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讯详情
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招生——学院及专业介绍
2011-06-17 10:01:41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招生——学院及专业介绍
经济学院
经济学院最早设立于1981年。现设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及保险等本科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硕士点。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经济”部级重点学科和“区域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达1000多人。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5人;博士及在读博士6人、硕士及在读硕士21人;拥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委省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等教学人员。自2006年来,学院老师发表论文210余篇,其中CSSCI (CSCD)30余篇,核心期刊近60篇;出版专著、教材等20余部;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近20项;获各类奖项40人次;目前正在承担3项国家社科项目和多项省部级科研和教改项目。
本科专业实行“打通基础,中期分流”的教学组织模式,即学生入学后第一、二学年学习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四学年分专业组织教学。与省内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学生实践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专业教学实践和实习平台。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商学院、美国犹他州大学商学院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互派学生等合作,不断增强师生的国际化视野。
咨询电话:0931-4512125
经济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具有向经济学相关专业领域扩展渗透的能力,能在各级政府部门、各类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资本论、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经济管理数学基础等。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商投资企业及政府管理机构等部门从事海关业务操作、外贸企业实务、国际商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世界经济概论、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经济管理数学基础等。
金融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既具有实干和创新精神,又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中央银行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金融工程、信托与租赁、经济数学基础等。
保险专业(学制四年、授予 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保险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在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保险监管部门、银行证券机构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保险、风险管理、投资、保险中介服务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财政学、统计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保险学、保险经营管理学、责任保险、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精算学等。
法学院
法学院前身为司法系,创设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是全国民族院校中率先开设法学专业的院系之一,2004年6月在原法律系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学院自1999年起招收法学本科生,2004年起招收研究生,现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学、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法学院被甘肃省人大确定为“甘肃省地方立法研究基地”,现有在校本科生660人、研究生128人,初步形成了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层次较为完整的办学体系。学院与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兰州市人民检察院、武威市中级人民法院、武威市人民检察院、金昌市中级人民法院、金昌市人民检察院、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城关区人民法院、西固区、七里河区、城关区人民检察院等建立固定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助教2人;博士4人、硕士17人。学院下设行政办公室、教学管理办公室、党、团总支办公室等管理机构;有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经济法学、法理学等5个教研室;有两个实验室即物证技术实验室、模拟法庭实验室等。
学院教师完成国家社科基金研究项目2项,省部级8项,厅局级17项;公开出版著作11部,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其中CSSCI有15篇、中文核心期刊30余篇、省级期刊115篇;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厅局级奖励16项;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论文竞赛等,共有15人次获奖。
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遵循“夯实基础、突出专业、注重应用、兼顾特色”的基本原则,第一、二学年为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开设专业通识课、学科必修及专业必修课,主要学习法学基础理论及法学主干课程等,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使得本科生的法学知识比较全面。第三、四学年主要进行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根据社会对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增开必要的专门法律课程,加强提高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用性很强的人才。学院还为民族地方司法部门职工承担继续教育的职责。
咨询电话:0931-4512192
法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和民族法制建设服务,在各级司法机关、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中介机构从事检察、审判、行政、法律顾问、律师、公证和仲裁等法律业务和法学研究的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法学的基本理论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通晓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及其体系与结构、基本原则、原理和诉讼程序,了解国内外法学研究及法律制度创新动态,培养基础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法学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法理学、法制史学、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知识产权法、经济法学、商法学、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等。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1998年10月,由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所长、民俗学家、人类学家郝苏民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组建成立了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研究所。2001年7月中国第六届社会学人类学高级研讨班在西北民族大学召开之际,费孝通教授亲临研讨班,为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系亲自揭牌,成为系所合一建制。2004年随着学校更名为西北民族大学,将所系建制改为学院。2008年7月,社会人类学·民俗学学院更名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原西北民族研究所更名为西北民族研究院并挂靠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专业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招生方向及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一级学科)四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位授权专业。民俗学学科在1999—2001、2002—2005、2006-2010三个年度被评为甘肃高校省级重点学科。2009年民族学专业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有社会学、社会工作、民族学三个本科专业。2008年,社会学专业获准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在编教师24人,实验员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的教师2人,其余教师皆具有硕士学位。学院积极开展国内与国际交流,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学术交流。
咨询电话:0931-4512193
社会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社会学理论知识,较熟练的社会调查技能,能在教育、科研机构、党政机关、企事业、社会团体等单位从事社会和谐发展的预测、研究与调查、政策研究与评估、社会规划与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社会心理学、中国社会思想史、社区概论、国外社会学理论、发展社会学、社会工作概论、文化人类学、民族社会学、宗教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家庭社会学、民俗学概论等。
社会工作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熟练掌握社会工作实务的基本技能,树立社会工作的价值理想,能在民政、劳动、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以及社会组织与公益团体等机构,从事相关社会工作的服务管理与咨询、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福利、公共政策研究与评估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社会工作概论、社区社会工作、个案社会工作、团体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实务、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学、社会福利思想、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行政、社会统计学、社会学概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国社会思想史、社会调查方法研究、当代社会问题等。
