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路高考 ——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智能推荐 一键填报
首页高考资讯
澳门高等院校、香港浸会大学将在昆明举办招生说明会
2014-04-04 作者:学路网
高考专业1V1咨询,助力报考,赢在起跑线

经教育部同意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批准,澳门共有六所高等院校可在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招收本科(包括先修班)、硕士及博士学位课程的学生,分别是公立的澳门大学、澳门理工学院、旅遊学院,以及私立的澳门科技大学、澳门城市大学及澳门镜湖护理学院。

澳门特区政府高等教育辅助办公室将组织上述高校的代表于4月17日在昆明举行两场招生讲解会,详情如下:

澳门高校代表在会上除向老师、教育界人士、学生及家长介绍澳门高等教育概况之外,还会详尽讲解澳门各高校本年招生情况、课程特色、报名方式、录取条件、学费、奖学金及毕业出路等,并解答学生及家长的疑问,欢迎有兴趣的人士莅临参加。

香港浸会大学赴昆明举行招生说明会

各位考生、家长:

香港浸会大学定于2014年4月13日赴昆明进行招生宣传,届时将举行招生说明会。具体安排如下:

一、时间:4月13日(星期日)9:30—11:30

二、地点: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信息中心一楼报告厅

三、云南师大附中地址:昆明市高新开发区洪源路36号

欢迎有意报考香港浸会大学的考生及家长参加,并现场咨询相关招生问题。


 

