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上海新高考:从“招分”到“招人”的蜕变
2016-09-13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纳入高校招录环节,沪上知名高校率先推出使用办法

上海新高考:从“招分”到“招人”的蜕变

在上海高考改革着力构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背景下,9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知名高校分别公布各校的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这标志着以“两依据一参考”(即依据统一高考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 为核心的上海高考改革,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四校综合评价信息使用办法的公布,意味着什么? 传递出怎样的导向? 请听相关专业人士的深入分析。

人才观的转变将推进高中教育深层次变革

9月12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公布各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这意味着,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在上海四所知名高校招生录取中发挥重要参考作用,意义深远。

从四校公布的办法来看,使用范围主要有三类:在综合评价录取中作为初审和校测的重要依据;在自主招生中作为入选、初审和面试环节的参考资料;在普通高校录取中作为同分及专业调剂录取的重要参照依据之一。

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范围的逐渐宽泛和深入,使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向科学、专业、公正又迈进了一大步。

首先,招生参考的信息更加全面。四校方案虽有所不同,但都重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平时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修习情况、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社会实践、志愿服务 (公益劳动) 情况等,这些信息体现了单凭考试成绩所不能反映的学生能力和品质,比仅凭高考成绩录取更为科学。其次,招生工作更加专业。高校必须明确自己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并梳理本校各专业特点和目标要求,清楚自己要招什么样的学生,这样才能提高专业要求与学生兴趣特长的匹配度。高校必须组织专家团队,分析评估综合素质评价纪实报告中的指标与学校相关专业对人才培养要求之间的相关度,对指标进行筛选或赋以不同的权重,并结合面试结果录取,相比仅靠分数排序或参考某几个奖项录取而言专业性大大提高。第三,招生更加公平公正。各校都以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提供的基本信息作为专家评审材料,对每个学生来说信息采集条目一样,并且以客观信息导入和权威部门录入为主,所有信息都经过审核和公示,在更高层次上确保公平公正。

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反映了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让学生取得良好学业成绩仍然重要,但这已经不再是教育发展的全部价值追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教育质量不只是体现在最后的学习结果上,而是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体现在学生的活动和行为表现上;高质量的教育要能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尊重学生的差异,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人才观和质量观的变化,同时也对深化高中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细化到平时教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中,给予学生足够的选择权和一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而且鼓励学生通过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和参与实践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从高中教育全局角度来看,这也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环境和机制,契合了当前国际关注的教育理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布的研究报告 《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 显示,当前的教育倾向于“关注结果,主要是指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报告》 提出重新理解知识、能力和学习,面对日益迅速变化的世界,教育要能够培养更加灵活多样的、适应快速变化的“可迁移能力”“21世纪能力”或“非认知技能”,包括交流、问题解决、团队合作能力、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等,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对学生的成长要求都不再是“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那么简单。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定义所谓“学习能力强”的孩子———一定不是那些听话、安静、记忆力强、解题能力强的学生,而是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提问和质疑,喜欢与他人讨论和分享,能形成自己的理解并且能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困难能够坚持,善于合作和解决问题的学生。因此,研究性学习的经历对学生至关重要,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更要突破“就教育论教育”的框框。正如素养在具体、实际、复杂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大量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形成,人的品行是在社会劳动实践的体验中培养的,不能仅仅靠讲道理,而是要通过认识、思考、体验、感悟实践活动各方面的收获,逐步内化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这种体验对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难以替代,因此提高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将成为综合素质评价起作用、可持续的关键环节。

让高招“指挥棒”发挥正面导向作用

近日,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已相继推出各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自2017年起,四所学校将在招生录取中使用“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传递出清晰的素质教育导向。

四所大学的“办法”主体内容相近,也各有特点:同济大学在使用办法中,明确“采用等级评定的方式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评价,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校测结果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综合评价信息中的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研究型课程和自主选修学分学习情况等作为进入面试的必要条件”。华东师范大学在其办法中提出,对报考综合评价录取的考生,学校将通过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获取考生的综合素质纪实报告,作为学校对其进行资格初审时和校测的重要参考依据。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也都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作为录取与否的重要参考。如,复旦大学在使用办法中明确了,“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高校自主招生、高水平艺术团和高水平运动队招生中的使用”。上海交大“将其作为面试评分中重要的参考依据”,以及在专业录取环节遇到同分现象时,参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进行专业录取。

