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山东:普通类志愿填报的基本路径是什么?平行志愿有无先后之分?
2024-07-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夏季高考普通类志愿填报的基本路径是什么?普通类96个“专业(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有无先后之分?

基本路径

第一步

确定位次。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和位次,关注高考成绩一分一段表、各类别录取分数线等信息,进行自我合理定位。

第二步

汇总信息。根据所具备的报考资格,汇总分析志愿填报需要参考的政策信息和数据信息,大致包括:高校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设置、往年录取数据、目标院校办学综合情况、目标专业建设及就业情况等。

第三步

初选志愿。在综合分析研判各类信息的基础上,对照自己的成绩位次和选科情况,按照“冲、稳、保”的思路分3个梯度,选择足量院校专业志愿。

第四步

优化志愿。对初选志愿进行综合优化,按照“冲、稳、保”的策略,分梯度降序确定志愿顺序。比如填报普通类96个志愿,可将自己优势不大却很喜欢的志愿放在前25%左右 “冲一冲”,将具有一定优势也较喜欢的志愿放在中间50%“稳一稳”,将优势较大且有把握的志愿放在最后25%“保一保”。高分段考生可以加大”冲” 的部分,中分段考生增加“稳”的比重,低分段考生加大”保” 的占比。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先确定“稳”的菜单,上下延伸形成“冲”和“保”的菜单。

第五步

正式填报。借助志愿填报辅助系统预选志愿,确定拟报考志愿的最终顺序,生成志愿预填表。在规定时间登录志愿填报系统,“一键导入”志愿预填表或输入报考的院校及专业,及时提交报考志愿信息。

