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云南: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高职专科补录征集志愿将于9月18~19日进行
2024-09-18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为满足考生升学愿望,提高院校报到率,经研究,定于2024年9月18—19日进行高职(专科)补录征集志愿工作。本次征集志愿涉及省内高职(专科)批部分高校。

一、时间安排

考生填报、确认开始时间为9月18日8:00,考生填报、确认截止时间为9月19日18:00。

二、成绩要求

(一)文科、理科

不低于200分。

(二)艺术类、体育类

1.艺术类

文化成绩:不低于200分。专业成绩:不低于尚有空余计划类别省级统考专业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

2.体育类

文化成绩:不低于200分。

专业成绩:不低于60分。

(三)三校生

不低于高职院校招收三校生尚有空余计划科类相应高职(专科)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以下10分。

三、填报资格

自愿放弃录取、已录取(含已录取未报到)的考生不参加本次征集志愿。填报征集志愿的考生,应认真阅读招生院校招生章程,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填报。考生身体条件以高考体检表记载为准。

四、投档原则

本次征集志愿投档按照艺术体育类高职专科批、文理科高职专科批的顺序进行。被投档至艺术体育类高职专科批的考生,不再参加文理科高职专科批的投档。三校生高职专科批单独进行投档。

五、注意事项

(一)考生应在确认完成后,再次登录志愿填报系统查看并核对所填志愿。志愿确认后如需修改,需在填报、确认截止时间前由考生本人向报名确认点提出申请,经确认点取消确认,再由考生取消提交自行修改。修改完毕后须再次进行提交、确认。确认点现场确认工作时间为:9月19日14:00—18:00。