热门院校

  • 学校简介学校始建于1958年,是由昆明市人民政府主办、云南省教育厅业务指导的专门培养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邮电通信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技术人才,学校先后获评云南省平安校园、昆明市文明校园、昆明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先进集体,各基层党支部先后获“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云南省“一流党建示范党支部”、昆明市五星级示范党支部等荣誉称号。学校现有两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昆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300.67亩;羊甫校区位于昆明市官渡区小板桥(原云南省邮电学校),占地82.75亩。学校校舍建筑面积16.9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6.01亿元,图书馆藏书34万余册,信息化多媒体教学设施覆盖所有教学、实训场所,田径运动场、室内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一应俱全。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在编教职工408人,具有高级职称129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2人),占比为32%;具有博士、硕士学位122人,占比为30%;“双师型”教师比例达78%;大部分专业教师(含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毕业于铁道类或邮电类高校对口专业或来自企业生产一线,专业骨干教师绝大多数毕业自原铁路、邮电行业所属著名高校(北京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上海铁道大学、中南大学、华东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重庆邮电大学、西安邮电大学等),长期从事专业教学,专业功底深厚,实践能力较强。学校多名教师获得“全国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员”、“云南省创新人才”、“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春城教学名师”、省市级劳模等荣誉称号,聘请了“长江学者”、著名铁道机车专家李芾等专家学者为高级顾问。学校下设机车车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铁道运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等二级学院,开办了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铁道供电技术、铁道信号自动控制、铁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车辆应用技术、动车组检修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24个专业。校内建有由101个实验实训室、车间、站场组成的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电工电子及自动化、机械加工与焊接技术、城市轨道交通、铁道机车车辆、铁道运输、铁道工程、铁道供电、通信信号等实训基地(中心),投资2亿余元建成了“云南高速铁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教学设备先进,实践性教学条件较好。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五千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学生三千余人。学校校企合作积淀深厚,与全国各地、云南省的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程建设、邮电、通信等行业企业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长期合作关系,在毕业生就业推荐、学生生产实习、企业员工培训、实训基地共建共享、专业共建、师资互派、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各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对学校增强办学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形成了强大支撑。学校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以铁路人才培养为主要领域,广泛深入的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学校秉承“与铁道同行、与未来同在”办学理念,明确“立足云南、辐射周边、行业知名”办学定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特色鲜明、社会声誉良好、有较强影响力的高等职业院校,打造成为立足云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轨道交通和信息通信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
  •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昆明市呈贡区
    学校简介云南新兴职业学院创建于1993年,是经云南省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具有独立颁发高等学历文凭资格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其前身是南方民族医药进修学院。经过二十八年的发展积淀,现有三个办学层次“中专、大专(高职大专、五年制大专)、专本套读”,共建医药类为主的专业五十余个。学院现有三个校区(花之城校区、水海子校区、新校区),占地面积1083.13亩。全日制在校生23000余人,专职教师700余人,外聘专家、教授270余人。学院下设11个二级学院:护理学院、医学康复学院、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育学院、民族文化艺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色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民族医药研究所、基础部。  云南新兴职业学院一直秉持“技能决定一生,道德决定一世”的办学理念,重视德育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院始终以“素质教育、技能教育、特色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爱党爱国、勤学为民”的校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六个坚持,雷打不动”的管理特色,“面向基层”到“融通中外”的就业特色。  办学二十八年来,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始终坚持医药卫生专业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层培养了近十万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医药卫生人才。学院特别注重培养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倡高岗就业、高薪就业、国外就业、阳光创业,就业率达98%以上,连续6年获云南省教育厅就业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  学院特别注重校风建设:校风校风,校长之风。整个学校禁止打牌(“斗地主”、“打双扣”、“打麻将”)、酗酒、吸烟的行为,要求教职员工做到的校长率先做到。关祥祖,学院创始人、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关祥祖,现任云南新兴职业学院董事长、党委副书记。 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县人,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4年毕业于云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从事《伤寒论》教学工作和医学情报工作,后担任民族医药研究室主任,历任云南省民族民间医药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主编、云南省民办教育促进会副会长。曾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编学术著作20余部。  1994年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城第一届国际民族医药大会上荣获金杯一等奖,1997年在北京首届国际民族医药大会上获两项一等奖,1998年在美国旧金山获国际民族医药金杯二等奖,同时被评为国际百名民族医药之星。 1998年获世界传统卫生组织医学二等奖和莫尼卡奖,2000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09年7月,被中国公益事业联合会评为“中国关爱公益杰出贡献人物”,2009年10月被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评为大学校长“先进个人”。2010年4月,被国家教育人才网评为“中国当代教育专家人才”。2016年被评为“昆明优秀企业家”。2017年被评为“禄劝好人”、“昆明好人”、“最美昆明人”、“云南好人”、“中国好人”,同时被评为“云南省社会扶贫模范”。2018年被评为第五届“昆明道德模范”。