关于平行志愿填报顺序

对考生来说,普通类96个“专业(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有先后之分。“专业(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依据考生位次、志愿顺序进行。比如投档系统对普通类考生所填报的96个志愿依次进行检索,先检索第1志愿,符合条件就投档,不符合条件立即检索第2志愿,依此类推。一旦检索到符合条件的志愿并投档,后续志愿立即同时失效。96个志愿中即使有多个符合条件的志愿,也只有一次投档机会,只投档到排在最前面的且符合条件的志愿。所以对考生来说,精心安排志愿次序非常重要。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山东艺术学院建校于1958年,坐落在名泉簇拥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是山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高校,具有艺术学门类下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为山东省2017-2023年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针,以“闳约深美”为校训,弘扬“厚基础、重实践、强学术”的办学传统,坚持内涵式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德艺双馨、具有艺术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优秀艺术人才。学校扎根山东、面向全国,以服务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高水平艺术大学。建校之初,一大批在国内享有盛名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在学校工作、生活。早年与徐悲鸿一起留学欧洲的李超士、戴秉心,与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一起留学欧洲的李杰民,弘一大师(李叔同)的弟子刘质平,与张书旂、徐悲鸿并称为“金陵三杰”的柳子谷,著名艺术家关友声、黑伯龙、于希宁、吕品、宗惟成、刘鲁生、张彦青、王企华、宋居田、李华萱、刘乐夫、傅二石、金灼南、范峻青、何锦文、项堃、阮斐、殷宝忠、徐俊华、俞砚霞等老先生都曾在这里执教,奠定了山艺发展的根基,也奠定了山东艺术教育的坚实基础。1978年学校恢复招生后,王音旋、朱德九、赵庆霞、曲广义、孙继南、张庆朗、唐尔丰、牟善平、崔世光、王俊生、卜庆孝、赵玉琢、朱铭、李振才、史振峰、陈凤玉、单应桂、曹昌武、段谷风、王立志、张洪祥、陈皋、杨松林、路璋、曲志刚、梁敬泗、李百钧、兰瑛、程慰世、安士英等一批名家在这里耕耘树艺。这些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严谨治学、潜心创作,为社会留下了一件件艺术珍品,也为学校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即“闳约深美”的校训精神。学校现有文东和长清两个校区,占地1000余亩,建筑面积近37万平米,在青岛建设电影艺术产学研基地;馆藏图书98万余册;有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戏剧学院、现代音乐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管理学院、舞蹈学院、戏曲学院、传媒学院、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电影学院、书法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公共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15个教学单位。学校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省级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5人,音乐学、民族音乐学先后被山东省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学校现有33个本科专业,其中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舞蹈表演、绘画、环境设计、工艺美术、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书法学、数字媒体艺术),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艺术史论、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动画、中国画、音乐表演);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6个山东省品牌特色专业(绘画、公共事业管理、艺术设计、表演、音乐学、广播电视编导),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群、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群);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美术学科自主成才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有1个“山东省一流学科”培育建设学科(音乐与舞蹈学),3个山东省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戏剧戏曲学,其中音乐学为山东省特色重点学科),1个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建设学科(美术学),8个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音乐学、美术学、中国画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舞蹈学、戏曲学、广播电视艺术学)。有1个国家级研究机构(“山东年画”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11个省级研究、培养基地(音乐文化研究基地、齐鲁音乐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山东秧歌”山东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齐鲁传统音乐传承研究基地、“山东年画”山东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山东传统戏曲艺术高层次人才研究培训基地、“文化遗产科技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造型艺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代手工艺术创新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学校近年来在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音乐“金钟奖”、中国书法“兰亭奖”、中国舞蹈“荷花奖”等全国性展演评奖中,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500余项;圆满完成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山东彩车“国泰民安”的设计、制作、展演任务,承办了第11届全国“桃李杯”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第12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声乐选拔赛、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项目等;成功举办了“新沂蒙”美术作品巡展、歌剧《檀香刑》巡演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的展演展示活动,举办了传承与开拓——新时代中国书法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全国歌剧理论与创作研讨会等重要学术活动;圆满完成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大型交响音乐会《黄河入海》等国家和我省重大活动的展演任务。学校加强对齐鲁文化进行传承研究保护,建立了山东年画雕版博物馆、山东汉画像石馆、于希宁中国画作品陈列馆、山东鲁锦艺术馆、山东民间剪纸艺术馆、梨园霓裳馆,收藏保存了以清代为主年画雕版1000余件、珍贵汉画像石190余块、于希宁中国画精品60幅、鲁锦实物200余件、山东民间特色剪纸艺术品4000余件、京剧服饰用品唱本等一大批。学校大力推进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与济南市、威海市、临沂市、滨州市、泰安市、潍坊市、菏泽市、东营市、枣庄市等开展了政产学研合作,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科技研究院、山东省文旅厅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了师生创作实践培训基地。学校不断加快国际化办学步伐,与美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30余所院校签定了交流合作协议书,在学术交流、教师互派、学生互换、艺术演展、双学士学位2+2、双硕士学位1+1+1及硕博联合培养项目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交流合作。乌克兰功勋艺术家瓦连金·费里宾科教授、法国第八大学摄影系克里斯蒂安·梅耶教授、意大利艺术研究院雕塑院院长安东尼奥·迪·托马索、意大利艺术研究院秘书长兼修复教育部委员会主席乔治·邦桑蒂教授等一批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受聘来校讲学授课、开设高级研修班或大师班,对我校乃至全省的绘画、摄影、雕塑、声乐、器乐、戏剧、陶瓷艺术等产生了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学校先后有11位教授被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韩国檀国大学聘为博士生导师,1位教授被授予荣誉教授称号,1位教授被授予意大利艺术研究院荣誉院士称号。建校64年来,山东艺术学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艺术人才,涌现出了著名歌唱家、教育家彭丽媛教授,以及倪萍、刘曦林、王沂东、隋建国、闫平、王克举、王衍成、陈瑾、徐少华、王绘春、王静、苏岩、黄港、郭跃进、宋昌林、周龙、童年、郭婷婷、于冠群、李雪、靳东、刘涛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艺术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有的成为享誉全国的音乐家、美术家、表演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为山东和全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 学校简介学校是农业农村部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是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是山东省首批五所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之一,是山东省高水平大学“冲一流”建设高校,是首届全国文明校园。