民族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理论知识,掌握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和技术,具备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可从事教学、科研、行政管理部门以及编辑出版等工作的人才。
主要课程:民族学导论、民族学调查方法、民族学人类学名著选读、中国民族志、世界民族志、西方人类学史、当代人类学理论、原始社会史、中国民族学史、应用人类学、宗教人类学、社会学概论、语言学概论、民俗学概论等。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
现代教育技术学院成立于2001年6月,现有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和数字媒体艺术三个本科专业,课程与教学论(理论方向)硕士点。
学院现有教职工36人,专任教师29人,其中教授、副教授职称12人,博士、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19人。近三年学院教师在国家级专业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10余篇;科研课题立项2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11部。
学院现设有教育技术学、应用心理学、数字媒体艺术3个专业实验室,由学院下属的实验中心统一管理。实验室面积1300平方米,实验仪器设备近千余台(件)。学院已经建立20余家实践基地,既有中小学、职业学校,也有电视台、电教中心,学生先后完成了教育实习、社会调查、网页制作、影视专题片摄录制作等工作。同时还积极参与学校网络管理、维护和校园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
咨询电话:0931-4512102
教育技术学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并运用需求分析技术、教学系统设计技术、网站设计与开发技术、网络环境建设与维护技术、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技术、教学和培训资源的设计与制作技术等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系统设计、非线性编辑、虚拟演播室、教育电视节目制作、计算机网络、局域网组网技术、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数据库原理、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教育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心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和创业技能,能在教育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查、心理教育与咨询网络系统、医疗卫生、公检法、军事等领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理咨询、专业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社会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心理学史、人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犯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测评、经济心理学、营销心理学、SPSS应用、生涯心理辅导等。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和影视动画领域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应用photoshop,painter,flash,retas,maya,3dmax,ae.combusion,premiere,vegas等二维、三维动画软件及后期制作软件,完成场景和角色模型制作、材质表现、动画表现、特效制作、后期合成剪辑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素描与色彩、电视艺术概论、网络基础及应用、影视动画制作技术、MAYA、广告心理学、剧本创作、数字摄影与摄像、数字音视频制作、平面图形图像处理技术、视听语言、造型艺术基础、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影视与广告作品赏析、二维动画制作、数字广告设计、综合创作课程等。
体育学院
体育学院的前身为体育系,成立于1992年。现有体育教育本科专业、民族传统体育学硕士点。下设5个教研室,2个实验室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室,5个教学实习基地。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学院已形成以研究生教育为先导、本科生教育为重点、以成人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办学模式,成为西北地区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的摇篮。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53人,其中专职教师43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6 人、讲师13人;在读博士1人、研究生学历13人;有国际级裁判1人、亚洲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3人、取得亚足联B级教练员讲师资格1人、享受政府津贴1人、学校十佳教师1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9人。
学院十分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田径、武术、排球和体育保健课被确定为西北民族大学校级“名课”建设对象,近年来,学院教师申报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5项,发表论文350百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30篇,出版教材专著等21部,获国家级专利2项,省部级奖励5项,获高校人文社科奖7项。
学校田径队、篮球队、足球队、武术队等各代表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学校拥有各类具有国内领先水准的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充分满足教学、训练和课外活动的需要。榆中校区被甘肃省体育局授予“甘肃省亚高原训练基地”。
咨询电话:0931-4512808 4512938(传真)
体育教育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体育教育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现代体育发展的新动向,具有组织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裁判工作的基本能力,并能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学校体育管理、社会体育指导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人体生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保健学、学校体育学、田径、体操、球类、武术、体育教学论等。
文学院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两个本科专业,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两个硕士点,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民间文艺学研究方向和硕士点古今少数民族汉文学研究方向。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博士学位获得者3人,在读博士4人,硕士及以上学历教师占70%。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西北民族大学源远流长,创校时期建立的汉语言文学系就是文学院的前身。可以说文学院不仅有近60年的历史且根基深厚,学风纯正。李国香、孙艺秋、唐祈、郗慧民等一批著名学者先后在此任教,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传统。近年来, 文学院科研积累深厚,发展势头良好,与学科建设、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紧密相连,在科研成果显现、科研课题立项和成果社会评价方面均有自身长处。文学院教师先后出版学术专著十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省部级课题近十项。
咨询电话:0931-2938923 4512721
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够新闻出版、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机构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马列文论、比较文学、基础写作、中国古典文献学、民间文学、汉语史等。
对外汉语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汉语和英语基础,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以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有进一步培养潜能的高层次对外汉语专门人才;以及能在国内外有关部门、各类学校、新闻出版、文化管理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相关工作的实践型语言学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基础写作、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中国文化通论、基础英语、英语口语与听力、英语写作与翻译、西方文化与礼仪、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
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的前身为语文系,成立于1951年。现设有汉语言(维汉翻译)和中国少数民族(维吾尔)语言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零基础)三个本科专业,拥有中国少数民族(突厥语族)语言文学硕士点,并设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突厥语民族语言文学研究方向。学院现有文学教研室、汉语言教研室、翻译教研室等三个教研室,还建有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西北基地等研究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2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3人,博士5人、硕士9人。以维吾尔学泰斗李国香先生为代表的老一代专家教授,为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尤其是新疆地区培养了数万名社会主义建设的优秀人才。
咨询电话:0931-2938265