(二)考生应妥善安排志愿填报时间,避免在填报、确认截止时间临近时进行志愿填报和确认。

(三)考生操作流程及其他注意事项参见云南省招考频道“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


热门院校

  • 楚雄师范学院楚雄彝族自治州
    学校简介楚雄师范学院是云南省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2001年5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楚雄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楚雄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成立。学校办学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936年成立的省立镇南师范学校,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鲜明师范教育特色的高等院校。学校坐落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府楚雄市,距云南省会昆明100余公里,交通便利,校园环境优美。学校2009年荣获中央文明委授予的“全国文明单位”称号,2014年被教育部列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国家级项目单位。2015年获批为云南省地方大学应用型整体转型改革试点高校。2016年“教育学”入选云南省一流学科(高原学科)建设项目,同年被云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学校”荣誉称号,2017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同年获授为云南省具有公费师范生招生和培养资格的师范院校。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同年获批“云南省中小学教师德育研究中心”建设单位,2021年被遴选为云南省具有地方优师专项计划招生资格的两所学校之一。迄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七万多毕业生,自有第一届毕业生以来,学校连续十二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连续十四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学校面向全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学生14165人。目前有10个二级学院,共开设57个全日制本科专业,其中师范类专业21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5个;在学科建设方面,有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B类高原学科)1个,云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立项培育建设学科4个,校级优势特色重点建设学科8个;在教学成果方面,学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共27类289项,学生各类学科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07项,省级奖励548项;在课程建设方面,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学校秉承人才强校理念,大力引进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学校现有教职工792人,其中专任教师629人,教授73人、副教授178人,博士58人,硕士45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岭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师1人,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省卓越青年教师1人,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2人,省突出贡献专家2人,州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10人,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6人。学校研究生导师队伍不断壮大,从2013年起先后与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目前有博导2人、硕导36人,累计联合培养研究生30余名。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不断提升科研服务学科专业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迄今,有国家级科学基金项目6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其它科研项目1000余项;建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5个,教育部重点社科基地工作站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3个,校级科研机构33个;科研成果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100余项,获国家专利授权100余项;学校设有“雁峰论坛”和“雁山学人讲坛”等学术交流平台,每年主办或承办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高水平学术讲座多场。学校构建了“四位一体”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搭建了以“十个一”为主题的“10+1”育人辅助平台,创设了主题鲜明的文化月活动,成立了校级、院级各类社团,目前有校级社团47个,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育竞技活动和各具特色的艺术活动。学校专门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建有“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等省级创业孵化平台。近年来,学校在全国“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创青春”创新创业大赛等学术科技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荣获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9项。在合作交流方面,学校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泰国、马来西亚、缅甸、老挝、伊朗等国家高校开展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互访、学生交流、科研合作、合作办学等方式开拓办学视野,推进办学国际化进程。在国内合作方面,先后与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体育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在与地方合作方面,学校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属地企事业单位广泛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学生实习实训平台,在“融入”与“服务”过程中,实现“合作共赢”。 新起点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使命,朝着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谱写楚雄师范学院发展的新篇章。
  • 学校简介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滇西北唯一的公立高等院校。学校始于1906年丽江府中学堂师范简易科,1913年改设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42年创办国立丽江师范学校,1956年创建丽江师范学校,1968年更名丽江地区师范学校,1995年再更名为丽江民族师范学校;1978年丽江开设大学师专班,1984年在大学师专班基础上建立丽江教育学院;2001年丽江教育学院与丽江民族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新的丽江教育学院,2006年丽江教育学院改制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经百余年的办学实践,学校形成了“百年师范教育传统深厚、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示范显著、服务滇西北发展卓有成效”的办学特色,为滇西北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边疆和谐稳定、基础教育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被誉为“滇西北教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土地面积1355.68亩,有校舍总建筑面积34.6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面积20.48万平方米,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573.3万元,有馆藏纸质图书89.87万册、电子图书2万册,有附属幼儿园1所、附属实验学校1所、附属高中1所。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旅游与经济管理学院、艺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等12个学院,其中教学实体型学院10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800余人。创建了师范生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类专业群等13个实训中心,共有122个校内实验实训室(其中有4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123个校外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其中有2个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学校坚持“人才强校”。现有专任教师492人,其中本校专任教师395人、兼任教师折合数97人;本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25人,占56.96%,具有正教授职称的专任教师36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129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上的专任教师占41.77%,“双师型”教师250人,占63.29%。现有云岭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2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人、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专家1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5名、云南省教育功勋奖获得者1人、云南省师德标兵2人、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云南省优秀辅导员7人。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3个、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工作室4个。