱或者演奏后,评委通过电脑现场打分,现场投影亮分,现场公布考生成绩。基本乐理和音乐听觉考试实行闭卷笔试,聘请外省专家命题,评卷在省外高校进行,核分、登分均采用全封闭管理。为保证笔试科目命题质量,实行“多选一”的命题方式。今年听音测试全部采用多媒体播放设备放音,既提高了放音效果,也防止了舞弊现象的发生。考生“三证”齐全才可检录进入考场,同时禁止考生化妆、穿戴演出服上场。考试现场实行全程录像。

  舞蹈类专业统考于1月13日、14日报名,1月15日至17日考试,考点设在西北民族大学。今年报名参加全省舞蹈类专业统考的考生达784人,比2011年增加160人。考试科目分为舞蹈综合素质测试、民族民间舞展示和剧目片断表演三部分。考生凭“三证”参加考试,进入考场后随机编号,评委看不到考生个人信息,只按号码进行评分,避免了人情分。考试现场实行封闭式管理,通过大屏幕当场公布考生成绩。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是兰州市政府所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现有总校区、雁儿湾校区、桃林校区3个校区,占地面积462亩。设11个院系、3个教学部。在校生一万二千余人,教职工749人,副高职称以上教师269人,教师中博士、硕士研究生376人。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在学院挂牌成立了甘肃工商技师学院。以学院为牵头单位,组建了“甘肃省学前教育职业教育集团”,以学院和甘肃省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为联合牵头单位,组建了“甘肃省文化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工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学院坚持党建统领、内涵发展,注重意识形态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建设标准化基层党组织,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现设有14个党总支,1个直属党支部,47个党支部。学院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探索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狠抓内涵建设,立足兰州,面向甘肃,辐射全国,服务兰州、甘肃产业结构需求,致力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学院是甘肃省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计划A档建设单位,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数控技术、学前教育专业为国家级骨干专业;数控技术、学前教育、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技术、物流管理、电子商务、机电一体化7个专业为省级骨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商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3个专业为省级教改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有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团队、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团队、学前教育教学团队等11个省级教学团队。建成“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7门省级精品课程,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原理等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综合物流实训、课件制作等18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获得“依托校企校研合作平台构建光伏特色专业模式”等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学院共有物流管理、传感网应用开发等24个“1+X证书”试点项目。学院还成立省内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非遗传承人。学院与德国BOSCH(博世)、麦特奔腾、费斯托(中国)、巴斯夫、奔驰、陆科斯德等知名企业深度合作,与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共建培训中心,共同开展汽车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和培训。信息安全与管理专业成为甘肃省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设的首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下的专业。兰州市网络安全学院落户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甘肃九霄鲲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甘肃省首个鲲鹏产业学院落户学院。与安德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开始跨境电商大学生(双创)产业园的战略合作。学院党委始终坚持“职教一个、就业一个、脱贫一家”的办学宗旨,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实施就业“一把手”工程,倡导学生“体面就业”,与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集团、北京21世纪教育集团、广西柳工集团、新疆中泰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方太集团、浙江石化、联邦制药、兰州万里航空机电有限责任公司等百余家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就业基地、现代学徒制班、订单班,促进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和职业能力的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位列全省前列。学院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现有机械工程、汽车技术、生物制药、动漫设计、物流技术、学前教育、电子信息、太阳能光伏等100余个校内实训中心,54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有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3个,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基地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和全省及行业各类技能大赛中获奖数百项。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电视台等10余家国家、省、市级媒体报道500余次。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2个国家集训基地落户学院。学院紧紧抓住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根据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充分利用师资、专业、教学条件等资源优势,主动融入社会,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学院的社会声誉。学院教师多次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为中国航天510所、中国航空兰飞总厂、兰州瑞德机电公司、兰州申誉精密仪器公司加工高精度零配件。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学院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学院建立了大学生创客沙龙和省级众创空间,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广阔的平台。学院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师德建设为基础,大力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梯队。有全国行(教)指委委员会委员4人,省教材委员会委员1人,省职业教育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常务理事1人、理事1人。学院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有省级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省级技术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等16个省级工作室。学院有省级教学名师3人,教师有70多人次荣获“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园丁教师、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金城文化名家、兰州市“首席专家”“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近三年,学院承担省级科研项目5项,承担地厅级科研项目129项,开展院级科研项目研究94项,出版各类学术著作 35 部,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910 篇,创新创业获奖480人次。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坚持把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工作纳入全局工作之中,融入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之中,把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与阶段性目标相结合,开展健康人格教育,构建兰职特色德育体系。