汉语言(维汉翻译)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具有正确的民族观且熟知国家民族政策,能正确理解语言文字的基本原理,熟知国家语言文字方面的方针政策,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熟练掌握汉维两种文字及其翻译规律和技巧,在党政机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及企事业能够胜任汉维口语、书面翻译工作,具体从事翻译、教学和文秘等工作的维汉双语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汉语精读、汉语听说、汉语阅读、汉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翻译理论与实践、语言学概论、报刊阅读、中国文化概论、现代维语、汉维语法对比、第二语言教学法等。
中国少数民族(维吾尔)语言文学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政治思想水平,热爱本职工作,熟悉我国教育、行政政策法规,具备坚实维吾尔族语言文学功底,有较强的教学、翻译实践能力,能在教育文化部门及相关单位从事维吾尔语言文字、文学、教育、编辑、新闻、秘书、翻译和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工作,成为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维语、文学概论、维吾尔古典文学史、中国文学史、维吾尔简史、维吾尔语言文字史、维文写作、维吾尔现代文学史、维吾尔当代文学史、维吾尔古代文学、维吾尔民间文学概论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零基础)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具有正确的民族观且熟知国家民族政策,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理论素养和系统的维吾尔族语言基础技能,能在我国各省区党政机关、新闻出版部门、基层教学单位从事翻译、文书、为汉双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维吾尔语实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维吾尔语精读、维吾尔语阅读、维吾尔语口语、维吾尔语写作、现代维吾尔语、语言学概论、翻译理论、维吾尔简史、维吾尔语言文学史、近代维吾尔语等。
藏语言文化学院
藏语言文化学院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师范类)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零基础)等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缅语族)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藏族文学与藏传佛教文化”、“古藏文文献和敦煌藏文文献”等三个研究方向。设有藏族语言、文学、古典文学、汉藏翻译和教育(师范)教研室五个教研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25人,专职教师20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9人、讲师1人、助教1人,博士4人、硕士12人,在读博士3人。各类在校生800余人,其中研究生69人、本科生683人。
近年来主持各类社科基金项目1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8项;出版学术专著、译著54部、教材13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专业于1999年至今连续3次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获批为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省级教学团队一个、省级“精品课程”四门、校级精品课程四门。
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专业采取“2+2”的培养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第三、四学年开设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设有藏语言文学、汉藏翻译、藏汉双语文秘三个专业方向。
咨询电话:0931-2938178
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藏语文,系统掌握中外文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汉藏翻译和现代文秘的基本技能,以及计算机应用技能,能在党政机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教学、编辑、翻译和藏汉文秘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藏语语法、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汉藏翻译、大学语文、现代汉语、基础写作、藏族文学史、藏族民间文学、修辞学、藏族史、古藏文文献、因明学、藏族天文历算、梵文基础、文化人类学、中国文学简史、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秘书学概论、电子政务、公文写作、汉藏语法比较与翻译、翻译技巧等。
中国少数民族(藏)语言文学(师范类)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练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教育理论、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有较强的人文素养和教师职业素养,能够在中等学校从事藏语文教学和教育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教育学、现代汉语、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史、教育技术学、藏族文学史、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汉藏翻译、基础写作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藏语言,零基础)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扎实的藏语文基础,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能较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藏语,熟悉藏族历史文化,能够在民族地区党政机关、文化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藏汉对译、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藏语、语言学概论、藏语会话、藏语阅读、藏文文献阅读、藏语语法、藏语修辞学、藏族文学史、藏文书法、藏语写作和藏汉翻译理论与实践等。
蒙古语言文化学院
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的前身为语文系,成立于1951年。学院现以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本科生教育为主体,成为西北蒙古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摇篮。
学院现有汉语言(蒙汉翻译)、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含文学、语言翻译、文秘等专业方向)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零基础)三个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族)语言文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中国少数
民族(蒙古)语言文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甘肃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六门、校级精品课程七门。设有西蒙古文化研究所和蒙古文学、语言翻译、卫拉特文化等研究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28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教授13人、副教授5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19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国家出版基金评审专家、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编辑翻译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委、甘肃省名师、甘肃省政协委员、甘肃师德教师各1人,省级成才奖获得者2人,校级十佳教师3人,博士研究生导师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4人。
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注重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科研成果显著。目前承担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国家外专局项目13项、国家民委项目3项、校级项目8项。学院教师的专著和论文获省、自治区、校级以及其他奖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600 余篇,编辑出版各类专著、教材、译著60余部,其中一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
学院积极发展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与蒙古国科学院、蒙古国国立大学、乌兰巴托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协作交流关系,互派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进行科研合作等。先后邀请蒙古国科学院、俄罗斯卡尔梅克自治共和国国立大学以及内蒙古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院校的著名学者、教授来我院考察、讲学和进行学术交流
汉语言(蒙汉翻译)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政治思想水平,具有正确的民族观,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业务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吃苦精神和发展潜能、能掌握蒙汉两种语言的对译规律和技巧,具有一定的写作水平和科研能力的蒙汉语言翻译、教育、研究以及新闻、文秘、公关等应用等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翻译学概论、文体翻译、口译、蒙古族简史、中国文化概论、汉语基础写作、蒙文写作、蒙汉语言比较、现代汉语、现代蒙语等。
中国少数民族(蒙古)语言文学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一定专业理论基础知识,具有较强实践技能,适应民族地区和基层部门需要的、蒙汉兼通的新闻编辑、翻译、秘书和能从事文化、教育、科研、管理等工作或其它与专业相关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现代蒙古语、蒙古族现当代文学、蒙古族古近代文学、翻译学概论、蒙古族民间文学概论、写作基础、外国文学、大学语文、现代汉语、蒙古国吉力尔文字、新闻编辑学、民俗学与蒙古民俗、古代汉语基础、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现当代文学、蒙译汉实践、汉译蒙实践、秘书学概论、行政管理学、公共关系学、文书档案学等。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蒙古语言,零基础)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蒙古语文基础,在听、说、读、写、译方面能较熟练地掌握和应用蒙古语,熟悉蒙古族历史文化,能够在民族地区党政机关、文化教育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蒙汉对译、教学、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蒙古语、蒙古语语法、蒙古语会话、蒙古文阅读、文献阅读、蒙汉翻译、蒙古语视听、语言学概论、蒙古文写作、蒙古族历史等。