学校坚持“教学立校”。学校开设有49个专业,其中专科专业48个,合作开办本科专业1个。2010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6年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云南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特色评估”。2016年以来建设省级及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45项,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项(其中一等奖1项)、第一届云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2017—2021年应届毕业生中,被本科高校录取的比例逐年增加,平均为57.36%,最高年度录取率为71.35%。2017—2021年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均为97.5%以上。2016、2017年获得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2018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良好高校”和“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集体”。学校坚持“科研兴校”。近五年,新增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28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97篇;出版学术著作58部,出版教材34部;获授权专利58项,获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49项;现有科研平台14个,其中省级科研平台3个;有国家级科普基地1个;加强对策性研究,为行业、产业、企业提供咨询报告。成立“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学技术协会”。学校坚持“制度治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优化“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社会参与”的治理结构。完善《党委会议事规则》《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学术委员会实施办法》《教代会实施办法》《理事会实施办法》等基本制度,推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保障学校内部治理机构运行更加规范、高效。推进规章制度“废、改、立、释”,从制度源头推进简政放权、激发活力。学校实施“强院兴校”行动,逐步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打造“一院一品牌”。健全法律顾问制度,聘请常年法律顾问。依法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加大主动公开力度,自觉接受监督。学校坚持“文化塑校”。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把弘扬杰出校友张桂梅精神作为核心内容,把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创建“文明校园”作为重要抓手,系统推进文化建设,构建“桂梅精神人人践行、红色歌曲个个传唱、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民族团结处处开花、文明习惯时时养成”的文化体系。打造“禾雨”文化品牌,在新时代广泛传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重走长征路实践研修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提升师生的精神风貌、精神状态和精神气质。学校被评为第二届云南省文明校园并推荐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候选单位,被认定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荣获“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校至今一直坚守师范教育传统,为滇西北培养了4万余名“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中小幼教师。成立了“丽江市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丽江市高校新型智库”“丽江文化旅游研究中心”“遗产旅游研究基地”,大力推进丽江社会经济发展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充分发挥“丽江市教师发展中心”“丽江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基地”职能,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先后培训丽江市中小幼教师3万人次。服务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承担旅游行业企业的培训任务,1992年以来,为滇西北区域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等培养了5000余名专业人才,积极参与丽江有关旅游规划编制和课题研究。服务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注重丽江乃至三江并流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设立高山资源植物联合研究实验室,共建丽江高山植物标本馆,发挥科学研究优势,利用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学校重视文化传承创新。学校将民族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工作中,增强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国主义精神、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为促进地方民族团结和谐和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建立了以东巴艺术研究为特色的艺术学院,成立了滇西北艺术传承基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纳西学研究院,聚焦纳西东巴文化研究,先后主持和参与市厅级以上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3篇,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5项,出版著作30部,出版2部东巴文化有关的省级规划教材。依托云南省高职院校示范实训基地项目,设立“民族文化宣讲实训室”,用中英文宣讲云南少数文民族文化,大力传承和传播优秀民族文化。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华东师范大学牵头、携手南京晓庄学院、长沙师范学院、云南师范大学四校组团式对口支援学校,形成了卓有成效的“1+3+1”对口支援模式。学校成功入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重点支持院校,以“1+M+N”的组团形式,由华东师范大学牵头,上海师范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参与,共同支持学校建设发展。与滇西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培养全日制本科生。与国家开放大学实验学院共同设立丽江分院。与丽江民族中专、华坪职高、迪庆民专、大理财校、昭通财校5所中职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常年招收留学生、聘用外籍教师;与国外多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教师访学、学生跨文化交流活动;与缅甸云华师范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作。举办“从东巴象形文字到当代”法国展。学校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德高业实、丽泽三江”的校训,弘扬和践行“崇德尚学、求是创新”的校风、“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风、“博学弘德、励志笃行”的学风,坚持“扎根丽江,立足滇西北,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融入一带一路”的办学定位,按照“党建引领、以本建专、强院兴校”的发展思路,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型大学。
  • 昭通学院昭通市
    学校简介昭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普通本科高校,位于云、贵、川三省交界、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的云南省昭通市。学校环境优美,毗邻占地一千余亩的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春观花,夏品文,秋赏月,冬戏雪。昭通学院文脉传承,底蕴丰厚,其师范教育传统可追溯到1906年清政府创设的师范传习所,历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昭通地区师范学校,1978年成立昭通师范专科学校,201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百年办学历程铸就了学校“艰苦奋斗、严谨治学、崇尚实践、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形成了“大学无疆 大人有容”的校训和“崇德、敬业、务实、创新”的校风。40余年来,昭通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人为己任,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经验不断丰富,办学水平不断提升,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成为以新文科、新农科、新工科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成为昭通及周边地区人才培养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文化传播中心,昭通县市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培训基地、企业管理人员培训基地、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培训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学校目前设有人文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等13个教学学院,40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十多个省、市招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校建有实验实训教学中心6个,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层治理综合技能模拟仿真实训室1个,省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示范实践实训基地1个,立项建设省级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11个。