  •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市盘龙区
    学校简介云南农业大学位于春城昆明,北依龙泉山、东傍盘龙江,毗邻著名风景名胜昆明黑龙潭公园,是云南省省属重点大学。办学80多年来,学校为边疆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继往开来,学校将继续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之精神,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校,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努力建设成为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国际上知名、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历史沿革学校创办于1938年,前身是国立云南大学农学院,建址昆明市呈贡县,1958年独立建成昆明农林学院,迁址昆明北郊黑龙潭,1962年滇南大学、滇西大学并入昆明农林学院,1969年搬迁至大理州宾川县,1970年迁至原曲靖地区寻甸县,1971年与云南农业劳动大学合并成立云南农业大学,1980年搬回昆明北郊黑龙潭。198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1993年列为云南省属重点大学,2003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优秀,2009年、2013年、2014年省委省政府依托学校教育管理资源分别创办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2013年,经科技部、教育部审核批准建设云南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办学条件云南农业大学办学84年来,一代代农大人秉承“开学养正、耕读至诚”的农大精神,情系稼穑、躬耕疆域、励精图治、矢志创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1年12月,全日制在校生3.3万余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1.1万余人,留学生200余人。学校有校本部和五华校区、普洱校区、西双版纳校区,占地面积3803亩,校舍面积68.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69亿元。学校图书馆是CALIS全国农学文献信息中心成员单位,2014年获批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农学类),截止到2021年底馆藏纸电资源总量达300万余册,现有中外文数据库41个,已形成了以农为主,兼顾理、工、经、管、文的综合文献保障体系。学校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数字校园与智慧校园建设成效明显。学校现设22个学院,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水利水电、农业工程、农业经济管理以及部分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队伍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1884人,其中高级职称848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人选9人,享受国务院津贴11人,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优秀人才10人,享受省政府津贴1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0人,省级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等学校教学名师8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科技领军人才1人、云岭学者8人、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3人、云岭教学名师4人、首席技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42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人才16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79人、省创新人才共计8人。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云南省教育系统优秀教师2人、云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个,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拥有国家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类创新团队2个,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3个。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9人,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1人。专业学科学校现有82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级一流专业9个、国家工程教育认证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个、省级品牌专业5个、省级一流专业20个,中外合作办学专业2个。有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3个。有农业、兽医、翻译、体育、风景园林、社会工作、生物与医药、资源环境、土木工程、林业、公共管理、工程管理12种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外国留学生招生权。现有省部共建云南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中药材种质创新与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化农业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等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平台7个;拥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观测试验站、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智库、研究基地等42个部省级科研平台;院士(专家)工作站23个;国家种质资源库分库、云南省省级种质资源圃(库)等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28个,云南省生物多样性和生物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云南省环境科学与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各1个;学校还建有昆明市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7个、校级科研平台38个。人才培养学校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先后荣获“全国创新创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50所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学校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融入国家战略,坚持以人才培养与社会融合的大系统育人理念为导向,以多样化农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主线,以知识、能力、素质为要素,以培养目标为基础,以培养质量标准为核心,以支撑引领云南现代农业发展为己任,培养了一批批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办学初期,农业教育家汤惠荪、农学家张海秋、育种学家诸宝楚、植物病理学家段永嘉、烟草学家徐天骝、生物统计学家昝维廉、园艺学家蔡克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术先贤开创了边疆农大办学基业,先人风范激励着一代代学子践行“厚德博学、明理尚农”之校训。办学84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6万余名具有“科学情操、大地情怀、农民情结”的专业人才。