咨询电话:0931-2938181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1990年,现有英语、英语(蒙英双语)、俄语、阿拉伯语本科专业和课程与教学论(英语、阿拉伯语)硕士点。学院设有中东文化研究所,及英语、俄语、阿拉伯语、应用语言学和大学英语教研室。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84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20人。学院有30余名教师先后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罗马尼亚、巴基斯坦、叙利亚、约旦、沙特阿拉伯等国进修、访学和攻读学位。学院与法国欧亚管理学院、英国普茨茅斯大学和威尔士大学合作,选送了60多名在校学生出国深造。
学院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师资建设为保障,全面提升外国语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效益。在2005年国家民委直属院校本科毕业论文抽查中获得第一名,学院学生在省级和国家级的英语、阿拉伯语、俄语口语演讲比赛中多次获奖。
学院始终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为动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学术科研为引导,以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管理队伍建设为保障,培养高水平、高素质应用型外语人才为目标。
咨询电话:0931—4512135
英语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英语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语言研究能力,能熟练进行中英文口译和笔译,能从事高等院校教学、中学英语教学和各项涉外活动的英语语言文字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英语综合语言技能、英语视听、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写作、词汇学、英汉翻译(口、笔译)、英美文学简史及作品选读、英美概况、英语教学法、英美报刊选读、经贸英语、旅游英语、外事英语、语言学、第二外语等。
英语(蒙英双语)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巧、较熟练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运用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方法,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蒙语、英语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或与专业相关的其它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报考本专业的考生,须加试蒙语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
主要课程:英语综合、交际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语法、英语国家文化背景、英美文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现代蒙语、英汉翻译、英蒙翻译、英语写作、现代汉语、汉文写作、蒙古国吉力尔文等。
俄语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俄罗斯语言基础知识,较强的语言实践活动能力,能从事外事、经贸、旅游及管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基础俄语、语音、视听说、实践语法、俄语写作、俄语阅读(含快速阅读)、俄苏文学选读、翻译、语言学、俄罗斯国情、第二外语等。
阿拉伯语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运用阿拉伯语从事教学、外事、外贸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阿拉伯语语音、阿语语法、阿语综合语言技能、阿语阅读、经贸阿语翻译、阿拉伯文化概况、阿语写作、第二外语等。
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现有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四个本科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影视艺术、宗教艺术、跨文化传播)硕士点。学院正在致力于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的建设工作,致力于新闻学、传播学硕士点的建设工作。学院现有教职员工35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18人。学院拥有和学校资源共享的实验设备总价值超过1000万元,专业期刊图书资料11万册部,实习基地10个。学院成为培养西部民族地区传媒机构和相关机构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
咨询电话:0931-2938316 4512047
新闻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新闻宣传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编辑、采访、节目主持、管理及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学、大众传播学、中外新闻事业发展史、舆论学、报纸编辑学、新闻政策与法规、新闻事业管理学、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制作、新闻作品分析、广告学、受众心理学、舆论调查与研究、发达国家新闻现状研究、新型传播媒体研究、文艺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基础写作、现代汉语等。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科学文化知识,熟悉我国新闻、宣传政策法规,能在广播电视及其它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新闻学概论、大众传播学、新闻传播制度与政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广播电视发展史、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广播电视专题与栏目、电视摄像技术、播音原理、新型传播媒体研究、专栏设计制作与主持及文艺学概论、中国文学、外国文学等。
广告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告学理论与技能、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能在新闻媒介、广告部门、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和设计制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艺术概论、公共关系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艺术史、西文艺术史、电视摄像与编辑、广告心理学、广告经营管理、广告策划与创意、摄影基础、市场营销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网页设计、中外广告法规、国际广告、CI导入理论与实践等。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文学功底与科学知识;具备较高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熟练掌握包括数字化技术在内的各种剪辑技术;能在全国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栏目、频道策划、节目编导制作、文字撰稿、音响设计制作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传播学、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音乐学院
音乐学院起步于1951年,以培养音乐表演、教育、创作人才为目标。现拥有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尚德义教授,著名小提琴教育家、音乐学家李曙明教授、著名歌唱家邹淑珍教授等学科带头人。聘请琵琶大师刘德海、著名作曲家王西麟、陆在易、王世光、刘聪、楚兴元,著名的声乐教育家赵登营、栾峰,著名合唱艺术家黄培方等为兼职教授定期授课。学院设有音乐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表演(演唱、演奏)三个本科专业,音乐学硕士学位、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点。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讲师18人。在校研究生、本科生780余人。《人民音乐》、《音乐创作》、《中国音乐学》等国内核心刊物发表我学术论文千余篇;出版文集《天人乐舞》、《乐舞论》、《中国艺术歌曲论》、《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学院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音乐美学学术年会”、“尚德义教授作品音乐会暨学术研讨会”、 “中国艺术歌曲研讨会”以及针对李曙明教授学说的“‘音心对映论’争鸣与研究专题笔会”等全国性学术活动。受国家民委委托先后组成中国少数民族艺术团出访西欧与非洲。学生合唱团获《首届中国室内合唱比赛》、《首届中国民歌合唱汇演》金奖。
咨询电话:0931-2938146 2938141
音乐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高等院校、中专和各类中学任教,在各种音乐研究部门、文化艺术团体、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音乐社会活动以及行政管理等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主要课程:乐理、视唱练耳、艺术概论、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音乐欣赏、合唱与合唱指挥、声乐、钢琴和其他乐器、教育学、心理学等。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全面的音乐理论修养,熟练掌握作曲技法,具备创作能力,可在高等艺术院校任教,或在各类文艺团体、艺术教育机构、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群众文化团体担当作曲、指挥、从事艺术行政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作曲法、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配器、钢琴、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民族民间音乐、音律学、音乐美学、艺术概论、名作赏析、电脑音乐制作等。
音乐表演(演唱、演奏)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精通音乐表演理论,具备专业演唱、演奏水平和较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合在歌剧院、歌舞团、文工团等各种文艺团体从事表演和创作;在高等院校、中专及各类中学任教;也可以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担任编辑、主持人;在有关单位或部门作音乐研究工作。
主要课程:声乐或器乐表演、视唱练耳、乐理、艺术概论、和声学、中外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作曲基础、音律美学、合唱、合奏与重奏等。
美术学院