拥有智慧教室及微格教室181间,专业实验室127间,公共教学设施平台中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2个。学校现有教职工676人,其中,高级职称204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462人,另有外聘教师100人。拥有“全国会计名家”“教育部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工商管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及“青年人才”“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乌蒙工匠”等知名专家学者。学校以“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服务活校”为理念,成立了文学创作学院、苹果学院、天麻学院、马铃薯学院、扎西干部学院(理论教学部),开设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基地班、物理学专业基地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基地班、学前教育专业卓越幼儿教师班、英语专业卓越班、生物科学专业实验班、苹果天麻马铃薯特色班、文学创作特色班等人才培养改革试点班,重点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昭通文学、教师教育、红色文化四张特色牌,推动专业建设特色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地服务昭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学校成立了滇东北高原特色农业研究中心、乌蒙山生态保护研究中心、金沙江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研究中心,开展特色研究,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多项,在国际国内知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40余年来,学校潜心耕作,培养了以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吴建智、全国百佳刑警阚建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和雷平阳、全国优秀教师张英、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男子山地自行车越野赛冠军马皓等优秀学子为代表的6万多名优秀人才,为昭通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昭通学院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推进改革创新,全面谋划高质量内涵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社会服务能力强,人民满意的昭通大学而努力奋斗!
  •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学校简介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列入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具有高等学历教育资格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座落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中国十佳旅游休闲城市、“亚洲文化十字路口古都”──大理古城,东眺洱海、西枕苍山、南接天龙八部影视城、北临崇圣寺三塔,办学历史悠久,校园环境优美,校风学风良好,是莘莘学子学习生活的理想之地。学校拥有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强大的专业实力、规范而严格的教学管理优势。总建筑面积79539.66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25686万元,有理化、土肥、园林、农机等专业实验室33个,实训室17个,校内外实训基地43个,多媒体教室96间,馆藏图书20万册。建有完善的网络设施、标准机房以及OA、教务、人事、学生等管理系统。现有高职在校生3640人,专任教师138人,其中硕士及硕士以上教师52人,“双师素质”教师64人。下设动物科学系、食品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机械与信息技术系、林学与园艺系、农学系、基础部、思想政治教学部六系二部,开设有食品生物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等高职专业30个。学校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先后与省内外30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与神农集团、正邦农牧公司、绿翔农资公司等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开设有“神农班”、“正邦班”、“绿翔班”,建立了融学生实训、教师锻炼和科研试验、社会服务、毕业生就业为一体的综合基地。学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均在98%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学校办学成效显著,是云南省教育厅、云南中华职业教育社表彰的“云南省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云南省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授予的“云南省园林单位”、云南省农业厅认定的“滇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云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云南省劳务输出培训基地、云南省第171职业技能鉴定所、大理州教育局命名的“育人环境建设优级学校”等。目前,学校已成为云南省各行业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学校将秉承“厚德弘毅、知行合一”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立德、奉献”的办学精神,遵循“立足大理、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办学思路,坚持“以生为本、依法治校、传道授业、服务三农”的办学理念,弘扬“艰苦奋斗、遇难弥坚、耕道养德、团结进取”的优良传统,以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为核心,构建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一流的专业发展体系、一流的人才和人事管理体系、一流的支撑和保障体系,全力打造“省内一流、具有一定国内影响力”的高职名校。放眼未来,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必将迎来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
  • 红河职业技术学院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
    学校简介红河职业技术学院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于2020年2月24日批准设立、教育部备案的国家公办大学,红河州人民政府主办、业务接受云南省教育厅指导的高职学院。一、基本情况学院位于红河州州府所在地蒙自市红河州职教园区,校园占地545亩,校舍建筑面积33万平方米,建有综合大楼、图文中心、活动中心、培训中心、信息中心、教学楼、实训楼、体育馆、游泳馆、训练馆等高标准的基础设施。截止2021年底,学院共有在籍学生4126人。共有教职工122名,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教师12名,研究生学历教师97名,“双师型”教师48名,党员63名。学院目前开办12个专业,分别是学前教育、大数据与会计(会计)、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汽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高铁)、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应用电子技术、陶瓷设计与工艺、跨境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技术、生态农业技术、应急救援技术(消防)、医学美容技术。二、办学特色一是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红河职业技术学院初设之际,就制定了“明德至善 多元贯通”的校训、“笃志博文 德技双馨”的校风、“敬业厚生 品行双范”的教风、“乐学擅习 身心双健”的学风,建成“省内外有影响、云南有特色”的高水平高职学院。二是办管分离,统一管理。2021年1月19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出台《关于红河州职教园区集中统一管理暂行办法》,学院按照“办管分离、中高一体、统分结合、协同配合、各记其功”的原则,下设12个二级学院,覆盖园区学校开设专业。三是中高职贯通,一盘棋发展。通过“3+2”分段培养的合作办学模式,与园区的州农校、州财校、州民族师范合作,发挥红职院办学优势,统筹引领全州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调整,使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红职院的专业设置尽可能对口衔接,打通中职到高职的“无障碍衔接”通道,打破生源保护壁垒,让园区和各县市职业中学的学生通过“3+2”、5年制大专、“职教高考”等方式进入红职院学习,整体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和学历,为学生成长成才和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人才基础,实现全州职业教育一盘棋思想。四是“专业群”建设,一体化办学。设立12个二级学院,每个二级学院对应一个专业群建设,中专、大专一体设计,优化师资、实训设备等资源配置,着力解决专业小、散、弱的问题,实现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推动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把专业建在产业上、企业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设立12个专业群,即学前教育专业群、紫陶专业群、智能制造专业群、体育运动专业群、消防应急专业群、农林牧渔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交通运输专业群、汽车工程专业群、财经商贸专业群、公共服务专业群、大健康专业群。通过专业群建设,提高教育供给质量,及时应对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教学边界模糊化等多重挑战。五是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新模式。积极与行业联合、与企业联盟、与园区联结,通过引企进教、引产入校,建设产业学院、实训基地,实践专业(项)共建,推进工学一体、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技术人才。学院将坚持内涵发展、开放发展,努力构建起“纵向贯通”的学校体系和“横向融通”的办学体系,从而形成“一纵一横”、“多元联动”、“学培并举”的职业教育“区块链”,实现全州现代职业教育“一盘棋”发展,为推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提供人才支撑,在全州三个示范区建设中作出积极贡献!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