近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位居省属高校前列,深造率平均在38%以上,荣获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学校现有在校生34262人,其中本科生29150人,博士、硕士研究生5112人,继续教育类学生21532人。现有教职工2522人,教师中有教授、副教授1259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人,全国专业技术杰出人才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其他国家级领军人才7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山东省“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1人,泰山人才工程专家60余人,其中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领军人才1人,泰山学者攀登专家5人、特聘专家21人、青年专家1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8人。学校拥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5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学科,2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高峰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培育学科;1个省一流学科“高峰计划”建设学科,4个省一流及培育学科,农林学科连续5年入选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400强,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综合性重点实验室,4个农业农村部专业性(区域性)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农村部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1个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中心,1个国家小麦改良分中心,1个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个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1个国家小麦育种栽培技术创新基地,1个黄淮海区域玉米技术创新中心,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位观测研究站,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实验室;7个农业农村部、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培训基地;3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5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实验室,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2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科教基地,5个省级培训基地,1个省级培训示范基地,1个省级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1个省级科协科普教育基地。学校有96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4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7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个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暨创新创业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学校校园占地面积5340.13亩,建筑面积114.8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9.85亿元,图书馆藏书289万册,电子图书177万册。学校设有齐鲁学堂、农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林学院、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水利土木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体育学院、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1个学院。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3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40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85项。建校以来,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印象初、朱兆良,中国工程院院士束怀瑞、山仑、于振文、李玉、李培武,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唐克丽,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4位“长江学者”,12位国家杰青等为杰出代表的各类优秀人才26万余人。在百余年办学历程中,学校不断传承和弘扬优良文化传统和崇高精神品质,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登高必自”的校训,凝练了以“树人、求真、包容、开放”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铸就了“爱国爱校、质朴厚德、求真创新、实干奋进”为核心元素的农大精神。学校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肯塔基大学、佐治亚大学、爱达荷大学、普渡大学、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渥太华大学,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荷兰应用科技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俄罗斯彼尔姆国立大学,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大学,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新西兰皇家植物与食品研究院,多哥洛美大学,日本山口大学、广岛大学等70余所国(境)外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
  • 学校简介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是由山东华信工贸有限公司举办的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始建于2005年,前身为山东外国语职业学院。学校于2018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并于2019年5月更名为“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成为全国首批本科层次职业学校之一。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为学校名誉校长。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发展、产教融合、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践行“脚踏实地、放眼世界”的校训,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市校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各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企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目前学校是“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 “山东省大数据人才实践基地”“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日照市外向型经济发展研究基地”“日照市外语与外宣发展研究基地”“日照市金融市场研究基地”,先后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国际影响力50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校企合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示范单位”等荣誉。学校拥有优良的办学条件。目前占地84万余平方米,校舍总面积近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200余万元,馆藏纸质和电子图书269万余册;专任教师近840人,其中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292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457人,“双师型”教师296人。拥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2个,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聘有各级各类首席技师、技术能手36人;建有“日照市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声传译、数字媒体等129个实验实训室;有大连商品交易所、山东五征集团、日照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200余家实习实训基地,充分满足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学校人才培养体系较为完善。