打造《兰职讲堂》校园文化品牌、实施校园文化“双百工程”、连续开展“大学生抗挫折教育”“孝道文化教育”等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宣讲活动、“校园文化节”、“创新创业活动月”、大学生心理健康节、大学生社团文化节、宿舍文化月、志愿服务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保护母亲河公益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着力打造文明校园。学院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学院课程思政活教材,与兰州战役纪念馆合作,设立“兰州战役教学研究基地”“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立“实践教学基地”。新建了“思政育人实践基地”,学院132门“课程思政”微课被甘肃省教育厅评为省级“课程思政”微课,获奖门数居全省前茅。学院获评2021年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高校,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3个,获评甘肃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个。学院是“兰州市数据信息产业人才培养基地”,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建设试点单位”,学院的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智慧兰职”实现了人、财、物、事的高效快捷管理。学院设有高等教育研究所,办有《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办的国内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为RCCSE高职高专成高院校学报类核心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被中国维普、万方、中国期刊网等收录。学院是省级优质高等职业院校,首届甘肃省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甘肃省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获得“全国文明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 学校简介【办学历史】西北师范大学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与同时西迁的国立北平大学、北洋工学院共同组成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整体改组为西北联合大学下设的教育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1941年迁往兰州。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继续在兰州办学。同时,恢复北平师范大学(现北京师范大学)。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定名为西北师范大学。2020年被列为甘肃省人民政府支持进入国家一流大学建设行列的省属高校。【党的建设】学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工作全局,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全过程,不断提升学校党建工作质量。目前,学校党委下设30个二级党委,2个党总支,1个学生社区党工委;设党支部302个,其中在职教职工党支部112个,离退休教职工党支部30个,学生党支部160个;设学生社区功能性党支部80个。共有共产党员6234人,其中教职工党员1820人,离退休职工党员628人,学生党员3786人。【机构设置】1985年,教育部依托学校设立了教育部直属的、高等院校建制的“西北少数民族师资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1987年,国务院在学校建立了“藏族师资培训中心”。2012年,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依托学校设立“西北师范大学华文教育基地”。2020年,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2021年,获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学校现设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3个孔子学院。现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研究中心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其他部级研究中心3个,甘肃省重点实验室5个,甘肃省基础研究创新群体7个,甘肃省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个,省级联合实验室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7个,省高校新型智库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其他各类省级研究平台25个。【人才培养】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28万余人。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现有各类学生3923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7779人,博士研究生697人,硕士研究生9468人,留学生366人,继续教育学生10922人。1992年起连续六期实施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第七期工程。2003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2008年教育部英语本科专业评估获得优秀。2010年被评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2537人,正高级职称人员362人,副高级职称人员828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822人,具有硕士学位人员915人。其中专任教师1650人,教授(研究员)323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35人。博士生导师182人(含校外兼职导师29人),硕士生导师1506人(含校外兼职导师654人)。国家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69人次,省级人才称号获得者及项目入选204人次。学校聘请了20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特聘或兼职教授。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等著名教授先后在学校任教。【学科专业】学校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单位。现有教育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美术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教育博士1个专业博士授权类别;3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9个专业硕士授权类别。有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1个省级一流学科、36个省级重点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9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B类等次。有81个普通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7个),已形成较为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科学研究】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历来重视产学研结合。社会科学在中国古代文学、西北历史与地理、课程与教学论、民族教育、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自然科学在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基础数学、原子与分子物理、教育技术等领域研究深入,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被SCIE收录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收录论文数居全国师范大学10位左右。学校获得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奖励,近年来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30余项,其中全国“五个一工程”奖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一等奖1项),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1项(其中二等奖3项,终身成就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其他省科学技术奖98项,省社科优秀成果奖567项,省敦煌文艺奖38项。【国际合作】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推进国际化发展战略。与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美国南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苏丹喀土穆大学、英国胡弗汉顿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香港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与海外70多所科研机构签订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目前,学校已与苏丹喀土穆大学、摩尔多瓦自由国际大学、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萨拉热窝大学分别合作建立孔子学院。