美术学院的前身为艺术系,成立于1978年。30多年来学院坚持 “以人为本、助人成功”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科研和艺术创作并重的原则,形成了教学门类齐全、科研实力较强、本科研究生教育并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美术人才基地。学院现有绘画、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美术学、中国少数民族艺术(美术)、艺术硕士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西北少数民族美术研究所、艺术设计实验室等机构。
学院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三分之一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硕士生导师15 人,省级教学名师 1人,省级精品课程3门。学院聘请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客座教授。多年来学院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加强海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承担多项艺术研究课题,多项成果获省部级艺术奖项。
咨询电话:0931-2928017
绘画(中国画、油画)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绘画(中国画、油画)基础,良好的专业理论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绘画艺术创作、教学、研究等方面能力,能在文化艺术、教育、出版、管理等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绘画(中国画)专业主要课程:工笔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写意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素描、速写、书法、篆刻、透视、艺术解剖、艺术概论、美术史论等。
绘画(油画)专业主要课程:素描、油画、速写、专业技法、创作、专业实习、透视学、艺术解剖、艺术概论、美术史论等。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平面艺术、唐卡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方法,能适应在设计院所、公司、企业、教育、文化、新闻出版等领域从事艺术设计、教学、研究、文博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环境艺术、平面艺术)专业主要课程:素描、色彩、图案、构成、广告、包装、CI、书籍装帧、建筑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原理、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公共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辅助设计、透视、解剖、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等课程。
艺术设计(唐卡艺术)专业主要课程:唐卡线描、唐卡构图学、藏卡色彩、堆绣与壁画、唐卡图案、藏族史论、藏族美术史、藏族民俗、中外美术史论、透视学、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唐卡创作等课程。
舞蹈学院
舞蹈学院现有舞蹈学、表演(舞蹈)本科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西北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敦煌舞研究与实践)硕士研究生点,并设有附属舞蹈中专。学院设有基训教研室、民间舞教研室、钢琴教研室、专业基础理论教研室、敦煌舞等5 个教研室及中专教学管理部。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31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0人。著名敦煌舞专家高金荣教授为学院学科带头人,学校聘请中国舞协名誉主席、中国第一只白天鹅舞蹈艺术家白淑湘为学院兼职教授。
近年来,教师和学生多次在国际级、国家级、省级等各类专业型舞蹈比赛中获得各类奖项。特别是利用西北地区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资源和著名的敦煌艺术宝库资源,发展为学院重点学科。
学院积极参与国内外艺术交流活动,多次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院校代表,参加中央电视台、甘肃省电视台等各类公益性质的演出活动,并应邀赴国外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等国际交流活动。2007、2010年两次由文化部选派学院教师赴非洲厄立特里亚、加纳共和国进行文化援助任务。
咨询电话: 0931-2977735 2938143
舞蹈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舞蹈编创和表演的高级专门人才,能在全国尤其民族地区的专业文艺团体、中、高等艺术院校、艺术职业学校、以及群众文化艺术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舞蹈评论及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同时还可进行舞蹈史论研究。熟悉我国的文艺方针和政策,系统地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和舞蹈基本理论,了解相关的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有从事本专业教学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掌握分析和研究舞蹈作品的方法,具有较强的理论写作能力。
主要课程:舞蹈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学、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思想概论、民俗学、舞蹈艺术概论、敦煌乐舞论、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中国民间舞蹈文化、舞蹈教学法、舞蹈名作赏析、舞蹈写作、音乐基础理论、舞蹈基础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编舞理论与技法、中国古典舞身韵课、敦煌舞基本训练及现代舞蹈课等。
表演(舞蹈)专业(学制四年、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各类学校以及基层企业、事业单位的舞蹈教学、表演及编导工作的要求,学校开设了舞蹈基础训练、民族民间舞、中国古典舞、舞蹈欣赏、舞蹈编导、乐理等专业课程,并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较为完整的舞蹈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毕业后可从事幼儿园教师、中、小学音乐教师 、文艺活动策划 、文艺团体舞蹈演员 、企事业单位文艺指导 、儿童舞蹈艺术指导、专业演员、专职教师、基层文艺骨干等。
主要课程:舞蹈基础训练、中国古典舞、技能技巧、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敦煌舞、编舞技法、音乐欣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名作赏析、舞蹈艺术概论等。
历史文化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的前身为历史系,成立于1979年,1981年开始历史学本科招生,本学院是西北民族大学较早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单位之一。现有历史学、博物馆学两个本科专业,宗教学、专门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三个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藏传佛教文献与历史文化研究方向。
学院现有教职工31名,专任教师26名,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8人;讲师5人、助教1人;博士11人、硕士8人。有硕士生导师14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3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力量雄厚。同时,为了加强学科建设,学院还聘请了10名相关学科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学院设有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史、博物馆学4个教研室。现有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校级重点学科、3门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理念,始终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位,先后为民族地区培养了3000多名合格人才。连续多年学院的本科学生考研率位居全校之首。学院教师近年来承担了1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教材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800多篇,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咨询电话:0931-4512168 2938995
历史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历史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教学科研技能,了解国内外学术研究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较为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素养,能在教育、科研部门从事历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文博档案等单位从事行政、文秘、编辑、宣传、文物保护、文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历史地理、民族学通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宗教学通论、藏传佛教史、伊斯兰教史、蒙古族史、藏族史、维吾尔族史、回族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档案学等。
博物馆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经营单位以及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文物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博物馆学概论、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经营管理、文物学概论、文物管理与法规、考古学通论、文物保护基础、文物鉴定、民族考古学、文物摄影与摄像、简牍学、石窟寺艺术、敦煌学、中国青铜器、中国玉器、中国陶器、世界博物馆概况、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历史文选、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历史地理、中外文化交流史等。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前身为数理化系,始建于1979年,1981年开始本科招生。学院现设有数学与应用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本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六个: 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理论、应用数学和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教学论)、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软件工程(专业硕士),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博士点实验语音学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确定为甘肃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现有省级精