其中,水稻育种家、全国先进工作者归侨邓友成,献身彝区五十年,育成“楚粳”系列水稻品种,推广面积占云南省中海拔地区水稻种植面积50%以上;烟草育种专家、全国烟草行业劳动模范李永平,育成“云烟85”和“云烟87”品种,推广面积占2007年全国烟草种植面积的56.7%;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崔秀明,立足边疆苗岭壮乡,成为开创“三七之乡”支柱产业科技领军人;畜牧专家马崇文扎根基层第一线,成为“感动中国畜牧兽医科技推广功勋人物”;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李华春,为云南乃至全国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动物疫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全国先进工作者胡明成,扎根昭通开展粮食作物科研与推广应用工作,支撑全市百万吨增产计划如期实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晋洪江,为金平县如期脱贫作出贡献;在大健康、生物科技、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干事创业的优秀企业家,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高级技术人员80%以上、农业技术推广站(所)负责人80%以上、县乡主管农业的领导80%以上是我校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占25%以上,他们既熟悉少数民族文化、又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知识,扎根边疆民族地区孜孜以求,勤奋工作,为增进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紧扣教育高质量发展主线,以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建设和深化学分制改革为契机,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了以农科为优势,农、工、经、管、理、文、法、教育多学科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框架;适时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高质量课程体系,5门课程入选全国生态文明信息化教学成果,6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33门、精品课程35门,建设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29门;近10年获国家级教学项目84项、省级教学项目124项,主编、副主编省部级以上规划教材220部;建设了课程开发系统、自主学习中心、实验教学中心、教学科研基地、教学管理五大教学平台,产学研协同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2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6项;先后获“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连续14年在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名列前茅。科学研究学校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先后承担联合国全球环境基金、欧盟项目、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金重点项目等3715多项,科研经费达16.5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科学研究一等奖、国际农业研究(CGIAR)杰出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云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云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国际、国家及省部级奖励461项。其中,朱有勇院士团队创建了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理论与技术,研究成果在《Nature》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国内大面积推广应用累计达3.02亿亩,突破作物品种单一化种植重大难题,成为世界上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的成功典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奖励;李铮友教授等率先育成中国第一个水稻雄性不育系,并首先实现我国杂交粳稻“三系”配套,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创造了杂交粳稻单产1108.55千克的世界纪录,率领团队育成品种40多个,累计推广3000多万亩;盛军教授团队围绕茶叶等特色生物资源,通过建立茶树基因组数据库,系统阐释了茶树起源、演化以及茶树基因迁徙规律,阐明普洱茶降血脂、降血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机理,开发普洱茶系列深加工产品,发掘辣木、铁皮石斛、玛咖等新资源,实现了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发展;魏红江教授团队构建基因编辑和体细胞克隆技术,与美国合作获得了世界第一批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失活克隆猪,并在《Science》上以封面文章发表,同时获得了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侏儒症等多种小型猪疾病模型。社会服务学校秉持社会服务甘于立地的理念,积极开展定点帮扶、兴边富民、百亿斤粮食增产计划、农业科技进藏区、校地校企合作、“三区”科技人才专项计划等农科教社会服务,取得明显成效。与昆明、普洱、文山、德宏、迪庆、大理等10余个州(市)及70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多年开展校地合作,大力扶持当地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现代农业;坚持“一流党建引领、农业科技支撑、决胜脱贫攻坚”的思路,持续开展驻村帮扶、产业帮扶、科技帮扶、教育帮扶、党建帮扶,助力定点帮扶县如期脱贫摘帽。发挥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级)、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研究院、云南农村干部学院、云南省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云南省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的优势和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农科教相结合、校政企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找准发力点,加强三农人才培养,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以朱有勇院士为代表的“云农人”胸怀“三农”,把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写在了“云岭”大地,引领了地方产业发展。学校连续八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年度社会扶贫先进集体”。2018年,《厚植科技资源 助力产业扶贫》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个典型项目”。2019年朱有勇院士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学校“三区”科技服务工作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2021年朱有勇院士和社会服务中心分别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教育国际化学校坚持开改办学,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齐头并进,坚持“辐射周边,面向世界”,坚持“服务教学、服务师生、服务科研、服务社会”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先后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越南、老挝、缅甸、斯洛文尼亚等23个国家100多所海外院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2001年获教育厅批准,与荷兰劳伦斯坦大学开展“园林园艺”(“2+2”)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教育部批准,2014年与胡弗汉顿大学开展“土木工程”(“4+0”)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5年与新西兰林肯大学开展“农林经济管理”(“3+1”)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987年开始,与英国胡弗汉顿大学、日本鹿儿岛大学等开展本、硕、博联合办学;长期与越南、泰国、缅甸各大学开展“2+1+1”联合培养越南语、泰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1997年获教育部批准,招收来华留学生,2014年成为中国政府奖学金接收外国留学生院校。