【社会服务】学校充分发挥区位办学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智库服务、教育培训、成果转化、教育资源输出、文化资源开放为主要内容,不断促进开放办学,拓展社会服务空间,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附属办学】学校建有附中、二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均为甘肃省和兰州市示范性学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窗口学校和教育实习基地。【办学条件】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校本部占地面积834亩,新校区占地面积541.8亩、生态实训基地2272.5亩。校舍总规划建筑面积99.79万平方米,其中各类教学及辅助用房30.5万平方米。各类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50680.64万元,各类文献资源403.85万余册。学校推进集“统一数据标准、统一身份认证、统一信息门户、统一数据交换”于一体的高标准“智慧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以信息技术赋能教育革新,致力于发展以服务育人为导向的高水平教育信息化综合体系。【办学定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秉承“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弘扬“爱国进步、诚信质朴、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西北师大精神,践行“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
  • 学校简介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坐落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陇上小江南”之称的甘肃省天水市,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特色,工科类、商务类和管理类协调发展的普通高等职业院校。1973年,伴随着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需要,学校在西北重要工业城市——天水成立。2009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改制为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升格为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2011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肃装备制造业技师学院,与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运行体制。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现已形成“以高职教育为主体、技师教育为支撑、本科教育为延伸”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培养从中职到高职、技工到技师的多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学校坚持围绕机电特色和优势,为装备制造业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不动摇。根据近年来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学校提出“知能合一、敢为人先”的办学理念,明确了有特色、高水平的办学目标,通过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旨在打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立足甘肃、面向全国、服务装备制造业”的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及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基地和区域装备制造业企业在职员工教育培训基地。学校占地面积669亩,建筑面积29.01万平方米,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59亿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05万元。现有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学生11298人、技师学院在校生1184人、成人本专科学生492人。学校通过引进与培养并举的方式着力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拥有各类专兼职教师64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2人,“双师型”教师226人。学校实行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下设12个二级教学单位,先后建成“华天产业学院”“天水锻压产业学院”“奥迪学院”“‘66’创意产业学院”等4个产教融合现代产业学院;2021年,学校首批入盟“甘肃中德学院”,并入选“丝绸之路产教融合育人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瑞士乔治费歇尔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首批培育建设单位;2022年,学校成功入选“中德先进职业教育合作项目”首批试点院校。学校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专业知识精、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坚持“车间就是课堂”、“动手也是学习”的教学理念,建有国家级实训基地3个,陇东南共享型实训基地1个,其中数控技术生产性实训基地被列为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有各类专业实训实验室60余个,其中智能制造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入选“教育部职业教育示范性培育单位”,3D打印体验中心、逆向工程中心、数控多轴加工仿真、工业机器人等15个实训实验室在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先后牵头组建甘肃省机电职教集团、甘肃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机械行业智能装备制造(西北)职教集团和天水市装备制造职教集团。2021年,甘肃省智能制造职教集团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学校现有智能加工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电工电器技术、车辆应用与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供应链管理等6大专业群,开设高职专业40个,其中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骨干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群成功入选“甘肃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专业被确定为省级骨干专业。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和特色,申报并认定了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和4个省级名师工作室;获得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和厅级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学校坚持紧盯地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向,着力建设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体系。2019年,学校牵头组建的“甘肃省3D打印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为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近年来,学校在科研成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累计立项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0项,先后与数十家省内外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科技创新协作关系,并牵头成立了天水协同科技创新研究院。学校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近年来,有数百名师生在国家、省、市各类技能大赛中屡创佳绩。优良的办学条件和鲜明的教学特色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目前,学校与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0多家用人单位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也与华天科技、长城电工等国内行业知名企业签订现代学徒制试点培养协议,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20届和2021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整体满意度连续两年突破90%,人才培养质量享有良好社会声誉,学校被教育部列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甘肃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省级文明校园”“全省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等荣誉称号。