综合素质评价的推行和实施,不能说一蹴而就就能改变“分数至上”的评价观念,但却具有深远意义。“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空前重视,有效落实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有助于基础教育真正发生改变。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出国读书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从积极意义上看,伴随着教育国际化步伐加快,国际交流增加,中小学生出国读书数量增加,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应该承认,有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出国读书,一个可能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意高考选拔唯考试成绩、唯分数论的招生现状。从这个角度来看,着力改革学生评价,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改变唯学科成绩的评价方式,是牵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

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注重考察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中学全面推行的重要意义。其教育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但如何做到“教考一致”“见分又见人”,还需要广泛凝聚共识。应该说,缺乏多元评价、没有学习成绩以外其他方面学生素养的评价,将导致家长和教师的主要关注点几乎全部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其它。笔者认为,要改变社会、家庭、学生的成才观念,扭转中小学“分数至上”的教育倾向,必须用具体内容、分数以外的其他指标积极引导。比如,我们如果能运用大数据,对学生的健康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告诉家长,孩子的健康发育水平处在同龄人的后30%,相信家长一定会配合学校去关注孩子的卫生、饮食、体锻习惯。很明显,在一个家庭里,如果孩子的身体和学习成绩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家长的选择一定是“我只要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如果在学习成绩差不多的状况下,高招选拔能更多地关注学生体育、艺术、创新实践和志愿服务等综合素质方面的表现,相信学生、家长和社会自然会重视,家长也不会为了孩子的成绩从90分提高到92分,而逼着他们去补课、刷题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1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中国大陆录取了近20名新生,他们都不算“学霸”,有许多人并非来自国内最好的重点高中。然而他们有十分明显的共同点:比较独立,有思想,有礼貌,参与各种国际性的交流活动,拥有多方面卓越的能力。近年来,香港几所大学在内地招生,也并非只盯着所谓“高考状元”,而是特别欣赏综合能力极强的学生。类似美国顶级大学,其招生评价中对学习成绩要求A的范围划得很大。除了学习成绩外,关键还看艺术、体育、公益服务等能反映学生综合素养状况的“第三项”。未来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能做不同行业人材的优秀学生一定不是只会读书。就是看成绩,也要看一下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一成绩的、效率如何、过程中获得的帮助状况等。近几年,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探索实施了综合评价录取改革试点,迈出重要一步,也取得了积极成效。

大学招生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将有效促进中小学校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纳入教学目标之中。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获得认识世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这种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来源于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这就促使学校要更加重视校外教育。家庭、社会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校教育互为支撑、各有优势、不可或缺。家庭是学生最早职业启蒙的场所,家长的视野和家庭教育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职业生涯选择。社会教育以社会实践为本,关注学生兴趣,倡导融合,以个性化学习为特点。综合评价引入大学招生,关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也是社会人才培养方式的极大转变。

教育,不是教育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使命。学校、家庭、教育部门乃至全社会,应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共同成为教育的主体。由衷希望高校招生能用好“综合素质评价信息”,让高招“指挥棒”发挥出正面导向作用。

综合素质评价,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奠基

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四所高校现已陆续公布各校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

四所高校不约而同地表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高校招生录取中的重要意义,以文件的形式规范使用方法,为基础教育阶段进一步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明了方向。

中学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都有一个疑问,即高校会如何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所记录的各类信息? 中学在落实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如果对相关高校的使用方法、使用范围、使用效果不甚清楚,那么在推进相关工作过程中,面对学生、家长及教师提出的问题就可能无法给出有说服力的解答,底气不足。

四所高校使用办法的公布,有助于进一步统一思想,进一步坚定中学推进相关工作的方向,进一步加强落实力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落地、更好推进、更好实施的问题。高校公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使用办法后,中学可以参照高校使用办法的细则,制定符合本校特色和实际情况的校本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与实施办法,有针对性地设计符合高校人才选拔及培养理念的校本化培养目标,做到有的放矢。