2008年,获批认定为“农业科技国际人才培养基地”,2018年,获科技厅批准认定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人才交流与教育培训基地”,2012年获教育部和外交部批准,成立“中国-东盟教育培训中心”。1982年开始聘请外籍教师和外国专家。1986年开始派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习和交流。与云天化等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协同国际育人”等项目,推动社会服务的国际化。先后主持GEF、EU、ADB、IRRI等资助的2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Michael Augustine Fullen等3名外籍专家获云南省外国专家“彩云奖”,学校被授予“全国聘请外国文教专家工作先进单位”和“云南省教育外事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或奖项。精神文明学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抓实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激发全校师生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涌现出“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十大“三农”人物、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云南省兴滇人才、云南省十大杰出青年、省部级劳模等100余人。涌现出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1人,全国人大常委1人。培养出全国道德模范、见义勇为英雄大学生杨继斌;全国大学生百名自强之星刘艳华、李顺成、焦萱、简安琪、王沙莎、郭佳丽、杨建陈、龙佳;“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入围奖龙佳;全国百名优秀大学生胡颖;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简安琪;全国百强学生社团、云南省青年文明号“社工之家”;东京奥运会女子自由式摔跤62公斤级8强、全国冠军龙佳;全国残疾人运动会马拉松比赛冠军韩桂明;首届全国城市电视台业余主持人大赛最佳主持人刘亚萍;全国新丝路杯模特大赛云南赛区冠军徐靖;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濮玉涛;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喜超;“云南省大学生年度人物”高彦玉、简安琪、李朝、龙佳;大学生村官张学凤等优秀师生。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后20次受到团中央表彰,校男子篮球代表队连续多年获云南省高校篮球比赛冠军,校女子足球队获云南省足球联赛冠军并入围全国女足乙级联赛。学校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云南省德育先进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称号。
  • 学校简介云南警官学院始建于1950年4月(前身为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历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市军管会公安部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安厅公安学校、云南省政法干部学校、云南政治学院、云南省公安学校、云南省人民警察学校和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等历史时期。1978年开始中专学历教育,1984年开始大专学历教育,2003年4月升格为本科院校。截至目前,学院已经成为全国县市公安局长培训基地、公安部禁毒警察训练基地、公安部科技信息化教育训练基地、公安部警务保障培训基地、东南亚警察训练基地、全国县级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培训基地、全国武术段位考试点、全国自卫防身术培训基地、云南省公务员考试测评基地。先后被授予省级精神文明单位、云南省文明学校、昆明市园林单位等荣誉称号;被公安部荣记集体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两次。2013年取得招收警务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格,2014年取得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2017年通过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拓宽了办学空间。学院设有禁毒学、法学、治安学、侦查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刑事科学技术、交通管理工程、经济犯罪侦查、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内设9个党政管理机构,禁毒学院、反恐怖学院、刑事侦查学院、治安管理学院、法学院、信息网络安全学院、研究生部等教学部门和6个专业学生管理机构。公开出版学报和校报。学院致力于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等学科专业建设,形成并推进“教、学、练、战”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设有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禁毒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等科研机构。建有云南毒品问题研究基地、云南禁毒研究中心(省级智库)、云南禁毒教育基地等科研平台。建设有3个国家(省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8门国家(省部)级精品课程;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教师、3名全国公安系统优秀教师、3名全国公安高等教育教学名师、1名全国公安模范教育训练工作者、1名全国公安优秀教育训练工作者、11名省级教学名师、3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省级教学团队,100多人成为省(部)级专家。国家社科支持科研项目位居全国公安院校前列。 学院坚持公安学历教育与在职民警教育训练协调发展,紧密结合全国公安机关总体部署和阶段性任务,完善在职民警教育训练体系建设,为全省乃至全国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作出了贡献。弘扬“忠诚、责任、奉献”校训精神,致力于服务社会。师生在全国大中专志愿者“三下乡”暑期实践等活动中多次受到表彰。在参加99昆明世博会、“昆交会”、昆明国际旅游节、昆明民族服饰博览会、GMS会议、北京奥运会火炬昆明站传递、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世界大会 、G20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南博会”、“商洽会”等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及重要节点执勤等工作中,在第26届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安全保卫、首届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首届全国公安院校培训基地师生文艺大赛等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素质和精神面貌,连续3次被公安部记功表彰。重视与周边国家,欧洲、美洲、非洲部分国家内政部、警察机构、警察教育机构交流合作,与泰国皇家警察尉官大学、柬埔寨警察学院、老挝人民警察学院、缅甸中央警察训练学院、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司法学院、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等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推进合作共赢。保持与多所国内外著名大学、警察机构、警察教育机构等建立的良好交流合作关系。累计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非洲70多个国家培训禁毒、边境管理和交通管理中高级执法警官近3000人。建校以来,学院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迄今为止,已为全省各级政法公安部门及全国31个省(区、直辖市)培养输送各类专门人才8万余人。