今后,学校将始终秉承“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和“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积极投身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坚持走内涵发展、特色立校之路,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社会服务水平,为全力打造“技能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南藏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处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首府合作市。学校始建于1984年,前身是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9年改建为本科院校,为国家民委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建学校,甘肃省唯一一所省属民族师范院校。 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学校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立足自身办学基础和发展优势,确立“以阳光品质办阳光大学”的办学理念,秉承“和合大美、自强不息”的校训,发扬“缺氧不缺志气,艰苦不怕吃苦”的精神,弘扬“刻苦、求实、团结、奋进”的校风,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 经过近40年的办学发展,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民族师范教育、中华民族文化、高原生态与民族区域经济”为主体的专业群,涵盖教育学、理学、文学、法学、历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设有16个教学院系(部),5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建有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3门省级一流课程,3个省级教学团队,获省、厅级教学成果奖30余项。建有14个特色研究机构,其中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研究基地(培育)4个,建有4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学校为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培育单位。 学校现有教职工718人,专任教师563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占41%,6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杰出人才、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省外国专家“敦煌奖”、全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省级教学名师等近40人。学校另聘有兼职教授、客座教授近100人。 学校高度重视办学保障能力提升,占地面积近千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近32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5.6万平方米,实验实训室总面积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约9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33亿元;馆藏各类图书229万册,其中纸质图书84万册。建有校内实验实训室148个,校外实训实习基地129个。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通过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成才提供保障。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英语演讲大赛、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中华经典诵写讲大赛等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60余项,省级奖项200余项,每年有近百名同学获国家级、省级荣誉称号。学校足球队连续三次夺得“全国大学生校园足球联赛甘肃赛区”冠军,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甘肃赛区中获高教主赛道金奖,在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系展演活动中《甘南手作----艺术工作坊》荣获大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一等奖等奖项。 学校招生以甘肃为主,面向云南、西藏、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等20个省区。现有各类普通在校学生11000人,由汉族、藏族、回族、裕固族、保安族、东乡族等25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68%。为促进学生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学校在深化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搭建就业平台,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在主要生源地形成了就业竞争力强、就业质量高的社会影响力。 近年来,学校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甘肃省科技进步奖1项、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7项、国家民委教学成果奖4项。“十三五”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教师发表论文900余篇,其中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收录100余篇,出版专著及教材90余部,授权专利121项。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获省级以上奖励35项。 学校不断提升开放办学格局,为师生发展和服务国家提供有力支撑。学校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塞浦路斯、马来西亚、泰国、韩国等国家及台湾地区的13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科研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西藏大学、塞浦路斯欧洲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学校为“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国—东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成员单位。 学校党委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立足高原,艰苦创业,开拓创新,与时俱进,有效发挥了人才培养的基地、科学研究的平台、文化传承的窗口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阵地作用,先后为民族地区培育5万多名合格人才,其中在民族教育基层一线工作者达90%以上。学校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校园”“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省级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 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大力支持。胡耀邦、汪洋、孙春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莅临我校指导工作。回首过去,伴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学校几代人以校为荣,艰苦奋斗,薪火相继,励志践行;展望未来,全校师生将继续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志气”的优良传统,和衷共济,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区域一流、西部知名的现代民族师范大学。
  • 学校简介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是由金昌市人民政府和金川集团公司共同出资兴建的全日制公立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院的前身是经原有色总公司备案隶属于金川集团公司的成人高校-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大学(始建于1984年,批准文号〔1984〕教成字033号)和甘肃省首批“标准化中等师范学校”-金昌师范学校(始建于1984年,批准文号甘教师字〔1984〕314号),2010年7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两校合并改建为甘肃有色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院18个专业、23个证书被教育部列为“1+X证书”制度试点院校、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甘肃省“双高”院校建设单位、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陇原工匠培训基地、省级协同创新基地、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金昌市“循环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和“人才特区建设”试点单位。