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过程中,关于信息使用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公平公开公正,这也正是学生和家长最为关心的一点。根据上海市教委相关规定,中学都已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相关工作。如上海市格致中学在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了三个“核心”的工作机制;建立 以“学生———指导教师———家长———班主任”为核心的诚信体系,确保学生录入真实信息;建立“学生个人———学校管理员”双重审核机制,确保学生录入有效信息。同时,学校还建立了以“校长室———中层处室———班主任———专职管理员”为核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管理团队,对学生录入的真实、有效信息进行长效管理。四所高校使用办法的公布,也将为中学进一步完善诚信制度,细化管理目标,强化管理过程提供有益参考和指导。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学生只要走好高考的“独木桥”,未来就一定能走好;学校只要升学率高,其它问题都不是问题。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那些只关注升学率的学校一定没有发展出路。高中三年非常短暂,但却是学生成长的黄金期,这种成长不仅仅是知识方面的,还有能力、素养等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正是为了把学生从题海中拉回来。高考录取方式的改革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成长的土壤,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着眼点从过去只看成绩,到现在的关注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以及终身发展。学生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参与党团活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拓展型和研究型课程修习、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参与文艺、体育活动等多个方面展示自己,学生不再是做题的“机器”,而是有着独特个性的全方位成长的人。四所高校使用办法中对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内容做了清晰界定,对本校人才培养特色作了有效诠释,为中学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在中学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过程中,可能一些学校对其适用范围的认识还不全面。部分学校认为这只是少数资优学生的事儿;还有一些学校则认为是全体学生的全部指标都要覆盖。实际情况是,不同高校培养目标不同,选拔的人才要求也有区别。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其实是一个准入和基本要求,中学可以根据高校的使用范围和方法,有针对性地提出校本化的核心指标,不必面面俱到,从而制定符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配套方案。

总之,四所高校关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使用方法的公布,对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更好地推进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热门院校