全省16个州(市)公安机关及所辖129个县级公安机关绝大部分领导干部都是学院毕业生或在学院接受过中短期培训。同时培养出明正彬、陈新民、龚志华、和贵华、杨丽胜、柯占军等一批杰出的英雄模范。近几年来,教学改革成果、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发展成就、师生服务社会实践等各项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发展,办学成效先后被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人民公安报》、《云南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新时代新征程,学院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发展警察职业教育、在职民警及外籍警察培训,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立足公安,服务社会。坚持立足云南,服务全国及东南亚。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大力弘扬“忠诚、责任、奉献”校训精神,巩固教育训练工作中心地位,突出师资队伍建设关键地位,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基础地位,夯实基本设施建设保障地位,持续推进现代警察大学建设进程。
  • 学校简介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简介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是由创建于1952年的云南省昆明交通技术学校、1965年筹建的云南省交通职工中等专业学校、1975年创建的云南省公路局职工大学三所学校于2001年4月合并组建而成。学校现有呈贡、普吉、吴井桥校区,占地678亩,与云南省化工学校一体化办学的龙城校区占地67亩,与企业合作办学的高新校区占地277亩,另租用学生实习实训基地495亩。主校区为呈贡校区,位于昆明市呈贡大学城。学校建成了一支具有“双师型+技术研发+国际视野”显著特征的教师队伍。现有在职在编教职工681人,专任教师59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4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323人,“双师型”教师208人。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1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教学名师”4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5个,云南省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名师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交通部吴福--振华基金(奖教金)获得者2人,全国交通职业教育专业带头人2人,云南省设计大师1人,中国公路百名优秀工程师1人。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154人,直接服务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数和学生数均超过60%。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7%以上,毕业生满意度持续上升。学校拥有公路与建筑工程学院、汽车与机电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云南同济中德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设有与科大讯飞、中兴、广慧金通、实力集团、诺仕达集团等知名企业成立五个产业学院。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省交通勘察设计研究院、云南交通土木工程检测研究中心等7个经济实体,有交通部“1+32”平台云南交通职工培训中心等多种职业培训资质机构,形成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紧密结合的办学格局。学校开设专业共有79个,校企合作专业覆盖面达100%,开办专业数超过60%与交通运输相关。其中教育部认定骨干专业8个、省级骨干专业9个,交通部等五部委确定的交通运输示范专业4个;拥有国家财政支持建设专业3个、交通部支持建设专业1个、省财政支持建设专业2个。形成了以公路、汽车、轨道运输为主,兼顾航空运输为辅的“大交通”专业布局。近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5项,获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4项,云南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获奖共40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学校现有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生产实训基地3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是国家陆地交通气象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建单位、国家电子信息技术“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国家职业院校校长培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学校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建设,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3次获全国高等职业院校“服务贡献50强”、2次获“国际影响力50强”、2次获“亚太职业院校影响力50强”,被评为“中国一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院校。在泰国设立了两所分校,入选国家教育部“国际合作交流百千万计划”,成为首批“中国—东盟双百职教强强合作旗舰项目”。在老挝万(荣)-万(象)高速公路建立了境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近些年,学校办学成绩显著。2009年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状、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2016年被评为云南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示范学校;2017年被评为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18年获全国第六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被评为云南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云南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201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云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云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联盟会长单位;2020年获批教育部全国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教育部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2022年获批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成为云南省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建设单位、被评为云南省文明校园。“十四五”时期,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职业教育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云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流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坚持强根铸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专业群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协调创新发展,精准、精确地构建“一个体系”,实施“九项工程”,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创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全面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产业服务型高职学校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智能报考

省份
分数
名次