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践行“教学重中之重”的地位,在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强化应用、重视实践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展高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合作办学空间,努力打造一流的本科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积累了丰富的本科办学经验,形成了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本科教学特色。
一、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建立规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校从2008年开始全面推行完全学分制改革,打破学年界限,用学分管理课程,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南,实行选课制和弹性学制,逐步扩大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进程的空间。近年来,学校为进一步落实“通才教育,分类教学”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并同时推出学分制改革系列配套管理制度。
1.大类专业招生制度:学校对部分同一学科门类下的专业按专业大类招生,采取“1+3”或“1.5+2.5”的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时在专业大类内不分专业和专业方向,在完成大类基础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目标、兴趣特长等,于第二(三)学期参加专业大类的分流工作,第三(四)学期正式进入专业大类中的具体专业(专业方向)学习。2014年学校共有24个专业(方向)按9个专业大类进行招生。
2.转专业实施办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因材施教,学校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学生申请转专业。转专业工作在每年的4月份开始,通过申请、考核、公示等环节后确定转专业学生名单,学生于下一学年开始进入新专业学习。
3.双学位专业管理规定: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努力培养高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在10个专业开展了双学位培养工作。双学位专业招生在每年的4-5月份开始,学生通过相关考核,进入专业学习,完成专业要求的学分,可申请苏州大学双学位专业学士学位证书,审核通过后颁发苏州大学双学位专业学士学位证书。
苏州大学双学位专业一览表
序号 |
双学位专业名称 |
授予学位 |
所属学院(部) |
1 |
法学 |
法学 |
王健法学院 |
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工学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3 |
工商管理 |
管理学 |
东吴商学院 |
4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经济学 |
东吴商学院 |
5 |
行政管理 |
管理学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6 |
新闻学 |
文学 |
凤凰传媒学院 |
7 |
教育学 |
教育学 |
教育学院 |
8 |
应用心理学 |
理学 |
教育学院 |
9 |
生物科学 |
理学 |
医学部 |
10 |
通信工程 |
工学 |
电子信息学院 |
4.辅修专业管理办法: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在主修专业课程的同时辅修另一专业的主要课程。学校每年4月份公布当年辅修专业招生简章,学生报名后于下一学年开始学习。辅修专业一般设置5-7门课程,总学分在25学分左右。学习方式为插班上课或者在周末及晚上单独开班。申请辅修专业的学生在本人主修专业毕业前修完辅修专业的各门课程,成绩合格者由学校颁发辅修专业结业证书。
二、实施各项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打造各领域精英人才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结合学校相关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学校启动了各类“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竞争力。
1.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过与行业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程为背景,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现有11个工科类专业被列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其中“软件工程”、“纺织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高分子材料与工程”4个专业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
苏州大学“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一览表
序号 |
名称 |
所属学院(部) |
1 |
软件工程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2 |
纺织工程 |
纺织服装工程学院 |
3 |
通信工程 |
电子信息学院 |
4 |
建筑学 |
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 |
5 |
车辆工程 |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
6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机电工程学院 |
7 |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
8 |
光信息科学与工程 |
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部 |
9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10 |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
11 |
冶金工程 |
沙钢钢铁学院 |
2.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应用型、复合型法学人才教育培养基地”为国家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该基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主题,通过调整课程教育、加强实践教育、改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法学理论素养、优秀的法律实践能力、开阔的国际法律视野和良好的创新创造能力。
3.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学校“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教育部、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共同实施的第一批“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项目。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汉语言文学(基地)和数学与应用数学(基地)为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科学素养、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技能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也重视拥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基地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通过保送研究生和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等方式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探索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国家试点学院改革: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以入选国家试点学院为契机,整合苏州工业园区、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等优势资源,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特区。在教学理念方面,一方面重“为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重“明德”,以德为先,注重学生诚信、责任、感恩等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培养目标方面,根据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分为学术型、应用型、联合培养型三类。应用型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挂职”,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术型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组开展研究,在课题组完成毕业论文;联合培养型学生与滑铁卢大学开展“2+2”、“3+1+1”联合培养,在滑铁卢大学完成毕业论文。在课程体系方面,融合滑铁卢大学各自课程优势,制定“通识+专业”的课程体系,第“1”学年以通识教育为主,注重学生英语使用能力培养;中间“2”学年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采用国际同步英文教材;最后“1”学年完成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
2.敬文书院:借鉴西方教育理念,在学院专业教育外,开展“第二课堂”教育,以学生公寓为依托,实行社区学生自治管理,尤其注重道德素质、创新能力、团队意识等的培育;部分导师入住书院,与学生共同生活,提供家庭式的随时指导和教育。
3.唐文治书院:融入中国传统教育精髓,以培养卓越人文学者为目标,重新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第一课堂”博雅教育,课程设置打通文史哲,兼及艺术与科学;教授联合授课,部分课程双语教学;重视阅读、讨论、作业环节,鼓励学生用外文和古文写作;同时探索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有机结合。
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具体介绍见本指南附录《敬文书院》、《唐文治书院》部分。
四、实行开放办学,培养高层次、多样化国际人才
为加快推进学校国际化战略,努力提升学校的办学实力,加速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学校已与世界上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一百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每年暑假组织暑期海外研修项目,赴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政经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圣路易斯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约克大学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国际一流高校短期学习。上述各类项目均已不同程度实现了与我校的学分互认或转换。具体合作交流项目详见本指南《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简介》部分。
五、搭建创新教育平台,培养学生高水平创新能力
为实施创新教育,学校努力搭建创新教育平台,提供学生开展早期科研的各项条件,推进莙政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空间。
1.莙政基金项目:1998年我校实施“莙政基金”项目,“莙政基金”全称为“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是由我校校友、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及其子女为纪念秦惠莙女士而建立的。目前在我校及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和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等五所大学设立。到目前为止,我校共有379名优秀本科生获得“莙政学者”的殊荣,近80名“莙政学者”到台湾交流访问,近60名“莙政学者”到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兰州大学交流访问,一大批受到资助的“莙政学者”已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
2.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2007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参与学校之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国家级的直接面向大学生、以“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为原则,注重自主性、探索性、过程性、实践性和协作性的创新训练项目。2011年开始,学校申请参与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继续为本科生提供创新训练和创业训练的机会。
3.四校联建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由苏州大学、苏州科技学院、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四校联合建设的“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国家第二批普通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依托,充分发挥文化教育的“切入点”和“基础性”作用,融合四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文化素质教育成果,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通过加强领导协作、推进教育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效措施,全面推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努力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形成苏南地区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特色,为苏州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