  • 上海立达学院上海市松江区
    学校简介上海立达学院是一所理、工、文、医多学科协调发展,在上海和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民办高校。学校现有7个二级学院,分别是财经学院、传媒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学院、护理学院、基础与外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开设有11个本科专业和21个专科专业,目前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0人。 学校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党的建设引领学校事业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民办高校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引领校园文化,参与人事管理和服务,加强自身建设。近年来,坚持高端化、国际化、个性化的发展战略。坚持以管理学、信息科学、艺术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定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稳步发展特色职业教育,适时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办学层次定位;坚持以培养面向基层和生产一线、基础知识扎实、创新创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学校前身为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创建于2003年,经过近20年的办学发展,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走特色民办高校之路已在业内和社会上有了一定影响力。2018年5月,学校通过上海市本科高校设置工作评审,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关于同意上海立达学院备案的批复》(教发函【2018】22号),同意对以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组建上海立达学院予以备案。学校成功升格为本科高校,在学校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学校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学校具有优美的校园环境。四季碧草如茵,湖光树影,鸟语花香,被教育部学信网评为“全国大学生校园环境满意度50强高校”,“2018年中国大学校园环境最美排名第12名”。 学校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传承“立人达人”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秉持“全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创新“立德树人”人才培养模式,多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称号。 学校具有雄厚的办学实力,学校现建设了109个校内实验实训室、358个校外实践基地,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建有海外教学基地,可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了高端化的文体及生活设施,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00万余册,拥有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符合国际标准的运动场田径场、篮球场、足球场、网球场、以及体育馆、健身中心,6T标准的学生公寓,餐厅等生活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学习与生活条件。 学校具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大力推进国际化办学,拥有一支由国际顶尖的学者、精英组成的国际导师团队。积极拓展海外教育项目,在加拿大、美国、英国等国家开辟“微留学”、“海外升硕定向培养”和“专本硕直通”项目,为学生构建起多元化外向型发展平台,提供便利化条件和个性化服务。
  • 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上海市静安区
    学校简介上海行健职业学院是上海最早的区办全日制高校。2001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正式由闸北区业余大学转型高等职业教育。并经钱伟长先生提议并题写“上海行健学院”校名,蕴含天道刚健、自强不息之意。学院深耕高职教育以来,秉承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直面困难的奋斗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服务能力,为上海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人才支撑。学院北靠市北高新园区,南邻大宁商业中心,东接“环上大国际影视园区”。校园精致优美,绿草如茵,是上海市“花园单位”。学院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在校生规模约为4000人,设经济管理、信息技术与机电工程、商务外语、应用艺术、学前教育5个学系20余个专业。其中,上海市一流专业3个,市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2个,市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上海市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3个。学院全力实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战略,坚定打特色牌,坚持以质量为核心、人才为关键、特色为方向、专业为抓手、文化为灵魂、品牌为牵引、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聚焦难题重点,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循序渐进,务求实效。多年来,学院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一直稳定在97%以上。除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外,学院坚持继续教育、技能培训和社区教育并举,为上海市和静安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学院秉承“进德修业,自强不息”的校训,弘扬“明德、求真、进取、笃行”的校风,引导学生“好学精艺、力行修德”。上海行健职业学院自2001年转型高职教育以来,9次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和上海市文明校园称号。在上海市高校分类评价(应用技能型)中稳定居于中上水平,2020年成为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继续锚定上海市和静安区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努力建设成为一所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区域紧密型高职院校。
  •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市浦东新区
    学校简介☉ 学院简介 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民远学院)是纳入国家正式招生计划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学制三年,独立颁发国家承认的大专文凭。 ☉ 基本情况 民远学院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心区域新唐城地区,西邻张江高科技园区,南靠正在建设中的迪士尼乐园。校园环境优美,小桥、凉亭、草坪、湖水,相映成趣;富有现代化气息的教学楼、图书馆、实训中心、专家楼、学生公寓,鳞次栉比,矗立在川杨河畔。学院现占地160余亩,建筑面积近62356平方米,在校学生3028人,生源遍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教职工272人,专兼职教师198人,正副教授47人,为培养各类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 历史沿革 民远学院筹建于1998年6月。1999年5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参加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点教育(三年制大专),同年秋季开始正式招生,设有社区管理、商务英语、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业, 至2002年已发展成具有报关与国际货运、物流管理等9个与上海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紧缺人才相关的专业, 2003年3月,经上海市教委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评议通过,并经上海市人民政府审核批准,同意民办民远学院正式建校为“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高职院校。