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2门。
学院现建有3个本科教学实验室:基础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验室,并拥有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藏文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中国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致力于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学院现有教职工78人,其中专任教师69人,教授15人、副教授15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7人。学院教师中有2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甘肃省优秀专家称号, 1人获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获甘肃青年“五四”奖章,6人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
学院于洪志教授研发的“藏汉双语文字信息处理系统”取得成果数十项,其中《藏汉双语信息处理系统》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藏文视窗平台、字处理软件和藏文网站》获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互联网上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藏文网站,受到了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学院教师承担完成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0余部。
学院不但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三年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仿真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2项,省级特等奖12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19项。
目前学院有在校本科生960人,研究生75人,博士生7人。
咨询电话:0931-4512202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使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和进行软件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和生产经营及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模型、数值分析、离散数学、数据结构、运筹学、常微分方程、模糊数学、图论、复变函数、实函与泛函分析、近世代数等。
数学与应用数学(藏汉双语)专业
(民考民·学制五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与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拥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完善的知识结构和优秀的心理素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技能,能胜任适应教育发展需要的藏汉双语中等数学教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及其它教育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C语言、数据结构、普通物理、离散数学、模糊数学运筹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等。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数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备在信息科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计算机软件的能力,能在科技、教育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应用开发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C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汇编语言、信息论、离散数学、数值分析、概率论、数理统计、数学模型、网络与数据库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受到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良好训练,能在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与系统结构、计算机网路、软件工程、高级语言、汇编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自动机理论、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等。
软件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软件工程理论知识及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掌握自然科学和与软件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具有自主学习和使用先进软件开发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具有软件开发实践和项目组织的初步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创业、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大型软件项目的开发,具有软件企业所需要的较高层次的软件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素质,能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变化对高素质软件工程专门人才的基本要求。
主要课程离散数学、C语言程序设计、算法分析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软件项目组织与管理、软件测试技术、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系统建模与UML等。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的前身为数理化系,1993年成立物理系。学院现设有物理学(藏汉双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专任教师5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6人;讲师23人,助教9人。1人获甘肃省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学院已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本科教育师资队伍。
近几年来,科研成果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科技部软科学项目1项,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2项,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民委重点科研项目2项,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项,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项,兰州市科技局项目1项,获得专利1项,出版教材5部。
学院现有5个教研室、6个实验室。设有电子材料研究所和信息安全技术研究所,其中电子材料研究所下设电子材料实验室系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
咨询电话:0931-4512900
物理学(藏汉双语)专业
(民考民· 学制五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用藏汉两种语言在中等学校、专科学校从事物理学、计算机技术教学及藏汉科技翻译、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藏语文、基础汉语、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原子物理学、电工学、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力学、理论物理概论、微机原理、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C语言、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从事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设计、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机械、电子、电力、石油、化工等行业从事电气自动化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继电保护、电网监控、输配电工程、高电压及信息技术、电气传动控制系统以及电力自动化系统运行设计、科学研究、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机与拖动、电力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理论、电力工程、电力系统分析、计算机语言、微机接口与网络等。
自动化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电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自动检测与仪表、电力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基础知识等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应用能力,并且有一定的知识获取、综合运用知识能力,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电气自动化、计算机信息处理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研发、运行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数字电子技术、模拟电子技术、检测与转换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及拖动技术、过程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及通讯领域中交换、传播、网络、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电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试验技术,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具备电子信息与通信网络的组织、运行、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能力,可从事电信、电气自动化、通信、计算机工程、网络工程等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电子技术、通讯原理、电磁场与电磁波、数字信号处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数据结构、计算机通讯、计算机网络、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