学院被国家人社部授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省级科学仪器共享平台1个,省科技厅等部门授予省级众创空间1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人社厅授予“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个,省教育厅授予“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3个,省总工会授予“省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省级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2个,市政府授予市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金昌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院秉承“取精用弘、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和“学无止境、行至于善”的校训,凝练形成“明德厚能、求真拓新”的校风、“知能双教、爱生爱校”的教风和“求知精能、善思笃行”的学风。学院遵循“就业立校、特色强校、合作兴学、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以市场为导向,立足金昌、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重点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技术人才。学院地处“祖国的镍都”--金昌市,东临紫金花海,南接花博馆,西抱龙首湖、北依植物园,花木繁茂、碧草如茵、风景秀丽、环境优美,是甘肃省唯一一所被4A级景区包围的花园式高职院校。占地面积716亩,现已建成综合楼、冶金教学楼、机电教学楼、图书馆、学子食苑、后勤服务楼、体育场以及2栋实训楼、8栋学生公寓等基础设施15.13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8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5.6亿元。学院现设冶金与化学工程系、建筑与信息工程系、机电工程系、教育系、经济与管理系、公共基础部、实训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等8个教学单位和16个党政群团及教辅机构,依托金昌市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矿产开采、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优势,形成了冶金、化工、机电、建筑、信息、教育、经济管理等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共开设28个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智能焊接技术、汽车检测与安全技术、学前教育、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照护、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视觉传达设计、软件技术、网络营销与电商直播、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测绘工程技术、有色金属智能冶金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石油化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健康、药品生产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化妆品技术、矿物加工技术、酒店管理与运营、旅游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财务管理、会计、研学旅行管理与服务。学院现有在校生6180名,教职工283名,其中:专任教师196名(教授5人、副教授33名、讲师76名、硕士47名),专职辅导员20名。教师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能手1人、省级职业教育工匠之师1人,省级骨干教师1人、甘肃省技能能手2人、甘肃省技术标兵2人、全省青年岗位能手2人、陇原“四有”好老师1人、金昌工匠2人、金昌市首席技师2人。教师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2人、甘肃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 人、陇原工匠提名奖1人,金昌市劳动模范1人、金昌市拔尖人才3人。教师在SCI、EI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60余篇,主编并出版教材69部,已获国家专利94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科研项目获批立项140余项,横向、纵向课题累计争取科研资金496.27万元。获省、市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励16项,其中,教育部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创新成果奖1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3门,市级创新成果奖1项,省高校科研优秀成果1项、省职工先进操作法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4项。学院鼓励师生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师生参加国家和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其中: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荣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29项、二等奖28项、三等奖48项、省级293项。学院设有金昌市第八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对内为冶金学院、金昌技师学院等在校学生考取通用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对外面向社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建有冶金行业、化工行业鉴定考试点可进行铜电解、镍电解精炼工、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培训鉴定。获批特种作业操作证培训机构可进行焊接与热切割作业、高低压电工作业、危险化学品安全作业、高处作业等培训取证。教育部1+X证书考核站可进行幼儿照护、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电子商务数据分析,网店运营推广,网络系统建设与运维、传感网应用开发、建筑工程识图、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数控车铣加工、智能制造设备安装与调试等23个“X”证书培训考试。先后组织通用工种、化工行业、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考试、1+X证书培训考试42期,共组织3万多名学生和社会考生完成了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试,取证合格率达到85%以上,学院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93%。学院坚持地企共建、院企融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各合作企业全面推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合作模式,形成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关系。学院坚持依托金昌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准的矿产开采、有色冶金、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优势,牵头成立了金昌市产教融合联盟,建成“一带一路”产业学院,已入驻4个分院。与金川集团公司、八冶建设集团公司、甘肃紫金云大数据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江西铜业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中盐化工内蒙古股份有限公司、绿地集团、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信发集团、联邦制药(内蒙古)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华住集团、欧菲光集团等200余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与100余家企业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和实习就业基地,建成校内实训基地10个,实验实训室42个,实习实训和教学科研设备资产总值6005万元。为学生创造了优越的实习实训和就业条件,有力促进了产学研结合。与金川集团公司、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内蒙古鄂尔多斯冶金集团、华住集团、绿地集团、欧菲光集团、新疆梅花氨基酸有限责任公司、信发集团、上海金蓓幼教中心、等10余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实现了“入学即就业”、从“好就业”到“就好业”的转变,累计订单培养学生3600余名。学院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在85%以上, 2019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82%,2020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7.53%,2021届毕业生就业率率达到92.86%,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稳居全省50所本专科高校前5名。学院如朝阳般冉冉升起,焕发着青春的朝气,迸发着蓬勃的活力。学院必将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全新的管理模式、一流的设施设备、健全的就业体系为广大学子成才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为甘肃乃至于全国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实用人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