☉ 专业设置 民远学院围绕上海“四个中心” 建设,定位在培养国际航运物流、汽车机电、现代服务等专业的应用技能型紧缺人才,设置有国际航运物流管理学院以及现代服务、财政金融、应用技术、外语、艺术等1个二级学院、5个系、23个专业,具体有物流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国际航运业务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港口业务管理、国际航运保险与公估、会计、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社会工作、体育服务与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汽车运用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技术、商务英语、商务日语、应用韩语、艺术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广告视觉传达方向)。这些专业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实用性、前瞻性,发展前景看好。我院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取得多张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出国留学提供条件,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我院历届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人才培养 学院着力营造“勤奋、敬业、合作、创新”校风,管理严格、教学规范,突出高职教育特色,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并根据用人单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来设定课程,以“新(颖)紧(靠)够(用)实(际)”为准,努力与用人单位的岗位实现零接轨,现已与一批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校还与国外高校合作办学,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学生毕业后除享有国内院校专升本的机会外,亦可到国外合作院校继续深造。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上海市奉贤区
    学校简介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始创于1954年,是中国第一所以“应用技术”命名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是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大学重点建设单位、首批上海高等学校一流本科建设引领计划和一流研究生教育引领计划、上海市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整体改革领航高校、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上海市专利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依法治校示范校。2018年以来,在上海高校分类评价同类型高校中连续四年排名第一。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应用导向、技术创新”的特色定位,秉承“依产业而兴、托科技而强”的办学理念,凸显“协同创新、共创价值”的科技创新文化,追求“卓而独特、越而胜己”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学校专业特色鲜明,学科布局合理。设有19个二级学院(部),拥有本科专业55个,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农、艺等8大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上海市应用型本科试点专业11个;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其中1个专业通过国际专业认证。建有以“香料香精化妆品与绿色化工”为引领、以“功能新材料和智能技术与先进制造”“设计文创与创新管理”为协同的特色学科群;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和工程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拥有省部级重点学科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现有全日制在校研究生2700余人、本专科生16000余人。学校坚持立德树人,育人成果丰硕。大力弘扬“厚德精技 砥砺知行”的大学精神和“明德 明学 明事”的大学校训,聚焦未来工程师关键能力,构建“爱科技”“六融合”“双协同”卓越引领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过硬本领、勇担责任的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现有国家级和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1个;与行业领军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6个,入选首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立项建设1个;拥有国家级和上海市一流课程、精品课程等42门;获批教育部和上海市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9个;近两届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参与单位)、二等奖1项,上海市教学成果奖20项,其中特等奖1项。近五年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等各类国家级和省部级奖项3000余项,毕业生整体就业率长期处于上海高校和同类高校领先水平,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和好评。学校坚持四个面向,科研实力突出。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积极对接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需求,依托、服务和引领相关重点产业发展。拥有国家香料香精化妆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稀土新材料测试评价行业中心、香料香精化妆品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学科平台6个,拥有香精香料及化妆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上海物理气相沉积(PVD)超硬涂层及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绿色氟代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光探测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食品风味与品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学科平台16个;与地方政府、头部企业、科研院所等共建产业研究院、上海市大学科技园、上海创业学院、中欧知识产权学院和各类协同创新研究院、产学研工作站、技术转移中心等高水平技术创新和成果孵化平台。近五年,以第一单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专项课题等国家级项目13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200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全国性行业协会各类科技奖项50余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制定各类标准40余项;2021年学校专利申请量及发明专利授权量均居上海市同类高校第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261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86人,博士生导师37人,“双师型”教师812人;拥有省部级以上各类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其中国家级人才22人次、省部级人才137人次,形成了以国家级人才为引领、省部级领军人才为支撑、优秀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高水平人才梯队。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宝钢优秀教师奖、上海市“四有”好老师(教书育人楷模)提名奖等荣誉称号。学校国际交流活跃,影响日益提升。设有本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个;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以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12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学分互认高校数达51所;近年来,共派出2000余人次学生赴海外院校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与行业领军企业合作建设全国首家国际化妆品学院,与国际知名大学共建中欧知识产权学院。近年来,学校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开设老挝铁道工程人才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高素质铁道工程技术人才,获批外交部亚洲合作资金项目,获批上海市“一带一路”中老铁路工程国际联合实验室,成立“一带一路”澜湄铁路互联互通中心,持续推进高水平国际协同育人和协同科创工作,学校服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效获得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新时代展现新气象,新起点谱写新篇章。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以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以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为使命、以开放合作和数字赋能为路径、以大学治理体系优化为保障,努力打造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新高地、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优选地和特色学科专业培育地,为上海城市发展和国家民族富强贡献智慧和力量,向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 海军军医大学上海市杨浦区