通信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通信技术、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号处理能力,掌握计算机网络、卫星通信和移动通信等现代通信技术。能在通信领域从事研究、设计、制造、运营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国防工业中从事开发、应用通信技术与设备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电子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操作系统、接口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电磁波、通信原理、程控交换技术、数字信号处理、多媒体通信、数据通信、移动通信、通信网、光纤通信等。
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成立于2005年11月。现有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分四个专业方向,即建筑工程、道路工程、岩土与地下工程、桥梁工程,实行“2+2”的培养模式,在校学生743人。学院拥有科研教学人员27人,其中教授5人、副高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80%;有省级优秀专家2人,省领军人才2人,555创新人才3人,各类一级注册工程师4人。已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基本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本科教育师资队伍。学院现有4个教研室、7个实验室、2个绘图室和4个专业教室。学院成立以来大力进行了实验室硬件建设,实验室设备总值已达1000余万元。
咨询电话:0931-4512915
土木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实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在房屋建筑、岩土与地下建筑、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方面进行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的项目规划和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土木工程施工、房屋结构、桥梁工程道路勘测设计、地下建筑结构、道路工程、隧道与地下工程等。
化工学院
化工学院前身为数理化系,1993年成立化学系,2004年6月更名为化工学院。目前学院在校学生1466人,教职工54人,专职教师4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2人;硕士23人,博士13人;博士后3人。有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制药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和化学教学论硕士学位点。学院以精细化工为主方向,下设材料化学及应用、精细化学品化学与技术、化学污染治理、天然产物分离、配合物化学及应用五个研究方向。
学院设有院所合一的精细化工研究所、化学与环境检测中心、甘肃金盾化工西北民族大学研发中心、奇正藏药西北民族大学藏药研发中心、兰州市粘合剂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其中化学与环境检测中心已通过国家级计量认证,具有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能力。学院现有8个专综合性实验室和1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红外、紫外、核磁共振、X­­—衍射、气质联用等大型精密分析仪器实验室面积7317平方米,拥有实验设备1800余台,固定资产总值达2000万元。
学院相继与甘肃金盾化工、甘肃奇正藏药、中科院兰州化物所、嘉峪关市科技局、酒泉市科技局等单位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为甘肃西域矿业、嘉峪关宏源塑化、兰州天聚源等公司提供了技术服务。
近年来,学院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申请专利10余项,举办国际学术会议2次,转让科研成果3项,累计科研经费400多万元,获不同层次科研奖励5项。在淀粉基乳胶、涂料、表面活性剂及羊毛专用洗涤剂等方面取得了自主知识产权,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咨询电话:0931-451293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与研究方法,受到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能从事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加工、性能测试等方面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化工原理、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功能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共混改性原理、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降解、高分子材料近代测试技术等。
环境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环境学和环境工程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能从事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无机化学、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治理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仪器分析、大气污染监测与控制、水质污染监测与控制、噪声监测与控制、环境质量评价等。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掌握精细化工合成、精细化工工艺学与石油化工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化学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能从事医药、农药、日用化工、涂料、染料、颜料、洗涤剂和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学品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无机化学、高等数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精细化工产品合成及应用、精细有机单元合成反应、计算机在化工中的应用等。石油化工方向专业开设石油炼制工程、催化裂化、石油化工设计、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自动化、工业催化等。
制药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化学合成制药、生化制药、天然药物分离、制药工艺学和药品质量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基本训练,能从事合成制药、生化制药、天然药物分离及复配等方面的生产、管理和科研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制图、无机及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制药工程原理、仪器分析、制药工艺学、化学合成制药、生化制药、天然药物分离、药品检验、药物中间体、工程设计等。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始建于1952年,经历了畜牧兽医系、食品科学系、动物科学与食品科学系及动物科学系的历史沿革。从1952年至2009年,学院共培养毕业生4000余人,其中60%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现有在校本科学生1164人,研究生21人。
学院设有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动物科学以及动物医学五个本科专业,临床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三个硕士专业。现有教职工61人,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6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2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学位获得者26人,有硕士生导师19人,外聘硕士生导师4人。教师中有“甘肃省优秀专家”2人,“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入选甘肃省“333人才工程” 1人,入选甘肃省“555人才工程”2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人, 有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学院设有生物工程与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动物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预防兽医学校级重点学科及12个多功能综合专业实验室。拥有以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学科研人员为主体的中美合资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产学研平台和兰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物医药技术平台等10个教学实践实训基地。
近5年来全院教师出版专著17部,出版教材10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及获奖1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发表科研论文201篇,其中SCI、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达87篇,省级刊物发表97篇。正在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863、973子项目4项,科技部2项,国家民委、教育部和甘肃省、兰州市自然科学基金与科技攻关等科研课题24项,校内中青年科研基金20余项,校企合作6项。以我院教学科研人员为骨干的中美合资企业——兰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以犊牛血清开发研制为重点,年产值3000余万元,已成为全国四大血清制品基地之一,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已成为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典范。
学院的本科专业实行打通基础、中期分流的教学模式。第一学年开设的课程基本打通,学习统一的基础理论和知识,第二学年按专业分类组织专业基础课教学,第三、四学年按专业组织教学。
咨询电话:0931-4512979
生物技术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现代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环境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设备、生物制品学及检验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食品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分析与检测、食品技术等方面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食品领域从事食品生产技术应用与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及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控制、监督、执法、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化工原理、食品营养与分析、食品毒理学、食品工程与设备、食品工程原理、食品保藏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原料学、肉制品工艺学、乳制品工艺学、罐头工艺学、饮料工艺学、发酵工艺学、食品卫生学、现代工厂设计、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功能食品及其功能因子的检测、食品新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等。