现有64个专业,其中有职业本科专业14个、专科专业50个。拥有省级品牌专业群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8门,省级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3门,参与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省级项目1项、国家级2项。截止目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7300余人。在长期的探索与积累中,学校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特色与优势。一是加强了党建与思政工作。加强组织建设、思想政治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抓牢意识形态和统战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建校即成立了校党委,历任党委书记均由上级党委委派,设有专职副书记;推动校党委、董事会、校行政领导班子成员实现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党委参与关键事项的决策与监督。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实行党委委员联系二级学院、中层党员干部联系班级、教工党员联系宿舍三级联系制度,持续开展“凝聚力工程”“先锋工程”“阵地工程”三大工程,为学校持续健康发展把关定向。党建工作全方位加强,促进了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学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和日照市第一家高校党外知识份子联谊会,加强教师思政工作;以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为抓手,以“专业育人”为核心,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制定课程思政、三全育人实施方案以及第二课堂学分实施办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构建了“一二三四六”育人体系,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搭建社区公寓和社会实践“二个平台”,依托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三支队伍”,拓宽思政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实践育人“四个渠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党团组织、安全保卫、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六进公寓”。以此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构建校内上下联动、各环节多方协同,校内校外结合的育人格局。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效果明显,先后涌现出山东省十大优秀学生李伟、救人英雄梁永田、日照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马广振、蒋旭浩、贾集锋等先进典型。二是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着眼于培养“会一门外语、掌握一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了“外语+职业、专业+外语、学校+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外语类专业根据职业面向,设置职业方向课程,提高职业能力;非外语类专业根据岗位特点,加大专业外语课程开设力度,强化外语能力。二是各专业对接职业岗位(群),推动课证融合,教育引导学生学习通用技术,练好专业技术,掌握拓展技术,提升技术技能。三是围绕应用外语类、经贸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强化专业交叉融合,培育、打造“外语+技术”的人才培养特色,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推行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学校根据人才培养定位,确立了“精讲多练、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精讲”基础理论、核心知识,“多练”专业技能,坚持学为基础、用为关键,构建公共技术技能、专业技术技能板块和拓展技术技能三大板块课程体系,大力实施“三教改革”,实现“教、学、做”一体,提高学生的跨专业能力。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术技能竞赛170余项,参赛学生500余人。获省级三等奖以上竞赛122项,获奖学生达269人次,其中国家级获奖26项,获奖学生73人次。四是畅通了“三引三送”的国际化办学道路。大力实施“国际化办学”战略,坚持“三引三送”国际化办学道路,引进国外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引进国外优秀教师和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国外留学生,送学生国外留学、送学生国外就业、送教师境外进修;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与韩国仁德大学等11所高校发起成立“AU+亚洲大学联盟”,与100余所境外高校结为姊妹学校,开展专科“2+2”“3+1”、本科“2+2”“4+2”等办学项目。近三年累计引进高层次外教210人次、“海归”人员91人,培养国外留学生420名;累计输送1116名学生国外深造,400余名学生国外就业,108名教师境外培训,有力促进了我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五是紧密对接产业发展设置专业。紧密对接山东省和日照市产业需求设置专业。对接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强化建设以商务英语为核心的外语类专业群和以电子商务、国际经贸为核心的经贸类专业群;对接信息技术、康养、精品旅游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群、以旅游管理服务为核心的旅游类专业群和以学前教育为核心的幼儿教育与发展专业群;对接日照黑陶、剪纸、绿茶等特色产业,与日照“广云黑陶研究院”等共建艺术设计专业群。同时,对接日照油气仓储与交易产业,筹办石化自动化专业;筹建院士工作站,面向消防、气象培养技术人才,开展无人机产品应用及服务。在根据日照产业需求优化设置专业的基础上,学校大力推进产业学院建设,实施“一二三”建设工程,即每个学院依托优势专业(群)举办一个产业学院,建设两个品牌特色专业和三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与山东众生数据科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慧产业学院”,整合网络技术、大数据技术、物联网、建筑工程等专业,培养智慧产业技术技能型人才;与北京中软国际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软国际信息技术产业学院”,与山东锦程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无人机产业学院”,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型人才。六是践行了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一是广泛开展应用研究。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立日照外向型经济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等机构。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2017年与大连商品交易所共建产业培训基地(该所在全国设立的唯一一所),截至目前到学校接受免费培训的金融类企业达220余家650余人次;依托电商物流专业群及“山东省跨境电商实训基地”,为企业免费培训500余人次;依托外语各专业,先后为日照五征集团、日照港集团等企业开展外语培训600余人次,为日照市委市政府、中国-中亚合作论坛和中澳经贸论坛等提供翻译服务百余次。升本以来,学校紧紧围绕“产教融合”“市校融合”,深度融入职教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和“城市+大学共同体”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向同行。成立了市校融合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市校融合工作。与中国人民银行日照市中心支行、日照市金融学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金融理论研究与实践基地”,培养高层次金融类技术技能人才。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为日照市第三方城市管理综合考核社会化服务项目提供数据分析与管理服务,助推日照城市建设;与岚山区碑廓镇人民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发挥学校人才、技术优势与碑廓镇的资源、产业优势,实现双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当前,山东省和日照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向前。学校将以“乘风破浪”的敢闯、敢创、敢当的勇气和魄力,紧紧抓住新时代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的宝贵契机,永葆职业教育属性和特色,探索走一条职业本科学校特色化、差异化的“以质图强”之路,为国家完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数据更新至2021年12月)