    学校简介海军军医大学地处上海,创建于1949年,时称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1951年定名为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由原总后勤部转隶中央军委训练管理部。2017年转隶海军,组建海军军医大学,对外可称第二军医大学。学校是一所培养卫生事业专门人才的全国重点医科大学。近7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求实、创新、严谨、献身”的校训,逐步形成了以“博雅、仁爱、笃行”为精神内核的“红十字方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先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援柬援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重大军事任务,出色完成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抗击埃博拉、亚丁湾护航、极地科考、和谐使命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建校以来,涌现出“模范医学专家”吴孟超、“模范军医”吕士才、“模范女医务工作者”李兰丁、“甘为人梯的一代名师”孔宪涛、“时代需要的真正科学家”陈宜张、“红十字方队”医疗服务博士团、“南京路上爱民天使”长征医院血透中心等一大批时代典型,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学校综合实力全军领跑。学校现为国家“双一流”重点学科建设院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36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我校设有全国唯一的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现有的海军医学系、卫生勤务学系、中医系、麻醉系均为全军唯一的专业系。学校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个,二、三级国家重点学科数26个;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9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83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学校始终处于全军院校和全国医科院校第一方阵,在2019年最新世界大学排名(ESI)中,有7个学科入选全球前1%,位居全军院校第一。名师大家精英云集。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军队输送了12万余名合格医学人才,培养了全军85%以上的海军卫生干部、80%的卫勤管理干部、85%的军事药学人才。以吴孟超院士为代表的7名院士数,领跑全国医科院校(综合性大学除外)。学校拥有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9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6名,7人入选何梁何利奖,10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此外还有一大批高端人才入选国家、军队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奖励计划,人才数质量位居全国医科院校前列,为学校教育事业领航导向。教书育人独树一帜。近年来,学校重点实施了“顶天立地”教育行动计划,构建了学员绩点和荣誉学分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优学优分的阳光分配,率先开展本科学员出国游学制度等重要教改举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8项、中国研究生教育成果特等奖1项,并在全军院校教学评价中,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精品课程数量稳居全军院校之首,入选18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位列全国医科院校和全军院校第一名,本科学员在各类国际、国家、军队级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0余项。建国60周年时,学校有4位专家或毕业生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建设先进模范人物”。科研创新名列前茅。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军队后勤科研重点实验室14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6个。2005年,吴孟超院士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全国卫生系统、全军后勤系统和上海市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肝胆外科荣获国家首批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十二五”以来获全国创新争先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奖总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医科院校之首,2016-2018年位居全国第16位(前30名中,唯一的军队院校,唯一单科院校)。近两年,获批国家自然基金数量位居全军之首。获批新药和专利授权数连续多年位居全军院校第一。医疗水平精湛高超。学校在医学基础理论、临床技术等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首例和全国第一,获得了全国医学领域首个国家最高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创新团队奖。学校拥有全国唯一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建有1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1个全军专科中心、6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烧创伤救治中心。长海、长征、东方肝胆外科三所三级甲等附属医院享誉全国,“烧伤、心脏、肝胆外科”、“骨科、脑外、肾脏病”传统医疗特色优势明显,泌尿外科、消化内科、血管外科等形成了新的品牌。办学条件现代一流。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场馆、实验室、室内恒温游泳馆等完善的教学设施。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慕课课程逐渐配套和系列化,“红十字”远程教育网全军闻名。学校图书馆现代舒适,WIFI全覆盖,学员可随时在网上查阅图书和资料,文献资源保障范围及保障能力位居全军院校前列。生活保障上,学员宿舍空调全覆盖,学员食堂莱肴品种丰富、特色菜系众多,可满足同学们不同口味的需要。学校设有教育超市、邮政所、票务中心、文印中心、彩扩中心、工商银行、洗浴室、理发店、洗衣房等生活设施,极大方便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对外交流开创先河。学校坚持开放办学战略,先后与英国剑桥大学医学院、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泰国皇家陆军医学院等多个国家(地区)的众多名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每年选派30余名本科生出国游学交流;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学术大师来校讲学交流,担任客座和名誉教授;接待外国部长级以上领导来访200余人,为100多个国家培训了1500余名军事医学留学人员,中外生长军官同班施训六年制医学本科专业享誉国内外。与地方综合性大学合作培养临床医学八年制学员,逐步实现了与国内一流高校学分互认、师资互聘、课程互通和学位互授,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文化氛围深厚浓郁。学员在严肃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还能体会到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学校每两年举办“军大艺术节”、“军事运动会”和“学生团队文化节”,经常性地开展“军校大讲堂”、“学员讲堂”等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现有学生团队30余个,涉及众多学员兴趣领域;学校不断加强军乐团、舞蹈队、专家教授合唱团等品牌文化队伍建设,打造出“红十字”勇士、海狼和战救三支突击队,先后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军内外竞赛并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连续30余年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4次被中宣部、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表彰为“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