生物工程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化学、生物学、化学工程相关领域的基础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获得应用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上、下游领域相关专业技能的训练,能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生产工艺设计、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生物工艺学、生物工程设备、细胞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生物分离工程、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生物制品检验技术、生物信息学等。
动物科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动物遗传育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设计、推广开发、经营管理、教学科研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组织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动物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分析技术、微生物学、畜牧业经济管理、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与畜舍建筑学、动物生产学、经济动物饲养学、草地学、胚胎移植技术、动物克隆技术、畜产品加工与检验技术、动植物检疫技术、配合饲料工艺原理与技术、畜牧生产系统等。
动物医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农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动物医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兽医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及有关部门从事兽医、防疫检疫、教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动物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外科手术学、兽医产科学、动物性食品卫生学、中兽医学、动物胚胎工程、兽医生物制品学、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实验动物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等。
医学院
医学院现有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学三个本科专业和体质人类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在校学生1468人。医学院由基础医学部、附设医院、口腔医院组成。基础医学部下设10个教研室、9个实验室、1个西部环境与健康研究所和1个口腔医学国家民为重点实验室,附设医院和口腔医院分别为二级综合医院和二级专科医院。现有教职工117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副教授以上44人,硕士学位以上54人,各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2人。
咨询电话:0931-2938150
临床医学专业(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疾病诊断和处理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医学影像学、核医学、预防医学、诊断学、中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外科手术学基础、妇产科学、儿科学、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皮肤性病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文献检索、医学遗传学、法医学、社会医学等。
口腔医学专业(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局部解剖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口腔粘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儿童口腔病学、预防口腔医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口腔医学导论等。
护理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预防保健、临床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护理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用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等。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现设有工商管理、工商管理(藏汉双语)、会计学、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实行“厚基础、宽口径、中期分流”的教学模式,拓展专业培养教学课程,加大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达到基础扎实,专业水平精、深、高,实践能力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具有继续深造的基础,更为广泛的就业选择。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7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讲师22人,硕士生导师4人,外聘专兼职教授、副教授和专家学者10余人,学生1398人。学院拥有综合微机实验室、ERP(企业资源计划)实验室和会计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施和教学软件,并先后在内蒙、山东、江苏等地建成了9个教学实习基地。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与数所海外高校开展教师互访、学术交流、互派学生等合作。
咨询电话:0931-4512905
工商管理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社会发展方向和现代化建设需要,以培养企业管理人才为主,掌握现代企业管理基本理论与技能,具备解决工商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企业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运筹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与金融、统计学、经济管理数学等。
 工商管理(藏汉双语)专业
(民考民·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及广大藏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特点,培养掌握民族地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具备使用藏汉双语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汉藏经济翻译、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管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现代汉语、大学语文、藏语文、经济管理数学等。
会计学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胜任各种会计主体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咨询验证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主要课程:会计学、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学、市场营销、税法、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经济法律、经济管理数学等。
财务管理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投资学、跨国公司财务、项目评估。
 旅游管理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紧密结合中国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法律和旅游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管理学、饭店管理、市场营销、旅游法规、会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经济法、经济管理数学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制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人才需求而设立,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基础扎实,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心理学、管理经济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电子政务、管理文秘、行政学、公共政策、社会保障、社区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公共事业管理法律、经济管理数学等。
预科教育学院
预科教育学院的前身为预科部,成立于1950年,是学校初建时最早设立的三个教学系部之一,2008年更名为预科教育学院。现拥有一支学历和职称结构合理的党政管理和教师队伍,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和学校重点科研项目12项,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各类学术专著、教材17部;另外在教学上,努力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推进预科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本科培养阶段输送合格的少数民族大学生。
咨询电话:0931-4512211
少数民族预科班
培养目标:主要针对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强化其语文、数学、外语及写作、物理、化学等基础知识,并使其初步了解和掌握本科学习方法,能适应本科各专业学习的需要。少数民族预科班分一年制预科和两年制定向、协作计划预科。为了保证不同起点的学生在“预”和“补”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预科教育学院实行分级教学和区别化教学,突出预科教育的层次性。
主要课程:一年制普通文、理科预科学生开设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和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等课程。两年制定向、协作计划预科生为新疆民考民文、理科预科学生,第一学年主要开设中级汉语听和说、汉语精读、现代汉语、英语四门基础课程;第二学年主要开设汉语阅读、数学、英语三门基础课程以及物理、化学、计算机基础和中国文化简史等辅修讲座课程。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