  • 学校简介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由省部共建高校山东财经大学和国有大型企业山东黄金集团联合举办,以实施全日制普通本科、专科教育的高等院校。学校是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单位、教育部“数据中国-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联盟单位、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协会(USCPA China Society)理事单位。学校占地面积530余亩,建筑面积15.4万平方米,在校生8500余人。开设会计学、金融学等28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管理学、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六个学科门类,其中会计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设有8个二级学院和正保会计学院、曙光瑞翼大数据学院、东方世博数字创意学院、华为ICT学院、腾讯企鹅东方全媒体学院、创新创业学院6个产教融合特色学院。学校依托母体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形成了一支以山财大和自有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企业专家为补充的学术型、应用型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实施“百名教师下企业和百名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双百”计划,荟萃行业领军人才、管理精英参与教育教学,担任特聘教授、客座教授;省级教学名师领衔的大批优秀中青年骨干,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经过多年实践探索,东方学院逐渐凝练出鲜明实用的办学模式,构建起“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制定“产教融合行动计划”,先后与泰安市商务局、北京正保教育集团、中科曙光、山东世博华创动漫公司、北京完美世界教育集团、华为、中企创优、高顿教育集团、腾讯企鹅新媒体学院等多家单位签署合作办学协议,构建起“政校行企”四方联动,“主体共生、平台共享、人才共育、利益共赢”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其中“金融大数据”项目为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项目。学校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持续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平台建设、规章制度建设,逐步构建起“1•2•5”塔式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一个中心:核心素养;两个基本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五个融合:专创融合、赛课融合、师生融合、校企融合和校地融合),先后加入全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和“全国创新创业实践联盟”,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新创业平台。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国家级奖项300多项,毕业生以扎实的专业理论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深受用人单位青睐,就业率始终稳定在94%以上。学校着力推进第二课堂“五个一”工程:至少加入一个社团、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研、至少参加一项志愿服务活动、至少考取一个专业资格证书、至少有一项文体爱好。培养“胸怀天下、勇攀高峰、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复合型人才。现有学生社团27个,社会实践活动基地88个,义务支教基地20个,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率百分之百。学校连续4年被团省委评为“山东省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单位,近百名学生荣获省级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先进个人称号,校园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学术科技节等品牌活动成为广大学子展示自我、绽放青春的靓丽舞台。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宗旨,秉承“山财血脉、黄金品质”的理念,遵循“厚德明志,博学笃行”的校训,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优秀财经人才,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示范单位,全国独立学院杰出品牌,全国先进独立学院,山东最具社会口碑高校,山东最佳社会声誉高校等称号。
  • 学校简介山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成立于2009年,由大众报业集团投资创办,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具有高等学历统招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是山东省第一所专门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特色人才的综合性高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建设,学院确立了“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产业兴校”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建设需求为目标,走以内涵发展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学院把文化研究与传承作为学科建设的主线,全力创建“文化发展的传承高地和文化产业的创新摇篮”,努力构建一批特色鲜明的重点学科,打造山东省文化产业实用专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学院坐落于青岛市莱西高铁新城,规划占地4260亩,总投资56亿元,由同济大学规划设计。校区环境秀美,交通便利,北门即为胶东半岛高铁枢纽—莱西站,青荣城际铁路、潍莱高铁、莱荣高铁和规划中的蓬西高铁在此交汇,到达青岛主城区、潍坊、烟台仅需半小时,有多趟列车直达济南、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西安等主要城市,新校区距青龙高速莱西出口仅5分钟车程。目前,第一组团已建成近2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教学楼和配套实训及生活设施,可容纳近万名师生;总建筑面积约9万平米、国内高校单体最大的综合图书馆也将于2021年3月破土动工。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9000人,设有商学院、传媒学院、航铁学院、经管学院、轨道交通学院、智能科技学院、艺术学院、打击乐学院、舞蹈学院、本科教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11个二级学院,开设了30多个专科大类专业,50多个专业方向,同时作为山东省实践性本科专业考核试点院校,开设了9个实践性本科专业,倡导“专科入学、本科毕业”,面向全国招生。1.办学理念先进,文化产业特色鲜明。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强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注重培养孝老尊亲、知书达礼的传统文化气质,赢得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获评“2020山东省最佳社会声誉高校”荣誉称号。2.区位优势明显,优越环境快乐成长。青岛是世界最适合人类居住的海滨旅游城市之一,学院位于世界休闲体育之都、青岛北部绿色崛起的典范之城—莱西。校园建筑风格现代大气,教学楼内配备空气能中央空调和多媒体智慧教室,配合一流的物业服务和专业的餐饮管理,为学生提供了快乐学习生活的优越条件。3.专业特色突出,创新培育家国俊才。我院学科专业设计充分对接市场需求,特色鲜明,注重培养自我学习能力、人文素养及职业素质,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术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做事,深受企业和社会青睐。4.校企订单培养,高端高薪精准就业。 整合社会优质资源合作办学,以岗位定培养目标,推行“1+x”证书制度试点,订单定向培养,实现毕业生高端高质量精准就业。师资建设Teacher Development学院实施“专家治校、教授治学、文化强校”战略,注重师德素质的培养和执教水平的培训,致力于建设一支教学科研实力雄厚、教风优良的专家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工500余人,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等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占35%,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达91%,并拥有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的专职辅导员队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学院实施“育校风、促学风、正教风”工程,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从单纯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转向知书达理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提升,从功利性就业型向高素质人性化的人本教育回归。我院坚持强化技能培养,实行教学研融合,实训设备优良先进,拥有各类实训室和实训车间、校企实训基地26个,校企实训基地38个,为学生就业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轨道交通实训列车、高铁智能物流管理实训室、新能源汽车校外实训基地、铁道通信5G实验室、工业机器人实训室、铁道通信与信息化技术实训室、智能电梯实训室、舞蹈形体房等实验实训设施一应俱全。学院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兴趣爱好、传承优秀文化,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篮球、摄影、武术、相声、演艺、礼仪等20多个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歌手大赛、田径运动会等文体活动精彩纷呈。2020年,我校先后承办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夏令营、第七届青岛国际打击乐艺术节、青岛成人教育合作发展峰会等校内外大型活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